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850节
刘和有些疲惫。她低着头,摆弄着手绢,一言不发。
“长公主,辛苦你了。”荀彧坐直了身体,拱手施礼。
“没什么,我早就料到有这一天了,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她转头看着外面,眼神缩了缩。“都怪刘晔不自量力,贪功冒进,结果一败涂地,陛下死了,他却全身而退。”
荀彧无言以对。他也对刘晔有意见,但他不能当着刘和的面说。郭嘉已经提醒过他,孙策首先重用的是江东系,然后会是江淮系,刘晔作为江淮人,又与鲁肃相交莫逆,重新起用几乎是必然的事。刘和对刘晔怀恨在心并非好事。以刘晔的心计,刘和不仅伤不了他,反倒可能自取其咎。
见荀彧不说话,刘和忽然有些不安,连忙解释道:“令君,我没有怪你的意思,你千万不要误会。”
荀彧摆摆手,苦笑道:“长公主,陛下英年早逝,我和刘晔都有责任。现在想想,我们都不清楚对手的实力,就和挖山的愚公一般,看似坚忍,其实愚昧,要想成功,只能寄希望于上苍的垂怜。很可惜,上苍已经抛弃了大汉。”
“大汉……真的天命已终?”
荀彧点点头,想到刚刚和孙策见面的经过,由衷地一声轻叹。“这是天意,非人力可违。比起刘晔的不自量力,我的失误更大。如果能对新政多一分了解,知道双方的实力差距居然大到这个地步,我绝不会同意陛下出关迎战,至少不是现在。”
刘和叹了一口气。“令君,没用的,他不试一试,怎么会甘心呢。战场毕竟是战场,胜负并不完全取决于实力,他心有执念,绝不会因为双方实力悬殊就会放弃,只会孤注一掷,置之死地而后生。”
荀彧苦笑。到底是相依为命的姊弟,刘和虽然不算聪明,对刘协的性格却一清二楚。她说得对,就算刘协知道孙策的真正实力,他也不会放弃的,现在这个结果几乎是必然的。求仁得仁,亦复何怨。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活着的人更应该着眼于将来。
将来会更好,如凤凰般浴火重生的华夏衣冠将恩泽四海,德化天下,只可惜先帝看不到了。
愿他的在天之灵安息。
荀彧的眼角有一点泪光闪过。
两人沉默以对。不知不觉,马车缓缓停下,有人拉开了车门。荀彧转头一看,陈群站在车前,躬身向刘和施礼。“长公主,有劳了。”
“无妨。”刘和起身,向陈群致意,伸手来扶荀彧。荀彧起身,搭着陈群的手下了车,刘和再次道别,关上车门,马车缓缓驶去。
陈群闻着浓烈的酒气,颇有些惊讶。荀彧不嗜酒,今天又是去见孙策,纵使饮酒也会很克制,怎么会喝成这样,连脚步都有些虚浮了。他什么也没说,扶着荀彧进了门,刚到中庭,荀文倩就迎了过来,见荀彧这般模样,吃了一惊。
“阿翁,是谁逼迫你了,喝成这样?”
“没有人逼我,是我自己喝的。”荀彧扬了扬手臂,轻轻推开陈群,尽力稳住脚步,缓缓向堂上走去。走了两步,他又转过身,歪着头,目光在陈群脸上停了片刻,又落在女儿脸上。“可有好茶?”
“有……”
“去煮些来。长文,你过来,我们说说话。今天与大王一席谈,感慨良多,本当秉烛夜谈,奈何郭奉孝有急事求见,未能尽兴。”
陈群心中一动,给荀文倩使了个眼色。荀文倩也是个聪明人,听出了其中的蹊跷,转身去准备茶水。陈群与荀彧上了堂,各自落座。荀彧有些过量,腿脚不听使唤,不能正坐。陈群便取来凭几,让他斜靠在上面,又取来薄毯,盖住他的脚,免得失仪。
“长文,你从小熟读儒门经籍,可知儒门最大的问题在哪儿?”
“请阿翁指点。”
“厚古薄今。”
陈群既不附和,也不反驳,只是静静的“哦”了一声,有些意外。他为孙策效力以来,这样的言论听得太多了,可是从荀彧嘴里听出来,多少有些意外。
“不以为然?”荀彧斜睨着陈群,嘴角轻挑。“这也不怪你,儒门重师法、家法,圣人之书一字不轻易,圣人之言一字不敢违,自然什么都是过去的好,却不知道圣人有圣人的好,今人有今人的好。圣人亦知因时而变,今人又焉能泥古不化。”
“阿翁,这是谁的高论?”荀文倩引着婢女,端着茶水过来,正好听到荀彧的话,立刻接了过去。
“今日之圣人。”荀彧扬了扬手,打了个酒嗝。“……吴王殿下。”
“哟!”荀文倩掩唇而笑。“吴王是出了名的不读书,他也做圣人?”
“这就是你不懂了。”荀彧哈哈大笑,示意荀文倩坐下。荀文倩倒了一杯茶,递给荀彧,又给陈群倒一杯,顺势在陈群身边落坐,两人的手在案上自然的牵在了一起。荀彧看得真切,不由得一笑。“文倩,若是还在邺城,你会和长文在室外牵手吗?”
“阿翁……”荀文倩红了脸,抽回手,嗔道:“这吴王究竟给你灌了多少酒,让你像是变了个人似的,把他当作圣人,却来开女儿、女婿的玩笑。”
荀彧大笑。“文倩,我问你,圣字怎么写?”
“圣字从耳,从呈,耳顺谓之圣,这都是《说文解字》上写着的,蒙童都知道,我岂能不知。”
“是啊,圣(聖)字从耳,耳顺谓之圣,上古学问口耳相传,未有文字,更无书籍。由此可见,是不是圣人,与读不读书没什么关系。书,不过是圣人传道的途径之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尽信书,无异于买椟还珠,反倒误会了圣人的真意。”
荀文傅与陈群互相看了一眼,惊讶不已。荀彧的酒话虽离经叛道,却自圆其说,听起来有几分道理。但凭她对荀彧的了解,这种非议圣人的话绝不可能是荀彧自己的见解。难道是孙策?
“阿翁,这是……谁的高见?”
“你也觉得是高见吧?”荀彧感慨的拍着膝盖。“你别急,吴王还有很多高见,我一一说与你听。譬如以弈道喻治道,堪称妙绝。”
第2198章 信与不信
孙策和荀彧聊了很多,从世界观到天文、地理,再到人文历史,无所不包,且时有新意。
比如在聊到治道的时候,他用围棋做了一个比喻。
围棋看起来很简单,横竖十余道,棋子百余枚,一黑一白,但变化却极多。一个人下一辈子棋,也许都不会出现完全重复的棋局。围棋的复杂程度随棋道的增加而增加,刚刚学棋的用九道、十三道的棋盘,普通人用十五道、十七道的棋盘,绝顶高手不满足,要挑战新高度,又创十九道的棋盘。
看起来只是增加两道或者四道,但复杂程度却并非如此。九道的棋盘有八十一位,而十一道的棋盘却是一百二十一位,增加了四十位。十七道的棋盘二百八十九位,十九道的棋盘则有三百六十一位,增加了七十二位。这还只是位数的增加,如果考虑到每一个位置落子不同引发的变化,就有些吓人了。
如果只是说这些,荀彧还没有太大的触动。他自己就是弈道高手,对棋道的增加带来的挑战一清二楚。可是接下来,孙策又引申了一步,让他吃惊不已。
孙策说,如果将天下看作一个棋盘,纵横各有千万道,在不同的位置都有人落子,开始比较分散,小的占三五道,大的占七八道,谁也不碍着谁,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此时难度有限,大家都可以应付自如,可以轻松的落子,得心应手。
这时候就像上古之世,万族如繁星四布,百姓聚族而居,一族不过百余人,足迹不出百里,所见则野兽多而人少,终其一生,也许都不知道世上还有其他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棋盘上的棋子越来越多,靠得近的自然会发现对方的存在,这时候他们有三种选择:保持距离,结成联盟,或者战斗,直到一方征服另一方。这三种方案里各有优劣,但稍微分析就可以知道,联盟无疑是最有利的,不仅可以避免伤亡,还能壮大自己。相比之下,保持距离过于保守,不免为壮大的部落所灭,而互相战斗的则可能两败俱伤,同样面临巨大风险。
这时候就像黄帝与炎帝结盟,战胜了蚩尤,原本分布四野的万族不断融合,形成一个个大的部落。部落大了,人口多了,对首领的要求也就高了,就像棋盘增大,对棋手的要求增加一样。这时候就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首领一职,要靠圣贤,甚至连圣贤也无法独立承担,需要更多的臣子辅佐,随着规模的扩大,需要的大臣也就越来越多。
棋子越来越多,融合的区域也越来越大,万族变千国,其中一片变成春秋百国,春秋百国互相征战,再变成战国七雄,战国七雄再统一为秦汉帝国,人口由百变千,由千变万,直到现在变成数千万,管理如此大的帝国,需要的人力物力已经和管理一个部落相去甚远,道理也许一样,难度却不可同日而语。
这时候该怎么办?是将数千万人的帝国再分封成小方国,推行所谓的小国寡民显然是不现实的,夫子所说的治道也不行,他所处的春秋时代与现在同样相去甚远,就算当时是对的,现在也没法用了。
我们该怎么办?只有放下圣人的成教,继承圣人的精神,开拓进取,探讨适应这个时代的治道。疆域日广,户口日多,治国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绝非一人所能承担,需要更多的才智之士担当起重任。这些士不仅包括理政的文士,征战的武士,还包括农士、工士、医术等不同行业的人才。
如何协调这么多人,让他们同心协力,支撑起偌大的天下,而不是互相攻讦拆台,就是当下应该考虑的治道。这就像一座高楼,用千万根木料组成,每一根木料的大小长短都应该相宜,这幢楼才能稳固。如果一根木料太长,势必会挤压其中木料的空间,对整幢楼而言绝非好事。
荀彧复述完孙策的治道演变论,斜睨着陈群。“长文,你以为此论如何?”
陈群一直静静地听着,此刻微微一笑,欠身道:“的确是高论。只是如此一来,黄帝不如尧舜,尧舜不如秦始皇,而秦始皇又不如我大吴之始皇帝矣。”
荀彧转过头,打量着陈群,眼神有些不悦。陈群拱手施礼。“阿翁,非群固执,实在是此论非古之圣贤,崇今日之君过甚。长此以往,只怕人无敬畏之心,横行无忌,自取其咎。”
荀彧无声地笑了起来,抬起手,指指陈群。“长文,你可知吴王如何说?”
“还请阿翁指教。”
“吴王说,人当有敬畏之心。若无敬畏之心,自以为天生圣人,聪明绝顶,无视他人,唯我独尊,则无异于妄人、疯子,离灭亡也就不远了。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俚俗,却有道理。”荀彧轻叩案几,沉吟了片刻。“天若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为君者当时时警省,保持灵台清明,莫生狂心妄念。自省不足,又当有诤臣十人,时时耳提面命。你,就适合做这样的诤臣。”
陈群愣了一下,眼神微闪,转头对荀文倩说道:“阿翁累了,你着人服侍他进去休息吧。”
荀文倩正听得有趣,见陈群打断,不免有些不满。她要说话,陈群眨眨眼睛,荀文倩会意,只好起身,扶荀彧入室,安排人服侍他洗漱,上床休息。
荀彧也不拒绝,任凭摆布,最后静静地躺在床上,拉着荀文倩的手,欲言又止,最后什么也没说,只是叹了一口气。荀文倩聪慧过人,明白荀彧对陈群有些失望,却不好说什么。她转身出了门,回到堂上,陈群正站在院中,仰首看天,眼神如月,明亮而清冷。
“怎么了?”荀文倩走到陈群身边,轻声问道。
陈群收回目光,打量了荀文倩一眼。“阿翁说什么没有?”
“没有。”荀文倩平静如水。“他头一沾枕头就睡着了,睡得很沉。这么多天了,我从来没看他睡得这么安稳过。”
陈群苦笑了两声。“他是安心了,我的麻烦来了。吴王要我做诤臣,诤臣可是好做的?这第一件……就是万金坊。”
荀文倩也怔了一下,眉头微皱,随即又笑道:“怎么,三君后人也有怕得罪人的时候?‘文为世范,行为士则’,岂是那么容易的。我觉得吴王识人,你就适合做诤臣,这才是继承太丘家风。”还没说完,自己先忍不住笑了起来。
陈群微恼,转头看着荀文倩调的眼神,又怦然心跳,突然忘了要说什么。荀文倩被他看得不好意思,捅了一下他的腰点,嗔道:“又犯傻,有什么好看的,我先回房去了。”扭身就走。陈群转过身,看着荀文倩纤的腰肢和摆动如柳的裙摆,嘴角挑起一丝笑意,转身追了过去。
……
三月末,孙策发布命令,率部分中军步骑返回江东,留屯的中军由孙尚香负责,军师祭酒郭嘉和右军师陆逊,主持筹备秋后的战事。
与此同时,孙策转杨仪为主簿,原主簿陈群转中军正,负责军纪、奖惩,并处理与万金坊有关的事宜,借此机会整顿中军军纪。汝南太守王朗及各县令长则负责民事部分,扬正气,除歪风,移风易俗,并对一些淫祠、恶习进行集中处理。
孙策又拜荀彧为谏议大夫。当日,报纸上刊登了荀彧的署名文章,提出修礼制法,总结十年新政得失,形成明文,为下一个五年计划做准备。凡是吴王治下百姓,不论贫富贵践,都可以建言建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即日起,报纸上将陆续刊登相关的文章,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参与其中。
与荀彧同时拜为谏议大夫的还有杨彪、黄琬、荀悦和仲长统,他们将组成一个团队,负责为新的礼法拟定纲目,做前期准备。这个小团队虽然人数不多,但除了仲长统之外,都是汝颍人耳熟能详的名士老臣,是以名单一公布,顿时掀起轩然大波,群情踊跃。有这几个人领头,没人会怀疑孙策的诚意。
很快,孙策就起程赶往江东。楼船顺水而下,经淮水,转入芍陂,又转入肥水。途经成德时,荀彧下了船,赶到刘晔家中,与刘晔会面。
数月不见,刘晔瘦了很多,眼窝深陷,眼睛里有一种无以名状的焦躁,如同困兽。荀彧看到他第一眼的时候,吃惊不已,半天没说话出来。
“子扬,你这是……病了?”
“嗯,病了。”刘晔一边请荀彧入座,一边苦笑着指指自己的心口。“心病。返乡之后,我研究了几个月的新政,越研究越觉得不可思议。”
“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我看你是自恃才高,不愿意承认有人比你高明。”
刘晔诧异地看了荀彧一眼,觉得今天的荀彧有点不一样。不过他满肚子话要对荀彧说,也没顾得上理会荀彧的异常。“令君,你可知道孙策离开舒县之前,除了武艺不俗之外,没表现出在施政方面有什么见识,也没听说在百工技术上有什么兴趣。可是到了南阳以后,又是新甲,又是新政,要说这背后没有高人指点,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第2199章 自食其力
荀彧也不免有些惊讶。
刘晔是九江人,与庐江毗邻,他长期负责秘书台,掌管情报收集、分析,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既然想研究孙策的新政,自然会四处打听,收集来的信息应该是可靠的。
那孙策的变化就令人疑惑了。十七岁已经成年,如果天赋过人,早就应该有所表现,不会之前一点端倪也没有,然后突然爆发出来。以前倒是听说过年轻时胡作非为,成年后折节向学,终致成才的故事,但那些人本来的聪明人所共知,后来求学也有一个过程,不会像孙策这样突兀。
“子扬,你以为是什么原因?”
刘晔背着手,来回踱着步,并不回答荀彧的问题,只是自言自语。“文若,你还记得吗,去年年初,孙策突然由荆州返回建业,后来收到消息说,是相士朱建平说孙策将有劫难。可孙策一直声称不信天命,对相士之言更是不以为然,这次他为什么突然信了?”
刘晔抬起头,眼睛放光。“我一直在找朱建平,想当面问个明白,但朱建平却消失了,连一点消息都打听不到。据我推测,无非两种可能:一是被孙策监禁了,一是……”他竖起手掌,轻轻一挥,睁着荀彧,一言不发。
荀彧苦笑,如果得不到解答,刘晔离疯不远了。“子扬,你究竟想说什么?”
“孙策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刘晔伸手向上指了指,压低了声音。“而且与天有关。”
荀彧“噗嗤”一声笑了。“你想解开这个秘密吗?”
刘晔眼珠转了转。“令君有办法?”
“你随我去见吴王,当面问他。”
“这怎么可能?”刘晔头摇得像拨浪鼓。“他不会说的。换了我,我也不会说。”
荀彧站了起来,掸掸衣摆。“我不保证他会告诉你,可是不试试,你也许这辈子都解不开这个谜。你愿意这样下去?”他走了两步,又停住了,举手挡在嘴边,同样压低了声音,故作神秘的说道:“再告诉你一件事,鲁肃可能又要升职了。”说完,用力的点点头,转身走了。
刘晔傻傻的站在原处,瞪着眼,张着嘴,看着荀彧消失在门外,忽然打了个激零,整个人都清楚过来,来回转了两圈,咬咬牙,追了出去,一边跑一边喊。
“令君,等等我,等等我。”
……
孙策坐在飞庐之上,看着蓝天白云,吹着湿润微凉的湖风,心情却一点也好不起来。
“长公主,辛苦你了。”荀彧坐直了身体,拱手施礼。
“没什么,我早就料到有这一天了,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她转头看着外面,眼神缩了缩。“都怪刘晔不自量力,贪功冒进,结果一败涂地,陛下死了,他却全身而退。”
荀彧无言以对。他也对刘晔有意见,但他不能当着刘和的面说。郭嘉已经提醒过他,孙策首先重用的是江东系,然后会是江淮系,刘晔作为江淮人,又与鲁肃相交莫逆,重新起用几乎是必然的事。刘和对刘晔怀恨在心并非好事。以刘晔的心计,刘和不仅伤不了他,反倒可能自取其咎。
见荀彧不说话,刘和忽然有些不安,连忙解释道:“令君,我没有怪你的意思,你千万不要误会。”
荀彧摆摆手,苦笑道:“长公主,陛下英年早逝,我和刘晔都有责任。现在想想,我们都不清楚对手的实力,就和挖山的愚公一般,看似坚忍,其实愚昧,要想成功,只能寄希望于上苍的垂怜。很可惜,上苍已经抛弃了大汉。”
“大汉……真的天命已终?”
荀彧点点头,想到刚刚和孙策见面的经过,由衷地一声轻叹。“这是天意,非人力可违。比起刘晔的不自量力,我的失误更大。如果能对新政多一分了解,知道双方的实力差距居然大到这个地步,我绝不会同意陛下出关迎战,至少不是现在。”
刘和叹了一口气。“令君,没用的,他不试一试,怎么会甘心呢。战场毕竟是战场,胜负并不完全取决于实力,他心有执念,绝不会因为双方实力悬殊就会放弃,只会孤注一掷,置之死地而后生。”
荀彧苦笑。到底是相依为命的姊弟,刘和虽然不算聪明,对刘协的性格却一清二楚。她说得对,就算刘协知道孙策的真正实力,他也不会放弃的,现在这个结果几乎是必然的。求仁得仁,亦复何怨。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活着的人更应该着眼于将来。
将来会更好,如凤凰般浴火重生的华夏衣冠将恩泽四海,德化天下,只可惜先帝看不到了。
愿他的在天之灵安息。
荀彧的眼角有一点泪光闪过。
两人沉默以对。不知不觉,马车缓缓停下,有人拉开了车门。荀彧转头一看,陈群站在车前,躬身向刘和施礼。“长公主,有劳了。”
“无妨。”刘和起身,向陈群致意,伸手来扶荀彧。荀彧起身,搭着陈群的手下了车,刘和再次道别,关上车门,马车缓缓驶去。
陈群闻着浓烈的酒气,颇有些惊讶。荀彧不嗜酒,今天又是去见孙策,纵使饮酒也会很克制,怎么会喝成这样,连脚步都有些虚浮了。他什么也没说,扶着荀彧进了门,刚到中庭,荀文倩就迎了过来,见荀彧这般模样,吃了一惊。
“阿翁,是谁逼迫你了,喝成这样?”
“没有人逼我,是我自己喝的。”荀彧扬了扬手臂,轻轻推开陈群,尽力稳住脚步,缓缓向堂上走去。走了两步,他又转过身,歪着头,目光在陈群脸上停了片刻,又落在女儿脸上。“可有好茶?”
“有……”
“去煮些来。长文,你过来,我们说说话。今天与大王一席谈,感慨良多,本当秉烛夜谈,奈何郭奉孝有急事求见,未能尽兴。”
陈群心中一动,给荀文倩使了个眼色。荀文倩也是个聪明人,听出了其中的蹊跷,转身去准备茶水。陈群与荀彧上了堂,各自落座。荀彧有些过量,腿脚不听使唤,不能正坐。陈群便取来凭几,让他斜靠在上面,又取来薄毯,盖住他的脚,免得失仪。
“长文,你从小熟读儒门经籍,可知儒门最大的问题在哪儿?”
“请阿翁指点。”
“厚古薄今。”
陈群既不附和,也不反驳,只是静静的“哦”了一声,有些意外。他为孙策效力以来,这样的言论听得太多了,可是从荀彧嘴里听出来,多少有些意外。
“不以为然?”荀彧斜睨着陈群,嘴角轻挑。“这也不怪你,儒门重师法、家法,圣人之书一字不轻易,圣人之言一字不敢违,自然什么都是过去的好,却不知道圣人有圣人的好,今人有今人的好。圣人亦知因时而变,今人又焉能泥古不化。”
“阿翁,这是谁的高论?”荀文倩引着婢女,端着茶水过来,正好听到荀彧的话,立刻接了过去。
“今日之圣人。”荀彧扬了扬手,打了个酒嗝。“……吴王殿下。”
“哟!”荀文倩掩唇而笑。“吴王是出了名的不读书,他也做圣人?”
“这就是你不懂了。”荀彧哈哈大笑,示意荀文倩坐下。荀文倩倒了一杯茶,递给荀彧,又给陈群倒一杯,顺势在陈群身边落坐,两人的手在案上自然的牵在了一起。荀彧看得真切,不由得一笑。“文倩,若是还在邺城,你会和长文在室外牵手吗?”
“阿翁……”荀文倩红了脸,抽回手,嗔道:“这吴王究竟给你灌了多少酒,让你像是变了个人似的,把他当作圣人,却来开女儿、女婿的玩笑。”
荀彧大笑。“文倩,我问你,圣字怎么写?”
“圣字从耳,从呈,耳顺谓之圣,这都是《说文解字》上写着的,蒙童都知道,我岂能不知。”
“是啊,圣(聖)字从耳,耳顺谓之圣,上古学问口耳相传,未有文字,更无书籍。由此可见,是不是圣人,与读不读书没什么关系。书,不过是圣人传道的途径之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尽信书,无异于买椟还珠,反倒误会了圣人的真意。”
荀文傅与陈群互相看了一眼,惊讶不已。荀彧的酒话虽离经叛道,却自圆其说,听起来有几分道理。但凭她对荀彧的了解,这种非议圣人的话绝不可能是荀彧自己的见解。难道是孙策?
“阿翁,这是……谁的高见?”
“你也觉得是高见吧?”荀彧感慨的拍着膝盖。“你别急,吴王还有很多高见,我一一说与你听。譬如以弈道喻治道,堪称妙绝。”
第2198章 信与不信
孙策和荀彧聊了很多,从世界观到天文、地理,再到人文历史,无所不包,且时有新意。
比如在聊到治道的时候,他用围棋做了一个比喻。
围棋看起来很简单,横竖十余道,棋子百余枚,一黑一白,但变化却极多。一个人下一辈子棋,也许都不会出现完全重复的棋局。围棋的复杂程度随棋道的增加而增加,刚刚学棋的用九道、十三道的棋盘,普通人用十五道、十七道的棋盘,绝顶高手不满足,要挑战新高度,又创十九道的棋盘。
看起来只是增加两道或者四道,但复杂程度却并非如此。九道的棋盘有八十一位,而十一道的棋盘却是一百二十一位,增加了四十位。十七道的棋盘二百八十九位,十九道的棋盘则有三百六十一位,增加了七十二位。这还只是位数的增加,如果考虑到每一个位置落子不同引发的变化,就有些吓人了。
如果只是说这些,荀彧还没有太大的触动。他自己就是弈道高手,对棋道的增加带来的挑战一清二楚。可是接下来,孙策又引申了一步,让他吃惊不已。
孙策说,如果将天下看作一个棋盘,纵横各有千万道,在不同的位置都有人落子,开始比较分散,小的占三五道,大的占七八道,谁也不碍着谁,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此时难度有限,大家都可以应付自如,可以轻松的落子,得心应手。
这时候就像上古之世,万族如繁星四布,百姓聚族而居,一族不过百余人,足迹不出百里,所见则野兽多而人少,终其一生,也许都不知道世上还有其他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棋盘上的棋子越来越多,靠得近的自然会发现对方的存在,这时候他们有三种选择:保持距离,结成联盟,或者战斗,直到一方征服另一方。这三种方案里各有优劣,但稍微分析就可以知道,联盟无疑是最有利的,不仅可以避免伤亡,还能壮大自己。相比之下,保持距离过于保守,不免为壮大的部落所灭,而互相战斗的则可能两败俱伤,同样面临巨大风险。
这时候就像黄帝与炎帝结盟,战胜了蚩尤,原本分布四野的万族不断融合,形成一个个大的部落。部落大了,人口多了,对首领的要求也就高了,就像棋盘增大,对棋手的要求增加一样。这时候就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首领一职,要靠圣贤,甚至连圣贤也无法独立承担,需要更多的臣子辅佐,随着规模的扩大,需要的大臣也就越来越多。
棋子越来越多,融合的区域也越来越大,万族变千国,其中一片变成春秋百国,春秋百国互相征战,再变成战国七雄,战国七雄再统一为秦汉帝国,人口由百变千,由千变万,直到现在变成数千万,管理如此大的帝国,需要的人力物力已经和管理一个部落相去甚远,道理也许一样,难度却不可同日而语。
这时候该怎么办?是将数千万人的帝国再分封成小方国,推行所谓的小国寡民显然是不现实的,夫子所说的治道也不行,他所处的春秋时代与现在同样相去甚远,就算当时是对的,现在也没法用了。
我们该怎么办?只有放下圣人的成教,继承圣人的精神,开拓进取,探讨适应这个时代的治道。疆域日广,户口日多,治国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绝非一人所能承担,需要更多的才智之士担当起重任。这些士不仅包括理政的文士,征战的武士,还包括农士、工士、医术等不同行业的人才。
如何协调这么多人,让他们同心协力,支撑起偌大的天下,而不是互相攻讦拆台,就是当下应该考虑的治道。这就像一座高楼,用千万根木料组成,每一根木料的大小长短都应该相宜,这幢楼才能稳固。如果一根木料太长,势必会挤压其中木料的空间,对整幢楼而言绝非好事。
荀彧复述完孙策的治道演变论,斜睨着陈群。“长文,你以为此论如何?”
陈群一直静静地听着,此刻微微一笑,欠身道:“的确是高论。只是如此一来,黄帝不如尧舜,尧舜不如秦始皇,而秦始皇又不如我大吴之始皇帝矣。”
荀彧转过头,打量着陈群,眼神有些不悦。陈群拱手施礼。“阿翁,非群固执,实在是此论非古之圣贤,崇今日之君过甚。长此以往,只怕人无敬畏之心,横行无忌,自取其咎。”
荀彧无声地笑了起来,抬起手,指指陈群。“长文,你可知吴王如何说?”
“还请阿翁指教。”
“吴王说,人当有敬畏之心。若无敬畏之心,自以为天生圣人,聪明绝顶,无视他人,唯我独尊,则无异于妄人、疯子,离灭亡也就不远了。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俚俗,却有道理。”荀彧轻叩案几,沉吟了片刻。“天若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为君者当时时警省,保持灵台清明,莫生狂心妄念。自省不足,又当有诤臣十人,时时耳提面命。你,就适合做这样的诤臣。”
陈群愣了一下,眼神微闪,转头对荀文倩说道:“阿翁累了,你着人服侍他进去休息吧。”
荀文倩正听得有趣,见陈群打断,不免有些不满。她要说话,陈群眨眨眼睛,荀文倩会意,只好起身,扶荀彧入室,安排人服侍他洗漱,上床休息。
荀彧也不拒绝,任凭摆布,最后静静地躺在床上,拉着荀文倩的手,欲言又止,最后什么也没说,只是叹了一口气。荀文倩聪慧过人,明白荀彧对陈群有些失望,却不好说什么。她转身出了门,回到堂上,陈群正站在院中,仰首看天,眼神如月,明亮而清冷。
“怎么了?”荀文倩走到陈群身边,轻声问道。
陈群收回目光,打量了荀文倩一眼。“阿翁说什么没有?”
“没有。”荀文倩平静如水。“他头一沾枕头就睡着了,睡得很沉。这么多天了,我从来没看他睡得这么安稳过。”
陈群苦笑了两声。“他是安心了,我的麻烦来了。吴王要我做诤臣,诤臣可是好做的?这第一件……就是万金坊。”
荀文倩也怔了一下,眉头微皱,随即又笑道:“怎么,三君后人也有怕得罪人的时候?‘文为世范,行为士则’,岂是那么容易的。我觉得吴王识人,你就适合做诤臣,这才是继承太丘家风。”还没说完,自己先忍不住笑了起来。
陈群微恼,转头看着荀文倩调的眼神,又怦然心跳,突然忘了要说什么。荀文倩被他看得不好意思,捅了一下他的腰点,嗔道:“又犯傻,有什么好看的,我先回房去了。”扭身就走。陈群转过身,看着荀文倩纤的腰肢和摆动如柳的裙摆,嘴角挑起一丝笑意,转身追了过去。
……
三月末,孙策发布命令,率部分中军步骑返回江东,留屯的中军由孙尚香负责,军师祭酒郭嘉和右军师陆逊,主持筹备秋后的战事。
与此同时,孙策转杨仪为主簿,原主簿陈群转中军正,负责军纪、奖惩,并处理与万金坊有关的事宜,借此机会整顿中军军纪。汝南太守王朗及各县令长则负责民事部分,扬正气,除歪风,移风易俗,并对一些淫祠、恶习进行集中处理。
孙策又拜荀彧为谏议大夫。当日,报纸上刊登了荀彧的署名文章,提出修礼制法,总结十年新政得失,形成明文,为下一个五年计划做准备。凡是吴王治下百姓,不论贫富贵践,都可以建言建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即日起,报纸上将陆续刊登相关的文章,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参与其中。
与荀彧同时拜为谏议大夫的还有杨彪、黄琬、荀悦和仲长统,他们将组成一个团队,负责为新的礼法拟定纲目,做前期准备。这个小团队虽然人数不多,但除了仲长统之外,都是汝颍人耳熟能详的名士老臣,是以名单一公布,顿时掀起轩然大波,群情踊跃。有这几个人领头,没人会怀疑孙策的诚意。
很快,孙策就起程赶往江东。楼船顺水而下,经淮水,转入芍陂,又转入肥水。途经成德时,荀彧下了船,赶到刘晔家中,与刘晔会面。
数月不见,刘晔瘦了很多,眼窝深陷,眼睛里有一种无以名状的焦躁,如同困兽。荀彧看到他第一眼的时候,吃惊不已,半天没说话出来。
“子扬,你这是……病了?”
“嗯,病了。”刘晔一边请荀彧入座,一边苦笑着指指自己的心口。“心病。返乡之后,我研究了几个月的新政,越研究越觉得不可思议。”
“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我看你是自恃才高,不愿意承认有人比你高明。”
刘晔诧异地看了荀彧一眼,觉得今天的荀彧有点不一样。不过他满肚子话要对荀彧说,也没顾得上理会荀彧的异常。“令君,你可知道孙策离开舒县之前,除了武艺不俗之外,没表现出在施政方面有什么见识,也没听说在百工技术上有什么兴趣。可是到了南阳以后,又是新甲,又是新政,要说这背后没有高人指点,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第2199章 自食其力
荀彧也不免有些惊讶。
刘晔是九江人,与庐江毗邻,他长期负责秘书台,掌管情报收集、分析,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既然想研究孙策的新政,自然会四处打听,收集来的信息应该是可靠的。
那孙策的变化就令人疑惑了。十七岁已经成年,如果天赋过人,早就应该有所表现,不会之前一点端倪也没有,然后突然爆发出来。以前倒是听说过年轻时胡作非为,成年后折节向学,终致成才的故事,但那些人本来的聪明人所共知,后来求学也有一个过程,不会像孙策这样突兀。
“子扬,你以为是什么原因?”
刘晔背着手,来回踱着步,并不回答荀彧的问题,只是自言自语。“文若,你还记得吗,去年年初,孙策突然由荆州返回建业,后来收到消息说,是相士朱建平说孙策将有劫难。可孙策一直声称不信天命,对相士之言更是不以为然,这次他为什么突然信了?”
刘晔抬起头,眼睛放光。“我一直在找朱建平,想当面问个明白,但朱建平却消失了,连一点消息都打听不到。据我推测,无非两种可能:一是被孙策监禁了,一是……”他竖起手掌,轻轻一挥,睁着荀彧,一言不发。
荀彧苦笑,如果得不到解答,刘晔离疯不远了。“子扬,你究竟想说什么?”
“孙策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刘晔伸手向上指了指,压低了声音。“而且与天有关。”
荀彧“噗嗤”一声笑了。“你想解开这个秘密吗?”
刘晔眼珠转了转。“令君有办法?”
“你随我去见吴王,当面问他。”
“这怎么可能?”刘晔头摇得像拨浪鼓。“他不会说的。换了我,我也不会说。”
荀彧站了起来,掸掸衣摆。“我不保证他会告诉你,可是不试试,你也许这辈子都解不开这个谜。你愿意这样下去?”他走了两步,又停住了,举手挡在嘴边,同样压低了声音,故作神秘的说道:“再告诉你一件事,鲁肃可能又要升职了。”说完,用力的点点头,转身走了。
刘晔傻傻的站在原处,瞪着眼,张着嘴,看着荀彧消失在门外,忽然打了个激零,整个人都清楚过来,来回转了两圈,咬咬牙,追了出去,一边跑一边喊。
“令君,等等我,等等我。”
……
孙策坐在飞庐之上,看着蓝天白云,吹着湿润微凉的湖风,心情却一点也好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