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庶女的庶子 第75节
“不会,我们自有我们的优势,培养一个童生出来,没有三五年能行吗?童生又不是地里的苗,拔了一茬还有一茬,再说了,附近的城市会有几个读书人?不论在福光城还是仙火城,读书人都
是稀缺的,待遇好的很,怎么肯来这里?”
所以请外援和找内援都行不通,剩下的一些童生如果比他们厉害,当初也不会是他们被选拔来启蒙了。
“这就是奇货可居的感觉吗?”有童生喃喃自语。
经过这么一通分析,剩下的童生都安下心来,觉得他们胜算颇大。
就算是白童生犯了错,也可以私下处罚,何必要闹的沸沸扬扬?丢了他们这些读书人的脸面呢?
童生们耐心等候着衙门的妥协。
童生们生了几日的病,启蒙班就停了几日的课,还真别说,不用上课的日子就是好啊!一玩就是一整天,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连备课都省了。
如果不是没有花销,童生们还是挺喜欢这样日子的。
当然,这些童生的心也不是齐的,有人囊中羞涩想要早点复工,就悄悄到了学堂里,准备观察情况,却不想里面居然热闹的很,学生们正在整齐诵读,讲台前有人讲解着新的知识....
好像少了他们,也没什么变化?
不,还是有变化的,那就是学生们学的更认真了,先生们也教的更认真,气氛比以前融洽多了。
这个打击还不算完,等童生们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更得了一个悲惨消息,白童生被剥夺了功名,当地学政斥责他立身不正,品行不端,让他以后好好修炼自身,别再做出丧行败德的事情。
这些人,哑口无声。
*
“杀鸡焉用牛刀啊!”赵辰之不住摇头,“白童生这样的小人,上报给学政,我都嫌磕碜!”
太拉低他的档次了。
“这叫杀鸡儆猴,以后再想谋求特权法外留情,白童生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宋朗旭摇头,“不过师兄这个决心,下的好!”
赵辰之笑道:“歪风邪气不可助长,哪怕是倒贴钱我也不会允许他们嚣张下去。”
所以这次,赵辰之出面去福光城,特意借了五个先生来,在启蒙班里顶上教学。
不过借来的东西终究是要还的,还是要照城自己发展出读书人才好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觉得除了这些,还要修建属于照城自己人的学堂,不然这些“奇货可居”的还会卷土重来。”
“这我当然知道,只是教书育人,并非一日之功,急也是急不来的,上来找这么多先生呢?”
“我觉得,可以“先输血,再造血”,”宋朗旭一边整理自己的思路一边说:“本地没有,那就去外面借嘛?福光城没有,难道别的地方也没有吗?只是教导童生而已,在那些文风鼎盛之地,难道还没几个学识渊博的童生秀才吗?”
“照城穷困,他们未必肯。”赵辰之也想过这些,最终归咎到一个字,穷。
宋朗旭笑的很狡猾,“我们又不是一定要绑着捆着人留下来,附以重金,附以诱惑,只要肯留下个两三年就够了,一批又一批的两三年,加起来不就凑到十年吗?十年之后,怎么也该有一批人
才被培养起来了。”
这样就是一个良好的循环,慢慢就能带动一地的文风。
第一百章
他们两凑到一起商量了该如此延请先生, 如何确定先生的待遇等等,不知不觉就消耗了一个时辰。
说完这些,赵辰之还意犹未尽:“暂时先这样吧, 剩下很多问题只有遇见了, 才能确定到底如何安排。”
“不过有件事情, 我倒是不得不提一下。”宋朗旭说道, “就是“隐私保护”。”
赵辰之摆出洗耳恭听的样子。
“这件事情,最大的受害人是那寡妇, 明明自己行的端做得正,却要遭受侵害,被迫换了工作, 保不准还有脑子不清楚的,说那寡妇如何如何, 解释都解释不清楚。”
虽然九成九的人都是清醒的,但总有那百分之一的糊涂蛋, 而糊涂蛋造成的伤害力也是最大的,对着受害人形成二次伤害。
另外还有举报了小偷小摸的,三五月犯人被放了出来, 再转头去寻举报人晦气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当初黄娘子来举报丁氏兄弟, 不就是个现成例子?刘主薄还特意替她们保密了赏金的事。
宋朗旭就觉得,能不能保护好这些人的隐私呢?让他们也能安安全全的生活?毕竟他们从头到尾也没有做错什么。
赵辰之听的不住点头,“这事我看可以!我也想过这个问题, 只是没你想的这么周全。”被犯人打击报复的案件也不少,如果做好了保密, 至少能够减少很多类似的案件。
宋朗旭试探着问:“如果想要把这条写进律法呢?”
赵辰之一屏,皱眉道:“难, 非常难!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很难要求别人,不会有人认同的。”
这种保密,还是基于道德层面的要求,如果写入律法,会引起轩然大波的。
“我也是,想一想而已。”宋朗旭他是一时口快,所以脱口而出。
看到师弟失落,赵辰之转而安慰师弟,“现在没有,我们也可以先从我们这里做起,然后再推广到所有人身上,到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成为新的规则。”
“好吧,师兄是对的,一口吃不成胖子的。”宋朗旭也认同,先把这事记在心头。
凡是读书人都会有同窗,有人一举向上,自然有人屡试不第,宋朗旭跟赵辰之都写了信给各自的好友,让他们寻摸到几个愿意来照城的。
结果还真的找来几个学识过关,还乐意吃苦的,毕竟待三年就能赚到平日十年的钱,会有人愿意搏一搏的。
新来的先生还没抵达,之前那些住在公共宿舍的童生们,就灰溜溜的走了。
宋朗旭还在研究怎么让照城百姓启蒙,他们一心向学,可惜底子薄基础弱,学起来事倍功半,非常费力。
他就想出顺口溜来拆分一个字,方便他们记忆,多提供沙盘,增加练习的机会,还有组成互助小组,让学的快的带一带学的慢的,如此的三管齐下,渐渐的就把学生们的成绩提了起来。
然后再把成绩优异的第一批学生送到各地的作坊里做工,成为新的员工。
香皂作坊,贝雕作坊等等工钱高福利高,要求也高的名声早就传了出去,逢年过节还给员工发礼物,所以大家伙儿都想进作坊里干活。
只可惜条件要求高,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去的,还要一一审核,谁家要是有个孩子能够进去,都是值得庆祝的大好事。
现在从启蒙班毕业,学着认字不说,还包工作?上哪儿去找这样的好事?!
消息一出,启蒙班的门槛都差点让人踩塌了,都想过来学着认字。
不过启蒙班好进不好出,如果没有通过结业考试,是出不了这个班的,宋朗旭打的主意就是先把人骗进来再说。只要学到一半,按照大家的习惯,一定会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努力结业的......
启蒙班一时成为热门,大家都想给自家孩子报个班。
其实这些百姓也不是不知道读书科举的好处,能找个好工作当工匠做账房,更厉害的还能当官做吏,直接把整个家族都带飞。
但是这些好处都太遥远了,远的像挂在驴鼻子上的萝卜,怎么努力都吃不到,而日子还要过下去,肚子也需要填饱,他们也就只能先顾着眼前了。
启蒙班的出现,就像在功名和平民之间的一个间隔点,告诉大家,只要学得好,也可以让生活更好的。
春来夏去,夏季就慢慢来到了,到了夏季的尾声,就是收获的季节。
那些白菜黄瓜冬瓜什么的,大丰收!狠狠收了成千上万斤,自家吃都吃不完,做成菜干都没有那功夫,就有脑瓜灵活的,干脆托到了附近城市贩卖。还真别说,销量非常好!因为比别家的蔬菜鲜亮,水灵,看起来非常有卖相,还是同样的价格,谁看了不得买点回家吃呢?
靠着蔬菜这一项,又给各家各户赚了不少的银子。
不过他们还来不及高兴于意外的收入,先迎来了一波巡察的队伍。
上次肖大人过来查看过肥料的使用情况后,一五一十,不添油加醋的禀告了给上头,自然惊动了户部跟吏部的尚书们。
毕竟这两个部门经常跟银钱税收打交道,如果真有此等神物,对他们来说就是大大的好事,户部也不用天天哭穷了。
两部尚书商量后禀告给隆庆帝,果然隆庆帝异常喜悦,恨不得马上就招人来问。
好在户部尚书是个老成持重的,他觉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到收获的季节并不能证明真有大丰收,所以让再等三个月到秋收。
这三个月等的是格外难熬,这不,距离正式的秋收其实还有十来天,户部来人已经到了照城。
打头的还是熟人,上次来过的肖大人,他一见面就拱手道歉,“赵大人,职责所在,职责所在。”
赵辰之看着后面浩浩荡荡的队伍,并不以为意,反着安慰过去,“我懂肖大人的苦衷。”
肖大人亲眼所见丰收效果所以禀告上去,而别人又没看到,难免质疑,肖大人如果据理力争反而显得有所偏向,还不如拿出确实的证据,征服所有人。
他怎么会怪罪呢?
肖大人看出他是真的不在意,难免心生好感,都说敬恒敬源门下谦谦君子品行优良,果然名副其实。
肖大人这次带的人可不少,都是懂庄稼也会算账的经年老吏,不光擅长煌煌大道,小道也瞒不过他们。这些人选定了郊区的二百亩地,准备以此来估算整体产量。
熬过异常漫长的十来天后,终于到了秋收,天公作美日头高照,天气格外的晴朗,一派秋高气爽的景象,也让过来收割的劳力们能够轻松一些。
老吏们先现场测量过土地面积,然后才是劳力们各自分垄,一人一垄开始收割,齐头并进齐心协力,这点子三亩多的田地,没过几个时辰就全部收割干净。紧接着就把脱粒机搬上来,小型的脱粒机并不需要电力,只要人踩在踏板上带动滚轮转动,滚轮上的锯齿就会让麦粒脱落,大大的节省人力。
宋朗旭正在监督劳力们工作,不要让太多的灰尘杂物落进粮食里,却听到肖大人凑过来问他,“这又是怎么东西,我从前怎么没见过?”
“这是脱粒机,可以脱谷粒和麦粒,先粗加工一遍,人再筛选一回,省时省力.....”宋朗旭看到肖大人赞叹的模样,心想难道现在还没有发明脱粒机吗?
或许已经发明了,只是受限于交通,还没有传播开来而已。
他索性说:“这些,这些还有这些,都是改良过的农具,能省时节力,肖大人如果空闲,我可以带肖大人专门去看的。”
肖大人说道,“那再好不过了。”他也看出这些工具的好处,但要等到验收的事情先办完。
脱完粒清除杂物灰尘后,老吏们上前检查验看过,这才示意大家抬到称上,称取重量,一个老吏
移动秤砣平衡好秤杆后,上去慢慢数着刻度,颤颤巍巍的报数。
“一共,一千一百五十斤!”
人群里爆发出巨大的惊呼,“多少?”
“一千,一百,五十!天呐我没听错吧!”
“这里的地一共有三亩一分地,换句话说,亩产量是,三百七十斤?”有最快的已经算出亩产量,这个数字一报,再次引起惊呼。
要知道,以前的亩产量才二百来斤!即使精心照顾也不过才二百一二,怎么跟这个三百七相比?又怎么比得过?
几个老吏再三的检查了竹篓和秤杆,确定没有问题后,颤抖着手在账册上记了一笔,梦游一般的跟到下一块地。
下一块地给了他们更大的惊喜,二亩地里产出了七百六十斤,亩产量三百八!
剩下的地或高或低,甚至有一户因为家学渊源,亩产量到了四百斤,那户人家迎接着大家羡慕的眼光,笑的能看到喉咙眼。
到了后面,大伙儿都麻木了,凡是低于三百八的,都不能让人动一动眉头。
二百亩地花费了三天才全部收割完毕,老吏们一起验算过,平均的亩产量差不多有三百七十五斤。这个产量,已经足够震惊世人了。
宋朗旭为了把此事做到尽善尽美,上赶着把新米烘干脱壳,做出了米饭请各位巡察都品尝过,证明味道也没有改变。
巡查们尝过之后,的确找不到任何缺点,再说真到了饿急时,谁还管口感啊?有吃的就挺好。
他们得到第一手数据后,就跟来时一样急匆匆的走了,估计着要赶紧上报。
是稀缺的,待遇好的很,怎么肯来这里?”
所以请外援和找内援都行不通,剩下的一些童生如果比他们厉害,当初也不会是他们被选拔来启蒙了。
“这就是奇货可居的感觉吗?”有童生喃喃自语。
经过这么一通分析,剩下的童生都安下心来,觉得他们胜算颇大。
就算是白童生犯了错,也可以私下处罚,何必要闹的沸沸扬扬?丢了他们这些读书人的脸面呢?
童生们耐心等候着衙门的妥协。
童生们生了几日的病,启蒙班就停了几日的课,还真别说,不用上课的日子就是好啊!一玩就是一整天,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连备课都省了。
如果不是没有花销,童生们还是挺喜欢这样日子的。
当然,这些童生的心也不是齐的,有人囊中羞涩想要早点复工,就悄悄到了学堂里,准备观察情况,却不想里面居然热闹的很,学生们正在整齐诵读,讲台前有人讲解着新的知识....
好像少了他们,也没什么变化?
不,还是有变化的,那就是学生们学的更认真了,先生们也教的更认真,气氛比以前融洽多了。
这个打击还不算完,等童生们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更得了一个悲惨消息,白童生被剥夺了功名,当地学政斥责他立身不正,品行不端,让他以后好好修炼自身,别再做出丧行败德的事情。
这些人,哑口无声。
*
“杀鸡焉用牛刀啊!”赵辰之不住摇头,“白童生这样的小人,上报给学政,我都嫌磕碜!”
太拉低他的档次了。
“这叫杀鸡儆猴,以后再想谋求特权法外留情,白童生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宋朗旭摇头,“不过师兄这个决心,下的好!”
赵辰之笑道:“歪风邪气不可助长,哪怕是倒贴钱我也不会允许他们嚣张下去。”
所以这次,赵辰之出面去福光城,特意借了五个先生来,在启蒙班里顶上教学。
不过借来的东西终究是要还的,还是要照城自己发展出读书人才好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觉得除了这些,还要修建属于照城自己人的学堂,不然这些“奇货可居”的还会卷土重来。”
“这我当然知道,只是教书育人,并非一日之功,急也是急不来的,上来找这么多先生呢?”
“我觉得,可以“先输血,再造血”,”宋朗旭一边整理自己的思路一边说:“本地没有,那就去外面借嘛?福光城没有,难道别的地方也没有吗?只是教导童生而已,在那些文风鼎盛之地,难道还没几个学识渊博的童生秀才吗?”
“照城穷困,他们未必肯。”赵辰之也想过这些,最终归咎到一个字,穷。
宋朗旭笑的很狡猾,“我们又不是一定要绑着捆着人留下来,附以重金,附以诱惑,只要肯留下个两三年就够了,一批又一批的两三年,加起来不就凑到十年吗?十年之后,怎么也该有一批人
才被培养起来了。”
这样就是一个良好的循环,慢慢就能带动一地的文风。
第一百章
他们两凑到一起商量了该如此延请先生, 如何确定先生的待遇等等,不知不觉就消耗了一个时辰。
说完这些,赵辰之还意犹未尽:“暂时先这样吧, 剩下很多问题只有遇见了, 才能确定到底如何安排。”
“不过有件事情, 我倒是不得不提一下。”宋朗旭说道, “就是“隐私保护”。”
赵辰之摆出洗耳恭听的样子。
“这件事情,最大的受害人是那寡妇, 明明自己行的端做得正,却要遭受侵害,被迫换了工作, 保不准还有脑子不清楚的,说那寡妇如何如何, 解释都解释不清楚。”
虽然九成九的人都是清醒的,但总有那百分之一的糊涂蛋, 而糊涂蛋造成的伤害力也是最大的,对着受害人形成二次伤害。
另外还有举报了小偷小摸的,三五月犯人被放了出来, 再转头去寻举报人晦气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当初黄娘子来举报丁氏兄弟, 不就是个现成例子?刘主薄还特意替她们保密了赏金的事。
宋朗旭就觉得,能不能保护好这些人的隐私呢?让他们也能安安全全的生活?毕竟他们从头到尾也没有做错什么。
赵辰之听的不住点头,“这事我看可以!我也想过这个问题, 只是没你想的这么周全。”被犯人打击报复的案件也不少,如果做好了保密, 至少能够减少很多类似的案件。
宋朗旭试探着问:“如果想要把这条写进律法呢?”
赵辰之一屏,皱眉道:“难, 非常难!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很难要求别人,不会有人认同的。”
这种保密,还是基于道德层面的要求,如果写入律法,会引起轩然大波的。
“我也是,想一想而已。”宋朗旭他是一时口快,所以脱口而出。
看到师弟失落,赵辰之转而安慰师弟,“现在没有,我们也可以先从我们这里做起,然后再推广到所有人身上,到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成为新的规则。”
“好吧,师兄是对的,一口吃不成胖子的。”宋朗旭也认同,先把这事记在心头。
凡是读书人都会有同窗,有人一举向上,自然有人屡试不第,宋朗旭跟赵辰之都写了信给各自的好友,让他们寻摸到几个愿意来照城的。
结果还真的找来几个学识过关,还乐意吃苦的,毕竟待三年就能赚到平日十年的钱,会有人愿意搏一搏的。
新来的先生还没抵达,之前那些住在公共宿舍的童生们,就灰溜溜的走了。
宋朗旭还在研究怎么让照城百姓启蒙,他们一心向学,可惜底子薄基础弱,学起来事倍功半,非常费力。
他就想出顺口溜来拆分一个字,方便他们记忆,多提供沙盘,增加练习的机会,还有组成互助小组,让学的快的带一带学的慢的,如此的三管齐下,渐渐的就把学生们的成绩提了起来。
然后再把成绩优异的第一批学生送到各地的作坊里做工,成为新的员工。
香皂作坊,贝雕作坊等等工钱高福利高,要求也高的名声早就传了出去,逢年过节还给员工发礼物,所以大家伙儿都想进作坊里干活。
只可惜条件要求高,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去的,还要一一审核,谁家要是有个孩子能够进去,都是值得庆祝的大好事。
现在从启蒙班毕业,学着认字不说,还包工作?上哪儿去找这样的好事?!
消息一出,启蒙班的门槛都差点让人踩塌了,都想过来学着认字。
不过启蒙班好进不好出,如果没有通过结业考试,是出不了这个班的,宋朗旭打的主意就是先把人骗进来再说。只要学到一半,按照大家的习惯,一定会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努力结业的......
启蒙班一时成为热门,大家都想给自家孩子报个班。
其实这些百姓也不是不知道读书科举的好处,能找个好工作当工匠做账房,更厉害的还能当官做吏,直接把整个家族都带飞。
但是这些好处都太遥远了,远的像挂在驴鼻子上的萝卜,怎么努力都吃不到,而日子还要过下去,肚子也需要填饱,他们也就只能先顾着眼前了。
启蒙班的出现,就像在功名和平民之间的一个间隔点,告诉大家,只要学得好,也可以让生活更好的。
春来夏去,夏季就慢慢来到了,到了夏季的尾声,就是收获的季节。
那些白菜黄瓜冬瓜什么的,大丰收!狠狠收了成千上万斤,自家吃都吃不完,做成菜干都没有那功夫,就有脑瓜灵活的,干脆托到了附近城市贩卖。还真别说,销量非常好!因为比别家的蔬菜鲜亮,水灵,看起来非常有卖相,还是同样的价格,谁看了不得买点回家吃呢?
靠着蔬菜这一项,又给各家各户赚了不少的银子。
不过他们还来不及高兴于意外的收入,先迎来了一波巡察的队伍。
上次肖大人过来查看过肥料的使用情况后,一五一十,不添油加醋的禀告了给上头,自然惊动了户部跟吏部的尚书们。
毕竟这两个部门经常跟银钱税收打交道,如果真有此等神物,对他们来说就是大大的好事,户部也不用天天哭穷了。
两部尚书商量后禀告给隆庆帝,果然隆庆帝异常喜悦,恨不得马上就招人来问。
好在户部尚书是个老成持重的,他觉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到收获的季节并不能证明真有大丰收,所以让再等三个月到秋收。
这三个月等的是格外难熬,这不,距离正式的秋收其实还有十来天,户部来人已经到了照城。
打头的还是熟人,上次来过的肖大人,他一见面就拱手道歉,“赵大人,职责所在,职责所在。”
赵辰之看着后面浩浩荡荡的队伍,并不以为意,反着安慰过去,“我懂肖大人的苦衷。”
肖大人亲眼所见丰收效果所以禀告上去,而别人又没看到,难免质疑,肖大人如果据理力争反而显得有所偏向,还不如拿出确实的证据,征服所有人。
他怎么会怪罪呢?
肖大人看出他是真的不在意,难免心生好感,都说敬恒敬源门下谦谦君子品行优良,果然名副其实。
肖大人这次带的人可不少,都是懂庄稼也会算账的经年老吏,不光擅长煌煌大道,小道也瞒不过他们。这些人选定了郊区的二百亩地,准备以此来估算整体产量。
熬过异常漫长的十来天后,终于到了秋收,天公作美日头高照,天气格外的晴朗,一派秋高气爽的景象,也让过来收割的劳力们能够轻松一些。
老吏们先现场测量过土地面积,然后才是劳力们各自分垄,一人一垄开始收割,齐头并进齐心协力,这点子三亩多的田地,没过几个时辰就全部收割干净。紧接着就把脱粒机搬上来,小型的脱粒机并不需要电力,只要人踩在踏板上带动滚轮转动,滚轮上的锯齿就会让麦粒脱落,大大的节省人力。
宋朗旭正在监督劳力们工作,不要让太多的灰尘杂物落进粮食里,却听到肖大人凑过来问他,“这又是怎么东西,我从前怎么没见过?”
“这是脱粒机,可以脱谷粒和麦粒,先粗加工一遍,人再筛选一回,省时省力.....”宋朗旭看到肖大人赞叹的模样,心想难道现在还没有发明脱粒机吗?
或许已经发明了,只是受限于交通,还没有传播开来而已。
他索性说:“这些,这些还有这些,都是改良过的农具,能省时节力,肖大人如果空闲,我可以带肖大人专门去看的。”
肖大人说道,“那再好不过了。”他也看出这些工具的好处,但要等到验收的事情先办完。
脱完粒清除杂物灰尘后,老吏们上前检查验看过,这才示意大家抬到称上,称取重量,一个老吏
移动秤砣平衡好秤杆后,上去慢慢数着刻度,颤颤巍巍的报数。
“一共,一千一百五十斤!”
人群里爆发出巨大的惊呼,“多少?”
“一千,一百,五十!天呐我没听错吧!”
“这里的地一共有三亩一分地,换句话说,亩产量是,三百七十斤?”有最快的已经算出亩产量,这个数字一报,再次引起惊呼。
要知道,以前的亩产量才二百来斤!即使精心照顾也不过才二百一二,怎么跟这个三百七相比?又怎么比得过?
几个老吏再三的检查了竹篓和秤杆,确定没有问题后,颤抖着手在账册上记了一笔,梦游一般的跟到下一块地。
下一块地给了他们更大的惊喜,二亩地里产出了七百六十斤,亩产量三百八!
剩下的地或高或低,甚至有一户因为家学渊源,亩产量到了四百斤,那户人家迎接着大家羡慕的眼光,笑的能看到喉咙眼。
到了后面,大伙儿都麻木了,凡是低于三百八的,都不能让人动一动眉头。
二百亩地花费了三天才全部收割完毕,老吏们一起验算过,平均的亩产量差不多有三百七十五斤。这个产量,已经足够震惊世人了。
宋朗旭为了把此事做到尽善尽美,上赶着把新米烘干脱壳,做出了米饭请各位巡察都品尝过,证明味道也没有改变。
巡查们尝过之后,的确找不到任何缺点,再说真到了饿急时,谁还管口感啊?有吃的就挺好。
他们得到第一手数据后,就跟来时一样急匆匆的走了,估计着要赶紧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