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830节
  “是与不是,夫人不妨拭目以待,当务之急,是要保证宫中诸贵人与皇子皇女的安全。我刚从伏府出来,本想求见阳安长公主,但未能如愿。夫人如果愿出面,以你们二人在宫里的影响力,至少可以护得诸贵人与皇子皇女的安全。”
  “那朝臣又该如何?”
  “宗室之中,以陈王宠为尊。外朝之中,以太尉士孙瑞、司徒周忠为首。若能得到他们的支持,长安可安。”
  “如何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对陈王,当以退为进。对士孙瑞和周忠,当责以忠义。若是夫人信得过,我愿为夫人使者,去见他们三位,夫人再与长公主联手,稳住后宫。如此,内外可安。”
  唐夫人仔细想了想,点点头。“事不宜迟,我这就命人准备礼物,去伏府拜见长公主,请她出面主持大局。至于陈王与太尉、司徒那边,就拜托长史了。”
  杨修再拜。“敢不从命。”
  第2157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
  陈王宠的府中宾客盈门,来拜年的人一拨接着一拨。作为宗正,又是宗室中的长者,刘宠虽然不想揽事,却还是成了宗室的核心。
  得知杨修来拜访,陈王宠有些无奈,却又不好拒人于千里之外,只好命人请进。
  杨修来到堂上,环顾四周,见一群或老或少、或平静或愤怒的刘氏子弟用复杂的眼神看着他,不禁咧嘴一笑。“看来我不太受欢迎啊。”
  “杨长史还算有自知之明。”人群中,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说道:“我们虽说无才无德,却也没做什么不义之事,如今落得这步田地,形如乞丐,都是拜孙大将军所赐呢。都说孙大将军与王莽相似,依我看,他们的确差不多。”
  此言一出,顿时群情汹涌。去年山东传来消息,孙策取消了所领诸州的全部藩国,所有刘氏子弟的封国都被取消,复国为郡,这些刘氏宗室一下子成了丧家之犬,对孙策自然是恨之入骨。虽说他们人在长安,不取消也拿不到租赋,可毕竟还有个名号,如今倒好,连封国都没有了,岂能不一肚子怨气。
  杨修咧着嘴乐了。“那你们聚在这儿,是想选一个光武出来吗?”
  “杨长史,这个玩笑开不得。”刘宠连忙打断了杨修,又喝住众人。这个罪名他可担不起,天子生死未卜,虽说有诏书到了潼关,但诏书具体是什么内容,谁也不敢断言。万一天子化险为夷,又回来了,却听说一群宗室聚在他府中选光武,这事解释不清楚。
  “大王,你也别谦虚。私以为,大王文武全才,又有治国经验,就算不做光武,做个摄政也是绰绰有余的。想当初,吴王与大王并肩作战,可是对大王钦佩有加。”
  刘宠更加尴尬。杨修这时候提他和孙策的交情,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么。果然,杨修话音未落,堂上的气氛就冷了下来,众人面面相觑,眼神中多了几分疑惑,再也不像刚才那般热烈了。不少人都意识到,他们一心拥作领袖的人和孙策有着深厚的交情,以前有,现在可能还有,只是他们不知道罢了。
  陈王的宴上的确看不到什么中原的物产,可是谁知道是不是陈王明明收了,却没拿出来?
  僵持了片刻,有人起身告辞,三三两两,不一会儿,堂上就只剩下了陈王父子和杨修,冷冷清清。陈王倒是松了一口气,他原本就没什么兴趣做这些人的领袖,只是推辞不掉,现在杨修可算帮了忙。
  “多谢长史。”陈王半真半假的拱拱手。“耳根总算清静了。”
  “耳根清静还不够,心里能不能清静,这才是根本。”
  “江山存亡之际,我身为刘氏子弟,这心里怕是清静不了。别说是杨长史,就是神仙来也无济于事。”
  “无妨,只是需要一些时间罢了。大王可曾见嬴氏子弟怨天尤人?”杨修微微一笑,又道:“至于王氏子弟嘛,他们也怨不得别人,所谓自作孽,不可活,他们要怨也只能怨王莽本人,对吧?”
  陈王抚着胡须,沉默不语。他的两个儿子脸色也变了数变,互相看了看,欲言又止。他们很想喝斥杨修,但他们也清楚杨修说的是实话,江山易姓怕是难以避免,这时候得罪杨修绝非明智之举。
  “洪王子,最近一期的南阳学报收到了吗?”
  陈王的次子刘洪连忙拱手道:“还没有,不知有什么好文章?”他曾到南阳游学,拜在邯郸淳的门下,研习了一段时间古文字,初窥门径,只是后来到了长安,这门学问也就放下了,偶尔看些南阳学报而已。此刻杨修见问,想必是又有什么好文章印行了。
  “你还记得蜀人李仁李德贤吗?”
  “记得,记得,他年纪最长,一向爱护我们几个年轻同门,他那一口蜀地官话可是我们最喜欢学的。”
  “他最近做都讲了,还出了一部书,专论才性,很是受欢迎,最近一期的学报上登了邯郸子叔的推荐语,其中还提到了王子。邯郸子叔对你没有继续学业可是惋惜得很,要不然这部书不会成于李仁之手。”
  “是吗?这可是好消息,当为李德贤贺。”刘洪一拍大腿,兴致高涨,却又掩饰不住失落。他当然在南阳求学时,对才性这个话题可是最感兴趣,也和李仁讨论过多次,虽说还没到著书立说的地步,却也是小有研究,李仁当时的水平还不见得就比他高。现在李仁居然著书立说,而且得到了邯郸淳的推荐,在学林留名,他多少有些羡慕。
  “李德贤不是最聪明的人,但他坐得住,数年如一日,一直在南阳郡学做学问,成就斐然。再过几年,就算不能升任南阳郡学祭酒,回益州做一个郡学祭酒也是绰绰有余的。”
  “是啊,是啊。”刘洪随口应了两声,自觉失态,连忙收起笑容,看了父亲刘宠一眼。刘宠却不动声色,恍若未见。
  宾主坐谈了一会,杨修起身告辞。刘宠命长子刘浩送杨修出门。刘浩与杨修来到门外,正准备拱手作别,杨修突然问道:“世子,听说年前有人为清翁主提亲,可曾下聘?”
  刘浩苦笑了两声。“杨长史的消息真是灵通啊,连这都知道?”
  杨修笑笑。“怎么说呢,虽然贤父子明哲保身,与大将军府素无来往,可是吴王兄妹却一直感激大王的授艺之恩。三将军时常有消息来问,尤其是听说清翁主未有佳偶,很是关心。恕某直言,清翁主可是去南阳染过新风的人,她在长安怕是难找到投契的夫婿。”
  刘浩眼神微动,欲言又止。他有两个妹妹,长妹刘清当年随他们兄弟去过南阳,见识过孙策的新政,对男女平等尤其中意,后来又读蔡琰的《士论》,一心以女士自居,最讨厌那些天天把男尊女卑挂在嘴边上的人,多次与人发生争论,以至于现在二十出头还没人上门求亲,已经成了笑柄。杨修这句话提醒了他,刘清在长安怕是很难找到佳婿,要想找到让她满意的人,还是回中原更好。孙策麾下多有青年才俊,如果能在其中挑一个做妹婿,也是一个机会,将来新朝鼎立,他们也不愁富贵。
  杨修今天来拜访,示好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刘浩拱拱手。“多谢长史提醒,请长史转达我父子对吴王及三将军的问候。”
  杨修拱手还礼,上了车。刘浩站在门前,看着杨修的马车渐行渐远,眼神闪了闪,转身进门,匆匆来到堂上,刘宠与刘洪正在商议,母亲陈王后和妹妹刘清也在。刘清上前拽着刘浩的袖子,急切地问道:“杨修走了?他有没有说要去谁家?”
  刘浩诧异地看着刘清。“你想做甚?”
  “我要找他讨一面透光镜。”刘清撅着嘴,一脸的失落。“我前些天和母后去宫里,看到伏贵人有一面透光镜,可好看了。伏贵人说,这是丹阳杜氏镜坊的精品,袁夫人题了名的,整个长安都没有卖的,只有大将军府有赠。”
  “等等,你说什么,透光镜?”陈王吃了一惊。
  “是啊,真能透光的,我和母后亲自试过,伏贵人那面镜子里有一只凤鸟。”
  陈王眼珠转了转,沉吟不语。刘清却按捺不住,追着刘浩问杨修离开的方向。刘浩心中一动,说道:“妹妹,你如果只是想要透光镜,写封信向三将军讨几面就是了。”
  “孙尚香?”
  “是啊,她一直挂念你呢,托杨修向你问好。”
  刘清喜笑颜开,转身又去求陈王。当年孙尚香在陈王府学艺的时候还小,她常带着孙尚香玩,也算是小闺蜜,只是多年不见,没想到孙尚香还惦记着她。有了这样的交情,只要陈王允许,几面透光镜又算得了什么。
  陈王看着刘浩,一言不发。刘浩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陈王推开刘清,允她一定想办法满足她的愿望,这才摆脱了刘清。等刘清和母亲去了后堂,刘浩才将杨修的话转述给陈王和刘洪。
  陈王反复权衡了良久,说道:“你们怎么看?”
  刘浩说道:“父王,我觉得杨修说得对,妹妹这脾气,在长安怕是找不到合适的夫婿。”
  “这么说,你们也觉得刘氏当知天命,主动求退?”
  刘浩、刘洪互相看看,异口同声的说道:“父王所言甚是。”刘浩接着说道:“父王,我们当年在南阳游学,只知道孙策的新政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尚不明其中深意。这几年看下来,算是明白了,他那些新政绝不是拔新出奇这么简单,而是真正的富国强兵之道。天子是不多见的英主,一心求治,发奋图强,迁都长安,西征大捷,但他与吴王相比,相去太远,故而一战败北。长安宗室虽多,又有谁能超过天子?天子都不能力挽狂澜,他们又如何能做到?此乃天意,不可强求。”
  刘洪也随声附和。
  陈王抚着胡须,沉吟良久。“可惜长安这么多人,真正见过新政的人却没几个,他们不会轻易放手的。只有我父子,怕是远远不够。”
  第2158章 不速之客
  杨修奔波了大半天,回到大将军府时已经是下午。
  大将军府照例清静。杨修在长安没什么朋友,马超几乎是唯一一个经常上门的客人,大部分官员不是讨厌他就是敬而远之,尽可能的保持距离,以免为人非议。正因为如此,杨修才会在大年初一出门,而不是在家接待访客。
  不过今天有些特殊,看门的老仆告诉杨修,今天有客来访,得知杨修不在,也没说什么就走了,留了一个名刺。
  杨修很奇怪,让老仆拿名刺来看。名刺看起来很普通,上面写着黄猗的名字。杨修心中不安,黄猗是孙策安置在长安的暗椿,这么久了,黄猗从来没有和他直接联系过,突然在大年初一来访,肯定是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致使黄猗不得不冒险来见。
  杨修沉吟良久,叫来谢煚,让他做好应变的准备,随时撤离大将军府。自己带了几个虎士,直奔戚里。
  戚里很热闹,里门外停满了马车,马车旁大多站着健壮的青衣仆人,还有不少带着武器的部曲。杨修远远地下了车,带了一个虎士,步行入里。经过里门时,里监老远就从里面迎了出来,躬身一拜。
  “杨公子,新年安好。”
  杨修一边拱手还礼,一边不动声色的扫视了一周,转身从虎士手中接过钱袋,扔在里监手中。“新年好,开门见喜,恭喜发财。”
  里监笑嘻嘻的收起钱袋,再三致谢,手指不动声色的做了个手势,眼神往下一瞥。杨修眼神一闪,向下一看,却见里监的左脚角度有些大。借着转身的机会,杨修顺着里监脚尖的方向一看,只见远处站着两个正在闲聊的彪形大汉,看似热络,手却不自觉地握着刀柄,顿时心里一紧。
  戚里住了很多达官贵人,有侍从武士的很多,各家有各家的徽识,这两人却没有任何表明身份的徽识,说明他们要么是新来的,要么是故意掩人耳目,不想让人知道他们的身份。
  杨修没有多说,又有几个里卒上前拜见问候,杨修一一派发了新年红包,这才不紧不慢地向里走去。杨彪在长安时就住在戚里,后来他去了江东,那套宅子一直闲着。杨修回来之后,命人修缮一新,偶尔回来看看,当作自己的私宅,后来还特地买了两个美妾安置在这里,给人一副金屋藏娇的假象。其实他留着这座宅子最大的原因是黄猗也住在附近,这里是一个情报中转站,如果有什么不便口头转达的消息,黄猗会将情报放在指定的地点,再想办法通知他来取。
  杨修沿着主道向前走,拐了一个弯,经过卞夫人的宅子里,又看到了几个壮汉,服饰和刚才里门那儿看到的一模一样,心里便明白了三分。他不紧不慢地走了过去,进了自家的宅子。两个美妾正在院子里闲聊,见杨修来了,分外欢喜,连忙迎了上来,一左一右,搂着杨修的胳膊不放手。
  “今天客人多不多?”
  “不多,都没有客人呢。”左侧的赵姬朝云撅着嘴。“准备了那么多零食、礼物,却没人来拜年。长史,你这邻里关系可有点冷清。”
  右侧的胡姬暮雨笑了起来,用不太熟练的汉话说道:“姊姊,你这就不知道了。长史是何等样人,哪会和那些老朽来往,相看两厌。”
  “暮雨,你这汉话说得不错啊,居然会说相看两厌了。”
  “都是姊姊教的。”暮雨咯咯笑道,眉飞色舞,一对碧蓝的眼珠灵动如猫。
  “没有客人来,你们有没有出去拜访邻居?我看卞夫人那里很热闹啊。”
  “是啊,是啊,好像昨天晚上就热闹了,来了一群人,还带着好多行李,像是要长住的。”
  “是吗?知道是哪儿的吗?”
  “不知道,那些人阴森森的,看起来好怕人。”朝云撇着嘴,一脸不屑。
  杨修没有再问,让朝云、暮雨去准备晚餐,他自己在院子转了一圈,来到西北角,从约定的地点取到了情报,情报内容不少,沉甸甸的。杨修不敢怠慢,回到书房,点起油灯,展开细看。
  这是一份戚里进入腊月以来的访客记录,其中有一些被黄猗用特有的标记标了出来。记录很多,有些地方标志得也不是很清楚,似乎黄猗本人也不太确定。杨修注意到一点,在腊月二十四处,访客的数量突然猛增,各家都有,而增加最明显的就是卞夫人家。
  看来朝云、暮雨了解的情况并不全面,她们只看到了眼前的事,却不知道水面下的事更多。黄猗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他的反应也慢了一拍,等他意识到不对劲,想办法拿到了里监的访客记录时,已经是昨天下午的事了。
  杨修看完记录,将记录扔进火盆,看着火苗舔噬着记录,将记录化为灰烬,他沉吟不语。这时,朝云进来报告,有客人来访。
  杨修愣了一下。“客人?”
  “是,一个士人,和长史年龄相仿,关中口音。”
  “姓甚名谁,可有名刺?”
  “没有,他说来得匆忙,没有准备名刺。”
  杨修想了想,起身出了书房,来到中庭,又命人将来人请进来。时间不长,一个中等身材的年轻士子快步走了进来,身后亦步亦趋地跟着两个侍从,步履稳健,一看就是武艺高强之士。年轻士人上了堂,侍从在阶下站定,看似随意,却看住了左右的通道。
  杨修带来的武士见此情景,举步正欲上前,杨修不动声色的摆摆手,示意他不要轻举妄动。杨修打量着年轻人,微微一笑。
  “足下风尘仆仆,想是赶了很远的山路而来。”
  “久闻长史聪明过人,今日一见,果不其然。想来长史已经猜到我是谁了吧?”
  杨修笑容更盛。“足下意气风发,少年得志,君臣相契,这样的际遇并不多见。”
  “惭愧,这样的话在别人面前说说也就罢了,在长史面前可不敢自炫。长史与吴王的君臣际遇更令人羡慕。”年轻人躬身一拜。“蜀国中军师法正,字孝直,见过杨长史。”
  第2159章 反客为主
  杨修微微一笑。“久仰,久仰。中军师千里而来,辛苦了。”
  法正眼中闪过一丝愠怒,随即又恢复了从容。“长史这院子虽大,却无我法正一席之地么?这是弘农杨氏的待客之道,还是大将军长史的待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