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287节
郭嘉笑道:“愿闻其详。”
甘宁目光一扫,见孙策面色平静中带着一丝期许,而沈友、顾徽等人含笑不语,分明有看热闹的意思,不禁心头恼怒,却没有发作。他知道自己书读得不多,又有做江盗的经历,为人所轻视,现在随孙策到吴,孙策又将平定太湖的重任交给了他,难免有人不服。换作以前,他会恶语相向,甚至拔刀砍人,可是现在他会用实际行动来反击。
这么多天的准备,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
甘宁调整了一下呼吸。“夫子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他,山静水动尔。山势盘旋迂回,树林掩映,但终究是静物,除非山崩地震,否则形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水战则不然,水情风向,变动不居,无一定之规。山地战之难,在于大军无法展开,目力难以及远,变生于肘腋,战出于仓促。水战则与此相反,看似碧波万顷,一目千里,实际威胁无所不在,水面之下是深渊还是浅渠,是缓流还是急流,谁也说不清,稍有差池,或有搁浅之忧,或有倾覆之难……”
甘宁侃侃而谈,从各个方面比较了山地战与水战的区别,虽然文采不足,但说得很实在,句句正中要害。不仅孙策、郭嘉觉得有道理,就连沈友等吴地人氏都觉得受益匪浅。他们了解太湖中各岛的形势,但具体到各岛周边的水情,他们同样一头雾水。
他们毕竟是士人,平时就算游览太湖也是由别人操舟引路,他们哪知道哪儿能走大船,哪儿只能走小船,哪儿有深渊,哪儿又容易搁浅啊。而对于水战,他们更是肤浅得很,远不及甘宁有经验。
孙策看在眼里,欣慰不已。甘宁最近很用功啊,功课准备得很充分。“兴霸,如果我猜得不错,这大概是论水战最充分的一篇,奉孝、子正,你们可曾见过论说水战如此精辟的文章?”
郭嘉、沈友不约而同的摇摇头。“闻所未闻。”
“兴霸,把你的这些意见写成文章,将来用作讲武堂的水师教材。牛渚作战的经过也要写下来,以后要养成这个习惯,每次作战都要进行总结,并形成文字,这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嘛。”
甘宁大喜,连忙躬身致谢。有孙策力挺,他就不用担心这些文人的刁难了。
“子正,上次阊门之战,你也要把经过写出来,越详细越好。”
“喏。”沈友躬身领命。“将军,我有个建议。”
“你说。”
“我想请马将军、阎将军协助。对步卒战术,我自信可以成文,但我对骑兵战术比较陌生,当时离战场也比较远,看得不太清楚,许贡旧部又慌了神,说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唯有请马将军、阎将军补充,骑战部分才能完整。”
孙策非常满意,转头看向马超。阎行统领义从骑,不在大帐里,只有马超随时随时跟在他身边。“孟起,骑战部分就交给你了,你是亲自执行的人。我对你还有一个要求。”
马超挺起胸膛,眉飞色舞。“将军请说。”
“遍查典籍,结合你们在凉州的实践经验,总结一下骑战的发展史。”
马超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了,眉毛跳了跳。“将军,我……可写不了什么史啊,这个……太重了吧?”
“你们这些精通骑战的勇士都搞不清楚骑战的发展史,还指望书斋里的书生?不要担心文笔,关键在于有没有真知灼见。也不要担心不够完善,只要言之有物,哪怕一两百字,也比空洞无物的长篇大论好。”
见马超还是畏难,孙策又激励道:“鉴往知来,鉴往不是目的,知来才是关键。黄大匠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研究出更好的冶炼术?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的是他梳理了南阳铁官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积累的资料,从中找到了规律。你如果能找到骑战发展的规律,再往前推一步,说不定就能迎来一个重大突破。”
马超转了转眼睛,有些心动了,只是底气依旧不足。他对骑战是很精通,可是对典籍却一窍不通,过去的骑战是什么模样,他也一头雾水。
“不要急,慢慢来,哪怕最后做不成文章,想想总是没坏处的。”
“喏。”马超挠挠头,很勉强的答应了。
祖郎驱狼吞虎,以一已之力搞得铜官山、伏虎山、石门山的三伙实力最强的山贼互相残杀,已经无法对阳羡产生重大威胁,孙策随即安排下一步的战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派人加强故鄣的戍守力量。
故鄣是原名鄣县,是秦时鄣郡的郡治,是鄣郡北部平原地区和南部丘陵地区的结合点。只是位置过于偏东,对西部控制不力,后来才迁到宛陵。控制了故鄣,就可以切断阳羡周边诸山与南部丘陵地区的联系,既能防止北部的山贼南逃,又能控制南部诸山的山贼北上。
孙策与郭嘉、沈友等人反复商量,最后决定让亲卫将郭暾任丹阳都尉,进驻故鄣。为了让他能顺利地履行好任务,孙策不仅让他带走了五百亲卫,还请沈友推荐一个熟悉当地民情的人协助他。沈友反复权衡后,推荐了陆康的儿子陆俊出任故鄣长。
孙策同意了。他本来就有意让陆俊出仕,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机会。陆康年纪大了,不愿出仕,陆议年纪又太小,陆家目前还没有人在他控制的区域内任职,这对平衡吴郡势力不利。不过他也清楚,沈友这么做也是有私心的,沈家和陆家有姻亲关系,沈家的沈鸾娶的就是故广陵太守陆稠的女儿,陆家得势对沈家没什么坏处。
孙策为此亲自去了一趟姑苏城,拜会陆康。陆康又惊又喜,带着孙策参观正在修建的郡学,又与郡学里的新招徕的一些学者见面。吴郡郡学原本在姑苏城中,陆康觉得城里太热闹,不利于做学问,便在城西七子岭选了一片地新建,既离城市不远,生活方便,又比较安静,登高观临,太湖风光尽收眼底。
这片地是陆家的产业,原本是陆康年轻时读书的地方,有一些房屋,已经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士子入住。听说孙策来了,纷纷出门观望,陆康为孙策一一引见。这些人有吴郡本地的,也有一些北方来避难的,以前这些人依附于各家,能不能吃上饭,全看主人家脸色,现在郡学招揽人才,由官府提供衣食,不少人便闻风而至,尤其是那些过得不太顺心的。
比如步骘和卫旌。
第787章 步骘
步骘是下邳淮阴人,刚刚二十出头。他到江东有两年了,之前一直在会稽依附焦矫,焦矫是会稽豪族,做过征羌令,又被人称为焦征羌。步骘、卫旌就租了焦家一片地种瓜。冬天无瓜可种,他们就往来吴县做点小生意,正好孙策击退许贡,要在吴县建学,他们就来了。
此刻的步骘很寒酸,又黑又瘦,穿着一身粗布短衣,脚上穿的也是草鞋,不过精神挺好,尤其是眼神非常坚守,看到孙策也没什么波动,平静的行礼。相比之下,卫旌就热情多了,举止之间不太从容。
孙策见步骘手里拿着一卷竹简,便问道:“在读什么书?”
“左传。”
“想研究左传?我记得高孔文精于左传,你们可曾论战一番?”
步骘摇摇头。“还没机会向高孔文请教。况且我读书也不是为了和谁论战,只是为了增长学识而已。”
孙策很欣赏步骘这种态度。本来嘛,读书就是为了增长学问,拓展见闻,非要和谁争个高下,而且争的又不是真相,实要没什么意思。相比之下,古文经比今文经要务实一些。
“我有一个课题,想请人做些专题性的研究,不知二位有没有兴趣。”
步骘和卫旌互相看了一眼,拱手道:“敢闻其详。”
孙策便把自己的打算说了一遍。他最近看了不少兵书,但不论什么兵书,基本上都以战略为主,很少有讲具体战术的,即使讲也很粗略,他想做一些详细的研究。让甘宁总结水战,让马超总结骑战,都是出于这个目的。可他也清楚,甘宁、马超有实战经验,但学问底子太差,也没时间去爬梳典籍,研究古代的发展史,他需要有学问比较好的人辅助。可是真正的大儒又不屑做这些事,他们想的是立德立言之类的大事业,才没兴趣做这些琐碎学问。
但这些学问对孙策很重要,而且也是他希望转变学风的一个象征。他到郡学来就是想挑几个愿意做这种研究的读书人予以资助,借以表明自己的价值取向。学术风气不是他想改就能改的,要慢慢诱导。江东利水战,真正意义上的水师就起源于江东,但研究水战的人却非常少,他想造船,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就要对水战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升造船技术,改进水师战法。
要想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有精通木学的黄月英,要有精通水战的甘宁,还要有精通学术的人帮忙。只有将水战史的来龙去脉搞得比较清晰,把握其中发展的脉络,才能有的放矢,造出最切合实际的战船,又能引领新的发展方向,拥有技术上的先发优势。为此,他愿意提供一百金的报酬。考虑到相关文献并不多,所需时间也不会太长,这个报酬不仅充足,甚至过于丰厚。
步骘欣然从命,和卫旌接下了这个委托。
陆康冷眼旁观,没有发表什么意见,等和孙策独处时才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么一个小课题,有必要支付百金吗?”
孙策笑笑。“陆公,这个课题的确不大,可是愿意做的人太少。我这么做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做一些实际的学问。郡学建起来了,木学堂、本草堂还没着落呢,如果有条件,我还想建讲武堂。江东利水战,讲武堂里如果没有精通水战的大师,和南阳讲武堂又有什么区别?”
陆康思索片刻,也觉得孙策说得有理。别看江东是水战的发源地,可是还真没什么人对水战进行深入研究。不光是水战,陆战、骑战一样如此,纵观史书,对战事经过一向记载简略,后人很难从那些记载中学到什么东西。史书如此,兵书也好不到哪儿去。书读得再多也是纸上谈兵,真正上了战场,一看各自传承,二看各人天赋。
“兵者,国之大事,人人皆知,合适吗?”
孙策笑笑。“通晓战略战术,并不一定就能成为名将,充其量只是避免犯一些低级错误而已。陆公,士人要想成为四民之首、国家栋梁,可不能夸夸其谈,通晓各种学问对他们有好处。”
陆康有些不太高兴。“务实当然好,却也不能忘了圣人君子不器的教诲。”
孙策没有反驳陆康。这些事讲道理永远讲不清,只能用事实来证明。反正财政权在他手上,主动权也就在他手上。陆康愿意贴钱去研究那些大而空的学问,那是陆康的事,他是不会把重心放在那些学问上面。步骘如果真能安下心来把这个课题做完了,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水师将领应该不成问题。
孙策随即说起了想让陆俊出仕的事。
陆康想了一会儿,摇摇头。“将军能够想起犬子,我非常感激。但犬子并不合适这个职位。故鄣是必争之地,宜选通晓军事的人镇守,犬子不通军事,性格又过于刚直,很容易和郭都尉起冲突。”
孙策很意外。“那陆公能推荐几个人吗?”
“我倒是有合适的人选,但此人身份比较特殊,沈子正没有推荐他,可能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谁?”
“沈直沈伯平。”
孙策也有些糊涂,沈友推荐陆家的人,陆康推荐沈家的人,他们是互相吹捧还是另有原因?
见孙策不说话,陆康解释了几句。吴郡世家大多从文,比如陆家、顾家,好武的不多,但是也有,沈家、朱家就是其中代表。沈友文武双全,朱桓少好武艺,都是这两家的代表人物。沈直没有沈友那么出色,但他也通晓军事,有不错的武艺,比陆俊更适合出镇故鄣。
但沈直有个问题:他是盛宪的女婿。
盛宪是名士,而且政治主张偏向党人,与孙策是潜在的对手,他能不能支持孙策,眼下还不好说。如果孙策和盛宪发生冲突,沈直很可能会偏向盛宪,与孙策为敌。如果他只是一介布衣,最多不和孙策合作。如果他做了故鄣长,就有可能危及故鄣的安全。
孙策听完陆康的解释,沉吟了良久。他知道陆康的意思,陆康说得没错,沈友没有推荐沈直,很可能就是担心沈直会支持盛宪。而陆康却反其道而行之,自然是希望他能维持和盛宪的关系,至少不要发生冲突。他已经和周氏闹崩了,再和盛宪发生冲突,对他控制会稽非常不利。如果能让沈直出任故鄣长,也算是一个友善的表示。他们都是为了他好,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同。
“我想见见沈直。”
第788章 打上门
陆康很高兴。孙策没有直接否定他的推荐,还愿意见见沈直,说明孙策还是很理智的,并不因为盛宪是党人就直接将之列为敌人。即使是因为他的面子,也非常难得。
陆康让人去请沈直,自己陪着孙策继续游览七子岭,讲解他对郡学发展的规划。他对孙策说,他和高岱等人商量过了,觉得孙策那个加强教育,让郡学士子轮流到乡里授课的建议可行,现在已经着手安排了,不仅要确定制度,还要安排相应的资金进行扶植。这个资金不能全由郡里出,各县也要分摊一些,另外再由乡里贤达资助一些,应该就差不多了。
陆康一边说一边用眼角的余光看孙策,他很想做得自然一点,但他显然不擅长这种事,一眼就被孙策看穿了。有南阳、汝南的郡学经验在前,孙策对郡学该怎么办的思考已经比较深入,对陆康心里怎么想也大致有数。普及教育就是与世家争夺人才,他又怎么可能让世家借此伸手。
“陆公,教化百姓是朝廷和郡县的责任,郡县分担费用,这是应该的,乡里贤达就不必了。开了这个口子,以后太守、令长又多了一个摊派的理由,捐助劝学成了任务,反而不美。”
陆康叹了一口气。“如此一来,只怕资金会比较紧张啊。别的不说,吴县有四万余户,以四十户需一师计,就需要一千多人,每人年俸百石,就是十万石,再加上笔墨书本等开支,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全由赋税供给压力会很大。各家自愿捐助劝学,何乐而不为?”
“我不是反对各家自愿捐助,但普通百姓子弟的教育不能由他们来承担。”孙策一口咬定底线不放。老百姓认死理,他们受了谁的好处,以后就认谁。如果普及教育由世家豪强捐助,哪怕是一部分,他们以后也会念着这些人的好,进工坊也会优先去他们的工坊,如此一来,等于他为世家豪强培养了人才。世家要收买人心可以,这一块不能插手。按照当前的粮价,十万石相当于一千金,的确是个不小的数目,可他还能挤得出来。
“那我们应该如何助学?”陆康不知不觉的改了称呼。
孙策笑道:“助学的方式太多了,比如有某人写出一部专著,或想广为传抄,或想刻碑,却苦于资金不足,你们就可以提供资助,这才是扬名的好机会嘛。”
孙策一口气说了好几句世家助学的方式,说得陆康心里也有些没底。他们几家研究出这个方案,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扬名,还有争取舆论和民意的成份。孙策在南阳、汝南干的那些事,他们大概都知道一点,尤其是他,庐江与汝南毗邻,陆议又在孙策身边,他非常清楚孙策压制世家的想法。他身为世家,当然不希望利益受损,这才针对孙策的计划做出对策。孙策坚决反对他们插手启蒙教育,却不反对他们赞助学术活动,这让他觉得可以接受。毕竟舆论的主体还是读书人,不是只接受了启蒙教育的普通人。
两人都说得比较隐晦,摸到了对方的底线,达成了妥协,默契的把话题引了开去。
眼看着便是正午,就在准备午餐的时候,派去沈家的人回来了,附在陆康耳边说了几句。沈直不仅拒绝了孙策的邀请,还出言不逊,说孙策是商贾之子,不懂规矩,擅取吴郡,而陆康等人不加劝阻,反而助纣为虐云云。
陆康的脸色当时便有些难看,不由得瞅孙策一眼,又低声和传信的人交待了几句,听起来语气很生硬。见陆康迟迟不给他结果,孙策便知道这事不仅不顺利,很可能还出了一些岔子。
“陆公,究竟怎么回事?”
陆康很尴尬。“沈直……有恙,不良于行。”
孙策拦住了陆康。“既然如此,我去见他。”
“将军,不必……”
孙策转过身,似笑非笑地看着陆康。陆康脸上的笑容僵住了,讪讪地咂了咂嘴。“将军,是我多此一举,你就不必走一趟了。”
孙策心里有火,脸上也没了笑容。最近他太给吴郡世家面子了,这些人有点不知进退。陆康也有些摆不正自己的身份。俗话说得好,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统治讲究恩威并施,恩已经施了,威风还没抖,沈直既然撞到刀口上了,他岂能放过这个发飚的机会。
孙策下令随行的义从骑集结,直奔沈家。陆康跺足,连忙派人去大雷山请沈友,自己也叫一辆车,赶去沈家。孙策来姑苏城,没带典韦等人,只有阎行、马超等义从骑随行保护,行动很快。等陆康赶到岭下,孙策已经跑得没影了。陆康心急如焚,让车夫快马加鞭,飞奔入城。
孙策来到沈家,两百余骑在里门前停住,以里门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将整个巷子都堵得严严实实。不用说任何话,行人就自觉的靠边绕道,没人敢上前惹事。里正见状,连忙出迎。
“敢问将军是……”
孙策笑嘻嘻地说道:“在下孙策,麻烦带我去沈直家。”
里正一听是孙策,眼睛顿时亮了,脱口而出。“原来是孙郎啊。唉哟喂,怪不得老朽今天一大早就听到花喜鹊叫,原来果然有贵客到啊。啧啧啧,果然是个俊俏的少年郎。孙郎是来看沈君的?刚才……哦,刚才有人来过,没错没错,是老朽糊涂了。孙郎请,老朽引你去沈家。”
见里正欢天喜地,孙策也没说什么,跟着里正往里走。马超等人鱼贯而入,到了沈直家,四周团团围住。里正一看这架势,这才感觉到不对劲,站在沈家门口不敢往里走了。
孙策示意庞统取过一些铜钱,塞到里正手中。“老丈拿去饮酒,就不必在这里等了。”
里正连不迭的走了,几个铜钱落在地上都没敢回头捡。孙策转身示意马超上前扣门。马超刚敲了两下,里面便传出一个略带惊慌的声音。
“是谁叩门?”
马超朗声道:“讨逆将军孙策,前来拜会沈君。”
“我家主人……”话音未落,里面响起另一个声音。“啰嗦什么,不见就是不见。孙策,你听着,我就是沈直。道不同,不相为谋,朝廷所任的吴郡太守……”
孙策冷笑一声,冲着马超使了个眼色。马超向后退了一步,飞身上前,一脚踹在沈家大门上。“轰!”一声巨响,沈家大门的门栓被踹断,门板飞了出去,连门框都被扯坏。
门内响起一声惊叫,随即一片死寂。
甘宁目光一扫,见孙策面色平静中带着一丝期许,而沈友、顾徽等人含笑不语,分明有看热闹的意思,不禁心头恼怒,却没有发作。他知道自己书读得不多,又有做江盗的经历,为人所轻视,现在随孙策到吴,孙策又将平定太湖的重任交给了他,难免有人不服。换作以前,他会恶语相向,甚至拔刀砍人,可是现在他会用实际行动来反击。
这么多天的准备,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
甘宁调整了一下呼吸。“夫子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他,山静水动尔。山势盘旋迂回,树林掩映,但终究是静物,除非山崩地震,否则形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水战则不然,水情风向,变动不居,无一定之规。山地战之难,在于大军无法展开,目力难以及远,变生于肘腋,战出于仓促。水战则与此相反,看似碧波万顷,一目千里,实际威胁无所不在,水面之下是深渊还是浅渠,是缓流还是急流,谁也说不清,稍有差池,或有搁浅之忧,或有倾覆之难……”
甘宁侃侃而谈,从各个方面比较了山地战与水战的区别,虽然文采不足,但说得很实在,句句正中要害。不仅孙策、郭嘉觉得有道理,就连沈友等吴地人氏都觉得受益匪浅。他们了解太湖中各岛的形势,但具体到各岛周边的水情,他们同样一头雾水。
他们毕竟是士人,平时就算游览太湖也是由别人操舟引路,他们哪知道哪儿能走大船,哪儿只能走小船,哪儿有深渊,哪儿又容易搁浅啊。而对于水战,他们更是肤浅得很,远不及甘宁有经验。
孙策看在眼里,欣慰不已。甘宁最近很用功啊,功课准备得很充分。“兴霸,如果我猜得不错,这大概是论水战最充分的一篇,奉孝、子正,你们可曾见过论说水战如此精辟的文章?”
郭嘉、沈友不约而同的摇摇头。“闻所未闻。”
“兴霸,把你的这些意见写成文章,将来用作讲武堂的水师教材。牛渚作战的经过也要写下来,以后要养成这个习惯,每次作战都要进行总结,并形成文字,这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嘛。”
甘宁大喜,连忙躬身致谢。有孙策力挺,他就不用担心这些文人的刁难了。
“子正,上次阊门之战,你也要把经过写出来,越详细越好。”
“喏。”沈友躬身领命。“将军,我有个建议。”
“你说。”
“我想请马将军、阎将军协助。对步卒战术,我自信可以成文,但我对骑兵战术比较陌生,当时离战场也比较远,看得不太清楚,许贡旧部又慌了神,说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唯有请马将军、阎将军补充,骑战部分才能完整。”
孙策非常满意,转头看向马超。阎行统领义从骑,不在大帐里,只有马超随时随时跟在他身边。“孟起,骑战部分就交给你了,你是亲自执行的人。我对你还有一个要求。”
马超挺起胸膛,眉飞色舞。“将军请说。”
“遍查典籍,结合你们在凉州的实践经验,总结一下骑战的发展史。”
马超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了,眉毛跳了跳。“将军,我……可写不了什么史啊,这个……太重了吧?”
“你们这些精通骑战的勇士都搞不清楚骑战的发展史,还指望书斋里的书生?不要担心文笔,关键在于有没有真知灼见。也不要担心不够完善,只要言之有物,哪怕一两百字,也比空洞无物的长篇大论好。”
见马超还是畏难,孙策又激励道:“鉴往知来,鉴往不是目的,知来才是关键。黄大匠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研究出更好的冶炼术?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的是他梳理了南阳铁官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积累的资料,从中找到了规律。你如果能找到骑战发展的规律,再往前推一步,说不定就能迎来一个重大突破。”
马超转了转眼睛,有些心动了,只是底气依旧不足。他对骑战是很精通,可是对典籍却一窍不通,过去的骑战是什么模样,他也一头雾水。
“不要急,慢慢来,哪怕最后做不成文章,想想总是没坏处的。”
“喏。”马超挠挠头,很勉强的答应了。
祖郎驱狼吞虎,以一已之力搞得铜官山、伏虎山、石门山的三伙实力最强的山贼互相残杀,已经无法对阳羡产生重大威胁,孙策随即安排下一步的战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派人加强故鄣的戍守力量。
故鄣是原名鄣县,是秦时鄣郡的郡治,是鄣郡北部平原地区和南部丘陵地区的结合点。只是位置过于偏东,对西部控制不力,后来才迁到宛陵。控制了故鄣,就可以切断阳羡周边诸山与南部丘陵地区的联系,既能防止北部的山贼南逃,又能控制南部诸山的山贼北上。
孙策与郭嘉、沈友等人反复商量,最后决定让亲卫将郭暾任丹阳都尉,进驻故鄣。为了让他能顺利地履行好任务,孙策不仅让他带走了五百亲卫,还请沈友推荐一个熟悉当地民情的人协助他。沈友反复权衡后,推荐了陆康的儿子陆俊出任故鄣长。
孙策同意了。他本来就有意让陆俊出仕,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机会。陆康年纪大了,不愿出仕,陆议年纪又太小,陆家目前还没有人在他控制的区域内任职,这对平衡吴郡势力不利。不过他也清楚,沈友这么做也是有私心的,沈家和陆家有姻亲关系,沈家的沈鸾娶的就是故广陵太守陆稠的女儿,陆家得势对沈家没什么坏处。
孙策为此亲自去了一趟姑苏城,拜会陆康。陆康又惊又喜,带着孙策参观正在修建的郡学,又与郡学里的新招徕的一些学者见面。吴郡郡学原本在姑苏城中,陆康觉得城里太热闹,不利于做学问,便在城西七子岭选了一片地新建,既离城市不远,生活方便,又比较安静,登高观临,太湖风光尽收眼底。
这片地是陆家的产业,原本是陆康年轻时读书的地方,有一些房屋,已经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士子入住。听说孙策来了,纷纷出门观望,陆康为孙策一一引见。这些人有吴郡本地的,也有一些北方来避难的,以前这些人依附于各家,能不能吃上饭,全看主人家脸色,现在郡学招揽人才,由官府提供衣食,不少人便闻风而至,尤其是那些过得不太顺心的。
比如步骘和卫旌。
第787章 步骘
步骘是下邳淮阴人,刚刚二十出头。他到江东有两年了,之前一直在会稽依附焦矫,焦矫是会稽豪族,做过征羌令,又被人称为焦征羌。步骘、卫旌就租了焦家一片地种瓜。冬天无瓜可种,他们就往来吴县做点小生意,正好孙策击退许贡,要在吴县建学,他们就来了。
此刻的步骘很寒酸,又黑又瘦,穿着一身粗布短衣,脚上穿的也是草鞋,不过精神挺好,尤其是眼神非常坚守,看到孙策也没什么波动,平静的行礼。相比之下,卫旌就热情多了,举止之间不太从容。
孙策见步骘手里拿着一卷竹简,便问道:“在读什么书?”
“左传。”
“想研究左传?我记得高孔文精于左传,你们可曾论战一番?”
步骘摇摇头。“还没机会向高孔文请教。况且我读书也不是为了和谁论战,只是为了增长学识而已。”
孙策很欣赏步骘这种态度。本来嘛,读书就是为了增长学问,拓展见闻,非要和谁争个高下,而且争的又不是真相,实要没什么意思。相比之下,古文经比今文经要务实一些。
“我有一个课题,想请人做些专题性的研究,不知二位有没有兴趣。”
步骘和卫旌互相看了一眼,拱手道:“敢闻其详。”
孙策便把自己的打算说了一遍。他最近看了不少兵书,但不论什么兵书,基本上都以战略为主,很少有讲具体战术的,即使讲也很粗略,他想做一些详细的研究。让甘宁总结水战,让马超总结骑战,都是出于这个目的。可他也清楚,甘宁、马超有实战经验,但学问底子太差,也没时间去爬梳典籍,研究古代的发展史,他需要有学问比较好的人辅助。可是真正的大儒又不屑做这些事,他们想的是立德立言之类的大事业,才没兴趣做这些琐碎学问。
但这些学问对孙策很重要,而且也是他希望转变学风的一个象征。他到郡学来就是想挑几个愿意做这种研究的读书人予以资助,借以表明自己的价值取向。学术风气不是他想改就能改的,要慢慢诱导。江东利水战,真正意义上的水师就起源于江东,但研究水战的人却非常少,他想造船,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就要对水战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升造船技术,改进水师战法。
要想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有精通木学的黄月英,要有精通水战的甘宁,还要有精通学术的人帮忙。只有将水战史的来龙去脉搞得比较清晰,把握其中发展的脉络,才能有的放矢,造出最切合实际的战船,又能引领新的发展方向,拥有技术上的先发优势。为此,他愿意提供一百金的报酬。考虑到相关文献并不多,所需时间也不会太长,这个报酬不仅充足,甚至过于丰厚。
步骘欣然从命,和卫旌接下了这个委托。
陆康冷眼旁观,没有发表什么意见,等和孙策独处时才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么一个小课题,有必要支付百金吗?”
孙策笑笑。“陆公,这个课题的确不大,可是愿意做的人太少。我这么做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做一些实际的学问。郡学建起来了,木学堂、本草堂还没着落呢,如果有条件,我还想建讲武堂。江东利水战,讲武堂里如果没有精通水战的大师,和南阳讲武堂又有什么区别?”
陆康思索片刻,也觉得孙策说得有理。别看江东是水战的发源地,可是还真没什么人对水战进行深入研究。不光是水战,陆战、骑战一样如此,纵观史书,对战事经过一向记载简略,后人很难从那些记载中学到什么东西。史书如此,兵书也好不到哪儿去。书读得再多也是纸上谈兵,真正上了战场,一看各自传承,二看各人天赋。
“兵者,国之大事,人人皆知,合适吗?”
孙策笑笑。“通晓战略战术,并不一定就能成为名将,充其量只是避免犯一些低级错误而已。陆公,士人要想成为四民之首、国家栋梁,可不能夸夸其谈,通晓各种学问对他们有好处。”
陆康有些不太高兴。“务实当然好,却也不能忘了圣人君子不器的教诲。”
孙策没有反驳陆康。这些事讲道理永远讲不清,只能用事实来证明。反正财政权在他手上,主动权也就在他手上。陆康愿意贴钱去研究那些大而空的学问,那是陆康的事,他是不会把重心放在那些学问上面。步骘如果真能安下心来把这个课题做完了,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水师将领应该不成问题。
孙策随即说起了想让陆俊出仕的事。
陆康想了一会儿,摇摇头。“将军能够想起犬子,我非常感激。但犬子并不合适这个职位。故鄣是必争之地,宜选通晓军事的人镇守,犬子不通军事,性格又过于刚直,很容易和郭都尉起冲突。”
孙策很意外。“那陆公能推荐几个人吗?”
“我倒是有合适的人选,但此人身份比较特殊,沈子正没有推荐他,可能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谁?”
“沈直沈伯平。”
孙策也有些糊涂,沈友推荐陆家的人,陆康推荐沈家的人,他们是互相吹捧还是另有原因?
见孙策不说话,陆康解释了几句。吴郡世家大多从文,比如陆家、顾家,好武的不多,但是也有,沈家、朱家就是其中代表。沈友文武双全,朱桓少好武艺,都是这两家的代表人物。沈直没有沈友那么出色,但他也通晓军事,有不错的武艺,比陆俊更适合出镇故鄣。
但沈直有个问题:他是盛宪的女婿。
盛宪是名士,而且政治主张偏向党人,与孙策是潜在的对手,他能不能支持孙策,眼下还不好说。如果孙策和盛宪发生冲突,沈直很可能会偏向盛宪,与孙策为敌。如果他只是一介布衣,最多不和孙策合作。如果他做了故鄣长,就有可能危及故鄣的安全。
孙策听完陆康的解释,沉吟了良久。他知道陆康的意思,陆康说得没错,沈友没有推荐沈直,很可能就是担心沈直会支持盛宪。而陆康却反其道而行之,自然是希望他能维持和盛宪的关系,至少不要发生冲突。他已经和周氏闹崩了,再和盛宪发生冲突,对他控制会稽非常不利。如果能让沈直出任故鄣长,也算是一个友善的表示。他们都是为了他好,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同。
“我想见见沈直。”
第788章 打上门
陆康很高兴。孙策没有直接否定他的推荐,还愿意见见沈直,说明孙策还是很理智的,并不因为盛宪是党人就直接将之列为敌人。即使是因为他的面子,也非常难得。
陆康让人去请沈直,自己陪着孙策继续游览七子岭,讲解他对郡学发展的规划。他对孙策说,他和高岱等人商量过了,觉得孙策那个加强教育,让郡学士子轮流到乡里授课的建议可行,现在已经着手安排了,不仅要确定制度,还要安排相应的资金进行扶植。这个资金不能全由郡里出,各县也要分摊一些,另外再由乡里贤达资助一些,应该就差不多了。
陆康一边说一边用眼角的余光看孙策,他很想做得自然一点,但他显然不擅长这种事,一眼就被孙策看穿了。有南阳、汝南的郡学经验在前,孙策对郡学该怎么办的思考已经比较深入,对陆康心里怎么想也大致有数。普及教育就是与世家争夺人才,他又怎么可能让世家借此伸手。
“陆公,教化百姓是朝廷和郡县的责任,郡县分担费用,这是应该的,乡里贤达就不必了。开了这个口子,以后太守、令长又多了一个摊派的理由,捐助劝学成了任务,反而不美。”
陆康叹了一口气。“如此一来,只怕资金会比较紧张啊。别的不说,吴县有四万余户,以四十户需一师计,就需要一千多人,每人年俸百石,就是十万石,再加上笔墨书本等开支,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全由赋税供给压力会很大。各家自愿捐助劝学,何乐而不为?”
“我不是反对各家自愿捐助,但普通百姓子弟的教育不能由他们来承担。”孙策一口咬定底线不放。老百姓认死理,他们受了谁的好处,以后就认谁。如果普及教育由世家豪强捐助,哪怕是一部分,他们以后也会念着这些人的好,进工坊也会优先去他们的工坊,如此一来,等于他为世家豪强培养了人才。世家要收买人心可以,这一块不能插手。按照当前的粮价,十万石相当于一千金,的确是个不小的数目,可他还能挤得出来。
“那我们应该如何助学?”陆康不知不觉的改了称呼。
孙策笑道:“助学的方式太多了,比如有某人写出一部专著,或想广为传抄,或想刻碑,却苦于资金不足,你们就可以提供资助,这才是扬名的好机会嘛。”
孙策一口气说了好几句世家助学的方式,说得陆康心里也有些没底。他们几家研究出这个方案,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扬名,还有争取舆论和民意的成份。孙策在南阳、汝南干的那些事,他们大概都知道一点,尤其是他,庐江与汝南毗邻,陆议又在孙策身边,他非常清楚孙策压制世家的想法。他身为世家,当然不希望利益受损,这才针对孙策的计划做出对策。孙策坚决反对他们插手启蒙教育,却不反对他们赞助学术活动,这让他觉得可以接受。毕竟舆论的主体还是读书人,不是只接受了启蒙教育的普通人。
两人都说得比较隐晦,摸到了对方的底线,达成了妥协,默契的把话题引了开去。
眼看着便是正午,就在准备午餐的时候,派去沈家的人回来了,附在陆康耳边说了几句。沈直不仅拒绝了孙策的邀请,还出言不逊,说孙策是商贾之子,不懂规矩,擅取吴郡,而陆康等人不加劝阻,反而助纣为虐云云。
陆康的脸色当时便有些难看,不由得瞅孙策一眼,又低声和传信的人交待了几句,听起来语气很生硬。见陆康迟迟不给他结果,孙策便知道这事不仅不顺利,很可能还出了一些岔子。
“陆公,究竟怎么回事?”
陆康很尴尬。“沈直……有恙,不良于行。”
孙策拦住了陆康。“既然如此,我去见他。”
“将军,不必……”
孙策转过身,似笑非笑地看着陆康。陆康脸上的笑容僵住了,讪讪地咂了咂嘴。“将军,是我多此一举,你就不必走一趟了。”
孙策心里有火,脸上也没了笑容。最近他太给吴郡世家面子了,这些人有点不知进退。陆康也有些摆不正自己的身份。俗话说得好,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统治讲究恩威并施,恩已经施了,威风还没抖,沈直既然撞到刀口上了,他岂能放过这个发飚的机会。
孙策下令随行的义从骑集结,直奔沈家。陆康跺足,连忙派人去大雷山请沈友,自己也叫一辆车,赶去沈家。孙策来姑苏城,没带典韦等人,只有阎行、马超等义从骑随行保护,行动很快。等陆康赶到岭下,孙策已经跑得没影了。陆康心急如焚,让车夫快马加鞭,飞奔入城。
孙策来到沈家,两百余骑在里门前停住,以里门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将整个巷子都堵得严严实实。不用说任何话,行人就自觉的靠边绕道,没人敢上前惹事。里正见状,连忙出迎。
“敢问将军是……”
孙策笑嘻嘻地说道:“在下孙策,麻烦带我去沈直家。”
里正一听是孙策,眼睛顿时亮了,脱口而出。“原来是孙郎啊。唉哟喂,怪不得老朽今天一大早就听到花喜鹊叫,原来果然有贵客到啊。啧啧啧,果然是个俊俏的少年郎。孙郎是来看沈君的?刚才……哦,刚才有人来过,没错没错,是老朽糊涂了。孙郎请,老朽引你去沈家。”
见里正欢天喜地,孙策也没说什么,跟着里正往里走。马超等人鱼贯而入,到了沈直家,四周团团围住。里正一看这架势,这才感觉到不对劲,站在沈家门口不敢往里走了。
孙策示意庞统取过一些铜钱,塞到里正手中。“老丈拿去饮酒,就不必在这里等了。”
里正连不迭的走了,几个铜钱落在地上都没敢回头捡。孙策转身示意马超上前扣门。马超刚敲了两下,里面便传出一个略带惊慌的声音。
“是谁叩门?”
马超朗声道:“讨逆将军孙策,前来拜会沈君。”
“我家主人……”话音未落,里面响起另一个声音。“啰嗦什么,不见就是不见。孙策,你听着,我就是沈直。道不同,不相为谋,朝廷所任的吴郡太守……”
孙策冷笑一声,冲着马超使了个眼色。马超向后退了一步,飞身上前,一脚踹在沈家大门上。“轰!”一声巨响,沈家大门的门栓被踹断,门板飞了出去,连门框都被扯坏。
门内响起一声惊叫,随即一片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