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745节
荀恽轻手轻脚地走到门口,躬身施礼。“父亲,马车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起程。”
荀彧静静地坐在屋内窗前,月光从窗外照了进来,落在案上,落在案上的书信上,也落在荀彧的脸上,散发着淡淡如玉的光泽。
荀恽又叫了一声,荀彧惊醒过来,转身看了一眼,说道:“去请唐夫人来。”
荀恽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应了一声,转身去了。时间不长,唐夫人匆匆赶来,见荀彧面沉如水,神情凝重,不由得微怔。她在门外拢了拢头发,整理了一下衣服,这才缓步进屋,在荀彧面前坐下,又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
“夫君有何吩咐?”
荀彧还礼,又侧头对荀恽说道:“长倩,你也进来听听。”
“喏。”荀恽走进屋,带上门,点上灯,坐在荀彧身后。荀彧将案上的书信拿起,在手里掂了掂,递给荀恽,示意荀恽读一下。荀恽接在手中,先看了一遍,面色微变,抬头看了荀彧一眼,随即又低下了头,清了清嗓子,不紧不慢地朗读起来。
他的口齿很清晰,但声音有些干,透着一丝丝紧张和不安。
唐夫人静静地听着,脸色越来越难看。怪不得荀彧一直没有回宫,一个人在书房里坐了这么久,原来出了这么大的事。天子为了安抚河东,居然要礼征李儒入朝。一听到李儒这个名字,记忆便像潮水一般涌了过来,亡夫弘农王临死前的悲哀历历在目。她曾经以为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却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那充满痛苦和绝望的歌声还在耳边回荡,只是被她刻意忽略了。
泪水无声的滑落,沾湿了衣襟,原本细腻光滑的脸也黯淡了许多,眼角原本浅淡的鱼尾纹也深了几分。
荀彧静静地看着唐夫人,一言不发。他知道唐夫人的反应会很强烈,他刚接到天子亲笔书信的时候也很意外,考虑了很久,以至于耽误了回宫的行程。想来想去,他觉得还是将这件事通报给唐夫人为好,免得李儒到京之时,唐夫人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当然,他本人也需要时间斟酌,做一些决定。比如说,钟繇突然离开,这个院子还能不能继续住下去。天子让他不要介意,但他怎么可能不介意,又怎么可能一点反应也没有。钟繇是他的至交,两人关系那么亲近,要说钟繇离开之前没和他通气,谁相信?
见唐夫人情绪激动,荀彧没有急着问她的态度,转身对荀恽说道:“长倩,你在邺城时,与袁使君可曾见过面?”
“见过几次。”
“那你说说,他这次出兵平原,是虚是实?”
荀恽迟疑了片刻,有些不太肯定地说道:“小子以为,生死存亡之际,袁使君不为别人,只为他自己的生存也要奋力一击,应该是真的。”
“生死存亡?有这么严重?”荀彧和荀恽说话,眼神却看着唐夫人。
荀恽会意。“益州易守难攻,孙策尚能两路进发,长驱直入,冀州自然更不在话下。且益州乃天府之国,民众殷富,既有关中之险,又有冀州之富,若是落入孙策手中,不仅朝廷无法自存,冀州更是危在旦夕。除了投降孙策,俯首称臣,眼下是袁使君进攻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
荀彧点点头,不置可否。唐夫人取出手绢,拭去泪水。“陛下为大汉社稷委曲求全,弘农王九泉之下也会理解的。国家大事,妾身妇人不宜置喙,但凭陛下与夫君做主。”
“正有一件事,要与夫人商量。”
“请夫君直言。”
“我准备将恽儿的母亲接来长安同住,这宅子可能有些小了,你有空的话特色一个大些的宅子,我们一起搬过去。”
唐夫人黛眉微蹙。“夫君,清者自清。你急于避嫌,反倒易生闲言碎语。夫人若来,妾身让出正院就是了,何必再购宅第。陛下亲征,各宫署都在节约开支,尚书台也不宜浪费,当为百官表率。”
荀彧倒也不坚持。他要换宅子,除了打算和钟繇割离关系之外,也担心让唐夫人搬出正院会委屈了她,既然她自己无所谓,他也就不费事了。至于钟繇的影响,他还真不是特别在意,三兄荀衍在袁谭麾下,四兄荀谌在孙策麾下,这都是大家知道的事,可比钟繇离开朝廷的事严重多了。
不过,钟繇在这个时候离开朝廷,对士气的打击的确不小。天子命韩斌出使河东,恐怕也是有意表示对汝颍人信任依旧。士孙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有他这个沉稳的人在天子面前,时刻进谏,他放心多了。
天子也长大了,比西征时更加稳重,这是好事。只是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孙策的实力增长比他们估计的还要快。周瑜、黄忠两路进攻益州,战事停滞了一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大家都以为孙策已经是强弩之末,没想到周瑜、黄忠突然取得突破,竟有长驱直入之势,实在让人惊骇不已。天子不得不亲征,袁谭也坐不住了,就连刘备都决定出兵,与孙策为敌。
围攻孙策的计划终于实现,却并非各方主动选择,而是迫于形势,不得不然。究竟能维持多久,又能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却没人有把握。结盟这种事通常都是靠不住的,如果不能一股作气,一旦溃败,后果不堪设想。
唐夫人出去之后,荀彧与荀恽仔细分析了其中的利弊。荀恽是他的长子,今年十五岁,早该启蒙了。因为在邺城滞留了几年,父子天隔一方,疏于教导,从邺城归来之后,荀彧就将他接到身边,耳听面命,朝夕教诲。
荀恽静静地听着,荀彧问他,他就回答,不问他,他就一言不发。荀彧有些无奈,几年近乎监禁的生活对荀恽的影响很大,他已经不是几年前印象中的那个天真少年,话极少,透着说不出的疏离和隔膜。有时候荀彧不得不想,几年前离开邺城,孤身来到长安究竟是值还是不值。
“长倩,曹使君的夫人和孩子生活得怎么样?”
“挺好的,卞夫人很感激父亲的关照,托我向父亲致谢。”
“曹丕兄弟几人,你觉得如何?”
荀恽犹豫了片刻。“曹丕太过阴沉,我不喜欢。曹彰没什么心机,曹植最聪明,天生是个读书种子。”
“最近曹使君有没有派人来?”
“前一段时间好像有人来了一趟,送了一些钱粮蜀锦。”荀恽忽然露出一丝笑容。“父亲,我听说曹使君到益州几年,虽然娶了吴夫人,又与天师夫人有染,却一子半女都没有,会不会是……”
荀彧瞥了荀恽一眼。荀恽自知失言,尴尬地张了张嘴,抬手就打算抽自己一个嘴巴。荀彧及时抓住荀恽的手,顺势握在手心里,轻轻拍了拍。“长倩,这件事的确有些古怪。若说天师夫人年龄大了,不能生育,那还情有可原,吴夫人正当年少,如何也不能生?相士说她有大贵之相的,没有子嗣,如何大贵?”
见荀彧也难得的说起闲言碎语,荀恽来了精神。“对啊,我也是这么想。我听说曹使君为人好色,就算吴夫人有什么隐疾,她身边的侍女也不少,如何也一点动静了没有?父亲,我听说天师夫人道法高深,虽然近逾六十,却有少容,会不会是她的阴气太强了,曹使君不敌,伤了元气?”
荀彧哭笑不得。“你最近在读什么书?都和什么人来往?”
“呃……《天下至道谈图释》。”荀恽讪讪地笑了笑。
“哦,是那本书啊。”荀彧没有再说。这本书很流行,读过的人不少,他也读过,天子也读过,倒是一本很严肃的房中书,颇有见地。只不过荀恽年少,未必能体会其中的精义,反倒有可能被那些插图迷惑。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今天早上,荀恽好像在院子里练习导引术,不会是这书里的东西吧。“长倩,你最近是在习武吗?”
“啊?啊。”荀恽满脸通红。
“想做个武人?”
“我……我想做个士。”荀恽悄悄地抽回被荀彧握住的手,拢在袖中。“练武只是为了强身,并非一定要上阵杀敌。我……”
“既然练,那就好好练吧。陛下正在前线作战,身边需要人侍从,你收拾一下,明天就去潼关报道。我再给你写一封推荐信,你向王越、史阿学习剑术,将来或许能派上用场。”
荀恽眼神黯淡下去,喏喏地应了一声。
“怎么了,不愿意?”
“全听父亲吩咐。”
看着荀恽一脸听天由命,连挣扎都懒得挣扎的表情,荀彧叹了一口气,有些后悔。他知道荀恽有逆反心理,不赞同他的决定,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天子为了安抚他,亲自作书来解释,他又岂能不做出反应。将妻子接来长安,将长子送到天子身边做侍从,这都是为了维护双方之间的信任不得不采取的决定。
第1973章 意气少年
荀恽赶到潼关,拜见天子。天子不用看书信就明白了,心中喜悦,如饮醇酒。
看完荀彧的亲笔书信,他感慨不已。“令君之忠,天地可鉴。大汉若能中兴,重建麒麟阁,令君必居一席之地。”
荀恽臭着一张脸,一言不发。
天子瞅瞅荀恽,忽然有些愧疚。荀彧于他是忠臣,亦师亦友,还有些近似父子,可是对荀恽而言,他这个父亲却不太称职,孤身来长安,将荀恽母子丢有邺城几年,其中辛苦焦虑自不必言。
“长倩,你是哪一年生人?”
“回陛下,臣生于中平二年。”
“听说你还有一个姊姊,嫁与陈太丘之孙陈群为妻,她比你大几岁?”
“姊姊比臣大五岁。”想想姊姊,荀恽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神情松驰了许多。天子看得真切,笑道:“你想念她吗?”
荀恽脸色微僵,连忙收起笑容,斟酌着。他当然是想念姊姊的,但这话却不太好在天子面前说。
“呃……”
“朕也有一个姊姊,她下嫁吴王,为朕换取了西征的机会。”天子坦然说道,眼神坚定而明亮。“朕很想念她。听说吴王待她甚好,将来如果有机会中兴,朕会看在她的面子上,饶吴王一命。”
荀恽惊诧地看看天子。天子高大健壮,仪表堂堂,眼中有血丝,眼神却很明亮,甚至有些咄咄逼人,俨然一个伟大夫,颇有男子气概。就他之前见过的人中,能和天子相提并论的还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父亲荀彧虽然气质出众,温润如玉,未免太内敛了些,让人摸不清他究竟在想什么,不像天子这么坦率。
当然,他更听得懂天子的言外之义。既然天子能因为长公主而饶孙策一命,自然不会因为姊姊嫁给了陈群而降罪。这当然是个好事,荀家分属各方,几个叔伯也就罢了,那是父辈的事,对他而言,最挂念的就是嫁给陈群的姊姊。陈群虽然在吴国没有做什么高官,但他毕竟依附了吴王,和朝廷对立。
“陛下胸襟过人,诚为不世英主,中兴可期。”
天子斜睨着荀恽,似笑非笑,却没有君主的高深莫测,只有二三知己间的戏谑。“当真?”
“千真万确。”荀恽也笑了,心头的阴霾也散了些。
“若能中兴,必不负令父子。”天子拍拍荀恽的肩膀。“暂且委屈你做个散骑郎,陪朕读书习武,将来做朕的爪牙。”
“喏。”荀恽大声应喏,随即又意识到失礼,尴尬地看了天子一眼,见天子并无忤意,反有几分喜色,这才松了一口气,改口道:“唯!”
“做爪牙,可不能只是唯唯诺诺,要敢进谏,能进谏。只要言之有物,有益于治,毋须顾忌太多。”
“唯!”荀恽心中快意,第一次觉得来长安是个正确的选择。和天子相比,袁绍、袁谭的确相去甚远。至于风头正劲的吴王,他没见过,但听人说吴王虽然爱民,敢为天下先,却好勇好色,学问德行略有不足,为一方诸侯尚可,为德被天下的圣主就勉强了。
己不正,何以正人?
刘晔拿着几份公文进来,正好看到天子与荀恽谈笑,不免一愣,随即恍然。荀彧负讥,将长子送到天子身边为质的确是个好办法,既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又顺势加强了和天子的联系。天子的书信前天刚刚送出,荀恽今天就到了潼关,中间几乎不曾有任何耽误,这位闻香令君果然是个当机立断的狠人。
“陛下又得英才,可喜可贺。”
天子哈哈一笑,向荀恽介绍刘晔,最后又说道:“刘令君是宗室中的俊杰。正是因为有一批他和令尊这样的贤臣相助,朕方信中兴可期。”
刘晔心里暖洋洋的,躬身再拜。荀恽对这位与父亲齐名的秘书令早有耳闻,只是没想到刘晔这么年轻,不仅比袁谭的智囊沮授年轻很多,甚至比父亲还要年轻几岁。他一直以为刘晔与父亲荀彧年岁相当,甚至更年长一些。
想到当初袁绍不肯重用父亲就是因为他太年轻,荀恽不禁暗自发笑。袁绍败得不冤,被一群昏愦老朽围着吵,头晕脑袋,岂能不出昏招。希望袁谭能比他强一些,不要败得太容易。
宣喧了几句,荀恽出去领官服、印绶。刘晔将手里的公文递给天子。天子一看,是韩斌从河东来的,心情有些复杂。两天前,韩斌奉诏赴河东,礼聘李儒。这么快就有消息来,也不知是顺利还是不顺利。如果不顺利,李儒不肯应征,河东的事就有些麻烦。如果顺利,李儒入朝,以后要经常见到这个鸩杀兄长的逆臣,这心情实在好不起来。
荀彧虽然说唐夫人顾全大局,没有反对,但他能想象得到唐夫人的悲哀。即使迫于无奈,他还是觉得愧对这位像母亲一样照顾他多年的王嫂。
天子收拾起心情,拆开公文,扫了一眼,随即皱起了眉头。韩斌信中说,李儒已经离开河东,不知去向,诏书无处可投。根据打听到的消息说,李儒可能去了南阳,就是几天前的事。
“这可怎么办?”
刘晔倒是很从容。“陛下礼征李儒,并非指望李儒能够为陛下效力,只是顾全大局。李儒来与不来,其实无妨。只是要辛苦韩斌,让他多跑几步路。既然如此,索性让他多去几个地方,到中原、河北都转一圈,尤其是兖州。”
天子心领神会。兖州夹在兖豫之间,形势很关键。曹昂是曹操之子,兖州世家又因为土地的事不愿与孙策合作,正是朝廷可以争取的对象。如果能让兖州配合朝廷的行动,围攻孙策的计划无疑又多三分胜算。
天子与刘晔商议,迁韩斌为太仆,持节徼关东,以天子的名义征辟关东的名士贤才。他们来不来且两说,至少要让他们知道天子并没有歧视关东人的意思。
考虑到李儒去了南阳,贾诩又称病不肯入朝,董越拱手交出河东的可能性不大,冯翊的得失至关重要,天子随即委任皇甫坚寿驻守潼关,自己则率主力移驻临晋,就地屯田积谷,做长期对峙的准备。并拜阎温为冯翊都尉,统兵三千,驻夏阳,以备不测。
……
徐盛途经砥柱时耽搁了一些时间,座舰触礁搁浅,不得不更换战船,又派人将受损的座舰拖回陕县修理。等他返回洛阳,转入洛水,刚进入宜阳县境就收到宜阳长周生的消息:高顺率领一万步骑,刚刚攻取了卢氏,正顺洛水东进,准备进攻宜阳。
徐盛大吃一惊,不敢怠慢,立刻命令部下弃舟登岸,全速前进,同时派人通报驻守洛阳的吕蒙,让他做好接应的准备,并将消息送给都督鲁肃。
一千五百将士携带随身武器,带三日粮,沿着洛河展开急行军,在两个时辰内强行军百里,落日前赶到宜阳城下。周生听说高顺来攻,正急得上火,见徐盛率部赶到,喜出望外,立刻将徐盛迎入城中。
徐盛查看了宜阳的城防后,长出一口气,对周生非常欣赏。周生已经做好了坚守的准备,只是兵力太少,未必能守得住宜阳城。只要有足够的兵力,即使徐盛不来,周生也能守住宜阳,坚持到援兵的到来。
周生是河内人,读过几年书,但出身比较差,原本对仕途没什么指望。前几年逃难到南阳,正好碰到孙策在南阳开设学堂,扩大招生,他入郡学读书,师从胡昭,后来发现自己对古文字没什么天赋,便转入讲武堂学习兵事,三年毕业后转入洛阳战区,在鲁肃麾下做一个曲军侯。不久前,鲁肃进兵弘农,他留守洛阳,听吕蒙指挥,董越不战而走,吕蒙派人进攻洛水打探消息,他主动请缨,来到宜阳,成了宜阳长。
与他一起出战的还有一个军侯邓信,原本是射手营的一等射手,官渡之战立了功,转到鲁肃手下做军侯。他率部去了卢氏,高顺来袭的消息就是他送出来的,不过看这形势,估计凶多吉少。
徐盛很惊讶。他知道吕蒙和蒋钦一样,是孙策亲手带出来的小将,在官渡之战时立过功,见识了蒋钦的能力之后,对吕蒙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不敢有任何轻视,却没想到吕蒙还有这样的胆略,居然自作主张,安排人进入洛水,接收卢氏、宜阳。
徐盛接管了宜阳城,又派斥候出城打探消息。周生自告奋勇,他一直在城内休息,体力充沛,在宜阳待了大半个月,地形也比较熟悉。他和邓信关系不错,如果有可能救出邓信,他也愿意吃点苦,受点累。
徐盛同意了周生的要求。周生带着部下出城,乘着夜色,赶往卢氏。
第二天清晨,徐盛收到了周生传来的消息,他在金门山遇到了邓信。邓信刚从卢氏撤出来,高顺追得很紧。高顺有骑兵,没有接应,他们很难顺利撤到宜阳,估计路程,他们将在白马山被高顺赶上,他们打算立阵阻击,请徐盛派水师接应。
第1974章 对峙
荀彧静静地坐在屋内窗前,月光从窗外照了进来,落在案上,落在案上的书信上,也落在荀彧的脸上,散发着淡淡如玉的光泽。
荀恽又叫了一声,荀彧惊醒过来,转身看了一眼,说道:“去请唐夫人来。”
荀恽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应了一声,转身去了。时间不长,唐夫人匆匆赶来,见荀彧面沉如水,神情凝重,不由得微怔。她在门外拢了拢头发,整理了一下衣服,这才缓步进屋,在荀彧面前坐下,又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
“夫君有何吩咐?”
荀彧还礼,又侧头对荀恽说道:“长倩,你也进来听听。”
“喏。”荀恽走进屋,带上门,点上灯,坐在荀彧身后。荀彧将案上的书信拿起,在手里掂了掂,递给荀恽,示意荀恽读一下。荀恽接在手中,先看了一遍,面色微变,抬头看了荀彧一眼,随即又低下了头,清了清嗓子,不紧不慢地朗读起来。
他的口齿很清晰,但声音有些干,透着一丝丝紧张和不安。
唐夫人静静地听着,脸色越来越难看。怪不得荀彧一直没有回宫,一个人在书房里坐了这么久,原来出了这么大的事。天子为了安抚河东,居然要礼征李儒入朝。一听到李儒这个名字,记忆便像潮水一般涌了过来,亡夫弘农王临死前的悲哀历历在目。她曾经以为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却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那充满痛苦和绝望的歌声还在耳边回荡,只是被她刻意忽略了。
泪水无声的滑落,沾湿了衣襟,原本细腻光滑的脸也黯淡了许多,眼角原本浅淡的鱼尾纹也深了几分。
荀彧静静地看着唐夫人,一言不发。他知道唐夫人的反应会很强烈,他刚接到天子亲笔书信的时候也很意外,考虑了很久,以至于耽误了回宫的行程。想来想去,他觉得还是将这件事通报给唐夫人为好,免得李儒到京之时,唐夫人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当然,他本人也需要时间斟酌,做一些决定。比如说,钟繇突然离开,这个院子还能不能继续住下去。天子让他不要介意,但他怎么可能不介意,又怎么可能一点反应也没有。钟繇是他的至交,两人关系那么亲近,要说钟繇离开之前没和他通气,谁相信?
见唐夫人情绪激动,荀彧没有急着问她的态度,转身对荀恽说道:“长倩,你在邺城时,与袁使君可曾见过面?”
“见过几次。”
“那你说说,他这次出兵平原,是虚是实?”
荀恽迟疑了片刻,有些不太肯定地说道:“小子以为,生死存亡之际,袁使君不为别人,只为他自己的生存也要奋力一击,应该是真的。”
“生死存亡?有这么严重?”荀彧和荀恽说话,眼神却看着唐夫人。
荀恽会意。“益州易守难攻,孙策尚能两路进发,长驱直入,冀州自然更不在话下。且益州乃天府之国,民众殷富,既有关中之险,又有冀州之富,若是落入孙策手中,不仅朝廷无法自存,冀州更是危在旦夕。除了投降孙策,俯首称臣,眼下是袁使君进攻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
荀彧点点头,不置可否。唐夫人取出手绢,拭去泪水。“陛下为大汉社稷委曲求全,弘农王九泉之下也会理解的。国家大事,妾身妇人不宜置喙,但凭陛下与夫君做主。”
“正有一件事,要与夫人商量。”
“请夫君直言。”
“我准备将恽儿的母亲接来长安同住,这宅子可能有些小了,你有空的话特色一个大些的宅子,我们一起搬过去。”
唐夫人黛眉微蹙。“夫君,清者自清。你急于避嫌,反倒易生闲言碎语。夫人若来,妾身让出正院就是了,何必再购宅第。陛下亲征,各宫署都在节约开支,尚书台也不宜浪费,当为百官表率。”
荀彧倒也不坚持。他要换宅子,除了打算和钟繇割离关系之外,也担心让唐夫人搬出正院会委屈了她,既然她自己无所谓,他也就不费事了。至于钟繇的影响,他还真不是特别在意,三兄荀衍在袁谭麾下,四兄荀谌在孙策麾下,这都是大家知道的事,可比钟繇离开朝廷的事严重多了。
不过,钟繇在这个时候离开朝廷,对士气的打击的确不小。天子命韩斌出使河东,恐怕也是有意表示对汝颍人信任依旧。士孙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有他这个沉稳的人在天子面前,时刻进谏,他放心多了。
天子也长大了,比西征时更加稳重,这是好事。只是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孙策的实力增长比他们估计的还要快。周瑜、黄忠两路进攻益州,战事停滞了一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大家都以为孙策已经是强弩之末,没想到周瑜、黄忠突然取得突破,竟有长驱直入之势,实在让人惊骇不已。天子不得不亲征,袁谭也坐不住了,就连刘备都决定出兵,与孙策为敌。
围攻孙策的计划终于实现,却并非各方主动选择,而是迫于形势,不得不然。究竟能维持多久,又能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却没人有把握。结盟这种事通常都是靠不住的,如果不能一股作气,一旦溃败,后果不堪设想。
唐夫人出去之后,荀彧与荀恽仔细分析了其中的利弊。荀恽是他的长子,今年十五岁,早该启蒙了。因为在邺城滞留了几年,父子天隔一方,疏于教导,从邺城归来之后,荀彧就将他接到身边,耳听面命,朝夕教诲。
荀恽静静地听着,荀彧问他,他就回答,不问他,他就一言不发。荀彧有些无奈,几年近乎监禁的生活对荀恽的影响很大,他已经不是几年前印象中的那个天真少年,话极少,透着说不出的疏离和隔膜。有时候荀彧不得不想,几年前离开邺城,孤身来到长安究竟是值还是不值。
“长倩,曹使君的夫人和孩子生活得怎么样?”
“挺好的,卞夫人很感激父亲的关照,托我向父亲致谢。”
“曹丕兄弟几人,你觉得如何?”
荀恽犹豫了片刻。“曹丕太过阴沉,我不喜欢。曹彰没什么心机,曹植最聪明,天生是个读书种子。”
“最近曹使君有没有派人来?”
“前一段时间好像有人来了一趟,送了一些钱粮蜀锦。”荀恽忽然露出一丝笑容。“父亲,我听说曹使君到益州几年,虽然娶了吴夫人,又与天师夫人有染,却一子半女都没有,会不会是……”
荀彧瞥了荀恽一眼。荀恽自知失言,尴尬地张了张嘴,抬手就打算抽自己一个嘴巴。荀彧及时抓住荀恽的手,顺势握在手心里,轻轻拍了拍。“长倩,这件事的确有些古怪。若说天师夫人年龄大了,不能生育,那还情有可原,吴夫人正当年少,如何也不能生?相士说她有大贵之相的,没有子嗣,如何大贵?”
见荀彧也难得的说起闲言碎语,荀恽来了精神。“对啊,我也是这么想。我听说曹使君为人好色,就算吴夫人有什么隐疾,她身边的侍女也不少,如何也一点动静了没有?父亲,我听说天师夫人道法高深,虽然近逾六十,却有少容,会不会是她的阴气太强了,曹使君不敌,伤了元气?”
荀彧哭笑不得。“你最近在读什么书?都和什么人来往?”
“呃……《天下至道谈图释》。”荀恽讪讪地笑了笑。
“哦,是那本书啊。”荀彧没有再说。这本书很流行,读过的人不少,他也读过,天子也读过,倒是一本很严肃的房中书,颇有见地。只不过荀恽年少,未必能体会其中的精义,反倒有可能被那些插图迷惑。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今天早上,荀恽好像在院子里练习导引术,不会是这书里的东西吧。“长倩,你最近是在习武吗?”
“啊?啊。”荀恽满脸通红。
“想做个武人?”
“我……我想做个士。”荀恽悄悄地抽回被荀彧握住的手,拢在袖中。“练武只是为了强身,并非一定要上阵杀敌。我……”
“既然练,那就好好练吧。陛下正在前线作战,身边需要人侍从,你收拾一下,明天就去潼关报道。我再给你写一封推荐信,你向王越、史阿学习剑术,将来或许能派上用场。”
荀恽眼神黯淡下去,喏喏地应了一声。
“怎么了,不愿意?”
“全听父亲吩咐。”
看着荀恽一脸听天由命,连挣扎都懒得挣扎的表情,荀彧叹了一口气,有些后悔。他知道荀恽有逆反心理,不赞同他的决定,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天子为了安抚他,亲自作书来解释,他又岂能不做出反应。将妻子接来长安,将长子送到天子身边做侍从,这都是为了维护双方之间的信任不得不采取的决定。
第1973章 意气少年
荀恽赶到潼关,拜见天子。天子不用看书信就明白了,心中喜悦,如饮醇酒。
看完荀彧的亲笔书信,他感慨不已。“令君之忠,天地可鉴。大汉若能中兴,重建麒麟阁,令君必居一席之地。”
荀恽臭着一张脸,一言不发。
天子瞅瞅荀恽,忽然有些愧疚。荀彧于他是忠臣,亦师亦友,还有些近似父子,可是对荀恽而言,他这个父亲却不太称职,孤身来长安,将荀恽母子丢有邺城几年,其中辛苦焦虑自不必言。
“长倩,你是哪一年生人?”
“回陛下,臣生于中平二年。”
“听说你还有一个姊姊,嫁与陈太丘之孙陈群为妻,她比你大几岁?”
“姊姊比臣大五岁。”想想姊姊,荀恽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神情松驰了许多。天子看得真切,笑道:“你想念她吗?”
荀恽脸色微僵,连忙收起笑容,斟酌着。他当然是想念姊姊的,但这话却不太好在天子面前说。
“呃……”
“朕也有一个姊姊,她下嫁吴王,为朕换取了西征的机会。”天子坦然说道,眼神坚定而明亮。“朕很想念她。听说吴王待她甚好,将来如果有机会中兴,朕会看在她的面子上,饶吴王一命。”
荀恽惊诧地看看天子。天子高大健壮,仪表堂堂,眼中有血丝,眼神却很明亮,甚至有些咄咄逼人,俨然一个伟大夫,颇有男子气概。就他之前见过的人中,能和天子相提并论的还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父亲荀彧虽然气质出众,温润如玉,未免太内敛了些,让人摸不清他究竟在想什么,不像天子这么坦率。
当然,他更听得懂天子的言外之义。既然天子能因为长公主而饶孙策一命,自然不会因为姊姊嫁给了陈群而降罪。这当然是个好事,荀家分属各方,几个叔伯也就罢了,那是父辈的事,对他而言,最挂念的就是嫁给陈群的姊姊。陈群虽然在吴国没有做什么高官,但他毕竟依附了吴王,和朝廷对立。
“陛下胸襟过人,诚为不世英主,中兴可期。”
天子斜睨着荀恽,似笑非笑,却没有君主的高深莫测,只有二三知己间的戏谑。“当真?”
“千真万确。”荀恽也笑了,心头的阴霾也散了些。
“若能中兴,必不负令父子。”天子拍拍荀恽的肩膀。“暂且委屈你做个散骑郎,陪朕读书习武,将来做朕的爪牙。”
“喏。”荀恽大声应喏,随即又意识到失礼,尴尬地看了天子一眼,见天子并无忤意,反有几分喜色,这才松了一口气,改口道:“唯!”
“做爪牙,可不能只是唯唯诺诺,要敢进谏,能进谏。只要言之有物,有益于治,毋须顾忌太多。”
“唯!”荀恽心中快意,第一次觉得来长安是个正确的选择。和天子相比,袁绍、袁谭的确相去甚远。至于风头正劲的吴王,他没见过,但听人说吴王虽然爱民,敢为天下先,却好勇好色,学问德行略有不足,为一方诸侯尚可,为德被天下的圣主就勉强了。
己不正,何以正人?
刘晔拿着几份公文进来,正好看到天子与荀恽谈笑,不免一愣,随即恍然。荀彧负讥,将长子送到天子身边为质的确是个好办法,既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又顺势加强了和天子的联系。天子的书信前天刚刚送出,荀恽今天就到了潼关,中间几乎不曾有任何耽误,这位闻香令君果然是个当机立断的狠人。
“陛下又得英才,可喜可贺。”
天子哈哈一笑,向荀恽介绍刘晔,最后又说道:“刘令君是宗室中的俊杰。正是因为有一批他和令尊这样的贤臣相助,朕方信中兴可期。”
刘晔心里暖洋洋的,躬身再拜。荀恽对这位与父亲齐名的秘书令早有耳闻,只是没想到刘晔这么年轻,不仅比袁谭的智囊沮授年轻很多,甚至比父亲还要年轻几岁。他一直以为刘晔与父亲荀彧年岁相当,甚至更年长一些。
想到当初袁绍不肯重用父亲就是因为他太年轻,荀恽不禁暗自发笑。袁绍败得不冤,被一群昏愦老朽围着吵,头晕脑袋,岂能不出昏招。希望袁谭能比他强一些,不要败得太容易。
宣喧了几句,荀恽出去领官服、印绶。刘晔将手里的公文递给天子。天子一看,是韩斌从河东来的,心情有些复杂。两天前,韩斌奉诏赴河东,礼聘李儒。这么快就有消息来,也不知是顺利还是不顺利。如果不顺利,李儒不肯应征,河东的事就有些麻烦。如果顺利,李儒入朝,以后要经常见到这个鸩杀兄长的逆臣,这心情实在好不起来。
荀彧虽然说唐夫人顾全大局,没有反对,但他能想象得到唐夫人的悲哀。即使迫于无奈,他还是觉得愧对这位像母亲一样照顾他多年的王嫂。
天子收拾起心情,拆开公文,扫了一眼,随即皱起了眉头。韩斌信中说,李儒已经离开河东,不知去向,诏书无处可投。根据打听到的消息说,李儒可能去了南阳,就是几天前的事。
“这可怎么办?”
刘晔倒是很从容。“陛下礼征李儒,并非指望李儒能够为陛下效力,只是顾全大局。李儒来与不来,其实无妨。只是要辛苦韩斌,让他多跑几步路。既然如此,索性让他多去几个地方,到中原、河北都转一圈,尤其是兖州。”
天子心领神会。兖州夹在兖豫之间,形势很关键。曹昂是曹操之子,兖州世家又因为土地的事不愿与孙策合作,正是朝廷可以争取的对象。如果能让兖州配合朝廷的行动,围攻孙策的计划无疑又多三分胜算。
天子与刘晔商议,迁韩斌为太仆,持节徼关东,以天子的名义征辟关东的名士贤才。他们来不来且两说,至少要让他们知道天子并没有歧视关东人的意思。
考虑到李儒去了南阳,贾诩又称病不肯入朝,董越拱手交出河东的可能性不大,冯翊的得失至关重要,天子随即委任皇甫坚寿驻守潼关,自己则率主力移驻临晋,就地屯田积谷,做长期对峙的准备。并拜阎温为冯翊都尉,统兵三千,驻夏阳,以备不测。
……
徐盛途经砥柱时耽搁了一些时间,座舰触礁搁浅,不得不更换战船,又派人将受损的座舰拖回陕县修理。等他返回洛阳,转入洛水,刚进入宜阳县境就收到宜阳长周生的消息:高顺率领一万步骑,刚刚攻取了卢氏,正顺洛水东进,准备进攻宜阳。
徐盛大吃一惊,不敢怠慢,立刻命令部下弃舟登岸,全速前进,同时派人通报驻守洛阳的吕蒙,让他做好接应的准备,并将消息送给都督鲁肃。
一千五百将士携带随身武器,带三日粮,沿着洛河展开急行军,在两个时辰内强行军百里,落日前赶到宜阳城下。周生听说高顺来攻,正急得上火,见徐盛率部赶到,喜出望外,立刻将徐盛迎入城中。
徐盛查看了宜阳的城防后,长出一口气,对周生非常欣赏。周生已经做好了坚守的准备,只是兵力太少,未必能守得住宜阳城。只要有足够的兵力,即使徐盛不来,周生也能守住宜阳,坚持到援兵的到来。
周生是河内人,读过几年书,但出身比较差,原本对仕途没什么指望。前几年逃难到南阳,正好碰到孙策在南阳开设学堂,扩大招生,他入郡学读书,师从胡昭,后来发现自己对古文字没什么天赋,便转入讲武堂学习兵事,三年毕业后转入洛阳战区,在鲁肃麾下做一个曲军侯。不久前,鲁肃进兵弘农,他留守洛阳,听吕蒙指挥,董越不战而走,吕蒙派人进攻洛水打探消息,他主动请缨,来到宜阳,成了宜阳长。
与他一起出战的还有一个军侯邓信,原本是射手营的一等射手,官渡之战立了功,转到鲁肃手下做军侯。他率部去了卢氏,高顺来袭的消息就是他送出来的,不过看这形势,估计凶多吉少。
徐盛很惊讶。他知道吕蒙和蒋钦一样,是孙策亲手带出来的小将,在官渡之战时立过功,见识了蒋钦的能力之后,对吕蒙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不敢有任何轻视,却没想到吕蒙还有这样的胆略,居然自作主张,安排人进入洛水,接收卢氏、宜阳。
徐盛接管了宜阳城,又派斥候出城打探消息。周生自告奋勇,他一直在城内休息,体力充沛,在宜阳待了大半个月,地形也比较熟悉。他和邓信关系不错,如果有可能救出邓信,他也愿意吃点苦,受点累。
徐盛同意了周生的要求。周生带着部下出城,乘着夜色,赶往卢氏。
第二天清晨,徐盛收到了周生传来的消息,他在金门山遇到了邓信。邓信刚从卢氏撤出来,高顺追得很紧。高顺有骑兵,没有接应,他们很难顺利撤到宜阳,估计路程,他们将在白马山被高顺赶上,他们打算立阵阻击,请徐盛派水师接应。
第1974章 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