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235节
“原本的确是个讹传,他为人廉正,又不遗余力的整治豪强,南阳因此财赋充足,减免了不少杂税,百姓爱戴他,豪强则畏之如虎,私下里戏称他白虎。白言其清白,虎言其威猛,一来二去就传开了,反倒比他的本名更受人欢迎。”
孙策很欣慰。杜畿不愧是干才,这个刺史做得有声有色啊。他虽然常常收到杜畿的报告,也收到不少关于杜畿的消息,却不知道他有这么一个外号。南阳能治理得这么好,杜畿的功劳大于阎象。
荆州刺史非他莫属了。
第635章 反目成仇
孙策将杨弘的来意告诉阎象。阎象虽然没有当场发作,脸色却也不怎么好看。这不仅是因为杨弘有意夺取南阳太守这个职位,更因为杨弘经过宛城时只字不提此事,现在却将袁耀带来突然袭击,心里显然没有把他这个老朋友、旧日同僚放在心上。
难道只有你是袁将军的忠臣,我就不是?孙策是袁将军指定的继续者,你我都是亲眼所见,我这么做有什么错,怎么就成了必除之而后快的人。说白了,还不是因为杨彪做了司徒,你以朝廷大臣自居,看不起我们这些跟着孙策的人。
阎象思索片刻,笑了。“原来将军赶来宛城是为了护送袁耀啊。将军对袁耀的爱护着实令人钦佩,袁将军在天之灵一定会很欣慰。”
孙策叹了一口气。“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侥幸做得还不错,他不骂我就行了,不敢奢求太多。只是委屈阎君了,辛苦一年,南阳刚刚走上正轨,不仅不能嘉奖你,还要你让贤。”
阎象轻笑一声:“将军言重了。袁耀是我故主之子,我让贤于他乃是应有之义。只不过他还年幼,南阳的事务又与他郡不同,我着实有些担心。”
孙策与郭嘉交换了一个会心的眼神。阎象的话中怨气很重,不过不是针对他,也不是针对袁耀,以阎象的智商,不可能看不出这是朝廷的计策,他所有的怨气都冲着杨修。他只字不提杨弘,这本身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是吗?”
“将军应该知道这一年从南阳调走了多少物资。南阳虽然富庶,可是黄巾之乱才过去几年,去年又大战一场,府库皆空。将军今年所用的物资几乎都是赊欠的,周将军这次出征的军械也是欠的,根据今年的上计,南阳五年以内的赋税都已经用完了,这南阳太守其实很不好做,我也想歇歇了。”
孙策大笑。他挽着阎象的手臂,轻轻拍了拍。“府君的辛苦我是知道的,不过你还不能休息。袁耀年幼,没有你这样的老臣扶持寸步难行。太守不能做,郡丞却非你莫属。阎君,你别急着推辞,这不仅是我的意思,也是夫人的意思。她正忙着准备祭祀,不能亲自来,委托我向你致意,请你无论如何帮帮袁耀。”
阎象也是聪明人,一听这句话就明白了。孙策是不会放弃南阳的,他只是将太守的虚名让出去,利益、权力一点也不会少,而且还得到了袁权的感激。袁权是袁术的长女,孙策的夫人,甚得孙策信赖,将来袁衡再嫁给孙策,袁家的影响力非他人能及。有了袁权这份感激,他的前途就更有保障了。
阎象笑道:“多谢将军信任。不过,我的确也有些累,想休息几天。自从送袁将军入土之后,我也有很长时间没有拜祭他了,趁着这次周年祭,我想赶过去看一看。”
孙策心知肚明,欣然允诺。
……
阎象作为东道主兼袁氏故吏,热情接待了袁耀,席间免不了追溯一下昔日时光,感慨一下袁术的英年早逝,又畅谈了一番这一年来的变化,搞得杨弘窘迫不堪。阎象对杨弘很冷漠,从头至尾没正眼看他,连杨弘主动敬酒也不受。
张勋也在座。他听孙策说了杨弘等人的来意,也非常不满。他不像阎象这么直接,但笑得也很勉强,有非常明显的敷衍之意。不久前,庞德公从襄阳赶来为庞统提亲,他已经答应了,等于绑在了孙策这条船上,对朝廷来抢夺南阳自然没什么好感。
杨弘迫不得已,只得拿出诏书,公事公办。在朝廷的诏书面前,阎象倒也配合,接了诏书,当场交出了南阳太守的印信,约张勋一起去汝阳祭拜袁术。张勋心领神会,一口答应。
杨弘更加尴尬,只能装糊涂。原本杨修让他拉拢阎象、张勋,允诺请朝廷任命他们为江夏、南郡太守,现在诏书迟迟未至,他也搞不清朝廷的意思,不敢乱说,只能看着阎象、张勋与他绝交。
阎象和张勋第二天就走了。袁耀本该走马上任,却托言累了,把公务全部交给杨弘去处理。杨弘立刻进入工作状态,进驻太守府,接管一应事务。各曹掾吏首先向他汇报工作,年关将近,各县的上计已经结束,太守府应该派人去长安上计,进贡方物,接受司徒府的问询,参与朝会。杨弘急急忙忙赶到南阳来,就是为了这一刻,朝廷需要南阳的财税缓解窘境。
天子新年时要赏赐大臣,如今长安生活艰苦,很多人就等着这笔赏赐过年呢,两手空空怎么赏?
但结果让杨弘大吃一惊,南阳的人口、赋税的确都有大幅度的增加,数字喜人,但南阳欠的帐更多,五年以内的税赋都已经赊欠一空,一粒粮、一枚五铢钱都没有。
杨弘气急败坏,想让人去追阎象,却被杨修阻止了。杨修说,你追上阎象也没用,别说他不想帮你,就算他愿意帮你,没有孙策点头,他也不敢自作主张。与其去追阎象,不如去求孙策。
杨弘沉默以对,不置可否。
杨修无奈,只得自己去找孙策。他的伤已经好了一大半,勉强能走路,只是时间长了还是不太得劲,大部分时间还是趴在床上静养。孙策大部分时间并不住在城里,而是在城外的大营。他赶到城外,正当孙策检阅人马,听说要到很晚才能结束。杨修知道孙策故意刁难他,只得来到中军,勉为其难的登上将台。
“将军好威风。”杨修扶着栏杆,话里有话。平地走他勉强还能应付,这三丈高的将台却让他吃尽了苦头,疼得浑身是汗。
孙策微微一笑,伸手一指台上的将士。“杨德祖,你看我这些将士比车骑将军的部下如何?”
杨修一路走来,已经听到将士们整齐雄壮的吼声,知道这是一支精锐。此刻登高望远,将万余将士的军阵尽收眼底,更加震撼。兵法有云:无邀正正之旗,毋击堂堂之阵。从列阵是否严整可以看出这支人马的精气神,从他们的变阵是否顺畅可以看出是否训练有素,令行禁止,而孙策的部下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当之无愧的精锐,即使是皇甫嵩本人来了也要赞一声好。
可是让他更不安的是孙策念念不忘与皇甫嵩比较,他练兵就是为了迎战皇甫嵩。
“将军觉得呢?”杨修反问道:“如果将军与车骑将军对阵,胜算几何?”
孙策含笑打量了杨修片刻,举起手指。“如果我攻关中,胜率大概只有三成,如果我守南阳,待车骑将军来攻,胜率至少八成。”
杨修笑了。“将军不愧是少年英雄,不仅自信,而且自负。”
第636章 秀才遇到兵
孙策既不生气,也不着急,慢悠悠的说道:“还请指教。”
杨修有备而来。他很清楚,不让孙策看到朝廷的决心,他是不会俯首听命的。对于这种少年成名,而且是一战成名的武人来说,打破他对武力的迷信是直接的办法,荀彧也知道这一点,皇甫嵩驻兵蓝田大营就是为了威慑孙策。
杨修故意漫不经心的扫了一眼,摆出一副看不眼的模样。“劳师远征,舟车劳顿,兵力不足,尤其没有骑兵,孙将军说你攻关中胜率只有三成,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
“是啊,这很自负吗?”
“这一点虽然有些夸大,还不算过份,但你说车骑将军攻南阳,你的胜率有八成,这太自负了。车骑将军不是徐荣,他是凉州人,深得凉州将士尊崇,不会给你离间分化的机会,也不会让你堵在死地,背水列阵,白白丧失骑兵的优势。别的不说,他麾下有近万并凉精骑,有吕布、张辽、马超、阎行这样善将骑兵的勇士,你应付得来吗?”
孙策歪着头,打量着杨修,嘴角挑起一抹浅笑。杨修不甘示弱,同样报以冷笑。两人像斗鸡似的互相看了好一会,孙策忍不住笑了。“杨德祖,我们应该差不多大吧?”
“我是乙卯年生人,熹平四年。”
“那我们同岁。”孙策轻轻拍打着栏杆。“我和周瑜都是乙卯年生人,非常谈得来,都是同龄人嘛,有共同语言。本来以为也能和你谈得来,现在想想,我有些想当然了。”
杨修哈哈一笑,不接孙策的话题,以免被他带着走。“孙将军,道不同,不相为谋,你是名将,我只是一介儒生,可不敢奢望与你做朋友。我们还是谈点正事吧。”
“嗯,你是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读两句书、拽两句子曰诗云就能拜相封侯,我是卖瓜的富春孙氏,要想封侯就只能拿命去拼,我们的确不是一路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还是说正事吧。你来找我,是因为南阳郡丞的事吧?”
杨修愕然。他不接孙策套近乎的话题,孙策也还以颜色,不讨论皇甫嵩的事了,直接挑明他来的目的,直接得让他措手不及,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你不用紧张。”孙策笑笑。“我的对手不是你,我也没打算为难你。你上次挨打是你自己的问题,与我无关。我直接挑明了吧,南阳我不会放弃,袁耀做太守我不反对,杨弘做郡丞是绝不可能。”
杨修咬了咬牙,强抑怒火。他听得懂孙策的意思,孙策的对手是荀彧,是他的父亲杨彪,他根本不够格。这激起了他的怒火,却没有让他乱了方寸。现在不是和孙策斗气的时候,有正事要办。
“为什么?杨文明也是……”
“不为什么。”孙策直接打断杨修,顿了顿,又道:“如果你一定要我说个理由,我当然也有,只不过那些和泼妇骂街没什么区别,我没兴趣。你们要南阳,先得打赢我,我就在南阳等着,管他是徐荣还是皇甫嵩,我都无所谓。”
杨修暗自皱眉。惹恼了孙策,这道理没法讲了。
“孙将军,南阳还是朝廷的南阳吗?”
孙策反唇相讥。“冀州还是朝廷的冀州吗?”
杨修骇然变色,心跳加速。袁绍有不臣之心是人人皆知的事,孙策拿冀州做对比,这是要和朝廷撕破脸的意思吗?在荀彧的计划中,孙策的确有不臣的可能,但眼下还不会,他根基未固,又有强敌在侧,不会与朝廷翻脸,为众矢之的,反而有可能为朝廷所用,成为平衡甚至攻击袁绍的力量。这本来很顺利,孙策同意袁耀出任南阳太守,杨弘也成了郡丞,眼看着大功告成,孙策却突然翻了脸。
“冀州……当然还是朝廷的冀州。”
“冀州与荆州人口相当。冀州交多少赋税,荆州就交多少赋税,没钱我去借,绝不欠朝廷。”
杨修又气又急,手心全是汗。他很想大骂孙策一通,但这样一来,他的任务就彻底失败了。不仅杨弘要被赶走,他也无法留在袁耀身边。也许……孙策就是这个目的?不行,不能和他硬碰硬,必须顾全大局,隐忍一时。
杨修强忍怒气,挤出一丝笑容。“孙将军此言差矣,荆州怎么能和冀州类比?虽说冀州牧姓袁,故荆州牧也姓袁,却大有区别。孙将军这么说,我担心故荆州牧在九泉之下不能安心啊。”
孙策瞅瞅杨修,哼了一声,勾了勾手指,庞统上前,双手奉上一张纸卷。孙策接在手中,曲指一弹,又转手交给杨修。“劳烦你把这份名单送到朝廷。”
杨修接过来,迅速扫了一眼,暗自叫苦。孙策胃口很大,不仅要将南阳控制在手中,整个荆州他都要,连荆州刺史都任命好了。叫苦之余,又有些庆幸,孙策要求由阎象担任南阳郡丞,把杨弘赶走,却没有提其他的事,看来并不清楚朝廷这步棋的真正用意。虽然这份名单会让朝廷难堪,父亲杨彪未必能同意,却没有超出荀彧的估计范围。
尽管如此,他还是不能轻易松口,以免孙策得寸进尺。
“孙将军,我可以将这份名单送到长安,不过朝廷能不能准,我不抱什么希望。”
孙策耸耸肩。“朝廷准不准,对我来说没什么区别。你们慢慢商量吧,我还有事,就不陪你了。士元,代我送杨公子出营。”
“喏。”庞统应了一声,转身对杨修施礼。“杨公子,请。”
杨修叹了一口气,摇摇头,看着一级级台阶,屁股隐隐生痛。他恨得咬牙切齿,后悔不迭。干嘛要接这个任务?这种武夫不仅不讲理,而且不讲礼,不管怎么说,他都是袁权的外弟,孙策却一点面子也不给,先是借口军法打了他一顿,现在又一言不合就赶人,哪有一点风度可言。
还是周瑜好一点,毕竟是世家子弟,就算不肯给好处,至少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的。也许……我应该去一趟襄阳,见见蔡邕,请他出面斡旋。
杨修一边想着,一边扶着栏杆,一步步地挪下了将台,几十级台阶走完,他已经疼得面色煞白,浑身是汗,伤口处火辣辣的疼,不用说,肯定是伤口被扯裂了,汗水一浸,疼得钻心。
孙策,你等着,总有一天,会让你看看我的厉害。
第637章 分歧
长安,司徒府,后院。
荀彧拱着手,静静地站在阶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梅香,院子里却看不到梅花,四角干干净净,连一根小树都没有。素闻杨司徒为人爽烈,不喜欢这些绮丽之物,倒也不是虚言。
这梅花大概是种在隔壁院子里的,杨司徒可以眼不见为净,却无法不闻。以他的性子居然没有将花连根刨起,应该是袁夫人喜花,杨司徒也只能忍着了。
荀彧一边想着心思,一边暗自叹息。几天前,他收到了杨修传来的消息。孙策接受了袁耀任南阳太守的诏书,却对杨弘非常反感,杨弘这郡丞估计做不长。杨修建议任命阎象为南郡太守,张勋为江夏太守,与袁耀共同控制荆州的江北三郡,为袁耀提供掩护。这的确是个不错的建议,荀彧原本也有此意,便来与司徒杨彪商量,却被杨彪否决了。
杨彪觉得这么做不妥,阎象、张勋的才能有限,而且他们都已经投靠了孙策,就算任命他们为太守也未必感激朝廷,反而助长了孙策控制荆州的贪婪。荀彧没有和杨彪力争,杨彪是前辈老臣,又是他推到前台的朝廷栋梁,他必须给杨彪足够的尊敬,团结一心。
过了几天,他再次登门与杨彪商量这件事。杨彪让人引他来到后院,却一直没有露面,后院静悄悄的,来往的奴婢仆役也行色匆匆,说话声音也非常小,看起来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荀彧心里一阵阵不安。杨彪对朝廷忠心耿耿,德高望重,又精明强干,是难得的大臣,他费了一番心思才让杨彪顶替了王允,对他寄予厚望。如果杨家现在出什么事,对他的计划影响很大,短时间内,他很难再找到类似的人选。
就在荀彧忐忑不安的时候,里面传来一声轻咳,杨彪走了过来。他身材高大,五官端正,有着一部漂亮的胡须,既有文士的儒雅,又不失威严。
“文若,来。”杨彪走到台阶前,笑着招招手,热情地招呼荀彧上堂。他是长辈,又得百官之首,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极大的礼遇。荀彧不敢怠慢,连忙谢过,上了堂,再次与杨彪见礼。
“杨公,我今天来……”
“文若,我知道你为何而来。不过,你上次收到的消息不完整。”
荀彧一怔,拱手道:“还请杨公指教。”
“其实也没什么,是一些私事。德祖冲犯军令,挨了五十杖,和孙策相处得很不愉快。唉,当初我就应该想到这一点,反复提醒他,没想到他还是没放在心上。”
荀彧大吃一惊。他明白杨彪刚才为什么迟迟不出来了。
杨修很聪明,学问好,又健谈,再加上是与袁耀姊弟的亲戚关系,派他去南阳,应该能与孙策相处愉快。孙策肯定不会接受杨弘,但他应该不会排斥杨修,到时候再把杨弘撤回来,安抚孙策的情绪,杨修就能顺利留在南阳,留在袁耀身边,等上几年,袁耀成年,集结袁术旧部,就能在孙策内部形成牵制力量,南阳归心朝廷,朝廷的东南方面就安全了。
但是杨修也有弱点,他出身高门,从小骄生惯养,兼之聪明过人,难免有些恃才傲物。和孙策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荀彧不是没想过,但他没想到孙策居然用军法处置他,打了五十杖。孙策作为袁术旧部和继承者,就算不给杨彪面子,也应该给袁夫人面子。这五十杖与其说是打在杨修的身上,更是打在杨彪夫妇的脸上,尤其是袁夫人脸上。
袁夫人聪明过人,性格坚强果敢,但她有个弱点:她与杨彪成亲多年,接连生了几个女儿,最后才生了杨修,自然疼惜。不仅袁夫人如此,杨彪也对这个独子钟爱有加,只是不像袁夫人那样溺爱罢了。孙策打杨修,她如何能忍?
杨彪刚才应该是在安抚袁夫人。
“没想到孙策如此骄横,委屈了公子,是我的疏忽。”
“这跟你有什么关系?”杨彪摆摆手,不以为然。“又没打死,只是一些皮肉伤,不碍事的。这竖子从小没吃过苦头,这次被整治一番,若能有所长进,倒也不是坏事。只是……文若,这孙策会不会是看破了我们的计划,故意找由头赶德祖走?”
荀彧沉吟片刻。“杨公,孙策虽然是个武人,读书不多,却颇有心机。况且他身边还有张纮、郭嘉这样的人做谋士,我们的计划要想完全瞒住他,可能性不大。不过就这件事而言,尚不能断定他是否看穿,也许正如杨公所言,他也许只是本能的想赶德祖走,又不能做得太明显,只好借这个机会发作而已。”
杨彪微微颌首。“说到底还是德祖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但孙策这么做也表明他根本不把袁氏遗泽放在眼中,袁耀能制衡他吗?阎象、张勋等人既然附了他,恐怕也对袁公路没什么念想,就算让他们做了江夏、南郡的太守,这两个郡依然不能为朝廷所有,反而以为朝廷软弱,有恃无恐。”
荀彧轻轻叹了一口气。他和杨彪大部分意见都相同,但是对整个计划的理解有一定的区别。在他拟定这个计划的时候,他有个没有明说的前提:关中以外均非朝廷所有,朝廷的道义可以利用,但不能报太多的希望。但杨彪等人不认同这一点,他们还是固执的认为山东还是朝廷的山东,即使是冀州也有忠于朝廷的仁人志士,朝廷不能忽视这些人的力量,轻易放弃山东。不仅不能提,而且时时刻刻要强化这一点,让天下人知道正朔所在。
这只是细微的区别,但涉及到具体计划的时候就会形成分歧。在他看来,关中与山东就是敌对关系,哪怕只是一时的羁縻也是收获,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交战,维持朝廷道义上的微弱优势,争取时间,积攒力量。万一战败,这点道义上的优势也会丧失殆尽,山东州郡会更不将朝廷放在眼里。在杨彪看来,朝廷不仅要有道义上的优势,还要加强这种优势,恩威并施,必要的时候必须有不惜一战的决心和勇气。只有如此,山东州郡才不敢肆无忌惮,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孙策很欣慰。杜畿不愧是干才,这个刺史做得有声有色啊。他虽然常常收到杜畿的报告,也收到不少关于杜畿的消息,却不知道他有这么一个外号。南阳能治理得这么好,杜畿的功劳大于阎象。
荆州刺史非他莫属了。
第635章 反目成仇
孙策将杨弘的来意告诉阎象。阎象虽然没有当场发作,脸色却也不怎么好看。这不仅是因为杨弘有意夺取南阳太守这个职位,更因为杨弘经过宛城时只字不提此事,现在却将袁耀带来突然袭击,心里显然没有把他这个老朋友、旧日同僚放在心上。
难道只有你是袁将军的忠臣,我就不是?孙策是袁将军指定的继续者,你我都是亲眼所见,我这么做有什么错,怎么就成了必除之而后快的人。说白了,还不是因为杨彪做了司徒,你以朝廷大臣自居,看不起我们这些跟着孙策的人。
阎象思索片刻,笑了。“原来将军赶来宛城是为了护送袁耀啊。将军对袁耀的爱护着实令人钦佩,袁将军在天之灵一定会很欣慰。”
孙策叹了一口气。“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侥幸做得还不错,他不骂我就行了,不敢奢求太多。只是委屈阎君了,辛苦一年,南阳刚刚走上正轨,不仅不能嘉奖你,还要你让贤。”
阎象轻笑一声:“将军言重了。袁耀是我故主之子,我让贤于他乃是应有之义。只不过他还年幼,南阳的事务又与他郡不同,我着实有些担心。”
孙策与郭嘉交换了一个会心的眼神。阎象的话中怨气很重,不过不是针对他,也不是针对袁耀,以阎象的智商,不可能看不出这是朝廷的计策,他所有的怨气都冲着杨修。他只字不提杨弘,这本身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是吗?”
“将军应该知道这一年从南阳调走了多少物资。南阳虽然富庶,可是黄巾之乱才过去几年,去年又大战一场,府库皆空。将军今年所用的物资几乎都是赊欠的,周将军这次出征的军械也是欠的,根据今年的上计,南阳五年以内的赋税都已经用完了,这南阳太守其实很不好做,我也想歇歇了。”
孙策大笑。他挽着阎象的手臂,轻轻拍了拍。“府君的辛苦我是知道的,不过你还不能休息。袁耀年幼,没有你这样的老臣扶持寸步难行。太守不能做,郡丞却非你莫属。阎君,你别急着推辞,这不仅是我的意思,也是夫人的意思。她正忙着准备祭祀,不能亲自来,委托我向你致意,请你无论如何帮帮袁耀。”
阎象也是聪明人,一听这句话就明白了。孙策是不会放弃南阳的,他只是将太守的虚名让出去,利益、权力一点也不会少,而且还得到了袁权的感激。袁权是袁术的长女,孙策的夫人,甚得孙策信赖,将来袁衡再嫁给孙策,袁家的影响力非他人能及。有了袁权这份感激,他的前途就更有保障了。
阎象笑道:“多谢将军信任。不过,我的确也有些累,想休息几天。自从送袁将军入土之后,我也有很长时间没有拜祭他了,趁着这次周年祭,我想赶过去看一看。”
孙策心知肚明,欣然允诺。
……
阎象作为东道主兼袁氏故吏,热情接待了袁耀,席间免不了追溯一下昔日时光,感慨一下袁术的英年早逝,又畅谈了一番这一年来的变化,搞得杨弘窘迫不堪。阎象对杨弘很冷漠,从头至尾没正眼看他,连杨弘主动敬酒也不受。
张勋也在座。他听孙策说了杨弘等人的来意,也非常不满。他不像阎象这么直接,但笑得也很勉强,有非常明显的敷衍之意。不久前,庞德公从襄阳赶来为庞统提亲,他已经答应了,等于绑在了孙策这条船上,对朝廷来抢夺南阳自然没什么好感。
杨弘迫不得已,只得拿出诏书,公事公办。在朝廷的诏书面前,阎象倒也配合,接了诏书,当场交出了南阳太守的印信,约张勋一起去汝阳祭拜袁术。张勋心领神会,一口答应。
杨弘更加尴尬,只能装糊涂。原本杨修让他拉拢阎象、张勋,允诺请朝廷任命他们为江夏、南郡太守,现在诏书迟迟未至,他也搞不清朝廷的意思,不敢乱说,只能看着阎象、张勋与他绝交。
阎象和张勋第二天就走了。袁耀本该走马上任,却托言累了,把公务全部交给杨弘去处理。杨弘立刻进入工作状态,进驻太守府,接管一应事务。各曹掾吏首先向他汇报工作,年关将近,各县的上计已经结束,太守府应该派人去长安上计,进贡方物,接受司徒府的问询,参与朝会。杨弘急急忙忙赶到南阳来,就是为了这一刻,朝廷需要南阳的财税缓解窘境。
天子新年时要赏赐大臣,如今长安生活艰苦,很多人就等着这笔赏赐过年呢,两手空空怎么赏?
但结果让杨弘大吃一惊,南阳的人口、赋税的确都有大幅度的增加,数字喜人,但南阳欠的帐更多,五年以内的税赋都已经赊欠一空,一粒粮、一枚五铢钱都没有。
杨弘气急败坏,想让人去追阎象,却被杨修阻止了。杨修说,你追上阎象也没用,别说他不想帮你,就算他愿意帮你,没有孙策点头,他也不敢自作主张。与其去追阎象,不如去求孙策。
杨弘沉默以对,不置可否。
杨修无奈,只得自己去找孙策。他的伤已经好了一大半,勉强能走路,只是时间长了还是不太得劲,大部分时间还是趴在床上静养。孙策大部分时间并不住在城里,而是在城外的大营。他赶到城外,正当孙策检阅人马,听说要到很晚才能结束。杨修知道孙策故意刁难他,只得来到中军,勉为其难的登上将台。
“将军好威风。”杨修扶着栏杆,话里有话。平地走他勉强还能应付,这三丈高的将台却让他吃尽了苦头,疼得浑身是汗。
孙策微微一笑,伸手一指台上的将士。“杨德祖,你看我这些将士比车骑将军的部下如何?”
杨修一路走来,已经听到将士们整齐雄壮的吼声,知道这是一支精锐。此刻登高望远,将万余将士的军阵尽收眼底,更加震撼。兵法有云:无邀正正之旗,毋击堂堂之阵。从列阵是否严整可以看出这支人马的精气神,从他们的变阵是否顺畅可以看出是否训练有素,令行禁止,而孙策的部下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当之无愧的精锐,即使是皇甫嵩本人来了也要赞一声好。
可是让他更不安的是孙策念念不忘与皇甫嵩比较,他练兵就是为了迎战皇甫嵩。
“将军觉得呢?”杨修反问道:“如果将军与车骑将军对阵,胜算几何?”
孙策含笑打量了杨修片刻,举起手指。“如果我攻关中,胜率大概只有三成,如果我守南阳,待车骑将军来攻,胜率至少八成。”
杨修笑了。“将军不愧是少年英雄,不仅自信,而且自负。”
第636章 秀才遇到兵
孙策既不生气,也不着急,慢悠悠的说道:“还请指教。”
杨修有备而来。他很清楚,不让孙策看到朝廷的决心,他是不会俯首听命的。对于这种少年成名,而且是一战成名的武人来说,打破他对武力的迷信是直接的办法,荀彧也知道这一点,皇甫嵩驻兵蓝田大营就是为了威慑孙策。
杨修故意漫不经心的扫了一眼,摆出一副看不眼的模样。“劳师远征,舟车劳顿,兵力不足,尤其没有骑兵,孙将军说你攻关中胜率只有三成,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
“是啊,这很自负吗?”
“这一点虽然有些夸大,还不算过份,但你说车骑将军攻南阳,你的胜率有八成,这太自负了。车骑将军不是徐荣,他是凉州人,深得凉州将士尊崇,不会给你离间分化的机会,也不会让你堵在死地,背水列阵,白白丧失骑兵的优势。别的不说,他麾下有近万并凉精骑,有吕布、张辽、马超、阎行这样善将骑兵的勇士,你应付得来吗?”
孙策歪着头,打量着杨修,嘴角挑起一抹浅笑。杨修不甘示弱,同样报以冷笑。两人像斗鸡似的互相看了好一会,孙策忍不住笑了。“杨德祖,我们应该差不多大吧?”
“我是乙卯年生人,熹平四年。”
“那我们同岁。”孙策轻轻拍打着栏杆。“我和周瑜都是乙卯年生人,非常谈得来,都是同龄人嘛,有共同语言。本来以为也能和你谈得来,现在想想,我有些想当然了。”
杨修哈哈一笑,不接孙策的话题,以免被他带着走。“孙将军,道不同,不相为谋,你是名将,我只是一介儒生,可不敢奢望与你做朋友。我们还是谈点正事吧。”
“嗯,你是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读两句书、拽两句子曰诗云就能拜相封侯,我是卖瓜的富春孙氏,要想封侯就只能拿命去拼,我们的确不是一路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还是说正事吧。你来找我,是因为南阳郡丞的事吧?”
杨修愕然。他不接孙策套近乎的话题,孙策也还以颜色,不讨论皇甫嵩的事了,直接挑明他来的目的,直接得让他措手不及,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你不用紧张。”孙策笑笑。“我的对手不是你,我也没打算为难你。你上次挨打是你自己的问题,与我无关。我直接挑明了吧,南阳我不会放弃,袁耀做太守我不反对,杨弘做郡丞是绝不可能。”
杨修咬了咬牙,强抑怒火。他听得懂孙策的意思,孙策的对手是荀彧,是他的父亲杨彪,他根本不够格。这激起了他的怒火,却没有让他乱了方寸。现在不是和孙策斗气的时候,有正事要办。
“为什么?杨文明也是……”
“不为什么。”孙策直接打断杨修,顿了顿,又道:“如果你一定要我说个理由,我当然也有,只不过那些和泼妇骂街没什么区别,我没兴趣。你们要南阳,先得打赢我,我就在南阳等着,管他是徐荣还是皇甫嵩,我都无所谓。”
杨修暗自皱眉。惹恼了孙策,这道理没法讲了。
“孙将军,南阳还是朝廷的南阳吗?”
孙策反唇相讥。“冀州还是朝廷的冀州吗?”
杨修骇然变色,心跳加速。袁绍有不臣之心是人人皆知的事,孙策拿冀州做对比,这是要和朝廷撕破脸的意思吗?在荀彧的计划中,孙策的确有不臣的可能,但眼下还不会,他根基未固,又有强敌在侧,不会与朝廷翻脸,为众矢之的,反而有可能为朝廷所用,成为平衡甚至攻击袁绍的力量。这本来很顺利,孙策同意袁耀出任南阳太守,杨弘也成了郡丞,眼看着大功告成,孙策却突然翻了脸。
“冀州……当然还是朝廷的冀州。”
“冀州与荆州人口相当。冀州交多少赋税,荆州就交多少赋税,没钱我去借,绝不欠朝廷。”
杨修又气又急,手心全是汗。他很想大骂孙策一通,但这样一来,他的任务就彻底失败了。不仅杨弘要被赶走,他也无法留在袁耀身边。也许……孙策就是这个目的?不行,不能和他硬碰硬,必须顾全大局,隐忍一时。
杨修强忍怒气,挤出一丝笑容。“孙将军此言差矣,荆州怎么能和冀州类比?虽说冀州牧姓袁,故荆州牧也姓袁,却大有区别。孙将军这么说,我担心故荆州牧在九泉之下不能安心啊。”
孙策瞅瞅杨修,哼了一声,勾了勾手指,庞统上前,双手奉上一张纸卷。孙策接在手中,曲指一弹,又转手交给杨修。“劳烦你把这份名单送到朝廷。”
杨修接过来,迅速扫了一眼,暗自叫苦。孙策胃口很大,不仅要将南阳控制在手中,整个荆州他都要,连荆州刺史都任命好了。叫苦之余,又有些庆幸,孙策要求由阎象担任南阳郡丞,把杨弘赶走,却没有提其他的事,看来并不清楚朝廷这步棋的真正用意。虽然这份名单会让朝廷难堪,父亲杨彪未必能同意,却没有超出荀彧的估计范围。
尽管如此,他还是不能轻易松口,以免孙策得寸进尺。
“孙将军,我可以将这份名单送到长安,不过朝廷能不能准,我不抱什么希望。”
孙策耸耸肩。“朝廷准不准,对我来说没什么区别。你们慢慢商量吧,我还有事,就不陪你了。士元,代我送杨公子出营。”
“喏。”庞统应了一声,转身对杨修施礼。“杨公子,请。”
杨修叹了一口气,摇摇头,看着一级级台阶,屁股隐隐生痛。他恨得咬牙切齿,后悔不迭。干嘛要接这个任务?这种武夫不仅不讲理,而且不讲礼,不管怎么说,他都是袁权的外弟,孙策却一点面子也不给,先是借口军法打了他一顿,现在又一言不合就赶人,哪有一点风度可言。
还是周瑜好一点,毕竟是世家子弟,就算不肯给好处,至少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的。也许……我应该去一趟襄阳,见见蔡邕,请他出面斡旋。
杨修一边想着,一边扶着栏杆,一步步地挪下了将台,几十级台阶走完,他已经疼得面色煞白,浑身是汗,伤口处火辣辣的疼,不用说,肯定是伤口被扯裂了,汗水一浸,疼得钻心。
孙策,你等着,总有一天,会让你看看我的厉害。
第637章 分歧
长安,司徒府,后院。
荀彧拱着手,静静地站在阶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梅香,院子里却看不到梅花,四角干干净净,连一根小树都没有。素闻杨司徒为人爽烈,不喜欢这些绮丽之物,倒也不是虚言。
这梅花大概是种在隔壁院子里的,杨司徒可以眼不见为净,却无法不闻。以他的性子居然没有将花连根刨起,应该是袁夫人喜花,杨司徒也只能忍着了。
荀彧一边想着心思,一边暗自叹息。几天前,他收到了杨修传来的消息。孙策接受了袁耀任南阳太守的诏书,却对杨弘非常反感,杨弘这郡丞估计做不长。杨修建议任命阎象为南郡太守,张勋为江夏太守,与袁耀共同控制荆州的江北三郡,为袁耀提供掩护。这的确是个不错的建议,荀彧原本也有此意,便来与司徒杨彪商量,却被杨彪否决了。
杨彪觉得这么做不妥,阎象、张勋的才能有限,而且他们都已经投靠了孙策,就算任命他们为太守也未必感激朝廷,反而助长了孙策控制荆州的贪婪。荀彧没有和杨彪力争,杨彪是前辈老臣,又是他推到前台的朝廷栋梁,他必须给杨彪足够的尊敬,团结一心。
过了几天,他再次登门与杨彪商量这件事。杨彪让人引他来到后院,却一直没有露面,后院静悄悄的,来往的奴婢仆役也行色匆匆,说话声音也非常小,看起来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荀彧心里一阵阵不安。杨彪对朝廷忠心耿耿,德高望重,又精明强干,是难得的大臣,他费了一番心思才让杨彪顶替了王允,对他寄予厚望。如果杨家现在出什么事,对他的计划影响很大,短时间内,他很难再找到类似的人选。
就在荀彧忐忑不安的时候,里面传来一声轻咳,杨彪走了过来。他身材高大,五官端正,有着一部漂亮的胡须,既有文士的儒雅,又不失威严。
“文若,来。”杨彪走到台阶前,笑着招招手,热情地招呼荀彧上堂。他是长辈,又得百官之首,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极大的礼遇。荀彧不敢怠慢,连忙谢过,上了堂,再次与杨彪见礼。
“杨公,我今天来……”
“文若,我知道你为何而来。不过,你上次收到的消息不完整。”
荀彧一怔,拱手道:“还请杨公指教。”
“其实也没什么,是一些私事。德祖冲犯军令,挨了五十杖,和孙策相处得很不愉快。唉,当初我就应该想到这一点,反复提醒他,没想到他还是没放在心上。”
荀彧大吃一惊。他明白杨彪刚才为什么迟迟不出来了。
杨修很聪明,学问好,又健谈,再加上是与袁耀姊弟的亲戚关系,派他去南阳,应该能与孙策相处愉快。孙策肯定不会接受杨弘,但他应该不会排斥杨修,到时候再把杨弘撤回来,安抚孙策的情绪,杨修就能顺利留在南阳,留在袁耀身边,等上几年,袁耀成年,集结袁术旧部,就能在孙策内部形成牵制力量,南阳归心朝廷,朝廷的东南方面就安全了。
但是杨修也有弱点,他出身高门,从小骄生惯养,兼之聪明过人,难免有些恃才傲物。和孙策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荀彧不是没想过,但他没想到孙策居然用军法处置他,打了五十杖。孙策作为袁术旧部和继承者,就算不给杨彪面子,也应该给袁夫人面子。这五十杖与其说是打在杨修的身上,更是打在杨彪夫妇的脸上,尤其是袁夫人脸上。
袁夫人聪明过人,性格坚强果敢,但她有个弱点:她与杨彪成亲多年,接连生了几个女儿,最后才生了杨修,自然疼惜。不仅袁夫人如此,杨彪也对这个独子钟爱有加,只是不像袁夫人那样溺爱罢了。孙策打杨修,她如何能忍?
杨彪刚才应该是在安抚袁夫人。
“没想到孙策如此骄横,委屈了公子,是我的疏忽。”
“这跟你有什么关系?”杨彪摆摆手,不以为然。“又没打死,只是一些皮肉伤,不碍事的。这竖子从小没吃过苦头,这次被整治一番,若能有所长进,倒也不是坏事。只是……文若,这孙策会不会是看破了我们的计划,故意找由头赶德祖走?”
荀彧沉吟片刻。“杨公,孙策虽然是个武人,读书不多,却颇有心机。况且他身边还有张纮、郭嘉这样的人做谋士,我们的计划要想完全瞒住他,可能性不大。不过就这件事而言,尚不能断定他是否看穿,也许正如杨公所言,他也许只是本能的想赶德祖走,又不能做得太明显,只好借这个机会发作而已。”
杨彪微微颌首。“说到底还是德祖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但孙策这么做也表明他根本不把袁氏遗泽放在眼中,袁耀能制衡他吗?阎象、张勋等人既然附了他,恐怕也对袁公路没什么念想,就算让他们做了江夏、南郡的太守,这两个郡依然不能为朝廷所有,反而以为朝廷软弱,有恃无恐。”
荀彧轻轻叹了一口气。他和杨彪大部分意见都相同,但是对整个计划的理解有一定的区别。在他拟定这个计划的时候,他有个没有明说的前提:关中以外均非朝廷所有,朝廷的道义可以利用,但不能报太多的希望。但杨彪等人不认同这一点,他们还是固执的认为山东还是朝廷的山东,即使是冀州也有忠于朝廷的仁人志士,朝廷不能忽视这些人的力量,轻易放弃山东。不仅不能提,而且时时刻刻要强化这一点,让天下人知道正朔所在。
这只是细微的区别,但涉及到具体计划的时候就会形成分歧。在他看来,关中与山东就是敌对关系,哪怕只是一时的羁縻也是收获,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交战,维持朝廷道义上的微弱优势,争取时间,积攒力量。万一战败,这点道义上的优势也会丧失殆尽,山东州郡会更不将朝廷放在眼里。在杨彪看来,朝廷不仅要有道义上的优势,还要加强这种优势,恩威并施,必要的时候必须有不惜一战的决心和勇气。只有如此,山东州郡才不敢肆无忌惮,不把朝廷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