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789节
但这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朱桓善战,却也骄傲自负,意气用事,和关羽有些相似,他也许能独领一部,和其他人相处却不太容易,这次让他负责兖州战事是因为兖州就在身边,而且已经被打残了,又有陆议在,就算有所失误,应该也不会出现重大问题。
第2068章 顾雍
跨出宫门,朱桓停住脚步,按着怦怦乱跳的心口,悄悄地吐了一口气。
吴王担忧的目光让他很受伤,但他也清楚,吴王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想通过军师处的质询绝非易事,一向眼高于顶的汝颍人肯定会百般挑剔。他多次参加类似的质询,太清楚这些汝颍人的禀性了,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自己。
他本以为吴王会直接任命的。朱然、陆议外放之前,都没有类似的流程。
一想到这件事,朱桓就有些郁闷,但他又不敢掉以轻心,好容易得来的机会,他可不愿意就此放弃。他站在宫门外想了想,翻身上马,决定去找建业令顾雍商量商量。
吴县人在建业的很多,能让他信服的却很少。顾雍不仅和他一样是吴县人,还有和他类似的经历——从吴王过江开始,顾雍在会稽做了八年的郡丞,直到最近才被任命为建业令。顾雍是吴县顾家子弟,又是蔡邕的得意弟子,还是吴王任会稽太守时的郡丞,这么久没有提拔,总算提拔了又只是一个县令,而不是郡守,这实在不合常理,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恶意。
如果他是顾雍,他肯定接受不了。
朱桓一边想着心思,一边策马来到建业县的县寺,翻身下马,将马缰扔给亲卫,自己大步进了门。他是常来的,县寺外的郡卒都认识他,纷纷行礼,却没人来拦他。朱桓快步来到中庭,顾雍正在堂上处事公务,两个掾吏跪在面前连连叩头,涕泪横流。
“国家自有制度,你们家中人口多,负担重,可以提出申请,县里解决不了,会向郡里反应,向大王反应。收受贿赂是违法的,就算轻微,记在考评簿里也会影响以后迁转,若是严重了,成了赃吏,不仅误了自己的前程,还会让家族蒙羞,子弟受到连累,不值得啊。”
“明廷教训的是,明廷教训的是,小吏下次再也不敢了。”
“去吧,好好反省,把收的东西都还了,把扣的船修好,尽快还了,不要影响百姓的生计。”
“喏。”两个掾吏叩了两个头,转身去了。看到朱桓时,满面羞惭,连头都不敢抬。
朱桓上了堂,笑道:“元叹兄不仅理事,还育人,真是令人钦佩。”
顾雍看了朱桓一眼。“稍等片刻,我手上还有两份公文批一下,马上就好。”说着,命人上茶水点心。
“不忙。”朱桓说着,在一旁的走廊上坐下,远远地看着顾雍看公文。顾雍看公文不快,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不时放下叹息,又让人取其他的公文来对照。朱桓茶都喝得饱了,他还没看完。朱桓有些着急,却又不好多问。他知道建业令不好做,顾雍又是个谨慎的人,做事追求滴水不漏,考虑起来很费神。
过了很久,顾雍处理完了公务,来到朱桓面前,拱手致歉。朱桓递过一杯茶,笑道:“又出了什么事,这么纠结?”
顾雍摇摇手。“能浅任重,惭愧,惭愧。休穆,看你一脸喜气,这是外放了?”
朱桓惊愕地看着顾雍。“元叹兄,你真是神了,这都能看得出来?”
“这么说,我说中了?”
“说中了,说中了。”朱桓兴奋不已。“可你得告诉我,你是怎么猜到的。”
顾雍笑笑。“因为我想不出除了外放,还有什么事能让你这么兴奋。”
“呃……”朱桓大窘。“元叹兄见笑了。”
顾雍祝贺了朱桓两句,又收起笑容,问起朱桓来意。朱桓就要即将统兵前往兖州作战,出发之前还接受军师处质询的事说了一遍。顾雍听了,忍不住问了一句:“伯言做你的副将兼军谋?”
“是啊,我也很意外。”朱桓的眼神有些躲闪。顾陆两家联姻,顾雍的夫人就是陆康的女儿,陆议脱颖而出,不仅对陆家意义重大,对顾家同样很重要。陆议连续两战取得大捷,甚至还淹死了对方的大将,很多人都以为陆议这次要升职,很可能会主持对兖州的战事,没想到这件好事落在他的身上,陆议反成了他的副将,这让人有一种他抢了陆议机会的感觉,所以他才要第一时间来向顾雍通气,以免引起误会。
顾雍拿起一块点心塞进嘴里,慢慢的咀着。朱桓心中不安,正待解释,顾雍摇摇手,示意朱桓不要急,将嘴里的点心咽下去,又喝了一口水,擦净了嘴,才不紧不慢地说道:“休穆,你我至交,我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不用担心太多,尽力去做便是。大王对你期望甚厚,千万不要辜负了他。”
“那是自然。我只是有点捉摸不透该怎么打。”
“一个字:稳。”
朱桓目不转睛地盯着顾雍。顾雍却不肯再说,朱桓再三拱手,他推辞不掉,这才解释道:“你知道对大王为说,兖州是什么吗?”
“请元叹兄指教。”
“兖州是一块砺石。”
朱桓眼神微闪。“那我就是大王要磨的刀?”
“你是,伯言也是。”顾雍靠近了些,拍拍朱桓的手。“伯言虽说接连取胜,但一次是偷袭,一次是守城,并没有正面作战。这次大王给你们机会,让你们指挥数万人的大战,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只要能胜,时间长一点没关系,消耗多一点也没关系,大王在乎的只有一点:你们二人指挥数万人大战,并且取胜,兖州就是让你们练兵的校场。”
朱桓恍然大悟。他知道孙策为什么担心他了,孙策担心他急功近利,浪费了这次机会。以兵力而言,击破兖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借这次大战取得足够的经验。攻克兖州之后就要进攻冀州,孙策需要一个能像周瑜那样独当一面的大将,他和陆议就是孙策心目中的人选,而且他还排在陆议前面。
当然,如果他的表现不能让孙策满意,那机会就是陆议的了。
“休穆,努力,千万不要辜负大王。”
“这是自然。”朱桓拍着胸脯,慷慨激昂。
顾雍看了他一会儿,突然说道:“你有多久没回吴县了?”
“还是正月里在家的。”
“写封信回去吧,告诉你几个叔父,你朱家光宗耀祖的机会就在眼前,不要被一些蝇头小利耽误了。”
朱桓一愣,随即明白,脸色顿时阴了下来。
……
送走朱桓,顾雍回到中庭,在堂上站了一会儿,让人取来刚刚批复的那两份公文,看着上面的处理意见,提起笔,打算修改一下,可是想了想,又放了回去。
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一个建业本地豪族说有一块地原本是他家的产业,想要回来,但屯田中郎将不肯还,双方各执一词,告到建业县。涉及到屯田,这件事原本不在建业县的管辖范围内,但主告者是建业县人,顾雍作为建业令,不能不问,向屯田处发出了询问,今天才批复。
他的处理决定是双方协商解决,耕地是不可能还的,但屯田处可以提供一些补偿,双方各让一步就算了。可是朱桓外放,他感受到了孙策扶植江东人背后的目的,这么处理就有些不妥了。
孙策入主江东之初,并没有像在豫州那样强行掠夺当地世家、豪强的土地,大部分都是通过协商,由世家、豪强主动献地,然后再给予相应的补偿。主动献地难免会有保守,最好的地不太可能献出去,数量上也会超出一些,孙策对此没有深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过份,就算默认了。
这么做,对保持江东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留下了隐患。豫州世家被孙策来来回回折腾了几遍,元气大伤,至少有一半世家的家主被杀,首级挂在了官道上,剩下的世家也都严格按照计口授田,多一亩都不行。豫州人心里不平,自然不能看着江东人逍遥法外,尤其是杜袭任丹阳太守之后,风声就渐渐紧了起来,私下里有传言说要在江东丈量田亩,清理超出标准的土地。
顾雍在这个时候调任建业令,有充当缓冲的作用,平衡杜袭的一些过火措施,以免激化矛盾,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从几件事的处理来看,他的判断基本无误。但他低估了孙策推行新政的决心,涉及到土地,孙策绝不会让步。这个本地豪族要倒霉了,孙策如果下令清查他家的土地,肯定会超出标准,不仅他想讨回的土地要不回来,说不定还会被当作典型,割掉一块肉。
他的处理决定不符合孙策的要求,现在改也来得及,却不符合他之前的作风。一旦孙策发现他改变作风是因为朱桓来访,他从中嗅到了风声,那性质就不同了。
宁可挨孙策的处罚,也不能留下见风使舵的坏印象。以顾氏在吴郡的影响力,就算孙策不想用他也不可能压制他一辈子。已经做了八年郡丞,再做几年又如何?实在不行,去襄阳随先生蔡邕修书就是了。
倒是老家的土地要尽快处理,不能被孙策找到借口,借题发挥,对整个顾家进行打击。
第2069章 望风而逃
朱桓准备了两天,拿出了一个让军师处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的方案。
跟随孙策征战六七年,大大小小的战役十余次,听过军师处无数次的质询,他对怎么做方案并不陌生,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也了然于胸。他拿捏不定只是孙策对他的具体期望,听了顾雍的点拨,确定了主要指导思想,剩下的对他来说并不难。
至少拟定方案没什么困难。
顺利通过了军师处的质询,朱桓随孙策来到殿中。朱桓有些忐忑,他不知道孙策满意与否,在他接受质询的时候,孙策很平静,看不出他的心情好坏。
“方案不错。”入座之后,孙策先给朱桓吃了一颗定心丸。
“谢大王。”朱桓如释重负,强忍着没笑出声来。
“能执行到位吗?”孙策瞅瞅朱桓,也笑了。“伟则,取些冰饮来,我们的朱大将军满头是汗。”
胡综忍着笑,应了一声,转身去了。朱桓也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拱手。“大王,你就别取笑臣了。第一次担当大任,臣心里没底得很。”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好事。休穆,你不缺勇气,缺的是耐性。这几年算是有所长进,这次好好打,让我们看到你的成绩。”
“喏。”朱桓心中一暖,连忙答应。
胡综端来冰饮,孙策取了一杯,朱桓也取了一杯捧在手中,他小心翼翼的啜了一口,凉意沁人,浑身通泰。喝了几口,他慢慢冷静下来,思考着孙策说的话,知道孙策还不放心,担心他想得到,做不到,临事激动,又忘了章程。
“请大王放心,臣此去兖州,有事必和陆议商量。陆议虽年轻,却比臣稳重,有他参谋,时时提醒,臣一定会受益良多。若有分歧,能纳陆议之计则纳之,不能纳陆议之计,臣则……”
“则行之。”孙策放下手中的冰饮,摆了摆手。“休穆,我只是希望你耐心一些,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是让你唯唯喏喏,如提线木偶一般。若是为此,我何必让你上阵,派三将军去好了。”
朱桓有点不好意思,心里却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别人的意见要听,但决定一定要自己做。有功不让,有过不诿,要有一个大将的担当。”
朱桓用力地点点头。“喏,臣记住了。”
“嗯,你再跟我说说,谁帮你出了主意?”孙策斜睨着朱桓。“你别想瞒我,这不是你的风格。”
朱桓嘿嘿笑了两声,再次拱手施礼。“生臣者父母,知臣者大王。臣不敢有瞒,臣领命之后,去见过顾雍。”他顿了顿,又道:“他是臣在建业不多的好友。”
朱桓随即便将与顾雍见面的经过说了一遍。孙策静静地听着,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听到朱桓方案的那一刻,他就知道有人指点过朱桓,考虑到朱桓那眼高于顶的脾气和他极其有限的交际圈,他猜到可能是顾雍,这种稳定压倒一切的作风除了顾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可是对朱桓来说,怎么谨慎都不为过,真到了战场上,他的本性一定会释放出来。方案做得稳妥些,就算放肆也能有余地。
孙策又和朱桓商量了出征的将校人选,安排好出征的日期,就让朱桓出去准备了。大军出发在即,朱桓要准备的事情很多。他独坐了片刻,军谋处送来抄录后的方案,孙策又打开看了一遍,过了一会儿,郭嘉进来了。
“大王还没休息?”
孙策说道:“再看一看朱桓的方案。”
“方案没什么问题,就看执行得如何。不过有陆议做军谋,应该问题不大。其实说起来,仅人选而论,陆议比朱桓更合适。大王保护陆议,不想让他承担太重的责任,是对他的爱护,却有点不公平。”
“有什么不公平?走得稳比走得快更重要,天下那么大,路那么长,本来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走完的。”
“那倒也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拔苗助长是害他。”
孙策合上方案,看向郭嘉。“猜猜是谁给朱桓出的主意?”
“顾雍。”郭嘉不假思索。“我一听就知道了,除了顾雍,不会有别人。”
“你对顾雍怎么看?”
“我不喜欢这个人。”
“为什么?”
郭嘉摇着羽扇,沉吟良久。“此人是瑚琏之器,与臣禀性不合。”
孙策笑笑,没有再说。郭嘉虽然放荡,却也不是背后说人坏话的人,他能将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不容易了。瑚琏之器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不是什么好词,尤其是从郭嘉这种讨厌礼法的人嘴里说出来。
郭嘉实在对顾雍没什么好感,主动转换了话题。朱桓的方案很稳妥,但也带来一个问题,他需要的时间会更多,钱粮消耗也成倍增加。郭嘉建议,在将战线推进到兖州境内以后,尽快恢复豫州的生产,不仅要赶上宿麦,最好还能抢种一些其他的作物,比如芋头、薯蓣(山药)之类的,再从徐州买一些小猪来放牧,到年底就能吃上肉了。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组织百姓打渔。豫州水系发达,水产也能解决不少问题。
孙策表示同意。郭嘉是豫州人,军师处也有不少豫州籍的军谋,他们知道什么东西能种什么东西不能种,只要能挽回一些损失,都可以尝试。他随即表示,已经通知首相张纮,随了免去豫州今年的赋税之外,还将拨一部分救济粮,确保豫州百姓不会因为粮食短缺出现饿死等情况。
两人谈到夜幕降临,孙策本打算留郭嘉吃晚饭,郭嘉却没兴趣,说是钟夫人今天准备了丰盛的晚饭,他要回去享受去了,不陪孙策吃工作餐。自从上次孙策说母强子弱,钟夫人的强势会影响她儿子郭奕的性格后,钟夫人改了不少,郭嘉最近的日子好过多了。孙策打趣了他几句,郭嘉得意地大笑着,甩着袖子出去了。
孙策回到宫里,来到稻香殿。袁权已经准备好了晚餐,正在等候,甄宓也在,和袁权说着什么。看到孙策进来,两人都站了起来,躬身行礼。孙策打量了甄宓一眼,歪了歪嘴。
“你是又遇到什么麻烦事了?”
“大王怎么能这么说臣妾?臣妾是特地过来陪大王用膳的。”
“算了吧,你要是说过来偷师,我还能相信你,陪我用膳,你有这么好么?”
“唉呀——”甄宓抱着孙策的手臂,撒起了娇。孙策一边和她说笑,一边入座,袁权派人取来水,侍候孙策冼脸净手,又摆上晚餐。甄宓乖巧的坐在一旁,为孙策夹菜倒酒。孙策笑眯眯地看着她,也不说话。袁权见状,笑道:“大王今天又和谁说事,拖了这么久,让阿宓好等。”
“为了豫州的事。”孙策将和郭嘉商量的事说了一下,又说起钟夫人的事,三人笑成一团。袁权想了一会儿,又说道:“豫州有事,我们这些豫州人也不能坐视,要不我联络几家,出点钱,从交州买点米吧。”
“去交州买米,还不如去海里打渔呢。”甄宓突然说道。
“你什么时候又研究起打渔了?”
第2068章 顾雍
跨出宫门,朱桓停住脚步,按着怦怦乱跳的心口,悄悄地吐了一口气。
吴王担忧的目光让他很受伤,但他也清楚,吴王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想通过军师处的质询绝非易事,一向眼高于顶的汝颍人肯定会百般挑剔。他多次参加类似的质询,太清楚这些汝颍人的禀性了,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自己。
他本以为吴王会直接任命的。朱然、陆议外放之前,都没有类似的流程。
一想到这件事,朱桓就有些郁闷,但他又不敢掉以轻心,好容易得来的机会,他可不愿意就此放弃。他站在宫门外想了想,翻身上马,决定去找建业令顾雍商量商量。
吴县人在建业的很多,能让他信服的却很少。顾雍不仅和他一样是吴县人,还有和他类似的经历——从吴王过江开始,顾雍在会稽做了八年的郡丞,直到最近才被任命为建业令。顾雍是吴县顾家子弟,又是蔡邕的得意弟子,还是吴王任会稽太守时的郡丞,这么久没有提拔,总算提拔了又只是一个县令,而不是郡守,这实在不合常理,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恶意。
如果他是顾雍,他肯定接受不了。
朱桓一边想着心思,一边策马来到建业县的县寺,翻身下马,将马缰扔给亲卫,自己大步进了门。他是常来的,县寺外的郡卒都认识他,纷纷行礼,却没人来拦他。朱桓快步来到中庭,顾雍正在堂上处事公务,两个掾吏跪在面前连连叩头,涕泪横流。
“国家自有制度,你们家中人口多,负担重,可以提出申请,县里解决不了,会向郡里反应,向大王反应。收受贿赂是违法的,就算轻微,记在考评簿里也会影响以后迁转,若是严重了,成了赃吏,不仅误了自己的前程,还会让家族蒙羞,子弟受到连累,不值得啊。”
“明廷教训的是,明廷教训的是,小吏下次再也不敢了。”
“去吧,好好反省,把收的东西都还了,把扣的船修好,尽快还了,不要影响百姓的生计。”
“喏。”两个掾吏叩了两个头,转身去了。看到朱桓时,满面羞惭,连头都不敢抬。
朱桓上了堂,笑道:“元叹兄不仅理事,还育人,真是令人钦佩。”
顾雍看了朱桓一眼。“稍等片刻,我手上还有两份公文批一下,马上就好。”说着,命人上茶水点心。
“不忙。”朱桓说着,在一旁的走廊上坐下,远远地看着顾雍看公文。顾雍看公文不快,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不时放下叹息,又让人取其他的公文来对照。朱桓茶都喝得饱了,他还没看完。朱桓有些着急,却又不好多问。他知道建业令不好做,顾雍又是个谨慎的人,做事追求滴水不漏,考虑起来很费神。
过了很久,顾雍处理完了公务,来到朱桓面前,拱手致歉。朱桓递过一杯茶,笑道:“又出了什么事,这么纠结?”
顾雍摇摇手。“能浅任重,惭愧,惭愧。休穆,看你一脸喜气,这是外放了?”
朱桓惊愕地看着顾雍。“元叹兄,你真是神了,这都能看得出来?”
“这么说,我说中了?”
“说中了,说中了。”朱桓兴奋不已。“可你得告诉我,你是怎么猜到的。”
顾雍笑笑。“因为我想不出除了外放,还有什么事能让你这么兴奋。”
“呃……”朱桓大窘。“元叹兄见笑了。”
顾雍祝贺了朱桓两句,又收起笑容,问起朱桓来意。朱桓就要即将统兵前往兖州作战,出发之前还接受军师处质询的事说了一遍。顾雍听了,忍不住问了一句:“伯言做你的副将兼军谋?”
“是啊,我也很意外。”朱桓的眼神有些躲闪。顾陆两家联姻,顾雍的夫人就是陆康的女儿,陆议脱颖而出,不仅对陆家意义重大,对顾家同样很重要。陆议连续两战取得大捷,甚至还淹死了对方的大将,很多人都以为陆议这次要升职,很可能会主持对兖州的战事,没想到这件好事落在他的身上,陆议反成了他的副将,这让人有一种他抢了陆议机会的感觉,所以他才要第一时间来向顾雍通气,以免引起误会。
顾雍拿起一块点心塞进嘴里,慢慢的咀着。朱桓心中不安,正待解释,顾雍摇摇手,示意朱桓不要急,将嘴里的点心咽下去,又喝了一口水,擦净了嘴,才不紧不慢地说道:“休穆,你我至交,我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不用担心太多,尽力去做便是。大王对你期望甚厚,千万不要辜负了他。”
“那是自然。我只是有点捉摸不透该怎么打。”
“一个字:稳。”
朱桓目不转睛地盯着顾雍。顾雍却不肯再说,朱桓再三拱手,他推辞不掉,这才解释道:“你知道对大王为说,兖州是什么吗?”
“请元叹兄指教。”
“兖州是一块砺石。”
朱桓眼神微闪。“那我就是大王要磨的刀?”
“你是,伯言也是。”顾雍靠近了些,拍拍朱桓的手。“伯言虽说接连取胜,但一次是偷袭,一次是守城,并没有正面作战。这次大王给你们机会,让你们指挥数万人的大战,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只要能胜,时间长一点没关系,消耗多一点也没关系,大王在乎的只有一点:你们二人指挥数万人大战,并且取胜,兖州就是让你们练兵的校场。”
朱桓恍然大悟。他知道孙策为什么担心他了,孙策担心他急功近利,浪费了这次机会。以兵力而言,击破兖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借这次大战取得足够的经验。攻克兖州之后就要进攻冀州,孙策需要一个能像周瑜那样独当一面的大将,他和陆议就是孙策心目中的人选,而且他还排在陆议前面。
当然,如果他的表现不能让孙策满意,那机会就是陆议的了。
“休穆,努力,千万不要辜负大王。”
“这是自然。”朱桓拍着胸脯,慷慨激昂。
顾雍看了他一会儿,突然说道:“你有多久没回吴县了?”
“还是正月里在家的。”
“写封信回去吧,告诉你几个叔父,你朱家光宗耀祖的机会就在眼前,不要被一些蝇头小利耽误了。”
朱桓一愣,随即明白,脸色顿时阴了下来。
……
送走朱桓,顾雍回到中庭,在堂上站了一会儿,让人取来刚刚批复的那两份公文,看着上面的处理意见,提起笔,打算修改一下,可是想了想,又放了回去。
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一个建业本地豪族说有一块地原本是他家的产业,想要回来,但屯田中郎将不肯还,双方各执一词,告到建业县。涉及到屯田,这件事原本不在建业县的管辖范围内,但主告者是建业县人,顾雍作为建业令,不能不问,向屯田处发出了询问,今天才批复。
他的处理决定是双方协商解决,耕地是不可能还的,但屯田处可以提供一些补偿,双方各让一步就算了。可是朱桓外放,他感受到了孙策扶植江东人背后的目的,这么处理就有些不妥了。
孙策入主江东之初,并没有像在豫州那样强行掠夺当地世家、豪强的土地,大部分都是通过协商,由世家、豪强主动献地,然后再给予相应的补偿。主动献地难免会有保守,最好的地不太可能献出去,数量上也会超出一些,孙策对此没有深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过份,就算默认了。
这么做,对保持江东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留下了隐患。豫州世家被孙策来来回回折腾了几遍,元气大伤,至少有一半世家的家主被杀,首级挂在了官道上,剩下的世家也都严格按照计口授田,多一亩都不行。豫州人心里不平,自然不能看着江东人逍遥法外,尤其是杜袭任丹阳太守之后,风声就渐渐紧了起来,私下里有传言说要在江东丈量田亩,清理超出标准的土地。
顾雍在这个时候调任建业令,有充当缓冲的作用,平衡杜袭的一些过火措施,以免激化矛盾,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从几件事的处理来看,他的判断基本无误。但他低估了孙策推行新政的决心,涉及到土地,孙策绝不会让步。这个本地豪族要倒霉了,孙策如果下令清查他家的土地,肯定会超出标准,不仅他想讨回的土地要不回来,说不定还会被当作典型,割掉一块肉。
他的处理决定不符合孙策的要求,现在改也来得及,却不符合他之前的作风。一旦孙策发现他改变作风是因为朱桓来访,他从中嗅到了风声,那性质就不同了。
宁可挨孙策的处罚,也不能留下见风使舵的坏印象。以顾氏在吴郡的影响力,就算孙策不想用他也不可能压制他一辈子。已经做了八年郡丞,再做几年又如何?实在不行,去襄阳随先生蔡邕修书就是了。
倒是老家的土地要尽快处理,不能被孙策找到借口,借题发挥,对整个顾家进行打击。
第2069章 望风而逃
朱桓准备了两天,拿出了一个让军师处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的方案。
跟随孙策征战六七年,大大小小的战役十余次,听过军师处无数次的质询,他对怎么做方案并不陌生,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也了然于胸。他拿捏不定只是孙策对他的具体期望,听了顾雍的点拨,确定了主要指导思想,剩下的对他来说并不难。
至少拟定方案没什么困难。
顺利通过了军师处的质询,朱桓随孙策来到殿中。朱桓有些忐忑,他不知道孙策满意与否,在他接受质询的时候,孙策很平静,看不出他的心情好坏。
“方案不错。”入座之后,孙策先给朱桓吃了一颗定心丸。
“谢大王。”朱桓如释重负,强忍着没笑出声来。
“能执行到位吗?”孙策瞅瞅朱桓,也笑了。“伟则,取些冰饮来,我们的朱大将军满头是汗。”
胡综忍着笑,应了一声,转身去了。朱桓也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拱手。“大王,你就别取笑臣了。第一次担当大任,臣心里没底得很。”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好事。休穆,你不缺勇气,缺的是耐性。这几年算是有所长进,这次好好打,让我们看到你的成绩。”
“喏。”朱桓心中一暖,连忙答应。
胡综端来冰饮,孙策取了一杯,朱桓也取了一杯捧在手中,他小心翼翼的啜了一口,凉意沁人,浑身通泰。喝了几口,他慢慢冷静下来,思考着孙策说的话,知道孙策还不放心,担心他想得到,做不到,临事激动,又忘了章程。
“请大王放心,臣此去兖州,有事必和陆议商量。陆议虽年轻,却比臣稳重,有他参谋,时时提醒,臣一定会受益良多。若有分歧,能纳陆议之计则纳之,不能纳陆议之计,臣则……”
“则行之。”孙策放下手中的冰饮,摆了摆手。“休穆,我只是希望你耐心一些,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是让你唯唯喏喏,如提线木偶一般。若是为此,我何必让你上阵,派三将军去好了。”
朱桓有点不好意思,心里却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别人的意见要听,但决定一定要自己做。有功不让,有过不诿,要有一个大将的担当。”
朱桓用力地点点头。“喏,臣记住了。”
“嗯,你再跟我说说,谁帮你出了主意?”孙策斜睨着朱桓。“你别想瞒我,这不是你的风格。”
朱桓嘿嘿笑了两声,再次拱手施礼。“生臣者父母,知臣者大王。臣不敢有瞒,臣领命之后,去见过顾雍。”他顿了顿,又道:“他是臣在建业不多的好友。”
朱桓随即便将与顾雍见面的经过说了一遍。孙策静静地听着,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听到朱桓方案的那一刻,他就知道有人指点过朱桓,考虑到朱桓那眼高于顶的脾气和他极其有限的交际圈,他猜到可能是顾雍,这种稳定压倒一切的作风除了顾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可是对朱桓来说,怎么谨慎都不为过,真到了战场上,他的本性一定会释放出来。方案做得稳妥些,就算放肆也能有余地。
孙策又和朱桓商量了出征的将校人选,安排好出征的日期,就让朱桓出去准备了。大军出发在即,朱桓要准备的事情很多。他独坐了片刻,军谋处送来抄录后的方案,孙策又打开看了一遍,过了一会儿,郭嘉进来了。
“大王还没休息?”
孙策说道:“再看一看朱桓的方案。”
“方案没什么问题,就看执行得如何。不过有陆议做军谋,应该问题不大。其实说起来,仅人选而论,陆议比朱桓更合适。大王保护陆议,不想让他承担太重的责任,是对他的爱护,却有点不公平。”
“有什么不公平?走得稳比走得快更重要,天下那么大,路那么长,本来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走完的。”
“那倒也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拔苗助长是害他。”
孙策合上方案,看向郭嘉。“猜猜是谁给朱桓出的主意?”
“顾雍。”郭嘉不假思索。“我一听就知道了,除了顾雍,不会有别人。”
“你对顾雍怎么看?”
“我不喜欢这个人。”
“为什么?”
郭嘉摇着羽扇,沉吟良久。“此人是瑚琏之器,与臣禀性不合。”
孙策笑笑,没有再说。郭嘉虽然放荡,却也不是背后说人坏话的人,他能将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不容易了。瑚琏之器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不是什么好词,尤其是从郭嘉这种讨厌礼法的人嘴里说出来。
郭嘉实在对顾雍没什么好感,主动转换了话题。朱桓的方案很稳妥,但也带来一个问题,他需要的时间会更多,钱粮消耗也成倍增加。郭嘉建议,在将战线推进到兖州境内以后,尽快恢复豫州的生产,不仅要赶上宿麦,最好还能抢种一些其他的作物,比如芋头、薯蓣(山药)之类的,再从徐州买一些小猪来放牧,到年底就能吃上肉了。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组织百姓打渔。豫州水系发达,水产也能解决不少问题。
孙策表示同意。郭嘉是豫州人,军师处也有不少豫州籍的军谋,他们知道什么东西能种什么东西不能种,只要能挽回一些损失,都可以尝试。他随即表示,已经通知首相张纮,随了免去豫州今年的赋税之外,还将拨一部分救济粮,确保豫州百姓不会因为粮食短缺出现饿死等情况。
两人谈到夜幕降临,孙策本打算留郭嘉吃晚饭,郭嘉却没兴趣,说是钟夫人今天准备了丰盛的晚饭,他要回去享受去了,不陪孙策吃工作餐。自从上次孙策说母强子弱,钟夫人的强势会影响她儿子郭奕的性格后,钟夫人改了不少,郭嘉最近的日子好过多了。孙策打趣了他几句,郭嘉得意地大笑着,甩着袖子出去了。
孙策回到宫里,来到稻香殿。袁权已经准备好了晚餐,正在等候,甄宓也在,和袁权说着什么。看到孙策进来,两人都站了起来,躬身行礼。孙策打量了甄宓一眼,歪了歪嘴。
“你是又遇到什么麻烦事了?”
“大王怎么能这么说臣妾?臣妾是特地过来陪大王用膳的。”
“算了吧,你要是说过来偷师,我还能相信你,陪我用膳,你有这么好么?”
“唉呀——”甄宓抱着孙策的手臂,撒起了娇。孙策一边和她说笑,一边入座,袁权派人取来水,侍候孙策冼脸净手,又摆上晚餐。甄宓乖巧的坐在一旁,为孙策夹菜倒酒。孙策笑眯眯地看着她,也不说话。袁权见状,笑道:“大王今天又和谁说事,拖了这么久,让阿宓好等。”
“为了豫州的事。”孙策将和郭嘉商量的事说了一下,又说起钟夫人的事,三人笑成一团。袁权想了一会儿,又说道:“豫州有事,我们这些豫州人也不能坐视,要不我联络几家,出点钱,从交州买点米吧。”
“去交州买米,还不如去海里打渔呢。”甄宓突然说道。
“你什么时候又研究起打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