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881节
张辽致谢。孙策让他将秦谊等人的情况详细说一遍。见孙策找郭嘉来,张辽就猜到孙策是想用秦谊等人,求之不得,便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最后又说,他是统兵的将领,对秦谊等人的情况并不是特别清楚,最好还是由郭嘉本人和秦谊接触一下。
郭嘉也很满意。如果有秦谊、李肃这些吕布旧部配合在关中的行动,他的把握就更大了。能参加刺董这么重要的任务,这些人的身手不会差,又在关中呆了这么久,对环境也熟悉,行动起来更方便。
郭嘉起身去了。孙策却有些疑惑,刘晔刚才汇报的时候,只字未提这些事,他是不知道还是没说?按理说,他曾任长安朝廷的秘书令,手下也有一帮人负责打探消息,应该清楚才对。孙策不好明问,迂回问了一些长安朝廷的事,然后将话题担到了荀彧、刘晔的身上。
张辽不明就里,大致介绍了一下这两人的情况。他曾经协助吕布负责长安城的治安,与荀彧接触得多一些,与刘晔的接触并不多。刘晔负责的秘书台大部分精力都在关东,对长安城内反倒不是太关注,对长安城内更关注的是荀彧,他身边的鲍出就是负责这些事的,他手下有一群游侠儿,专门打听长安地面的事,不过后来建了秘书台后,荀彧就主动减少了这些活动,以免与秘书台发生冲突。
张辽说得很简略,而且不带什么感情,但孙策却感觉到了他的倾向。很明显,张辽对荀彧印象比较好,对刘晔却有些疏远,甚至是刻意的保持距离。
“文远,有一件事,我一直想问你。”
“请大王垂询。”
“南阳之战,你是怎么带着徐荣逃出去的?”
张辽的脸忽然红了,半晌才道:“其实……大战一起,我就预感到形势不妙,派人向徐荣报信,希望他有所准备。不过我也没想到徐荣会那么快回应我,战事刚刚分出胜负,应该是李蒙等人发动进攻不久,徐荣就离开了将台,与我会合了。我们一路向北,越过伏牛山,进入卢氏境内。我本来想带他回长安,他却说为将多年,杀戮太重,那一次又大败,回长安也不会有好结果,想去洛阳白马寺隐修。我们就在那里分了手,各分东西。”
孙策恍然,横亘在心头的一个迹团终于解开了。这么说来,他能全歼两万西凉兵也有运气的成份,如果徐荣没有提前离开,伤亡可能要大得多。
“徐荣还在长安吗?”
“他已经死了。”张辽摇摇头。“大概就是去年这时候。他死的时候只有我在面前,就埋在霸桥边,一个很不起显眼的土坟。”
孙策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一代名将,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死了,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
孙策很快接见了秦谊一行,包括他的妻子杜夫人。
杜夫人年过三十,风韵犹存,看不出具体年龄。虽然并不故意卖弄风情,顾盼之情却还自有气度。也是问了张辽,孙策才知道杜夫人与关羽是同乡,她是吕布等人南下时掳来的。具体情况如何,张辽也不清楚。她和秦谊夫妻感情一般,生有一子,名叫秦朗,乳名阿苏。
秦谊与郭嘉接触过了,很乐意重操旧业,也愿意返回长安。为了表示效忠,杜夫人和秦朗将留下做人质。孙策看得出来,张辽没说错,他们夫妻没什么感情,难怪历史上杜夫人归了曹操,秦朗也没什么反应,一样愿意在曹操手下做官。
孙策拜秦谊为都尉,将他们划归军师处下属的细作营关中分部,由郭嘉指挥,在长安的行动则由杨修具体负责。说起来,杨修现在被法正软禁,其实他的工作一点也没耽误,反而因为曹彰、曹植的存在,得以就近掌握法正的一举一动,并将消息连续不断的传回来。
秦谊早就知道郭嘉的大名,对能够在郭嘉的手下做事非常兴奋,主动说起了曹操。吕布阵亡后,法正联络过他,希望他们能够为曹操效力,被他拒绝了。他对曹操印象很不好,觉得这个阉竖之后好色奸诈,不可能成大事,迟早要被灭了。
秦谊高谈阔论的时候,杜夫人神情淡淡的,甚至有些心不在焉。孙策看在眼里,心中暗笑,秦朗回关中之后,杜夫人怕是要出变故。他已经听说了,关毅从中军出去,在大营门口遇到了杜夫人,然后关羽就发了少年狂,眼下正在大帐里奋笔急书,做深刻检讨呢。
这次没有曹操先下手为强,关羽大概可以心想事成了吧。不过不能让他太顺畅,要折腾折腾他,这种人不好好调教一番,以后迟早会故态复萌,又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果不其然,秦朗、杜夫人等人还没出帐,典韦就派人送来了关羽的检讨书。不看内容,先看字迹,就能看出关羽此刻迫切的心情。孙策迅速扫了一遍,也没吭声,轻轻的押在案上,继续和秦朗说话。正事说完之后,他扮作一副随意的模样,问起了杜夫人。
“听文远说,夫人读过书,识文断字?”
杜夫人有些意外,没想到孙策会关心她,连忙谦虚了几句。“先祖本是扶内杜陵人,王莽作乱时避难到河西,后又迁至河东。家父好读《左传》,妾幼年时跟着学过几篇文字。”
孙策点点头。“如此说来,倒也是书香门第。夫人想必也知道,吴国最与众不同处,便是女子可以出仕,孤营中便有不少女子。夫人若是愿意,不妨留在营中,协助处理一些事务,也可以领一份俸禄。不知夫人意下如何?”
杜夫人又惊又喜,看了秦谊一眼。秦谊却有些漫不经心。“既是大王看得起你,你便好生侍候着就是了。”杜夫人听了,没来由的脸红了。她低头拜谢。“多谢大王。”
“不急,按照惯例,入职之前,还要考核一下。”孙策笑着,将关羽的检讨书递了过去。“这是一篇自省书,麾下将领所作,请夫人仔细看看,给个意见。”
杜夫人不疑有他,起身接过,看了一眼,便觉得书法眼熟,再读了两句,心里便猜到了几分。在大营门口,她和关毅见过一面,后来又打听过,知道关羽被俘,眼下正在反省,这篇自省书很可能是关羽所作,书法、遣词都和关羽当年求学时有七八分相似。孙策想必知道这一点,这才故意来试她。
如果是别人所作,她倒不便轻易批评,既然是关羽的自省书,她就不必客气,而且也不能客气,否则很容易让孙策疑心她有意偏袒故人。
杜夫人略作权衡,便佯作不知,谦虚了几句,点评起关羽的这篇自省书来。从书法到谋篇布局,再到文章义理,一一点评,最后给了个评语:避重就轻,有敷衍之嫌。这个评语倒也中肯,关羽的确有避重就轻,敷衍过关之意。他就算反省得再深刻,也不可能写成文字,只是他万万没想到,这篇检讨书会落在杜夫人手里。
孙策听完,忍着笑,一本正经地点点头。“夫人所言甚是,孤亦觉得不够深入,没有触及灵魂。这样吧,发回去重做,直到能让人满意为止。”
第2258章 纳降
两天时间,关羽的检讨书接连修改了七次,篇幅一次比一次长,洋洋数千言,几乎将他这十几年的征战史复述了一遍,足以作为个人传记的素材,却还是没能过关。
关羽要疯了,无数次濒临暴走的边缘,又悬崖勒马,退了回来。因为他“无意”中得知,点评他这份自省书的人不仅有孙策,还有杜夫人,甚至是以杜夫人为主。
杜夫人三个字像一根看不见的绳索,一次次将他从悬崖边拉了回来,督促他深挖思想根源,反省自己的得失,对这十几年的经历仔细反刍。每当克制不住怒火的时候,就回想当年的美好时光,想象自己是面对那个梳着双髻的豆寇少女诉说心声,而不是可恶的吴王孙策。
最后支持不住的是孙策。他觉得关羽的自省书越来越酸,字里行间流淌着荷尔蒙,他那张大红脸就像一个超大的青春痘,看着就让人腻味,让人脸红。
他腻味,杜夫人脸红。
于是他决定放过关羽,也放过自己。他宁愿去看枯燥乏味的公文,也不想再看关羽的自省书了。杜夫人虽然意犹未尽,却不好反对孙策的意见,只好顺水推舟的答应了。
关羽终于得以站在孙策面前,也站在了杜夫人的面前。
几天不见,关羽瘦了一大圈,眼窝深陷,眼神却亮得惊人,就像闭关完毕的武僧。孙策还好,没太当回事,杜夫人却有些不敢看他,像怀春少女似的低了头,脸却红到了耳根。
孙策一字一句地看完厚厚的自省书,放在案上,用手轻轻地拍了两下。“云长,坐而论道易,起而行道难,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有改正的愿望,这是好事,但能不能改,又能改多少,孤是有些担心的。”
关羽的脸颊抽了抽,又恢复了平静,拱手道:“还望大王不弃,时时点拨。”
孙策满意地点点头。虽然还没到绕指柔的地步,却也难能可贵,看来关羽的软肋是抓住了,以后再炸刺,直接点他的死穴。“既然如此,你先做侍从骑士,以观后效。”
关羽有些意外,随即一想,又欣然从命。杜夫人在孙策身边做事,协助处理文书,他在孙策身边做侍从骑士,近水楼台好得月,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多谢大王。”关羽忍着心里的欢喜,躬身行礼。杜夫人心思机敏,知道孙策的用意,也知道关羽为什么欢喜,更不好意思开口说话,只好佯作镇静,一本正经的处理手里的公文。孙策和关羽又说了几句,叫来郭武,让他领关羽去领军服装备。关羽偷偷看了一眼杜夫人,恋恋不舍的出去了。虽说见到了,他还没和杜夫人说一句话呢。
听着关羽的脚步声远了,孙策对杜夫人说道:“夫人,云长才气高,傲气也高,这毛病不除,难成大器,你和云长是同乡,以后又是同僚,低头不见抬头见,要多帮助他。”
“喏,谨遵大王诏。”杜夫人尴尬地应了,找了个理由,匆匆出帐。
孙策嘿嘿笑了,又看了看手中的自省书,转身递给陆绩,让他拿过存档。
……
比预期的时间晚了三天后,袁谭一行终于赶到了卢奴。
看到奉命来迎的关羽,看到关羽身上的军服,袁谭五味杂陈,说不出是什么感觉。魏国之所以节节败退,关羽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颜良、高览都是死在关羽刀下,廮陶也是关羽攻下,袁熙因此而死。如此一个摧毁魏国的猛将,却成了孙策的帐下卫士,这也未免太讽刺了。
关羽倒是很从容,客气地请袁谭入营。袁谭更加惊讶,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人就是关羽。关羽是出了名的目中无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谦逊了?他和沮授、田丰交换了一个眼神,沮授、田丰也觉得不可思议,不约而同的摇摇头。
来到大帐,孙策已经收到消息,就在中军大帐前站着。一见袁谭,他便笑了,等袁谭施完礼,他便双手托住袁谭的手臂,哈哈一笑。“袁显思,又见面了。”
“是啊,没想到还能再见大王。”袁谭也很感慨。
“这说明我们有缘啊。”孙策朗声大笑。“我三弟叔弼作书来,让我代为问候。当年的救命之恩,他一直记得呢。”
袁谭连连摇手,口称不敢。他救过孙翊一命,孙家兄弟一直记在心上。孙策也救过他一命,却绝口不提。这让他非常感动,更加敬佩孙策的为人。两人比肩入座,分宾主落座,寒喧了几句,袁谭主动起身。
“大王,容罪臣为大王介绍几位冀州俊杰。”
“有劳。”孙策含笑点头。
“这位是巨鹿名士,田丰田元皓。博学多才,足智多谋,刚正不阿。”
田丰上前拜见。孙策伸手虚扶。“常听文子俊提及先生,以为乡里贤达,今日得见,足慰平生。”
田丰谦虚了几句,退在一旁。袁谭又指向沮授。“这位是广平沮授沮公与,志向高远,谋略过人。惜乎不得其主,清名为我所累,明珠蒙尘。”
沮授上前见礼,孙策还礼。“郭奉孝、荀文若常提起公与,许为劲敌。如今化敌为友,还望公与不弃,共谋大事。”
沮授躬身再拜。“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亡国之臣,不敢言智。蒙大王不戮,侥幸之至,侥幸之至。”
袁谭再介绍崔琰。“东武城崔琰崔季珪,大儒郑康成弟子,文武双全,质朴厚重,有古人遗风。他曾在中原游历数年,对大王新政了解颇深。”
孙策很惊讶。“季珪游历至何至?”
崔琰躬身行礼。“东至海,南至江,兖豫青徐,皆曾走马。”他顿了顿,又道:“不过琰对大王之政,并非全无异议。”
孙策笑着点点头。看来这些冀南人是有备而来啊。“无妨,理不辩不明嘛,有不同意见是好事。诸事草创,难免挂一漏万,正需要诸位贤达畅所欲言。”他打量了崔琰片刻,又道:“冀州崔氏,荣归清河矣。”
崔琰心中一动,随即恢复了平静,再拜,退了下去。袁谭接着介绍其他人,孙策一一寒喧。有郭嘉在侧,他对冀州文武并不陌生,奉命接管邺城的徐琨又提前送了文书来,里面就有这些人的介绍,籍贯、职务、能力、风评,一一在内,眼下只是走个流程罢了。他唯一感到意外的是没有看到司马懿兄弟的名字,不过他也没问。司马懿是河内人,迟早要见的,区别只在于是敌是友罢了。
寒喧过后,孙策设宴,为袁谭接见。相关事宜,之前已经由徐琨宣布过了。袁谭为邺侯,食邑三千户,但他本人不能留在邺城,必须迁到建业去。他的弟弟袁尚没有爵位,也作为人质去建业。田丰担任魏郡太守,协助徐琨,留守邺城,沮授加入军师处,参赞军务,崔琰等人各有任命。
在刘备的进攻面前,魏国几近亡国,没什么讨价还价的资格,只能听天由命。对孙策的安排,他们非常满意,作为降臣,能有这样的礼遇已经很不容易了。
唯一没有着落的是郭图。作为袁绍时代的老臣,郭嘉的族叔,他的辈份很高,资历很老,能力也不能说没有,但人品实在太差,又一把年纪,指望他改正也不太可能。孙策的意思是让他回家养老,不过具体的事要郭嘉去说,他就毋须出面了。
宴会进行到中程,全柔传来了消息,张飞、张郃得知关羽战败,卢奴投降,没有再战之意,放弃了常山,退守井陉关,眼下他们正在做攻城的准备,不日即将展开对井陉关的进攻。
随军报送来的,还有一份由孙权草拟的冀北方略。孙权功课做得很仔细,方略图文并茂,连常山境内有哪些河流都一一标注在上面。虽然知道这应该是参考了常山国的郡国舆图所作,而且有全柔的协助,但孙权在这么短时间内能做到这个地步,孙策还是满意的。
事实说明,如果孙权不好高骛远,满足于一郡,或者万人之将,他还是一个很称职的。
宴会之后,孙策便宣布将对冀州的水系进行整顿、疏浚,希望田丰、沮授等人献计献策,多提意见。冀州的水系存在不少问题,如果能进行合理规划,能够提升冀州的土地利用和内河航运的效率,交通方便了,工商业也会跟着受益。
借着这个机会,孙策让甄俨介绍了一下初步规划。虽然袁敏等人水利专家还没有赶到冀州,甄俨却已经开始了准备工作,以各郡国的舆图为基础,再加上实地考察,拟了一个粗略的方案。
田丰、沮授等人开始还以为孙策只是借机从冀州掠取钱粮——治河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以这个理由从冀州征收钱粮再合理不过,可是听了甄俨的介绍,他们意识到孙策并非如此,他是真打算在冀州大兴水工,多少有些惊讶。
田丰没忍住,起身发问。“大王不趁胜取并州吗?”
第2259章 见沮授
孙策笑道:“正当向诸君请教。田公有什么高见,不妨直言,孤洗耳恭听。”
田丰拱手谦虚了几句,开始陈述意见。他认为应该趁热打铁,追击刘备,趁势抢占河内、河东,窥视关中。刘备望风而逃,如丧家之犬,正是趁势追击,一举予以歼灭的好机会。如果让他在河东或者并州站稳脚跟,再想进攻就难了。
孙策频频颌首,转头又问沮授、崔琰等人的意见。沮授等人纷纷附和。田丰所说都是他们商量好的方案,一是这么做的确符合用兵之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孙策当初没杀刘备是考虑影响,现在刘备已经是敌人,不趁机要他的命就太说不过去了;二是一旦将战线推进到河内甚至河东,冀州的压力也会小很多。若是刘备控制了并州,居高临下,俯窥冀州,冀州成为长期对峙的战场,会被拖垮,至少发展会受影响。
吴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没能实现,不就是因为战事拖累,消耗太大吗?不管多富庶的地方,连续打上几年仗,势必受影响。冀州原本是大州,近百万户、六百万口,实力可与豫州、荆州比肩,可是中平以来十几年,先是闹黄巾,后来又追随袁氏父子征战,实力大受影响,现在的户口不到之前的六成。相比之下,豫州、荆州——尤其是豫州——得新政之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冀州。
他们当然不愿意冀州继续成为战场,尤其是被动防守的战场。
只不过事情与他们当初设想的不同。他们没想到孙策会打算在冀州疏浚河道。虽说疏浚河道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收益也是很明显的。船只无疑是这个时代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如果冀州的河道得以整顿,能够发挥作用,至少能造福几代人,对战事也有帮助,运输的消耗会大幅度的降低。
有了这个考虑,反对的态度就不那么坚决了,就连田丰本人都没有把话说死。
孙策没有立刻做出决定。他邀请田丰等人参与方案讨论。这无疑是一个大工程,真正开工之前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可以慢慢讨论,甚至两个方案同时论证,看看哪一个更合理、更有利。
田丰等人早就听说过孙策喜欢听了不同的意见,还专门成立了军师处,凡是重大行动都会经过讨论,却是第一次亲自经历,多少有些新奇,还有些兴奋。孙策没有因他们是降臣就忽视他们的意见,邀请他们参与讨论,而且讨论的又是与冀州息息相关的事,他们自然求之不得。
宴会的气氛轻松而热烈,孙策谈笑风生,热情而又不失坦诚,很快就打消了田丰等人的顾虑,博得了他们的认可。
宴后,孙策留下了沮授。
两杯香茶送了上来,茶雾袅袅升起,孙策打量着沮授清瘦的面孔,嘴角露出一抹浅笑。毫无疑问,拿下冀州,最有价值的收获就是沮授。田丰已经老了,性子又过于刚正,大部分时候只能当作道德模范,并不能起太大的作用。沮授正当不惑,经验丰富,至少还能发挥二十年。
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后,曹操曾想将沮授收为己用,可惜沮授看不上他,一心想逃回河北,而且险些成功了。曹操不愿意他再为袁绍所用,只能杀了以绝后患。如果沮授能及时逃回河北,历史的结果也许是另外一番模样。
“公与,尝尝这新茶。”孙策伸手示意,淡淡的笑道。从见面开始,沮授就没怎么说话,甚至连表情都不多,孙策相信他有想法,只是没有说而已。之所以将他留下来,就是要问一问,真正打开他的心扉。
沮授双手捧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大王,这茶好,香气浓郁,滋味淳厚,有高山之味。”
孙策看向沮授的眼神多了几分惊喜。“不想公与如此懂茶,竟能品出这茶的产地。”
郭嘉也很满意。如果有秦谊、李肃这些吕布旧部配合在关中的行动,他的把握就更大了。能参加刺董这么重要的任务,这些人的身手不会差,又在关中呆了这么久,对环境也熟悉,行动起来更方便。
郭嘉起身去了。孙策却有些疑惑,刘晔刚才汇报的时候,只字未提这些事,他是不知道还是没说?按理说,他曾任长安朝廷的秘书令,手下也有一帮人负责打探消息,应该清楚才对。孙策不好明问,迂回问了一些长安朝廷的事,然后将话题担到了荀彧、刘晔的身上。
张辽不明就里,大致介绍了一下这两人的情况。他曾经协助吕布负责长安城的治安,与荀彧接触得多一些,与刘晔的接触并不多。刘晔负责的秘书台大部分精力都在关东,对长安城内反倒不是太关注,对长安城内更关注的是荀彧,他身边的鲍出就是负责这些事的,他手下有一群游侠儿,专门打听长安地面的事,不过后来建了秘书台后,荀彧就主动减少了这些活动,以免与秘书台发生冲突。
张辽说得很简略,而且不带什么感情,但孙策却感觉到了他的倾向。很明显,张辽对荀彧印象比较好,对刘晔却有些疏远,甚至是刻意的保持距离。
“文远,有一件事,我一直想问你。”
“请大王垂询。”
“南阳之战,你是怎么带着徐荣逃出去的?”
张辽的脸忽然红了,半晌才道:“其实……大战一起,我就预感到形势不妙,派人向徐荣报信,希望他有所准备。不过我也没想到徐荣会那么快回应我,战事刚刚分出胜负,应该是李蒙等人发动进攻不久,徐荣就离开了将台,与我会合了。我们一路向北,越过伏牛山,进入卢氏境内。我本来想带他回长安,他却说为将多年,杀戮太重,那一次又大败,回长安也不会有好结果,想去洛阳白马寺隐修。我们就在那里分了手,各分东西。”
孙策恍然,横亘在心头的一个迹团终于解开了。这么说来,他能全歼两万西凉兵也有运气的成份,如果徐荣没有提前离开,伤亡可能要大得多。
“徐荣还在长安吗?”
“他已经死了。”张辽摇摇头。“大概就是去年这时候。他死的时候只有我在面前,就埋在霸桥边,一个很不起显眼的土坟。”
孙策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一代名将,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死了,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
孙策很快接见了秦谊一行,包括他的妻子杜夫人。
杜夫人年过三十,风韵犹存,看不出具体年龄。虽然并不故意卖弄风情,顾盼之情却还自有气度。也是问了张辽,孙策才知道杜夫人与关羽是同乡,她是吕布等人南下时掳来的。具体情况如何,张辽也不清楚。她和秦谊夫妻感情一般,生有一子,名叫秦朗,乳名阿苏。
秦谊与郭嘉接触过了,很乐意重操旧业,也愿意返回长安。为了表示效忠,杜夫人和秦朗将留下做人质。孙策看得出来,张辽没说错,他们夫妻没什么感情,难怪历史上杜夫人归了曹操,秦朗也没什么反应,一样愿意在曹操手下做官。
孙策拜秦谊为都尉,将他们划归军师处下属的细作营关中分部,由郭嘉指挥,在长安的行动则由杨修具体负责。说起来,杨修现在被法正软禁,其实他的工作一点也没耽误,反而因为曹彰、曹植的存在,得以就近掌握法正的一举一动,并将消息连续不断的传回来。
秦谊早就知道郭嘉的大名,对能够在郭嘉的手下做事非常兴奋,主动说起了曹操。吕布阵亡后,法正联络过他,希望他们能够为曹操效力,被他拒绝了。他对曹操印象很不好,觉得这个阉竖之后好色奸诈,不可能成大事,迟早要被灭了。
秦谊高谈阔论的时候,杜夫人神情淡淡的,甚至有些心不在焉。孙策看在眼里,心中暗笑,秦朗回关中之后,杜夫人怕是要出变故。他已经听说了,关毅从中军出去,在大营门口遇到了杜夫人,然后关羽就发了少年狂,眼下正在大帐里奋笔急书,做深刻检讨呢。
这次没有曹操先下手为强,关羽大概可以心想事成了吧。不过不能让他太顺畅,要折腾折腾他,这种人不好好调教一番,以后迟早会故态复萌,又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果不其然,秦朗、杜夫人等人还没出帐,典韦就派人送来了关羽的检讨书。不看内容,先看字迹,就能看出关羽此刻迫切的心情。孙策迅速扫了一遍,也没吭声,轻轻的押在案上,继续和秦朗说话。正事说完之后,他扮作一副随意的模样,问起了杜夫人。
“听文远说,夫人读过书,识文断字?”
杜夫人有些意外,没想到孙策会关心她,连忙谦虚了几句。“先祖本是扶内杜陵人,王莽作乱时避难到河西,后又迁至河东。家父好读《左传》,妾幼年时跟着学过几篇文字。”
孙策点点头。“如此说来,倒也是书香门第。夫人想必也知道,吴国最与众不同处,便是女子可以出仕,孤营中便有不少女子。夫人若是愿意,不妨留在营中,协助处理一些事务,也可以领一份俸禄。不知夫人意下如何?”
杜夫人又惊又喜,看了秦谊一眼。秦谊却有些漫不经心。“既是大王看得起你,你便好生侍候着就是了。”杜夫人听了,没来由的脸红了。她低头拜谢。“多谢大王。”
“不急,按照惯例,入职之前,还要考核一下。”孙策笑着,将关羽的检讨书递了过去。“这是一篇自省书,麾下将领所作,请夫人仔细看看,给个意见。”
杜夫人不疑有他,起身接过,看了一眼,便觉得书法眼熟,再读了两句,心里便猜到了几分。在大营门口,她和关毅见过一面,后来又打听过,知道关羽被俘,眼下正在反省,这篇自省书很可能是关羽所作,书法、遣词都和关羽当年求学时有七八分相似。孙策想必知道这一点,这才故意来试她。
如果是别人所作,她倒不便轻易批评,既然是关羽的自省书,她就不必客气,而且也不能客气,否则很容易让孙策疑心她有意偏袒故人。
杜夫人略作权衡,便佯作不知,谦虚了几句,点评起关羽的这篇自省书来。从书法到谋篇布局,再到文章义理,一一点评,最后给了个评语:避重就轻,有敷衍之嫌。这个评语倒也中肯,关羽的确有避重就轻,敷衍过关之意。他就算反省得再深刻,也不可能写成文字,只是他万万没想到,这篇检讨书会落在杜夫人手里。
孙策听完,忍着笑,一本正经地点点头。“夫人所言甚是,孤亦觉得不够深入,没有触及灵魂。这样吧,发回去重做,直到能让人满意为止。”
第2258章 纳降
两天时间,关羽的检讨书接连修改了七次,篇幅一次比一次长,洋洋数千言,几乎将他这十几年的征战史复述了一遍,足以作为个人传记的素材,却还是没能过关。
关羽要疯了,无数次濒临暴走的边缘,又悬崖勒马,退了回来。因为他“无意”中得知,点评他这份自省书的人不仅有孙策,还有杜夫人,甚至是以杜夫人为主。
杜夫人三个字像一根看不见的绳索,一次次将他从悬崖边拉了回来,督促他深挖思想根源,反省自己的得失,对这十几年的经历仔细反刍。每当克制不住怒火的时候,就回想当年的美好时光,想象自己是面对那个梳着双髻的豆寇少女诉说心声,而不是可恶的吴王孙策。
最后支持不住的是孙策。他觉得关羽的自省书越来越酸,字里行间流淌着荷尔蒙,他那张大红脸就像一个超大的青春痘,看着就让人腻味,让人脸红。
他腻味,杜夫人脸红。
于是他决定放过关羽,也放过自己。他宁愿去看枯燥乏味的公文,也不想再看关羽的自省书了。杜夫人虽然意犹未尽,却不好反对孙策的意见,只好顺水推舟的答应了。
关羽终于得以站在孙策面前,也站在了杜夫人的面前。
几天不见,关羽瘦了一大圈,眼窝深陷,眼神却亮得惊人,就像闭关完毕的武僧。孙策还好,没太当回事,杜夫人却有些不敢看他,像怀春少女似的低了头,脸却红到了耳根。
孙策一字一句地看完厚厚的自省书,放在案上,用手轻轻地拍了两下。“云长,坐而论道易,起而行道难,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有改正的愿望,这是好事,但能不能改,又能改多少,孤是有些担心的。”
关羽的脸颊抽了抽,又恢复了平静,拱手道:“还望大王不弃,时时点拨。”
孙策满意地点点头。虽然还没到绕指柔的地步,却也难能可贵,看来关羽的软肋是抓住了,以后再炸刺,直接点他的死穴。“既然如此,你先做侍从骑士,以观后效。”
关羽有些意外,随即一想,又欣然从命。杜夫人在孙策身边做事,协助处理文书,他在孙策身边做侍从骑士,近水楼台好得月,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多谢大王。”关羽忍着心里的欢喜,躬身行礼。杜夫人心思机敏,知道孙策的用意,也知道关羽为什么欢喜,更不好意思开口说话,只好佯作镇静,一本正经的处理手里的公文。孙策和关羽又说了几句,叫来郭武,让他领关羽去领军服装备。关羽偷偷看了一眼杜夫人,恋恋不舍的出去了。虽说见到了,他还没和杜夫人说一句话呢。
听着关羽的脚步声远了,孙策对杜夫人说道:“夫人,云长才气高,傲气也高,这毛病不除,难成大器,你和云长是同乡,以后又是同僚,低头不见抬头见,要多帮助他。”
“喏,谨遵大王诏。”杜夫人尴尬地应了,找了个理由,匆匆出帐。
孙策嘿嘿笑了,又看了看手中的自省书,转身递给陆绩,让他拿过存档。
……
比预期的时间晚了三天后,袁谭一行终于赶到了卢奴。
看到奉命来迎的关羽,看到关羽身上的军服,袁谭五味杂陈,说不出是什么感觉。魏国之所以节节败退,关羽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颜良、高览都是死在关羽刀下,廮陶也是关羽攻下,袁熙因此而死。如此一个摧毁魏国的猛将,却成了孙策的帐下卫士,这也未免太讽刺了。
关羽倒是很从容,客气地请袁谭入营。袁谭更加惊讶,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人就是关羽。关羽是出了名的目中无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谦逊了?他和沮授、田丰交换了一个眼神,沮授、田丰也觉得不可思议,不约而同的摇摇头。
来到大帐,孙策已经收到消息,就在中军大帐前站着。一见袁谭,他便笑了,等袁谭施完礼,他便双手托住袁谭的手臂,哈哈一笑。“袁显思,又见面了。”
“是啊,没想到还能再见大王。”袁谭也很感慨。
“这说明我们有缘啊。”孙策朗声大笑。“我三弟叔弼作书来,让我代为问候。当年的救命之恩,他一直记得呢。”
袁谭连连摇手,口称不敢。他救过孙翊一命,孙家兄弟一直记在心上。孙策也救过他一命,却绝口不提。这让他非常感动,更加敬佩孙策的为人。两人比肩入座,分宾主落座,寒喧了几句,袁谭主动起身。
“大王,容罪臣为大王介绍几位冀州俊杰。”
“有劳。”孙策含笑点头。
“这位是巨鹿名士,田丰田元皓。博学多才,足智多谋,刚正不阿。”
田丰上前拜见。孙策伸手虚扶。“常听文子俊提及先生,以为乡里贤达,今日得见,足慰平生。”
田丰谦虚了几句,退在一旁。袁谭又指向沮授。“这位是广平沮授沮公与,志向高远,谋略过人。惜乎不得其主,清名为我所累,明珠蒙尘。”
沮授上前见礼,孙策还礼。“郭奉孝、荀文若常提起公与,许为劲敌。如今化敌为友,还望公与不弃,共谋大事。”
沮授躬身再拜。“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亡国之臣,不敢言智。蒙大王不戮,侥幸之至,侥幸之至。”
袁谭再介绍崔琰。“东武城崔琰崔季珪,大儒郑康成弟子,文武双全,质朴厚重,有古人遗风。他曾在中原游历数年,对大王新政了解颇深。”
孙策很惊讶。“季珪游历至何至?”
崔琰躬身行礼。“东至海,南至江,兖豫青徐,皆曾走马。”他顿了顿,又道:“不过琰对大王之政,并非全无异议。”
孙策笑着点点头。看来这些冀南人是有备而来啊。“无妨,理不辩不明嘛,有不同意见是好事。诸事草创,难免挂一漏万,正需要诸位贤达畅所欲言。”他打量了崔琰片刻,又道:“冀州崔氏,荣归清河矣。”
崔琰心中一动,随即恢复了平静,再拜,退了下去。袁谭接着介绍其他人,孙策一一寒喧。有郭嘉在侧,他对冀州文武并不陌生,奉命接管邺城的徐琨又提前送了文书来,里面就有这些人的介绍,籍贯、职务、能力、风评,一一在内,眼下只是走个流程罢了。他唯一感到意外的是没有看到司马懿兄弟的名字,不过他也没问。司马懿是河内人,迟早要见的,区别只在于是敌是友罢了。
寒喧过后,孙策设宴,为袁谭接见。相关事宜,之前已经由徐琨宣布过了。袁谭为邺侯,食邑三千户,但他本人不能留在邺城,必须迁到建业去。他的弟弟袁尚没有爵位,也作为人质去建业。田丰担任魏郡太守,协助徐琨,留守邺城,沮授加入军师处,参赞军务,崔琰等人各有任命。
在刘备的进攻面前,魏国几近亡国,没什么讨价还价的资格,只能听天由命。对孙策的安排,他们非常满意,作为降臣,能有这样的礼遇已经很不容易了。
唯一没有着落的是郭图。作为袁绍时代的老臣,郭嘉的族叔,他的辈份很高,资历很老,能力也不能说没有,但人品实在太差,又一把年纪,指望他改正也不太可能。孙策的意思是让他回家养老,不过具体的事要郭嘉去说,他就毋须出面了。
宴会进行到中程,全柔传来了消息,张飞、张郃得知关羽战败,卢奴投降,没有再战之意,放弃了常山,退守井陉关,眼下他们正在做攻城的准备,不日即将展开对井陉关的进攻。
随军报送来的,还有一份由孙权草拟的冀北方略。孙权功课做得很仔细,方略图文并茂,连常山境内有哪些河流都一一标注在上面。虽然知道这应该是参考了常山国的郡国舆图所作,而且有全柔的协助,但孙权在这么短时间内能做到这个地步,孙策还是满意的。
事实说明,如果孙权不好高骛远,满足于一郡,或者万人之将,他还是一个很称职的。
宴会之后,孙策便宣布将对冀州的水系进行整顿、疏浚,希望田丰、沮授等人献计献策,多提意见。冀州的水系存在不少问题,如果能进行合理规划,能够提升冀州的土地利用和内河航运的效率,交通方便了,工商业也会跟着受益。
借着这个机会,孙策让甄俨介绍了一下初步规划。虽然袁敏等人水利专家还没有赶到冀州,甄俨却已经开始了准备工作,以各郡国的舆图为基础,再加上实地考察,拟了一个粗略的方案。
田丰、沮授等人开始还以为孙策只是借机从冀州掠取钱粮——治河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以这个理由从冀州征收钱粮再合理不过,可是听了甄俨的介绍,他们意识到孙策并非如此,他是真打算在冀州大兴水工,多少有些惊讶。
田丰没忍住,起身发问。“大王不趁胜取并州吗?”
第2259章 见沮授
孙策笑道:“正当向诸君请教。田公有什么高见,不妨直言,孤洗耳恭听。”
田丰拱手谦虚了几句,开始陈述意见。他认为应该趁热打铁,追击刘备,趁势抢占河内、河东,窥视关中。刘备望风而逃,如丧家之犬,正是趁势追击,一举予以歼灭的好机会。如果让他在河东或者并州站稳脚跟,再想进攻就难了。
孙策频频颌首,转头又问沮授、崔琰等人的意见。沮授等人纷纷附和。田丰所说都是他们商量好的方案,一是这么做的确符合用兵之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孙策当初没杀刘备是考虑影响,现在刘备已经是敌人,不趁机要他的命就太说不过去了;二是一旦将战线推进到河内甚至河东,冀州的压力也会小很多。若是刘备控制了并州,居高临下,俯窥冀州,冀州成为长期对峙的战场,会被拖垮,至少发展会受影响。
吴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没能实现,不就是因为战事拖累,消耗太大吗?不管多富庶的地方,连续打上几年仗,势必受影响。冀州原本是大州,近百万户、六百万口,实力可与豫州、荆州比肩,可是中平以来十几年,先是闹黄巾,后来又追随袁氏父子征战,实力大受影响,现在的户口不到之前的六成。相比之下,豫州、荆州——尤其是豫州——得新政之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冀州。
他们当然不愿意冀州继续成为战场,尤其是被动防守的战场。
只不过事情与他们当初设想的不同。他们没想到孙策会打算在冀州疏浚河道。虽说疏浚河道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收益也是很明显的。船只无疑是这个时代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如果冀州的河道得以整顿,能够发挥作用,至少能造福几代人,对战事也有帮助,运输的消耗会大幅度的降低。
有了这个考虑,反对的态度就不那么坚决了,就连田丰本人都没有把话说死。
孙策没有立刻做出决定。他邀请田丰等人参与方案讨论。这无疑是一个大工程,真正开工之前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可以慢慢讨论,甚至两个方案同时论证,看看哪一个更合理、更有利。
田丰等人早就听说过孙策喜欢听了不同的意见,还专门成立了军师处,凡是重大行动都会经过讨论,却是第一次亲自经历,多少有些新奇,还有些兴奋。孙策没有因他们是降臣就忽视他们的意见,邀请他们参与讨论,而且讨论的又是与冀州息息相关的事,他们自然求之不得。
宴会的气氛轻松而热烈,孙策谈笑风生,热情而又不失坦诚,很快就打消了田丰等人的顾虑,博得了他们的认可。
宴后,孙策留下了沮授。
两杯香茶送了上来,茶雾袅袅升起,孙策打量着沮授清瘦的面孔,嘴角露出一抹浅笑。毫无疑问,拿下冀州,最有价值的收获就是沮授。田丰已经老了,性子又过于刚正,大部分时候只能当作道德模范,并不能起太大的作用。沮授正当不惑,经验丰富,至少还能发挥二十年。
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后,曹操曾想将沮授收为己用,可惜沮授看不上他,一心想逃回河北,而且险些成功了。曹操不愿意他再为袁绍所用,只能杀了以绝后患。如果沮授能及时逃回河北,历史的结果也许是另外一番模样。
“公与,尝尝这新茶。”孙策伸手示意,淡淡的笑道。从见面开始,沮授就没怎么说话,甚至连表情都不多,孙策相信他有想法,只是没有说而已。之所以将他留下来,就是要问一问,真正打开他的心扉。
沮授双手捧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大王,这茶好,香气浓郁,滋味淳厚,有高山之味。”
孙策看向沮授的眼神多了几分惊喜。“不想公与如此懂茶,竟能品出这茶的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