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
一队浩浩荡荡的骑队抵达宣德门前,八十多人的队伍比起百多人的宰相随班要单薄一点,却已远远超过其他文武官员,正是在朝班上,站位仅次于宰相首辅赵普,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的当今天子亲弟赵光义,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八十多人以两名腰系金带的朱衣吏为引导,簇拥着一名身着紫色方心曲领公服,腰佩金鱼袋的中年男子,直抵皇城前。
一见赵光义骑马而至,犹在皇城外的官员们,纷纷避道行礼。比起见到方才入宫的宰相赵普,还要恭敬上不少。
在宣德门处,赵光义没有多做停留,驭马直入皇城之中。他和文武百官从宣德门进入皇城,左经过一道分割宫城中部和西部的横门,来到大庆殿的广场之上,才下马徐步走进大庆门。
包括赵光义在内,所有文官走路看起来走得实在是太沉稳了,真是一步一顿,俨然学究。
其实绝对多数文官也不想这么走路,可赵匡胤亲手发明的这大宋官帽比较特别,官帽两边一边一个帽翅,官越大帽翅越长,一走急了帽翅就忽闪忽闪的半天停不下来,若那样去见天子未免有失礼仪。
一路上,不少文官遇见赵光义,四五品以上的大多连忙殷勤地迎上去参见问好,品级低的,赶紧让开道路,同样参见问好。当然,也有一部分文武官员面对赵光义时,神色很淡然,就算两相遇上行礼,也表现的不卑不亢。这些人自然是赵普一系的文官,或者是只忠于天子的武将。
赵光义一路之上表现的都极为礼贤下士,往往不等眼前之人拜倒,便早已一步上前将他搀起,客气回话,甚至聊上几句。
大庆门后,是一条百步长的御道,直通大庆殿。御道两侧,先是钟楼、鼓楼一东一西隔路对峙。钟鼓楼之后,隔着御道又是两条长廊式的宫舍,名为东西上阁门。文武百官穿过大庆门后,并不是直入大庆殿中,而是要按照文武分东西两班,在东西上阁门处列队,等待庆贺大典开始。
赵光义到得已经算是迟了,需要参加庆贺大典的文武官员已经到了大半,两间阁门中站满了人,却是鸦雀无声,呼吸可闻。谁也不敢乱说乱动,宰相亦是如此。御史和阁门使们就在边上盯着,若有大声喧哗,或是站错班次,不是当即被喝斥,就是朝会结束后,被弹劾砸到头上。
其实大宋的官儿最初很少有懂规矩的,赵匡胤刚称帝的时候,每逢早朝,朝臣们在大殿上连座位都有,这些大臣当初和赵匡胤都是同事同僚,彼此熟得很,哪谈得上什么敬畏,尤其是其中大多都是粗鲁武夫,大大咧咧毫无规矩。每次早朝,大臣们什么坐姿都有,还有翘着二郎腿的,一一个个交头接耳,那大殿不像大殿,倒像乱烘烘的土匪山寨聚义大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赵匡胤看着不成样子,便撤去了百官的座椅,可是百官站着还是一样管不住嘴巴,照样挤眉弄眼交头接耳。赵匡胤又想了一个办法,改革官帽,把大臣们的官帽两边都加了长长的帽翅,这一来两个大臣彼此之间有帽翅隔着,至少得有两三尺远,不要说交头接耳不方便,便是站姿不标准,那帽翅歪歪斜斜的都特别难看。到了这一步,哪怕再粗心的大臣也明白了天子的意思,渐渐的也就守起了规矩。
时至今日,大宋开国十多年过去,早已法度森严,各项礼仪制度参照历朝历代,逐渐完善。
赵光义默不作声的从后向前走,东班的官员各自躬身退避,为他让出路来。赵光义脚步不停,只在罗公明处微微顿了一下,向后者笑者点了点头。罗公明没有吭声,也只是面无表情的微微躬身回礼。
想到这四个月以来,自己趁着皇兄和赵普不在,放下架子,不断向罗公明示好,但后者总是当面尊敬,背后却对自己敬而远之。赵光义心中便对罗公明生出杀机。
自从三年前那人出现在自己府上,与他进行一场密谈之后,他便开始暗自结交文武大臣,且在各个重要部门,想方设法安插心腹。只为隐藏在心中,不敢示人的那个天大阴谋和想法。可是时至今日,武将主要位置,他难以插手,文官有赵普压着,虽然有很大进展,但几位重臣,不说与他站在一条心上,即使关系亲密的也并不多。
“总有一天,让所有人都如狗一般跪在自己的脚下。”赵光义心中暗自腹诽不已。
越过一众翰林学士,他继续向前,一直走到队列的前端。站进东班中第二位,也是赵普后面,手持笏板,闭目不言,等待朝会的开始。
如今在他的前面,只剩下赵普一人,再上一步,便是位极人臣,然后才是上面皇位宝坐。
西班中,曹彬是宣徽南院使,仅排在枢密正使李崇矩和枢密副使沈义伦之后。枢密使本来有一正两副,但如今有一副枢密使空着,所以曹彬排在第三,且大军几日前从晋阳班师回朝时,便有传言,曹彬要晋升为枢密副使。
叶尘与罗耀顺跟着罗公明早早已经到来,此时正站在大殿西班武将中极为靠后位置。
本来寻常朝会或者大典,以二人如今品级还是没有资格位例朝班之中,但因今日是庆贺大典,且他们二人乃是受封奖赏人员,所以才能够站在此处。
来的路上,罗公明已经极为严肃的给二人提点过大典、朝会中的礼仪规矩,二人此时并列站着,虽然没有笏板,但却垂首不语,并不敢左顾右盼。
没有等待多久,参加庆贺大典的官员几乎都已到齐,庆贺大典时间也到了。
大庆殿内面积也足以容纳千人以上。
众人站定,净鞭鸣响,就在殿堂边缘,乐工们开始吹笙敲钟,奏着赞美圣君贤臣的韶乐,阁门吏则合着乐声高声唱着班次。赵普和枢密正使李崇矩手持笏板,领着众臣依唱名、按班次陆续进入殿中,在台陛下站定。
净鞭再次响过,殿后有了动静。先是两名起居舍人走出来,他们是记录天子言行的侍从官,一东一西站到了殿内两角。继而是一班手持扇、剑等礼器的黄门宦官。等黄门站好位置,圣乐曲调突然猛然高起,迎接天子出场。
赵匡胤从殿后徐步走出,身穿赭黄袍,头戴平脚幞头,为天子常朝之服。在九十九只牛油巨烛的照耀下,光华四射。赵匡胤站在宝坐之前,目光如电,扫过群臣,心中欣喜,神态威压。
天子就坐,群臣三呼万岁,赵匡胤接受大家的跪拜,宣称免礼,大家跪坐在案几之后,低头垂目作肃穆状,叶尘自然不会做出格的举动,坐姿保持端正,也陷入沉思状态。
因为是庆贺大典,时间较长,所以群臣可以就坐,只不过除了前面极少数的重臣之外,其他人都没有椅子,只能是以垫子在原地就坐。
平日里只有百十人早朝,庆贺大典一下子塞进来一千多号人不乱才怪,队伍都排到殿外,以叶尘和罗耀顺如今的官位已经坐在了门口处。
叶尘在后世经常参加各种庆典大会,知道好位置的重要性,所以早早找了个好位置,背靠着门边一个硕大的木制蟠龙柱,听说这种大典没有两三个时辰结束不了,好在他在后世军中就坐姿问题有过特殊训练和一次次的考验,在保证良好坐姿的情况下,能够巧妙的趁机好好休息,还是可以的。
有礼官出来念诵早已准备好的歌颂皇帝和此次北伐功城的贺词,然后是赞乐、赞舞,紧接着是赵普总结了此次北伐取得的巨大成就,斩首多少敌军,得到了多少州县土地,缴获了多少粮食、军械、钱财等等,一切都是按照相关章程规定,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总之,所有程序都在表达一种意思,那就是因为有了赵匡胤这位英明的皇帝,从而率领大军才得以开疆扩土。
赵匡胤坐在御座上,听得津津有味,心情舒畅,同时也雄心勃勃,不过赵普总结赞颂贺词之后的仪式,赵匡胤都感觉有些无聊,只等着这些仪式早点结束,赶紧展开最后一项——封赏功臣。
庆贺大典仪式依旧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叶尘刚开始还有些好奇,睁大眼睛,不想漏过每一个环节,但到最后却感到有些无聊,甚至因为昨晚没有睡好,有些昏昏欲睡。远远坐姿挺拔,但两眼却已经微微眯着,分明是进入了假寐状态。
朝阳自大殿门口越升越高,光线穿过薄薄的雾霭,霸道的铺满整个大庆殿,让本就明亮的大庆殿更加明亮辉煌,让所有人感觉渐渐有些闷热时,大典终于进行到了封赏一环,有谕官走出,手提圣旨,一一将所封赏名字及内容念出。
第43章 祥符伯
叶尘身体一震,结束了有些迷糊的假寐状态,竖起耳朵,开始认真听。
其实不光是他,整个大殿中一千多人,此时都坐直了身体,认真听封。
徽南院使曹彬统帅大军剿灭北汉军三万五千余人,攻下州县五座,排兵布阵抵御契丹铁骑偷袭,扭转战局,功在社稷,加食邑一千户,再加骠骑大将军,再加鲁国公,晋升武宁军节度使,官升枢密院副使。
归德军节度使高怀德统帅大军剿灭北汉军一万二千余人,契丹军四千余人。攻下州县两座,功在社稷,加食邑五百户,再加渤海县公,官升为殿前副都点检。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统帅大军剿灭北汉军二万三千余人,攻下州县三座,功在社稷,加食邑五百户,再加徐昌县开国侯,加升为镇安军节度使。
昭义节度使李继勋统帅大军剿灭北汉军八千余人,契丹军七千余人,攻下州县两座,功在社稷,加食邑三百户,再加陇西县开国侯,加升同平章事。
建雄节度使赵赞统帅大军剿灭北汉军四千余人,契丹军两千余人。相助攻下州县三座,功在社稷,加食邑两百户,再加蓟县开国伯。
彰德节度使韩重斌统帅大军剿灭契丹军五千余人,功在社稷,加食邑两百户,再加万灵县开国子。
棣州防御使何继筠于阳曲之北大破契丹军,斩首一千余人,俘虏武州刺史王彦符,缴获马匹七百余匹,盔甲兵器无数,功在社稷,加食邑两百户,再加阳曲县开国子。
上面之人因为之前已经有爵位,此次加封一是加食邑,二是提升爵位,三是虚职或实职的晋升,此时只要念过,后面自然有相应机构部门按照程序进行落实。但对于叶尘这样的白丁就不一样了,首次受封爵位,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是要当场由宰相,或者亲王,甚至皇帝亲自戴金冠、披玉带。
“武骑尉叶尘觐见陛下。”听到叫自己,叶尘赶忙出列,大礼朝拜皇帝。赵匡胤盯着叶尘看,虽然满含赞赏,但眼神仿佛带着钩子,深深的看着叶尘,好似要将叶尘看个通透,叶尘制盐之术也就罢了,看破太原城墙抽水之后会倒塌,这也有迹可循,有理可据,后面在与契丹铁骑大战中,提前挡在契丹铁骑偷袭之路上,可以说是运气或者说天意。
可是他后面听说叶尘竟然在军中施展抽血换命之法,此事让他大吃一惊,第一次感觉有些看不透叶尘。至于班师回朝的路上,随口说出一秘方治好了五百多中暑军士,更是显得高深莫测。
对于皇帝来说,他是不愿意臣子中有自己看不透的人存在,但叶尘的来历着实有些特殊,特别是他在攻下太原城后,便下了密旨让百德司的人调查叶尘的一切,昨晚上密探才将调查的结果呈于他面前,结果即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叶尘果然犹如凭空出现一般,突然出现在这个世界,前二十年好像根本不在这个世界,当然可以认为是跟随其师傅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但以赵匡胤洞察世事的开国大帝眼光,对此隐隐有些怀疑。要知道这可是比那“真无”道人的过往没有痕迹的还要彻底。
不过,不管怎么说,经过此次北伐战中叶尘的表现,叶尘的忠心已经不用怀疑,这对于目前毫无根基的叶尘来说,已经足够赵匡胤对他的重用。但是赵匡胤这些天仔细思量,一时半会还真不知道将叶尘放在何位置上合适。
精通算学、格物之道,放在国子监,那太过大材小用,放在军中,位置太低与他封赏之后的爵位不配,而放在一方领兵大将位置上,以其资历,在这开国猛将如云的大宋来说,根本说不过去。若是文臣或者枢密院,叶尘好像没有丝毫经验,将其一下子放在朝官,或者军中中枢位置,对叶尘和朝廷都未必是好事。
“今有世外高人弟子叶尘,奉天之意,来我大宋军中。先以晋阳奇技制盐解我大军缺盐之苦,为我大宋提供一技远超当世制盐之术,利在千秋。再献晋阳城墙抽水倒塌之法,扭转北伐之战乾坤战局,攻破晋阳城,得以拿下北汉。后又窥破契丹铁骑偷袭之计,且带人抵挡,为我大军排兵布阵争取时间,保我大军不败。最后以神箭之术救下杨继业(降大宋之后,虽然暂时还拒绝为官,但改回原姓杨),为我大宋得以名将。以上四功均在社稷,朕感激不尽,在这朝堂之上,赏功罚过,人尽其才为上天赐予朕的权利,也是朕平生之志。特为此,给叶尘一个自己提要求的机会。”
“还可以自己提要求啊!”叶尘愣在地上,心想选什么好呢?或者说主动要爵要官要钱,会不会给大家留个不好的影响。
“臣自汾河中死里逃生,已是矫天之幸,得我大宋军士相助方才逃脱水淹之灾,以制盐小技相赠已觉厚颜。晋阳城破,臣只是献计之功,冲锋陷阵,攻破晋阳,乃是陛下统领三军,诸位将军和下面军士之功。而窥破契丹铁骑偷袭之计,且带人抵挡,主要乃是罗耀顺之功,臣焉敢以这两件事向陛下邀功。至于救下杨继业将军,也只是举手之劳,并非什么大功,请陛下明察。”叶尘想起昨晚罗公明对他提点所言,其中着重强调朝堂之上“谦虚谨慎”四个字的重要性。
后面,罗耀顺一听叶尘将窥破契丹铁骑偷袭之计,且带人抵挡之功让于自己,顿时身体一震,心中感激涕零,心想这个兄弟交的值啊!他心中清楚,单凭叶尘这一句话,他原本打听到官升一级的赏赐,恐怕还会升一级。他如今是七品,再升两级,跨过从六品,那便是正六品。
朝堂之上其他人眼见叶尘居功不傲,纷纷点头称赞,就算是赵匡胤也对叶尘这一席话感到满意。但有功不赏,又怎么是他赵匡胤的胸襟风范,更何况他早在晋阳时,便三番五次于众臣众将面前说过,要重赏叶尘。
“朕说过,要以重赏酬叶尘奇功,自不会食言。今授予叶尘祥符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赏赐开封祥符县良田千亩,伯爵府邸,黄金五百两。领从四品轻车都尉。来人,将冠带献上。”赵匡胤说道。
两个小黄门捧上紫金冠,绯红袍。
天子的大方出乎满朝文武大臣的意料之外,要知道大宋爵位由高至低,依次为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叶尘此次获封县伯,乃是从白身,跨过县子、县男两级,一跃而为伯爵。
一直以来,在江山已定的大势下,赵匡胤分封有食邑、有土地的贵族已极为谨慎,这十多年来,从未分过一个新的实封爵位。而叶尘竟破此限制,一举得封有食邑、有土地的开国伯爵。
这在大宋建国以来,除那些开国功臣之外,亦是前所未有,要知道曹彬跟随赵匡胤出生入死多年,又是绝对的心腹,才获封县公,大名鼎鼎的一代名臣、名相赵普才不过是郡公而已。
在开国之后,封有的爵位前面能够加上开国二字,更属难得,相比之下那上千亩的封地就微不足道了。
叶尘虽然立了大功,但获得如此封赏,也足以看出天子对其看重,或许距离赵普、曹彬这些开国老臣还有些差距,但却也差不了多少了。
赵普和曹彬同时走出,互视一眼,曹彬想了一下,又退了回去。
赵普向赵匡胤行李:“臣与叶尘甚为投契,不如由臣为叶尘正冠如何?”
罗公明见此,用眼角余光看了一眼赵光义,发现后者本来看向叶尘还有些欣赏的眼光,有过刹那间的阴戾,不由暗自叹了口气,有些后悔没有主动提出由天子为叶尘正冠,此时却已经迟了。
叶尘还不知道自己稀里糊涂已经被卷进了大宋朝堂最大的两股势力之争,正在为自己所得的封赏欣喜不已。只想着他现在也是有地、有官、有爵、有钱的大宋贵族了。
赵匡胤笑着允许了赵普的请求。
御陛两旁的雅乐奏响,王继恩用纯正的官话念着谕旨,甚是动听,竟然没有太监该有的尖细之声。
四位宫娥侍女缓步上来解去叶尘外裳,摘下束发金冠,用梳子麻利的梳好头发,且绾成髻,又为叶尘穿好绯红袍,束上玉带,躬身施礼退了下去。
然后,赵普一脸微笑的走过来,取过紫金冠戴在叶尘头上,用玉簪固定,系上额下的冠带,大声训话要忠心为国,报效官家殊遇。
雅乐止,训言止。
曹彬看了赵普一眼,对后者强行将叶尘绑在自己身上,感到有些不满,请示过赵匡胤之后,抢在赵普之前,亲手为叶尘系上紫金鱼袋。
然后一文一武,两位重臣,带着叶尘三拜九叩拜谢皇恩。赵匡胤勉励几句,礼成。
第44章 新府新卫新仆
叶尘之后,依然还有一大批封赏,只不过有加官,有赏钱物,但却都没有进爵和封爵。
罗耀顺由勋职由正七品云骑尉提升为从六品的飞骑尉,差遣晋升为步军都虞候,且在殿前任职。
但所有人都知道,因为叶尘之前那些话,过不了多长时间,罗耀顺还会有所提升。
当庆贺大典在礼乐声中,宣布结束时,赵匡胤坐上御撵率先离去。
群臣围上来纷纷对刚才获得封赏之人拱手祝贺,其中属叶尘这位大宋新贵最多,叶尘此时还有些云里雾里,更何况也没经历过如此场景,顿时有些不知所措,手忙脚乱。
“叶尘!恭喜了!二十来岁封伯,他日封侯、封公指日可待啊。”不知何时,赵光义来到叶尘面前,等其他人赶紧闪到两边,他正面对着叶尘一脸温和微笑,说道。
叶尘虽然不认识赵光义,但后者一身紫袍,且刚才他注意到其站在赵普之后,定是大人物。
叶尘不敢怠慢,但一时间却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回话,这时,旁边赵普一边向这边走来,一边以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说道:“叶尘!这位乃是开封府尹,官家亲弟,还不赶紧见礼。”
叶尘感觉赵普对他实在是太过热情了,之前主动说与自己投缘,要为自己正冠不说,现在又以一幅长辈口气对自己说话。他隐隐感觉那里不对,但一时没有想起来,直到知道了眼前这位竟然是赵光义之后,终于反应过来,历史上赵光义和赵普两派相斗,甚至一度争的你死我活,据叶尘所知,在原本历史中,赵普就被赵光义以受贿敛财之事,逼着赵匡胤一度罢免其首辅宰相一职,甚至被赶出开封。
而赵光义可是狠人,历史著名的典故——斧声烛影,赵匡胤暴死,赵光义继位,成为宋太宗,其中充满了各种蹊跷,虽然没有明证说赵匡胤乃是赵光义所杀,但种种迹象都直指赵光义。
这样的人物,叶尘虽然心中不喜,但却也不想得罪,更不想稀里糊涂被印上赵普的印记,从而被赵光义记恨在心。
这般想着,叶尘没有理会来到他身边的赵普,而是表现出一幅受宠若惊的样子,深深向赵光义一拜,说道:“原来是府尹大人,大人的褒奖,下官受宠若惊。”
然后,不等赵光义和其他人有所反应,叶尘转身一脸意外的看向赵普,同样深深一礼,然后说道:“原来是宰相大人,下官自来到我大宋以来,还未与宰相大人说过话,但刚才宰相大人亲自为下官正冠,下官感激不尽,甚感荣幸。回头一定要去府上感谢宰相大人。”
叶尘这一番举动,特别是两句话各自对赵普和赵光义一说,赵普脸上一滞,心中冷哼一声,自然对叶尘不识抬举感到不满,赵光义脸上的笑容却越加温和,甚至看向赵普那一眼,充满了讽刺意味。
同样正在接受众人恭贺的曹彬和不远处的罗公明眼见叶尘不经他们的提点,便看清了情况,且果断以行动和话语表明了自己不参与朝党之争的态度。不由心中甚感孺子可教也。
……
……
八十多人以两名腰系金带的朱衣吏为引导,簇拥着一名身着紫色方心曲领公服,腰佩金鱼袋的中年男子,直抵皇城前。
一见赵光义骑马而至,犹在皇城外的官员们,纷纷避道行礼。比起见到方才入宫的宰相赵普,还要恭敬上不少。
在宣德门处,赵光义没有多做停留,驭马直入皇城之中。他和文武百官从宣德门进入皇城,左经过一道分割宫城中部和西部的横门,来到大庆殿的广场之上,才下马徐步走进大庆门。
包括赵光义在内,所有文官走路看起来走得实在是太沉稳了,真是一步一顿,俨然学究。
其实绝对多数文官也不想这么走路,可赵匡胤亲手发明的这大宋官帽比较特别,官帽两边一边一个帽翅,官越大帽翅越长,一走急了帽翅就忽闪忽闪的半天停不下来,若那样去见天子未免有失礼仪。
一路上,不少文官遇见赵光义,四五品以上的大多连忙殷勤地迎上去参见问好,品级低的,赶紧让开道路,同样参见问好。当然,也有一部分文武官员面对赵光义时,神色很淡然,就算两相遇上行礼,也表现的不卑不亢。这些人自然是赵普一系的文官,或者是只忠于天子的武将。
赵光义一路之上表现的都极为礼贤下士,往往不等眼前之人拜倒,便早已一步上前将他搀起,客气回话,甚至聊上几句。
大庆门后,是一条百步长的御道,直通大庆殿。御道两侧,先是钟楼、鼓楼一东一西隔路对峙。钟鼓楼之后,隔着御道又是两条长廊式的宫舍,名为东西上阁门。文武百官穿过大庆门后,并不是直入大庆殿中,而是要按照文武分东西两班,在东西上阁门处列队,等待庆贺大典开始。
赵光义到得已经算是迟了,需要参加庆贺大典的文武官员已经到了大半,两间阁门中站满了人,却是鸦雀无声,呼吸可闻。谁也不敢乱说乱动,宰相亦是如此。御史和阁门使们就在边上盯着,若有大声喧哗,或是站错班次,不是当即被喝斥,就是朝会结束后,被弹劾砸到头上。
其实大宋的官儿最初很少有懂规矩的,赵匡胤刚称帝的时候,每逢早朝,朝臣们在大殿上连座位都有,这些大臣当初和赵匡胤都是同事同僚,彼此熟得很,哪谈得上什么敬畏,尤其是其中大多都是粗鲁武夫,大大咧咧毫无规矩。每次早朝,大臣们什么坐姿都有,还有翘着二郎腿的,一一个个交头接耳,那大殿不像大殿,倒像乱烘烘的土匪山寨聚义大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赵匡胤看着不成样子,便撤去了百官的座椅,可是百官站着还是一样管不住嘴巴,照样挤眉弄眼交头接耳。赵匡胤又想了一个办法,改革官帽,把大臣们的官帽两边都加了长长的帽翅,这一来两个大臣彼此之间有帽翅隔着,至少得有两三尺远,不要说交头接耳不方便,便是站姿不标准,那帽翅歪歪斜斜的都特别难看。到了这一步,哪怕再粗心的大臣也明白了天子的意思,渐渐的也就守起了规矩。
时至今日,大宋开国十多年过去,早已法度森严,各项礼仪制度参照历朝历代,逐渐完善。
赵光义默不作声的从后向前走,东班的官员各自躬身退避,为他让出路来。赵光义脚步不停,只在罗公明处微微顿了一下,向后者笑者点了点头。罗公明没有吭声,也只是面无表情的微微躬身回礼。
想到这四个月以来,自己趁着皇兄和赵普不在,放下架子,不断向罗公明示好,但后者总是当面尊敬,背后却对自己敬而远之。赵光义心中便对罗公明生出杀机。
自从三年前那人出现在自己府上,与他进行一场密谈之后,他便开始暗自结交文武大臣,且在各个重要部门,想方设法安插心腹。只为隐藏在心中,不敢示人的那个天大阴谋和想法。可是时至今日,武将主要位置,他难以插手,文官有赵普压着,虽然有很大进展,但几位重臣,不说与他站在一条心上,即使关系亲密的也并不多。
“总有一天,让所有人都如狗一般跪在自己的脚下。”赵光义心中暗自腹诽不已。
越过一众翰林学士,他继续向前,一直走到队列的前端。站进东班中第二位,也是赵普后面,手持笏板,闭目不言,等待朝会的开始。
如今在他的前面,只剩下赵普一人,再上一步,便是位极人臣,然后才是上面皇位宝坐。
西班中,曹彬是宣徽南院使,仅排在枢密正使李崇矩和枢密副使沈义伦之后。枢密使本来有一正两副,但如今有一副枢密使空着,所以曹彬排在第三,且大军几日前从晋阳班师回朝时,便有传言,曹彬要晋升为枢密副使。
叶尘与罗耀顺跟着罗公明早早已经到来,此时正站在大殿西班武将中极为靠后位置。
本来寻常朝会或者大典,以二人如今品级还是没有资格位例朝班之中,但因今日是庆贺大典,且他们二人乃是受封奖赏人员,所以才能够站在此处。
来的路上,罗公明已经极为严肃的给二人提点过大典、朝会中的礼仪规矩,二人此时并列站着,虽然没有笏板,但却垂首不语,并不敢左顾右盼。
没有等待多久,参加庆贺大典的官员几乎都已到齐,庆贺大典时间也到了。
大庆殿内面积也足以容纳千人以上。
众人站定,净鞭鸣响,就在殿堂边缘,乐工们开始吹笙敲钟,奏着赞美圣君贤臣的韶乐,阁门吏则合着乐声高声唱着班次。赵普和枢密正使李崇矩手持笏板,领着众臣依唱名、按班次陆续进入殿中,在台陛下站定。
净鞭再次响过,殿后有了动静。先是两名起居舍人走出来,他们是记录天子言行的侍从官,一东一西站到了殿内两角。继而是一班手持扇、剑等礼器的黄门宦官。等黄门站好位置,圣乐曲调突然猛然高起,迎接天子出场。
赵匡胤从殿后徐步走出,身穿赭黄袍,头戴平脚幞头,为天子常朝之服。在九十九只牛油巨烛的照耀下,光华四射。赵匡胤站在宝坐之前,目光如电,扫过群臣,心中欣喜,神态威压。
天子就坐,群臣三呼万岁,赵匡胤接受大家的跪拜,宣称免礼,大家跪坐在案几之后,低头垂目作肃穆状,叶尘自然不会做出格的举动,坐姿保持端正,也陷入沉思状态。
因为是庆贺大典,时间较长,所以群臣可以就坐,只不过除了前面极少数的重臣之外,其他人都没有椅子,只能是以垫子在原地就坐。
平日里只有百十人早朝,庆贺大典一下子塞进来一千多号人不乱才怪,队伍都排到殿外,以叶尘和罗耀顺如今的官位已经坐在了门口处。
叶尘在后世经常参加各种庆典大会,知道好位置的重要性,所以早早找了个好位置,背靠着门边一个硕大的木制蟠龙柱,听说这种大典没有两三个时辰结束不了,好在他在后世军中就坐姿问题有过特殊训练和一次次的考验,在保证良好坐姿的情况下,能够巧妙的趁机好好休息,还是可以的。
有礼官出来念诵早已准备好的歌颂皇帝和此次北伐功城的贺词,然后是赞乐、赞舞,紧接着是赵普总结了此次北伐取得的巨大成就,斩首多少敌军,得到了多少州县土地,缴获了多少粮食、军械、钱财等等,一切都是按照相关章程规定,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总之,所有程序都在表达一种意思,那就是因为有了赵匡胤这位英明的皇帝,从而率领大军才得以开疆扩土。
赵匡胤坐在御座上,听得津津有味,心情舒畅,同时也雄心勃勃,不过赵普总结赞颂贺词之后的仪式,赵匡胤都感觉有些无聊,只等着这些仪式早点结束,赶紧展开最后一项——封赏功臣。
庆贺大典仪式依旧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叶尘刚开始还有些好奇,睁大眼睛,不想漏过每一个环节,但到最后却感到有些无聊,甚至因为昨晚没有睡好,有些昏昏欲睡。远远坐姿挺拔,但两眼却已经微微眯着,分明是进入了假寐状态。
朝阳自大殿门口越升越高,光线穿过薄薄的雾霭,霸道的铺满整个大庆殿,让本就明亮的大庆殿更加明亮辉煌,让所有人感觉渐渐有些闷热时,大典终于进行到了封赏一环,有谕官走出,手提圣旨,一一将所封赏名字及内容念出。
第43章 祥符伯
叶尘身体一震,结束了有些迷糊的假寐状态,竖起耳朵,开始认真听。
其实不光是他,整个大殿中一千多人,此时都坐直了身体,认真听封。
徽南院使曹彬统帅大军剿灭北汉军三万五千余人,攻下州县五座,排兵布阵抵御契丹铁骑偷袭,扭转战局,功在社稷,加食邑一千户,再加骠骑大将军,再加鲁国公,晋升武宁军节度使,官升枢密院副使。
归德军节度使高怀德统帅大军剿灭北汉军一万二千余人,契丹军四千余人。攻下州县两座,功在社稷,加食邑五百户,再加渤海县公,官升为殿前副都点检。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统帅大军剿灭北汉军二万三千余人,攻下州县三座,功在社稷,加食邑五百户,再加徐昌县开国侯,加升为镇安军节度使。
昭义节度使李继勋统帅大军剿灭北汉军八千余人,契丹军七千余人,攻下州县两座,功在社稷,加食邑三百户,再加陇西县开国侯,加升同平章事。
建雄节度使赵赞统帅大军剿灭北汉军四千余人,契丹军两千余人。相助攻下州县三座,功在社稷,加食邑两百户,再加蓟县开国伯。
彰德节度使韩重斌统帅大军剿灭契丹军五千余人,功在社稷,加食邑两百户,再加万灵县开国子。
棣州防御使何继筠于阳曲之北大破契丹军,斩首一千余人,俘虏武州刺史王彦符,缴获马匹七百余匹,盔甲兵器无数,功在社稷,加食邑两百户,再加阳曲县开国子。
上面之人因为之前已经有爵位,此次加封一是加食邑,二是提升爵位,三是虚职或实职的晋升,此时只要念过,后面自然有相应机构部门按照程序进行落实。但对于叶尘这样的白丁就不一样了,首次受封爵位,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是要当场由宰相,或者亲王,甚至皇帝亲自戴金冠、披玉带。
“武骑尉叶尘觐见陛下。”听到叫自己,叶尘赶忙出列,大礼朝拜皇帝。赵匡胤盯着叶尘看,虽然满含赞赏,但眼神仿佛带着钩子,深深的看着叶尘,好似要将叶尘看个通透,叶尘制盐之术也就罢了,看破太原城墙抽水之后会倒塌,这也有迹可循,有理可据,后面在与契丹铁骑大战中,提前挡在契丹铁骑偷袭之路上,可以说是运气或者说天意。
可是他后面听说叶尘竟然在军中施展抽血换命之法,此事让他大吃一惊,第一次感觉有些看不透叶尘。至于班师回朝的路上,随口说出一秘方治好了五百多中暑军士,更是显得高深莫测。
对于皇帝来说,他是不愿意臣子中有自己看不透的人存在,但叶尘的来历着实有些特殊,特别是他在攻下太原城后,便下了密旨让百德司的人调查叶尘的一切,昨晚上密探才将调查的结果呈于他面前,结果即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叶尘果然犹如凭空出现一般,突然出现在这个世界,前二十年好像根本不在这个世界,当然可以认为是跟随其师傅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但以赵匡胤洞察世事的开国大帝眼光,对此隐隐有些怀疑。要知道这可是比那“真无”道人的过往没有痕迹的还要彻底。
不过,不管怎么说,经过此次北伐战中叶尘的表现,叶尘的忠心已经不用怀疑,这对于目前毫无根基的叶尘来说,已经足够赵匡胤对他的重用。但是赵匡胤这些天仔细思量,一时半会还真不知道将叶尘放在何位置上合适。
精通算学、格物之道,放在国子监,那太过大材小用,放在军中,位置太低与他封赏之后的爵位不配,而放在一方领兵大将位置上,以其资历,在这开国猛将如云的大宋来说,根本说不过去。若是文臣或者枢密院,叶尘好像没有丝毫经验,将其一下子放在朝官,或者军中中枢位置,对叶尘和朝廷都未必是好事。
“今有世外高人弟子叶尘,奉天之意,来我大宋军中。先以晋阳奇技制盐解我大军缺盐之苦,为我大宋提供一技远超当世制盐之术,利在千秋。再献晋阳城墙抽水倒塌之法,扭转北伐之战乾坤战局,攻破晋阳城,得以拿下北汉。后又窥破契丹铁骑偷袭之计,且带人抵挡,为我大军排兵布阵争取时间,保我大军不败。最后以神箭之术救下杨继业(降大宋之后,虽然暂时还拒绝为官,但改回原姓杨),为我大宋得以名将。以上四功均在社稷,朕感激不尽,在这朝堂之上,赏功罚过,人尽其才为上天赐予朕的权利,也是朕平生之志。特为此,给叶尘一个自己提要求的机会。”
“还可以自己提要求啊!”叶尘愣在地上,心想选什么好呢?或者说主动要爵要官要钱,会不会给大家留个不好的影响。
“臣自汾河中死里逃生,已是矫天之幸,得我大宋军士相助方才逃脱水淹之灾,以制盐小技相赠已觉厚颜。晋阳城破,臣只是献计之功,冲锋陷阵,攻破晋阳,乃是陛下统领三军,诸位将军和下面军士之功。而窥破契丹铁骑偷袭之计,且带人抵挡,主要乃是罗耀顺之功,臣焉敢以这两件事向陛下邀功。至于救下杨继业将军,也只是举手之劳,并非什么大功,请陛下明察。”叶尘想起昨晚罗公明对他提点所言,其中着重强调朝堂之上“谦虚谨慎”四个字的重要性。
后面,罗耀顺一听叶尘将窥破契丹铁骑偷袭之计,且带人抵挡之功让于自己,顿时身体一震,心中感激涕零,心想这个兄弟交的值啊!他心中清楚,单凭叶尘这一句话,他原本打听到官升一级的赏赐,恐怕还会升一级。他如今是七品,再升两级,跨过从六品,那便是正六品。
朝堂之上其他人眼见叶尘居功不傲,纷纷点头称赞,就算是赵匡胤也对叶尘这一席话感到满意。但有功不赏,又怎么是他赵匡胤的胸襟风范,更何况他早在晋阳时,便三番五次于众臣众将面前说过,要重赏叶尘。
“朕说过,要以重赏酬叶尘奇功,自不会食言。今授予叶尘祥符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赏赐开封祥符县良田千亩,伯爵府邸,黄金五百两。领从四品轻车都尉。来人,将冠带献上。”赵匡胤说道。
两个小黄门捧上紫金冠,绯红袍。
天子的大方出乎满朝文武大臣的意料之外,要知道大宋爵位由高至低,依次为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叶尘此次获封县伯,乃是从白身,跨过县子、县男两级,一跃而为伯爵。
一直以来,在江山已定的大势下,赵匡胤分封有食邑、有土地的贵族已极为谨慎,这十多年来,从未分过一个新的实封爵位。而叶尘竟破此限制,一举得封有食邑、有土地的开国伯爵。
这在大宋建国以来,除那些开国功臣之外,亦是前所未有,要知道曹彬跟随赵匡胤出生入死多年,又是绝对的心腹,才获封县公,大名鼎鼎的一代名臣、名相赵普才不过是郡公而已。
在开国之后,封有的爵位前面能够加上开国二字,更属难得,相比之下那上千亩的封地就微不足道了。
叶尘虽然立了大功,但获得如此封赏,也足以看出天子对其看重,或许距离赵普、曹彬这些开国老臣还有些差距,但却也差不了多少了。
赵普和曹彬同时走出,互视一眼,曹彬想了一下,又退了回去。
赵普向赵匡胤行李:“臣与叶尘甚为投契,不如由臣为叶尘正冠如何?”
罗公明见此,用眼角余光看了一眼赵光义,发现后者本来看向叶尘还有些欣赏的眼光,有过刹那间的阴戾,不由暗自叹了口气,有些后悔没有主动提出由天子为叶尘正冠,此时却已经迟了。
叶尘还不知道自己稀里糊涂已经被卷进了大宋朝堂最大的两股势力之争,正在为自己所得的封赏欣喜不已。只想着他现在也是有地、有官、有爵、有钱的大宋贵族了。
赵匡胤笑着允许了赵普的请求。
御陛两旁的雅乐奏响,王继恩用纯正的官话念着谕旨,甚是动听,竟然没有太监该有的尖细之声。
四位宫娥侍女缓步上来解去叶尘外裳,摘下束发金冠,用梳子麻利的梳好头发,且绾成髻,又为叶尘穿好绯红袍,束上玉带,躬身施礼退了下去。
然后,赵普一脸微笑的走过来,取过紫金冠戴在叶尘头上,用玉簪固定,系上额下的冠带,大声训话要忠心为国,报效官家殊遇。
雅乐止,训言止。
曹彬看了赵普一眼,对后者强行将叶尘绑在自己身上,感到有些不满,请示过赵匡胤之后,抢在赵普之前,亲手为叶尘系上紫金鱼袋。
然后一文一武,两位重臣,带着叶尘三拜九叩拜谢皇恩。赵匡胤勉励几句,礼成。
第44章 新府新卫新仆
叶尘之后,依然还有一大批封赏,只不过有加官,有赏钱物,但却都没有进爵和封爵。
罗耀顺由勋职由正七品云骑尉提升为从六品的飞骑尉,差遣晋升为步军都虞候,且在殿前任职。
但所有人都知道,因为叶尘之前那些话,过不了多长时间,罗耀顺还会有所提升。
当庆贺大典在礼乐声中,宣布结束时,赵匡胤坐上御撵率先离去。
群臣围上来纷纷对刚才获得封赏之人拱手祝贺,其中属叶尘这位大宋新贵最多,叶尘此时还有些云里雾里,更何况也没经历过如此场景,顿时有些不知所措,手忙脚乱。
“叶尘!恭喜了!二十来岁封伯,他日封侯、封公指日可待啊。”不知何时,赵光义来到叶尘面前,等其他人赶紧闪到两边,他正面对着叶尘一脸温和微笑,说道。
叶尘虽然不认识赵光义,但后者一身紫袍,且刚才他注意到其站在赵普之后,定是大人物。
叶尘不敢怠慢,但一时间却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回话,这时,旁边赵普一边向这边走来,一边以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说道:“叶尘!这位乃是开封府尹,官家亲弟,还不赶紧见礼。”
叶尘感觉赵普对他实在是太过热情了,之前主动说与自己投缘,要为自己正冠不说,现在又以一幅长辈口气对自己说话。他隐隐感觉那里不对,但一时没有想起来,直到知道了眼前这位竟然是赵光义之后,终于反应过来,历史上赵光义和赵普两派相斗,甚至一度争的你死我活,据叶尘所知,在原本历史中,赵普就被赵光义以受贿敛财之事,逼着赵匡胤一度罢免其首辅宰相一职,甚至被赶出开封。
而赵光义可是狠人,历史著名的典故——斧声烛影,赵匡胤暴死,赵光义继位,成为宋太宗,其中充满了各种蹊跷,虽然没有明证说赵匡胤乃是赵光义所杀,但种种迹象都直指赵光义。
这样的人物,叶尘虽然心中不喜,但却也不想得罪,更不想稀里糊涂被印上赵普的印记,从而被赵光义记恨在心。
这般想着,叶尘没有理会来到他身边的赵普,而是表现出一幅受宠若惊的样子,深深向赵光义一拜,说道:“原来是府尹大人,大人的褒奖,下官受宠若惊。”
然后,不等赵光义和其他人有所反应,叶尘转身一脸意外的看向赵普,同样深深一礼,然后说道:“原来是宰相大人,下官自来到我大宋以来,还未与宰相大人说过话,但刚才宰相大人亲自为下官正冠,下官感激不尽,甚感荣幸。回头一定要去府上感谢宰相大人。”
叶尘这一番举动,特别是两句话各自对赵普和赵光义一说,赵普脸上一滞,心中冷哼一声,自然对叶尘不识抬举感到不满,赵光义脸上的笑容却越加温和,甚至看向赵普那一眼,充满了讽刺意味。
同样正在接受众人恭贺的曹彬和不远处的罗公明眼见叶尘不经他们的提点,便看清了情况,且果断以行动和话语表明了自己不参与朝党之争的态度。不由心中甚感孺子可教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