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7节
李闲说。
叶怀玺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道:“或许不许要二十年。”
李闲一怔,笑了笑没有说话。他以为叶怀玺只是不懂,却没有察觉叶怀玺话语里的不同意味。
“先生,中原之乱,始于门阀乱政。我请教过不少人,他们都说大隋初立国时候,吏治清明,百姓富足。放眼天下,灭南陈之后的大隋当属第一大国。人皆说大隋将有万年牢固不破之基业,为什么短短几十年便会消亡?吏治之乱,当真无药可救?”
“这是一个规律。”
李闲想了想说道:“任何一个国家只怕都很难跳脱出去的规律,只不过有时候循环的慢一些,有时候循环的快一些。大隋立国之初,不得不说杨坚是个不错的皇帝。吏治好,民风也好。可当乱世结束,百官居安而不思危,只念及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百姓。那么乱必然将再起,若根子都烂了,就算皇帝贤明也没有办法,更何况杨广有时候糊涂的让人难以置信。”
“治国,两条根。”
李闲伸出两根手指说道:“一为民,二为官。”
“当官的最初时候往往都能体恤民情,勤俭为政,国家自然强盛,百姓自然安居。可立国之初的官员老了,退了,再选拔的官员便是他们的后代,这第二批官员,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乱,没有吃过苦,心浮气躁,渐渐的就会迷失在权利之中难以自拔。”
“权,可生利。”
李闲道:“大隋之乱,便是因为那些当官的都只看到自己家族的利益,而看不到国家百姓的利益。百姓们其实对生活的要求极低,官员贪银子他们其实没多少反感,他们反感的是贪了银子还不为民做事。”
“久而久之,民心思变。”
叶怀玺想了很久,明白了李闲的意思之后脸色变了变:“先生的是说,任何一个国家都跳脱不出这个规律?”
李闲摇了摇头:“很难。”
“先生可有办法?”
“没有”
李闲回答的很干脆:“希望在我之后会有人想到跳脱出这个规律的办法吧。”
叶怀玺叹息一声:“第一代官员多勤俭廉明之辈,第二代官员没有吃过苦,所以不知何为苦,看的不够远。那么第三代官员,第四代官员便会更加不堪。久而久之,腐烂不可避免。”
“可否止之以杀?”
她问。
“杀?”
李闲摇了摇头:“杀人杀不掉贪婪之心。”
“那便养?”
叶怀玺说道:“以厚禄养官,使其不必生出贪念。”
“养出来的才是贪念。”
李闲靠在车厢上,缓缓的闭上了眼睛:“这个问题,或许千年之后都不会解决。”
“杀不行,养不行……怎么才行?”
叶怀玺喃喃自语。
-------------------【第七百六十七章 神婆的潜质】-------------------
风从北方吹来,正值隆冬,早晨的时候风就如刀子一样割在人脸上,到了中午的时候风大的已经让人睁不开眼。大军迎着风走,官道两侧都是荒地,沙尘起来就如同飘起了大雾,根本就看不清前路。
李闲下令大军原地休息,等风停了再走。
挨着一座光秃秃的矮山,大军缓缓的停了下来开始扎营。二十万大军的连营看起来十分壮阔,但因为狂风的缘故,士兵们搭建帐篷并不顺利。风将打开的毡布帐篷卷上了半空,士兵们往往要追出去几百米才捡回来。
因为风大的缘故,甚至没有办法埋锅造饭。士兵们在背风的地方胡乱吃一些干粮,便忙活着将帐篷支起来。风中,驻地热火朝天。这样寒冷的天气,士兵们将帐篷搭建好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忙出了一身的汗水。
各营的将军们设置了巡逻的士兵,游骑,斥候,大部分士兵钻进帐篷里休息。
辎重营这边相比战兵那边来说,搭建帐篷的速度显然要慢上几分。不是辎重营的士兵素质远不如战兵,而是辎重营这边还有不少伤兵。因为辎重营有大量的马车,伤兵差不多都暂时安置在了王启年麾下。
要照顾伤兵,还要定期分发粮草,事情远比战兵那边多。
王启年这样的身材,搭建帐篷自然帮不上什么忙。虽然这是个没有什么架子的将军,但在辎重营还是有一定的威信。毕竟从最初,王启年就为李闲管着后勤诸事。大家都知道王启年是个元老级别的人物,自然多了几分敬重。
躲在一个土坡后面,王启年啐了一口嘴里的尘土骂道:“他娘的,还远没有走到地方,但怎么这风大的就跟在辽东差不多了。当年在辽东的时候,也是这样,大军在风中行进,连身边是谁都看不清楚!”
“没有庄稼,没有树木!”
用手巾遮住口鼻的吴不善缩了缩身子说道:“这地方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土地大部分都荒着,再有战事,野草被付之一炬。地面上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没有东西拦着风。要是有一大片林子,这风或许根本就打不透!”
“说的有道理。”
王启年将衣服紧了紧说道:“一场战争一场灾,其实受苦受难的还是老百姓,死的最多的也是老百姓,就说襄阳城那一战,李世民抢光了几十万百姓的口粮,活不下去的难民连草根都吃净了,地皮以上狗屁都看不见,挡风?挡风的都是尸骨!”
“其实说起来,李世民在当时时候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
吴不善摇了摇头道。
与此同时,在李闲的马车里,叶怀玺认真的问道:“先生说,无论是战而夺天下,还是守而治天下靠的其实还是百姓,得民心者的天下。那李世民在襄阳城外的败仗,是不是因为他抢光了百姓的口粮,失去了民心?”
“不尽是,但也有一定的缘故。”
李闲放下手里的书册说道:“百姓如江河湖海之水,而朝廷如水上之行舟。船能平平稳稳的往前走,是因为风平浪静。若是波澜骤起,大浪滔天,莫说小舟,便是杨广的大龙舟也一样会翻覆。李世民输,输在失了人和,更不重地利……”
李闲耐心的解释道:“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我会在决战之前和你提起当初你们突厥人和铁勒人的那一战了吧。为将者,智谋,勇气,只是成功的一部分缘故。若是没有汉水,我想打赢那一战并不容易。”
叶怀玺皱眉:“为将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知风土民情,还要有勇气,有智谋……太难了些。”
叶怀玺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道:“或许不许要二十年。”
李闲一怔,笑了笑没有说话。他以为叶怀玺只是不懂,却没有察觉叶怀玺话语里的不同意味。
“先生,中原之乱,始于门阀乱政。我请教过不少人,他们都说大隋初立国时候,吏治清明,百姓富足。放眼天下,灭南陈之后的大隋当属第一大国。人皆说大隋将有万年牢固不破之基业,为什么短短几十年便会消亡?吏治之乱,当真无药可救?”
“这是一个规律。”
李闲想了想说道:“任何一个国家只怕都很难跳脱出去的规律,只不过有时候循环的慢一些,有时候循环的快一些。大隋立国之初,不得不说杨坚是个不错的皇帝。吏治好,民风也好。可当乱世结束,百官居安而不思危,只念及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百姓。那么乱必然将再起,若根子都烂了,就算皇帝贤明也没有办法,更何况杨广有时候糊涂的让人难以置信。”
“治国,两条根。”
李闲伸出两根手指说道:“一为民,二为官。”
“当官的最初时候往往都能体恤民情,勤俭为政,国家自然强盛,百姓自然安居。可立国之初的官员老了,退了,再选拔的官员便是他们的后代,这第二批官员,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乱,没有吃过苦,心浮气躁,渐渐的就会迷失在权利之中难以自拔。”
“权,可生利。”
李闲道:“大隋之乱,便是因为那些当官的都只看到自己家族的利益,而看不到国家百姓的利益。百姓们其实对生活的要求极低,官员贪银子他们其实没多少反感,他们反感的是贪了银子还不为民做事。”
“久而久之,民心思变。”
叶怀玺想了很久,明白了李闲的意思之后脸色变了变:“先生的是说,任何一个国家都跳脱不出这个规律?”
李闲摇了摇头:“很难。”
“先生可有办法?”
“没有”
李闲回答的很干脆:“希望在我之后会有人想到跳脱出这个规律的办法吧。”
叶怀玺叹息一声:“第一代官员多勤俭廉明之辈,第二代官员没有吃过苦,所以不知何为苦,看的不够远。那么第三代官员,第四代官员便会更加不堪。久而久之,腐烂不可避免。”
“可否止之以杀?”
她问。
“杀?”
李闲摇了摇头:“杀人杀不掉贪婪之心。”
“那便养?”
叶怀玺说道:“以厚禄养官,使其不必生出贪念。”
“养出来的才是贪念。”
李闲靠在车厢上,缓缓的闭上了眼睛:“这个问题,或许千年之后都不会解决。”
“杀不行,养不行……怎么才行?”
叶怀玺喃喃自语。
-------------------【第七百六十七章 神婆的潜质】-------------------
风从北方吹来,正值隆冬,早晨的时候风就如刀子一样割在人脸上,到了中午的时候风大的已经让人睁不开眼。大军迎着风走,官道两侧都是荒地,沙尘起来就如同飘起了大雾,根本就看不清前路。
李闲下令大军原地休息,等风停了再走。
挨着一座光秃秃的矮山,大军缓缓的停了下来开始扎营。二十万大军的连营看起来十分壮阔,但因为狂风的缘故,士兵们搭建帐篷并不顺利。风将打开的毡布帐篷卷上了半空,士兵们往往要追出去几百米才捡回来。
因为风大的缘故,甚至没有办法埋锅造饭。士兵们在背风的地方胡乱吃一些干粮,便忙活着将帐篷支起来。风中,驻地热火朝天。这样寒冷的天气,士兵们将帐篷搭建好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忙出了一身的汗水。
各营的将军们设置了巡逻的士兵,游骑,斥候,大部分士兵钻进帐篷里休息。
辎重营这边相比战兵那边来说,搭建帐篷的速度显然要慢上几分。不是辎重营的士兵素质远不如战兵,而是辎重营这边还有不少伤兵。因为辎重营有大量的马车,伤兵差不多都暂时安置在了王启年麾下。
要照顾伤兵,还要定期分发粮草,事情远比战兵那边多。
王启年这样的身材,搭建帐篷自然帮不上什么忙。虽然这是个没有什么架子的将军,但在辎重营还是有一定的威信。毕竟从最初,王启年就为李闲管着后勤诸事。大家都知道王启年是个元老级别的人物,自然多了几分敬重。
躲在一个土坡后面,王启年啐了一口嘴里的尘土骂道:“他娘的,还远没有走到地方,但怎么这风大的就跟在辽东差不多了。当年在辽东的时候,也是这样,大军在风中行进,连身边是谁都看不清楚!”
“没有庄稼,没有树木!”
用手巾遮住口鼻的吴不善缩了缩身子说道:“这地方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土地大部分都荒着,再有战事,野草被付之一炬。地面上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没有东西拦着风。要是有一大片林子,这风或许根本就打不透!”
“说的有道理。”
王启年将衣服紧了紧说道:“一场战争一场灾,其实受苦受难的还是老百姓,死的最多的也是老百姓,就说襄阳城那一战,李世民抢光了几十万百姓的口粮,活不下去的难民连草根都吃净了,地皮以上狗屁都看不见,挡风?挡风的都是尸骨!”
“其实说起来,李世民在当时时候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
吴不善摇了摇头道。
与此同时,在李闲的马车里,叶怀玺认真的问道:“先生说,无论是战而夺天下,还是守而治天下靠的其实还是百姓,得民心者的天下。那李世民在襄阳城外的败仗,是不是因为他抢光了百姓的口粮,失去了民心?”
“不尽是,但也有一定的缘故。”
李闲放下手里的书册说道:“百姓如江河湖海之水,而朝廷如水上之行舟。船能平平稳稳的往前走,是因为风平浪静。若是波澜骤起,大浪滔天,莫说小舟,便是杨广的大龙舟也一样会翻覆。李世民输,输在失了人和,更不重地利……”
李闲耐心的解释道:“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我会在决战之前和你提起当初你们突厥人和铁勒人的那一战了吧。为将者,智谋,勇气,只是成功的一部分缘故。若是没有汉水,我想打赢那一战并不容易。”
叶怀玺皱眉:“为将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知风土民情,还要有勇气,有智谋……太难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