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404节
  杨仪顿时红了脸,连忙还礼,口称不敢。他给周瑜找了这么多麻烦,本来准备好了挨周瑜一顿驳斥,没想到周瑜反而向他致谢,倒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周瑜又问起关中的情况。他刚刚从江南回来,还不太清楚关中谈判的事。孙策一直和他保持联络,每隔几天就会有消息来,有事则话多,无事则话少。他提到了派蒋干去关中的事,目的很简单,就是推行荀攸提议的尊王攘袁方略。他也清楚,这个方略对孙策的确有利,可是困难也不小,尤其是粮食短缺很难解决。张纮刚刚也说了,南阳各县的仓库都空了,那如何筹备给关中的粮食就成了问题。
  具体涉及到周瑜,就是需不需要从南郡和江南转运粮食,转运多少,会不会影响南郡驻军的供应。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拿下益州,超出了他们的预期,秭归、夷陵防线必须要加强,别的地方都可以缓一缓,这几个县的粮食不能动,不仅不能动,还要酌情增补。
  对周瑜的问题,张纮做了解答。
  根据孙策的计划,前后可能要给关中转运两百万石,但这两百万不需要一次性运到,第一批只准备给三十万石。这些粮食暂时由丹水、析县等五县筹措,主要以向当地世家借贷为主,以秋后的田租偿还,期限三个月,利息三分。这两年南阳没有什么战事,世家和不少百姓家里多少都有点存粮,暂时不会影响生计,能赚点利息,他们也不反对。五个县,多的七八万石,少的两三万石,筹措三十万石粮没什么问题。
  根据对关中户口和驻军的估计,这三十万石能解燃眉之急,缓解灾情,稳定人心,其后再视情况而定,这情况包括灾情的发展、双方谈判的进度,逐步进行调拨。如果能将时间推迟到八月秋收以后,压力就会小得多,以南阳的户口基数和耕地面积,一次性拨付五十万到一百万都没什么大问题。如果要在秋收之前拨付,问题可能会大一点,到时候可能要从江南调拨一部分应急,或者从颍川抽调一部分。
  这些都是建立在没有大战事的基础上。孙策的主体方针是能拖则拖,能谈尽量谈,但各地驻军的军粮要保证供应,随时准备作战,以战促和。如果真的发生战事,优先供应军粮。实在不行,就以高利息向世家借贷,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木学堂的技术转让为条件。至于关中,不管谈判进展如何,赈济必须执行,尽可能减少饥民饿死的事情发生。区别只有于谈判顺利,就运粮到关中。谈判不顺利,就吸引饥民到南阳来,趁机抽空关中的户口。江南四郡到手之后,屯田正在展开,安置十万户是绰绰有余。
  周瑜心领神会,告辞张纮,来到侧院。
  使者周昉正在院中转圈。他是周忠的次子,周瑜的从兄,比周瑜大五岁,成年后一直跟着周忠,前些年吃了些苦头。他的兄弟周晖被杀后,他就成了周忠的继承人,这次周忠迁大司农,他也被天子封为议郎,奉命出使南阳。
  他已经知道周瑜来了,正在等消息,一等不来,二等又不来,已经有些焦急,正在转圈,忽然听说周瑜来了,连忙回到堂上坐定,摆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模样。看到周瑜,他才起身,来到阶下,伸手揽住周瑜的肩膀,亲热的笑道:“公瑾,别来无恙?啧啧,这带兵的就是威风。”
  周瑜笑笑。“公明,你说笑了,我哪有你这天子使者威风。叔父升任九卿,你也正式入仕,待会儿谈完公事,随我回家去,我设宴为你庆贺一下。”
  周昉眉头一挑,听说了周瑜的言外之意。“公瑾,张长史不肯接受朝廷的条件?你知道是什么条件吗?”
  “听公明你的意思,这条件很诱人?”
  周昉松开了周瑜的肩膀,来回转了两圈,在周瑜面前站定。“公瑾,封侯算不算一个诱人的条件?”
  周瑜不动声色。“封谁为侯?封什么侯?”
  “封你父子为侯。”周昉说道:“当然,孙将军父子加官晋爵是意料之中的事,毋须多言。关键是你,如果你能促成此事,天子可以封你父子为侯,你父亲为桐乡侯,你为龙舒侯。”
  周昉话音未落,周峻已经瞪圆了眼睛,发出一声惊呼。“当真?”
  周昉笑了,既有些得意,又有些掩饰不住的羡慕。他的祖父周景有爵位安阳乡侯,由大伯周崇继承,他的父亲周忠虽然官至大司农,封侯却遥遥无期,他也不敢奢望。周瑜这一支就更指望不上了。可是现在时势造英雄,周瑜依附孙策,不仅自己能以战功封县侯,连他的父亲周异都跟着沾光,封乡侯,而且龙舒县和桐乡都离舒县很近,是莫大的荣耀。
  周瑜自己有了侯爵,那周异的桐乡侯就会由他的兄长周瓘继承,然后再传给周峻。换句话说,周峻即使现在开始不努力,也可以安稳的继承爵位。官位不能继承,爵位是可以继承的。某种程度上,爵位比三公还难得。所以周瑜还没说话,周峻已经心动了。
  因为这根本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
  第1114章 云泥有别
  周瑜恍若未闻。别说兴奋,眼神连一丝波动都没有。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是失望。
  “听说成德人刘晔也在长安,兄长可曾与他见过面?”
  周昉有些迟疑。周瑜的反应不在他的预料之中,却问起了刘晔,这让他很不安,有一种被人看穿的感觉。他转了转眼珠,顾左右而言他。“公瑾,你觉得这个条件还不够?人苦不知足,拜将封侯,这是无数人一辈子也难以企及的成就,你刚刚弱冠就得到了,应该知足。”
  周瑜笑笑。“是啊,我刚刚弱冠就封侯拜将,是该知足,可以解甲归田,放马南山了。”
  “噫,公瑾,我可没这个意思,你正当年华……”周昉说了一半,突然听懂了周瑜话里的讽刺,顿时尴尬无比。他看着周瑜,周瑜也看着他,还是那么平静,看不出一丝情绪的变化,仿佛说的是别人的事,与他无关。他讪讪地笑了两声。“公瑾,我可没这意思,这……是朝廷的旨意。”
  “朝廷还有其他旨意吗?”
  “公瑾,我……不懂你是什么意思。”
  周瑜吁了一口气,沉吟片刻。“兄长,都是自家人,我就直话直说了,这个要求太过了,完全不可能。当然,你是我的兄长,不能不留点情面,要不然叔父这个大司农也难做。这样吧,旨意是给孙将军的,孙将军对张长史有授权,在张长史的权限范围内,他可以酌情处理。现在已经过了张长史的权限,我建议他送你去平舆,由孙将军亲自处理,如何?”
  周昉眼珠转来转去,猜测着周瑜的言外之意。
  “不过,我事先提醒你,平舆与宛城之间相距数百里,一来一去,最少也要半个月,孙将军公务繁忙,能不能及时见你,我也说不准,万一不凑巧,你甚至可能要追到吴会去。当然这样也不错,顺便看看吴会屯田的情况,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将来向天子回报时,也能言之有物。”
  周昉这次终于听明白了。这个要求太过份,要改趁早改,要不然让你到豫州、扬州跑一圈,千里奔波还是小事,耽误了时间是大事,关中可等着粮食救命呢,他要是迟迟见不着孙策,关中就完了。而要做到这一点太容易了,张纮派人通知孙策一声,就算孙策在平舆,要躲着他也容易得很。
  张纮没有直接赶他走,不是给他面子,是给周瑜面子。
  周昉咂了咂嘴,不动声色的挥了挥手,示意侍者退下。周峻是周瑜的从子,贴身侍从,不用退下,所以他站着没动。周瑜转头,对周峻说道:“元山,你去见张长史,就说我正和公明说话,你向他借《汉书》一观,尤其是《王莽传》,借来抄两遍。”
  周峻一听,脸色顿时一变,低下头,应了一声,转身去了。周昉不悦。“公瑾,你这是……”
  “读史明理。”周瑜淡淡地说道:“他跟着我征战,没什么时间读书,要补补课。”
  周昉的脸颊抽搐了两下,眼中闪过一丝怒意。他反应再慢,也知道周瑜不是简单地让周峻读书,这分明是一个惩罚,惩罚周峻刚才的反应。读书很正常,抄书也很正常,可是抄两遍就不正常了。他沉下了脸,盯着周瑜,嘴角撇了撇。
  周瑜看着周昉,平静如水,温润如玉,连一点锋芒都看不到,却让人有一种无隙可击的感觉,就像面对一座坚城。别说攻击,就算是看一眼都让人绝望。
  周昉收回了自己的眼神,从袖子里抽出另一份清单,递到周瑜面前。周瑜接过来扫了一眼,点了点头。这份清单理性了很多,主要是粮食、布匹,军械也减到了三百套,如果说有什么意外的话,就是丝帛要得有点多,而且不是今年一年,是希望建立一个长期的供赋制度,并要求在武关建市,保持商路畅通。
  “公瑾,这个可以了吧?”
  “可不可以,要由张长史来决定,到时候你们再谈。”周瑜将清单递了回去,云淡风轻地说道:“我只能给你一个建议,能在南阳谈,尽量在南阳谈。南阳要不到的,你到平舆也要不到。”
  “那……南阳谈成的,孙将军都能答应吗?”
  周瑜抬起眼皮,瞅了周昉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兄长,孙将军能将荆州军务交给我全权处置,他还不放心张长史处置荆州的政务?你别忘了,我请孙将军到舒县居住,张长史却是孙将军请来的名士。”
  周昉很尴尬地笑了。他听懂了周瑜的意思。张纮能决定是否满足朝廷的要求,周瑜也不需要朝廷封侯,他铁了心依附孙策,要做开国功臣,根本不在乎朝廷的封赏。他视作不次之赏的封侯在周瑜的眼中根本不值一提,反而是个避之不及的麻烦。
  唉,刚才那么兴奋,真是丢人啊。
  说完了公事,周瑜起身告辞。张纮坐在堂上,周峻低着头站在阶下,手里抱着一卷书。周瑜上了堂,向张纮致谢。张纮笑道:“少年无知,教训两句便是了,没必要抄书吧,《王莽传》五万余言,看一遍都累人。”
  周瑜拱拱手,笑道:“五万余言虽然不少,能睹一朝兴衰,也是值的。况且长史的批注一字千金,他能有机会观瞻学习,累一点也是值的。”
  张纮眉头微挑。“一朝兴衰?我听说蔡伯喈欲为新莽作史,另写《新书》,不会是真的吧?”
  “确有此事。”
  张纮身体微微前倾,脸色凝重。“为何?”
  “无他,正视史实而已。”周瑜很好奇。“怎么,长史觉得不妥?”
  张纮眉头紧锁。“岂敢,我只是觉得,在为新莽作史之前,是不是先为西楚作史,也许更有借鉴意义。”
  周瑜轻声笑了起来。“长史有所不知,《西楚书》已经完稿,正在派人抄写副本,其中一份很快就会送到长史手中。”他端起案上的水杯,眨眨眼睛。“蔡祭酒说,他会对得起襄阳书院耗费的每一粒粮,每一枚纸。”
  张纮斜睨了周瑜一眼,忍俊不禁。“看来我这吝啬的恶名已入青史,洗不掉了。”
  “岂敢,岂敢。我刚才说过了,长史位列名臣传是意料之中的事,区别只在于位次。”周瑜顿了顿,又道:“这是孙将军的意思,不掩功,不讳过,秉笔直书,为后世垂范。”
  张纮扬了扬眉。“这么说,我倒是有些期待这《西楚书》了,不掩功,不讳过,有此六字,当为作史典范,开一代风气。”
  第1115章 具装
  马超带着庞德等人飞奔而至,在湖边下马,将马缰扔给庞德,看着湖边等候的小船和船上的庞统,脸色微变。“一定要上船吗?”
  “不用。”庞统笑了,迈步一跃,上了岸。“等着吧,将军正在议事,待会儿就来。”
  马超如释重负,重新露出灿烂的笑容。他看看四周,凑到庞统身边,轻声说道:“我刚刚收到家书,家父特地挑了两匹性情温顺的西凉马,三将军一匹,尊夫人一匹,希望能稍慰尊夫人乡土之思。”
  庞统心领神会。“多谢将军了。”
  “应该的,应该的。”马超咧着嘴笑道:“将军面前,还请士元多多美言。家父虽然在西凉多时,毕竟不能与韩文约比肩。”
  “放心吧,将军心里有数。交友交心,不是只论势力。”
  “那是,那是。”马超开怀大笑。有了庞统这句话,他心里的那块大石头算是落下了。他接到马腾的家书,知道了与蒋干会面的经过。马腾只提供了两百匹战马,韩遂没有违背他们之间的约定,但他在这个时候派韩银送韩少英到汝南完婚,并以五百匹马为嫁妆,已经把马腾比了下去。韩银以送嫁为名,带了一千骑士来,这分明要是讨一千套甲胄、军械的意思,就算孙策打个折,至少也要将韩银的亲卫营三百骑装备起来。如此一来,韩遂的实力将有明显的提升,马腾就成了最弱的那一个。
  庞德很久以前就提醒马超这一点,所以马超写家书回关中的时候,特地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孙策的妹妹孙尚香,一个是庞统的夫人张子夫,孙尚香好武,张子夫是关中人,都喜欢骑马,马超请马腾准备两匹好马,特别送给这两人,不仅要强壮,更要漂亮。
  女人与男子毕竟不同,爱美之心更加强烈,对坐骑的外形要求也更高,她们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坐骑。庞统从来没提过,孙尚香和她关系不错,经常一起骑马,来营里挑选马匹的时候说起过。庞德记在心上了。
  “突然叫我来,是有行动吗?”
  “大热天的,能有什么行动。有件东西,要请你参谋一下。”庞统说着,招招手,有两个人抬着一个箱子走了过来。马超看着那两人有些眼熟,不由得多看了一眼,却一时想不起来是谁。正翻着眼睛挠头的时候,庞德一语道破。“将军,这是南阳铁官的匠师。”
  马超恍然大悟,连连点头,态度立刻恭敬了几分,不敢摆少将军的谱。南阳铁官是当前冶铁水平最高的铁官,发往关中的军械大多都要由南阳铁官负责,他要是惹了这些人,到时候发给马腾的军械也许就会降一个等级。
  那两个工匠虽然只是普通匠师,却已经习惯了这种待遇。这也是他们愿意在南阳铁官效力的原因之一。虽然是工匠,却能凭自己的技艺得到应有的尊敬,这比单纯挣钱多更有成就感。当然,南阳铁官的匠师收入也不低,一个普通匠师也能年入百石。
  他们放下箱子,轻轻一拉,大箱子像变戏法一般拉开,分解成几个小一号箱子。仅是这一手,这就让马超等人叹为观止。但更让他们惊喜的还在后面,匠师们将箱盖一一打开,每只箱子里都是一件精甲,却不是人的甲胄,形状很怪异。
  马超突然屏住呼吸,大叫一声:“具装?!”扑上去拿起一件,举在面前细看,就像看到了心爱玩具的孩子,越看越欢喜。他连声说道:“令明,你看你看,这花纹多漂亮,这是具装啊,真正的具装。”
  庞德也很兴奋,拿起一件,掂了掂,便有些意外。“这么轻?”
  马超也发现了。“是唉,好像份量不太够。”
  一个匠师矜持地笑道:“将军放心,这具装虽然比常见的具装轻一些,但坚固性却一点问题也没有。我们做过试验,除非用特制箭矢,否则这些具装五十步能防一石弓弩,八十步能防两石弩,百步即使是四石强弩也无法射穿。”
  “当真?”马超将信将疑。高级将领穿的鱼鳞甲也不过是这样的防护能力,这具装又不是鱼鳞细铠,怎么可能有这样好的防护力。
  匠师声音不大,但自信满满,甚至有几分傲慢。“南阳铁官,从无虚言。”
  见匠师这么自信,马超不敢再质疑,否则这些匠师会翻脸的。“你们怎么做到的?”
  匠师笑而不语。庞统咳嗽一声,笑道:“马将军,装起来试试吧。”
  马超有点不好意思。他知道自己越界了,打听技术细节是非常犯忌的,连忙招呼庞德卸下一匹坐骑的马具,将具装组装起来,然后他亲自上马试乘。具装很精致,份量也比想象的轻,战马跑了百十步就适应了。马超开始策马小跑,具装甲骑并不需要快速奔跑,即使冲阵也只是小跑,只要保证人马的安全,小跑也足以击破步卒的防守。
  两名匠师跟了上来,一人一边,一边观察战马的奔跑状态,一边大声说着马超不懂的术语。有了刚才的教训,马超也不敢多嘴,只是按照他们的吩咐做出各种战术动作。有时候匠师提一些问题,他也要很认真的思考之后再回答,有时候还要重复做动作,细心揣磨其中的区别。
  他很清楚,南阳铁官试制具装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要想在秋季战事中使用上具装,他必须和这些匠师合作,尽可能缩短研制的过程,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孙策能否击退袁绍的攻击,同样关系到他本人能否再立新功。
  袁绍麾下有三百具装甲骑,那是袁绍的杀手锏。孙策不太可能拥有同等数量的具装甲骑,他几乎肯定要面对以少敌多的局面,将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就是他取胜的希望之一。
  等马超和匠师们完成试验,回到湖边,孙策的楼船已经靠岸。孙策下了船,正与庞统说话。见马超回来,孙策举起手,打了个招呼。
  “孟起,感觉怎么样?”
  “好,非常好。”马超翻身下马,乐不可支。“将军,虽然还有一些小瑕玼,却不是什么大问题,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第一次就做得这么好?我觉得这些人太能干了,个个都是大匠的资质啊。”
  “你少拍马屁。”孙策忍俊不禁。为了这些具装,他花了多少心血,马超是不会知道的,他也毋须知道。这些甲装的图纸、材料、加工工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绝密。尤其是材料,这可是黄承彦在冶金工艺上的最新成就,甚至还包括了一些炼丹道士的心血结晶。
  马超哈哈大笑。
  孙策笑了两声,问道:“孟起,问你一件事,能将长矛加长到一丈五以上吗?”
  第1116章 稀客
  一寸长,一寸强,这个道理谁都懂。
  可是在这个没有马镫的时代,能在马上持矛而斗已经不易,为了防止摔下去,大多骑士在发起攻击时并不会端平矛戟进行攻击,也不会全速冲锋,而是矛头稍稍向下,利用体重发力,突破对方的甲胄防护。战术决定武器,所以绝大多数骑士的矛戟都只有一丈二三尺,大概是身高的一倍半到两倍。
  用更长的矛戟当然占优势——张飞用丈八矛几乎打遍长安无敌手——对骑士的要求也更高,如果掌握不好,长度不仅不能提供优势,反而会影响战斗力。张飞与吕布交手时就遇到这种情况。高手相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即使是细微的失误也可能决定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