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268节
“孙策在荆州、豫州实行盐铁专卖,这样的利器也许会贡献几件给天子,却不会批量贩卖。朝廷出面,此事必不能成,你找找奉孝,也许能打通关节。如果能打探到这些神兵利器的奥秘,那可是大功一件。你有没有兴趣?没兴趣的话,我找其他人去了。马腾、韩遂说不定已经在做,不抓紧一点,这油水就都被他们刮走了。”
“你别急,我先试试。”钟繇笑道:“我如果试不成,估计其他人也没什么机会。”他拍拍额头。“唉,君子固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想到我钟繇会有这么一天。早知如此,我何必留在长安,干脆和郭援、郭武一起去南阳了,说不定也能弄个太守做做。”
“丹阳太守做不做?你要是愿意的话,我现在就让你去。”
“不去!我才不趟这浑水呢。要去我也自己去投孙策,不要朝廷任命,平白惹来杀身之祸。”
荀彧放声大笑。
第730章 义侠
出了门,上了车,荀彧脸上的笑容迅速散去,他伏在车轼上,眯着眼睛,打量着路边的行人。
新年将近,路上的行人都走得很快,步履匆匆。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面有菜色,却很平静。几个月前,他刚到长安时却不是这样,那时的百姓看不到希望,每天都为了下一顿饭而奔波,为了能活下去,他们不惜铤而走险,看人的眼神和野兽差不多,充满危险。京兆尹每天都要派人拖走饿死的人,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工坊的建立解决了不少人的谋生问题,能吃上饭,人心安定,京兆尹已经有很久没有碰到饿死的人了。
荀彧的心情不知不觉的轻快了一些。不管有多少问题,能让几十万人吃上饭,这就是成绩。若非如此,长安怎么可能稳定,怎么可能成为大汉中兴的根基。饿脬遍野,易子而食,用不了多久,长安就会成为一片乱葬岗。
“别跑,别跑。”路边传来一阵叫骂声,一个少年从车前冲过,险些撞在马身上。他身子一矮,从马腹下钻了过去。一个妇人追了过来,吓得惊叫一声,却不敢像少年一样钻过去,连忙停住,匆匆向马车上的荀彧行了一礼。马车驶了过去,荀彧远远地听到那女人叫道:“读书有什么用,那些子曰诗云的空话能当饭吃吗?明天去金家工坊找点事做,学个手艺,将来若是成了匠师,挣得不比县令少……”
荀彧刚刚好起来的心情一下子无影无踪,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样,沉甸甸的。他转过身,看了一眼那妇人,叹了一口气。正在驾车的车夫笑道:“令君,不用看了,这样的事很正常。读书也好,做工也好,都是为了吃饭,没几个人能像令君一样心怀天下。与其让他们去读书,不如让他们去做工。”
荀彧很惊讶,看了一眼车夫。“你也觉得不要读书?”
车夫扬了扬鞭子,鞭子发出清脆的炸响,鞭梢却没有碰到马一点。马小跑起来,拉着车辚辚向前。
“令君,我不是这个意思,治理天下,当然还是需要读书人的。没有令君,长安怎么可能安定下来。可是对很多人来说,就算读了书,他们也不可能成为令君,读书就是谋生之道,与做工的区别就是轻松、有面子,圣人之道只是嘴上说说罢了。这还是好的,遇到那些品性差的,手里有了权力,不仅谈不上报效君王,说不定还会欺负小民,这样的人不读书也许更好一点。让他们做工,自食其力,多少有点用处。”
荀彧觉得有理。“你读过书吗?”
“识得几个字,却不敢说读过书。”车夫哈哈笑道:“不瞒令君说,前些日子为了活命,我也做了不少恶事。令君变法,建了好多工坊,有了活命的途径,我这才弃恶从善。家中老母感激令君恩德,让我来长安做个车夫,说是若有机会为令君驾车,万万不能收钱,所以待会儿你就不要给我钱了,否则我没法向老母交待,回去定被责骂。”
荀彧打量了车夫一眼。车夫年约三旬,高大魁梧,面貌粗豪,的确有些悍勇之气。“足下已然成年,还怕老母责骂?”
车夫挑挑眉。“纵使年纪再大,老母终究是老母。我虽然读书少,这点道理还是懂的。”
荀彧感慨不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敢问足下高姓大名。”
车夫朗声大笑。“不敢,不敢。令君,你这可抬举我了。我哪有什么高姓大名啊,我姓鲍名出字文才,新丰县人。你若是去过新丰,也许听过我的名字。”
荀彧眉头微挑,笑了起来。“原来是你啊。我虽然没去过新丰,却听过你的名字,只是没见过。幸会,幸会。”
“哈哈,有辱令君清听,惭愧惭愧。”
荀彧和鲍出闲聊了起来,问了问鲍出家里的情况。鲍出的父亲早亡,寡母将他们兄弟五人拉扯大,他是老三。原本家里困难,地早就卖了,寡母帮人家洗衣浆补勉强渡日,两个兄长成年后做点零工,生活才好了一些。董卓西迁长安,长安大乱,有钱人都跑了,做零工都没机会,只好捡野菜、采蓬米,后来洛阳人越来越多,野菜、蓬米都没了,为了活命,他们就只好做贼。鲍出是新丰有名的游侠,颇有威信,有寡母管着,他不敢做谋财害命的事,就组织了一群人黑吃黑。最近长安变法,建了不少工坊,兄弟五个都进工坊做工,生活才算有了着落。寡母感激荀彧,就让鲍出来长安赶车。打听到荀彧在宫里当差,鲍出就在宫门口守着,希望有机会能为荀彧效劳。
荀彧感慨不已,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变法的初衷是为了朝廷,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普通百姓,但最感激他的居然是这些人。鲍出居然还特地从新丰赶到长安来赶车。新丰离长安可不近,鲍出又守在宫门口,放弃了不少机会,少赚了不少钱。
“鲍君,你这么做,我怎么承受得起……”
“令君不必如此。能为令君驾车,是我鲍出的荣幸。这长安城里想为令君效劳的人多了,令君偏偏又不怎么出宫,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机会。哈哈,这一次,我鲍出也算是在长安闯出名头了,不知道有多少游侠儿愿意交我这个朋友呢。令君,待会儿你可千万别客气,收了你的钱,我会被人骂的。”
荀彧笑笑,沉默了片刻,说道:“鲍君,长安像你这样的义侠多吗?”
“义侠?”鲍出转头看了荀彧一眼,笑出了声。“令君,你太客气了。”
“盗尚有道,何况是侠。”荀彧淡淡地说道:“鲍君,我想请你做我的侍从,你愿意吗?”
“当真?”
“当然是真的。我想找一些像你这样的义士,为我出入市井,了解民生。你也知道的,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宫里,对外面的事了解有限。如果你们能帮我收集一些消息,让我对民生多一些了解,做什么决定时也好心里有数,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行,能为令君效劳,我求之不得。三天之内,我给令君回复。多了不敢说,二三十人总是有的。”
荀彧点点头,不知不觉的挺起了腰。鲍出拉住缰绳,马车缓缓停住。司徒府到了。
第731章 有所不能
杨彪背着手站在廊下,眉头紧皱,脸色如锅底一样,黑得让人害怕。掾吏们悄悄地避开了,免得招惹了他,无端受累,只有刘巴站在一旁,拱着手,虽然也皱着眉,脸色却很平静。
朝议结束,得知天子单独召见荀彧,杨彪的心情就不太好。他知道自己的提议将被搁置。天子不会直接否决,但是也不会同意,丹阳太守的任命会一直悬着,默认孙策对丹阳的控制,然后等着孙策和袁绍发生冲突,杀得死去活来。
用心没错,但未免太过懦弱。袁绍固然有不臣之心,孙策又何尝是个纯臣。他已经掌握了豫州,荆州很快也会落入他的手中,如果扬州再被他控制,实力将超出袁绍。荀彧想驱狼吞虎,他却觉得这是养虎为患,等孙策坐大,朝廷再后悔就迟了。
有人匆匆来报,荀彧来了,正在往里面走。
杨彪苦笑道:“他还真是追得紧,一点也不耽误。”
刘巴说道:“杨公,他来了更好,你们可以面对面的沟通,免得有什么误会,为他人所乘。”
杨彪点点头,转身上堂。刘巴下堂迎了出去。出了中门,荀彧正好上台阶,与刘巴拱手作礼,笑道:“子初,这些天过得如何,适应长安的气候吗?”
“还好,屋外冷,屋里还可以。”
“杨公体贴下属是出了名的,你运气好。换了别处可就没这么自在了,刘子扬有没有向你抱怨?宫里现在吃紧,连木炭都供应不全,你能不能请司徒想想办法,再增加一些配额。”
“杨公已经在想办法了,安排人去南山伐木烧炭。不过南山太远,如果能请陛下开放上林苑,那就方便多了。一来一回,能省不少时间。”
荀彧一口答应。“行,这件事我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两人说着,已经来到堂上。杨彪示意荀彧入座,问清荀彧还没有吃午饭,便让刘巴安排点酒食。荀彧也不客气,他忙了大半天,还没吃午饭,的确有些饿了。杨彪看在眼里,又心疼又好笑。
“你是不是特意挑这时辰来的?”
荀彧也笑了。“杨公慧眼如炬,我就不掩饰了,能省一顿是一顿,这顿多吃点,连晚饭都省了。”
“听说你学留侯辟谷,过午不食,想成神仙啊。”杨彪瞅了荀彧一眼,轻声说道:“年纪轻轻的,就想着避嫌,我真不知道你是少年老成,还是暮气太重。”
荀彧收起笑容,一声长叹。“杨公,我也是迫不得已,只要能为变法减少一些阻力,不管是少年老成还是暮气太重,我都无所谓。杨公为此操劳,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事务,不知道要承受多少非议,我才能在宫里清闲。避些嫌疑,也是免得给杨公添麻烦。”
杨彪眼神闪了闪,轻抚胡须,原本阴沉的脸色好了很多。荀彧或许做事方式有些软弱,但人品无可挑剔。他示意荀彧不要急,多吃一点,自己顺便整理一下思路。等荀彧吃完,他才不紧不慢地开了口。
“文若,犬子德祖有家书来,孙策打算在丹阳屯田养兵。丹阳出精兵,再有了粮食,就算袁绍破了豫州,也无法过江。江陵、丹阳在手,长江天险为孙策所有,江东固若金汤,朝廷再想收回来可就难了。”
“杨公,德祖有没有说他计划多久?江南卑湿,丹阳又在下游,时常有涝灾。屯田之前必修水利,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杨彪迟疑了片刻。“说是两到三年时间。”
荀彧笑而不语。杨彪不解,露出些许不悦。“文若这是何意?”
“杨公,若不是德祖被孙策骗了,就是孙策被人骗了。两到三年能够屯田成功,丹阳屯田的条件难道比关中还好?杨公在关中屯田,觉得几年能够自给自足?”
杨彪将信将疑,他还真不清楚丹阳的情况。他看向刘巴。刘巴不动声色地说道:“若以常理论,丹阳地势卑下,人口又少,欲在丹阳屯田,没有五年时间难见成效。可是令君别忘了,孙策与众不同,他也许能别出蹊径,两到三年就能成功。”
杨彪很尴尬。刘巴这句话是在替他辩解,其实是证明了荀彧的分析。丹阳不可能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看到屯田效果。他不熟悉丹阳的具体情况,杨修也不熟悉,很可能被孙策骗了。至于孙策被人骗了,他不太相信,因为孙策做事精细,他提前三个月就派人查访丹阳地形,不可能不了解丹阳的实际情况。
虽然是同龄人,但杨修阅世太浅,不如孙策狡诈。若非如此,他也不会莫名其妙的成了孙策的辎重营主管。当然也不仅仅是他,马超、阎行都被孙策笼络住了,阎行甚至成了孙策的骑将。
卑贱者多能,高门子弟有见识,却往往眼高手低,不如出身卑贱者通晓实务。
“孙策与众不同,是他特立独行,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他有鬼神之能。只要我们敢于放弃那些繁文缛节,他能做的,我们也能做。杨公、子初及司徒府诸贤为屯田想了那么多办法,难道孙策还比诸位更高明?不过……”荀彧话锋一转。“杨公,正如子初所言,孙策别出蹊径,在南阳主政不到一年时间,南阳军械就成为天下利器。他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人,丹阳屯田迅速取得成果也是有可能的。”
“怎么说?”
荀彧看看杨彪,又看看刘巴。“杨公,司徒府有通晓农学的人才吗?”
杨彪摇摇头,又点了点头,心有灵犀一点通,他已经明白了荀彧的意思。南阳军械为什么能提升那么快,原因就在于黄承彦父女,木学堂、南阳铁官都是他们一手操办的,新纸、四轮马车和抛石机也不例外。术业有专攻,一个专业人才抵得上一群普通人才,如果孙策找到精通农学的人,屯田在短期内取得成功也不是不可能。杨修不是说了吗,祖郎推荐了一个叫鲜于程的人主管屯田事务,这人就是研究农学的。
“人才难得啊,我们如果能找到这样的人就好了。”杨彪叹惜道:“可惜,关中没有第二个赵过。”
荀彧不紧不慢地说道:“就算有第二个赵过也没用,孙策可以支付黄承彦二千石的俸禄,杨公能这么做吗,就不怕有樊迟问稼穑之讥?”
杨彪微怔,目光一闪,在荀彧脸上停留了片刻,忽然笑了起来。“原来你绕了半天,在这儿等着我啊。”
第732章 义利之辨
荀彧笑着拱拱手,连称不敢。
杨彪抚着胡须,收起笑容。司徒是外朝官,司徒府的大门是敞开的,士子们有意见,随时可以到司徒府求见。他这个司徒大部分时间不是处理公务,而是接待,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司徒府有掾吏六七十人,大多是读书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变法在读书人中引起的反应。
长安稳定,建起了工坊,有不少工匠从南阳返乡。这本来是好事,这些工匠有技术,对提高关中工坊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有重大帮助,但他们提出的要求高得离谱,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这其中又以木学堂的匠师最为显著,一个普通的匠师居然要三四百石的收入,相当于一个县长。
读书人苦读数年,又在宫中或者州郡做几年掾吏,才有机会被任命为县令长,前前后后需要十多年时间。一个匠师居然也能拿到这么多钱,而且在官员俸禄都不能按期全额发放的情况下,他们却能按月拿到工钱,这不能不让读书人义愤,尤其是宫中和各府的官员,对此极为不满,怨言很多。
三四百石的收入已经引起这么大的议论,一个通晓农学的人拿二千石的俸禄又会有什么反响?赵过发明代田法,每亩能增产一石,官不过搜粟都尉,千石而已。孙策可以让黄承彦拿二千石的俸禄,长安可以吗?作为变法的主要执行者,司徒杨彪能承受这样的舆论压力吗?
荀彧借孙策说事,把这个问题摆在杨彪面前,自然不是为难杨彪,而是提醒杨彪,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顶不住舆论压力,变法也就无从谈起,只是表面上热闹。
杨彪半天没吭声。他虽然不是党人,但他经历过党议,知道舆论有多少厉害。长安来了那么多读书人,他们都渴望着朝廷给他们安排官职,如果朝廷不安排他们,反倒重视工匠、农夫,整个舆论很快就会转向,党议说不定会重现,他会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他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却不能不考虑后果。两次党锢已经击垮了大汉,再来一次,不用袁绍、孙策打,朝廷自己就完了。
“文若,我这个司徒可是坐在积薪之上啊。”
荀彧躬身施礼。“非杨公,何人能担此任?杨公的辛苦,陛下是知道的,将来天下人也都会知道。”
杨彪苦笑着摆摆手,捻着手指沉默了片刻。“文若,子初,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一起说来听听。”
荀彧看向刘巴,似笑非笑。
刘巴笑笑。“说难其实也不难,解决办法有两个:其一,南阳木学堂的匠师收入虽高,却也不是全由木学堂支付,他们大部分的收入来自技术转让的费用,并不需要孙策承担。我们也可以这么做。其二,效仿入粟拜爵的故事,用封爵代替收入。人所欲者,不过富贵二字。孙策能让他们富,却不能让他们贵,这是朝廷才有的特权。对于无须应酬往来的工匠、农夫来说,百石足以衣食无忧,再多二三百石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不如爵位来得吸引人。如果朝廷发布诏书,通农学、能屯田的人可以封爵,我想会有不少人自告奋勇,毛遂自荐,如百川之归大海。”
荀彧抚掌而笑。“子初果然是经国济世的良材,这个办法好。”
杨彪说道:“可这还是难免读书人的非议啊。”
刘巴迟疑了片刻。“杨公,孙策最不喜欢的就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的读书人,这些人就算离开长安也没有其他去处,一时的非议,杨公毋须太在意。等将来关中形势缓解,再重建太学,让乃心学问的读书人安心做学问、修史,他们自然明白杨公的一片苦心。”
杨彪接连叹了几口气。“文若,子初,我担些骂名没什么,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么做的后果?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我在这里谈的可全是利啊。那些读书人难道仅仅是一些读书人吗?他们怀揣着对朝廷的忠诚而来,为的是义,我们却要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不合适啊。至于南阳郡学做的那些学问……”杨彪连连摇头,显然极不赞成。
刘巴沉默不语。他也是读书人,不远千里来到长安,最能体会那些读书人的感受了。如果他自己遭遇这样的对待,他也会非常愤怒。但他对杨彪的看法也不能认同。杨家所传的《欧阳尚书》是今文经,南阳郡学的邯郸淳、胡昭等人的治学方法却是古文经一路,而且走得更远。杨彪对此不满,恐怕还是今文经对古文经的歧视。时至今日,今文经的弊端已经如此显著,他还抱着这样的观念不变,未免过于守旧。
荀彧不动声色地看了刘巴一眼,淡淡地说道:“司徒所言甚是。然,君子固穷,夫子厄于陈蔡,七日不食犹鼓弦而歌,若真能有志于道,又怎么会因一时贫困而生怨言?这样的人传不了大道,一时得失聚散无关大局,今日散之,明日再聚之便是。”
杨彪摇摇头,神情凝重。“文若,此言差矣。孙策出身卑贱,读书少,唯利是图还情有可原,你可是荀君后人,家常渊源,怎么和他和一般见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是为政根本。虽说治平用道德,乱世用权谋,却也不能忘了教化。世祖劝学,诱之以俸禄,尊之以爵位,养士百年,这才有今日士风,如果因为眼前的困难,弃道德如敝履,就算拨乱成功又能如何,升平尚不可得,况乎太平。”
杨彪顿了顿,缓了颜色,语重心长的说道:“文若,子初,我年已半百,大概是看不到升平之世了。苟利于国家,我可不在乎身后名,你们却是朝廷的希望所在,不能乱了方寸。尤其是你,文若,天子年幼,正需要你耐心辅佐,潜移默化,教以圣王之道,导之为尧舜之君,任重而道远,动辙言利,绝非上策。履霜坚冰至,可不慎哉。”
荀彧头皮发麻,杨彪虽然说得温和,这个指责却是他承受不起的。他拜伏在地,汗如浆出。“谨遵杨公教诲,彧必当晨昏警惕,战战兢兢,不敢须臾有忘。”
刘巴皱着眉头,悄悄地叹了一口气。
第733章 刘晔献计
“你别急,我先试试。”钟繇笑道:“我如果试不成,估计其他人也没什么机会。”他拍拍额头。“唉,君子固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想到我钟繇会有这么一天。早知如此,我何必留在长安,干脆和郭援、郭武一起去南阳了,说不定也能弄个太守做做。”
“丹阳太守做不做?你要是愿意的话,我现在就让你去。”
“不去!我才不趟这浑水呢。要去我也自己去投孙策,不要朝廷任命,平白惹来杀身之祸。”
荀彧放声大笑。
第730章 义侠
出了门,上了车,荀彧脸上的笑容迅速散去,他伏在车轼上,眯着眼睛,打量着路边的行人。
新年将近,路上的行人都走得很快,步履匆匆。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面有菜色,却很平静。几个月前,他刚到长安时却不是这样,那时的百姓看不到希望,每天都为了下一顿饭而奔波,为了能活下去,他们不惜铤而走险,看人的眼神和野兽差不多,充满危险。京兆尹每天都要派人拖走饿死的人,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工坊的建立解决了不少人的谋生问题,能吃上饭,人心安定,京兆尹已经有很久没有碰到饿死的人了。
荀彧的心情不知不觉的轻快了一些。不管有多少问题,能让几十万人吃上饭,这就是成绩。若非如此,长安怎么可能稳定,怎么可能成为大汉中兴的根基。饿脬遍野,易子而食,用不了多久,长安就会成为一片乱葬岗。
“别跑,别跑。”路边传来一阵叫骂声,一个少年从车前冲过,险些撞在马身上。他身子一矮,从马腹下钻了过去。一个妇人追了过来,吓得惊叫一声,却不敢像少年一样钻过去,连忙停住,匆匆向马车上的荀彧行了一礼。马车驶了过去,荀彧远远地听到那女人叫道:“读书有什么用,那些子曰诗云的空话能当饭吃吗?明天去金家工坊找点事做,学个手艺,将来若是成了匠师,挣得不比县令少……”
荀彧刚刚好起来的心情一下子无影无踪,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样,沉甸甸的。他转过身,看了一眼那妇人,叹了一口气。正在驾车的车夫笑道:“令君,不用看了,这样的事很正常。读书也好,做工也好,都是为了吃饭,没几个人能像令君一样心怀天下。与其让他们去读书,不如让他们去做工。”
荀彧很惊讶,看了一眼车夫。“你也觉得不要读书?”
车夫扬了扬鞭子,鞭子发出清脆的炸响,鞭梢却没有碰到马一点。马小跑起来,拉着车辚辚向前。
“令君,我不是这个意思,治理天下,当然还是需要读书人的。没有令君,长安怎么可能安定下来。可是对很多人来说,就算读了书,他们也不可能成为令君,读书就是谋生之道,与做工的区别就是轻松、有面子,圣人之道只是嘴上说说罢了。这还是好的,遇到那些品性差的,手里有了权力,不仅谈不上报效君王,说不定还会欺负小民,这样的人不读书也许更好一点。让他们做工,自食其力,多少有点用处。”
荀彧觉得有理。“你读过书吗?”
“识得几个字,却不敢说读过书。”车夫哈哈笑道:“不瞒令君说,前些日子为了活命,我也做了不少恶事。令君变法,建了好多工坊,有了活命的途径,我这才弃恶从善。家中老母感激令君恩德,让我来长安做个车夫,说是若有机会为令君驾车,万万不能收钱,所以待会儿你就不要给我钱了,否则我没法向老母交待,回去定被责骂。”
荀彧打量了车夫一眼。车夫年约三旬,高大魁梧,面貌粗豪,的确有些悍勇之气。“足下已然成年,还怕老母责骂?”
车夫挑挑眉。“纵使年纪再大,老母终究是老母。我虽然读书少,这点道理还是懂的。”
荀彧感慨不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敢问足下高姓大名。”
车夫朗声大笑。“不敢,不敢。令君,你这可抬举我了。我哪有什么高姓大名啊,我姓鲍名出字文才,新丰县人。你若是去过新丰,也许听过我的名字。”
荀彧眉头微挑,笑了起来。“原来是你啊。我虽然没去过新丰,却听过你的名字,只是没见过。幸会,幸会。”
“哈哈,有辱令君清听,惭愧惭愧。”
荀彧和鲍出闲聊了起来,问了问鲍出家里的情况。鲍出的父亲早亡,寡母将他们兄弟五人拉扯大,他是老三。原本家里困难,地早就卖了,寡母帮人家洗衣浆补勉强渡日,两个兄长成年后做点零工,生活才好了一些。董卓西迁长安,长安大乱,有钱人都跑了,做零工都没机会,只好捡野菜、采蓬米,后来洛阳人越来越多,野菜、蓬米都没了,为了活命,他们就只好做贼。鲍出是新丰有名的游侠,颇有威信,有寡母管着,他不敢做谋财害命的事,就组织了一群人黑吃黑。最近长安变法,建了不少工坊,兄弟五个都进工坊做工,生活才算有了着落。寡母感激荀彧,就让鲍出来长安赶车。打听到荀彧在宫里当差,鲍出就在宫门口守着,希望有机会能为荀彧效劳。
荀彧感慨不已,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变法的初衷是为了朝廷,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普通百姓,但最感激他的居然是这些人。鲍出居然还特地从新丰赶到长安来赶车。新丰离长安可不近,鲍出又守在宫门口,放弃了不少机会,少赚了不少钱。
“鲍君,你这么做,我怎么承受得起……”
“令君不必如此。能为令君驾车,是我鲍出的荣幸。这长安城里想为令君效劳的人多了,令君偏偏又不怎么出宫,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机会。哈哈,这一次,我鲍出也算是在长安闯出名头了,不知道有多少游侠儿愿意交我这个朋友呢。令君,待会儿你可千万别客气,收了你的钱,我会被人骂的。”
荀彧笑笑,沉默了片刻,说道:“鲍君,长安像你这样的义侠多吗?”
“义侠?”鲍出转头看了荀彧一眼,笑出了声。“令君,你太客气了。”
“盗尚有道,何况是侠。”荀彧淡淡地说道:“鲍君,我想请你做我的侍从,你愿意吗?”
“当真?”
“当然是真的。我想找一些像你这样的义士,为我出入市井,了解民生。你也知道的,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宫里,对外面的事了解有限。如果你们能帮我收集一些消息,让我对民生多一些了解,做什么决定时也好心里有数,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行,能为令君效劳,我求之不得。三天之内,我给令君回复。多了不敢说,二三十人总是有的。”
荀彧点点头,不知不觉的挺起了腰。鲍出拉住缰绳,马车缓缓停住。司徒府到了。
第731章 有所不能
杨彪背着手站在廊下,眉头紧皱,脸色如锅底一样,黑得让人害怕。掾吏们悄悄地避开了,免得招惹了他,无端受累,只有刘巴站在一旁,拱着手,虽然也皱着眉,脸色却很平静。
朝议结束,得知天子单独召见荀彧,杨彪的心情就不太好。他知道自己的提议将被搁置。天子不会直接否决,但是也不会同意,丹阳太守的任命会一直悬着,默认孙策对丹阳的控制,然后等着孙策和袁绍发生冲突,杀得死去活来。
用心没错,但未免太过懦弱。袁绍固然有不臣之心,孙策又何尝是个纯臣。他已经掌握了豫州,荆州很快也会落入他的手中,如果扬州再被他控制,实力将超出袁绍。荀彧想驱狼吞虎,他却觉得这是养虎为患,等孙策坐大,朝廷再后悔就迟了。
有人匆匆来报,荀彧来了,正在往里面走。
杨彪苦笑道:“他还真是追得紧,一点也不耽误。”
刘巴说道:“杨公,他来了更好,你们可以面对面的沟通,免得有什么误会,为他人所乘。”
杨彪点点头,转身上堂。刘巴下堂迎了出去。出了中门,荀彧正好上台阶,与刘巴拱手作礼,笑道:“子初,这些天过得如何,适应长安的气候吗?”
“还好,屋外冷,屋里还可以。”
“杨公体贴下属是出了名的,你运气好。换了别处可就没这么自在了,刘子扬有没有向你抱怨?宫里现在吃紧,连木炭都供应不全,你能不能请司徒想想办法,再增加一些配额。”
“杨公已经在想办法了,安排人去南山伐木烧炭。不过南山太远,如果能请陛下开放上林苑,那就方便多了。一来一回,能省不少时间。”
荀彧一口答应。“行,这件事我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两人说着,已经来到堂上。杨彪示意荀彧入座,问清荀彧还没有吃午饭,便让刘巴安排点酒食。荀彧也不客气,他忙了大半天,还没吃午饭,的确有些饿了。杨彪看在眼里,又心疼又好笑。
“你是不是特意挑这时辰来的?”
荀彧也笑了。“杨公慧眼如炬,我就不掩饰了,能省一顿是一顿,这顿多吃点,连晚饭都省了。”
“听说你学留侯辟谷,过午不食,想成神仙啊。”杨彪瞅了荀彧一眼,轻声说道:“年纪轻轻的,就想着避嫌,我真不知道你是少年老成,还是暮气太重。”
荀彧收起笑容,一声长叹。“杨公,我也是迫不得已,只要能为变法减少一些阻力,不管是少年老成还是暮气太重,我都无所谓。杨公为此操劳,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事务,不知道要承受多少非议,我才能在宫里清闲。避些嫌疑,也是免得给杨公添麻烦。”
杨彪眼神闪了闪,轻抚胡须,原本阴沉的脸色好了很多。荀彧或许做事方式有些软弱,但人品无可挑剔。他示意荀彧不要急,多吃一点,自己顺便整理一下思路。等荀彧吃完,他才不紧不慢地开了口。
“文若,犬子德祖有家书来,孙策打算在丹阳屯田养兵。丹阳出精兵,再有了粮食,就算袁绍破了豫州,也无法过江。江陵、丹阳在手,长江天险为孙策所有,江东固若金汤,朝廷再想收回来可就难了。”
“杨公,德祖有没有说他计划多久?江南卑湿,丹阳又在下游,时常有涝灾。屯田之前必修水利,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杨彪迟疑了片刻。“说是两到三年时间。”
荀彧笑而不语。杨彪不解,露出些许不悦。“文若这是何意?”
“杨公,若不是德祖被孙策骗了,就是孙策被人骗了。两到三年能够屯田成功,丹阳屯田的条件难道比关中还好?杨公在关中屯田,觉得几年能够自给自足?”
杨彪将信将疑,他还真不清楚丹阳的情况。他看向刘巴。刘巴不动声色地说道:“若以常理论,丹阳地势卑下,人口又少,欲在丹阳屯田,没有五年时间难见成效。可是令君别忘了,孙策与众不同,他也许能别出蹊径,两到三年就能成功。”
杨彪很尴尬。刘巴这句话是在替他辩解,其实是证明了荀彧的分析。丹阳不可能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看到屯田效果。他不熟悉丹阳的具体情况,杨修也不熟悉,很可能被孙策骗了。至于孙策被人骗了,他不太相信,因为孙策做事精细,他提前三个月就派人查访丹阳地形,不可能不了解丹阳的实际情况。
虽然是同龄人,但杨修阅世太浅,不如孙策狡诈。若非如此,他也不会莫名其妙的成了孙策的辎重营主管。当然也不仅仅是他,马超、阎行都被孙策笼络住了,阎行甚至成了孙策的骑将。
卑贱者多能,高门子弟有见识,却往往眼高手低,不如出身卑贱者通晓实务。
“孙策与众不同,是他特立独行,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他有鬼神之能。只要我们敢于放弃那些繁文缛节,他能做的,我们也能做。杨公、子初及司徒府诸贤为屯田想了那么多办法,难道孙策还比诸位更高明?不过……”荀彧话锋一转。“杨公,正如子初所言,孙策别出蹊径,在南阳主政不到一年时间,南阳军械就成为天下利器。他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人,丹阳屯田迅速取得成果也是有可能的。”
“怎么说?”
荀彧看看杨彪,又看看刘巴。“杨公,司徒府有通晓农学的人才吗?”
杨彪摇摇头,又点了点头,心有灵犀一点通,他已经明白了荀彧的意思。南阳军械为什么能提升那么快,原因就在于黄承彦父女,木学堂、南阳铁官都是他们一手操办的,新纸、四轮马车和抛石机也不例外。术业有专攻,一个专业人才抵得上一群普通人才,如果孙策找到精通农学的人,屯田在短期内取得成功也不是不可能。杨修不是说了吗,祖郎推荐了一个叫鲜于程的人主管屯田事务,这人就是研究农学的。
“人才难得啊,我们如果能找到这样的人就好了。”杨彪叹惜道:“可惜,关中没有第二个赵过。”
荀彧不紧不慢地说道:“就算有第二个赵过也没用,孙策可以支付黄承彦二千石的俸禄,杨公能这么做吗,就不怕有樊迟问稼穑之讥?”
杨彪微怔,目光一闪,在荀彧脸上停留了片刻,忽然笑了起来。“原来你绕了半天,在这儿等着我啊。”
第732章 义利之辨
荀彧笑着拱拱手,连称不敢。
杨彪抚着胡须,收起笑容。司徒是外朝官,司徒府的大门是敞开的,士子们有意见,随时可以到司徒府求见。他这个司徒大部分时间不是处理公务,而是接待,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司徒府有掾吏六七十人,大多是读书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变法在读书人中引起的反应。
长安稳定,建起了工坊,有不少工匠从南阳返乡。这本来是好事,这些工匠有技术,对提高关中工坊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有重大帮助,但他们提出的要求高得离谱,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这其中又以木学堂的匠师最为显著,一个普通的匠师居然要三四百石的收入,相当于一个县长。
读书人苦读数年,又在宫中或者州郡做几年掾吏,才有机会被任命为县令长,前前后后需要十多年时间。一个匠师居然也能拿到这么多钱,而且在官员俸禄都不能按期全额发放的情况下,他们却能按月拿到工钱,这不能不让读书人义愤,尤其是宫中和各府的官员,对此极为不满,怨言很多。
三四百石的收入已经引起这么大的议论,一个通晓农学的人拿二千石的俸禄又会有什么反响?赵过发明代田法,每亩能增产一石,官不过搜粟都尉,千石而已。孙策可以让黄承彦拿二千石的俸禄,长安可以吗?作为变法的主要执行者,司徒杨彪能承受这样的舆论压力吗?
荀彧借孙策说事,把这个问题摆在杨彪面前,自然不是为难杨彪,而是提醒杨彪,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顶不住舆论压力,变法也就无从谈起,只是表面上热闹。
杨彪半天没吭声。他虽然不是党人,但他经历过党议,知道舆论有多少厉害。长安来了那么多读书人,他们都渴望着朝廷给他们安排官职,如果朝廷不安排他们,反倒重视工匠、农夫,整个舆论很快就会转向,党议说不定会重现,他会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他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却不能不考虑后果。两次党锢已经击垮了大汉,再来一次,不用袁绍、孙策打,朝廷自己就完了。
“文若,我这个司徒可是坐在积薪之上啊。”
荀彧躬身施礼。“非杨公,何人能担此任?杨公的辛苦,陛下是知道的,将来天下人也都会知道。”
杨彪苦笑着摆摆手,捻着手指沉默了片刻。“文若,子初,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一起说来听听。”
荀彧看向刘巴,似笑非笑。
刘巴笑笑。“说难其实也不难,解决办法有两个:其一,南阳木学堂的匠师收入虽高,却也不是全由木学堂支付,他们大部分的收入来自技术转让的费用,并不需要孙策承担。我们也可以这么做。其二,效仿入粟拜爵的故事,用封爵代替收入。人所欲者,不过富贵二字。孙策能让他们富,却不能让他们贵,这是朝廷才有的特权。对于无须应酬往来的工匠、农夫来说,百石足以衣食无忧,再多二三百石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不如爵位来得吸引人。如果朝廷发布诏书,通农学、能屯田的人可以封爵,我想会有不少人自告奋勇,毛遂自荐,如百川之归大海。”
荀彧抚掌而笑。“子初果然是经国济世的良材,这个办法好。”
杨彪说道:“可这还是难免读书人的非议啊。”
刘巴迟疑了片刻。“杨公,孙策最不喜欢的就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的读书人,这些人就算离开长安也没有其他去处,一时的非议,杨公毋须太在意。等将来关中形势缓解,再重建太学,让乃心学问的读书人安心做学问、修史,他们自然明白杨公的一片苦心。”
杨彪接连叹了几口气。“文若,子初,我担些骂名没什么,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么做的后果?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我在这里谈的可全是利啊。那些读书人难道仅仅是一些读书人吗?他们怀揣着对朝廷的忠诚而来,为的是义,我们却要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不合适啊。至于南阳郡学做的那些学问……”杨彪连连摇头,显然极不赞成。
刘巴沉默不语。他也是读书人,不远千里来到长安,最能体会那些读书人的感受了。如果他自己遭遇这样的对待,他也会非常愤怒。但他对杨彪的看法也不能认同。杨家所传的《欧阳尚书》是今文经,南阳郡学的邯郸淳、胡昭等人的治学方法却是古文经一路,而且走得更远。杨彪对此不满,恐怕还是今文经对古文经的歧视。时至今日,今文经的弊端已经如此显著,他还抱着这样的观念不变,未免过于守旧。
荀彧不动声色地看了刘巴一眼,淡淡地说道:“司徒所言甚是。然,君子固穷,夫子厄于陈蔡,七日不食犹鼓弦而歌,若真能有志于道,又怎么会因一时贫困而生怨言?这样的人传不了大道,一时得失聚散无关大局,今日散之,明日再聚之便是。”
杨彪摇摇头,神情凝重。“文若,此言差矣。孙策出身卑贱,读书少,唯利是图还情有可原,你可是荀君后人,家常渊源,怎么和他和一般见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是为政根本。虽说治平用道德,乱世用权谋,却也不能忘了教化。世祖劝学,诱之以俸禄,尊之以爵位,养士百年,这才有今日士风,如果因为眼前的困难,弃道德如敝履,就算拨乱成功又能如何,升平尚不可得,况乎太平。”
杨彪顿了顿,缓了颜色,语重心长的说道:“文若,子初,我年已半百,大概是看不到升平之世了。苟利于国家,我可不在乎身后名,你们却是朝廷的希望所在,不能乱了方寸。尤其是你,文若,天子年幼,正需要你耐心辅佐,潜移默化,教以圣王之道,导之为尧舜之君,任重而道远,动辙言利,绝非上策。履霜坚冰至,可不慎哉。”
荀彧头皮发麻,杨彪虽然说得温和,这个指责却是他承受不起的。他拜伏在地,汗如浆出。“谨遵杨公教诲,彧必当晨昏警惕,战战兢兢,不敢须臾有忘。”
刘巴皱着眉头,悄悄地叹了一口气。
第733章 刘晔献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