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节
这简直就是在喝血!喝大汉百姓的血,和前方浴血奋战将士们的血!
紧紧的攥上了拳头,孝帝的脸色白的吓人。过了好一会儿,他的脸上才渐渐的恢复了几分血色。叹了口气,他吩咐道:“小六子,把这三份奏折封起来送到忠王府上,请忠王过目,告诉忠王,晚上朕在宫里等着他一起用膳。”
小六子应了一声,用黄绸将三份奏折包了,然后躬身退了出去。才走到门口,孝帝又把他叫住了。
“等一下”
小六子躬身道:“陛下,还有什么旨意?”
孝帝想到一件事,不由得笑了笑。被烦心的国事弄的皱紧了的眉头也舒展开了几分,想到这件事他心里憋闷感也恶作剧般的晴朗起来不少。
“告诉忠王,带他府上小丫鬟柳眉儿一块进宫。”
“奴婢遵旨。”
小六子躬身退走,皇帝的旨意不敢耽搁。叫了两个当值的侍卫一起,领了马之后小六子快马加鞭直奔忠王府去了。孝帝等小六子走了之后拿起急字类最后一份奏折,才看了两眼就被气乐了。
“这个苏秀,自作聪明。”
他笑了笑,喝了一口茶水。茶已经微凉,但是孝帝并不打算叫人来把茶换掉。宫里面的人烹茶的手艺不错,放了点盐,香料,茶味很香。
“卢玉珠已经被朕认做了义妹,封了郡主,你还打算让朕给她什么爵?”
想到苏秀留着山羊胡一说话就摇头晃脑的样子,孝帝就想笑。这个家伙,没有什么气节,但本事还是有的。做事情也认真,更是写的一手花团锦簇的好文章。只是可惜了,本来能得到重用的。卢森年纪大了,军机处的事本打算慢慢的移交给苏秀,谁知道这个家伙竟然有投敌的嫌疑。
想到这些孝帝就烦,烦的厉害。
将奏折暂时放在一边,拿起重字类的奏折看了起来。这一类的奏折基本上都是报灾的,现在已经是隆冬时节,北汉各州基本上从五月份就没有下过雨了。各地都遭了旱灾,粮食几乎颗粒无收。各地的折子都是请求朝廷拨粮救灾的,各州府的灾民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四十万。
就算每餐只给一碗粥喝,一日两餐,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这次南方大战,已经把本就不富裕的国库打空了。这还是忠王刘凌速战速决,要是再打个一两个月,只怕连大军的军粮都供应不上。大户们捐上来的粮食还有一些,再加上大周赔的,勉强能凑够辽国所要的岁贡数目。只是这样一来连给将士们的赏赐都要减少,甚至拖后。
若是都拨给地方赈灾的话,只怕辽国方面不好应付。可是又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子民饿死,实在是两难。咬了咬牙,孝帝提笔批示,各地开粮仓赈灾。至于大辽方面就放一放吧,先让灾民们勉强活着。只希望等来年风调雨顺了,日子也就好过一点。
前两天忠王刘凌说他有办法应付辽国的钦差,只是问了半天他也不肯透露,直说山人自有妙计,装的好像一个骗吃骗喝的神棍。不过一想到刘凌说话时嘴角上挂着的自信,孝帝心里就一阵松快。
是啊,有自己这个九弟在,仿佛什么事都有解决的办法。
今晚上吃饭,一定要好好问问他到底有什么办法应付辽国方面。孝帝已经难受了好几天,不知道答案他睡觉都不踏实。
将报灾的折子放在一起,让太监们送到军机处去,告诉卢森和苏秀两个人整理出一个数目交给户部,也好统计一下各地需求的粮食数量。
在翻开轻字类的奏折,孝帝顿时就哭笑不得了。这一类的奏折九成九是上表恭贺忠王凯旋的,为了表示地方官的孝心,乱七八糟的礼品占据了每一份奏折上的很大一部分页面。孝帝苦笑,难道朕成了搜刮-官员私产的无良地主了?
不过想想也是,这半年来各地都在自己的要求下搞募捐。明大义的知道是国库不足,不明事理的还得以为朕这个皇帝是贪财成性了呢。不过这样也好,让那些家伙捐款难,孝敬一些上来倒是麻利的很。
孝帝居然很小家子气的估算了一下各地官员们孝敬上来的数额,加在一起大概竟然有五万贯的巨财。这群地方官看来还是不穷,穷的都是百姓。孝帝皱了皱眉头,但是很快就释然了。现在百废待兴,步子总得一步一步的走。等国家太平下来,第一步就是要惩治贪官污吏。
还有一份奏折引起了孝帝的注意,这份奏折放在各地官员贺表的最后面。若不是孝帝想看看最后一个上折子表示恭贺的是谁,还真没准懒得看了。拿起来只看了一眼,他就被奏折上的内容吸引住了。
这折子是周延公从西夏返回半路上让驿站快马送进到朝廷的,这会儿估计着他刚入关走不了多远呢。折子上写着西夏国主嵬名曩霄为了表示愿意两国交好,特意送了一份马三百匹,牛五百头,羊五千只的厚礼。这会周延公正在半路上充当牧民,想想他只带了二三十个随从,真难为他是怎么赶着那么一大群牲口一路走回来的。
其中提到了西夏国主嵬名曩霄希望两家结盟的国书,现在还在周延公的手里。然后是祝贺忠王大破周军,祝我大汉国运昌隆之类的话。这折子最后才是重点,是周延公对当前局势的分析。
周延公建议和西夏交好,两国建立邦交,互通有无。定点开放几处边界设立集市,供双方百姓交易。对于西夏提出来索要好处的要求,周延公的意见是一毛不拔。在他看来嵬名曩霄不是个注重蝇头小利的农夫,他之所以跟大汉所要好处,无非是想看大汉的态度。大汉若是不给,他或许会生气,但绝不会兴兵。若是给了,周延公反而担心从今往后西夏会变本加厉的要。
还有,周延公提到了辽国岁贡的问题。他说一路往西去西夏的途中,他见到了太多灾民妻离子散的悲惨事。请求陛下先以灾民为重,开仓派粮。至于如何应付大辽,周延公建议可以跟大辽的钦差商量,既然不能一次性的筹集完备,就分批的送过去。相信大辽为了今后长远着想,也不会逼的太急。
第三,则是建议各地州府招募民勇,仿效大周的郡兵制度。郡兵的粮饷不归朝廷分拨,由地方自给自足。南方战事显示出了大汉各州府地方上的无力,若是各州都有数千训练有素的郡兵,应付万一发生的民变或者匪乱,战时集中起来也是一支军队。这样也就避免了建雄军和抚远军在各州都分派驻军的局面。
这三条,称得上金玉良言。
孝帝深深的吸了一口,仔细的又读了第二遍,心中豁然开朗。
第一百二十四章 思索
按理说这样一份重要的奏折,肯定是要放在急字类的奏折中的,最起码也是放在重字类当中,可是偏偏和地方州府官员的贺表放在一起,若不是孝帝突发奇想估算各地官员送上来的贺礼折合多少银钱,说不定看烦了贺词到最后也发现不了。
不过稍微一想孝帝就明白了其中的玄机,这事肯定是苏秀干的。这个人怕死,还嫉妒心很强。周延公不过是个布衣草民,不是世家出身,虽然是刘凌举荐上来的也受到了自己的重用,但是看来在百官中还是受到了不小的排挤。
这份奏折卢森肯定是没有看到的,以卢森的为人若是看到这样一份奏折必然会亲自送到自己的手里。
苏秀,哼!
显然,苏秀是不想让自己看到这份奏折的。他是故意放在轻字类的奏折中,其原因无非是妒忌。现在军机处已经少了两个人,而自己必然是要挑选贤才补充进去的。前几天苏秀和卢森联名举荐了几个人,若是让自己看到这份奏折重用周延公,他们两个推荐的人肯定就会排除掉一个。
都是为了私利,完全不将国事放在眼里!卢森这个人还是公私分明的,以他的为人不会搞这样的小动作。苏秀不敢将这份奏折丢掉,是因为周延公早晚是要回到朝廷里。他这样做只是想拖延,等他举荐的人被自己安排进了军机处的话,周延公回来也就晚了。
到时候提起这份奏折,若是自己问起来的话苏秀也有借口,最多承认个失职,没注意到这样一份重要的奏折。而到了那个时候自己一定会很懊恼为什么没有仔细的把所有奏折都看一遍,对苏秀倒是不会有什么处罚。
好算计啊,苏秀还真是了解自己。
孝帝叹了口气,自己的臣子,像老九,卢森,周延公这样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多几个?当初先帝为了稳定基业,基本上官员的任用都是从当地望族中选取的。得到山西大户望族们的支持,对国家当时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年,那些世家望族的人对北汉的基业再也没有了稳定的作用。而是破坏!这些人互相勾结,排除异己。他们看不起科举出身的寒门子弟,看不起有真才实学却非世家出身的人,周延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们只想如何稳定家族的利益,而不是稳定大汉的基业。从先帝立国至今二十余年,正五品以上的官员就没有一个科举出身的!也就是说,北汉的实权都掌握在那些所谓的世家望族手里。
他们并不想跟大汉共患难,也不会同富贵。他们只想着如何加大自己家族的利益,而不是如何改善大汉的朝局。可孝帝明知道是这个局面,他现在也无力改变什么。朝廷里的那些官员们盘根错节,互相依托又互相敌视。虽然老九回来之后配合自己一举拿下了十几个最不像话的官员,但那是因为他们暗中通敌连皇帝都敢出卖。杀了他们那些世家望族们也不好争辩,过了这个时期,再想动他们的话就难了。
即便如此,孝帝出手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他能斩了苏虎咆,是因为苏虎咆是从先帝登基之后才开始发迹的。他的家族背景并不深厚,而且可以说他的家族是靠他一手建立起来的。而本地的苏家却并不认同他这个泥腿子出身的武夫,本地苏家的代表人物是苏秀。
而欧阳家的势力相当巨大,所以孝帝和刘凌商量了之后最终也只是将欧阳仁和罢官了事。明明怀疑苏秀有暗通西夏的嫌疑,因为苏家的势力过于庞大,最后也只能暂时装聋作哑。
现在苏秀又跳出来耍花招了,孝帝如何能不怒?
他坐在椅子上恨恨的想着,苏秀,你不是不想让朕提拔寒门子弟吗?你不是怕周延公威胁到你的地位吗?那好,朕就偏偏给周延公一份大大的赏赐!
想到这里,孝帝亲自写了一份旨意。这份旨意没有交给军机处拟定,而是他亲自动笔用印,想了想将跟随刘凌南下后已经回来的裴浩宣进了宫里。
裴浩自从回来之后跟变了个人似的,可以说战争给了他的内心巨大的冲击。他变得更加的坚强,更加的安稳踏实。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就能让人看出他巨大的改变。这就好像一个虫茧,经历过风雨后终于破茧成蝶。
孝帝已经提拔他为刑部尚书,主掌刑部事宜。裴浩的父亲虽然只是个富豪,但是裴家在山西,乃至于整个中原来说都算的上名门望族。山西裴家不过是一个分支,真正的世家裴姓在南方大周国内。以大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这两个崇尚武功的马上皇帝,也不敢真的就轻视了裴家的存在。
大周现在三品以上大员,文官中至少有四个出自裴家,而四品以上的武将,裴家也有五个。
裴浩家这一支虽然是旁支末节,但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
看着一身三品文官服饰,虽然精瘦了不少但是精神奕奕的裴浩,孝帝会心的笑了笑。
“朕有件事想让你去办,别人,朕信不过。”
孝帝的开场白让裴浩诧异了一下,随即心里充满了暖暖的感动。
“陛下吩咐微臣就是,微臣定尽力做到。”
裴浩躬身说道。
孝帝笑了笑说道:“你还不知道朕委你什么事,你就这么大包大揽下来?”
裴浩庄重道:“陛下吩咐的,不管什么事,微臣都会尽力做到。”
孝帝满意的点了点头,将刚才写好用过印的圣旨递给裴浩道:“你先看看这个。”
裴浩抬起头,没敢去接。
“陛下可是令微臣去宣旨?不知道是哪位大人接旨?”
孝帝见他不接,也不在意,随手放在桌案上说道:“你现在是刑部尚书了,这事本来是不应该让你去做。但现在这满朝文武中,朕能信得过的并不多。这话朕其实不该说,毕竟你们都是朕的臣子,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朕现在真的是失望透顶了。”
孝帝重重的拍了一下桌子,语气却并不愤怒,而更多的则是无奈。
“你从刑部挑选一百名亲信,带着朕的圣旨出太原去迎接从西夏返回的周延公。然后不管在什么地方遇到他,就地宣旨。你将那一百名亲信派给周延公,而你护送着西夏的国书和礼物返回太原。”
孝帝想了想接着说道:“告诉周延公,朕信得过他。让他放手去做,不管出了多大的问题,朕都站在他那边。”
他看了一眼裴浩眼里的诧异,随即笑着解释道:“我打算给周延公一份大大的前程,让他去帮朕做事。朕打算封周延公为银青光禄大夫,签枢密院事,六州巡案专使,监察督促南方六州赈灾事宜。”
裴浩最开始是震惊,听孝帝说完已经震惊的有些麻木了。银青光禄大夫,签枢密院事是正三品的大员,而六州巡案专使更是权利大的没了边。顶着这个名头,周延公就有督查方官员的权利,四品以下官吏的罢黜任免不必请旨。而监察督促南方六州赈灾事,这更是一份大大的肥缺。
若是想从中中饱私囊的话,一圈巡视下来敛财十万贯钱都不算什么。
“惊讶了?”
孝帝看出了裴浩心中的震荡。
他拿起周延公给他奏折递给裴浩:“你先看看这个。”
这次裴浩没有拒绝,而是躬身行礼后接了过来。周延公的奏折不过千余字,但是言简意赅,每一句话都直指问题的根本。裴浩看到最后,忍不住拍案叫绝。
“三条锦囊妙计,好一个周延公!”
裴浩由衷的赞道:“微臣一生至今敬佩的,第一是陛下,第二是忠王,这周延公,是微臣第三个真心钦佩的人。”
孝帝对裴浩的反应很满意,他点了点头:“周延公确为国家栋梁,你和他都是朕看重的人才。裴浩,你和周延公,都是朕准备安排进军机处的心腹之人,你们俩不要辜负了朕的希望。”
裴浩叩首道:“臣定不负陛下的重托。”
出了禁宫之后,裴浩不敢耽搁。孝帝安排的这么急,而且让自己这个刑部尚书跑去几百里外宣旨。皇帝在担心什么,裴浩很容易就想明白了。
是有人要对周延公下手!
而为了保护周延公,陛下才会让自己这个主管刑事的尚书亲自去传旨,并且还要带着一百亲信高手来保护周延公的安全。朝廷里是谁想对周延公不利?
裴浩的眉头立刻就皱紧了。
让陛下亲自下旨来保护一个人的安全,周延公这个人显然已经被陛下重视起来。而还有一个更让陛下重视的人想要对周延公下手,这个人到底是谁?
裴浩第一个就想到了忠王刘凌,随即他狠狠的摇了摇头。自己是不是脑子被雨淋到了,居然会生出这么糊涂的想法来。周延公是忠王一力举荐的,周延公得到重用忠王心里也会高兴。那谁会不高兴呢?
陛下刚才提到了想安排自己和周延公两个人进军机处,接替已经被斩杀的苏虎咆,被罢官的欧阳仁和。按理说陛下不应该跟自己提这个话题,这么重要的事陛下不会很随意的提出来的。
也就是说,陛下提到军机处是有深意的。
是军机处有人想对周延公不利?
肯定不会是卢森!
裴浩第一个就否定了卢森的可能性。卢森的为人裴浩颇为敬佩,而且他还是忠王的准岳父,他是断然不会算计忠王府出来的周延公。那么,也就只剩下一个大学士苏秀了。
裴浩长长的舒了口气,孝帝给他的提示足够多了,他只需稍微理顺了思路,就能将那个人推测出来。
出了禁宫,裴浩没有直接回刑部,而是骑了马,直奔忠王府。
第一百二十五章 后入才是王道
刘凌正在书房里看小六子送过来的三份奏折,既然他二哥派人把奏折直接送到他府上来了。他也就没有必要在繁文缛节上矫情,这是他二哥对他的信任。
第一份奏折是关于大周方面军队调动方面的情报,这样的情报刘凌早就得到了,甚至比这份奏折要详细的多。
现在大周军方的第一红人是右威卫大将军蒙虎,这个人虽然在彰武的时候因为轻敌冒进被嵬名曩霄狠狠揍了一顿,不过总的来说他军事上的才能十分的出众。若不是他坚守彰武,西夏的铁骑指不定还能抢走多少地盘呢。
因为在彰武的时候,基本上原来的右威卫被西夏兵打残了。新组建的右威卫现在就在晋州附近集结,由蒙虎亲自练兵。新组建的右威卫还是三万人的建制,只不过这些新招募上来的士兵没有一两年的苦练很难达到之前老兵们的战斗力。
紧紧的攥上了拳头,孝帝的脸色白的吓人。过了好一会儿,他的脸上才渐渐的恢复了几分血色。叹了口气,他吩咐道:“小六子,把这三份奏折封起来送到忠王府上,请忠王过目,告诉忠王,晚上朕在宫里等着他一起用膳。”
小六子应了一声,用黄绸将三份奏折包了,然后躬身退了出去。才走到门口,孝帝又把他叫住了。
“等一下”
小六子躬身道:“陛下,还有什么旨意?”
孝帝想到一件事,不由得笑了笑。被烦心的国事弄的皱紧了的眉头也舒展开了几分,想到这件事他心里憋闷感也恶作剧般的晴朗起来不少。
“告诉忠王,带他府上小丫鬟柳眉儿一块进宫。”
“奴婢遵旨。”
小六子躬身退走,皇帝的旨意不敢耽搁。叫了两个当值的侍卫一起,领了马之后小六子快马加鞭直奔忠王府去了。孝帝等小六子走了之后拿起急字类最后一份奏折,才看了两眼就被气乐了。
“这个苏秀,自作聪明。”
他笑了笑,喝了一口茶水。茶已经微凉,但是孝帝并不打算叫人来把茶换掉。宫里面的人烹茶的手艺不错,放了点盐,香料,茶味很香。
“卢玉珠已经被朕认做了义妹,封了郡主,你还打算让朕给她什么爵?”
想到苏秀留着山羊胡一说话就摇头晃脑的样子,孝帝就想笑。这个家伙,没有什么气节,但本事还是有的。做事情也认真,更是写的一手花团锦簇的好文章。只是可惜了,本来能得到重用的。卢森年纪大了,军机处的事本打算慢慢的移交给苏秀,谁知道这个家伙竟然有投敌的嫌疑。
想到这些孝帝就烦,烦的厉害。
将奏折暂时放在一边,拿起重字类的奏折看了起来。这一类的奏折基本上都是报灾的,现在已经是隆冬时节,北汉各州基本上从五月份就没有下过雨了。各地都遭了旱灾,粮食几乎颗粒无收。各地的折子都是请求朝廷拨粮救灾的,各州府的灾民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四十万。
就算每餐只给一碗粥喝,一日两餐,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这次南方大战,已经把本就不富裕的国库打空了。这还是忠王刘凌速战速决,要是再打个一两个月,只怕连大军的军粮都供应不上。大户们捐上来的粮食还有一些,再加上大周赔的,勉强能凑够辽国所要的岁贡数目。只是这样一来连给将士们的赏赐都要减少,甚至拖后。
若是都拨给地方赈灾的话,只怕辽国方面不好应付。可是又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子民饿死,实在是两难。咬了咬牙,孝帝提笔批示,各地开粮仓赈灾。至于大辽方面就放一放吧,先让灾民们勉强活着。只希望等来年风调雨顺了,日子也就好过一点。
前两天忠王刘凌说他有办法应付辽国的钦差,只是问了半天他也不肯透露,直说山人自有妙计,装的好像一个骗吃骗喝的神棍。不过一想到刘凌说话时嘴角上挂着的自信,孝帝心里就一阵松快。
是啊,有自己这个九弟在,仿佛什么事都有解决的办法。
今晚上吃饭,一定要好好问问他到底有什么办法应付辽国方面。孝帝已经难受了好几天,不知道答案他睡觉都不踏实。
将报灾的折子放在一起,让太监们送到军机处去,告诉卢森和苏秀两个人整理出一个数目交给户部,也好统计一下各地需求的粮食数量。
在翻开轻字类的奏折,孝帝顿时就哭笑不得了。这一类的奏折九成九是上表恭贺忠王凯旋的,为了表示地方官的孝心,乱七八糟的礼品占据了每一份奏折上的很大一部分页面。孝帝苦笑,难道朕成了搜刮-官员私产的无良地主了?
不过想想也是,这半年来各地都在自己的要求下搞募捐。明大义的知道是国库不足,不明事理的还得以为朕这个皇帝是贪财成性了呢。不过这样也好,让那些家伙捐款难,孝敬一些上来倒是麻利的很。
孝帝居然很小家子气的估算了一下各地官员们孝敬上来的数额,加在一起大概竟然有五万贯的巨财。这群地方官看来还是不穷,穷的都是百姓。孝帝皱了皱眉头,但是很快就释然了。现在百废待兴,步子总得一步一步的走。等国家太平下来,第一步就是要惩治贪官污吏。
还有一份奏折引起了孝帝的注意,这份奏折放在各地官员贺表的最后面。若不是孝帝想看看最后一个上折子表示恭贺的是谁,还真没准懒得看了。拿起来只看了一眼,他就被奏折上的内容吸引住了。
这折子是周延公从西夏返回半路上让驿站快马送进到朝廷的,这会儿估计着他刚入关走不了多远呢。折子上写着西夏国主嵬名曩霄为了表示愿意两国交好,特意送了一份马三百匹,牛五百头,羊五千只的厚礼。这会周延公正在半路上充当牧民,想想他只带了二三十个随从,真难为他是怎么赶着那么一大群牲口一路走回来的。
其中提到了西夏国主嵬名曩霄希望两家结盟的国书,现在还在周延公的手里。然后是祝贺忠王大破周军,祝我大汉国运昌隆之类的话。这折子最后才是重点,是周延公对当前局势的分析。
周延公建议和西夏交好,两国建立邦交,互通有无。定点开放几处边界设立集市,供双方百姓交易。对于西夏提出来索要好处的要求,周延公的意见是一毛不拔。在他看来嵬名曩霄不是个注重蝇头小利的农夫,他之所以跟大汉所要好处,无非是想看大汉的态度。大汉若是不给,他或许会生气,但绝不会兴兵。若是给了,周延公反而担心从今往后西夏会变本加厉的要。
还有,周延公提到了辽国岁贡的问题。他说一路往西去西夏的途中,他见到了太多灾民妻离子散的悲惨事。请求陛下先以灾民为重,开仓派粮。至于如何应付大辽,周延公建议可以跟大辽的钦差商量,既然不能一次性的筹集完备,就分批的送过去。相信大辽为了今后长远着想,也不会逼的太急。
第三,则是建议各地州府招募民勇,仿效大周的郡兵制度。郡兵的粮饷不归朝廷分拨,由地方自给自足。南方战事显示出了大汉各州府地方上的无力,若是各州都有数千训练有素的郡兵,应付万一发生的民变或者匪乱,战时集中起来也是一支军队。这样也就避免了建雄军和抚远军在各州都分派驻军的局面。
这三条,称得上金玉良言。
孝帝深深的吸了一口,仔细的又读了第二遍,心中豁然开朗。
第一百二十四章 思索
按理说这样一份重要的奏折,肯定是要放在急字类的奏折中的,最起码也是放在重字类当中,可是偏偏和地方州府官员的贺表放在一起,若不是孝帝突发奇想估算各地官员送上来的贺礼折合多少银钱,说不定看烦了贺词到最后也发现不了。
不过稍微一想孝帝就明白了其中的玄机,这事肯定是苏秀干的。这个人怕死,还嫉妒心很强。周延公不过是个布衣草民,不是世家出身,虽然是刘凌举荐上来的也受到了自己的重用,但是看来在百官中还是受到了不小的排挤。
这份奏折卢森肯定是没有看到的,以卢森的为人若是看到这样一份奏折必然会亲自送到自己的手里。
苏秀,哼!
显然,苏秀是不想让自己看到这份奏折的。他是故意放在轻字类的奏折中,其原因无非是妒忌。现在军机处已经少了两个人,而自己必然是要挑选贤才补充进去的。前几天苏秀和卢森联名举荐了几个人,若是让自己看到这份奏折重用周延公,他们两个推荐的人肯定就会排除掉一个。
都是为了私利,完全不将国事放在眼里!卢森这个人还是公私分明的,以他的为人不会搞这样的小动作。苏秀不敢将这份奏折丢掉,是因为周延公早晚是要回到朝廷里。他这样做只是想拖延,等他举荐的人被自己安排进了军机处的话,周延公回来也就晚了。
到时候提起这份奏折,若是自己问起来的话苏秀也有借口,最多承认个失职,没注意到这样一份重要的奏折。而到了那个时候自己一定会很懊恼为什么没有仔细的把所有奏折都看一遍,对苏秀倒是不会有什么处罚。
好算计啊,苏秀还真是了解自己。
孝帝叹了口气,自己的臣子,像老九,卢森,周延公这样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多几个?当初先帝为了稳定基业,基本上官员的任用都是从当地望族中选取的。得到山西大户望族们的支持,对国家当时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年,那些世家望族的人对北汉的基业再也没有了稳定的作用。而是破坏!这些人互相勾结,排除异己。他们看不起科举出身的寒门子弟,看不起有真才实学却非世家出身的人,周延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们只想如何稳定家族的利益,而不是稳定大汉的基业。从先帝立国至今二十余年,正五品以上的官员就没有一个科举出身的!也就是说,北汉的实权都掌握在那些所谓的世家望族手里。
他们并不想跟大汉共患难,也不会同富贵。他们只想着如何加大自己家族的利益,而不是如何改善大汉的朝局。可孝帝明知道是这个局面,他现在也无力改变什么。朝廷里的那些官员们盘根错节,互相依托又互相敌视。虽然老九回来之后配合自己一举拿下了十几个最不像话的官员,但那是因为他们暗中通敌连皇帝都敢出卖。杀了他们那些世家望族们也不好争辩,过了这个时期,再想动他们的话就难了。
即便如此,孝帝出手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他能斩了苏虎咆,是因为苏虎咆是从先帝登基之后才开始发迹的。他的家族背景并不深厚,而且可以说他的家族是靠他一手建立起来的。而本地的苏家却并不认同他这个泥腿子出身的武夫,本地苏家的代表人物是苏秀。
而欧阳家的势力相当巨大,所以孝帝和刘凌商量了之后最终也只是将欧阳仁和罢官了事。明明怀疑苏秀有暗通西夏的嫌疑,因为苏家的势力过于庞大,最后也只能暂时装聋作哑。
现在苏秀又跳出来耍花招了,孝帝如何能不怒?
他坐在椅子上恨恨的想着,苏秀,你不是不想让朕提拔寒门子弟吗?你不是怕周延公威胁到你的地位吗?那好,朕就偏偏给周延公一份大大的赏赐!
想到这里,孝帝亲自写了一份旨意。这份旨意没有交给军机处拟定,而是他亲自动笔用印,想了想将跟随刘凌南下后已经回来的裴浩宣进了宫里。
裴浩自从回来之后跟变了个人似的,可以说战争给了他的内心巨大的冲击。他变得更加的坚强,更加的安稳踏实。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就能让人看出他巨大的改变。这就好像一个虫茧,经历过风雨后终于破茧成蝶。
孝帝已经提拔他为刑部尚书,主掌刑部事宜。裴浩的父亲虽然只是个富豪,但是裴家在山西,乃至于整个中原来说都算的上名门望族。山西裴家不过是一个分支,真正的世家裴姓在南方大周国内。以大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这两个崇尚武功的马上皇帝,也不敢真的就轻视了裴家的存在。
大周现在三品以上大员,文官中至少有四个出自裴家,而四品以上的武将,裴家也有五个。
裴浩家这一支虽然是旁支末节,但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
看着一身三品文官服饰,虽然精瘦了不少但是精神奕奕的裴浩,孝帝会心的笑了笑。
“朕有件事想让你去办,别人,朕信不过。”
孝帝的开场白让裴浩诧异了一下,随即心里充满了暖暖的感动。
“陛下吩咐微臣就是,微臣定尽力做到。”
裴浩躬身说道。
孝帝笑了笑说道:“你还不知道朕委你什么事,你就这么大包大揽下来?”
裴浩庄重道:“陛下吩咐的,不管什么事,微臣都会尽力做到。”
孝帝满意的点了点头,将刚才写好用过印的圣旨递给裴浩道:“你先看看这个。”
裴浩抬起头,没敢去接。
“陛下可是令微臣去宣旨?不知道是哪位大人接旨?”
孝帝见他不接,也不在意,随手放在桌案上说道:“你现在是刑部尚书了,这事本来是不应该让你去做。但现在这满朝文武中,朕能信得过的并不多。这话朕其实不该说,毕竟你们都是朕的臣子,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朕现在真的是失望透顶了。”
孝帝重重的拍了一下桌子,语气却并不愤怒,而更多的则是无奈。
“你从刑部挑选一百名亲信,带着朕的圣旨出太原去迎接从西夏返回的周延公。然后不管在什么地方遇到他,就地宣旨。你将那一百名亲信派给周延公,而你护送着西夏的国书和礼物返回太原。”
孝帝想了想接着说道:“告诉周延公,朕信得过他。让他放手去做,不管出了多大的问题,朕都站在他那边。”
他看了一眼裴浩眼里的诧异,随即笑着解释道:“我打算给周延公一份大大的前程,让他去帮朕做事。朕打算封周延公为银青光禄大夫,签枢密院事,六州巡案专使,监察督促南方六州赈灾事宜。”
裴浩最开始是震惊,听孝帝说完已经震惊的有些麻木了。银青光禄大夫,签枢密院事是正三品的大员,而六州巡案专使更是权利大的没了边。顶着这个名头,周延公就有督查方官员的权利,四品以下官吏的罢黜任免不必请旨。而监察督促南方六州赈灾事,这更是一份大大的肥缺。
若是想从中中饱私囊的话,一圈巡视下来敛财十万贯钱都不算什么。
“惊讶了?”
孝帝看出了裴浩心中的震荡。
他拿起周延公给他奏折递给裴浩:“你先看看这个。”
这次裴浩没有拒绝,而是躬身行礼后接了过来。周延公的奏折不过千余字,但是言简意赅,每一句话都直指问题的根本。裴浩看到最后,忍不住拍案叫绝。
“三条锦囊妙计,好一个周延公!”
裴浩由衷的赞道:“微臣一生至今敬佩的,第一是陛下,第二是忠王,这周延公,是微臣第三个真心钦佩的人。”
孝帝对裴浩的反应很满意,他点了点头:“周延公确为国家栋梁,你和他都是朕看重的人才。裴浩,你和周延公,都是朕准备安排进军机处的心腹之人,你们俩不要辜负了朕的希望。”
裴浩叩首道:“臣定不负陛下的重托。”
出了禁宫之后,裴浩不敢耽搁。孝帝安排的这么急,而且让自己这个刑部尚书跑去几百里外宣旨。皇帝在担心什么,裴浩很容易就想明白了。
是有人要对周延公下手!
而为了保护周延公,陛下才会让自己这个主管刑事的尚书亲自去传旨,并且还要带着一百亲信高手来保护周延公的安全。朝廷里是谁想对周延公不利?
裴浩的眉头立刻就皱紧了。
让陛下亲自下旨来保护一个人的安全,周延公这个人显然已经被陛下重视起来。而还有一个更让陛下重视的人想要对周延公下手,这个人到底是谁?
裴浩第一个就想到了忠王刘凌,随即他狠狠的摇了摇头。自己是不是脑子被雨淋到了,居然会生出这么糊涂的想法来。周延公是忠王一力举荐的,周延公得到重用忠王心里也会高兴。那谁会不高兴呢?
陛下刚才提到了想安排自己和周延公两个人进军机处,接替已经被斩杀的苏虎咆,被罢官的欧阳仁和。按理说陛下不应该跟自己提这个话题,这么重要的事陛下不会很随意的提出来的。
也就是说,陛下提到军机处是有深意的。
是军机处有人想对周延公不利?
肯定不会是卢森!
裴浩第一个就否定了卢森的可能性。卢森的为人裴浩颇为敬佩,而且他还是忠王的准岳父,他是断然不会算计忠王府出来的周延公。那么,也就只剩下一个大学士苏秀了。
裴浩长长的舒了口气,孝帝给他的提示足够多了,他只需稍微理顺了思路,就能将那个人推测出来。
出了禁宫,裴浩没有直接回刑部,而是骑了马,直奔忠王府。
第一百二十五章 后入才是王道
刘凌正在书房里看小六子送过来的三份奏折,既然他二哥派人把奏折直接送到他府上来了。他也就没有必要在繁文缛节上矫情,这是他二哥对他的信任。
第一份奏折是关于大周方面军队调动方面的情报,这样的情报刘凌早就得到了,甚至比这份奏折要详细的多。
现在大周军方的第一红人是右威卫大将军蒙虎,这个人虽然在彰武的时候因为轻敌冒进被嵬名曩霄狠狠揍了一顿,不过总的来说他军事上的才能十分的出众。若不是他坚守彰武,西夏的铁骑指不定还能抢走多少地盘呢。
因为在彰武的时候,基本上原来的右威卫被西夏兵打残了。新组建的右威卫现在就在晋州附近集结,由蒙虎亲自练兵。新组建的右威卫还是三万人的建制,只不过这些新招募上来的士兵没有一两年的苦练很难达到之前老兵们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