回到明朝做仁君 第92节
他缓缓的说道:“赋税减少,土地是根本。自大明立国以来,百姓日增,人口越来越多,可田地却越来越少。”
“民间投献隐匿成风,朝廷怎么可能收缴的上来赋税?臣想清理全国的土地,清理出来这些土地就能够让大明增加许多赋税。”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缓缓地点点头。
这件事情,朱翊钧早就已经知道了。
张居正改革其实是分几步走的,第一步是吏治,设立考成法,给官员戴帽子。这是他被官员反对的主要原因之一。
平时你好我好大家好,吃喝玩乐,再贪污一点银子,干几年之后落一个好的评价就升官了。
无非就是给上官送点礼,那能叫送礼吗?
君子有梳财之意,交际应酬而已。
张居正你这样可好,让我们大家当官脑袋上还套个紧箍咒,这就是背叛!
在这个过程当中,张居正罢免了三千多位官员。那些庸碌的、不听话的全都换下去了,从上到下都换成了自己人。
即便不是自己人,也是党派众人的门生故旧。
正是因为这种安排,让张居正对全国各地的衙门如臂使指,传下去的话就有人去办。
这样一来,张居正才敢开始进行改革的第二步,清查全国的土地。
我家有十亩地,我报八亩,我交八亩的税,这叫做隐匿土地。
我们家有一个举人,他不交税,还能免税。我把土地放到他的名下,我也不交税,每年再把地从他手里租回来,只是付出少量的地租,这叫投献,是举人具有的特权。
都说秀才是穷秀才,可没听说过举人是穷举人。
第一三六章 清查土地从顺天府开始
总结起来就是特权阶级,包括勋贵、勋戚和读书人,利用自身的特权想办法巧取豪夺土地,还不给国家交税。
张居正的这一步改革,最主要的就是想要查清楚大明究竟有多少土地。想法自然是好的,只不过很多事情落到下面就不行了。
这也是为什么海瑞等人觉得张居正这么干是下策的原因。海瑞觉得这样只会让穷苦的老百姓日子更难过。
张居正所用的那些官员,海瑞压根看不上。
在海瑞看来,张居正和徐阶一样,彻彻底底的是政治官僚,根本不是心怀百姓;他的改革也只是为了朝廷创收,并不是真正的为了百姓过得好。
目的不同,执行的策略不同,达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召集任务的那些官员有能力,但是也真贪污,用他们改革往往会适得其反。
结果也证明了海瑞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在这次土地清查当中,很多地方的确好好地清查了土地,但是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土地清查时候的贪污和转移。
有钱的大户会让官府把自己的地量小一些,明明这一块地是二十亩,量出来只有十一亩,纳税的时候按照十一亩来纳税。
对普通老百姓的土地,一亩地给量出一亩半。
官员们为了拍张居正的马屁,都要多弄出一些土地来。有的人为了立功,甚至把一些荒滩、盐碱地全都算了进去。这也就造成了更多的问题,普通百姓生活更困难了。
这些问题,朱翊钧也思考过。
张居正的改革目的是富国强兵,而他也做到了,从目的上来说他达成了。
可是朱翊钧却知道,张居正的这场改革注定只能是一场绚烂的烟火,它是国家和特权阶级对底层百姓的一次大规模压榨和盘剥。
而且究竟谁拿了大头还不好说,不但没有解决矛盾,而且还激化了矛盾。
“先生,朕有一问。”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笑着问道。
“陛下请说。”张居正一愣,随即躬身。
“就拿朕眼前这块地来说,”朱翊钧问道:“如果朕是本地乡绅,有功名在身,与官府衙门的胥吏关系很好,还与知县的关系也不错,朕手下的管家找到了衙门的胥吏,贿赂他一点银子,二十亩地在量的时候量成十五亩,或者是十二亩,先生觉得有没有问题?”
“上田变成中田或者下田,有没有问题?至于缺损的一部分,可以从别的地方找。反正那些百姓上告无门,把他们中田变上田、下田变中田,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一亩地量成一亩半,两亩地就量成两亩半。这样,一县土地能多量出三成,对朝廷有个交代,算是叙功。从乡绅富户手里面收取的贿赂,能让县令大发一笔。”
“对于富户来说,无非就是出一些贿赂的钱罢了。等到来年交税之时,这些穷苦百姓自然交不起。那么我身为士绅,可以把他们的地买下来,他们是不是应该感恩戴德?”
朱翊钧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非常平和,甚至脸上的笑容都没有变过。
说完,他转头看向张居正问道:“先生以为如何?”
张居正沉默了。
这些问题他知不知道?
他知道。
海瑞他们都能够想到的事情,张居正怎么可能想不到?
他的才华又不比他们差,甚至要好很多。只不过在张居正看来,有些事情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局部的贪污而放弃了全国的改革。
世界上的事情就不可能做到两全其美,只能是取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当初制定考成法的时候,很多人反对考成法,理由不可谓不正当。可是不能因为他们的反对就不执行。
张居正的考成法其实更像是绩效考核,朱翊钧详细研究过,大部分都需要官员快速完成、按时完成工作;怎么完成没有说,全都一股脑的压在了下边。
这的确是消弭了一些官场人浮于事的风气,可是也让很多官员在考成法的压力下对百姓大加压迫。
“先生怎么不说话了?”朱翊钧笑着问道。
“此事,臣也想过。”张居正说道:“大明吏治的确有很多问题,可是臣整治了这么多年,不敢说海清河晏,但一心一意为国的官员还是大多数。臣相信这些官员忠心为国,一定会把事情做好。”
朱翊钧意味深长的笑了起来。
按理说,这个问题解决办法不是没有,而且很简单,就是派人去监察。
张居正想不到吗?
他想得到,只是不敢说。
想要下面的人干活,必然就要有点好处。只要把土地清出来,他们拿一点没什么;如果不让拿,清查土地就搞不了。
派人去监察,那就更不可能了。派谁去?
自己人?
很可能沆瀣一气。
派别人去?
肯定不行,太容易搞出事情来了。到时候改革岂不功亏一篑?
所以张居正明知道有问题,这个监察也不能派。
何况一旦派出监察,让下面那些人怎么想?您这是不相信我们吗?
伤了人心不说,也会让人生出逆反的心理。既然你不相信我们,我们还干什么?
朱翊钧眼睛微眯,点了点头说道:“先生说的有道理,这件事情先生就去办吧。不知道先生想从何地开始?”
“回陛下,臣想从闽地开始。”张居正躬着身说道。
“为什么要在福建开始?”朱翊钧有些好奇的问道。
“回陛下,福建人少地少,高门大户也比较少,清查起来难度较小。万一有了事情,也不至于让朝廷伤筋动骨,影响微弱。所以臣觉得福建正合适。”
朱翊钧静静地看着张居正。
自己不想从福建开始。张居正想要的那些东西,恰恰是自己不想要的。
转头看着张居正,朱翊钧说道:“朕觉得福建不太合适,太远了。如果有了什么事情,通报京城太不及时。不如找一个离京城近一点的地方,先生觉得顺天府怎么样?”
说完,朱翊钧一脸笑容的看着张居正。
第一三七章 造反,革自己的命?
张居正的脸色瞬间就严肃了起来,心中开始疑惑了起来,究竟是谁在后面给陛下出主意、进谗言?
难道这些都是陛下的想法?
不像啊。自己的学生自己了解,陛下就不是这么干事的人。这后面肯定有人在搞事情。难道是高拱?
高拱不是还没有见陛下吗?
张居正想到了另外一个人——太监张诚。
这个张诚虽然年轻,可是小小年纪就爬到了东厂厂公的位置上,高拱回京也是他一手促成的。要说他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这件事情是他搞出来的,也不让人奇怪。
背后是谁?
自然就是高拱。这两人联合在一起倒是有些麻烦。
张居正眼睛微眯,脸色略微有一些迟疑。
放在顺天府?
这是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方向。顺天府什么地方?
天子脚下、首善之区、京畿之地。在这么一个位置上搞土地清查改革,那不是在开玩笑吗?
也不是说不搞,而是不能现在搞。自己要的是一个成功的试点,进而推广到全国去。一旦试点成功,事情就好办的多。
大势已成,到时候京城这些人也没有办法抵抗大势的洪流。滚滚大势之下,他们也只能乖乖地听话。这才符合自己的计划。
可是直接从京城开端,这些人怎么可能同意?
到了那个时候,他们肯定站出来反对。这些勋贵和勋戚,他们的庄田才有多少?
如果真查出来谁家地那么多,就容易出事情。
这些人肯定会非常害怕,他们会反对,大力的反对。加上反对的文官再搞事情,那就更难搞了。
尤其是高拱回京以后,他肯定不会自甘寂寞,这种事情他不会不出手。
张居正迟疑了,还是想把地方放在福建。
“陛下,顺天府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区,如果骤然在这里清查田地,动静实在是太大了,不合适啊!”
张居正向前走了一步,连忙躬身劝诫道:“一旦出了事,恐怕难以收拾。”
“民间投献隐匿成风,朝廷怎么可能收缴的上来赋税?臣想清理全国的土地,清理出来这些土地就能够让大明增加许多赋税。”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缓缓地点点头。
这件事情,朱翊钧早就已经知道了。
张居正改革其实是分几步走的,第一步是吏治,设立考成法,给官员戴帽子。这是他被官员反对的主要原因之一。
平时你好我好大家好,吃喝玩乐,再贪污一点银子,干几年之后落一个好的评价就升官了。
无非就是给上官送点礼,那能叫送礼吗?
君子有梳财之意,交际应酬而已。
张居正你这样可好,让我们大家当官脑袋上还套个紧箍咒,这就是背叛!
在这个过程当中,张居正罢免了三千多位官员。那些庸碌的、不听话的全都换下去了,从上到下都换成了自己人。
即便不是自己人,也是党派众人的门生故旧。
正是因为这种安排,让张居正对全国各地的衙门如臂使指,传下去的话就有人去办。
这样一来,张居正才敢开始进行改革的第二步,清查全国的土地。
我家有十亩地,我报八亩,我交八亩的税,这叫做隐匿土地。
我们家有一个举人,他不交税,还能免税。我把土地放到他的名下,我也不交税,每年再把地从他手里租回来,只是付出少量的地租,这叫投献,是举人具有的特权。
都说秀才是穷秀才,可没听说过举人是穷举人。
第一三六章 清查土地从顺天府开始
总结起来就是特权阶级,包括勋贵、勋戚和读书人,利用自身的特权想办法巧取豪夺土地,还不给国家交税。
张居正的这一步改革,最主要的就是想要查清楚大明究竟有多少土地。想法自然是好的,只不过很多事情落到下面就不行了。
这也是为什么海瑞等人觉得张居正这么干是下策的原因。海瑞觉得这样只会让穷苦的老百姓日子更难过。
张居正所用的那些官员,海瑞压根看不上。
在海瑞看来,张居正和徐阶一样,彻彻底底的是政治官僚,根本不是心怀百姓;他的改革也只是为了朝廷创收,并不是真正的为了百姓过得好。
目的不同,执行的策略不同,达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召集任务的那些官员有能力,但是也真贪污,用他们改革往往会适得其反。
结果也证明了海瑞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在这次土地清查当中,很多地方的确好好地清查了土地,但是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土地清查时候的贪污和转移。
有钱的大户会让官府把自己的地量小一些,明明这一块地是二十亩,量出来只有十一亩,纳税的时候按照十一亩来纳税。
对普通老百姓的土地,一亩地给量出一亩半。
官员们为了拍张居正的马屁,都要多弄出一些土地来。有的人为了立功,甚至把一些荒滩、盐碱地全都算了进去。这也就造成了更多的问题,普通百姓生活更困难了。
这些问题,朱翊钧也思考过。
张居正的改革目的是富国强兵,而他也做到了,从目的上来说他达成了。
可是朱翊钧却知道,张居正的这场改革注定只能是一场绚烂的烟火,它是国家和特权阶级对底层百姓的一次大规模压榨和盘剥。
而且究竟谁拿了大头还不好说,不但没有解决矛盾,而且还激化了矛盾。
“先生,朕有一问。”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笑着问道。
“陛下请说。”张居正一愣,随即躬身。
“就拿朕眼前这块地来说,”朱翊钧问道:“如果朕是本地乡绅,有功名在身,与官府衙门的胥吏关系很好,还与知县的关系也不错,朕手下的管家找到了衙门的胥吏,贿赂他一点银子,二十亩地在量的时候量成十五亩,或者是十二亩,先生觉得有没有问题?”
“上田变成中田或者下田,有没有问题?至于缺损的一部分,可以从别的地方找。反正那些百姓上告无门,把他们中田变上田、下田变中田,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一亩地量成一亩半,两亩地就量成两亩半。这样,一县土地能多量出三成,对朝廷有个交代,算是叙功。从乡绅富户手里面收取的贿赂,能让县令大发一笔。”
“对于富户来说,无非就是出一些贿赂的钱罢了。等到来年交税之时,这些穷苦百姓自然交不起。那么我身为士绅,可以把他们的地买下来,他们是不是应该感恩戴德?”
朱翊钧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非常平和,甚至脸上的笑容都没有变过。
说完,他转头看向张居正问道:“先生以为如何?”
张居正沉默了。
这些问题他知不知道?
他知道。
海瑞他们都能够想到的事情,张居正怎么可能想不到?
他的才华又不比他们差,甚至要好很多。只不过在张居正看来,有些事情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局部的贪污而放弃了全国的改革。
世界上的事情就不可能做到两全其美,只能是取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当初制定考成法的时候,很多人反对考成法,理由不可谓不正当。可是不能因为他们的反对就不执行。
张居正的考成法其实更像是绩效考核,朱翊钧详细研究过,大部分都需要官员快速完成、按时完成工作;怎么完成没有说,全都一股脑的压在了下边。
这的确是消弭了一些官场人浮于事的风气,可是也让很多官员在考成法的压力下对百姓大加压迫。
“先生怎么不说话了?”朱翊钧笑着问道。
“此事,臣也想过。”张居正说道:“大明吏治的确有很多问题,可是臣整治了这么多年,不敢说海清河晏,但一心一意为国的官员还是大多数。臣相信这些官员忠心为国,一定会把事情做好。”
朱翊钧意味深长的笑了起来。
按理说,这个问题解决办法不是没有,而且很简单,就是派人去监察。
张居正想不到吗?
他想得到,只是不敢说。
想要下面的人干活,必然就要有点好处。只要把土地清出来,他们拿一点没什么;如果不让拿,清查土地就搞不了。
派人去监察,那就更不可能了。派谁去?
自己人?
很可能沆瀣一气。
派别人去?
肯定不行,太容易搞出事情来了。到时候改革岂不功亏一篑?
所以张居正明知道有问题,这个监察也不能派。
何况一旦派出监察,让下面那些人怎么想?您这是不相信我们吗?
伤了人心不说,也会让人生出逆反的心理。既然你不相信我们,我们还干什么?
朱翊钧眼睛微眯,点了点头说道:“先生说的有道理,这件事情先生就去办吧。不知道先生想从何地开始?”
“回陛下,臣想从闽地开始。”张居正躬着身说道。
“为什么要在福建开始?”朱翊钧有些好奇的问道。
“回陛下,福建人少地少,高门大户也比较少,清查起来难度较小。万一有了事情,也不至于让朝廷伤筋动骨,影响微弱。所以臣觉得福建正合适。”
朱翊钧静静地看着张居正。
自己不想从福建开始。张居正想要的那些东西,恰恰是自己不想要的。
转头看着张居正,朱翊钧说道:“朕觉得福建不太合适,太远了。如果有了什么事情,通报京城太不及时。不如找一个离京城近一点的地方,先生觉得顺天府怎么样?”
说完,朱翊钧一脸笑容的看着张居正。
第一三七章 造反,革自己的命?
张居正的脸色瞬间就严肃了起来,心中开始疑惑了起来,究竟是谁在后面给陛下出主意、进谗言?
难道这些都是陛下的想法?
不像啊。自己的学生自己了解,陛下就不是这么干事的人。这后面肯定有人在搞事情。难道是高拱?
高拱不是还没有见陛下吗?
张居正想到了另外一个人——太监张诚。
这个张诚虽然年轻,可是小小年纪就爬到了东厂厂公的位置上,高拱回京也是他一手促成的。要说他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这件事情是他搞出来的,也不让人奇怪。
背后是谁?
自然就是高拱。这两人联合在一起倒是有些麻烦。
张居正眼睛微眯,脸色略微有一些迟疑。
放在顺天府?
这是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方向。顺天府什么地方?
天子脚下、首善之区、京畿之地。在这么一个位置上搞土地清查改革,那不是在开玩笑吗?
也不是说不搞,而是不能现在搞。自己要的是一个成功的试点,进而推广到全国去。一旦试点成功,事情就好办的多。
大势已成,到时候京城这些人也没有办法抵抗大势的洪流。滚滚大势之下,他们也只能乖乖地听话。这才符合自己的计划。
可是直接从京城开端,这些人怎么可能同意?
到了那个时候,他们肯定站出来反对。这些勋贵和勋戚,他们的庄田才有多少?
如果真查出来谁家地那么多,就容易出事情。
这些人肯定会非常害怕,他们会反对,大力的反对。加上反对的文官再搞事情,那就更难搞了。
尤其是高拱回京以后,他肯定不会自甘寂寞,这种事情他不会不出手。
张居正迟疑了,还是想把地方放在福建。
“陛下,顺天府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区,如果骤然在这里清查田地,动静实在是太大了,不合适啊!”
张居正向前走了一步,连忙躬身劝诫道:“一旦出了事,恐怕难以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