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1012节
黄忠的斥候截获了几个曹操派来的信使,知道曹操命曹昂撤退,所以将大部分兵力都安排在了南侧,没想到曹昂会重回凤凰岭。一个疏忽,被曹昂突击得手。
黄忠勃然大怒,随即下令包围凤凰岭。
失去了曹昂的增援,潘璋兵力损失殆尽,只得放弃了燕子坡,西行至渠水上游河谷,迂回三百余里,返回宕渠,向曹操汇报。
经过近半个月的反复争夺,燕子坡一战以吴军付出两千余人伤亡的代价,夺取燕子坡落幕。
曹昂先后损失近三千人,伤者满营。半个月的战斗,面对黄忠、邓展等人的轮番进攻,曹昂打得极为顽强,虽败不乱,最后还在黄忠面前玩了一招声东击西,重回凤凰岭,也让黄忠等人见识了他的用兵能力,不敢掉以轻心,一边休整,一边部署下一阶段攻取宣汉和凤凰岭的战斗。
这时候,黄忠等人不约而同的想起了皇帝陛下之前派人送来的曹操手注《孙子兵法》,曹昂的表现简直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不是兵力、装备有明显差距,这一战谁能笑到最后,还真是说不定。
黄忠等人拿出压在箱子底下的书,摆在案头,随时翻阅。没书的将领则想方设法,或是安排人来抄写,或是几个人隔三岔五的聚在一起讨论。
为了方便麾下将领学习,黄忠上书皇帝陛下,汇报军情的同时,请求调拨《孙子兵法》五十部。
……
曹昂被困凤凰岭,曹操进退两难。
秋收已至,孙策亲征很快就要开始,他却被陷在巴西动弹不得,形势对他非常不利。
曹操与陈宫、辛评等人反复讨论,商议对策,最后陈宫提出一个建议。
软硬兼施,两手准备。
软的一手是再次派使者请降,对条件做部分修改,不再坚持保留蜀王的爵位,可以考虑封侯,却要求为皇长子保留一块封地,并恳请根据益州的特殊情况,对新政进行部分调整,以保证益州大族的利益。
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得到故朝老臣的支持——大汉四百年,遗老很多,有些人还身居高位,有相当的影响力;一方面是为了求得益州大族的支持,希望能将益州大族牢牢的绑在蜀国的战车上。
硬的一手则是集中兵力,争取时间。任命爨习为南中督,全面负责南中军政,高定、雍闿、朱褒等人各辖一郡,曹仁则率主力退守巴郡,准备迎战吴军主力。
形势不妙,益州有全面失守的可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得不放弃益州南部的山区,集中兵力,坚守益州北部平原地区。火线提拔爨习等南中大族也是为孙策设置障碍,以孙策宁愿亲征,也不肯对巴蜀大族让步的态度而论,他对南中大族让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得到南中也会泥足深陷,至少短时间内无力北进。
这样一来,蜀国至少能争取一年半载的时间。
曹操反复权衡后,接受了陈宫的方案。
为了表示诚意,曹操以辛评、秦宓为请降使者。辛评是辛毗的兄长,与很多汝颍人相熟,能够从吴国内部寻找支持者。秦宓是广汉绵竹人,学识渊博,口才极佳,是益州名士,代表了益州大族的利益。派他们俩出使,是曹操所能想到的最佳组合。
第2503章 皇二代的教育
秋收后,孙策起驾,离开了驻跸大半年的汝阳,前往荆州。
汝阳依然热闹,甚至更加热闹。不管孙策表现得如何大度,有些话题毕竟太敏感,即使不羁如祢衡,也不敢无所顾忌的放言。如今孙策离开了,他们当然能说得更畅快,更直白些。
王朗因此愁白了头,觉得自己这个汝南太守可能到此为止了。他经历过党锢之祸的余波,知道处士横议可能带来的危害。天家无情,今上虽年轻,却是个用兵高手,焉知他这是不是欲擒故纵?豫州世家如今这么温顺,可不是天生如此,而是被反复清洗过的结果。
借着送行的机会,王朗私下里找杨修问计。杨修是天子心腹,自然对天子的心思掌握得准确些。
面对虚心请教的王朗,杨修却笑而不语,逼得急了,才说了一句:学问就是学问,上有翰林院,下有郡学,你一个汝南太守管那么多干什么?只要他们不打破头,闹出人命,你就在旁边看着。
王朗恍然大悟,如释重负。
孙策听杨修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车驾刚刚进入南阳境。
秋收刚刚完成,大路两侧的稻田大部分收割完毕,不少老人、孩子提着竹篮,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捡拾遗落的稻穗,有人累了,站起身,一手叉腰,看着官道上长得看不到头的仪仗队伍,却不惊慌,只是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到底好奇心重些,有的站在原处,有的赶到近一些的田垄上,打量着这些陌生人。
一个十来岁的女孩,脚边放着一个竹篮,站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手里还抱着一个更小的,大概只有两三岁,也不知道看见了什么,眼神专注,连怀里的孩子大哭都顾不上。
一个身影从队伍中走出,踩着田垄,摇晃着身体向那女孩走去。田垄很窄,她不得不张开双臂保持平衡。她走到那女孩面前,说了几句什么,递上一个小包裹,又伸展着双臂走了回来,像一只展翅的天鹅。
孙策看得清楚,那是他的长女孙元,倒是和那个女孩差不多大。
孙策打开车窗,让车旁的郎官将孙元叫过来。孙元很快来了,纵身上了行进中的马车,钻进车厢,见杨修坐在孙策对面,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
“杨长史。”
杨修含笑点头。
孙策与杨修对面而坐,占据了车厢里的两个座位,孙元不知道该坐哪儿,只能站在门边等着。杨修见状,主动请辞,将座位让给了孙元。
“你认识那人?”孙策将案上的果盘往孙元那边推了推。
“不认识。”孙元掏出手帕,取了几个果子,用手帕包起,打开窗户,请一个郎官给刚才那个女孩送过去。郎官见惯了这种事,只是看了孙策一眼,见孙策不反对,接过手帕,转身去了。孙元拍拍手,坐直了身子。“我见她年纪与我差不多,却带着两个孩子,还要捡稻穗,很是辛苦,便想送她一点东西。”
“你也知道辛苦?”
“我也捡过稻穗啊。”孙元托着腮,嘟着嘴。“开始挺好玩,时间久了,腰酸背痛,晚上都睡不好。”
“你捡过稻穗?”孙策多少有些惊讶。他主张儿女们要知人间辛苦,所以经常带他们与百姓接触,却没让他们真正干过农活。毕竟年纪太小,长子孙胜也不过才十三岁,孙元才九岁。
“嗯,觉得好玩,逃课偷偷去的,捡了半天,得了半篮稻穗,只够煮一碗饭。”孙元嘻嘻笑着。
孙策忍不住笑了一声,瞥了孙元一眼。一直以为孙元是个乖巧孩子,没想到还有逃课去捡稻穗的事。看来孙家的基因还是强大啊,不管男女,都有点虎,不是安分守己的主。
孙元转头看向车窗外,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我那时才知道,农士真是辛苦呢,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父皇,征讨益州,是不是要好多好多粮食?”
“当然,你们算术课上都应该算过吧。”
“是算过,只是当时只关心答案对错,不知道那个数字背后有多少辛苦。”孙元转过头,央求地看着孙策。“父皇,能不能不打?”
“不打?”孙策诧异地打量着孙元。
“是啊,谈判不好吗?蜀王是阿琬的大父,将来还会传给阿琬的阿翁,再传给阿琬。父皇不是也很疼爱阿琬吗,就封他做个蜀王,免得父皇亲征,不仅辛苦,还要牺牲很多战士,消耗那么多粮食。”
孙策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亲征益州不仅仅是收复益州、统一天下的问题,还涉及到不同理念、不同集团的利益斗争。这么复杂的事,对一个刚刚九岁的孩子说,是不是太早了?
孙策想了想,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让人将孙胜、孙捷叫了过来。孙策将孙元拉到身边共坐,让孙捷、孙胜小哥俩坐在对面。孙元一个人在的时候,还算坐得规矩,此刻当着两个兄长,反倒刻意与孙策亲昵起来,特意偎在孙策怀中。孙捷、孙胜见了,都有些羡慕,却又不敢说,只能规规矩矩的坐着。
孙策让孙元将刚才的观点重复了一遍,然后问孙捷、孙胜的态度。
孙元话音未落,孙捷就嗤了一声。“父皇,小妹这是妇人之见。”
“你歧视女子!”孙元立刻挺起身,握紧了小拳头,怒目而视。“父皇有明诏,要男女平等。”
“呃……”孙捷尴尬地挠挠头。“父皇,我……我没这个意思。”
孙策示意他接着说。孙捷一开口就犯了错,有些紧张起来,张了几次嘴,还是没说出一句囫囵话。孙策暗自叹气,将目光转身一旁的孙胜。
孙胜直身而起,拱手施礼。“父皇,儿臣以为小妹之言虽然有些道理,终究是童稚之言,不够全面。其心可悯,其言却不可用。”
“那你说说,为什么不可用?”
孙元也不服气的说道:“没错,你倒是说说,我怎么就是童稚之言了。你虽说是兄长,却也比我大不了几岁呢。再说了,我捡过稻穗,知道农士辛苦,你捡过吗?”
“我没捡过。”孙胜不紧不慢地说道:“但是我没捡过稻穗,不等于我不知道农士辛苦,就像我虽然没有从军,却也知道父皇当年征战辛苦一样。从父皇出舒城,到大吴建国,再到父皇称帝,这些年来,哪一州不是征战所得?就算是谈判,那也是大兵压境之下,胜负判然,对方才不得不俯首称臣。父皇亲征益州,并非好战,而是不得不战。”
第2504章 母与子
孙元随即表示反对。哪有什么不得不战,无非是有人想从中牟利,故意以此为借口罢了。一个将士出征,十户不安。十万大军出动,天下骚然。就为了几个人封侯拜将,几个人大发横财,是不是值得?
孙胜不紧不慢。“战不是为了谋利,而是为了止害。小妹你可知道,益州不平,需要多少大军驻扎?你又是否知道,益州不服王化,仅在茶叶上,朝廷每年就要损失多少钱,被羌胡白白占了便宜?”
孙元眨巴着眼睛,气势大弱。“我……我不知道。可是……说来说去,不还是钱么?”
“是啊,就是钱。”孙胜伸手指指外面观望的百姓。“如果平定了益州,把那些钱省下来,让他们能少缴一些赋税,多买一件衣服,岂不更好?为什么要让羌胡占便宜呢。”
“对,对,我也是这么想的。”孙捷咧着嘴,习惯性的抬手拍孙胜的肩膀,抬至一半,想到父皇面前不能放肆,硬生生的又收了回去。
孙元眼珠转了转。“那你倒是说说,打与不打,能省多少钱,哪个更合算?”她回头看了一眼孙策,鼓起勇气。“父皇说过,用兵首重庙算,你先算一下让我看。”
孙胜倒也不怯,看向孙策。孙策含笑点头,伸手指指摆放笔墨的夹层。孙胜起身,有板有眼的谢了恩,从夹层里取过笔墨,铺在案上,算起帐来。
“天下驻军,分为中军一、都护二、大都督五、海内督十二,海外督四。其中与益州有关的是中军黄汉升部,左右两都护,安东、安南、安西、天竺四大都督,又有江陵、襄阳、汉中三督,共计十七万三千人……”
孙策一言不发,看着三个半大孩子一本正经的争论国家大事,心里却是另外一番滋味。
抛却三个孩子的禀性不同,他们都是在宫里长大的,他自问并没有区别对待,甚至连启蒙都是皇后袁衡统一安排,请蔡琰开蒙授课,并没有请第二个先生。可是平时他却管不着,他们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各自生母的影响。
尹姁是放养派,基本不管孙捷,全部扔给皇后袁衡。孙捷最喜欢习武,平时接触的都是宫里的侍从骑士和郎官,最崇拜的人除了他这个父皇,就是许褚、典韦两大高手,做派也像,走到哪儿都带着一群半大小子,招摇过市。
孙元还小,除了上学,大部分时间跟随冯宛生活。
冯宛虽然是木学堂的教师,也带一些学生,但她本身对木学兴趣有限,已经渐渐淡出木学堂的事务。想去就去,不想去就请病假休息,反正也没人敢追究她,她也不在乎那点薪资。不过冯宛为人善良,与世无争,宫里不管谁有事都会带上她,尤其是袁衡接见百姓时,喜欢拉上她这个国色做陪。
跟着冯宛,孙元见过很多人,也有一份与生俱来的随和和善良。
孙胜是袁权所生,从小管教甚严,家学渊源,各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均衡,文武兼备,少年老成,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论学问和见识,都不是孙捷、孙元所能比的。
虽然都是他的血脉,但他们的起点还是不一样的,以后的差距也只会越来越大。等嫡子孙绍继位,孙胜肯定会比其他兄弟姊妹受重视,纵使不能成为首辅,在国是院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宗室代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如果不出意外,袁家这个外戚世家就是铁打的,不仅四世三公的荣耀可以继续,而且更进一层,离皇权只有半步之遥,实际上已经与孙氏比肩。
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奇怪的事,汝阳出现了那么多堪称狂悖的议题,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及这一点,至少他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
这里面就有些耐人寻味了。是他对袁氏的信任深入人心,还是别的原因?
“父皇,父皇,你帮帮我。”孙元摇着孙策的手臂,将孙策从飘远的思绪中拉了回来。
“怎么了?”孙策问道。
“二兄算的账,我听得不太明白,父皇能不能帮我看一眼。”孙元拿过一张纸,狡黠地眨着眼睛。
孙胜有些不安。虽然他很自信,觉得自己的计算没什么问题,可是面对孙策,他的自信显然远远不够。
孙策拿起纸,仔细看了一遍。孙胜算的账大致还是清楚的,孙元应该不是看不懂,而是想借他的身份来打压孙胜的气势。这倒是冯宛的一贯作派。如果有什么事她自己解决不了,会习惯性的找袁衡、袁权帮忙,直到最后找到他。
“你是看不懂,还是不相信?”孙策抱起孙元,放在腿上。
孙元眨着眼睛,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想了想。“有些地方不太懂,有些地方不太信。”
“不懂的,就问。不信的,就自己算一遍,只有自己亲手算过的,才是最可信的。”
“可是我不会。”
“不会,就向会的人请教。”孙策捏捏孙元的鼻子。“你可以向兄长请教,也可以向父皇请教,还可以向很多人请教。不管向谁请教,最后还是要自己亲手再算一遍。”
孙元想了想,点头说道:“好吧,我先去问问步姨,她肯定会算。她要是没时间,我就去向杜夫人请教。再不行,就找杨少府卿。”她随即想起来一件事。“父皇,这次到襄阳,我们会去杨家洄湖吗?”
孙策有些不解。“为什么要去杨家洄湖?”
“我听杨少府卿的夫人提起过,说父皇当年在杨家洄湖考了杨少府卿一道题,改变了杨少府卿的一生,他从此对父皇佩服得五体投地。”
“嗤!”孙捷一声冷笑。“小妹,你要么是听错了,要么是被她骗了。少府卿是什么人,他谁都不服,更别说五体投地了。”
“为什么?”孙元一脸茫然。“她为什么要骗我?我可从来没有骗过她。”
孙捷一摊手。“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不相信少府卿会对父皇佩服得五体投地。看他那样子,也不像啊。”他转身看向孙胜。“小虎,你说呢?”
黄忠勃然大怒,随即下令包围凤凰岭。
失去了曹昂的增援,潘璋兵力损失殆尽,只得放弃了燕子坡,西行至渠水上游河谷,迂回三百余里,返回宕渠,向曹操汇报。
经过近半个月的反复争夺,燕子坡一战以吴军付出两千余人伤亡的代价,夺取燕子坡落幕。
曹昂先后损失近三千人,伤者满营。半个月的战斗,面对黄忠、邓展等人的轮番进攻,曹昂打得极为顽强,虽败不乱,最后还在黄忠面前玩了一招声东击西,重回凤凰岭,也让黄忠等人见识了他的用兵能力,不敢掉以轻心,一边休整,一边部署下一阶段攻取宣汉和凤凰岭的战斗。
这时候,黄忠等人不约而同的想起了皇帝陛下之前派人送来的曹操手注《孙子兵法》,曹昂的表现简直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不是兵力、装备有明显差距,这一战谁能笑到最后,还真是说不定。
黄忠等人拿出压在箱子底下的书,摆在案头,随时翻阅。没书的将领则想方设法,或是安排人来抄写,或是几个人隔三岔五的聚在一起讨论。
为了方便麾下将领学习,黄忠上书皇帝陛下,汇报军情的同时,请求调拨《孙子兵法》五十部。
……
曹昂被困凤凰岭,曹操进退两难。
秋收已至,孙策亲征很快就要开始,他却被陷在巴西动弹不得,形势对他非常不利。
曹操与陈宫、辛评等人反复讨论,商议对策,最后陈宫提出一个建议。
软硬兼施,两手准备。
软的一手是再次派使者请降,对条件做部分修改,不再坚持保留蜀王的爵位,可以考虑封侯,却要求为皇长子保留一块封地,并恳请根据益州的特殊情况,对新政进行部分调整,以保证益州大族的利益。
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得到故朝老臣的支持——大汉四百年,遗老很多,有些人还身居高位,有相当的影响力;一方面是为了求得益州大族的支持,希望能将益州大族牢牢的绑在蜀国的战车上。
硬的一手则是集中兵力,争取时间。任命爨习为南中督,全面负责南中军政,高定、雍闿、朱褒等人各辖一郡,曹仁则率主力退守巴郡,准备迎战吴军主力。
形势不妙,益州有全面失守的可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得不放弃益州南部的山区,集中兵力,坚守益州北部平原地区。火线提拔爨习等南中大族也是为孙策设置障碍,以孙策宁愿亲征,也不肯对巴蜀大族让步的态度而论,他对南中大族让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得到南中也会泥足深陷,至少短时间内无力北进。
这样一来,蜀国至少能争取一年半载的时间。
曹操反复权衡后,接受了陈宫的方案。
为了表示诚意,曹操以辛评、秦宓为请降使者。辛评是辛毗的兄长,与很多汝颍人相熟,能够从吴国内部寻找支持者。秦宓是广汉绵竹人,学识渊博,口才极佳,是益州名士,代表了益州大族的利益。派他们俩出使,是曹操所能想到的最佳组合。
第2503章 皇二代的教育
秋收后,孙策起驾,离开了驻跸大半年的汝阳,前往荆州。
汝阳依然热闹,甚至更加热闹。不管孙策表现得如何大度,有些话题毕竟太敏感,即使不羁如祢衡,也不敢无所顾忌的放言。如今孙策离开了,他们当然能说得更畅快,更直白些。
王朗因此愁白了头,觉得自己这个汝南太守可能到此为止了。他经历过党锢之祸的余波,知道处士横议可能带来的危害。天家无情,今上虽年轻,却是个用兵高手,焉知他这是不是欲擒故纵?豫州世家如今这么温顺,可不是天生如此,而是被反复清洗过的结果。
借着送行的机会,王朗私下里找杨修问计。杨修是天子心腹,自然对天子的心思掌握得准确些。
面对虚心请教的王朗,杨修却笑而不语,逼得急了,才说了一句:学问就是学问,上有翰林院,下有郡学,你一个汝南太守管那么多干什么?只要他们不打破头,闹出人命,你就在旁边看着。
王朗恍然大悟,如释重负。
孙策听杨修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车驾刚刚进入南阳境。
秋收刚刚完成,大路两侧的稻田大部分收割完毕,不少老人、孩子提着竹篮,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捡拾遗落的稻穗,有人累了,站起身,一手叉腰,看着官道上长得看不到头的仪仗队伍,却不惊慌,只是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到底好奇心重些,有的站在原处,有的赶到近一些的田垄上,打量着这些陌生人。
一个十来岁的女孩,脚边放着一个竹篮,站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手里还抱着一个更小的,大概只有两三岁,也不知道看见了什么,眼神专注,连怀里的孩子大哭都顾不上。
一个身影从队伍中走出,踩着田垄,摇晃着身体向那女孩走去。田垄很窄,她不得不张开双臂保持平衡。她走到那女孩面前,说了几句什么,递上一个小包裹,又伸展着双臂走了回来,像一只展翅的天鹅。
孙策看得清楚,那是他的长女孙元,倒是和那个女孩差不多大。
孙策打开车窗,让车旁的郎官将孙元叫过来。孙元很快来了,纵身上了行进中的马车,钻进车厢,见杨修坐在孙策对面,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
“杨长史。”
杨修含笑点头。
孙策与杨修对面而坐,占据了车厢里的两个座位,孙元不知道该坐哪儿,只能站在门边等着。杨修见状,主动请辞,将座位让给了孙元。
“你认识那人?”孙策将案上的果盘往孙元那边推了推。
“不认识。”孙元掏出手帕,取了几个果子,用手帕包起,打开窗户,请一个郎官给刚才那个女孩送过去。郎官见惯了这种事,只是看了孙策一眼,见孙策不反对,接过手帕,转身去了。孙元拍拍手,坐直了身子。“我见她年纪与我差不多,却带着两个孩子,还要捡稻穗,很是辛苦,便想送她一点东西。”
“你也知道辛苦?”
“我也捡过稻穗啊。”孙元托着腮,嘟着嘴。“开始挺好玩,时间久了,腰酸背痛,晚上都睡不好。”
“你捡过稻穗?”孙策多少有些惊讶。他主张儿女们要知人间辛苦,所以经常带他们与百姓接触,却没让他们真正干过农活。毕竟年纪太小,长子孙胜也不过才十三岁,孙元才九岁。
“嗯,觉得好玩,逃课偷偷去的,捡了半天,得了半篮稻穗,只够煮一碗饭。”孙元嘻嘻笑着。
孙策忍不住笑了一声,瞥了孙元一眼。一直以为孙元是个乖巧孩子,没想到还有逃课去捡稻穗的事。看来孙家的基因还是强大啊,不管男女,都有点虎,不是安分守己的主。
孙元转头看向车窗外,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我那时才知道,农士真是辛苦呢,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父皇,征讨益州,是不是要好多好多粮食?”
“当然,你们算术课上都应该算过吧。”
“是算过,只是当时只关心答案对错,不知道那个数字背后有多少辛苦。”孙元转过头,央求地看着孙策。“父皇,能不能不打?”
“不打?”孙策诧异地打量着孙元。
“是啊,谈判不好吗?蜀王是阿琬的大父,将来还会传给阿琬的阿翁,再传给阿琬。父皇不是也很疼爱阿琬吗,就封他做个蜀王,免得父皇亲征,不仅辛苦,还要牺牲很多战士,消耗那么多粮食。”
孙策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亲征益州不仅仅是收复益州、统一天下的问题,还涉及到不同理念、不同集团的利益斗争。这么复杂的事,对一个刚刚九岁的孩子说,是不是太早了?
孙策想了想,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让人将孙胜、孙捷叫了过来。孙策将孙元拉到身边共坐,让孙捷、孙胜小哥俩坐在对面。孙元一个人在的时候,还算坐得规矩,此刻当着两个兄长,反倒刻意与孙策亲昵起来,特意偎在孙策怀中。孙捷、孙胜见了,都有些羡慕,却又不敢说,只能规规矩矩的坐着。
孙策让孙元将刚才的观点重复了一遍,然后问孙捷、孙胜的态度。
孙元话音未落,孙捷就嗤了一声。“父皇,小妹这是妇人之见。”
“你歧视女子!”孙元立刻挺起身,握紧了小拳头,怒目而视。“父皇有明诏,要男女平等。”
“呃……”孙捷尴尬地挠挠头。“父皇,我……我没这个意思。”
孙策示意他接着说。孙捷一开口就犯了错,有些紧张起来,张了几次嘴,还是没说出一句囫囵话。孙策暗自叹气,将目光转身一旁的孙胜。
孙胜直身而起,拱手施礼。“父皇,儿臣以为小妹之言虽然有些道理,终究是童稚之言,不够全面。其心可悯,其言却不可用。”
“那你说说,为什么不可用?”
孙元也不服气的说道:“没错,你倒是说说,我怎么就是童稚之言了。你虽说是兄长,却也比我大不了几岁呢。再说了,我捡过稻穗,知道农士辛苦,你捡过吗?”
“我没捡过。”孙胜不紧不慢地说道:“但是我没捡过稻穗,不等于我不知道农士辛苦,就像我虽然没有从军,却也知道父皇当年征战辛苦一样。从父皇出舒城,到大吴建国,再到父皇称帝,这些年来,哪一州不是征战所得?就算是谈判,那也是大兵压境之下,胜负判然,对方才不得不俯首称臣。父皇亲征益州,并非好战,而是不得不战。”
第2504章 母与子
孙元随即表示反对。哪有什么不得不战,无非是有人想从中牟利,故意以此为借口罢了。一个将士出征,十户不安。十万大军出动,天下骚然。就为了几个人封侯拜将,几个人大发横财,是不是值得?
孙胜不紧不慢。“战不是为了谋利,而是为了止害。小妹你可知道,益州不平,需要多少大军驻扎?你又是否知道,益州不服王化,仅在茶叶上,朝廷每年就要损失多少钱,被羌胡白白占了便宜?”
孙元眨巴着眼睛,气势大弱。“我……我不知道。可是……说来说去,不还是钱么?”
“是啊,就是钱。”孙胜伸手指指外面观望的百姓。“如果平定了益州,把那些钱省下来,让他们能少缴一些赋税,多买一件衣服,岂不更好?为什么要让羌胡占便宜呢。”
“对,对,我也是这么想的。”孙捷咧着嘴,习惯性的抬手拍孙胜的肩膀,抬至一半,想到父皇面前不能放肆,硬生生的又收了回去。
孙元眼珠转了转。“那你倒是说说,打与不打,能省多少钱,哪个更合算?”她回头看了一眼孙策,鼓起勇气。“父皇说过,用兵首重庙算,你先算一下让我看。”
孙胜倒也不怯,看向孙策。孙策含笑点头,伸手指指摆放笔墨的夹层。孙胜起身,有板有眼的谢了恩,从夹层里取过笔墨,铺在案上,算起帐来。
“天下驻军,分为中军一、都护二、大都督五、海内督十二,海外督四。其中与益州有关的是中军黄汉升部,左右两都护,安东、安南、安西、天竺四大都督,又有江陵、襄阳、汉中三督,共计十七万三千人……”
孙策一言不发,看着三个半大孩子一本正经的争论国家大事,心里却是另外一番滋味。
抛却三个孩子的禀性不同,他们都是在宫里长大的,他自问并没有区别对待,甚至连启蒙都是皇后袁衡统一安排,请蔡琰开蒙授课,并没有请第二个先生。可是平时他却管不着,他们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各自生母的影响。
尹姁是放养派,基本不管孙捷,全部扔给皇后袁衡。孙捷最喜欢习武,平时接触的都是宫里的侍从骑士和郎官,最崇拜的人除了他这个父皇,就是许褚、典韦两大高手,做派也像,走到哪儿都带着一群半大小子,招摇过市。
孙元还小,除了上学,大部分时间跟随冯宛生活。
冯宛虽然是木学堂的教师,也带一些学生,但她本身对木学兴趣有限,已经渐渐淡出木学堂的事务。想去就去,不想去就请病假休息,反正也没人敢追究她,她也不在乎那点薪资。不过冯宛为人善良,与世无争,宫里不管谁有事都会带上她,尤其是袁衡接见百姓时,喜欢拉上她这个国色做陪。
跟着冯宛,孙元见过很多人,也有一份与生俱来的随和和善良。
孙胜是袁权所生,从小管教甚严,家学渊源,各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均衡,文武兼备,少年老成,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论学问和见识,都不是孙捷、孙元所能比的。
虽然都是他的血脉,但他们的起点还是不一样的,以后的差距也只会越来越大。等嫡子孙绍继位,孙胜肯定会比其他兄弟姊妹受重视,纵使不能成为首辅,在国是院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宗室代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如果不出意外,袁家这个外戚世家就是铁打的,不仅四世三公的荣耀可以继续,而且更进一层,离皇权只有半步之遥,实际上已经与孙氏比肩。
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奇怪的事,汝阳出现了那么多堪称狂悖的议题,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及这一点,至少他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
这里面就有些耐人寻味了。是他对袁氏的信任深入人心,还是别的原因?
“父皇,父皇,你帮帮我。”孙元摇着孙策的手臂,将孙策从飘远的思绪中拉了回来。
“怎么了?”孙策问道。
“二兄算的账,我听得不太明白,父皇能不能帮我看一眼。”孙元拿过一张纸,狡黠地眨着眼睛。
孙胜有些不安。虽然他很自信,觉得自己的计算没什么问题,可是面对孙策,他的自信显然远远不够。
孙策拿起纸,仔细看了一遍。孙胜算的账大致还是清楚的,孙元应该不是看不懂,而是想借他的身份来打压孙胜的气势。这倒是冯宛的一贯作派。如果有什么事她自己解决不了,会习惯性的找袁衡、袁权帮忙,直到最后找到他。
“你是看不懂,还是不相信?”孙策抱起孙元,放在腿上。
孙元眨着眼睛,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想了想。“有些地方不太懂,有些地方不太信。”
“不懂的,就问。不信的,就自己算一遍,只有自己亲手算过的,才是最可信的。”
“可是我不会。”
“不会,就向会的人请教。”孙策捏捏孙元的鼻子。“你可以向兄长请教,也可以向父皇请教,还可以向很多人请教。不管向谁请教,最后还是要自己亲手再算一遍。”
孙元想了想,点头说道:“好吧,我先去问问步姨,她肯定会算。她要是没时间,我就去向杜夫人请教。再不行,就找杨少府卿。”她随即想起来一件事。“父皇,这次到襄阳,我们会去杨家洄湖吗?”
孙策有些不解。“为什么要去杨家洄湖?”
“我听杨少府卿的夫人提起过,说父皇当年在杨家洄湖考了杨少府卿一道题,改变了杨少府卿的一生,他从此对父皇佩服得五体投地。”
“嗤!”孙捷一声冷笑。“小妹,你要么是听错了,要么是被她骗了。少府卿是什么人,他谁都不服,更别说五体投地了。”
“为什么?”孙元一脸茫然。“她为什么要骗我?我可从来没有骗过她。”
孙捷一摊手。“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不相信少府卿会对父皇佩服得五体投地。看他那样子,也不像啊。”他转身看向孙胜。“小虎,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