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节
  夏军表现的强大实力让饱受荷兰人殖民之苦的爪哇土著领主们看到了希望,纷纷派人前来联络。夏军便顺势与万丹、马打蓝这两个爪哇最主要的苏丹王国签订宗藩条约,以允诺放弃原本荷兰殖民者强行设定的税权改以数目较少的朝贡、保护两国领土完整、不干涉两国内政等相对温和的条款,继承了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大部分遗产并攫取了巴达维亚、三宝垄、泗水、芝拉扎等爪哇港口和整个东努沙登加拉群岛的主权。
  此外根据华夏的建议,马打蓝苏丹国与万丹苏丹国达成了边境划分的协定。两国随后将以梭罗河为界,以西的爪哇地区属于万丹苏丹国、以东属于马打蓝苏丹国;另外,马都拉岛、巴厘岛、龙目岛、松巴哇岛等西努沙登加拉群岛也归属马打蓝苏丹国所领;
  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段内,苏禄水师方面也大部拔除了荷军在德拉地、安汶、班达群岛等处的据点,并与德拉地苏丹国签订了宗藩条约,约定了彼此的国境,正式取代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掌握整个香料群岛及荷属伊里安查亚地区。
  五月十二日,在夏军的帮助下,戈阿苏丹国收复了望加锡。
  戈阿苏丹艾德·阿贡旋即与华夏特使李龙正式签订宗藩条约,正式割让米纳哈萨半岛及托米尼湾内全部岛屿予华夏;并约定在马鲁古海一侧,戈阿苏丹国领有曼涯群岛、华夏领有苏拉群岛,两国于两处群岛之间的中线划分疆域;在东南班达海方向,除土干比西群岛以外的所有岛屿属于华夏;在佛罗勒斯海方向,塞拉亚岛以南均为华夏领地;在西部望加锡海峡,两国以海峡中线为界,以东岛屿属于戈阿,以西属于华夏在婆罗洲的都护府。
  随后,李龙又代表马打蓝苏丹国与戈阿苏丹国签订条约,规定甘妮安群岛、廷加群岛、萨巴拉纳群岛以南海域属于马打蓝苏丹国,以北为戈阿苏丹国领海,当然以上海域都对华夏开放,华夏船只无论军用战舰还是民间商船都有无条件的自由通行权。
  得知夏军已经推进到松巴海峡附近后,貌似中立的葡萄牙人认为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全面失败已经成为定局。因此,为了不让华夏获得撕毁《凌牙门条约》的借口,不再骑墙的帝汶管领便以中立为名,将正在古邦港休整的荷军舰队驱逐出港。
  古邦原本是荷兰人的地盘,当初是作为拉拢对方的砝码转让给葡萄牙人的。如今却被往日的盟友所驱逐,这让荷兰人不禁怒火万丈。然而此时若是与葡萄牙人翻脸的话,或多或少会给爪哇舰队带来一些损失,这是大敌在侧的荷兰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兰德生中将还一众荷兰船长们还是忍住了报复的欲望,率舰队离港而去。
  离开古邦港之后,爪哇舰队高层发生了一次争执。部分船长和指挥官认为不能继续东躲西藏下去了,只有举行海上会战才能改变眼下不利的局面;而另外一部分指挥官认为,夏军的力量庞大,单凭以武装商船为主的爪哇舰队是不可能获得胜利的,因此为了保全实力,应该立刻退往斯里兰卡和印度。
  说起来,后者的建议才是正确的,但这个时代并没有所谓“存人失地、人地两存”的战术论述,因此遭到了相当多的荷兰船长的批驳,而兰德生中将也表示反对,认为一旦放弃东印度群岛,联合东印度公司会为之破产不算,丢下巴达维亚不管也不符合骑士守则。
  兰德生中将的意见压倒了撤退派的言论,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打了,可该怎么打呢?是杀回爪哇还是进攻香料群岛的夏军水师?还没有做出决定,飘在萨武海上的荷军便与护送陆师进攻阿洛岛的夏军分遣队撞倒了一处……
  第633章 夏荷战争(六)
  由于要封锁巽他海峡保护通往爪哇本岛的海上交通线,因此东天竺水师实际上是处于分兵状态,前往萨武海护航的分遣队只有六个巡洋舰分队、四个巡航船分队总计二十八条战舰和二十四艘信报船,可谓力量有限。
  幸好荷军爪哇舰队的实力也不强,算上接收苏拉威西海海战幸存的两艘四十门炮战舰及三艘武装商船在内,荷军主力战舰也不过与夏军一样只有二十八艘,只是武装商船的数量多达三十四艘,比夏军信报船多出十艘,略占优势,但关键的战列线炮船的数目却不足夏军巡洋舰的三分之二,因此双方实际上是势均力敌。
  既然是势均力敌,战斗就相当的激励。荷军固然是没有退路,夏军也不想让同僚专美于前,双方都打出了自己现阶段最佳的水平,到处都是冲天的水柱和浓烈的硝烟,整个大海仿佛印度神话中被天神和阿修罗搅翻的乳海一样,充满了致命的威胁。
  从苏拉威西海海战幸存者口中得知夏军战术的兰德生中将很快将整个舰队分成战舰队和辅助舰队两部,分别迎战夏军,希望能在己方主力牵制夏军主力的同时,先利用优势的辅助舰队获得胜利。然而兰德生中将显然没有想到,尽管荷军武装商船一度以数量压制了夏军信报船,但夏军依旧凭着远较荷军武装商船坚固的船体及较快的船速与荷军周旋。因此,荷军武装商船一时无法占到真正的上风。
  战到当日未时三刻,荷军三十四艘武装商船中沉没了七艘、焚毁了六艘,另有四艘重创,船上水手伤亡更是超过千人;夏军方面也有十四艘信报船损毁沉没、近九百余名水手伤亡;可以说,双方都是血流成河。
  双方轻型船只不分高低还在继续缠斗,主力战船队的交手却有了结果。
  截止到当天酉时初刻,夏军主力舰队共损失四等巡洋舰一艘、巡航船六艘,另有一艘三等巡洋舰和四艘巡航船重创,二千一百余名官兵伤亡;荷军方面则损失二艘战列线炮船和四艘小型战舰,另有一艘战列线炮船和七艘小型战舰重创,伤亡水手二千四百余名。
  就交换比来看,双方也只能说不分胜负,然而荷军战列线炮船数目有限,损失三艘等于损失了三分之一强的战力,而夏军损失两艘巡洋舰后依旧还有十艘可战,因此于大局无损;而且在巴达维亚、泗水等重要港口或失陷或被封锁后,荷军受创船只无法大修,损失几乎无法弥补;因此,从战略上来看,荷军已经彻底失败。
  好在此时太阳已经落于海平面以下,双方无法继续交战,兰德生中将这才借着夜色,得以脱身。至于损失同样严重的夏军一时也无力继续追击,只是派出一艘状况尚且可以的巡航船向巽他海峡一线的水师主力报告状况,其余能就地修理的就地修理,不能就地修理的,只好蹒跚的带着伤员直接开往葡属帝汶岛休整。想来,墙头草的葡萄牙人绝不敢向拒绝荷兰人一样,拒绝夏军水师的进驻。
  说实在的,仗打到这个份上,联合东印度公司距离彻底失败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只是荷兰人不敢服输,因为一旦服输,整个联合东印度公司就必然遭到破产的灭顶之灾,所以只能咬牙坚持下去,寻求一丝可能翻盘的机会。
  可惜,翻盘的机会没有出现,致命一击却接踵而来——得知萨武海海战结果的常天远在恼羞成怒之余果断率领西线护航舰队越过巽他海峡直扑芝拉扎,一举将刚刚进港的荷兰爪哇舰队堵在港内。虽然兰德生海军中将几次冒险组织舰队突围,但始终被夏军堵在港内,反而因此损失了两艘战列线炮船和六艘武装商船。
  无法突围的荷军舰队只好借助有限的岸防炮火来挡住夏军,希图藉此保住港内船只,如果,出于保存军舰的考虑,常天远并没有直接炮击港口。但荷兰人拖延的战术很快随着夏军火箭船的到来变成了泡影——夏军火箭虽然很难对付纯石质建筑,但对付木头船却是极大的杀伤力——在一场畅快淋漓的焰火表演后,荷军剩余舰船全部爆炸起火,连带芝拉扎港的码头及港口设施一起化为了灰烬。
  尽管夏军没有进一步派遣水兵登陆,但在盛大的烟火秀之后,兰德生将军及荷军上下的抵抗意志悉数瓦解。在夏军劝降使节同意保证不对投降者进行杀戮的条件下,兰德生将军以下残余的九百余名荷军水手和八百多荷军港塞守备部队毫不犹豫的向常天远投降。随后被俘的兰德生中将被运回巴达维亚,代表华夏再次向城内评议会、总督劝降。
  香料群岛舰队和爪哇舰队相继灭亡的消息如晴天霹雳一样震惊了整个巴达维亚,这可是整整一百二十条船呢,整个联合东印度公司不过两百艘而已,如今百分之六十化为乌有了,即便能保住东印度群岛,联合东印度公司的破产也就在眼前了,更何况,丢了舰队以后,外援中断,各地要塞已经不可能坚持下去了。
  有了这样的明悟,在如丧考妣的同时,上层人物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将来了。破产当然是可怕的,但那是公司的财产,也就是十七人委员会的财产,并非是自己的,丢了自然不可惜。而且破产也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破产后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那就是彻底沉沦了。既然有了这样的想法,众人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以便日后能卷土重来。
  保全性命自然只能投降了,于是华夏武成十六年(西历1714年)六月初七,巴达维亚总督和评议会以保全个人财产为由,向华夏提出投降的先决条件。对此,已经从凌牙门赶到巴达维亚的大都护林耕断然拒绝,只允许每个荷兰人保留三百荷兰盾的财产,其余一律作为华夏军费的赔偿,同时要求巴达维亚评议会答应将细兰全岛和东印度普利卡特、萨德拉斯的商业据点以及荷属澳大利亚全部交出。
  巴达维亚评议会认为丢了东印度群岛之后,斯里兰卡和普利卡特、萨德拉斯以及荷属澳大利亚一样保不住,可以将上述四地交给华夏作为赔偿的一部分,但是华夏不能在随后彻底中断了夏荷贸易,同时还希望提高每人保留财产的份额。
  对于朝廷希望在夺取领土后继续保持贸易的心理,林耕是有所了解的,因此爽快的答应了荷兰人的讨价还价,只是对于荷兰人希图保留更多个人财产的要求做了坚定的抵制。此时,攻克各地荷军堡塞的夏军逐步返回巴达维亚,胜券在握的林耕便向荷兰人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其在六月十五日中午前开城,逾期将视作拒绝投降。
  在林耕的逼迫下,巴达维亚方面最终无奈的接受了通牒。
  六月十五日上午,巴达维亚守军开出城外,正式向刘文来投降。双方随后签订《椰城条约》,正式将荷属东印度及荷属斯里兰卡、荷属澳大利亚、荷属印度商站全部割让给华夏。而华夏方面则予以保证,一旦接收了细兰等地之后,将派船运送东印度群岛各地的荷兰人(不含德意志雇佣兵)前往细兰,随后由细兰等地的荷兰船只运输其归国,并允许荷兰方面今后继续在科伦坡、马塔拉等通商港口与华夏贸易。
  此后,在华夏武成十六年六月至八月间,荷兰在东印度群岛各地尚在坚持的要塞在得到巴达维亚的命令后相继投降;八月初,普利卡特和萨德拉斯两地商栈迫于洋面上出现的夏军舰船的威慑,宣布接受巴达维亚的命令将除商船以外的全部资产交予华夏。
  九月初,夏军大举登陆细兰,贾夫纳方面最终也不得不同意将整个细兰交予华夏,至此夏荷战争宣告结束,华夏不但将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驱逐出东印度群岛和东部印度,更打开了前往南方方丈大陆的门户。
  夏荷战争的结局大大震惊了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使得他们对露出獠牙的华夏帝国充满了忌惮,然而华夏的开拓重点很快转向方丈大陆及太平洋上诸多岛屿,并没有进一步垄断印度贸易,这使得葡萄牙、法国、丹麦、瑞典等与华夏相对友好的欧洲国家松了一口气。
  不过英国人就没那么轻松了,生怕华夏彻底中断中英贸易并对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等地发动进攻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急忙撤换了丹佛等人,并从孟买管区派遣资深董事前往华夏道歉。为了不让法国在中欧贸易中一枝独秀获取超额利益,华夏朝廷最终接受了英国人的认错,并开出一张四万英镑的巨额罚单。
  在东方实力有限的英国人不得不忍气吞声的接受了罚单,并暗中誓言复仇,只是迫于如日中天的华夏国势只能暂且隐忍,但中英之战就此埋伏了伏笔……
  第634章 东北的变化
  夏荷之战还在进行当中,关外也因天气回暖而重新燃起了战火。
  不过与夏荷战争中交战双方阵营分明不同,东北地区的战争其实是华夏、满清、俄罗斯三国之间的乱战,三方互相征伐,战事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华夏武成十六年四月初,夏军松漠都护府所属蒙古义从军首先在松嫩平原上与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交手起来——扎赉特人、杜尔伯特人固然是为了保全家园而奋战,而附夏的蒙古义从军也因为之前部分立下战功的无地王公和普通牧民真的从科尔沁故地中分到了大小不同的草场而战意鼎沸——同源的双方互不相让的杀戮着,战事甚至绵延到齐齐哈尔、布特哈等地,让好不容易立足的辽东移民再度陷入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苦境。
  为了防止郭尔罗斯旗和科尔沁左翼前旗越过松花江援助扎赉特旗和杜尔伯特旗,四月中,安东都护府麾下的神策军开始向宁古塔方向边筑堡边前进。面对如钉子一样钉入己方心脏的神策军,两旗蒙古人很快组织军队试图阻止神策军的行动,然而神策军依托建成及尚在建设的堡垒给予对手极大的杀伤。
  面对夏军堡垒无可奈何的两旗蒙古人只能向宁古塔方向求援,统率宁古塔周边清军的允禵虽然尚在新雅克萨城,但根据他留下来的命令,两万清军很快南下助战,一时倒也连续拔除了若干堡垒,并将北进的神策军迫回吉林乌拉周边。
  只是清蒙联军还没有松一口气,四万多夏军排山倒海一般从长春涌了出来,在呼兰河大破清蒙联军,丢盔卸甲的清蒙联军旋即丢弃宁古塔及两旗牧地,退回新京周边。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此时夏军黑龙江水师趁着江水化冻之际,溯江而上,其所属龙骧军第八师一路上击破清军微不足道的阻击,顺利夺取了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要点重镇伯力屯,兵锋直指同江。
  一旦夏军夺取同江,那么南北夏军就有可能沿着松花江对新京实现南北夹击。
  危险的局面让同治帝以下的满清文武坐若针毡,正在这个时候,呼伦湖传来好消息,博果铎、衍潢的诸王联军与科尔沁人一起越过额尔古纳河,杀入俄罗斯控制区,在当地受到俄人压迫的布里亚特、茂明安两部蒙古人的协助下,所向披靡,顺利夺取了数十个哥萨克村落,并迫使俄国人退守尼布楚(涅尔琴斯克)等主要城堡,错非允禵之前放回了千余俄军,只怕空虚之极的尼布楚等地也落入了清廷之手。
  东线危急,西线却高奏凯歌,这就让清廷产生了再次迁都的念头。
  然而此时迁都有几大难题:第一,必须挡住夏军的两路攻势,否则一旦被夏军衔尾追杀,只怕没有多少人能活着逃入安全区;第二,如今的清廷已经没有力量再度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了,想来已经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关外百姓也不愿意跟着清廷再度转移,如此一来,只怕跟随的人越来越少,今后一应粮秣物资也无从保障;第三,都城或者说王帐迁到哪里合适呢,黑龙江已经不足持了,齐齐哈尔、墨尔根、布特哈也面临夏军兵锋,难不成真的一下子迁到尼布楚周边,但俄国人接下来会有什么反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