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节
唐笑本不想过去,但见田贵妃已经离座,只要不情愿的坐到了崇祯皇帝的身边,但是只顾闷头吃饭,看也没看崇祯皇帝一眼。
我给唐笑夹了口菜道:“这么长时间没见,你倒是长高了一些。”我之所以对唐笑如此,乃是看在死去的唐诗的情分上,对于唐诗唯一的妹妹,不关心也得关心呀!
唐笑嗯了一声还是一个劲的吃饭吃菜,这让我觉得十分没趣,热脸贴冷屁股也不是这么个贴法吧!
唐笑把嘴里的东西咽下去后,道:“我……我想去皇家科学院……皇上觉得可以吗?”
我哦了一声,道:“如果你有这个兴趣,那当然好了,朕会知会张院长一声。”说到这,我提醒自己明天一定要去张皇后那里看看。我正想着这事,发现周皇后等人都在抿嘴微笑,有些不明所以。
周皇后轻轻咳嗽一声,小声道:“一会再告诉皇上……笑笑是少女怀春了……。”周皇后知道崇祯皇帝对唐笑更多的是兄长般的关怀,即便有些男女情欲,但是唐笑如果想要嫁给别人,相信崇祯皇帝会像嫁公主那样把她风光的嫁出去。
我哦了一声,略有所思的看看唐笑,心中觉得自己有点失败,看来这个丫头对自己是成见已深。
唐笑一看周皇后冲着崇祯皇帝咬耳朵,就知道说的是自己的事情,赶紧吃完饭,道:“我吃完了。”说着脸上挂着些许的红晕离开,在座的也只有她敢这么不把崇祯皇帝放在眼里。
第三零八章 【异想天开的纸上谈兵】
第二天起床后我本打算去皇家科学院看看张皇后,结果梳洗完毕就被告知宋献策已经回京了,正在外面等候召见。
“宋献策参见皇上,皇上万万岁……。”宋献策见崇祯皇帝出来了,赶紧过去行礼。
我快走几步将宋献策搀扶起来,道:“爱卿不必多礼,回来了就好啦!有很多事情朕还想听听爱卿的建议呢!”
宋献策起来道:“微臣已经看过报纸了,没想到皇上远征南洋取得如此战果,实在可喜可贺,皇上的功德堪比尧舜,乃千古一帝也……。”
我笑着打断宋献策的话,道:“爱卿什么时候也学会拍马屁了,不过倒也受用的很……。”
宋献策一本正经道:“不是微臣阿谀奉承,皇上打开的水上通道无异于海上的丝绸之路,不但对工商业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对大明帝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将是空前和深远的。”
我很赞赏宋献策的眼光是如此长远,大明帝国的大部分官员看到的都是眼前的利益,唯独宋献策看到的是十几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不愧为帝国的参谋总长啊!
“爱卿,朕这次远征在建立将军府后略有所思,认为那将是解决国内边疆问题的一个样板,古往今来西南西北都是疆域的边区,很少有能真正的融入到中央政权当中来,朕想把将军府设立到西南西北,加强这些地区和朝廷的联系,同时采用区域民族行政自理的方式减少矛盾和摩擦……不知爱卿以为如何?”
宋献策思考了一会,道:“皇上的想法大体可行,但是在具体的行动上恐怕的多加小心才行,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可诛,他们的想法必然会和我们有所不同,还是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对那些不想接受这个想法的异族头目加以诛杀,另外扶植亲近朝廷的头目,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效果。”
“爱卿说的是,朕会让曹变蛟收集西南西北等地有实力异族部落的信息,哪些倾向于和朝廷合作,哪些心存不轨,整理过后就可以付诸行动了。”
“微臣听说乌思藏等地非常崇信佛教,皇上可以下一道圣旨将西南地区的所有活佛和得道高僧请到京城来开佛会,和这些喇嘛搞好关系对朝廷的政策大有帮助。”
我深以为然道:“不错,西藏喇嘛教在当地非常有地位和影响力,这件事值得多投入一些,朕记得有个寺庙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手指骨舍利子,把舍利子接到京城来供奉,有这个缘由,那些接到通知的喇嘛想必也不会不来。”
宋献策又想到了一层,道:“西南西北地广人稀,朝廷想要加强对边陲地区的管理,就一定要移民,使当地汉人的数量占据优势,如此一来,不用二十年,则西南西北之心尽归皇上了。”
“移民?”宋献策的这个想法让我陷入沉思当中,现在可不比后世,西南西北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如果不采取强制措施,根本没人愿意去那里生活,而采取强制措施,就失去了移民得民心的本意,这可有些不好办啊!
宋献策见崇祯皇帝皱着眉头,咳嗽一声道:“皇上,微臣有一计策,但是微臣不敢说。”
我哦了一声道:“爱卿有什么尽管说。”我猜测宋献策的主意肯定是馊主意,否则他不会如此吞吞吐吐。
“皇上,微臣的移民之策有两点非常关键,第一点就是驻军问题,按照皇上的想法,驻军的时间可以确定为一年,但是一定要是新兵,同时集训练和军事屯田为一体,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军训问题和粮草问题,而轮流换防驻军,三五年下来,这些新兵也就成了经验丰富的老兵。”
宋献策顿了顿,道:“至于第二点,正是微臣不敢说的地方,微臣觉得移民之民最好的来源地是朝鲜,皇上,朝鲜自成一国已久,对大明帝国也算臣服,但是朝鲜在日臻强大的大明帝国面前,实在没有了作为藩属国的作用,皇上可以下旨将朝鲜王室迁到云南或者四川,让其国民的二分之一也随王室迁徙……。”
我算知道宋献策为什么不敢说了,这是个庞大的计划,先不要说随后的各种问题,单单朝鲜王室和国民会不会听从迁徙就是一个未知数,虽然朝鲜半岛曾经被大元朝纳入版图,但是不经过军事斗争就想把朝鲜半岛正式纳入大明帝国的行政范围,难度实在太大了。
“宁为鸡头不为牛尾,朝鲜王室绝对是不会同意的,再说朝鲜李氏王朝一直对大明帝国奉的是臣子礼,如果对其动武,有点说不通……。”总不能无缘无故的就让朝鲜李氏王朝到大明帝国的边远之地做王爷吧!谁都不是傻子。
宋献策嘿嘿一笑,道:“皇上,这个借口太好找了,最有效的一条就是告诉朝鲜李氏,说后金皇太极要去他那里借粮,而东海外的倭寇也想登陆打秋风,这个时候皇上请他们来北京做客,相信他们求之不得,实在不行,就让大明帝国的海军客串一下后金和倭寇,将朝鲜李氏惊出来,只要朝鲜李氏挪了窝,想要再回去就难了,而其朝鲜国民更是好摆弄,只要皇上舍出钱财,并且许诺到了西南西北后帮助他们建立家园使其过上富足的生活,在风声鹤唳的情形下,都会争抢着过来的。”
宋献策之所以有这个把握,是因为朝鲜国民的生存状况并不太好,即便是中等收入之家,还不如大明帝国境内一个小商贩活的有滋有味,虽然故土难离,但是给他们一个大大的馅饼,相信他们还是愿意尝试的。
我想了想,道:“这件事的成功率不太高,但也不妨试一试,如果真能将朝鲜半岛的居民挪出来,那么以后对倭国采取军事行动,就有了一个很好的跳板。”这是我决定同意宋献策这个计划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第三零九章 【北方】
我和宋献策商谈完有些纸上谈兵的迁徙朝鲜半岛国民的计划后,才想起宋献策去了吴三桂那里,问道:“爱卿去了长白那里半个月,难道那里出了什么问题吗?”
宋献策刚想提这个事情,道:“豪格所部的人马突然出现在开平卫附近,吴三桂害怕豪格会强行突破我军的辽河防线,因此修书京城希望紧急调拨八千人马出喜峰口直奔开平卫,微臣就和满桂一起去了开平卫,结果是虚惊一场,豪格不过是想试探一下我军虚实而已。”
我哦了一声道:“宁完我死了没有?”我记得临离开大明帝国本土的时候下令特务部干掉豪格的第一谋臣宁完我,不知道结果如何了。
宋献策面带笑容道:“宁完我在几个月前突然暴毙,为此豪格还举军哀悼了一天,自从失去了宁完我这条膀臂后,豪格便越发不是吴三桂的对手,现在豪格有两条路,一是凭借手中的几万人马和吴三桂决一死战,二是掉头向北保存实力,我觉得豪格会避免和我军交锋,毕竟他吃过吴三桂的亏,不会再吃第二次了。”
我想了想道:“他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突破辽河防线和沈阳的皇太极取得联系,根据谍报司的情报,皇太极把兵马都集中在辽阳,抚顺,铁岭一带,很可能和豪格通过讯息了,他们也许会里外夹击袁崇焕守辽河的部队,破坏我军的水上包围计划。”在我看来皇太极不是笨蛋,知悉北方的大水系被大明帝国占领后,肯定会想办法破坏掉这种对他不利的局面,而首选就是辽河,毕竟袁崇焕陈兵辽河对沈阳等地的威胁太大了。
宋献策所持意见和崇祯皇帝恰恰相反,道:“豪格这个人有勇无谋,即便皇太极有突破的打算,也只能让豪格吸引我军的注意,而不会让其打头阵,我觉得皇太极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是北上,在辽河和嫩江松花江一带有一块地带并无水系,是我军水上包围计划的盲区,他很可能从那里出击,来一个大大的迂回,然后和豪格合兵一处先打吴三桂,如此一来才能扭转后金面临的窘境,给朝廷制造压力……。”
我听了宋献策的话,拿过地图看了看他所说的没有大河的那个地方,道:“这块地方当初朕和建斗商量过,采取的办法是派出人马埋置地雷,皇太极想要穿过雷区必然会损失惨重。”嘴上这样说,但是宋献策说的话着实让我冒冷汗,如果皇太极真的绕道出兵,那么吴三桂那支对付豪格的人马就危险了。
沈阳城内,多尔衮正在和得力的谋士果仑交谈。多尔衮一脸凝重的看着地图,道:“果仑,你觉得大汗的计划可行吗?如果真的绕道出兵,胜算有几成?”
因为深得多尔衮的信任,果仑能在第一时间知道后金决策层的种种决定,他此时非常焦急,因为新得到的情报没办法送出去了。
果仑听了多尔衮的问题,假装思考了一会,道:“这个计划是可行的,如今凡是有大河的地方都有敌人,只有北上开原、叶赫,然后西行这条路没有大河,但是我觉得大明朝的人不会那么笨,那没有大河的地方也许更加危险。”
多尔衮点头道:“我也这么觉得,那个地方肯定早被埋满了地雷,但是大汗却不这样想,我真担心他会把整个大金国都赔进去。”
“其实大汗也是不得不这么做,想要破局只能如此,北上后有蒙古科尔沁部接应八旗人马,确实值得一试。”果仑非常佩服皇太极的果敢,一旦皇太极的计划成功了,那么大明帝国的水上包围计划也会随之流产。
多尔衮对想出这个水上包围计划的崇祯皇帝佩服的不得了,最起码一个心理压力就让八旗子弟喘不过气来,同时不禁想如果自己坐在皇太极的位置上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会和皇太极一样毅然决然的北上吗?
果仑看着多尔衮阴沉不定的脸,咳嗽一声道:“爷,如果这次是您领兵带队,那么我有一个绝妙的主意……。”
多尔衮见果仑一脸神秘,道:“有什么主意就说。”
“如果爷能统领这次的两万人马,那么将是爷另立山头的大好机会,您看……。”果仑说着指了指地图上科尔沁草原以西的地方,道:“如果您带着人马绕过大明朝的防线和豪格会合,就可假借大汗之名剥夺豪格的兵权,这样一来您就有了五万多人马在手,还有漠东漠西大片草原任您驰骋……。”果仑将这个前景描绘的无限美好。
多尔衮听了果仑的话,脸色登时大变,在这个大金国生死攸关的时候另立山头?如果这么做了,那么大金国很可能将不复存在,他摇摇头道:“我不能这么做,大金的实力已经不如从前,所以绝对不能再分裂,十指终究不如一拳来得有力气……。”
果仑见这一分化后金力量的计策因为多尔衮的大局观念而行不通,他又心生一计,道:“爷,不管怎么样,您一定要把这次的兵权拿到手,一旦您兵权在握,那么就可仿效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汗位,然后马上宣布称帝,这样一来不但能将兵变的贻害减轻,还可通过此举振奋军心民心……。”
多尔衮没想到果仑出的都是狠招,不过他更倾向于后者,如果真能取得这次领兵的权力,那他会毫不犹豫的夺取汗位,难就难在皇太极根本不会给他这样一个机会。
果仑看出多尔衮的决绝和难处,道:“爷,想要取得这次的兵权,有两个人您一定要让他们相信您所做的都是为了大金国,第一个人就是大贝勒代善,第二个就是大玉儿,代善和大玉儿如果帮助您,那么这次的兵权绝不会旁落。”
第三一零章 【自危的感觉】
岳托参加完白天的会议后,晚上又被皇太极叫来,他来的时候发现除了自己,被叫来的还有几个人,其中还有他的父亲大贝勒代善。
皇太极见人来齐了,道:“白天我们研究了一下如今的形式以及将要采取的突破策略,现在诸位心中有什么想法不妨说出来。”白天的时候皇太极并没有让人发言,而是乾纲独断拍板了,他怕的是有人破坏他这个计划,但是建议不能不听,因此晚上把比较亲近的臣子都找来,大家一起商量商量。
代善见所有人都在看他,知道自己这个大贝勒必须要先说说,他清了清嗓子道:“我赞成大汗的计划,但是我极力反对大汗亲自领兵,这沈阳城没有了大汗坐镇,人心就没有啦!”
岳托觉得父亲说的不错,这次领军的不能是皇太极,皇太极的作用是坐镇沈阳,否则八旗军民的心肯定不稳,在这个严峻的时候出现民心不稳的现象,对大金国来说非常不利。
几乎所有人都和代善父子的想法差不多,因此纷纷表示皇太极最好留守沈阳,这就摆出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究竟让谁带领这次突破的兵马呢?
皇太极知道代善等人的担心是正确的,大金国如果没有他镇守,在明军强有力的攻势下肯定会土崩瓦解,但是他心中非常不解,明明大明朝已经占据了战略主动,为什么迟迟不采取进攻呢?
他满有信心像父亲当年在萨尔浒那样将来犯的明军全部消灭,可惜崇祯皇帝不给他这个机会,这围而不攻,分明是想耗费大金国的国力呀!
皇太极心中难过的很,想要一个对他忠心耿耿而又有才能的将领实在太难了,多尔衮是第一人选,可惜多尔衮素有异志,他绝对不能让多尔衮兄弟掌兵,其他如莽古尔泰等人,都是勇猛有余,谋略不足的将领,不堪大用。
皇太极和代善等人先绕开了这个问题,转而部署突破事宜,他们经过严密的推演和仔细研究豪格送来的情报,制定了一条最佳的北上突破线路,只要这支北上的人马突破后和豪格合兵一处,那么就可以以优势兵力击溃明军吴三桂部,然后奔山西大同南下,将明军的大后方搅个鸡犬不宁,迫使明军不得不调兵回防,这样就可以解了大金国之围,可以说是一场大的围魏救赵的战役。
代善父子走出来,对研而不明的将领问题,代善想听听儿子的意见,问道:“你觉得谁适合担任这次的主将?”
岳托想了想道:“如果问我最合适的人选,非多尔衮莫属,可惜大汗绝对不会把兵权交给多尔衮,一旦多尔衮吞了豪格的兵力,难保不出现一国二主的局面呀!”
代善迟疑道:“不会吧!当年天命汗死的时候虽然有遗诏说让多尔衮继位,但是事情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多尔衮难道还不明白事不可为吗?再说在这个大金国生死攸关的时候,他会为了一己之利而放弃整个天命汗打下的基业吗?”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大汗肯定也是这个心理,所以我想阿玛最好不要提这个事情,就让大汗自己拿主意吧!”岳托不希望父亲替多尔衮冒头。
代善一边走一边琢磨儿子的话,等他回到家里没想到多尔衮和果仑正在等着他呢!多尔衮见代善回来了,起身道:“大哥,这是干什么去了,害我等了这么久。”他这是明知故问。
代善噢了一声道:“大汗有些事情找我商议,没想到这么晚才回来,来人啊!煮些热茶来。”代善一边吩咐一边想着多尔衮的来意。
多尔衮见代善不问自己为何而来,显得有些尴尬,道:“大哥,小弟这次来是来求大哥救命的。”他按照果仑提出的办法,脸上显出非常痛苦的神色,而且想要给代善跪下。
代善见多尔衮如此神情,道:“九弟,你这是干什么,快快起来,有什么话坐下说。”他赶紧把多尔衮按住。
多尔衮的演技绝对高明,他这时眼泪已经下来了,道:“大哥,咱们兄弟之间我就不说虚的了,大汗对我怎么样您这些年来看在眼里,如今大金国时运不济,我多尔衮自问也是有才能的人,可我得到了什么呢?这些年来大汗时刻都在提防着我……。”
代善听了多尔衮这话默然无语,他当然知道皇太极为什么防备多尔衮,不给多尔衮实权,在这些兄弟子侄当中,也就只有多尔衮有能力和皇太极较量,皇太极不打压多尔衮才见鬼呢!
“九弟不要太多心了,咱们毕竟是兄弟……。”代善觉得自己这话说的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多尔衮叹息一声道:“大哥,别看我没有实权,但是我和阿济格还有多铎还是三旗的旗主,有些话不说我也明白,这次大汗如果亲自带兵北上,那么必然会拿我祭旗,他是不会放心把我留在沈阳的。”
代善一摆手道:“九弟放心,大汗不会御驾亲征,大金国还得大汗来坐镇呢!九弟也不必担心,有我这个大贝勒在,大汗不会对九弟采取什么措施,尤其在这个时候,九弟还得为大金国出力呢!”
多尔衮和果仑交换了一下眼色,看来他们判断的没错,代善等人不会同意皇太极亲自领兵北上,这让多尔衮心中升起一线希望。
“大哥就不要安慰小弟了,如果大汗有那个心,就不会让小弟投闲置撒,晚上就不会避开小弟研究北上突破,早就跟小弟研究这次的出兵事宜了,”多尔衮继续博取代善的同情。
代善知道多尔衮说的都是实情,他突然想起儿子岳托的话,多尔衮是这次领兵的最佳人选,为了大局着想,是不是该向皇太极建议让多尔衮领兵呢?为了大金国的将来,他忘了岳托给他的忠告。
第三一一章 【特务头李信】
多尔衮从代善的府上出来,拍拍果仑的肩膀道:“看来代善大哥肯定会帮我这个忙了,有他给我说好话,大汗怎么也得斟酌一二。”
果仑点点头,道:“爷,如何让大玉儿替您说话,果仑就帮不上忙了。”
多尔衮一笑,道:“那是自然,大玉儿那边我明天就过去,她不是一个忘情的人,只要我拉下脸面去求她,一定能成功的。”
果仑走到马匹前刚要上马,发现马鞍上系上了一条红绸,这让他的心加快了跳动,趁人不备将红绸扯下收到袖口内,翻身上马陪着多尔衮往回走。
回到住处的果仑坐立不安,马鞍上的红色绸带条说明有紧急情况,系在第三个鞍轴上是说在多尔衮住所后的第三条街见面,可是他现在想要分身去见上级会冒很大的风险,万一这是敌人设下的圈套呢?上次就因为战友的疏忽,使沈阳城内一个重要的据点被鞑子端掉了,害他现在有情报都送不出去。
果仑权衡再三,决定冒这个险去试试,他手中现在已经积压了两份非常重要的情报,再不送出去必然会给大明帝国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这就必须让他冒险尝试一下。
“果少爷,这么晚了您还出去呀!”看守后门的老头见果仑往外走,没话找话道,果仑现在是多尔衮的心腹,下人们都非常愿意巴结这位少年新贵。
果仑答应一声,道:“大爷,我出去一下就回来,您可得给我留门啊!”说着递给老头一块指甲大的碎银子。
老头见状赶紧把碎银子接过来,道:“那好,我一直等着您回来再去睡。”他紧握碎银子欢喜的紧。
果仑出了后门佯装闲逛在街上溜达,不一会就到了第三条街,这条街白天的时候很热闹,但是现在却非常冷清,他把那条红丝带系在腰上,从街头走到街尾也不见有人过来和他搭讪。
就在果仑觉得奇怪的时候,一间民房内走出两个人,一前一后来到果仑身边,道:“进去吧!李大人在里面等你呢!”
果仑哦了一声,知道他们所说的李大人乃是特务部的高层人员李信,没想到李信竟然到沈阳来了,看来是有重大的变故啊!果仑来到里面果然看到了李信,当初就是李信将他送到沈阳的,两个人还十分的熟悉呢!
李信阻止了果仑的礼节,仔细看了看果仑,道:“你长高了,一年不见你,变化还挺大。”
果仑嘿嘿一笑道:“在这里吃的倒是不错,顿顿酒肉,想不快点长都不行,我现在几乎忘了家乡菜是什么滋味了呢!有机会一定要大吃一顿家乡菜不可。”
聊过家常之后,李信询问了重要据点被端的情况,他这次来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这个,据点被端掉说明鞑子的反间谍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算是给特务部敲响了警钟。
我给唐笑夹了口菜道:“这么长时间没见,你倒是长高了一些。”我之所以对唐笑如此,乃是看在死去的唐诗的情分上,对于唐诗唯一的妹妹,不关心也得关心呀!
唐笑嗯了一声还是一个劲的吃饭吃菜,这让我觉得十分没趣,热脸贴冷屁股也不是这么个贴法吧!
唐笑把嘴里的东西咽下去后,道:“我……我想去皇家科学院……皇上觉得可以吗?”
我哦了一声,道:“如果你有这个兴趣,那当然好了,朕会知会张院长一声。”说到这,我提醒自己明天一定要去张皇后那里看看。我正想着这事,发现周皇后等人都在抿嘴微笑,有些不明所以。
周皇后轻轻咳嗽一声,小声道:“一会再告诉皇上……笑笑是少女怀春了……。”周皇后知道崇祯皇帝对唐笑更多的是兄长般的关怀,即便有些男女情欲,但是唐笑如果想要嫁给别人,相信崇祯皇帝会像嫁公主那样把她风光的嫁出去。
我哦了一声,略有所思的看看唐笑,心中觉得自己有点失败,看来这个丫头对自己是成见已深。
唐笑一看周皇后冲着崇祯皇帝咬耳朵,就知道说的是自己的事情,赶紧吃完饭,道:“我吃完了。”说着脸上挂着些许的红晕离开,在座的也只有她敢这么不把崇祯皇帝放在眼里。
第三零八章 【异想天开的纸上谈兵】
第二天起床后我本打算去皇家科学院看看张皇后,结果梳洗完毕就被告知宋献策已经回京了,正在外面等候召见。
“宋献策参见皇上,皇上万万岁……。”宋献策见崇祯皇帝出来了,赶紧过去行礼。
我快走几步将宋献策搀扶起来,道:“爱卿不必多礼,回来了就好啦!有很多事情朕还想听听爱卿的建议呢!”
宋献策起来道:“微臣已经看过报纸了,没想到皇上远征南洋取得如此战果,实在可喜可贺,皇上的功德堪比尧舜,乃千古一帝也……。”
我笑着打断宋献策的话,道:“爱卿什么时候也学会拍马屁了,不过倒也受用的很……。”
宋献策一本正经道:“不是微臣阿谀奉承,皇上打开的水上通道无异于海上的丝绸之路,不但对工商业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对大明帝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将是空前和深远的。”
我很赞赏宋献策的眼光是如此长远,大明帝国的大部分官员看到的都是眼前的利益,唯独宋献策看到的是十几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不愧为帝国的参谋总长啊!
“爱卿,朕这次远征在建立将军府后略有所思,认为那将是解决国内边疆问题的一个样板,古往今来西南西北都是疆域的边区,很少有能真正的融入到中央政权当中来,朕想把将军府设立到西南西北,加强这些地区和朝廷的联系,同时采用区域民族行政自理的方式减少矛盾和摩擦……不知爱卿以为如何?”
宋献策思考了一会,道:“皇上的想法大体可行,但是在具体的行动上恐怕的多加小心才行,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可诛,他们的想法必然会和我们有所不同,还是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对那些不想接受这个想法的异族头目加以诛杀,另外扶植亲近朝廷的头目,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效果。”
“爱卿说的是,朕会让曹变蛟收集西南西北等地有实力异族部落的信息,哪些倾向于和朝廷合作,哪些心存不轨,整理过后就可以付诸行动了。”
“微臣听说乌思藏等地非常崇信佛教,皇上可以下一道圣旨将西南地区的所有活佛和得道高僧请到京城来开佛会,和这些喇嘛搞好关系对朝廷的政策大有帮助。”
我深以为然道:“不错,西藏喇嘛教在当地非常有地位和影响力,这件事值得多投入一些,朕记得有个寺庙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手指骨舍利子,把舍利子接到京城来供奉,有这个缘由,那些接到通知的喇嘛想必也不会不来。”
宋献策又想到了一层,道:“西南西北地广人稀,朝廷想要加强对边陲地区的管理,就一定要移民,使当地汉人的数量占据优势,如此一来,不用二十年,则西南西北之心尽归皇上了。”
“移民?”宋献策的这个想法让我陷入沉思当中,现在可不比后世,西南西北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如果不采取强制措施,根本没人愿意去那里生活,而采取强制措施,就失去了移民得民心的本意,这可有些不好办啊!
宋献策见崇祯皇帝皱着眉头,咳嗽一声道:“皇上,微臣有一计策,但是微臣不敢说。”
我哦了一声道:“爱卿有什么尽管说。”我猜测宋献策的主意肯定是馊主意,否则他不会如此吞吞吐吐。
“皇上,微臣的移民之策有两点非常关键,第一点就是驻军问题,按照皇上的想法,驻军的时间可以确定为一年,但是一定要是新兵,同时集训练和军事屯田为一体,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军训问题和粮草问题,而轮流换防驻军,三五年下来,这些新兵也就成了经验丰富的老兵。”
宋献策顿了顿,道:“至于第二点,正是微臣不敢说的地方,微臣觉得移民之民最好的来源地是朝鲜,皇上,朝鲜自成一国已久,对大明帝国也算臣服,但是朝鲜在日臻强大的大明帝国面前,实在没有了作为藩属国的作用,皇上可以下旨将朝鲜王室迁到云南或者四川,让其国民的二分之一也随王室迁徙……。”
我算知道宋献策为什么不敢说了,这是个庞大的计划,先不要说随后的各种问题,单单朝鲜王室和国民会不会听从迁徙就是一个未知数,虽然朝鲜半岛曾经被大元朝纳入版图,但是不经过军事斗争就想把朝鲜半岛正式纳入大明帝国的行政范围,难度实在太大了。
“宁为鸡头不为牛尾,朝鲜王室绝对是不会同意的,再说朝鲜李氏王朝一直对大明帝国奉的是臣子礼,如果对其动武,有点说不通……。”总不能无缘无故的就让朝鲜李氏王朝到大明帝国的边远之地做王爷吧!谁都不是傻子。
宋献策嘿嘿一笑,道:“皇上,这个借口太好找了,最有效的一条就是告诉朝鲜李氏,说后金皇太极要去他那里借粮,而东海外的倭寇也想登陆打秋风,这个时候皇上请他们来北京做客,相信他们求之不得,实在不行,就让大明帝国的海军客串一下后金和倭寇,将朝鲜李氏惊出来,只要朝鲜李氏挪了窝,想要再回去就难了,而其朝鲜国民更是好摆弄,只要皇上舍出钱财,并且许诺到了西南西北后帮助他们建立家园使其过上富足的生活,在风声鹤唳的情形下,都会争抢着过来的。”
宋献策之所以有这个把握,是因为朝鲜国民的生存状况并不太好,即便是中等收入之家,还不如大明帝国境内一个小商贩活的有滋有味,虽然故土难离,但是给他们一个大大的馅饼,相信他们还是愿意尝试的。
我想了想,道:“这件事的成功率不太高,但也不妨试一试,如果真能将朝鲜半岛的居民挪出来,那么以后对倭国采取军事行动,就有了一个很好的跳板。”这是我决定同意宋献策这个计划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第三零九章 【北方】
我和宋献策商谈完有些纸上谈兵的迁徙朝鲜半岛国民的计划后,才想起宋献策去了吴三桂那里,问道:“爱卿去了长白那里半个月,难道那里出了什么问题吗?”
宋献策刚想提这个事情,道:“豪格所部的人马突然出现在开平卫附近,吴三桂害怕豪格会强行突破我军的辽河防线,因此修书京城希望紧急调拨八千人马出喜峰口直奔开平卫,微臣就和满桂一起去了开平卫,结果是虚惊一场,豪格不过是想试探一下我军虚实而已。”
我哦了一声道:“宁完我死了没有?”我记得临离开大明帝国本土的时候下令特务部干掉豪格的第一谋臣宁完我,不知道结果如何了。
宋献策面带笑容道:“宁完我在几个月前突然暴毙,为此豪格还举军哀悼了一天,自从失去了宁完我这条膀臂后,豪格便越发不是吴三桂的对手,现在豪格有两条路,一是凭借手中的几万人马和吴三桂决一死战,二是掉头向北保存实力,我觉得豪格会避免和我军交锋,毕竟他吃过吴三桂的亏,不会再吃第二次了。”
我想了想道:“他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突破辽河防线和沈阳的皇太极取得联系,根据谍报司的情报,皇太极把兵马都集中在辽阳,抚顺,铁岭一带,很可能和豪格通过讯息了,他们也许会里外夹击袁崇焕守辽河的部队,破坏我军的水上包围计划。”在我看来皇太极不是笨蛋,知悉北方的大水系被大明帝国占领后,肯定会想办法破坏掉这种对他不利的局面,而首选就是辽河,毕竟袁崇焕陈兵辽河对沈阳等地的威胁太大了。
宋献策所持意见和崇祯皇帝恰恰相反,道:“豪格这个人有勇无谋,即便皇太极有突破的打算,也只能让豪格吸引我军的注意,而不会让其打头阵,我觉得皇太极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是北上,在辽河和嫩江松花江一带有一块地带并无水系,是我军水上包围计划的盲区,他很可能从那里出击,来一个大大的迂回,然后和豪格合兵一处先打吴三桂,如此一来才能扭转后金面临的窘境,给朝廷制造压力……。”
我听了宋献策的话,拿过地图看了看他所说的没有大河的那个地方,道:“这块地方当初朕和建斗商量过,采取的办法是派出人马埋置地雷,皇太极想要穿过雷区必然会损失惨重。”嘴上这样说,但是宋献策说的话着实让我冒冷汗,如果皇太极真的绕道出兵,那么吴三桂那支对付豪格的人马就危险了。
沈阳城内,多尔衮正在和得力的谋士果仑交谈。多尔衮一脸凝重的看着地图,道:“果仑,你觉得大汗的计划可行吗?如果真的绕道出兵,胜算有几成?”
因为深得多尔衮的信任,果仑能在第一时间知道后金决策层的种种决定,他此时非常焦急,因为新得到的情报没办法送出去了。
果仑听了多尔衮的问题,假装思考了一会,道:“这个计划是可行的,如今凡是有大河的地方都有敌人,只有北上开原、叶赫,然后西行这条路没有大河,但是我觉得大明朝的人不会那么笨,那没有大河的地方也许更加危险。”
多尔衮点头道:“我也这么觉得,那个地方肯定早被埋满了地雷,但是大汗却不这样想,我真担心他会把整个大金国都赔进去。”
“其实大汗也是不得不这么做,想要破局只能如此,北上后有蒙古科尔沁部接应八旗人马,确实值得一试。”果仑非常佩服皇太极的果敢,一旦皇太极的计划成功了,那么大明帝国的水上包围计划也会随之流产。
多尔衮对想出这个水上包围计划的崇祯皇帝佩服的不得了,最起码一个心理压力就让八旗子弟喘不过气来,同时不禁想如果自己坐在皇太极的位置上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会和皇太极一样毅然决然的北上吗?
果仑看着多尔衮阴沉不定的脸,咳嗽一声道:“爷,如果这次是您领兵带队,那么我有一个绝妙的主意……。”
多尔衮见果仑一脸神秘,道:“有什么主意就说。”
“如果爷能统领这次的两万人马,那么将是爷另立山头的大好机会,您看……。”果仑说着指了指地图上科尔沁草原以西的地方,道:“如果您带着人马绕过大明朝的防线和豪格会合,就可假借大汗之名剥夺豪格的兵权,这样一来您就有了五万多人马在手,还有漠东漠西大片草原任您驰骋……。”果仑将这个前景描绘的无限美好。
多尔衮听了果仑的话,脸色登时大变,在这个大金国生死攸关的时候另立山头?如果这么做了,那么大金国很可能将不复存在,他摇摇头道:“我不能这么做,大金的实力已经不如从前,所以绝对不能再分裂,十指终究不如一拳来得有力气……。”
果仑见这一分化后金力量的计策因为多尔衮的大局观念而行不通,他又心生一计,道:“爷,不管怎么样,您一定要把这次的兵权拿到手,一旦您兵权在握,那么就可仿效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汗位,然后马上宣布称帝,这样一来不但能将兵变的贻害减轻,还可通过此举振奋军心民心……。”
多尔衮没想到果仑出的都是狠招,不过他更倾向于后者,如果真能取得这次领兵的权力,那他会毫不犹豫的夺取汗位,难就难在皇太极根本不会给他这样一个机会。
果仑看出多尔衮的决绝和难处,道:“爷,想要取得这次的兵权,有两个人您一定要让他们相信您所做的都是为了大金国,第一个人就是大贝勒代善,第二个就是大玉儿,代善和大玉儿如果帮助您,那么这次的兵权绝不会旁落。”
第三一零章 【自危的感觉】
岳托参加完白天的会议后,晚上又被皇太极叫来,他来的时候发现除了自己,被叫来的还有几个人,其中还有他的父亲大贝勒代善。
皇太极见人来齐了,道:“白天我们研究了一下如今的形式以及将要采取的突破策略,现在诸位心中有什么想法不妨说出来。”白天的时候皇太极并没有让人发言,而是乾纲独断拍板了,他怕的是有人破坏他这个计划,但是建议不能不听,因此晚上把比较亲近的臣子都找来,大家一起商量商量。
代善见所有人都在看他,知道自己这个大贝勒必须要先说说,他清了清嗓子道:“我赞成大汗的计划,但是我极力反对大汗亲自领兵,这沈阳城没有了大汗坐镇,人心就没有啦!”
岳托觉得父亲说的不错,这次领军的不能是皇太极,皇太极的作用是坐镇沈阳,否则八旗军民的心肯定不稳,在这个严峻的时候出现民心不稳的现象,对大金国来说非常不利。
几乎所有人都和代善父子的想法差不多,因此纷纷表示皇太极最好留守沈阳,这就摆出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究竟让谁带领这次突破的兵马呢?
皇太极知道代善等人的担心是正确的,大金国如果没有他镇守,在明军强有力的攻势下肯定会土崩瓦解,但是他心中非常不解,明明大明朝已经占据了战略主动,为什么迟迟不采取进攻呢?
他满有信心像父亲当年在萨尔浒那样将来犯的明军全部消灭,可惜崇祯皇帝不给他这个机会,这围而不攻,分明是想耗费大金国的国力呀!
皇太极心中难过的很,想要一个对他忠心耿耿而又有才能的将领实在太难了,多尔衮是第一人选,可惜多尔衮素有异志,他绝对不能让多尔衮兄弟掌兵,其他如莽古尔泰等人,都是勇猛有余,谋略不足的将领,不堪大用。
皇太极和代善等人先绕开了这个问题,转而部署突破事宜,他们经过严密的推演和仔细研究豪格送来的情报,制定了一条最佳的北上突破线路,只要这支北上的人马突破后和豪格合兵一处,那么就可以以优势兵力击溃明军吴三桂部,然后奔山西大同南下,将明军的大后方搅个鸡犬不宁,迫使明军不得不调兵回防,这样就可以解了大金国之围,可以说是一场大的围魏救赵的战役。
代善父子走出来,对研而不明的将领问题,代善想听听儿子的意见,问道:“你觉得谁适合担任这次的主将?”
岳托想了想道:“如果问我最合适的人选,非多尔衮莫属,可惜大汗绝对不会把兵权交给多尔衮,一旦多尔衮吞了豪格的兵力,难保不出现一国二主的局面呀!”
代善迟疑道:“不会吧!当年天命汗死的时候虽然有遗诏说让多尔衮继位,但是事情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多尔衮难道还不明白事不可为吗?再说在这个大金国生死攸关的时候,他会为了一己之利而放弃整个天命汗打下的基业吗?”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大汗肯定也是这个心理,所以我想阿玛最好不要提这个事情,就让大汗自己拿主意吧!”岳托不希望父亲替多尔衮冒头。
代善一边走一边琢磨儿子的话,等他回到家里没想到多尔衮和果仑正在等着他呢!多尔衮见代善回来了,起身道:“大哥,这是干什么去了,害我等了这么久。”他这是明知故问。
代善噢了一声道:“大汗有些事情找我商议,没想到这么晚才回来,来人啊!煮些热茶来。”代善一边吩咐一边想着多尔衮的来意。
多尔衮见代善不问自己为何而来,显得有些尴尬,道:“大哥,小弟这次来是来求大哥救命的。”他按照果仑提出的办法,脸上显出非常痛苦的神色,而且想要给代善跪下。
代善见多尔衮如此神情,道:“九弟,你这是干什么,快快起来,有什么话坐下说。”他赶紧把多尔衮按住。
多尔衮的演技绝对高明,他这时眼泪已经下来了,道:“大哥,咱们兄弟之间我就不说虚的了,大汗对我怎么样您这些年来看在眼里,如今大金国时运不济,我多尔衮自问也是有才能的人,可我得到了什么呢?这些年来大汗时刻都在提防着我……。”
代善听了多尔衮这话默然无语,他当然知道皇太极为什么防备多尔衮,不给多尔衮实权,在这些兄弟子侄当中,也就只有多尔衮有能力和皇太极较量,皇太极不打压多尔衮才见鬼呢!
“九弟不要太多心了,咱们毕竟是兄弟……。”代善觉得自己这话说的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多尔衮叹息一声道:“大哥,别看我没有实权,但是我和阿济格还有多铎还是三旗的旗主,有些话不说我也明白,这次大汗如果亲自带兵北上,那么必然会拿我祭旗,他是不会放心把我留在沈阳的。”
代善一摆手道:“九弟放心,大汗不会御驾亲征,大金国还得大汗来坐镇呢!九弟也不必担心,有我这个大贝勒在,大汗不会对九弟采取什么措施,尤其在这个时候,九弟还得为大金国出力呢!”
多尔衮和果仑交换了一下眼色,看来他们判断的没错,代善等人不会同意皇太极亲自领兵北上,这让多尔衮心中升起一线希望。
“大哥就不要安慰小弟了,如果大汗有那个心,就不会让小弟投闲置撒,晚上就不会避开小弟研究北上突破,早就跟小弟研究这次的出兵事宜了,”多尔衮继续博取代善的同情。
代善知道多尔衮说的都是实情,他突然想起儿子岳托的话,多尔衮是这次领兵的最佳人选,为了大局着想,是不是该向皇太极建议让多尔衮领兵呢?为了大金国的将来,他忘了岳托给他的忠告。
第三一一章 【特务头李信】
多尔衮从代善的府上出来,拍拍果仑的肩膀道:“看来代善大哥肯定会帮我这个忙了,有他给我说好话,大汗怎么也得斟酌一二。”
果仑点点头,道:“爷,如何让大玉儿替您说话,果仑就帮不上忙了。”
多尔衮一笑,道:“那是自然,大玉儿那边我明天就过去,她不是一个忘情的人,只要我拉下脸面去求她,一定能成功的。”
果仑走到马匹前刚要上马,发现马鞍上系上了一条红绸,这让他的心加快了跳动,趁人不备将红绸扯下收到袖口内,翻身上马陪着多尔衮往回走。
回到住处的果仑坐立不安,马鞍上的红色绸带条说明有紧急情况,系在第三个鞍轴上是说在多尔衮住所后的第三条街见面,可是他现在想要分身去见上级会冒很大的风险,万一这是敌人设下的圈套呢?上次就因为战友的疏忽,使沈阳城内一个重要的据点被鞑子端掉了,害他现在有情报都送不出去。
果仑权衡再三,决定冒这个险去试试,他手中现在已经积压了两份非常重要的情报,再不送出去必然会给大明帝国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这就必须让他冒险尝试一下。
“果少爷,这么晚了您还出去呀!”看守后门的老头见果仑往外走,没话找话道,果仑现在是多尔衮的心腹,下人们都非常愿意巴结这位少年新贵。
果仑答应一声,道:“大爷,我出去一下就回来,您可得给我留门啊!”说着递给老头一块指甲大的碎银子。
老头见状赶紧把碎银子接过来,道:“那好,我一直等着您回来再去睡。”他紧握碎银子欢喜的紧。
果仑出了后门佯装闲逛在街上溜达,不一会就到了第三条街,这条街白天的时候很热闹,但是现在却非常冷清,他把那条红丝带系在腰上,从街头走到街尾也不见有人过来和他搭讪。
就在果仑觉得奇怪的时候,一间民房内走出两个人,一前一后来到果仑身边,道:“进去吧!李大人在里面等你呢!”
果仑哦了一声,知道他们所说的李大人乃是特务部的高层人员李信,没想到李信竟然到沈阳来了,看来是有重大的变故啊!果仑来到里面果然看到了李信,当初就是李信将他送到沈阳的,两个人还十分的熟悉呢!
李信阻止了果仑的礼节,仔细看了看果仑,道:“你长高了,一年不见你,变化还挺大。”
果仑嘿嘿一笑道:“在这里吃的倒是不错,顿顿酒肉,想不快点长都不行,我现在几乎忘了家乡菜是什么滋味了呢!有机会一定要大吃一顿家乡菜不可。”
聊过家常之后,李信询问了重要据点被端的情况,他这次来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这个,据点被端掉说明鞑子的反间谍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算是给特务部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