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733节
贾诩一边叹了一口气,一边起身相迎。赵衢刚进院门,他就笑道:“我说今天为什么会心动,原来是佳音西来。伯行兄,一路辛苦。”
赵衢又惊又喜,大步赶到贾诩面前。“君侯知道我要来?”
贾诩指指天。“贤士东行,天象岂能无征?”
赵衢大笑,连连摇手。“君侯说笑了,衢不过一匹夫,岂敢和天象相应。不过君侯说对了,我这次来可是有好消息,或许可以上应天象。”
贾诩不动声色,引赵忂上堂,却没有就座,领着赵衢登楼,又让胡车儿去引赵衢的侍从休息。赵衢一身便装,不是以朝廷使者身份来的,却又如此兴奋,言及天象,自然是一个见不得人的消息,而且关系重大。这样的事只适合私聊,不能在大堂上。万一有掾吏进来汇报公务,难免会有泄露之虞。
见贾诩如此客气,赵衢很满意,随贾诩来到楼上的书房,两人入座,贾诩让侍者上了酒,嘘寒问暖,却只字不提赵衢的来意。赵衢本打算卖个关子,等贾诩主动问,结果连喝了几杯酒,闲话都说完了,贾诩还是不提正事,只好主动开口。
“君侯可知益州的战况?”
“益州?伯行兄是指周瑜、黄忠受阻,空耗钱粮的事?略知一二。吴王战无不胜,这次用兵益州却有些不顺利。可见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所言不虚。”
赵衢有些尴尬。“看来君侯还不知道,黄忠、周瑜都刚刚有所斩获。”
“哦?”贾诩一脸惊讶,向前凑了凑。“伯行兄,快说说,究竟是怎么回事?”
对贾诩的客气,赵衢颇为受用,抚着胡须,将了解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贾诩。就在一个多月前,黄忠在上庸城外的白马塞伏击增援上庸的汉中援兵,大获全胜,主将庞羲战死,一万多人全军覆灭,大量的辎重、粮草也全成了黄忠的战利品,汉中震动。不过比起周瑜来,黄忠的战绩逊色不少。周瑜在武陵清浪滩——当年马援征讨五溪蛮时受阻的地方——与五溪蛮对峙一年,吸引得五溪蛮各部落的数万精壮聚集,然后派大将祖郎等人翻越武陵山,赶到五溪蛮的背后,前后夹击,将五溪蛮的精锐一网打尽。
贾诩惊骇不已。这可不是为了配合赵衢,而是真的吃惊。他只收到了黄忠在汉中取得突破的消息,对周瑜大破五溪蛮一无所知。清浪滩是进入五溪的著名险要,拿下清浪滩,周瑜就可以深入五溪。五溪蛮的精锐被一网打尽,剩下的老弱妇嬬自然不是周瑜的对手,在周瑜的威逼利诱之下,只有俯首称臣。
换句话说,周瑜一年未战,然后雷霆一击,一战而定五溪。实力固然让人眼红,谋略和胆识更让人胆寒。相比之下,黄忠、鲁肃虽然善战,境界终究稍逊一筹,周瑜用一场胜利就证明了他这个九都督之首名至实归。
这场大胜同样证明了孙策的眼光和手段,不管是世家子弟如周瑜,还是寒门俊杰如太史慈,都能在他的麾下得到用武之地。有了这些锋利的爪牙,他已经不需要亲自动手了。
贾诩瞅了一眼神情亢奋的赵衢,心中不安。形势如此恶劣,赵衢怎么笑得出来?难道凉州人变了主意,要改换门庭了?
“伯行兄,周瑜、黄忠先后大胜,益州危急,朝廷将如何应对?”
赵衢故作神秘。“君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为益州危急,我们凉州人才有机会啊。我这次来就要告诉你,天子下诏大阅,准备出兵征讨,希望君侯为天下表率,配合朝廷出兵,共襄盛举。”
第1947章 趁火打劫
贾诩半天没说话。
他很失望。赵衢也就罢了,不过是个书生,杨阜、阎温等人怎么会出这样的昏招。袁谭敷衍应付,曹操倒是不敷衍,却被周瑜、黄忠打得节节败退,孙策的主力精锐驻扎在襄阳未动,天子这时候不紧守关隘,据险自保,居然还主动出击,和伸长了脖子让人砍有什么区别?
见贾诩不说话,赵衢却不着急,喝了杯酒,有滋有味的品了一会儿,才慢悠悠的说道:“君侯有顾虑?”
贾诩微微欠身。“恕诩愚昧,不知其中深意,还请伯行兄不吝指教。”
赵衢笑道:“指教不敢当,君侯可是阎先生赞许的智士。不过,君侯远在河东,对关中的情况不太熟悉,也是自然。君侯是担心关中有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支撑这场战事吧?”
“诚如伯行兄所言。关中刚刚实行士家制一年,积储未丰,士伍未练,此时出征是不是太仓促了?就算周瑜、黄忠有所斩获,两路进击,孙策攻取益州亦非易事,何不观望,以待其变?”
赵衢点点头。“君侯谨慎,所言甚是。不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孙策兵势强盛,占据中原诸州,论土地、户口,二分天下有其一,论财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余诸州,除了冀益二州之外,不是户口少,就是财力空乏,不能与中原相提并论。利令智昏,为了财货与孙策暗中勾结的人不在少数,真正能为朝廷作战的除了我们凉州人控制的司隶和并州、凉州,也就是曹操控制的益州了。一旦益州易手,朝廷如何中兴?所以,益州危急,朝廷不能无动于衷,坐以待毙。”
贾诩佯作听不懂赵衢的提醒。“这么说,朝廷大阅只是为了声援益州,并非真的出兵?”
“如果孙策知进退,退出益州,这就是声援益州,趁机校阅兵马。如果孙策不知进退,朝廷自然要略施惩戒,让益州有喘息之机。君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并州受到孙策攻击,你难道不希望朝廷施以援手吗?”
贾诩心中厌恶,脸上却不露分毫,连连点头,以示附和。“伯行兄所言甚是。只是我还有一事不解,如果孙策不退,以关中现有的兵力和钱粮积储,有几分胜算?”
赵衢面色得意。“君侯忘了吗,关中推行士家制,居时为民,战时为兵,自备粮食,毋须军饷,所有的开支只是来自凉州的骑兵而已。且关中四塞,纵使不胜,也可据峣关自守。”他瞥了贾诩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当然,若能夺取武关,与函谷关一般,控制在我们凉州人手中,就更好了。”
贾诩心中微动,抚着胡须,良久未语。
朝廷此举虽然鲁莽,却也是无奈之举。如果坐视孙策攻取益州,后果更加不堪设想。虚张形势,举兵向南阳,为曹操张声势,只要拿捏得当,未尝不是一个选择。若天子攻取武关,南阳形势紧张,孙策就算不调兵增援,也不敢轻离襄阳。况且天子即使不能得手,也和孙策撕破了脸,敌我分明,以后只能依赖凉州人,包括他在内。在这种时候,孙策就不可能有余力攻取弘农,说不定还要笼络他,以期稳住右翼。
问题在于孙策能不能反攻关中?从形势上看,孙策进攻关中的难度不小,从关中进攻南阳却相对容易。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尤其是与孙策有关时,周瑜、黄忠就是近在眼前的例子。
孙策的财力能支持两路进攻,那三路、四路呢?如果袁谭也借机发起攻击呢?只是不傻,谁都知道这是围攻孙策的好机会。袁谭与孙策有杀父之仇,势不两立,又被冀州世家裹胁,大概率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形势未明,时机未至,不宜仓促决断,还是再看看的好。
“伯行兄,若朝廷出兵,谁当为将?”
见贾诩沉思,赵衢心情很紧张,此刻听到贾诩这句话,他总算松了一口气。“天子自将,太尉士孙瑞掌步,温侯吕布掌骑,我凉州诸将随征。”
“谁是谋主,秘书令刘晔?”
“还有杨阜、阎温。”赵衢看看贾诩。“其实我们都觉得君侯是最合适的人选,只不过朝中关东势力尚强,太傅皇甫嵩还在,对董公旧部多有非议,所以只能作为偏师。君侯,这是一个好机会啊。若能成功,谁还敢说我凉州无人?”
“我可以配合朝廷行动,但我有一个要求。”贾诩捻着手指,一字一句的说道:“我要皇甫嵩的首级。”
赵衢一愣。“什么?”
“王允设谋,吕布背义,他们都是杀死董公的罪魁祸首,本来都该死,但朝堂争斗,生死难免,如今朝廷又是用人之际,我暂时就不追究吕布了。皇甫嵩则不然,他公报私仇,屠了董公满门,我不能让他和王允一样善终。要我出兵可以,先给我皇甫嵩的首级。”
赵衢急了。“君侯,这个时候提这个要求,要挟朝廷,怕是不合适吧?大胜之后,朝政尽在我凉州人之手,怎么报仇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贾诩皮笑肉不笑。“伯行兄,你口口声声凉州人,却忘了一件事,皇甫嵩也是凉州人,董公当年正因为念及旧情,这才没有杀他,可他是怎么做的?杀了董氏满门,连几岁的孩子都不放过。你们入朝主政,和他天天相见,就不害怕吗?还是说你们和他一样,觉得董公死有余辜?若是这样的话,我怎么知道你们说的凉州人是不是包括我们这些董公旧部?”
赵衢哑口无言,有些心虚的避开了贾诩的眼睛。贾诩说得没错,虽然大家都是凉州人,但凉州人与凉州人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像贾诩、董越、牛辅这些背负着恶名的董卓旧部,他们并不愿意太接近,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拉上他们,以助声势。
可是贾诩要为董卓报仇,要皇甫嵩的首级,这就难办了。在他们与皇甫嵩之间,他们当然选择皇甫嵩。何况皇甫嵩是太傅,是天子的兵法老师,天子怎么可能杀皇甫嵩。
“君侯……”
“伯行兄,我就这个要求。”贾诩抬起手,打断了赵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别人未必赞同。你可以去弘农看看,也许董越会有不同意见。”
赵衢欲哭无泪。董越是董卓族人,他和董卓的关系要比贾诩和董卓的关系更亲密,追究皇甫嵩的心情更迫切。就算他可以放皇甫嵩一马,在贾诩提出这个要求之后,董越也不可能松口,否则他如何服众?
功败垂成,赵衢心急如焚,一边起程去弘农,一边派人紧急赶回长安,向杨阜通报贾诩的要求。他们虽然看不起贾诩等人,但他们很清楚,董卓旧部的战力远在关中新卒之上,没有贾诩等人助阵,天子击败孙策的可能性大减。不仅如此,在取得贾诩的支持之前,确保关中安全之前,天子根本不敢离开关中。
……
赵衢要等杨阜的回复,并不急着去弘农,贾诩却一点不迟疑,立刻派人通报董越,并让他向蒋干致歉。虽然他知道朝廷不太可能答应他的条件,可这是难得的机会,他不能错过,必须试一试,请蒋干体谅,给他一点时间。
接到贾诩的消息,董越进退两难。他不愿意与孙策兵戎相见。董卓已经死了,凉州人是不是崛起也和他没什么关系,现在的日子就挺好,何必横生波折?
但他无法拒绝贾诩的提议,放弃为董卓报仇的机会。他的部下以西凉人为主,大多是跟着董卓一路从凉州走出来的,还有不少沾亲带故。董卓被杀,临洮董氏被灭门,他们都记恨在心,如果有机会杀皇甫嵩,为董卓讨还一点公道,他们不会拒绝。如果反对贾诩的提议,他的部下说不定会立刻哗变。
更何况他也是临洮董氏,也有家人死在皇甫嵩的手上,有仇不报,谁还看得起他?
董越左思右想,束手无策,只好来找蒋干。
蒋干看完贾诩的书信,一眼识破了贾诩的用意,忍不住冷笑一声。什么为董卓报仇,这根本就是个幌子,贾诩就是趁火打劫。一方面,这是迫使董越表明立场,主动切断与孙策的关系;另一方面,他这是挟朝廷以自重,提高要价,在形势未明之前作壁上观。
可是他无可奈何。不管是从道义还是从实际利益,他都不可能要求董越拒绝贾诩的提议。严格来说,孙策也是西凉人的仇人,阻止西凉人复仇只会激起他们的愤怒,引火烧身。不仅如此,他还要力劝董越争当主导者,确保对凉州军的控制权。董越的能力远远不如贾诩,他唯一的倚仗就是他是董卓的族人和旧部,控制着近万凉州军。一旦失去部下的拥护,他也就没什么价值可言了。
蒋干决定以退为进。他将贾诩的用意详细解释给董越听,最后对董越说,春秋重复仇,你们要为董卓复仇,要为家人复仇,没有人可以拦着你们,就算你们要进攻南阳,报两万大军被歼之仇,我们也可以理解。我会回报吴王,在南阳等你们。不过,你也要保持警惕,别被人当刀使,为人做嫁衣。
然后,蒋干离开了弘农,返回襄阳。
期盼已久的婚礼取消,唾手可得的三万石海盐没了,董越父女很郁闷。
第1948章 互相理解
李儒裹紧了皮裘,出了门,上了车,驶离镜湖。
这些天他一直住在镜湖。襄阳城是军事要塞,每天都要操练,天不亮就击鼓,夜里还要鸣角,虽是一座城,其实和军营没什么两样。李儒身体不好,受不得惊扰,就借住在庞家的镜湖,等孙策来镜湖时见面细谈。但孙策最近一直没来,李儒等得心焦,却又不好主动去找孙策,只好耐着性子等。今天庞林奉命来请,他多少有些意外,却不敢怠慢,稍微收拾了一下就出了门。
过了白马陂,沿着襄阳水北行,不过数百步,前面就热闹起来,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一边走一边闲聊,带着几分义愤。李儒听了几句,惊讶的发现这些人谈论的竟是孙策要出征的事,不免有些惊讶。
“吴王要出征?”
庞林默默地点点头,却不多说。李儒也知道这个少年为人稳重,不爱说话,对他还有一些成见,自觉地没有再问。反正见了孙策就会知道。
过了岘山,在鸭湖南岸,马车折向东,赶往南门。李儒从车窗里远远看了一眼,见远处的襄阳西门外人头攒动,就连路边的树上都有不少人影,想必是看热闹的百姓太多,路边站不下,只好上树。凝神细听,隐约还能听到大军行进时的战鼓声。
从南门进了城,街道上比较安静,看不出太多的异样,但城西方向的战鼓声却越来越清晰,进衙城时,一队骑士正从门前经过,李儒只得停了一会,等他们过去才入城。从战旗可以认出这些骑士是孙策的义从营,准确地说是由典韦统领的武猛营。他们一直跟着孙策,很少单独行动。他们出征,进一步证明孙策将离开襄阳,有所行动。
李儒心中不安。他在镜湖住得安逸,却漏过了重要的情报,发生了大事而不知情,实是失职。
进了衙城,来到官府,下了车,走进中庭,李儒一眼看到了孙策。孙策站在廊下,正与孙翊说话,见李儒进来,孙策点头致意,拍了拍孙翊的肩膀,又交待了两句。孙翊躬身领命,转身离开,经过李儒面前时他停下来行了个礼。李儒欠身还礼。他很喜欢这个刚刚成亲的十六岁少年,相貌、举止都肖似孙策,却不像孙策心机深沉,让人捉摸不透。
孙策身披战甲,笑容满面地看着李儒,身后站着抱着头盔的郭武,一副即将远行的模样。
李儒上前行礼。孙策还礼,伸手虚扶李儒上堂。“先生在镜湖住得可好?这些天军务繁忙,未能面聆教诲,还请先生见谅。”
“大王客气了,老朽岂敢。”李儒强笑道:“大王这是要出征吗?”
“是啊,边境不宁,我要出去走一圈。临行之前,请先生来,有些事要交待一下,免得先生担心。”
李儒顿时精神起来。他已经来了两个多月,一点成果也没有,正在愁贾诩若来信问起,不好交待。如今孙策主动提及,他自然求之不得。
“贾文和最近没书信来吧?”
“没有。”李儒也觉得挺奇怪的。以前每隔几天就能收到贾诩的消息,最近大半个月却什么消息也没有,实在有些诡异。
孙策招招手,杨仪取来一份公文,递给孙策,孙策在手里拈了拈,探身放在李儒面前。李儒不解,打开看了看,脸颊顿时抽了两下。这是一份朝廷诏书。朝廷将大阅兵马,不仅要校阅三辅,还要召集凉州的骑兵参与。联想到孙策说的边境不宁,李儒再笨也知道他在干什么,何况他一点也不笨。
孙策担心的敌人不是朝廷的大军。武关在孙策的手中,朝廷想经由武关入南阳绝非易事。相反倒是弘农的西凉军更有可能威胁南阳或者洛阳。孙策北上,是为了防备西凉军,他担心贾诩有变。
“大王是担心文和收到诏书,会变卦?大王多虑了,文和……”
孙策笑着摆摆手,打断了李儒。他神情从容,眼神却有些淡淡的戏谑。“如今的朝廷是凉州人的天下,贾文和身为凉州人,不可能无动于衷。如果他选择支持朝廷,我是可以理解的。先生也不必介怀,人生事,十有八九不如意。”
孙策越是说得淡然,李儒越是不安。贾诩很聪明,但他却对孙策不够了解,至少不如孙策对他的了解。如果是君臣,这未必是坏事,可是作为对手,贾诩就很吃亏。他不仅无法准确把握孙策的思路,也无法准确评估孙策的实力,误判在所难免。
当初还是应该坚持让贾诩本人来一趟,让他亲眼看看南阳的形势。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亲眼看一看,有些事的确很难相信。这一路走来,让他意外的事太多了。
李儒略作思索,当机立断。“我能否与大王同行?”
孙策一点也不意外。“当然可以,只要先生不觉得辛苦就行。”
……
孙策离开襄阳,溯沔水北上,刚到山都就接到了蒋干的消息。得知贾诩要胁迫朝廷,取皇甫嵩首级,为董卓报仇,孙策哑然失笑。
不出所料,贾诩这老狐狸不见兔子不撒鹰,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什么为董卓报仇,他这是拖延时间,以观时变,并对他拉拢董越的举止做出反应,迫使董越与他分割。董越不能拒绝这个提议,只能与贾诩共进退,以后听由贾诩摆布。他也不能指责贾诩善变,为故主报仇是义行,没有人可以指责,反倒要大加赞赏,即使他不觉得贾诩心里有什么义气可言。
一举两得,进退裕如,贾诩的确很聪明。只不过聪明人也会做蠢事,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事从来不罕见。
孙策随即请来了李儒,通报情况。李儒心急如焚,再也无法保持镇定,脱口而出。
“大王打算如何应对?”
孙策没有立刻回答。他转头看着窗外,手指在案上轻轻叩击着,忽快忽慢,仿佛要做一个决定,却又有些迟疑。楼船正在前行,岸边的树木缓缓后退,远处起伏的山峦却不见变化。气氛有些压抑,李儒的心情不知不觉的跟着压抑起来,他能感觉到孙策的犹豫和不安。
朝廷是在冒险,却绝非毫无把握的冒险。如果朝廷接受了贾诩的要求,而贾诩又真的出兵进攻南阳,孙策面临的压力的确不轻。贾诩在投机,却并非全无理由,他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天下形势的走向,也就拥有了和孙策讨价还价的资格。
孙策是选择妥协,还是选择等待?对孙策来说,妥协的代价太大,不太可能,选择等待,以守代攻的可能性最大,风险也最小。不管是朝廷拒绝了贾诩的要求,还是贾诩收到皇甫嵩的首级之后却不发兵,敷衍朝廷,都可以大大减轻孙策的压力。
“交友贵相知。”良久,孙策转过头,静静地看着李儒,眼神宁静中带着几分决绝。“我理解贾文和,也希望贾文和能理解我。”
赵衢又惊又喜,大步赶到贾诩面前。“君侯知道我要来?”
贾诩指指天。“贤士东行,天象岂能无征?”
赵衢大笑,连连摇手。“君侯说笑了,衢不过一匹夫,岂敢和天象相应。不过君侯说对了,我这次来可是有好消息,或许可以上应天象。”
贾诩不动声色,引赵忂上堂,却没有就座,领着赵衢登楼,又让胡车儿去引赵衢的侍从休息。赵衢一身便装,不是以朝廷使者身份来的,却又如此兴奋,言及天象,自然是一个见不得人的消息,而且关系重大。这样的事只适合私聊,不能在大堂上。万一有掾吏进来汇报公务,难免会有泄露之虞。
见贾诩如此客气,赵衢很满意,随贾诩来到楼上的书房,两人入座,贾诩让侍者上了酒,嘘寒问暖,却只字不提赵衢的来意。赵衢本打算卖个关子,等贾诩主动问,结果连喝了几杯酒,闲话都说完了,贾诩还是不提正事,只好主动开口。
“君侯可知益州的战况?”
“益州?伯行兄是指周瑜、黄忠受阻,空耗钱粮的事?略知一二。吴王战无不胜,这次用兵益州却有些不顺利。可见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所言不虚。”
赵衢有些尴尬。“看来君侯还不知道,黄忠、周瑜都刚刚有所斩获。”
“哦?”贾诩一脸惊讶,向前凑了凑。“伯行兄,快说说,究竟是怎么回事?”
对贾诩的客气,赵衢颇为受用,抚着胡须,将了解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贾诩。就在一个多月前,黄忠在上庸城外的白马塞伏击增援上庸的汉中援兵,大获全胜,主将庞羲战死,一万多人全军覆灭,大量的辎重、粮草也全成了黄忠的战利品,汉中震动。不过比起周瑜来,黄忠的战绩逊色不少。周瑜在武陵清浪滩——当年马援征讨五溪蛮时受阻的地方——与五溪蛮对峙一年,吸引得五溪蛮各部落的数万精壮聚集,然后派大将祖郎等人翻越武陵山,赶到五溪蛮的背后,前后夹击,将五溪蛮的精锐一网打尽。
贾诩惊骇不已。这可不是为了配合赵衢,而是真的吃惊。他只收到了黄忠在汉中取得突破的消息,对周瑜大破五溪蛮一无所知。清浪滩是进入五溪的著名险要,拿下清浪滩,周瑜就可以深入五溪。五溪蛮的精锐被一网打尽,剩下的老弱妇嬬自然不是周瑜的对手,在周瑜的威逼利诱之下,只有俯首称臣。
换句话说,周瑜一年未战,然后雷霆一击,一战而定五溪。实力固然让人眼红,谋略和胆识更让人胆寒。相比之下,黄忠、鲁肃虽然善战,境界终究稍逊一筹,周瑜用一场胜利就证明了他这个九都督之首名至实归。
这场大胜同样证明了孙策的眼光和手段,不管是世家子弟如周瑜,还是寒门俊杰如太史慈,都能在他的麾下得到用武之地。有了这些锋利的爪牙,他已经不需要亲自动手了。
贾诩瞅了一眼神情亢奋的赵衢,心中不安。形势如此恶劣,赵衢怎么笑得出来?难道凉州人变了主意,要改换门庭了?
“伯行兄,周瑜、黄忠先后大胜,益州危急,朝廷将如何应对?”
赵衢故作神秘。“君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为益州危急,我们凉州人才有机会啊。我这次来就要告诉你,天子下诏大阅,准备出兵征讨,希望君侯为天下表率,配合朝廷出兵,共襄盛举。”
第1947章 趁火打劫
贾诩半天没说话。
他很失望。赵衢也就罢了,不过是个书生,杨阜、阎温等人怎么会出这样的昏招。袁谭敷衍应付,曹操倒是不敷衍,却被周瑜、黄忠打得节节败退,孙策的主力精锐驻扎在襄阳未动,天子这时候不紧守关隘,据险自保,居然还主动出击,和伸长了脖子让人砍有什么区别?
见贾诩不说话,赵衢却不着急,喝了杯酒,有滋有味的品了一会儿,才慢悠悠的说道:“君侯有顾虑?”
贾诩微微欠身。“恕诩愚昧,不知其中深意,还请伯行兄不吝指教。”
赵衢笑道:“指教不敢当,君侯可是阎先生赞许的智士。不过,君侯远在河东,对关中的情况不太熟悉,也是自然。君侯是担心关中有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支撑这场战事吧?”
“诚如伯行兄所言。关中刚刚实行士家制一年,积储未丰,士伍未练,此时出征是不是太仓促了?就算周瑜、黄忠有所斩获,两路进击,孙策攻取益州亦非易事,何不观望,以待其变?”
赵衢点点头。“君侯谨慎,所言甚是。不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孙策兵势强盛,占据中原诸州,论土地、户口,二分天下有其一,论财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余诸州,除了冀益二州之外,不是户口少,就是财力空乏,不能与中原相提并论。利令智昏,为了财货与孙策暗中勾结的人不在少数,真正能为朝廷作战的除了我们凉州人控制的司隶和并州、凉州,也就是曹操控制的益州了。一旦益州易手,朝廷如何中兴?所以,益州危急,朝廷不能无动于衷,坐以待毙。”
贾诩佯作听不懂赵衢的提醒。“这么说,朝廷大阅只是为了声援益州,并非真的出兵?”
“如果孙策知进退,退出益州,这就是声援益州,趁机校阅兵马。如果孙策不知进退,朝廷自然要略施惩戒,让益州有喘息之机。君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并州受到孙策攻击,你难道不希望朝廷施以援手吗?”
贾诩心中厌恶,脸上却不露分毫,连连点头,以示附和。“伯行兄所言甚是。只是我还有一事不解,如果孙策不退,以关中现有的兵力和钱粮积储,有几分胜算?”
赵衢面色得意。“君侯忘了吗,关中推行士家制,居时为民,战时为兵,自备粮食,毋须军饷,所有的开支只是来自凉州的骑兵而已。且关中四塞,纵使不胜,也可据峣关自守。”他瞥了贾诩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当然,若能夺取武关,与函谷关一般,控制在我们凉州人手中,就更好了。”
贾诩心中微动,抚着胡须,良久未语。
朝廷此举虽然鲁莽,却也是无奈之举。如果坐视孙策攻取益州,后果更加不堪设想。虚张形势,举兵向南阳,为曹操张声势,只要拿捏得当,未尝不是一个选择。若天子攻取武关,南阳形势紧张,孙策就算不调兵增援,也不敢轻离襄阳。况且天子即使不能得手,也和孙策撕破了脸,敌我分明,以后只能依赖凉州人,包括他在内。在这种时候,孙策就不可能有余力攻取弘农,说不定还要笼络他,以期稳住右翼。
问题在于孙策能不能反攻关中?从形势上看,孙策进攻关中的难度不小,从关中进攻南阳却相对容易。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尤其是与孙策有关时,周瑜、黄忠就是近在眼前的例子。
孙策的财力能支持两路进攻,那三路、四路呢?如果袁谭也借机发起攻击呢?只是不傻,谁都知道这是围攻孙策的好机会。袁谭与孙策有杀父之仇,势不两立,又被冀州世家裹胁,大概率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形势未明,时机未至,不宜仓促决断,还是再看看的好。
“伯行兄,若朝廷出兵,谁当为将?”
见贾诩沉思,赵衢心情很紧张,此刻听到贾诩这句话,他总算松了一口气。“天子自将,太尉士孙瑞掌步,温侯吕布掌骑,我凉州诸将随征。”
“谁是谋主,秘书令刘晔?”
“还有杨阜、阎温。”赵衢看看贾诩。“其实我们都觉得君侯是最合适的人选,只不过朝中关东势力尚强,太傅皇甫嵩还在,对董公旧部多有非议,所以只能作为偏师。君侯,这是一个好机会啊。若能成功,谁还敢说我凉州无人?”
“我可以配合朝廷行动,但我有一个要求。”贾诩捻着手指,一字一句的说道:“我要皇甫嵩的首级。”
赵衢一愣。“什么?”
“王允设谋,吕布背义,他们都是杀死董公的罪魁祸首,本来都该死,但朝堂争斗,生死难免,如今朝廷又是用人之际,我暂时就不追究吕布了。皇甫嵩则不然,他公报私仇,屠了董公满门,我不能让他和王允一样善终。要我出兵可以,先给我皇甫嵩的首级。”
赵衢急了。“君侯,这个时候提这个要求,要挟朝廷,怕是不合适吧?大胜之后,朝政尽在我凉州人之手,怎么报仇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贾诩皮笑肉不笑。“伯行兄,你口口声声凉州人,却忘了一件事,皇甫嵩也是凉州人,董公当年正因为念及旧情,这才没有杀他,可他是怎么做的?杀了董氏满门,连几岁的孩子都不放过。你们入朝主政,和他天天相见,就不害怕吗?还是说你们和他一样,觉得董公死有余辜?若是这样的话,我怎么知道你们说的凉州人是不是包括我们这些董公旧部?”
赵衢哑口无言,有些心虚的避开了贾诩的眼睛。贾诩说得没错,虽然大家都是凉州人,但凉州人与凉州人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像贾诩、董越、牛辅这些背负着恶名的董卓旧部,他们并不愿意太接近,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拉上他们,以助声势。
可是贾诩要为董卓报仇,要皇甫嵩的首级,这就难办了。在他们与皇甫嵩之间,他们当然选择皇甫嵩。何况皇甫嵩是太傅,是天子的兵法老师,天子怎么可能杀皇甫嵩。
“君侯……”
“伯行兄,我就这个要求。”贾诩抬起手,打断了赵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别人未必赞同。你可以去弘农看看,也许董越会有不同意见。”
赵衢欲哭无泪。董越是董卓族人,他和董卓的关系要比贾诩和董卓的关系更亲密,追究皇甫嵩的心情更迫切。就算他可以放皇甫嵩一马,在贾诩提出这个要求之后,董越也不可能松口,否则他如何服众?
功败垂成,赵衢心急如焚,一边起程去弘农,一边派人紧急赶回长安,向杨阜通报贾诩的要求。他们虽然看不起贾诩等人,但他们很清楚,董卓旧部的战力远在关中新卒之上,没有贾诩等人助阵,天子击败孙策的可能性大减。不仅如此,在取得贾诩的支持之前,确保关中安全之前,天子根本不敢离开关中。
……
赵衢要等杨阜的回复,并不急着去弘农,贾诩却一点不迟疑,立刻派人通报董越,并让他向蒋干致歉。虽然他知道朝廷不太可能答应他的条件,可这是难得的机会,他不能错过,必须试一试,请蒋干体谅,给他一点时间。
接到贾诩的消息,董越进退两难。他不愿意与孙策兵戎相见。董卓已经死了,凉州人是不是崛起也和他没什么关系,现在的日子就挺好,何必横生波折?
但他无法拒绝贾诩的提议,放弃为董卓报仇的机会。他的部下以西凉人为主,大多是跟着董卓一路从凉州走出来的,还有不少沾亲带故。董卓被杀,临洮董氏被灭门,他们都记恨在心,如果有机会杀皇甫嵩,为董卓讨还一点公道,他们不会拒绝。如果反对贾诩的提议,他的部下说不定会立刻哗变。
更何况他也是临洮董氏,也有家人死在皇甫嵩的手上,有仇不报,谁还看得起他?
董越左思右想,束手无策,只好来找蒋干。
蒋干看完贾诩的书信,一眼识破了贾诩的用意,忍不住冷笑一声。什么为董卓报仇,这根本就是个幌子,贾诩就是趁火打劫。一方面,这是迫使董越表明立场,主动切断与孙策的关系;另一方面,他这是挟朝廷以自重,提高要价,在形势未明之前作壁上观。
可是他无可奈何。不管是从道义还是从实际利益,他都不可能要求董越拒绝贾诩的提议。严格来说,孙策也是西凉人的仇人,阻止西凉人复仇只会激起他们的愤怒,引火烧身。不仅如此,他还要力劝董越争当主导者,确保对凉州军的控制权。董越的能力远远不如贾诩,他唯一的倚仗就是他是董卓的族人和旧部,控制着近万凉州军。一旦失去部下的拥护,他也就没什么价值可言了。
蒋干决定以退为进。他将贾诩的用意详细解释给董越听,最后对董越说,春秋重复仇,你们要为董卓复仇,要为家人复仇,没有人可以拦着你们,就算你们要进攻南阳,报两万大军被歼之仇,我们也可以理解。我会回报吴王,在南阳等你们。不过,你也要保持警惕,别被人当刀使,为人做嫁衣。
然后,蒋干离开了弘农,返回襄阳。
期盼已久的婚礼取消,唾手可得的三万石海盐没了,董越父女很郁闷。
第1948章 互相理解
李儒裹紧了皮裘,出了门,上了车,驶离镜湖。
这些天他一直住在镜湖。襄阳城是军事要塞,每天都要操练,天不亮就击鼓,夜里还要鸣角,虽是一座城,其实和军营没什么两样。李儒身体不好,受不得惊扰,就借住在庞家的镜湖,等孙策来镜湖时见面细谈。但孙策最近一直没来,李儒等得心焦,却又不好主动去找孙策,只好耐着性子等。今天庞林奉命来请,他多少有些意外,却不敢怠慢,稍微收拾了一下就出了门。
过了白马陂,沿着襄阳水北行,不过数百步,前面就热闹起来,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一边走一边闲聊,带着几分义愤。李儒听了几句,惊讶的发现这些人谈论的竟是孙策要出征的事,不免有些惊讶。
“吴王要出征?”
庞林默默地点点头,却不多说。李儒也知道这个少年为人稳重,不爱说话,对他还有一些成见,自觉地没有再问。反正见了孙策就会知道。
过了岘山,在鸭湖南岸,马车折向东,赶往南门。李儒从车窗里远远看了一眼,见远处的襄阳西门外人头攒动,就连路边的树上都有不少人影,想必是看热闹的百姓太多,路边站不下,只好上树。凝神细听,隐约还能听到大军行进时的战鼓声。
从南门进了城,街道上比较安静,看不出太多的异样,但城西方向的战鼓声却越来越清晰,进衙城时,一队骑士正从门前经过,李儒只得停了一会,等他们过去才入城。从战旗可以认出这些骑士是孙策的义从营,准确地说是由典韦统领的武猛营。他们一直跟着孙策,很少单独行动。他们出征,进一步证明孙策将离开襄阳,有所行动。
李儒心中不安。他在镜湖住得安逸,却漏过了重要的情报,发生了大事而不知情,实是失职。
进了衙城,来到官府,下了车,走进中庭,李儒一眼看到了孙策。孙策站在廊下,正与孙翊说话,见李儒进来,孙策点头致意,拍了拍孙翊的肩膀,又交待了两句。孙翊躬身领命,转身离开,经过李儒面前时他停下来行了个礼。李儒欠身还礼。他很喜欢这个刚刚成亲的十六岁少年,相貌、举止都肖似孙策,却不像孙策心机深沉,让人捉摸不透。
孙策身披战甲,笑容满面地看着李儒,身后站着抱着头盔的郭武,一副即将远行的模样。
李儒上前行礼。孙策还礼,伸手虚扶李儒上堂。“先生在镜湖住得可好?这些天军务繁忙,未能面聆教诲,还请先生见谅。”
“大王客气了,老朽岂敢。”李儒强笑道:“大王这是要出征吗?”
“是啊,边境不宁,我要出去走一圈。临行之前,请先生来,有些事要交待一下,免得先生担心。”
李儒顿时精神起来。他已经来了两个多月,一点成果也没有,正在愁贾诩若来信问起,不好交待。如今孙策主动提及,他自然求之不得。
“贾文和最近没书信来吧?”
“没有。”李儒也觉得挺奇怪的。以前每隔几天就能收到贾诩的消息,最近大半个月却什么消息也没有,实在有些诡异。
孙策招招手,杨仪取来一份公文,递给孙策,孙策在手里拈了拈,探身放在李儒面前。李儒不解,打开看了看,脸颊顿时抽了两下。这是一份朝廷诏书。朝廷将大阅兵马,不仅要校阅三辅,还要召集凉州的骑兵参与。联想到孙策说的边境不宁,李儒再笨也知道他在干什么,何况他一点也不笨。
孙策担心的敌人不是朝廷的大军。武关在孙策的手中,朝廷想经由武关入南阳绝非易事。相反倒是弘农的西凉军更有可能威胁南阳或者洛阳。孙策北上,是为了防备西凉军,他担心贾诩有变。
“大王是担心文和收到诏书,会变卦?大王多虑了,文和……”
孙策笑着摆摆手,打断了李儒。他神情从容,眼神却有些淡淡的戏谑。“如今的朝廷是凉州人的天下,贾文和身为凉州人,不可能无动于衷。如果他选择支持朝廷,我是可以理解的。先生也不必介怀,人生事,十有八九不如意。”
孙策越是说得淡然,李儒越是不安。贾诩很聪明,但他却对孙策不够了解,至少不如孙策对他的了解。如果是君臣,这未必是坏事,可是作为对手,贾诩就很吃亏。他不仅无法准确把握孙策的思路,也无法准确评估孙策的实力,误判在所难免。
当初还是应该坚持让贾诩本人来一趟,让他亲眼看看南阳的形势。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亲眼看一看,有些事的确很难相信。这一路走来,让他意外的事太多了。
李儒略作思索,当机立断。“我能否与大王同行?”
孙策一点也不意外。“当然可以,只要先生不觉得辛苦就行。”
……
孙策离开襄阳,溯沔水北上,刚到山都就接到了蒋干的消息。得知贾诩要胁迫朝廷,取皇甫嵩首级,为董卓报仇,孙策哑然失笑。
不出所料,贾诩这老狐狸不见兔子不撒鹰,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什么为董卓报仇,他这是拖延时间,以观时变,并对他拉拢董越的举止做出反应,迫使董越与他分割。董越不能拒绝这个提议,只能与贾诩共进退,以后听由贾诩摆布。他也不能指责贾诩善变,为故主报仇是义行,没有人可以指责,反倒要大加赞赏,即使他不觉得贾诩心里有什么义气可言。
一举两得,进退裕如,贾诩的确很聪明。只不过聪明人也会做蠢事,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事从来不罕见。
孙策随即请来了李儒,通报情况。李儒心急如焚,再也无法保持镇定,脱口而出。
“大王打算如何应对?”
孙策没有立刻回答。他转头看着窗外,手指在案上轻轻叩击着,忽快忽慢,仿佛要做一个决定,却又有些迟疑。楼船正在前行,岸边的树木缓缓后退,远处起伏的山峦却不见变化。气氛有些压抑,李儒的心情不知不觉的跟着压抑起来,他能感觉到孙策的犹豫和不安。
朝廷是在冒险,却绝非毫无把握的冒险。如果朝廷接受了贾诩的要求,而贾诩又真的出兵进攻南阳,孙策面临的压力的确不轻。贾诩在投机,却并非全无理由,他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天下形势的走向,也就拥有了和孙策讨价还价的资格。
孙策是选择妥协,还是选择等待?对孙策来说,妥协的代价太大,不太可能,选择等待,以守代攻的可能性最大,风险也最小。不管是朝廷拒绝了贾诩的要求,还是贾诩收到皇甫嵩的首级之后却不发兵,敷衍朝廷,都可以大大减轻孙策的压力。
“交友贵相知。”良久,孙策转过头,静静地看着李儒,眼神宁静中带着几分决绝。“我理解贾文和,也希望贾文和能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