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84节
第223章 庞统献计
看到张辽二字,孙策心里咯噔一下。如果不是巧合,这人应该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张文远。不过他现在还是董卓的部下,还没有成为吕布的八健将之一,更和曹操没有一点关系。
段煨也就罢了,这张辽却是个硬茬子,不能大意。逍遥津之战,八百对十万,把老二孙权打惨了,谈张色变、止小儿啼啊。
徐荣这是什么意思,我向他发战书挑战,他派段煨和张辽来应战,自己缩在后面不出头?这家伙心性够稳啊,居然不吃激将法,油盐不进。
孙策盘算了一下,心中已经有了计划,但他没有直接说,而是问庞统道:“士元,你说徐荣为什么会派段煨和张辽到郦城?我们又该怎么对付?”
跟着孙策两三个月,庞统天天跟着孙策,有了实践经验,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紧张了。面对孙策的提问,他不慌不忙,侃侃而谈。
“五千骑到郦城,如果郦城无备,则一鼓而下,然后据以为前哨,既防宛城的援军,又可以掳掠乡野,收集军资,好让徐荣的主力安心攻打析县。将军,现在武关得失还不清楚,如果武关未失,那徐荣很可能就是遣别部从华阴循均水越熊耳山进入南阳,我们都疏忽了。”
孙策觉得庞统说得有道理。武关是由长安进入南阳的重要通道,但武关控制在桥蕤手里,强攻不易。徐荣突然出现,很可能从别道进入,华阴属弘农郡,段煨似乎之前就驻扎在那里,现在出现在郦城,应该是从那边过来的。至于徐荣的主力,应该是别有通道,只是目前还不清楚而已。
“由别道突袭,好处是可以出奇制胜,但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辎重不便,只能人背马驮。在武关未下的情况下,关中的粮草也很难运进来,要想维持生存,掳掠百姓就是最佳选择。一县人口多至数万,少则数千,竭泽而渔,至少可支三万人半月之粮。既然前锋已经到了郦城,那郦城以西的顺阳、丹水诸县恐怕也难逃厄运。”
孙策的眉头皱得更紧。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几个县就真惨了。西凉兵的残暴是出了名的,所到之处,鸡犬不留。他们不光会抢粮,还可能吃人。
“不能坐视西凉兵乱来,既然徐荣不来,那我们去。”
庞统摇摇头。“将军,我坚决反对你这个想法。徐荣为什么不来?他就是希望将军主动去。有坚城可守,就算徐荣有两三万人也没什么胜算。可是一旦没有城墙保护,以我们目前的实力,基本没什么胜算可言。两三万人的西凉兵应该有三到五千骑兵,请问将军,我们拿什么来应付这些骑兵的骚扰奔袭?”
孙策沉默不语。这是他目前最大的软肋。没有成建制的骑兵,一天能走五十里就算是急行军,像夏侯渊那样也不过每天一百五十里左右,而且是冒着巨大风险。夏侯渊阵亡就是因为跑得太快了。骑兵的长途急行军速度至少是步卒的两倍以上,短途行军速度优势更明显,而且骑兵突阵杀伤力惊人,百十人的骑兵就能用骑射战术拖得你几千人精疲力尽。
可坐视百姓受害,这也说不过去啊。
“将军是担心百姓?”庞统到底是跟着孙策身边的人,一下子猜到了孙策的心思。
孙策叹息道:“若不能保境安民,哪里还有脸面做镇南阳?”
“将军,眼下的南阳还不是将军的南阳。”庞统毫不客气的说道:“将军号令不出宛县,他们对将军的警告也置若罔闻,有此一劫也是咎由自取。再者,文聘已派人通知诸县加强戒备,如果他们明白事理,据城而守,损失也会小得多。只要徐荣得不到足够的补给,就不敢轻易东进,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将军,南阳不是将军的南阳,宛城却是将军的宛城,孰轻孰重,将军难道分不清吗?”
庞统说着说着就激动起来,话出了口,这才意识到语气太冲了,连忙闭上了嘴巴。孙策也感觉到了他的尖锐,看了他一眼,却没怪他。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小子天生傲气,改不了了。
“那我们就这么坐着?”
庞统假咳了两声,想了想。“这倒未必,既然徐荣不来,只是分兵东进,将军倒有可以寻机挫一下西凉兵的锐气。如果能击败段煨、张辽部,解郦城之围,引起徐荣的注意,也能减轻西边诸县的压力,说不定他们能多坚持一段时间。”
孙策觉得有理,说道:“蔡先生在哪儿?”
庞统不解。“将军,你找蔡先生干什么?”
“要与段煨交手,总得了解一下段煨是什么样的人,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嘛。我们这儿也就蔡先生最熟悉段煨了,我不找他还能找谁?”
庞统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蔡先生在郡学和几个书生谈文论艺呢,我去请他。”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孙策站了起来,拍拍手。“虽然我没什么学问,这尊师重教的姿态还是要摆一下的嘛。”
庞统会心而笑,与孙策一起出了太守府,直奔郡学。一出门,就看到张勋领着一个圆脸姑娘走来,一边走一边训斥,圆脸姑娘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却不敢回嘴。看到孙策,张勋停了下来,拱手施礼。一边说一边将圆脸姑娘往身后拉。圆脸姑娘偷偷看了孙策一眼,红了脸,躲在张勋身后。
孙策笑道:“这是张公的女儿?怎么,又惹你不高兴了?”
张勋叹了一口气,将圆脸姑娘拉了出来,没好气地说道:“平时挺机灵的,今天怎么哑巴了,还不向将军见礼。”
圆脸姑娘走了过来,欠身施了一礼,又躲了回去。张勋数落道:“让将军见笑了。是我家教不严,未出阁的女儿不在家中读书女红,却抛头露面,整天和一些织妇厮混在一起,还大言不惭,说什么要改进织机做生意,这都什么事嘛,我需要她赚钱养家吗?也不知道是谁受了谁的蛊惑,想出这伤风败俗的主意。”
孙策很尴尬,摸摸鼻子。“张公,出这个主意的人,就是我。”
张勋正说得气愤,一下子没会过意来,等他明白孙策的意思,顿时张口结舌,窘迫不堪。两人大眼瞪小眼,相对无语。圆脸姑娘见了,“噗嗤”一声笑了起来,扬起头看着张勋,皱皱鼻子。
“哼,看你还敢说我。”说完扭身跑了,裙摆飞扬,像一只轻盈的蝴蝶。
庞统突然红了脸,眼神也跟着飘忽起来。
第224章 邯郸淳
“将军,这……这是怎么回事啊?”张勋搓着手,又着急又尴尬。
“张公,你啊,书读得不多,这思想却挺顽固。”孙策拉着张勋往学堂走去,一边走一边开导。“古代的妇好身为王后都能统兵打仗,你女儿研究点织机又怎么了?养蚕的技术还是黄帝的夫人嫘祖发明的呢。田耕女织,这是她们的职责所在,没什么不对。”
张勋哭笑不得,虽然不怎么赞成孙策的想法,却又不好直言反对,只能绕着弯的说这是与民争利,不该是官宦人家所为。况且贵贱有别,他的女儿和织妇混在一起,传出去也不好看,万一坏了名声,将来嫁人都是个问题。
正说着,庞统突然插了一句嘴。“照张公这么说,黄月英以后岂不是只能嫁给贱人?”
张勋突然反应过来,黄月英和眼前这位孙将军可好得蜜里调油呢,明眼人都知道她将来会是孙策的妾,这岂不是直指孙策是贱人?他想解释,却又不知道怎么解释,老脸憋得红一阵白一阵。孙策见了,忍不住大笑,拍拍张勋的肩膀。
“行啦,行啦,不为难你了。这件事是你的家事,你回去想怎么处理都是你自己的事,我不管。张公,刚刚收到消息,段煨、张辽领五千西凉步骑到了郦县,你有什么建议吗?”
孙策把情况介绍了一下,张勋对孙策想去救援郦县的想法非常支持。坐守宛城肯定是不行的,立刻去救析县、顺阳也不太现实,先救靠得最近的郦县既能表现孙策的勇气,又不会太冒险,正是最合适的选择。
孙策其实也没指望张勋给什么好建议,只是出于尊重才问问他的意见。两人说着话到了郡学,进了前院,一些书生们正聚在一起听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儒说话。孙策不认识那老儒,也没在意,刚想从旁边走过去,张勋拉了他一下,低声提醒道:“将军,那是颍川名士邯郸淳,师从我扶风书家曹喜,写得一手好书法。”
孙策一惊。这就是邯郸淳啊,这可是位奇才,不仅书法好,而且对游艺很有研究,是三国有名的玩家。当然他的主业还是经学,只不是一般的经学家那样古板罢了。曹魏正始年间的正始石经就是由他书丹的,书法水平堪和蔡邕书写的熹平石经相提并论。
孙策转身走到人群后,张勋刚想喊,孙策摇摇头,示意他不要声张。他今天穿的是常服,身上的鱼鳞细铠除了能表明他的武人身份,而且军职较高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特殊标志。围在一起听邯郸淳讲解的儒生们没有认出他来,最多只是觉得这年轻人长得不错,多看了一眼,更多的人一看到他的铁甲就露出轻蔑,连多看他一眼都免了。
就连邯郸淳都没认出来,漫不经心地瞟了孙策一眼,只是和张勋点头致意,又接着讲课。
他讲的是书法,而且是被称为苍颉书的古文字。孙策对书法有过研究,虽然主要是行楷,并不通晓篆书,但他对书法史却有较深的了解。三国时还没有金石学,对古文字的研究也不算正经学问,最有成就的《说文解字》刚出世不久,作为第一部字典,价值毋庸置疑,但限于时代,其中关于大篆之类的古文字谬误也不少。
邯郸淳的水平不如许慎,而且他的研究方向偏书艺,出现错误就更难免了。孙策听了一会儿就没兴趣了,转身离开。偏偏他个子高,邯郸淳将他脸上的失望看得一清二楚,立刻扬声道:“这位将军,请留步。”
孙策愣了一下,回头看看四周,却穿甲胄的武人就他一个,而邯郸淳的目光也正落在他脸上。
“先生,你是叫我吗?”
“正是。”邯郸淳直起身来,欠身施礼。“刚才见将军面有不屑之色,不知道我所讲的有什么谬误,还请将军指正。”
邯郸淳话音未落,周围顿时嘘声四起。一个年轻将领居然还敢质疑邯郸淳的学问,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他是根本没听懂邯郸淳在讲什么吧?有人认出了孙策,和身边的人耳语了一番。那人听了,不仅没有紧张,反而站了起来,拱拱手。
“敢问将军可是孙伯符?”
孙策笑笑。既然没躲开,只有面对了,反正迟早要认识的。“正是在下。”
孙策亮出身份,却没有得到更多的尊敬,书生们轻蔑之余更多了一分恍然大悟,互相看看,露出你懂的眼神。原来是孙策啊。富春孙家是寒门出身,父子皆是武人,没学问也正常。不过没学问没问题,你谦虚一点啊,不懂装懂什么的最讨厌了。
庞统一看书生们的表情,顿时恼了,刚要说话,孙策伸手拦住了庞统。他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看不出这些书生的鄙视。不过他不是那种喜欢对骂的人,他更喜欢用行动表示。
“指正不敢当,我只是觉得先生所见有限,有些断言断得太草率了。”
邯郸淳更不高兴了,再次躬身施礼,态度更客气,但语气也更严厉,颇有和孙策较量一番的意思。
“请指教。”
“我都说了,指教就不用了,建议倒是有一个。”孙策停了下来,看看四周,眼神平静中带着一丝调侃。“诸君一看都是有学问的人,肯定读过不少典籍,可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秦以前的文字见得不多。我说得没错吧?”
众人互相看看,有人点头表示同意。秦火之后,汉代的典籍大多用今文也就是隶书写成,真正的古文书写的原本很少,认得人也不多。汉武帝时孔安国得古文尚书,已经没几个人认识了,而且原本也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真正见过古文字的人其实非常有限。
“可是这儿有一个现成的宝库,宛城在秦之前就是天下名城,而且是楚国的北方重镇,出过不少名人,也有不少先秦古碑刻石,你们如果有志搜罗,一定会有所发现。看到那些古碑,你们就应该知道邯郸先生所讲是不是全面,我又是不是信口开河了。”
邯郸淳一听,眼睛一亮,应声说道:“将军所言甚妙。凭此一策,足可见将军见识不凡。将军……”
孙策抬起手,打断了邯郸淳。他可没时间和邯郸淳讨论这些学问。“这样吧,先生如果有意做这项工作,我想聘请先生在南阳郡学做教授,专门搜罗研究南阳境内的古碑,不知道先生肯否屈就?”
邯郸淳心动,却没有立刻答应。
孙策又说道:“我知道,做学问也不能饿着肚子,还要有笔墨纸砚等物资,先生可以拟一个章程,估计一下需要多少时间,多少人,又需要多少钱,我来帮先生解决,如何?”
邯郸淳大喜,躬身致谢。
“将军军务之余还能留心学问,实在难得。淳不揣妄陋,愿助将军完成伟业。”
第225章 合股
孙策不觉得研究一下南阳境内的古碑就是什么伟业,但他觉得这总比一群人天天钻研经学里的几个字,然后聚在一起打嘴炮好。况且他的确没什么学问,资助文化事业也是提升士人认同感的一个捷径。等邯郸淳把这些古碑研究完了,编纂成册,印行天下,在序言里提他孙策一句,这名声也就算扬出去了。
花小钱,办大事,这才是他的目的。
这不,钱还没给呢,邯郸淳的态度就变了,旁边围观的书生也客气多了。
孙策拱手作别,来到中庭,蔡邕正和几个年轻人说话,但这几个年轻人却不是外面那些老爷们,全是如花似玉的小姑娘,为首的就是那位被称为国色的冯宛,尹姁也在其中,不过她的位置比较靠后,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地位。刚刚溜回来的圆脸姑娘张子夫也在其中,看到张勋,顿时脸色一变。
被一群年轻漂亮的姑娘围在中间,老夫子蔡邕很兴奋,说得眉飞色舞,见孙策进来,脸色就有些不太好看,一副很嫌弃的模样。孙策哈哈一笑,拱拱手,用袖子挡住脸。“不好意思啊,各位,不请自来,有事要和蔡先生商量,请各位暂避一时。”
“避什么避,见都见过了,别搞得和老夫子似的。”张子夫脱口而出。“听说你刚才在外面和邯郸先生论学论得挺热闹,我们也想听听呢。”
“那我就不客气了。”孙策坐了下来。
张勋脸上很是挂不住,不住地瞪张子夫,张子夫却装作没看见他,只顾和冯宛、秦罗咬耳朵。秦罗年龄大些,很是从容,冯宛却好奇得很,不住地偷看孙策。
孙策第一次见冯宛时很惊艳,有占为己有的强烈冲动,毕竟她长得太漂亮了,即使是在一群美女之中也非常显眼。后来又看过两次,慢慢习惯了,这心思也就淡了。冯方对周瑜青眼有加,说不定已经和周瑜提过,自己再勾搭冯宛很不合适。朋友妻,不可戏,总不能真和周瑜抢媳妇。此时看到冯宛,他倒也没什么特别表示,客客气气,不拘谨,也不过份热情。
孙策先把邯郸淳的事情说了一遍,蔡邕很赞成。“将军能在武事之余留心文艺,赞助学问,难能可贵。我见过的豪富之家多了,每天饮宴聚会,浪费的钱无数,却不肯拿出一点来资助生活无助的读书人。就算招揽读书人也是要他们吟诗作赋,当作俳优一般,何尝对学问有半分敬意。你能这么做,很难得。”
孙策心道,当然难得,我还要赞助你著史呢,你还能不说我几句好话。
冯宛突然说道:“将军,我有一言,不知可说否?”
孙策点点头。“当然可以。”
“承蒙将军指点,我们几个也想效仿阿楚妹妹做点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这些天收罗古籍,抄写文章,仅是用掉的笔墨、竹简就花了不少钱。原本想从家里拿一点,奈何家父远在长安,张公、阎公又都不赞同,尹姊姊倒是掏出了不少钱,但终究不趁手。既然将军能资助邯郸先生研究碑刻,能不能也资助我们一点,免得我们到处求人借钱?”
孙策忍不住笑了。看来张子夫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孤例,阎象和张勋差不多,都持反对意见,不肯给钱是最直接的办法。没钱,什么事都办不成。
“资助肯定没问题,不过,我更想合股。”
“合股?”冯宛等人互相看看,很是茫然。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尹姁的眼神变得暧昧起来,咬着嘴唇,水汪汪的眼睛斜睨着孙策,一副要咬孙策一块肉下来的模样。
“合股的意思是说我和你们合作,我拿钱,你们办事,将来成功了,赚了钱,我从中分一部分利润。”
“还可以这样?”冯宛很意外,和秦罗、张子夫凑在一起咬起了耳朵。
孙策笑笑。这些姑娘还真是养尊处忧,连合股都不知道。这个时代或许没这个名词,但这样的做法却很多。汉代虽说重农抑商,但商业还是很发达,合股做生意的人比比皆是,只是汉人轻视商人,这些权贵女子不清楚罢了。
“将军?”张勋提醒道:“以将军之尊贵,行商人之贱业,恐怕会惹人非议啊。”
“有什么非议的?”孙策不以为然。“再说了,我惹的非议还少吗?张公,南郡人口超过两百万,仅是穿衣一项,你知道是多大的生意?若以每人每年花五百钱置办新衣来算,这就是超过十亿的买卖。以一成利算,就是一亿,我不用多,占这一亿里的百分之一,也有一百万吧?每年一百万钱,我能办多少事,至少可以满足蔡先生著史的开销了吧?”
张勋哑口无言。涉及到蔡邕著史,他可不敢拦着。这要是惹恼了蔡邕,将来给他在史书上记一笔,他就遗臭万年了。
“有道理,有道理。”蔡邕很满意。“不过,豪富之家每人花五百钱置办新衣,我相信,穷人家饭都吃不饱,还能花这么多钱置办衣物?五口之家加起来,一年也用不了五百钱吧。”
孙策收起笑容。“先生,给我五年时间,如果南阳普通百姓还吃不饱饭,每年连置办一套新衣的钱都没有,我退出南阳,绝不再来。”
蔡邕花白的眉毛微挑。“将军好大的志向。别说五年,十年之内,你若能办成这件事,我就为你作一篇好传。就算天下的人都骂你,我也要为你辩护。”
冯宛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不约而同的点点头,冯宛开口说道:“既然如此,我们愿意助将军一臂之力。将来蔡先生著史,能为我们记一笔,我们也就心意足了。”
看到张辽二字,孙策心里咯噔一下。如果不是巧合,这人应该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张文远。不过他现在还是董卓的部下,还没有成为吕布的八健将之一,更和曹操没有一点关系。
段煨也就罢了,这张辽却是个硬茬子,不能大意。逍遥津之战,八百对十万,把老二孙权打惨了,谈张色变、止小儿啼啊。
徐荣这是什么意思,我向他发战书挑战,他派段煨和张辽来应战,自己缩在后面不出头?这家伙心性够稳啊,居然不吃激将法,油盐不进。
孙策盘算了一下,心中已经有了计划,但他没有直接说,而是问庞统道:“士元,你说徐荣为什么会派段煨和张辽到郦城?我们又该怎么对付?”
跟着孙策两三个月,庞统天天跟着孙策,有了实践经验,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紧张了。面对孙策的提问,他不慌不忙,侃侃而谈。
“五千骑到郦城,如果郦城无备,则一鼓而下,然后据以为前哨,既防宛城的援军,又可以掳掠乡野,收集军资,好让徐荣的主力安心攻打析县。将军,现在武关得失还不清楚,如果武关未失,那徐荣很可能就是遣别部从华阴循均水越熊耳山进入南阳,我们都疏忽了。”
孙策觉得庞统说得有道理。武关是由长安进入南阳的重要通道,但武关控制在桥蕤手里,强攻不易。徐荣突然出现,很可能从别道进入,华阴属弘农郡,段煨似乎之前就驻扎在那里,现在出现在郦城,应该是从那边过来的。至于徐荣的主力,应该是别有通道,只是目前还不清楚而已。
“由别道突袭,好处是可以出奇制胜,但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辎重不便,只能人背马驮。在武关未下的情况下,关中的粮草也很难运进来,要想维持生存,掳掠百姓就是最佳选择。一县人口多至数万,少则数千,竭泽而渔,至少可支三万人半月之粮。既然前锋已经到了郦城,那郦城以西的顺阳、丹水诸县恐怕也难逃厄运。”
孙策的眉头皱得更紧。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几个县就真惨了。西凉兵的残暴是出了名的,所到之处,鸡犬不留。他们不光会抢粮,还可能吃人。
“不能坐视西凉兵乱来,既然徐荣不来,那我们去。”
庞统摇摇头。“将军,我坚决反对你这个想法。徐荣为什么不来?他就是希望将军主动去。有坚城可守,就算徐荣有两三万人也没什么胜算。可是一旦没有城墙保护,以我们目前的实力,基本没什么胜算可言。两三万人的西凉兵应该有三到五千骑兵,请问将军,我们拿什么来应付这些骑兵的骚扰奔袭?”
孙策沉默不语。这是他目前最大的软肋。没有成建制的骑兵,一天能走五十里就算是急行军,像夏侯渊那样也不过每天一百五十里左右,而且是冒着巨大风险。夏侯渊阵亡就是因为跑得太快了。骑兵的长途急行军速度至少是步卒的两倍以上,短途行军速度优势更明显,而且骑兵突阵杀伤力惊人,百十人的骑兵就能用骑射战术拖得你几千人精疲力尽。
可坐视百姓受害,这也说不过去啊。
“将军是担心百姓?”庞统到底是跟着孙策身边的人,一下子猜到了孙策的心思。
孙策叹息道:“若不能保境安民,哪里还有脸面做镇南阳?”
“将军,眼下的南阳还不是将军的南阳。”庞统毫不客气的说道:“将军号令不出宛县,他们对将军的警告也置若罔闻,有此一劫也是咎由自取。再者,文聘已派人通知诸县加强戒备,如果他们明白事理,据城而守,损失也会小得多。只要徐荣得不到足够的补给,就不敢轻易东进,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将军,南阳不是将军的南阳,宛城却是将军的宛城,孰轻孰重,将军难道分不清吗?”
庞统说着说着就激动起来,话出了口,这才意识到语气太冲了,连忙闭上了嘴巴。孙策也感觉到了他的尖锐,看了他一眼,却没怪他。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小子天生傲气,改不了了。
“那我们就这么坐着?”
庞统假咳了两声,想了想。“这倒未必,既然徐荣不来,只是分兵东进,将军倒有可以寻机挫一下西凉兵的锐气。如果能击败段煨、张辽部,解郦城之围,引起徐荣的注意,也能减轻西边诸县的压力,说不定他们能多坚持一段时间。”
孙策觉得有理,说道:“蔡先生在哪儿?”
庞统不解。“将军,你找蔡先生干什么?”
“要与段煨交手,总得了解一下段煨是什么样的人,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嘛。我们这儿也就蔡先生最熟悉段煨了,我不找他还能找谁?”
庞统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蔡先生在郡学和几个书生谈文论艺呢,我去请他。”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孙策站了起来,拍拍手。“虽然我没什么学问,这尊师重教的姿态还是要摆一下的嘛。”
庞统会心而笑,与孙策一起出了太守府,直奔郡学。一出门,就看到张勋领着一个圆脸姑娘走来,一边走一边训斥,圆脸姑娘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却不敢回嘴。看到孙策,张勋停了下来,拱手施礼。一边说一边将圆脸姑娘往身后拉。圆脸姑娘偷偷看了孙策一眼,红了脸,躲在张勋身后。
孙策笑道:“这是张公的女儿?怎么,又惹你不高兴了?”
张勋叹了一口气,将圆脸姑娘拉了出来,没好气地说道:“平时挺机灵的,今天怎么哑巴了,还不向将军见礼。”
圆脸姑娘走了过来,欠身施了一礼,又躲了回去。张勋数落道:“让将军见笑了。是我家教不严,未出阁的女儿不在家中读书女红,却抛头露面,整天和一些织妇厮混在一起,还大言不惭,说什么要改进织机做生意,这都什么事嘛,我需要她赚钱养家吗?也不知道是谁受了谁的蛊惑,想出这伤风败俗的主意。”
孙策很尴尬,摸摸鼻子。“张公,出这个主意的人,就是我。”
张勋正说得气愤,一下子没会过意来,等他明白孙策的意思,顿时张口结舌,窘迫不堪。两人大眼瞪小眼,相对无语。圆脸姑娘见了,“噗嗤”一声笑了起来,扬起头看着张勋,皱皱鼻子。
“哼,看你还敢说我。”说完扭身跑了,裙摆飞扬,像一只轻盈的蝴蝶。
庞统突然红了脸,眼神也跟着飘忽起来。
第224章 邯郸淳
“将军,这……这是怎么回事啊?”张勋搓着手,又着急又尴尬。
“张公,你啊,书读得不多,这思想却挺顽固。”孙策拉着张勋往学堂走去,一边走一边开导。“古代的妇好身为王后都能统兵打仗,你女儿研究点织机又怎么了?养蚕的技术还是黄帝的夫人嫘祖发明的呢。田耕女织,这是她们的职责所在,没什么不对。”
张勋哭笑不得,虽然不怎么赞成孙策的想法,却又不好直言反对,只能绕着弯的说这是与民争利,不该是官宦人家所为。况且贵贱有别,他的女儿和织妇混在一起,传出去也不好看,万一坏了名声,将来嫁人都是个问题。
正说着,庞统突然插了一句嘴。“照张公这么说,黄月英以后岂不是只能嫁给贱人?”
张勋突然反应过来,黄月英和眼前这位孙将军可好得蜜里调油呢,明眼人都知道她将来会是孙策的妾,这岂不是直指孙策是贱人?他想解释,却又不知道怎么解释,老脸憋得红一阵白一阵。孙策见了,忍不住大笑,拍拍张勋的肩膀。
“行啦,行啦,不为难你了。这件事是你的家事,你回去想怎么处理都是你自己的事,我不管。张公,刚刚收到消息,段煨、张辽领五千西凉步骑到了郦县,你有什么建议吗?”
孙策把情况介绍了一下,张勋对孙策想去救援郦县的想法非常支持。坐守宛城肯定是不行的,立刻去救析县、顺阳也不太现实,先救靠得最近的郦县既能表现孙策的勇气,又不会太冒险,正是最合适的选择。
孙策其实也没指望张勋给什么好建议,只是出于尊重才问问他的意见。两人说着话到了郡学,进了前院,一些书生们正聚在一起听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儒说话。孙策不认识那老儒,也没在意,刚想从旁边走过去,张勋拉了他一下,低声提醒道:“将军,那是颍川名士邯郸淳,师从我扶风书家曹喜,写得一手好书法。”
孙策一惊。这就是邯郸淳啊,这可是位奇才,不仅书法好,而且对游艺很有研究,是三国有名的玩家。当然他的主业还是经学,只不是一般的经学家那样古板罢了。曹魏正始年间的正始石经就是由他书丹的,书法水平堪和蔡邕书写的熹平石经相提并论。
孙策转身走到人群后,张勋刚想喊,孙策摇摇头,示意他不要声张。他今天穿的是常服,身上的鱼鳞细铠除了能表明他的武人身份,而且军职较高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特殊标志。围在一起听邯郸淳讲解的儒生们没有认出他来,最多只是觉得这年轻人长得不错,多看了一眼,更多的人一看到他的铁甲就露出轻蔑,连多看他一眼都免了。
就连邯郸淳都没认出来,漫不经心地瞟了孙策一眼,只是和张勋点头致意,又接着讲课。
他讲的是书法,而且是被称为苍颉书的古文字。孙策对书法有过研究,虽然主要是行楷,并不通晓篆书,但他对书法史却有较深的了解。三国时还没有金石学,对古文字的研究也不算正经学问,最有成就的《说文解字》刚出世不久,作为第一部字典,价值毋庸置疑,但限于时代,其中关于大篆之类的古文字谬误也不少。
邯郸淳的水平不如许慎,而且他的研究方向偏书艺,出现错误就更难免了。孙策听了一会儿就没兴趣了,转身离开。偏偏他个子高,邯郸淳将他脸上的失望看得一清二楚,立刻扬声道:“这位将军,请留步。”
孙策愣了一下,回头看看四周,却穿甲胄的武人就他一个,而邯郸淳的目光也正落在他脸上。
“先生,你是叫我吗?”
“正是。”邯郸淳直起身来,欠身施礼。“刚才见将军面有不屑之色,不知道我所讲的有什么谬误,还请将军指正。”
邯郸淳话音未落,周围顿时嘘声四起。一个年轻将领居然还敢质疑邯郸淳的学问,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他是根本没听懂邯郸淳在讲什么吧?有人认出了孙策,和身边的人耳语了一番。那人听了,不仅没有紧张,反而站了起来,拱拱手。
“敢问将军可是孙伯符?”
孙策笑笑。既然没躲开,只有面对了,反正迟早要认识的。“正是在下。”
孙策亮出身份,却没有得到更多的尊敬,书生们轻蔑之余更多了一分恍然大悟,互相看看,露出你懂的眼神。原来是孙策啊。富春孙家是寒门出身,父子皆是武人,没学问也正常。不过没学问没问题,你谦虚一点啊,不懂装懂什么的最讨厌了。
庞统一看书生们的表情,顿时恼了,刚要说话,孙策伸手拦住了庞统。他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看不出这些书生的鄙视。不过他不是那种喜欢对骂的人,他更喜欢用行动表示。
“指正不敢当,我只是觉得先生所见有限,有些断言断得太草率了。”
邯郸淳更不高兴了,再次躬身施礼,态度更客气,但语气也更严厉,颇有和孙策较量一番的意思。
“请指教。”
“我都说了,指教就不用了,建议倒是有一个。”孙策停了下来,看看四周,眼神平静中带着一丝调侃。“诸君一看都是有学问的人,肯定读过不少典籍,可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秦以前的文字见得不多。我说得没错吧?”
众人互相看看,有人点头表示同意。秦火之后,汉代的典籍大多用今文也就是隶书写成,真正的古文书写的原本很少,认得人也不多。汉武帝时孔安国得古文尚书,已经没几个人认识了,而且原本也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真正见过古文字的人其实非常有限。
“可是这儿有一个现成的宝库,宛城在秦之前就是天下名城,而且是楚国的北方重镇,出过不少名人,也有不少先秦古碑刻石,你们如果有志搜罗,一定会有所发现。看到那些古碑,你们就应该知道邯郸先生所讲是不是全面,我又是不是信口开河了。”
邯郸淳一听,眼睛一亮,应声说道:“将军所言甚妙。凭此一策,足可见将军见识不凡。将军……”
孙策抬起手,打断了邯郸淳。他可没时间和邯郸淳讨论这些学问。“这样吧,先生如果有意做这项工作,我想聘请先生在南阳郡学做教授,专门搜罗研究南阳境内的古碑,不知道先生肯否屈就?”
邯郸淳心动,却没有立刻答应。
孙策又说道:“我知道,做学问也不能饿着肚子,还要有笔墨纸砚等物资,先生可以拟一个章程,估计一下需要多少时间,多少人,又需要多少钱,我来帮先生解决,如何?”
邯郸淳大喜,躬身致谢。
“将军军务之余还能留心学问,实在难得。淳不揣妄陋,愿助将军完成伟业。”
第225章 合股
孙策不觉得研究一下南阳境内的古碑就是什么伟业,但他觉得这总比一群人天天钻研经学里的几个字,然后聚在一起打嘴炮好。况且他的确没什么学问,资助文化事业也是提升士人认同感的一个捷径。等邯郸淳把这些古碑研究完了,编纂成册,印行天下,在序言里提他孙策一句,这名声也就算扬出去了。
花小钱,办大事,这才是他的目的。
这不,钱还没给呢,邯郸淳的态度就变了,旁边围观的书生也客气多了。
孙策拱手作别,来到中庭,蔡邕正和几个年轻人说话,但这几个年轻人却不是外面那些老爷们,全是如花似玉的小姑娘,为首的就是那位被称为国色的冯宛,尹姁也在其中,不过她的位置比较靠后,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地位。刚刚溜回来的圆脸姑娘张子夫也在其中,看到张勋,顿时脸色一变。
被一群年轻漂亮的姑娘围在中间,老夫子蔡邕很兴奋,说得眉飞色舞,见孙策进来,脸色就有些不太好看,一副很嫌弃的模样。孙策哈哈一笑,拱拱手,用袖子挡住脸。“不好意思啊,各位,不请自来,有事要和蔡先生商量,请各位暂避一时。”
“避什么避,见都见过了,别搞得和老夫子似的。”张子夫脱口而出。“听说你刚才在外面和邯郸先生论学论得挺热闹,我们也想听听呢。”
“那我就不客气了。”孙策坐了下来。
张勋脸上很是挂不住,不住地瞪张子夫,张子夫却装作没看见他,只顾和冯宛、秦罗咬耳朵。秦罗年龄大些,很是从容,冯宛却好奇得很,不住地偷看孙策。
孙策第一次见冯宛时很惊艳,有占为己有的强烈冲动,毕竟她长得太漂亮了,即使是在一群美女之中也非常显眼。后来又看过两次,慢慢习惯了,这心思也就淡了。冯方对周瑜青眼有加,说不定已经和周瑜提过,自己再勾搭冯宛很不合适。朋友妻,不可戏,总不能真和周瑜抢媳妇。此时看到冯宛,他倒也没什么特别表示,客客气气,不拘谨,也不过份热情。
孙策先把邯郸淳的事情说了一遍,蔡邕很赞成。“将军能在武事之余留心文艺,赞助学问,难能可贵。我见过的豪富之家多了,每天饮宴聚会,浪费的钱无数,却不肯拿出一点来资助生活无助的读书人。就算招揽读书人也是要他们吟诗作赋,当作俳优一般,何尝对学问有半分敬意。你能这么做,很难得。”
孙策心道,当然难得,我还要赞助你著史呢,你还能不说我几句好话。
冯宛突然说道:“将军,我有一言,不知可说否?”
孙策点点头。“当然可以。”
“承蒙将军指点,我们几个也想效仿阿楚妹妹做点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这些天收罗古籍,抄写文章,仅是用掉的笔墨、竹简就花了不少钱。原本想从家里拿一点,奈何家父远在长安,张公、阎公又都不赞同,尹姊姊倒是掏出了不少钱,但终究不趁手。既然将军能资助邯郸先生研究碑刻,能不能也资助我们一点,免得我们到处求人借钱?”
孙策忍不住笑了。看来张子夫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孤例,阎象和张勋差不多,都持反对意见,不肯给钱是最直接的办法。没钱,什么事都办不成。
“资助肯定没问题,不过,我更想合股。”
“合股?”冯宛等人互相看看,很是茫然。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尹姁的眼神变得暧昧起来,咬着嘴唇,水汪汪的眼睛斜睨着孙策,一副要咬孙策一块肉下来的模样。
“合股的意思是说我和你们合作,我拿钱,你们办事,将来成功了,赚了钱,我从中分一部分利润。”
“还可以这样?”冯宛很意外,和秦罗、张子夫凑在一起咬起了耳朵。
孙策笑笑。这些姑娘还真是养尊处忧,连合股都不知道。这个时代或许没这个名词,但这样的做法却很多。汉代虽说重农抑商,但商业还是很发达,合股做生意的人比比皆是,只是汉人轻视商人,这些权贵女子不清楚罢了。
“将军?”张勋提醒道:“以将军之尊贵,行商人之贱业,恐怕会惹人非议啊。”
“有什么非议的?”孙策不以为然。“再说了,我惹的非议还少吗?张公,南郡人口超过两百万,仅是穿衣一项,你知道是多大的生意?若以每人每年花五百钱置办新衣来算,这就是超过十亿的买卖。以一成利算,就是一亿,我不用多,占这一亿里的百分之一,也有一百万吧?每年一百万钱,我能办多少事,至少可以满足蔡先生著史的开销了吧?”
张勋哑口无言。涉及到蔡邕著史,他可不敢拦着。这要是惹恼了蔡邕,将来给他在史书上记一笔,他就遗臭万年了。
“有道理,有道理。”蔡邕很满意。“不过,豪富之家每人花五百钱置办新衣,我相信,穷人家饭都吃不饱,还能花这么多钱置办衣物?五口之家加起来,一年也用不了五百钱吧。”
孙策收起笑容。“先生,给我五年时间,如果南阳普通百姓还吃不饱饭,每年连置办一套新衣的钱都没有,我退出南阳,绝不再来。”
蔡邕花白的眉毛微挑。“将军好大的志向。别说五年,十年之内,你若能办成这件事,我就为你作一篇好传。就算天下的人都骂你,我也要为你辩护。”
冯宛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不约而同的点点头,冯宛开口说道:“既然如此,我们愿意助将军一臂之力。将来蔡先生著史,能为我们记一笔,我们也就心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