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557节
孙策哈哈一笑,摆摆手。当着一个孩子的面承认自己当时是失误,说实在的有点丢脸,如果对方不是魏延,他不想毁了这个名将的苗子,说不定就随便糊弄两句了。
“祭酒过奖了。我主要是懒得找借口掩饰,索性就承认了。”孙策看看四周,感慨不已。“况且这是何等所在?百年树人,这些孩子都是我寄予厚望的栋梁,总不能还没成材,先被我自己带歪了。”
蔡琰含笑道:“将军言重了。”说着,伸手请孙策到后堂。孙策一边走一边问道:“公瑾还没回来?”
“他有公务在身,这几天就不过来了。”蔡琰面色微红,有些羞涩。孙策看得分明,忍不住哈哈大笑。“我明白了,这是要避嫌啊。他啊,就是太谨慎,不肯让人说闲话,活得太累。”
蔡琰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装没听见,将孙策引到后堂入座。后堂的院子里有鱼池,有花坛,种着一些花木,时值八月,正是桂花开放的时候,香气袅袅。孙策早就听说,蔡琰的这个后堂不仅是幼稚园的孩子课间玩耍的地方,更是南阳名流仕女们聚会的所在,一旁郡学里的士子常常过来请教问题。
“这么多花草?”看着那名目繁多的花卉,孙策叹为观止。“祭酒这儿真是仙境啊。”
“也没什么,方便孩子们读《诗》用的。”
“读诗?”
“夫子说,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如果只是对着书本空讲,他们很难有印象,所以我种了一些,让他们知道具体是什么。不过这儿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只能对着书讲,最多画个模样让他们看看。”
孙策恍然。“祭酒用心了。这些孩子能得到祭酒的教导,是他们的福气。”
“也没什么,只是我的一些个人经验罢了。”蔡琰浅浅地笑道:“比起我这个先生,有将军这样的英主才是他们最大的福气。天下之大,能像南阳的孩子这样安心读书的并不多。”
孙策想起蔡琰的个人经历,轻轻叹了一口气。蔡琰生也不幸,她的童年是跟着蔡邕流落江湖中渡过的,颠沛流离,朝不保夕,自不在话下。她的学习与一般人也不一样,不仅读万卷书,更行万里路,从塞北到江南,她的行程只怕不止万里。
“但愿以后能天下太平,君明臣贤,不要再出现蔡公那样的悲剧。”
“有将军当政,太平指日可期。”蔡琰笑道:“将军今天来,有何指教?”
“噫,我哪敢指教你,不是自取其辱么。”孙策连连摇手,让孙翊拿过一卷经书来,正是严浮调献给他的《般若道行品经》,不过他看了之后,觉得有些地方似乎很生涩,便让人又去找严浮调,要来了梵文原稿。孙策将经书接过来,起身送到蔡琰面前,说明了经书的渊源。
蔡琰看着那些陌生的文字,有些不解。“将军意欲何为?”
“我希望祭酒能将幼稚园的事暂且放一放,或者挑选几个助手,你下点功夫研究一下这天竺文字。当然,这只是第一步,除了天竺文字之外,我希望将来祭酒学有余力,再研究研究希腊文……”
孙策把自己的构想说了一下。他不知道有生之年有没有机会率领大汉的谋臣猛将征讨四方,但他觉得睁开眼睛看世界总是没错的,让读书人先行一步,了解其他文明肯定利大于弊。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并非只有眼前的这一片天,让他们知道华夏文明之外还有同样灿烂的文明,别只看到南蛮北胡,以为天下之大,唯我独尊。要想了解外面的世界,语言是必须跨越的难关,严浮调虽然参与译经,但他的语言天赋并不算好,这种开宗立派的事当然还是由蔡琰这样的天才来承担更容易取得成果。
这么一个才女,只当幼稚园的祭酒太浪费了。就像黄月英要承担最尖端的技术开发工作一样,蔡琰也应该承担更有挑战性的任务。
蔡琰听完,将信将疑。“将军,大汉之外,还有如此文明所在?”
孙策笑着点点头。“祭酒对浮屠有了解吗?”
“略知一二。在洛阳时,曾经随家父去过白马寺。”
“蔡公去过白马寺?”
“家父在东观校书多年,在宫里见过孝桓帝祭祀浮屠的遗像,闲暇时曾与白马寺译经的浮屠道人安世高论道。他说浮屠之道与老子之道相似,曾想研习一番,后来多了些曲折,被贬朔方,也就不了了之了。”
孙策这才想起来,其实蔡邕并不是一个纯儒,他天资过人,学问也杂,不仅通儒家五经,还通内学,也就是谶纬之学,对道家的学问也很有研究。可以说这是一个全能型的学者,和西汉末的扬雄相当。可惜他年岁大了,现在又一心要完成著史的大业,怕是没有精力来研究这天竺文字、希腊语言。
“这么说来,这也是运数,上天注定令尊的遗憾要由你来完成了。”孙策郑重地说道:“祭酒,兹体事大,我不敢妄言,但请祭酒相信,除了我华夏文明之外,这世上不仅还有其他文明,而且这些文明足以与我华夏文明鼎足而立。这样的伟业,一般人没有能力去开拓,只有祭酒这样的天才才担得起。祭酒知道华佗么?”
“江淮一带的神医,我自然是听说过的。”
“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医术,就是参合中外,不仅精研中原医学,还研究了一些天竺医学。”
蔡琰有了兴趣。孙策不以学问著称,但他的眼光一向很准。既然他这么重视这件事,又有华佗这位神医做例子,想来是一门有前途的学问。“既蒙将军看重,那我就勉为其难的试一试。”蔡琰沉吟片刻,突然说道:“我记得有一部西域来的形学原本,是本草堂一位胡医所译,也许我可以从此入手。”
孙策抚掌而笑。“那这件事就委托祭酒。祭酒先张罗着,多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男女不限,只要能潜心向学就行。我依令尊蔡公著史的标准拨付经费,你看如何?”
蔡琰笑了起来。“将军,这如何使得,你现在可欠着南阳人一大笔钱呢。著史是大事,耽误不得,这蛮夷之学何必这么重视?”
孙策摇摇头,神情严肃。“不然,著史是以古为鉴,蛮夷之学是以邻为鉴。古人再恶,不会从坟里爬出来伤人,邻居却有可能大举入侵,伤我百姓,毁我文明。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你稍作了解就知道我所言不虚,所以你要做的事不仅不能耽误,而且要比著史更下功夫,争取早日见到成果。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嘛。”
蔡琰凛然心惊,收起笑容,躬身受命。“喏,敢遵将军令。”
第1561章 中庸
孙策很满意。年轻人就是容易沟通,几句话就搞定了。要是换成蔡邕那老头,不知道要多费多少唇舌。
所以嘛,蔡邕就让他猫在襄阳著史吧,开创时代这种事还是交给年轻人来办,就算犯点错,栽点跟头也无妨,有足够的时间改正错误,吸引教训,卷土重来。
选择蔡琰而不是蔡邕还有一个原因:孙策怕他们中了佛教的邪。佛教和黄老相似,非常适合老年人或者失意者,蔡邕正好两者皆备,极易入彀。蔡琰则不然,虽然以前吃过不少苦,现在却是苦尽甘来,嫁给周瑜,新婚燕尔,这是生活甜如蜜的时候,恨不得再活五百年,让她相信四大皆空,她才没兴趣呢,就算要修来世也不会那么执着。
和蔡琰说定,孙策担心她不够重视,又提了一下亚历山大,不料蔡琰对此并不陌生,还和孙策说起一桩往事。
曾在洛阳白马寺译经的浮屠道人安世高是安息王子,据他说,安息国就是亚历山大的部下所建之国,出上好的战马,尤其善用人马俱甲的甲骑,据说渊源就来自亚历山大,叫什么伙伴骑兵,冲锋陷阵,无所不破,屡立战功。安世高到洛阳后,和很多贵人有来往,袁绍就是其中之一,他对安息人的骑兵非常有兴趣,多次向安世高请教。
孙策恍然,原来袁绍的甲骑来自于此,看不出这人倒是个能与时俱进的,只可惜只学了皮毛,没真正理解,所谓甲骑也是样子货,没能发挥真正的威力。技术的关键在细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岂是有钱就能解决的。如果不能消化吸收,化为己有,永远都隔着一层。
袁绍的甲骑为什么冲击力不够?他用的是鲜卑、乌桓人提供的战马,虽然也是精挑细选,终究不如西域马高大强壮,而重骑兵对战马的体能要求又非常高,战马体力不足,难以久战,威力大打折扣。袁绍用甲骑来冲击黑山军这样的乌合之众当然所击辄破,遇到训练有素的精锐就捉襟见肘了,遇到轻骑兵更是被动。
孙策把自己的感悟说与蔡琰听。蔡琰也很感慨。她知道袁绍战败,也知道黄月英、秦罗等人立了功,却不知道细节,听孙策这么一说,总算有了体会。孙策虽然受限于战马资源不足,却通过战术和技术手段消弭了双方骑兵的悬殊,最后实现了逆转。由此可见,孙策重视技术自有其道理,他要全面了解西域的文明也绝非袁绍的浅尝辄止可比,自己的任务当是长远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正如他一拿下南阳就让黄承彦接管南阳铁官一般。
“将军眼界之高,谋虑之远,非等闲可比。”蔡琰心悦诚服。
孙策大笑,倒也没有谦虚,坦然受之。这的确是他的优势,其他人没法比,周瑜也不行。
“我斗胆妄测,将军此次来南阳,不仅仅是喝喜酒这么简单吧?是不是又在谋篇布局?听说这两天麋夫人出入宛市,是要解决南阳布商遇到的麻烦吗?”
孙策竖起大拇指。“祭酒是有心人。”
他笑了笑。“我也是没办法,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南阳商人借钱助我平叛,于朝廷也是有功之人,现在却被如此对待,我如果不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以后谁还肯借钱给我?”
“将军不怕被商人裹胁?商人重利,有利则聚,无利则散,而且贪得无厌,将来难免反噬。”
孙策略作思索。“这世上有什么事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吗?”
“仁义。”
孙策笑而不语。
“这话不对?”
孙策想了想。“也不能说完全不对,只是有失偏颇。如果要我说,我觉得是强者才有资格讲仁义,没有实力空谈仁义只有两个结果:要么舍生取义,成为死人;要么成为伪君子,苟且偷生。”
蔡琰的神色有些不自然。
孙策装作没看到,接着说道:“此二者皆非我愿,所以非强不可。当然,一人强大终究有限,要想真正无敌于天下,还需公瑾、祭酒这样的人才相助,士农工商,各得其所,方能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正如不能因为士人会争权就不用士人,不能因为武人可能拥兵自重就不用武人,也不能因为商人重利就贬低商人,其实是一个道理。利害权衡,过犹不及,我取其中。”
蔡琰点了点头。“将军深得中庸精义,可谓生而知之。”
“惭愧,惭愧。”孙策拱拱手,有点不好意思,又卖弄了。
看着蔡琰被孙策说服,孙翊羡慕不已。他自认可以练出和孙策一样高强的武技,却永远无法练出如此强悍的口才。明明都不怎么读书,为什么大兄就能口若悬河,辩才无碍?这大概就是天生的,学不来,要不然怎么那么多名士都愿意支持大兄呢。
……
孙策告别蔡琰,离开幼稚园,转身去了本草堂。张仲景正在忙,见孙策进来,也没时间起身迎接,只能点头致意。孙策示意他不要介意,坐在一旁等候。刚坐下,一个中年商人匆匆走了进来,见堂上一大堆人,脸色便有些为难,犹豫了片刻,对孙策拱了拱手。
“这位将军,能不能让我……先请张祭酒诊断一下?我实在有些急事,耽搁不得。”
孙策知道他误会了,连忙答应,又让典韦等人退到外面,只留下孙翊一人在身边。那商人千恩万谢,眼巴巴的看着张仲景,几次想和那些人商量,却有放弃了。在他前面,至少还有十来人等着看病。孙策看他额头全是汗,华丽的丝衣也被汗浸湿,贴在身上,但他面色红润,不像是病人,不禁问道:“足下哪儿不舒服?”
“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心里有点堵得慌。这不是要去关中了么,怕半路上出事,想请张祭酒诊个脉,求个放心。如果有什么要注意的,也好有个准备,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不是说关中生意不好做么,你怎么还去关中?”
商人苦笑。“关中生意是不好做,可不去关中还能去哪里?哪儿生意都不好做啊。仅南阳就有布商近百家,不去关中,就只能降价。要不然货卖不出去,本钱都回不来。这都八月了,再不出发,来不及回来过年,只能滞留关中,又要多不少开销,弄不好又是白忙一场。唉,现在生意不好做啊。”
孙策眉毛微挑,心中一动。
第1562章 有眼无珠
孙策知道生意不好做,即使没有朝廷的阴招,生意也会越来越难做。现在只是开始,更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来。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但市场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普通百姓还挣扎在生存线上,根本没有足够消费能力的时候。
资本逐利,追求利润最大化,需要更多的市场,本能的寻求垄断地位,这就是资本倾向于对外扩张的原动力。用抢来的殖民地生产,垄断市场进行倾销,才能获得利润最大化,谁关注市场培育,共同进步啊。要不然老马怎么会说资本主义来到世界上,从头到脚每一个汗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呢。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就是利,没有道和义。对外如此,对内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获得利润,商人无所不用其极,一方面用尽各种方法刺激潜在客户的消费欲望,榨干他们现在的钱包还不够,还要榨干他们未来的钱包,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将大量的财富消耗在完全没有意义的攀比中。
孙策虽然对经济学没什么研究,但他并不赞同资本主义,他也不想将华夏民族带往那个方向,即使不得不利用,也那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人活于世,固然不能不言利,但也不能只言利。
他本来以为已经没有去关中做生意,现在看来,情况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严重,即使朝廷出阴招,商人们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利润虽薄,却并非一点也没有,否则谁会辛辛苦苦地跑去关中做生意。
孙策拍拍那商人的肩膀,笑眯眯地问道:“关中还有生意可做?”
中年商人打量了孙策两眼,又焦急地看看前面的病人,没什么心情回答孙策。他本来以为孙策一大群人,会耽误很多时间,才想插到孙策前面,现在知道只有孙策一人,其他人都是随从,大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也没什么心情和孙策聊天了。
“有自然是有的,只是要有门路。有门路就能赚大钱,没门路就只能赠小钱,还得冒着赔本的危险。”
“这么说来,兄台应该是没什么门路的。”孙策笑得更加开心。“我在关中有几个朋友,不知道兄台有没有兴趣?”
“你有门路?”中年商人重新打量了孙策两眼,态度再次变得恭敬起来。他看看外面等候的典韦等人,若有所思。能在治城里带这么多随从的,自然不是普通将领。他客气地拱拱手。“在下江夏布商孟仁,敢问将军高姓大名。”
“你别急着问我姓名。”孙策忍着笑。“你先告诉我怎么才能在关中挣到钱,我看看有没有好处。”
孟仁干笑了两声,伸手邀请孙策到一旁说话。孙策跟他走到一边,孟仁再次拱手,很客气,却也很坚决。“不知将军在关中有什么样的朋友?是军中的,还是司徒府,如果都不是,大司农、少府也行。”
孙策已经有点明白了。“只有这几种朋友才能帮上忙?”
“差不多吧。”
“我在军中有几个朋友。”
“哪一位将军?”
“我认识温侯麾下的张辽张文远。”
孟仁皱了皱眉,有些失望。“将军认不认识温侯本人?”
“有点交情,但没见过面。”
孟仁的脸色立刻生动起来。“有点交情就行。将军有所不知,现在关中生意难做,不是布匹的价格不高,而是布匹的价格太高。朝廷定了最低价,普通百姓买不起,我们只能卖给朝廷,但朝廷收购布匹的价格虽高,要求却严,负责的官员吃拿卡要,贪得无厌,如果送的礼不够,要么是不收货,要么是收了货也不给钱。仔细算下来,每匹布挣的一大半都进了他们的口袋。”
“即使如此,只要能卖出去,你们也有利可图,而且不菲。”
孟仁笑了。“将军颇有眼光,没有利润,谁去吃那个苦头。将军,你和温侯是怎么认识的?”
“哦,他帮过我一点忙。”
“将军一看就是知恩图报之人,想必也帮过温侯的忙?”
“算是吧。”孙策说道:“我偶尔为温侯筹措一些关中紧缺的物资。”
“那太好了。”孟仁大喜,拱手道:“相见便是有缘,不知将军能否赏光,给我一个机会请将军喝两杯?”一边说着,一边握着孙策的手,顺手从左手拇指上撸下一个扳指,塞在孙策手中。“小小礼物,不成敬意。一看将军这山一般的肩膀就知道,你肯定是一个能骑善射之人,这扳指不值什么钱,却是犀角所制,用来射箭正合适。”
孙策打量着那个犀角扳指,笑容满面。“酒就不喝了,我很忙,你直接告诉我有什么好处吧。”
“当然,当然。南阳布匹便宜,卖到关中,只要找到门路,就算有大半用来送礼,利润还是有一点的。如果门路够宽,比如将军认识温侯的话,送礼的费用就能省上一半,卖一匹布抵得上在南阳卖三匹布,自然有利可图。”孟仁凑了过来,竖起两根手指。“将军若能助我联络温侯,每匹布,我谢将军二十钱。”
孙策笑了,将扳指塞回孟仁手中。“你只卖布,不卖绢绫?我听说那些利润更高。”
“祭酒过奖了。我主要是懒得找借口掩饰,索性就承认了。”孙策看看四周,感慨不已。“况且这是何等所在?百年树人,这些孩子都是我寄予厚望的栋梁,总不能还没成材,先被我自己带歪了。”
蔡琰含笑道:“将军言重了。”说着,伸手请孙策到后堂。孙策一边走一边问道:“公瑾还没回来?”
“他有公务在身,这几天就不过来了。”蔡琰面色微红,有些羞涩。孙策看得分明,忍不住哈哈大笑。“我明白了,这是要避嫌啊。他啊,就是太谨慎,不肯让人说闲话,活得太累。”
蔡琰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装没听见,将孙策引到后堂入座。后堂的院子里有鱼池,有花坛,种着一些花木,时值八月,正是桂花开放的时候,香气袅袅。孙策早就听说,蔡琰的这个后堂不仅是幼稚园的孩子课间玩耍的地方,更是南阳名流仕女们聚会的所在,一旁郡学里的士子常常过来请教问题。
“这么多花草?”看着那名目繁多的花卉,孙策叹为观止。“祭酒这儿真是仙境啊。”
“也没什么,方便孩子们读《诗》用的。”
“读诗?”
“夫子说,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如果只是对着书本空讲,他们很难有印象,所以我种了一些,让他们知道具体是什么。不过这儿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只能对着书讲,最多画个模样让他们看看。”
孙策恍然。“祭酒用心了。这些孩子能得到祭酒的教导,是他们的福气。”
“也没什么,只是我的一些个人经验罢了。”蔡琰浅浅地笑道:“比起我这个先生,有将军这样的英主才是他们最大的福气。天下之大,能像南阳的孩子这样安心读书的并不多。”
孙策想起蔡琰的个人经历,轻轻叹了一口气。蔡琰生也不幸,她的童年是跟着蔡邕流落江湖中渡过的,颠沛流离,朝不保夕,自不在话下。她的学习与一般人也不一样,不仅读万卷书,更行万里路,从塞北到江南,她的行程只怕不止万里。
“但愿以后能天下太平,君明臣贤,不要再出现蔡公那样的悲剧。”
“有将军当政,太平指日可期。”蔡琰笑道:“将军今天来,有何指教?”
“噫,我哪敢指教你,不是自取其辱么。”孙策连连摇手,让孙翊拿过一卷经书来,正是严浮调献给他的《般若道行品经》,不过他看了之后,觉得有些地方似乎很生涩,便让人又去找严浮调,要来了梵文原稿。孙策将经书接过来,起身送到蔡琰面前,说明了经书的渊源。
蔡琰看着那些陌生的文字,有些不解。“将军意欲何为?”
“我希望祭酒能将幼稚园的事暂且放一放,或者挑选几个助手,你下点功夫研究一下这天竺文字。当然,这只是第一步,除了天竺文字之外,我希望将来祭酒学有余力,再研究研究希腊文……”
孙策把自己的构想说了一下。他不知道有生之年有没有机会率领大汉的谋臣猛将征讨四方,但他觉得睁开眼睛看世界总是没错的,让读书人先行一步,了解其他文明肯定利大于弊。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并非只有眼前的这一片天,让他们知道华夏文明之外还有同样灿烂的文明,别只看到南蛮北胡,以为天下之大,唯我独尊。要想了解外面的世界,语言是必须跨越的难关,严浮调虽然参与译经,但他的语言天赋并不算好,这种开宗立派的事当然还是由蔡琰这样的天才来承担更容易取得成果。
这么一个才女,只当幼稚园的祭酒太浪费了。就像黄月英要承担最尖端的技术开发工作一样,蔡琰也应该承担更有挑战性的任务。
蔡琰听完,将信将疑。“将军,大汉之外,还有如此文明所在?”
孙策笑着点点头。“祭酒对浮屠有了解吗?”
“略知一二。在洛阳时,曾经随家父去过白马寺。”
“蔡公去过白马寺?”
“家父在东观校书多年,在宫里见过孝桓帝祭祀浮屠的遗像,闲暇时曾与白马寺译经的浮屠道人安世高论道。他说浮屠之道与老子之道相似,曾想研习一番,后来多了些曲折,被贬朔方,也就不了了之了。”
孙策这才想起来,其实蔡邕并不是一个纯儒,他天资过人,学问也杂,不仅通儒家五经,还通内学,也就是谶纬之学,对道家的学问也很有研究。可以说这是一个全能型的学者,和西汉末的扬雄相当。可惜他年岁大了,现在又一心要完成著史的大业,怕是没有精力来研究这天竺文字、希腊语言。
“这么说来,这也是运数,上天注定令尊的遗憾要由你来完成了。”孙策郑重地说道:“祭酒,兹体事大,我不敢妄言,但请祭酒相信,除了我华夏文明之外,这世上不仅还有其他文明,而且这些文明足以与我华夏文明鼎足而立。这样的伟业,一般人没有能力去开拓,只有祭酒这样的天才才担得起。祭酒知道华佗么?”
“江淮一带的神医,我自然是听说过的。”
“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医术,就是参合中外,不仅精研中原医学,还研究了一些天竺医学。”
蔡琰有了兴趣。孙策不以学问著称,但他的眼光一向很准。既然他这么重视这件事,又有华佗这位神医做例子,想来是一门有前途的学问。“既蒙将军看重,那我就勉为其难的试一试。”蔡琰沉吟片刻,突然说道:“我记得有一部西域来的形学原本,是本草堂一位胡医所译,也许我可以从此入手。”
孙策抚掌而笑。“那这件事就委托祭酒。祭酒先张罗着,多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男女不限,只要能潜心向学就行。我依令尊蔡公著史的标准拨付经费,你看如何?”
蔡琰笑了起来。“将军,这如何使得,你现在可欠着南阳人一大笔钱呢。著史是大事,耽误不得,这蛮夷之学何必这么重视?”
孙策摇摇头,神情严肃。“不然,著史是以古为鉴,蛮夷之学是以邻为鉴。古人再恶,不会从坟里爬出来伤人,邻居却有可能大举入侵,伤我百姓,毁我文明。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你稍作了解就知道我所言不虚,所以你要做的事不仅不能耽误,而且要比著史更下功夫,争取早日见到成果。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嘛。”
蔡琰凛然心惊,收起笑容,躬身受命。“喏,敢遵将军令。”
第1561章 中庸
孙策很满意。年轻人就是容易沟通,几句话就搞定了。要是换成蔡邕那老头,不知道要多费多少唇舌。
所以嘛,蔡邕就让他猫在襄阳著史吧,开创时代这种事还是交给年轻人来办,就算犯点错,栽点跟头也无妨,有足够的时间改正错误,吸引教训,卷土重来。
选择蔡琰而不是蔡邕还有一个原因:孙策怕他们中了佛教的邪。佛教和黄老相似,非常适合老年人或者失意者,蔡邕正好两者皆备,极易入彀。蔡琰则不然,虽然以前吃过不少苦,现在却是苦尽甘来,嫁给周瑜,新婚燕尔,这是生活甜如蜜的时候,恨不得再活五百年,让她相信四大皆空,她才没兴趣呢,就算要修来世也不会那么执着。
和蔡琰说定,孙策担心她不够重视,又提了一下亚历山大,不料蔡琰对此并不陌生,还和孙策说起一桩往事。
曾在洛阳白马寺译经的浮屠道人安世高是安息王子,据他说,安息国就是亚历山大的部下所建之国,出上好的战马,尤其善用人马俱甲的甲骑,据说渊源就来自亚历山大,叫什么伙伴骑兵,冲锋陷阵,无所不破,屡立战功。安世高到洛阳后,和很多贵人有来往,袁绍就是其中之一,他对安息人的骑兵非常有兴趣,多次向安世高请教。
孙策恍然,原来袁绍的甲骑来自于此,看不出这人倒是个能与时俱进的,只可惜只学了皮毛,没真正理解,所谓甲骑也是样子货,没能发挥真正的威力。技术的关键在细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岂是有钱就能解决的。如果不能消化吸收,化为己有,永远都隔着一层。
袁绍的甲骑为什么冲击力不够?他用的是鲜卑、乌桓人提供的战马,虽然也是精挑细选,终究不如西域马高大强壮,而重骑兵对战马的体能要求又非常高,战马体力不足,难以久战,威力大打折扣。袁绍用甲骑来冲击黑山军这样的乌合之众当然所击辄破,遇到训练有素的精锐就捉襟见肘了,遇到轻骑兵更是被动。
孙策把自己的感悟说与蔡琰听。蔡琰也很感慨。她知道袁绍战败,也知道黄月英、秦罗等人立了功,却不知道细节,听孙策这么一说,总算有了体会。孙策虽然受限于战马资源不足,却通过战术和技术手段消弭了双方骑兵的悬殊,最后实现了逆转。由此可见,孙策重视技术自有其道理,他要全面了解西域的文明也绝非袁绍的浅尝辄止可比,自己的任务当是长远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正如他一拿下南阳就让黄承彦接管南阳铁官一般。
“将军眼界之高,谋虑之远,非等闲可比。”蔡琰心悦诚服。
孙策大笑,倒也没有谦虚,坦然受之。这的确是他的优势,其他人没法比,周瑜也不行。
“我斗胆妄测,将军此次来南阳,不仅仅是喝喜酒这么简单吧?是不是又在谋篇布局?听说这两天麋夫人出入宛市,是要解决南阳布商遇到的麻烦吗?”
孙策竖起大拇指。“祭酒是有心人。”
他笑了笑。“我也是没办法,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南阳商人借钱助我平叛,于朝廷也是有功之人,现在却被如此对待,我如果不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以后谁还肯借钱给我?”
“将军不怕被商人裹胁?商人重利,有利则聚,无利则散,而且贪得无厌,将来难免反噬。”
孙策略作思索。“这世上有什么事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吗?”
“仁义。”
孙策笑而不语。
“这话不对?”
孙策想了想。“也不能说完全不对,只是有失偏颇。如果要我说,我觉得是强者才有资格讲仁义,没有实力空谈仁义只有两个结果:要么舍生取义,成为死人;要么成为伪君子,苟且偷生。”
蔡琰的神色有些不自然。
孙策装作没看到,接着说道:“此二者皆非我愿,所以非强不可。当然,一人强大终究有限,要想真正无敌于天下,还需公瑾、祭酒这样的人才相助,士农工商,各得其所,方能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正如不能因为士人会争权就不用士人,不能因为武人可能拥兵自重就不用武人,也不能因为商人重利就贬低商人,其实是一个道理。利害权衡,过犹不及,我取其中。”
蔡琰点了点头。“将军深得中庸精义,可谓生而知之。”
“惭愧,惭愧。”孙策拱拱手,有点不好意思,又卖弄了。
看着蔡琰被孙策说服,孙翊羡慕不已。他自认可以练出和孙策一样高强的武技,却永远无法练出如此强悍的口才。明明都不怎么读书,为什么大兄就能口若悬河,辩才无碍?这大概就是天生的,学不来,要不然怎么那么多名士都愿意支持大兄呢。
……
孙策告别蔡琰,离开幼稚园,转身去了本草堂。张仲景正在忙,见孙策进来,也没时间起身迎接,只能点头致意。孙策示意他不要介意,坐在一旁等候。刚坐下,一个中年商人匆匆走了进来,见堂上一大堆人,脸色便有些为难,犹豫了片刻,对孙策拱了拱手。
“这位将军,能不能让我……先请张祭酒诊断一下?我实在有些急事,耽搁不得。”
孙策知道他误会了,连忙答应,又让典韦等人退到外面,只留下孙翊一人在身边。那商人千恩万谢,眼巴巴的看着张仲景,几次想和那些人商量,却有放弃了。在他前面,至少还有十来人等着看病。孙策看他额头全是汗,华丽的丝衣也被汗浸湿,贴在身上,但他面色红润,不像是病人,不禁问道:“足下哪儿不舒服?”
“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心里有点堵得慌。这不是要去关中了么,怕半路上出事,想请张祭酒诊个脉,求个放心。如果有什么要注意的,也好有个准备,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不是说关中生意不好做么,你怎么还去关中?”
商人苦笑。“关中生意是不好做,可不去关中还能去哪里?哪儿生意都不好做啊。仅南阳就有布商近百家,不去关中,就只能降价。要不然货卖不出去,本钱都回不来。这都八月了,再不出发,来不及回来过年,只能滞留关中,又要多不少开销,弄不好又是白忙一场。唉,现在生意不好做啊。”
孙策眉毛微挑,心中一动。
第1562章 有眼无珠
孙策知道生意不好做,即使没有朝廷的阴招,生意也会越来越难做。现在只是开始,更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来。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但市场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普通百姓还挣扎在生存线上,根本没有足够消费能力的时候。
资本逐利,追求利润最大化,需要更多的市场,本能的寻求垄断地位,这就是资本倾向于对外扩张的原动力。用抢来的殖民地生产,垄断市场进行倾销,才能获得利润最大化,谁关注市场培育,共同进步啊。要不然老马怎么会说资本主义来到世界上,从头到脚每一个汗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呢。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就是利,没有道和义。对外如此,对内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获得利润,商人无所不用其极,一方面用尽各种方法刺激潜在客户的消费欲望,榨干他们现在的钱包还不够,还要榨干他们未来的钱包,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将大量的财富消耗在完全没有意义的攀比中。
孙策虽然对经济学没什么研究,但他并不赞同资本主义,他也不想将华夏民族带往那个方向,即使不得不利用,也那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人活于世,固然不能不言利,但也不能只言利。
他本来以为已经没有去关中做生意,现在看来,情况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严重,即使朝廷出阴招,商人们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利润虽薄,却并非一点也没有,否则谁会辛辛苦苦地跑去关中做生意。
孙策拍拍那商人的肩膀,笑眯眯地问道:“关中还有生意可做?”
中年商人打量了孙策两眼,又焦急地看看前面的病人,没什么心情回答孙策。他本来以为孙策一大群人,会耽误很多时间,才想插到孙策前面,现在知道只有孙策一人,其他人都是随从,大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也没什么心情和孙策聊天了。
“有自然是有的,只是要有门路。有门路就能赚大钱,没门路就只能赠小钱,还得冒着赔本的危险。”
“这么说来,兄台应该是没什么门路的。”孙策笑得更加开心。“我在关中有几个朋友,不知道兄台有没有兴趣?”
“你有门路?”中年商人重新打量了孙策两眼,态度再次变得恭敬起来。他看看外面等候的典韦等人,若有所思。能在治城里带这么多随从的,自然不是普通将领。他客气地拱拱手。“在下江夏布商孟仁,敢问将军高姓大名。”
“你别急着问我姓名。”孙策忍着笑。“你先告诉我怎么才能在关中挣到钱,我看看有没有好处。”
孟仁干笑了两声,伸手邀请孙策到一旁说话。孙策跟他走到一边,孟仁再次拱手,很客气,却也很坚决。“不知将军在关中有什么样的朋友?是军中的,还是司徒府,如果都不是,大司农、少府也行。”
孙策已经有点明白了。“只有这几种朋友才能帮上忙?”
“差不多吧。”
“我在军中有几个朋友。”
“哪一位将军?”
“我认识温侯麾下的张辽张文远。”
孟仁皱了皱眉,有些失望。“将军认不认识温侯本人?”
“有点交情,但没见过面。”
孟仁的脸色立刻生动起来。“有点交情就行。将军有所不知,现在关中生意难做,不是布匹的价格不高,而是布匹的价格太高。朝廷定了最低价,普通百姓买不起,我们只能卖给朝廷,但朝廷收购布匹的价格虽高,要求却严,负责的官员吃拿卡要,贪得无厌,如果送的礼不够,要么是不收货,要么是收了货也不给钱。仔细算下来,每匹布挣的一大半都进了他们的口袋。”
“即使如此,只要能卖出去,你们也有利可图,而且不菲。”
孟仁笑了。“将军颇有眼光,没有利润,谁去吃那个苦头。将军,你和温侯是怎么认识的?”
“哦,他帮过我一点忙。”
“将军一看就是知恩图报之人,想必也帮过温侯的忙?”
“算是吧。”孙策说道:“我偶尔为温侯筹措一些关中紧缺的物资。”
“那太好了。”孟仁大喜,拱手道:“相见便是有缘,不知将军能否赏光,给我一个机会请将军喝两杯?”一边说着,一边握着孙策的手,顺手从左手拇指上撸下一个扳指,塞在孙策手中。“小小礼物,不成敬意。一看将军这山一般的肩膀就知道,你肯定是一个能骑善射之人,这扳指不值什么钱,却是犀角所制,用来射箭正合适。”
孙策打量着那个犀角扳指,笑容满面。“酒就不喝了,我很忙,你直接告诉我有什么好处吧。”
“当然,当然。南阳布匹便宜,卖到关中,只要找到门路,就算有大半用来送礼,利润还是有一点的。如果门路够宽,比如将军认识温侯的话,送礼的费用就能省上一半,卖一匹布抵得上在南阳卖三匹布,自然有利可图。”孟仁凑了过来,竖起两根手指。“将军若能助我联络温侯,每匹布,我谢将军二十钱。”
孙策笑了,将扳指塞回孟仁手中。“你只卖布,不卖绢绫?我听说那些利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