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782节
阎温苦笑一声:“先生,若非形势紧张,我也不愿意做癞蛤蟆,打扰先生的清静。陛下驻跸河内,要上党、太原提供粮食,我四处求告,方知先生的不容易。唉,虽说都是边州,可是并州人还是看不起我们凉州人,如果不是有天子诏书,他们可能连大门都不让我进。说起来,我还要感谢先生,如果不是先生前几年的积储,我根本无法完成陛下交待的任务。”
贾诩无声地笑了笑,目光扫过站在前门廊下的少年。“伯俭谦虚了,你这并州刺史做得比我强多了。连阳曲郭氏子弟都做你的侍从,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他们哪是看得起我,那是给朝廷面子,给王子师面子。”
“王子师已经死了,朝廷么……”贾诩转过身,意味深长地看了阎温一眼,笑了一声。阎温一听,连忙跟了上去,躬身道:“先生,你就别藏拙了。囊中之锥,岂能不脱颖而出?你想必也明白,若非朝廷有诏,我也不敢擅离职守,赶到河东来见你。这都是朝廷的意思,只等先生一句话,朝廷聘书朝发夕至,就算你想收回并州都可以。”
“算了吧,我受不起。”贾诩甩甩袖子,回到堂上入座。毌丘兴端来茶水,侍立在一旁。
阎温呷了一口茶,浑然不知滋味,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贾诩。董越派人来请贾诩,使者牛盖在安邑住了一个月,贾诩就是不见他。朝廷安排杨阜派人来请,同样吃了闭门羹。无奈之下,杨阜只得奏请天子,由并州刺史阎温出面,向贾诩传话。阎温和贾诩有旧,如果有人能说动贾诩,阎温首屈一指。
阎温来到安邑,果然见到了贾诩,但贾诩却再三推辞,不肯发一言,设一计。阎温没办法,只好使出赖皮招数,在驿馆住下,每天来请安,风雨无阻,今天的是第三天,下着暴雨,阎温照旧登门拜访,以示决心。贾诩熬不过,终于肯开口了。阎温自然不能错过,恨不得将贾诩说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送到天子面前。
看着阎温殷切的目光,贾诩忽然笑了。“伯俭,你真觉得我一个赋闲的人能够有什么奇计,助你们反败为胜?孙策是来河东见过我,但那时的他只有一个豫州和南阳,急需战马,不得不和我交易。如今他坐拥五州,还有半个幽州,韩遂、马腾争着给他送马,他已经不需要我了,别说专程来看我,就算是我专程去见他,他都未必肯拨冗见我。”
“是啊,孙策如今兵多将广,不会在意先生,可是陛下求贤若渴,我等凉州后生更是视先生为师,渴望听先生一言点拨。”
“点拨谈不上,我那点学问可怜得很。不过说到读书,我倒是有些心得,或许可以与你探讨探讨。”
阎温躬身致意。“敢闻先生金玉良言。”
贾诩招了招手,毌丘兴转身去书房,取来一大叠书卷,摆在阎温面前。阎温狐疑地打开,发现是孙策治下各郡学堂的文章,还有一些是公文,其中一些残缺不全,背后还有浆糊的硬块,分明是从墙上揭下来的。阎温有些奇怪,却没多说。这些文章他也看过一些,但下的功夫不多,贾诩收集得很全,从日期上看,他在好几年前就开始收集这些东西了。这儿自然不是全部,只是贾诩挑出来给他看的一部分。
阎温翻了翻,又看向贾诩。
贾诩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品了品。“伯俭读过?”
“并州离中原太远,这样的文章比较少,只看过寥寥几篇。至于公文,更是无缘得见。”
“孙策兴办学堂,各郡都有郡学,不过是安抚读书人,让他们有事可做,免得无事生非,处士横议,那些学术文章不看也罢。只是其中有一些经世济用的文章倒是值得看一看的,这里面往往能透露出一些新政背后的用意。最典型的自然是路粹写的有关王莽新政的文章,我相信你肯定看过。”
阎温有些尴尬,含糊地应了一声。路粹写的文章他看过一些,但不全面,如果贾诩要和他探讨这些文章,他还真回答不上来。好在贾诩没有问他,只是泛泛而谈。
“路粹是孙策手里的笔,他写的文章自然都是孙策想说的,为王莽辩解,其实也是为了反驳那些将他比附为王莽的人,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对王莽的得失还是分析得有道理的。伯俭,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现在的所做所为无不力图避免王莽的覆辙?”
阎温心中一动,若有所悟,连忙点头。“请先生详言。”
“王莽的失误很多,其中有两点尤其严重:一是急于求成,二是泥古不化。孙策不通经术,所以他不会有泥古的弊端,倒是处处出新。于他而言,最大的隐患是急。犹如人涉水渡河,眼前一片茫茫,不辨深浅,不知缓急,王莽是拿着古书渡河,自以为古人已经指明了方向,大步急行,却不知道河道已变,古书不可信,是以自投深渊。孙策手中无书,他只能一步步地向前试探,一步踏错,就有可能是灭顶之灾,所以他不怕慢,就怕急,急则生错。”
阎温连连点头。他听懂了贾诩的意思,孙策不是不想快,他是不能快,不敢快,对峙对他更有利,天子、袁谭拥兵不前,正是孙策期望的结果。
“伯俭,你可知道孙策治下五州有多少户口?江东又有多少?”
第2053章 贾诩三策
阎温摇摇头。他知道孙策治下百姓不少,但具体多少,他并不清楚。贾诩对毌丘兴使了个眼色,毌丘兴早有准备,上前一步,在阎温面前坐下,从案上取出几份公文,依次摆在阎温面前,一一解说。阎温听了几句,就明白了贾诩让他看这些公文的用意。窥一斑而知全豹,由这些公文,他可以推算出孙策治下诸州的户口变化,不一定精确,却粗略可观。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据毌丘兴分析估算,孙策治下五州的户口可能有四百多万户,过天下之半,远远超出了天子和袁谭控制的户口,尤其是江东,这些年的户口一直在增加,兖州、司州、青州甚至关中的百姓大面积的逃亡,有很多人应该是去了江东。
孙策行王道,天子行霸道,王道爱民,霸道愚民,高下判然,百姓的逃亡是单方向的,关中就是典型的例子,百姓逃亡太多,以至于朝廷不得不从凉州招揽百姓入关中定居,弥补户口不足。如果不放弃霸道,行爱民之王道,这种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不会缩小。
比单纯的户口多寡更重要的是孙策不遗余力的抑制豪强,计口授田,他吸引的户口都是耕地的百姓,留在原籍的都是拥有大量土地的世家、豪强,看起来户口也不少,但天子要从他们手中得到钱粮绝非易事,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一点,不用毌丘兴说,阎温也清楚,他做并州刺史的这几个月绝大部分时间就是拜访各家家主,商量、妥协,千方百计的筹集粮草,供应天子的大军。相比之下,孙策藏富于民,满宠在豫州征召二十万郡兵,几乎不用孙策提供一粒粮食,他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免除今天秋季的田租、算赋。孙策轻赋薄敛,这些损失对他来说非常有限,不会动摇根本。
阎温越想越不安。王道、霸道的影响比他想象的还要大,孙策行王道,治下五州俨然已是王道乐土,大河以南皆是影响所及,百姓扶老携幼,不远千里地赶去豫州甚至江东,兖州虽然还在袁谭手里,却已无可使之民,司州情况也差不多。如果不是被山川阻隔,冀州、并州也难以幸免。
没有户口,没有人耕种,就算有良田也只能荒着。没人耕种,就没有粮食,拿什么来和孙策对峙?时间越长,对孙策越有利,就算不打,天子和袁谭也支撑不了太久。
“先生,陛下也知道霸道不可久,但事急从权,不得不如此。若能中兴……”
贾诩看了阎温一眼,笑着摇摇头。阎温讪讪的闭上了嘴巴。他也知道这些话没有说服力,尤其是在贾诩面前,说这样的套话只会让贾诩认为他是朽木不可雕。
“汉家本王霸杂用,事急从权,去王而用霸,听起来的确有些道理。可是伯俭你再想想,关东、关西对峙,论士马之强,孰更占优?形势于谁更急?为何孙策行王道可久,天子行霸道却应不了急?”
阎温眉头紧皱,沉吟良久。这也正是天子着急的地方,行霸道本为救急存亡,对峙绝非天子所愿,如今天子顿兵于河内,袁谭顿兵于兖州,并非不想进攻,而是不敢进攻。天子也知道等得越久,机会越渺茫,这才想请贾诩出山。如何进攻取胜,打破这个僵局,才是天子最想请教贾诩的问题。但贾诩的分析只是加重了他们的担心,并没有帮他们解决任何问题。听起来,贾诩似乎已经放弃了,不想没有帮忙的意思,还想劝他们也放弃。
“先生,难道……大势已去,革命在所难免?”
贾诩不置可否,呷了一口茶,又思索片刻。“伯俭,有一件事,我不太明白,还望伯俭能为我解惑。”
“请先生直言。”
“你上次对我说,希望我能为凉州想一想。可你们如此支持天子,于凉州何益?秦有关中之地,又行耕战百余年,大小百余战,伤亡近百万,方一统天下。如今天子行霸道,以凉州百姓为兵,欲行秦之故事,你们有没有算过,以凉州的户口能支持几年?就算天子中兴,又能剩下几个凉州人?”
阎温眉头皱得更紧。“依先生之见,又当如何?”
“你们欲入朝为官,如今已入朝矣。凉州百姓欲入关定居,如今已入关矣。知止不辱,知足不殆,你们是不是该适可而止,重新考虑一下如何做更有利于凉州。”
阎温心中骇然。贾诩的话说得很隐晦,却不难理解。贾诩愿意见他,不是想帮天子,而是为了凉州——当初他也是这么请求贾诩的。如今天子已经给不了凉州更多,只会给凉州带来死亡,他们就没必要支持天子了。从凉州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明智的选择,可是从君臣大义来说,这是背叛,有悖气节。
贾诩从来就不是朝廷的忠臣,他没有这样的负担。可他们是天子信任的大臣,亲手提拔的年青才俊,如何能背叛天子?
“先生……”
贾诩抬起手,轻轻地摇了摇。“伯俭,你不用多说,我知道你一腔忠义,想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我年轻时也这么想过,可是现在老了,没有这样的雄心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况且大势如此,纵使高祖、光武再世,怕是也无能为力。心尽如此,你也不用勉强我,我很快就要回凉州老家去了。临行之际,有几句话想对天子说,烦请你转达。”
他笑了笑。“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天子册封的姑臧侯嘛。有这一份情谊在,总得进几句逆耳忠言。”
“敢不从命。”
……
阎温出了门,回到驿舍,收拾行礼,准备返程。
牛盖一直在驿舍中等着,得知阎温回来,他立刻登门拜访。阎温本不想见他,可是想到贾诩的话,也觉得毕竟都是凉州人,不宜拒人于千里之外,便抽空与牛盖聊了几句。
得知贾诩还是不肯去见天子,不日将返回凉州,牛盖心里有些失落。不管怎么说,贾诩终究还是见了阎温,他却连贾诩的面都没着,回去怎么和董越交待?后来听说贾诩派毌丘兴去送奏疏,牛盖心思又活了。毌丘兴跟了贾诩有大半年,算是贾诩的弟子。贾诩派他去见天子,自然有推荐毌丘兴入仕,为毌丘兴安排一个前程的意思。如果能将毌丘兴拉拢过来,也算是维系了和贾诩的交情。
牛盖做了一番准备,在门口等着毌丘兴。当毌丘兴带着行礼,赶到驿馆来见阎温时,牛盖主动迎了上去,殷勤倍至,与毌丘兴寒喧,再次转达董越对他的承诺。毌丘兴怀里揣着贾诩给天子的奏疏,知道这次去见天子,只要应对得当,出仕是意料之中的事,自然不会再将董越承诺的校尉放在眼里,坦然地接受了牛盖的殷勤,却没太放在心上。
牛盖心知肚明,却不肯放弃。他不仅陪着毌丘兴去见阎温,又送了一匹好马,供毌丘兴代步。一路上,他与毌丘兴形影不离。阎温心里有事,只是催着赶路,倒也没心思去关注这些。
数日后,他们一行人到达河内。
天子第一时间召见了阎温,询问此行经过。阎温将贾诩与他说的话选择性的转达了一些,没有全说——贾诩的有些话显然不能对天子直说。好在贾诩本人有奏疏送到,还是让天子自己看比较合适,他只要将毌丘兴引荐给天子就行了。
听了贾诩对形势的悲观分析,天子心情很复杂,既有些失望,又不敢掉以轻心。贾诩的分析并非凭空臆说,他是从相关的文章和公文推算出来的,就算有误差也相去不会太远。有些情况,他自己也是清楚的,只是一直不愿意面对,如今被贾诩指出来,心情无比恶劣。从阎温的神情可以看出,贾诩肯定还说了些什么,对阎温触动不小。他现在能依赖的就是阎温等人,如果他们也动摇了,对他绝不是好消息。
天子随即召见毌丘兴。
第一次觐见天子,毌丘兴既兴奋又紧张。好在有贾诩的教导,预先练习了相关的礼仪,总算没有出错。天子对毌丘兴印象不错,毌丘兴年轻,有朝气,身高、相貌也都不错,眼神中对朝廷的敬畏更让天子欣慰。
河东毕竟不是凉州,朝廷的威严犹在。
天子和毌丘兴聊了几句,问了他的籍贯、仕途履历,以及对当前形势的理解。毌丘兴准备充足,应答如流,而且越说越自信。天子非常满意,便有了爱才之心。贾诩虽不能来,送来一个年青才俊,也算是为朝廷尽了一份力。
天子打开贾诩的奏疏,迅速浏览了一遍,心情不太好。
在奏疏中,贾诩先是说了一些感谢朝廷恩典的客套话,然后分析了一下形势,说得很简略,与阎温、毌丘兴转述的差不多,最后为天子献了三策。
上策:禅位吴王,为刘氏保留一份封地,祖宗得以血食。
中策:远征西域,避吴王锋芒,另辟天地。
下策:退守益州,跨有关中,去霸道,行王道,与吴王争民心,以待时变。
第2054章 未尽之言
天子想了想,将贾诩的奏疏转给阎温,脸色虽然平静,眼神中却有些愠怒。
阎温看完,暗自叫苦。虽说有心理准备,却还是有点后悔。早知贾诩的建议是这些,他就不答应贾诩代为转达了。平白无故惹得天子猜忌,又是何苦。
贾诩这三策看似为天子考虑,实则为凉州考虑。
天子如果同意禅让,那贾诩便是首倡,凉州籍文武也襄赞之功。将来孙策得了天下,论功不能少了贾诩,凉州人也得以在新朝占据一席之地。
天子如果取中策,远征西域,凉州人更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天子若想取胜,势必要加大对凉州人的依赖。且天子西征,避免了与孙策的交锋,等于将关东拱手让给了孙策,与禅让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孙策同样要见贾诩和凉州人一份人情。
至于下策,和等死没什么区别,不说也罢。对凉州人而言,由霸道而王道,倒是得了便宜。
对天子而言,这三策是不是忠言且两说,逆耳却是毋庸置疑。费了那么大心思,却求来这么一个结果,天子没有当场翻脸已经给他留面子了。
阎温无言以对。
天子没有再说什么,连对毌丘兴都失去了兴趣,让阎温领他出帐。毌丘兴兴致勃勃地等着天子赐官,现在全落了空,心情也非常失落,怏怏地跟着阎温出了门。
杨阜就在门外等着,一看阎温这副神情,连忙上前询问。阎温一五一十的说了,杨阜狐疑地瞅了毌丘兴一眼,觉得有些诡异。如果贾诩真的觉得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为什么还要派毌丘兴来见天子?难道就是为了尽最后一份心意,对得起天子封他的姑臧侯爵位?
贾诩似乎不是这样的人。
杨阜反复考虑了一番,与毌丘兴拱手见礼,拉起了家常。
……
天子派人请来了刘晔,将贾诩的奏疏给他看,又补充了一些阎温转述的内容。
刘晔仔细阅读了奏疏,又问了一些细节,忽然笑了。“陛下,贾诩与阎温等人不同,他是董卓旧部,曾为董卓请杀皇甫嵩而不得,如今又被陛下夺了河东和并州,他怎么可能为陛下尽心尽力呢。说实话,他能为陛下建此三策,臣觉得已经很意外了。”
天子眉梢轻挑,欲言又止。他想了一会,又道:“子扬是说,他有未尽之言?”
“理当如此。”刘晔放下奏疏,轻轻敲了两下。“陛下,恕臣冒昧,如果贾诩建议陛下孤注一掷,奋勇向前,与孙策决一死战,陛下会怎么想?”
天子眼珠转了转,恍然大悟。他不信任贾诩,贾诩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不管贾诩说什么,他都会报以谨慎的态度审视一番。如果贾诩建议他与孙策决战,他大概率会认为贾诩在欺骗他,不可能接受。
所以贾诩干脆不提。
“若是如此,有可胜之机吗?”
“有,虽然不多。”刘晔目光闪烁。“陛下,臣想见见那个毌丘兴。贾诩的未尽之言或许就在毌丘兴的口中。若非如此,他何必安排毌丘兴来此?”
天子一拍脑门,懊丧不已。他还是太年轻了,不是贾诩的对手。贾诩看破了他,他却没能看破贾诩。若非刘晔提醒,险些错过毌丘兴这招暗棋。如果毌丘兴在他这里受了冷落,失望而去,甚至转投孙策,将贾诩的计划转告孙策,那也怨不得贾诩,只能怪他自己有眼无珠。
天子一边派人去召毌丘兴回来,一边向刘晔问计。刘晔说,贾诩的分析并没有错,当前形势对朝廷的确不利,秘书台收集到的情报也能证明这一点。天子顿兵于河内,袁谭滞留在兖州,甚至要与孙策议和,本身就说明情况危急,已经到了非冒险不可的时候。如果继续拖下去,取胜的只会是孙策。
之所以还没有冒险,只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
总的形势而言,孙策的确占优势,但他的优势还没有大到横扫天下的地步,否则他也不会保持对峙,早就反击了。或者说他还有弱点,只是比较隐蔽,一时还未被人发现。他愿意等,自然是因为时间对他有利,在没有必胜把握时,他宁愿再等一等,等他积攒了足够的优势,弥补了所有的缺点,再大举进攻。
贾诩一直在关注天下形势,收集与孙策有关的情况,他应该有所发现,只是他知道天子不信任他,所以没有直说,而是让毌丘兴见机行事。
“臣以为,这个弱点很可能是粮食。”刘晔说道。
天子将信将疑。孙策有地有人,还会缺粮?
“陛下,孙策大进大出,收入多,支出也大,烈火烹油,形势未必如看起来的那般好。重工商可以迅速增加赋税,却也会增加粮食的消耗,江东原本地广人稀,并非产粮之地,孙策这几年大兴水利,的确开垦了不少土地,但那些开垦土地的百姓本身也是需要消耗粮食的。此外如工匠、学者,哪个不是寄食者?更何况还有十余万长年不耕的将士,要消耗多少粮食?臣收到消息,黄忠、周瑜两路出征,总共不过五万多人,荆州的粮食已经不敷使用,不得不从豫章调粮了。”
天子觉得刘晔说得有理,孙策重视工商,可以大幅度的增加赋税,但粮食的产量提升有限,远远达不到赋税增加的速度。自古以来,为什么一直强调重农抑商?就是因为商业的发达会导致大量的寄食人口,增加粮食的消耗。钱再多,买不到粮食也是枉然。
贾诩无声地笑了笑,目光扫过站在前门廊下的少年。“伯俭谦虚了,你这并州刺史做得比我强多了。连阳曲郭氏子弟都做你的侍从,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他们哪是看得起我,那是给朝廷面子,给王子师面子。”
“王子师已经死了,朝廷么……”贾诩转过身,意味深长地看了阎温一眼,笑了一声。阎温一听,连忙跟了上去,躬身道:“先生,你就别藏拙了。囊中之锥,岂能不脱颖而出?你想必也明白,若非朝廷有诏,我也不敢擅离职守,赶到河东来见你。这都是朝廷的意思,只等先生一句话,朝廷聘书朝发夕至,就算你想收回并州都可以。”
“算了吧,我受不起。”贾诩甩甩袖子,回到堂上入座。毌丘兴端来茶水,侍立在一旁。
阎温呷了一口茶,浑然不知滋味,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贾诩。董越派人来请贾诩,使者牛盖在安邑住了一个月,贾诩就是不见他。朝廷安排杨阜派人来请,同样吃了闭门羹。无奈之下,杨阜只得奏请天子,由并州刺史阎温出面,向贾诩传话。阎温和贾诩有旧,如果有人能说动贾诩,阎温首屈一指。
阎温来到安邑,果然见到了贾诩,但贾诩却再三推辞,不肯发一言,设一计。阎温没办法,只好使出赖皮招数,在驿馆住下,每天来请安,风雨无阻,今天的是第三天,下着暴雨,阎温照旧登门拜访,以示决心。贾诩熬不过,终于肯开口了。阎温自然不能错过,恨不得将贾诩说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送到天子面前。
看着阎温殷切的目光,贾诩忽然笑了。“伯俭,你真觉得我一个赋闲的人能够有什么奇计,助你们反败为胜?孙策是来河东见过我,但那时的他只有一个豫州和南阳,急需战马,不得不和我交易。如今他坐拥五州,还有半个幽州,韩遂、马腾争着给他送马,他已经不需要我了,别说专程来看我,就算是我专程去见他,他都未必肯拨冗见我。”
“是啊,孙策如今兵多将广,不会在意先生,可是陛下求贤若渴,我等凉州后生更是视先生为师,渴望听先生一言点拨。”
“点拨谈不上,我那点学问可怜得很。不过说到读书,我倒是有些心得,或许可以与你探讨探讨。”
阎温躬身致意。“敢闻先生金玉良言。”
贾诩招了招手,毌丘兴转身去书房,取来一大叠书卷,摆在阎温面前。阎温狐疑地打开,发现是孙策治下各郡学堂的文章,还有一些是公文,其中一些残缺不全,背后还有浆糊的硬块,分明是从墙上揭下来的。阎温有些奇怪,却没多说。这些文章他也看过一些,但下的功夫不多,贾诩收集得很全,从日期上看,他在好几年前就开始收集这些东西了。这儿自然不是全部,只是贾诩挑出来给他看的一部分。
阎温翻了翻,又看向贾诩。
贾诩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品了品。“伯俭读过?”
“并州离中原太远,这样的文章比较少,只看过寥寥几篇。至于公文,更是无缘得见。”
“孙策兴办学堂,各郡都有郡学,不过是安抚读书人,让他们有事可做,免得无事生非,处士横议,那些学术文章不看也罢。只是其中有一些经世济用的文章倒是值得看一看的,这里面往往能透露出一些新政背后的用意。最典型的自然是路粹写的有关王莽新政的文章,我相信你肯定看过。”
阎温有些尴尬,含糊地应了一声。路粹写的文章他看过一些,但不全面,如果贾诩要和他探讨这些文章,他还真回答不上来。好在贾诩没有问他,只是泛泛而谈。
“路粹是孙策手里的笔,他写的文章自然都是孙策想说的,为王莽辩解,其实也是为了反驳那些将他比附为王莽的人,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对王莽的得失还是分析得有道理的。伯俭,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现在的所做所为无不力图避免王莽的覆辙?”
阎温心中一动,若有所悟,连忙点头。“请先生详言。”
“王莽的失误很多,其中有两点尤其严重:一是急于求成,二是泥古不化。孙策不通经术,所以他不会有泥古的弊端,倒是处处出新。于他而言,最大的隐患是急。犹如人涉水渡河,眼前一片茫茫,不辨深浅,不知缓急,王莽是拿着古书渡河,自以为古人已经指明了方向,大步急行,却不知道河道已变,古书不可信,是以自投深渊。孙策手中无书,他只能一步步地向前试探,一步踏错,就有可能是灭顶之灾,所以他不怕慢,就怕急,急则生错。”
阎温连连点头。他听懂了贾诩的意思,孙策不是不想快,他是不能快,不敢快,对峙对他更有利,天子、袁谭拥兵不前,正是孙策期望的结果。
“伯俭,你可知道孙策治下五州有多少户口?江东又有多少?”
第2053章 贾诩三策
阎温摇摇头。他知道孙策治下百姓不少,但具体多少,他并不清楚。贾诩对毌丘兴使了个眼色,毌丘兴早有准备,上前一步,在阎温面前坐下,从案上取出几份公文,依次摆在阎温面前,一一解说。阎温听了几句,就明白了贾诩让他看这些公文的用意。窥一斑而知全豹,由这些公文,他可以推算出孙策治下诸州的户口变化,不一定精确,却粗略可观。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据毌丘兴分析估算,孙策治下五州的户口可能有四百多万户,过天下之半,远远超出了天子和袁谭控制的户口,尤其是江东,这些年的户口一直在增加,兖州、司州、青州甚至关中的百姓大面积的逃亡,有很多人应该是去了江东。
孙策行王道,天子行霸道,王道爱民,霸道愚民,高下判然,百姓的逃亡是单方向的,关中就是典型的例子,百姓逃亡太多,以至于朝廷不得不从凉州招揽百姓入关中定居,弥补户口不足。如果不放弃霸道,行爱民之王道,这种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不会缩小。
比单纯的户口多寡更重要的是孙策不遗余力的抑制豪强,计口授田,他吸引的户口都是耕地的百姓,留在原籍的都是拥有大量土地的世家、豪强,看起来户口也不少,但天子要从他们手中得到钱粮绝非易事,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一点,不用毌丘兴说,阎温也清楚,他做并州刺史的这几个月绝大部分时间就是拜访各家家主,商量、妥协,千方百计的筹集粮草,供应天子的大军。相比之下,孙策藏富于民,满宠在豫州征召二十万郡兵,几乎不用孙策提供一粒粮食,他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免除今天秋季的田租、算赋。孙策轻赋薄敛,这些损失对他来说非常有限,不会动摇根本。
阎温越想越不安。王道、霸道的影响比他想象的还要大,孙策行王道,治下五州俨然已是王道乐土,大河以南皆是影响所及,百姓扶老携幼,不远千里地赶去豫州甚至江东,兖州虽然还在袁谭手里,却已无可使之民,司州情况也差不多。如果不是被山川阻隔,冀州、并州也难以幸免。
没有户口,没有人耕种,就算有良田也只能荒着。没人耕种,就没有粮食,拿什么来和孙策对峙?时间越长,对孙策越有利,就算不打,天子和袁谭也支撑不了太久。
“先生,陛下也知道霸道不可久,但事急从权,不得不如此。若能中兴……”
贾诩看了阎温一眼,笑着摇摇头。阎温讪讪的闭上了嘴巴。他也知道这些话没有说服力,尤其是在贾诩面前,说这样的套话只会让贾诩认为他是朽木不可雕。
“汉家本王霸杂用,事急从权,去王而用霸,听起来的确有些道理。可是伯俭你再想想,关东、关西对峙,论士马之强,孰更占优?形势于谁更急?为何孙策行王道可久,天子行霸道却应不了急?”
阎温眉头紧皱,沉吟良久。这也正是天子着急的地方,行霸道本为救急存亡,对峙绝非天子所愿,如今天子顿兵于河内,袁谭顿兵于兖州,并非不想进攻,而是不敢进攻。天子也知道等得越久,机会越渺茫,这才想请贾诩出山。如何进攻取胜,打破这个僵局,才是天子最想请教贾诩的问题。但贾诩的分析只是加重了他们的担心,并没有帮他们解决任何问题。听起来,贾诩似乎已经放弃了,不想没有帮忙的意思,还想劝他们也放弃。
“先生,难道……大势已去,革命在所难免?”
贾诩不置可否,呷了一口茶,又思索片刻。“伯俭,有一件事,我不太明白,还望伯俭能为我解惑。”
“请先生直言。”
“你上次对我说,希望我能为凉州想一想。可你们如此支持天子,于凉州何益?秦有关中之地,又行耕战百余年,大小百余战,伤亡近百万,方一统天下。如今天子行霸道,以凉州百姓为兵,欲行秦之故事,你们有没有算过,以凉州的户口能支持几年?就算天子中兴,又能剩下几个凉州人?”
阎温眉头皱得更紧。“依先生之见,又当如何?”
“你们欲入朝为官,如今已入朝矣。凉州百姓欲入关定居,如今已入关矣。知止不辱,知足不殆,你们是不是该适可而止,重新考虑一下如何做更有利于凉州。”
阎温心中骇然。贾诩的话说得很隐晦,却不难理解。贾诩愿意见他,不是想帮天子,而是为了凉州——当初他也是这么请求贾诩的。如今天子已经给不了凉州更多,只会给凉州带来死亡,他们就没必要支持天子了。从凉州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明智的选择,可是从君臣大义来说,这是背叛,有悖气节。
贾诩从来就不是朝廷的忠臣,他没有这样的负担。可他们是天子信任的大臣,亲手提拔的年青才俊,如何能背叛天子?
“先生……”
贾诩抬起手,轻轻地摇了摇。“伯俭,你不用多说,我知道你一腔忠义,想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我年轻时也这么想过,可是现在老了,没有这样的雄心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况且大势如此,纵使高祖、光武再世,怕是也无能为力。心尽如此,你也不用勉强我,我很快就要回凉州老家去了。临行之际,有几句话想对天子说,烦请你转达。”
他笑了笑。“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天子册封的姑臧侯嘛。有这一份情谊在,总得进几句逆耳忠言。”
“敢不从命。”
……
阎温出了门,回到驿舍,收拾行礼,准备返程。
牛盖一直在驿舍中等着,得知阎温回来,他立刻登门拜访。阎温本不想见他,可是想到贾诩的话,也觉得毕竟都是凉州人,不宜拒人于千里之外,便抽空与牛盖聊了几句。
得知贾诩还是不肯去见天子,不日将返回凉州,牛盖心里有些失落。不管怎么说,贾诩终究还是见了阎温,他却连贾诩的面都没着,回去怎么和董越交待?后来听说贾诩派毌丘兴去送奏疏,牛盖心思又活了。毌丘兴跟了贾诩有大半年,算是贾诩的弟子。贾诩派他去见天子,自然有推荐毌丘兴入仕,为毌丘兴安排一个前程的意思。如果能将毌丘兴拉拢过来,也算是维系了和贾诩的交情。
牛盖做了一番准备,在门口等着毌丘兴。当毌丘兴带着行礼,赶到驿馆来见阎温时,牛盖主动迎了上去,殷勤倍至,与毌丘兴寒喧,再次转达董越对他的承诺。毌丘兴怀里揣着贾诩给天子的奏疏,知道这次去见天子,只要应对得当,出仕是意料之中的事,自然不会再将董越承诺的校尉放在眼里,坦然地接受了牛盖的殷勤,却没太放在心上。
牛盖心知肚明,却不肯放弃。他不仅陪着毌丘兴去见阎温,又送了一匹好马,供毌丘兴代步。一路上,他与毌丘兴形影不离。阎温心里有事,只是催着赶路,倒也没心思去关注这些。
数日后,他们一行人到达河内。
天子第一时间召见了阎温,询问此行经过。阎温将贾诩与他说的话选择性的转达了一些,没有全说——贾诩的有些话显然不能对天子直说。好在贾诩本人有奏疏送到,还是让天子自己看比较合适,他只要将毌丘兴引荐给天子就行了。
听了贾诩对形势的悲观分析,天子心情很复杂,既有些失望,又不敢掉以轻心。贾诩的分析并非凭空臆说,他是从相关的文章和公文推算出来的,就算有误差也相去不会太远。有些情况,他自己也是清楚的,只是一直不愿意面对,如今被贾诩指出来,心情无比恶劣。从阎温的神情可以看出,贾诩肯定还说了些什么,对阎温触动不小。他现在能依赖的就是阎温等人,如果他们也动摇了,对他绝不是好消息。
天子随即召见毌丘兴。
第一次觐见天子,毌丘兴既兴奋又紧张。好在有贾诩的教导,预先练习了相关的礼仪,总算没有出错。天子对毌丘兴印象不错,毌丘兴年轻,有朝气,身高、相貌也都不错,眼神中对朝廷的敬畏更让天子欣慰。
河东毕竟不是凉州,朝廷的威严犹在。
天子和毌丘兴聊了几句,问了他的籍贯、仕途履历,以及对当前形势的理解。毌丘兴准备充足,应答如流,而且越说越自信。天子非常满意,便有了爱才之心。贾诩虽不能来,送来一个年青才俊,也算是为朝廷尽了一份力。
天子打开贾诩的奏疏,迅速浏览了一遍,心情不太好。
在奏疏中,贾诩先是说了一些感谢朝廷恩典的客套话,然后分析了一下形势,说得很简略,与阎温、毌丘兴转述的差不多,最后为天子献了三策。
上策:禅位吴王,为刘氏保留一份封地,祖宗得以血食。
中策:远征西域,避吴王锋芒,另辟天地。
下策:退守益州,跨有关中,去霸道,行王道,与吴王争民心,以待时变。
第2054章 未尽之言
天子想了想,将贾诩的奏疏转给阎温,脸色虽然平静,眼神中却有些愠怒。
阎温看完,暗自叫苦。虽说有心理准备,却还是有点后悔。早知贾诩的建议是这些,他就不答应贾诩代为转达了。平白无故惹得天子猜忌,又是何苦。
贾诩这三策看似为天子考虑,实则为凉州考虑。
天子如果同意禅让,那贾诩便是首倡,凉州籍文武也襄赞之功。将来孙策得了天下,论功不能少了贾诩,凉州人也得以在新朝占据一席之地。
天子如果取中策,远征西域,凉州人更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天子若想取胜,势必要加大对凉州人的依赖。且天子西征,避免了与孙策的交锋,等于将关东拱手让给了孙策,与禅让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孙策同样要见贾诩和凉州人一份人情。
至于下策,和等死没什么区别,不说也罢。对凉州人而言,由霸道而王道,倒是得了便宜。
对天子而言,这三策是不是忠言且两说,逆耳却是毋庸置疑。费了那么大心思,却求来这么一个结果,天子没有当场翻脸已经给他留面子了。
阎温无言以对。
天子没有再说什么,连对毌丘兴都失去了兴趣,让阎温领他出帐。毌丘兴兴致勃勃地等着天子赐官,现在全落了空,心情也非常失落,怏怏地跟着阎温出了门。
杨阜就在门外等着,一看阎温这副神情,连忙上前询问。阎温一五一十的说了,杨阜狐疑地瞅了毌丘兴一眼,觉得有些诡异。如果贾诩真的觉得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为什么还要派毌丘兴来见天子?难道就是为了尽最后一份心意,对得起天子封他的姑臧侯爵位?
贾诩似乎不是这样的人。
杨阜反复考虑了一番,与毌丘兴拱手见礼,拉起了家常。
……
天子派人请来了刘晔,将贾诩的奏疏给他看,又补充了一些阎温转述的内容。
刘晔仔细阅读了奏疏,又问了一些细节,忽然笑了。“陛下,贾诩与阎温等人不同,他是董卓旧部,曾为董卓请杀皇甫嵩而不得,如今又被陛下夺了河东和并州,他怎么可能为陛下尽心尽力呢。说实话,他能为陛下建此三策,臣觉得已经很意外了。”
天子眉梢轻挑,欲言又止。他想了一会,又道:“子扬是说,他有未尽之言?”
“理当如此。”刘晔放下奏疏,轻轻敲了两下。“陛下,恕臣冒昧,如果贾诩建议陛下孤注一掷,奋勇向前,与孙策决一死战,陛下会怎么想?”
天子眼珠转了转,恍然大悟。他不信任贾诩,贾诩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不管贾诩说什么,他都会报以谨慎的态度审视一番。如果贾诩建议他与孙策决战,他大概率会认为贾诩在欺骗他,不可能接受。
所以贾诩干脆不提。
“若是如此,有可胜之机吗?”
“有,虽然不多。”刘晔目光闪烁。“陛下,臣想见见那个毌丘兴。贾诩的未尽之言或许就在毌丘兴的口中。若非如此,他何必安排毌丘兴来此?”
天子一拍脑门,懊丧不已。他还是太年轻了,不是贾诩的对手。贾诩看破了他,他却没能看破贾诩。若非刘晔提醒,险些错过毌丘兴这招暗棋。如果毌丘兴在他这里受了冷落,失望而去,甚至转投孙策,将贾诩的计划转告孙策,那也怨不得贾诩,只能怪他自己有眼无珠。
天子一边派人去召毌丘兴回来,一边向刘晔问计。刘晔说,贾诩的分析并没有错,当前形势对朝廷的确不利,秘书台收集到的情报也能证明这一点。天子顿兵于河内,袁谭滞留在兖州,甚至要与孙策议和,本身就说明情况危急,已经到了非冒险不可的时候。如果继续拖下去,取胜的只会是孙策。
之所以还没有冒险,只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
总的形势而言,孙策的确占优势,但他的优势还没有大到横扫天下的地步,否则他也不会保持对峙,早就反击了。或者说他还有弱点,只是比较隐蔽,一时还未被人发现。他愿意等,自然是因为时间对他有利,在没有必胜把握时,他宁愿再等一等,等他积攒了足够的优势,弥补了所有的缺点,再大举进攻。
贾诩一直在关注天下形势,收集与孙策有关的情况,他应该有所发现,只是他知道天子不信任他,所以没有直说,而是让毌丘兴见机行事。
“臣以为,这个弱点很可能是粮食。”刘晔说道。
天子将信将疑。孙策有地有人,还会缺粮?
“陛下,孙策大进大出,收入多,支出也大,烈火烹油,形势未必如看起来的那般好。重工商可以迅速增加赋税,却也会增加粮食的消耗,江东原本地广人稀,并非产粮之地,孙策这几年大兴水利,的确开垦了不少土地,但那些开垦土地的百姓本身也是需要消耗粮食的。此外如工匠、学者,哪个不是寄食者?更何况还有十余万长年不耕的将士,要消耗多少粮食?臣收到消息,黄忠、周瑜两路出征,总共不过五万多人,荆州的粮食已经不敷使用,不得不从豫章调粮了。”
天子觉得刘晔说得有理,孙策重视工商,可以大幅度的增加赋税,但粮食的产量提升有限,远远达不到赋税增加的速度。自古以来,为什么一直强调重农抑商?就是因为商业的发达会导致大量的寄食人口,增加粮食的消耗。钱再多,买不到粮食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