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1018节
“哦?”杨虑好奇心大起,就连杨介都闭上了嘴巴,凝神听杨仪解释。
“陛下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但不是什么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之类,而是因为他掌握着几个大生意。陛下自己不做生意,可是后宫的夫人中有好几个手握重金,随时可以为陛下提供数十万金。”
“这么多?”沉稳如杨介也不由得倒吸一口气。杨家所有的资产加起来不过千金,大部分还是固定资产,手头的现钱不到两百金。后宫几个夫人随时能拿出数十万金的现钱,这太吓人了。
“具体的数字,我不能说。”杨仪轻笑一声。“我就提醒你们几点,皇后姊妹与汝颍大族合伙经营各种奇珍异宝的生意,天下奢侈之物,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她们的控制之中,每年有多少入账,你们可以想象。此外,尹夫人控制着天下最大的药行,麋夫人控制着辽东方向的海商,还有近半的海盐生产。甄夫人经营茶叶、海货,在会稽有大片的茶山,每天都有一艘满载的海船归港。黄夫人主掌木学堂,和冯夫人早就投资织坊,可以这么说,荆襄的每一架织机,只要开机织布,都有她们的利润。”
杨介连连点头。这些事他之前也听说过,只是没想那么细,此刻听杨仪一说,他算是明白了。孙策不做生意,但后宫的夫人们生意做得极大。杨仪是少府,相当于天子的私人账房,对这些自然一清二楚。
“陛下有钱,可是陛下不尚奢侈,反倒有些吝啬。他的钱都用来投资,或者用在虽然无厚利可图,却有利民生国运的事情上。比如资助学者印行专著,资助木学堂的研发,还有修桥铺路这些有益民生的事。汝南直通冀州的商路中就有陛下的钱,只不过是以袁夫人、麋夫人的名义投的。”
杨虑忽然叫了一声:“这么说,南阳本草堂的几种新药研究也是陛下推动的?”
“这个我不太清楚,陛下直接经手的事很少。”杨仪眉头微蹙。“南阳本草堂最近有什么新药吗?”
“不仅有新药,还有手术方法,有的还是和华佗一起研发的,其中效果最好的有两种,一种叫麻沸散,一种是酒精。有了这两样东西,伤员救助的成功率能提高好几倍。”
杨介若有所思,一声长叹。“我明白了。陛下之所以对襄阳诸家不满,或许是因为我们几家虽然富了,却不会用钱。这十几年来,所有的生财之道还是陛下当初给的那些,没有一件是自己找的,也没能对襄阳的普通百姓有什么帮助,反倒助涨了奢侈之风。富而不仁,与新政爱民之意相违,陛下岂能满意。”
杨仪想了想,深以为然。“还是父亲一语中的,我也是此刻才真正明白陛下为什么常说那句话。”
“什么话?”
“会赚钱不是本事,会花钱才是本事。”
杨介抚着胡须,沉吟良久。“没错,我们都是不会花钱的浊物,蔡讽尤其如此。花那么多钱大兴土木,结果弄巧成拙。”他转身对杨虑说道:“威方,你什么时候能出师?”
“张祭酒说,我已经可以独立行医了。”
“那你回襄阳来,我们在洄湖建个医堂,你坐堂行医,再招一些百姓子弟做学徒,免得他们去南阳求学不方便。最重要的是请一些对医术感兴趣的读书人来做研究,最好能将南阳本草堂的医书都抄录一份,你去和张祭酒商量一下,请他派一些人过来帮忙。如果他本人愿意来授课,不管他要多少钱,我都给。”
杨虑喜出望外,连声答应。“父亲,这可太好了,我明天就回南阳。”
“什么明天?现在就走。”杨介眼睛一瞪。“既然陛下放出风声,能猜出他用意的就不仅是我们父子。虽说你是张祭酒的入室弟子,有些便利,却非万全。万一有人出高价,从南阳本草堂请人来主持,我们后悔就迟了。尤其是那个蔡老翁,他丢了这么大的面子,若有办法争回来,顺便踩我杨家一脚,岂会放过?”
杨介用力一拍椅子扶手。“这是我杨家翻身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
第2510章 终于上道了
杨虑连夜赶回南阳,杨仪则留在洄湖,与杨介谈了半夜。
杨仪入仕以后,父子俩聚少离多,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杨介从杨仪口中了解到了很多朝廷的事,杨仪自己也认真的反思了一回,有了不少新发现,很多以前觉得模糊不清的东西一下子清晰起来。
第二天一早,他辞别杨介,赶回鱼梁洲,借着销假的机会,向孙策汇报了杨介的决定。
听说杨家要在洄湖建医堂,孙策很满意。医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虽说每个县都有本草堂,却还是不够,尤其是襄阳这样的大县。建个医堂,带些学徒,既能治病行医,又能研究学问,还能培养一些医士,解决一部分读书人的就业问题,可谓是一举三得。
“可曾有名?”
杨仪福至心灵,立刻说道:“臣冒昧,敢请陛下赐名。”
孙策略作思索,回头问一旁的王粲。“仲宣可有好名?”
王粲笑笑。“不如沐旸堂吧。”
“哪两个字?”
“沐乎春水,日出旸谷。”
孙策还没反应过来,杨仪已经明白了这两个字的妙处,赞了一声:“令君有捷才,名不虚传。”他又拱拱手,笑道:“臣斗胆,敢请陛下赐字。”
孙策指指杨仪,哈哈一笑。“威公,你这可是得寸进尺啊。”
杨仪笑道:“陛下有言,当进则进,不可迟疑,贻误战机。臣这也是见机而动啊。”
孙策大笑,站起身。王粲赶上前一步,铺开纸。杨仪打开案上的砚盒,取出一只大笔,蘸饱了墨,双手递到孙策面前。孙策接笔在手,凝思片刻,一挥而就,三个元气淋漓的大字出现在上好的竹纸上。
孙策退后一步,命王粲、杨仪举起刚写好的字,仔细看了看,非常满意,又悬肘凌空,题上“江东孙策题”五个字,对杨仪说道:“威公,满意否?”
能得到天子题字,杨仪已经喜出望外,再看到“江东孙策”这四个字,他更是欢喜得说不出话来。天子御笔,却如此署名,这是放低自己的地位,表示对杨氏医堂的推崇,是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王粲看在眼里,心里有些酸溜溜的,杨仪这一次可真是占了先了。天子虽说有明诏,不用避讳,但如此自称还是不多的,尤其是题写在杨氏医堂的匾额上,以后要挂很多年,让无数人看到。
这是多大的荣耀啊,怎么就让杨仪这守财奴捡着了。
“少府卿,医堂关系生死,你们可要以仁心行仁术,妙手回春,不能辜负了陛下的期望。”
杨仪笑得合不拢嘴,小心翼翼的将字收好,拱手道:“这是自然。我杨家建医堂,就是感激陛下新政,投桃报李,略尽绵薄之力,岂敢为区区浮财,昧了良心,污了陛下清誉。”
孙策放下笔,在一旁的水盆中净了手。“威公,有你这番话,朕就放心了。带句话给你兄长,良相不用多,十年出一个就够了,良医却不嫌多,希望他在医术上勇猛精进,将来做一代名医。”
“唯!臣一定如实转告,时时督促。”
……
杨家要建医堂,还得到了天子的题字,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在襄阳传开了。
蔡讽气得大骂。这杨介反应这么快,出手这么果断,自然是处心积虑的要抢蔡家的风头。
“这竖子只知争强好胜,同室操戈,却不知中了别人的计!”
蔡珏一听就不乐意了。谁是别人?要说与陛下亲近,蔡氏可比杨氏近多了。你自己想错了念头,被人抢了先,反过来责怪别人,这哪里还有一家之主的气度。照这样下去,襄阳蔡氏被人赶上是迟早的事。
蔡讽也觉得形势严重。想超过蔡氏的人太多了,没有杨氏还有庞氏,没有庞氏还在其他实力略逊一些的小家族,比如最近动作很多的宜城马氏。甚至一些习氏、蒯氏支庶都按捺不住,想放下仇恨,重新崛起。死的已经死了,活的还得活啊。眼看着一个个家族借着新政的机会,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这些老资格的大族又岂能自甘寂寞。
品尝过富贵的滋味,又有几个人能固守清贫。
蔡讽和蔡珏商量。蔡珏反复想了想,反倒建议蔡讽不必太急。蔡氏这几年发展得很快,已经不仅是襄阳首富,称荆州首富都绰绰有余,足以跻身天下富豪之列。对蔡家来说,求财不应该再是重点,如何提升品位才是关键。
说得直白点,一是要有文化,二是争取封爵,尤其是后者。
襄阳蔡氏在军中没什么力量,想靠军功封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文官当然也可以封侯,但文官只有做到三公才有封侯的可能,对蔡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襄阳蔡氏被其他家族赶上甚至超越只是迟早的问题。
就此而言,黄氏已经将蔡氏甩在身后——黄承彦父女都有爵位——而且这个差距会越拉越大,庞氏也小胜一筹——庞统已经凭军功封了侯。
有很多事不能细想。蔡讽原本做个襄阳首富还很开心,被蔡珏这么一分析,顿时觉得自己除了有钱,什么也不是,彻头彻尾一个土财主,而且找不到解决之道,心里别提多郁闷了。再一想庞德公受到天子礼遇,杨氏医堂还没开张就得了天子手书的匾额,更不是滋味。
蔡珏不忍见老父如此沮丧,可是她自己也想不出妥善的办法。封爵是大事,即使天子也不能随意封拜,否则会引起朝政混乱。她虽然聪明,毕竟不是官员,对细节不甚了了,只能向黄承彦求助。
她当然可以通过黄月英直接向天子进言,可是这样做的风险太大。蔡氏固然重要,若是影响了女儿和孙子、外孙,她是绝对不允许的。
蔡珏派人到鱼梁洲,将情况转告黄承彦,请他想想办法。
黄承彦也觉得棘手。孙策对爵位极为重视,轻易不封爵。原因很简单,官位不能继承,爵位却是可以继承的,一旦封了侯,轻易不能夺爵。孙策希望与大臣以礼相待,不愿祸福由心,轻易赐爵后又随意剥夺。也正因为如此,吴国的爵位诱惑力极大,以至于南阳大族不惜血本地支持黄忠作战,封几个侯。
以蔡家的情况,封侯的确不容易。
就算蔡家想和他们父女一样,以学术封侯,也不太现实。蔡家没有这样的人才。
黄承彦找来黄月英商量,两人合计了半天,还是没办法。
黄月英回到内营,本想直接回自己的营帐,一眼看到步练师从不远处走来,灵机一动,向步练师招了招手,将她请到帐中,向步练师请计。
步练师权衡了很久,摇摇头。“虽不能说封爵绝无可能,却也难度不小,短期内没有解决之道。要想解决蔡家的问题,当另寻他法。”
“说来听听。”黄月英笑道:“若是能成,将来少不得大礼重谢。你也知道的,我外家不缺钱。”
步练师也笑了。蔡家有钱是人所共知的,这份礼不会薄,能解决步家不少问题。
“襄阳三姓,蔡家有钱,庞家有才,杨家的钱不如蔡,才不如庞,所以一直屈居其后。这次为什么能得到陛下赏识,不仅赐字,而且还题了名讳?不是因为杨家的医堂有多大,而是他们所做的就是陛下希望他们做的。蔡家本来也可以建医堂,只是慢了一步而已,其实影响并不大。不建医堂,还可以建别的堂,只要这个堂是有利民生,合乎陛下新政主旨即可。”
黄月英灵光一现,笑出声来。“练师,还是你头脑清晰。你看我,这么简单的事居然没想明白。要说这些事,谁能比得过蔡家。这些年,蔡家一直在做这样的事,只是没有正式建堂罢了。”
“姊姊不必自责,当局者迷罢了。”
黄月英笑嘻嘻地拉着步练师的手。“一事不烦二主,你再帮我想想,蔡家做什么最合乎新政主旨。”
步练师歪着头,沉吟片刻。“农事。”
“农事?”黄月英大感意外。她本来还以为步练师会建议蔡家做与船有关的行业呢,毕竟蔡家这些年资助她造船,也得到了不少技术转让,积累还是有的。
“民以食为天。陛下为亲征大费周章,不就是因为粮食供应不足?一旦天下太平,人口滋生,地却不见增多,如果不能提高粮食产量,大吴的户口不会比故汉更多。要想养活更多的人,就要提高粮食产量。这个问题现在还不急切,但陛下目光长远,很可能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只是等待合适的机会和合适的人。”
“蔡家也没人啊?”
“令堂不就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花草和五谷差不多,令堂能培育出那么多奇花异草,转而研究粮食应该不难。再者,蔡家有大量的海外生意,若能留心海外有哪些作物,引入大吴,就像当年博望侯凿空西域,引入胡麻、胡瓜等物一样,功德岂不比只能赏玩的花草更大?”
黄月英斜睨着步练师,忍不住笑出声来。“练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怪不得你能在陛下身边掌文书,你的见识足以让很多须眉男子甘拜下风。我阿母侍候花草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想过去研究研究粮食的问题。我阿舅从海外运了好么多奇珍异宝回来,唯独没留神过作物。”
步练师笑而不语。
黄月英想了想,又道:“近朱者赤。你这是在陛下身边久了,想事情的习惯都和陛下一样,看得更远。”
步练师承受不住,求饶道:“姊姊,你放过我吧。我如何敢和陛下相提并论。”
黄月英莞尔。“你可别这么说。如今这宫里十二殿,能为陛下肱股的人可不少,你自有你的长处,不必自谦。还有啊,你也不能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政务上,该想想自己的事了。”说着,有意无意地瞥了步练的小腹一眼。
步练师心领神会,顿时红了脸。
……
蔡珏收到黄月英的回复后,颇受启发,甚至有些自责。
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蔡珏与蔡讽商量了一番,决定筹建一个齐民堂,堂址就在蔡洲。请一些精通农事的士子来做研究,再从蔡家子弟中挑选一些还算聪慧的跟着学习,先从梳理古籍开始,再对现有的作物、农事进行记录、整理,并由蔡瑁收集海外的相关信息,看看有哪些产量高,又适合中原种植的作物可以引进。
齐民即编户齐民,表明这些学问就是为普通百姓谋福利。比起杨家的沐旸堂典雅中暗藏杨氏勃兴的精致,齐民二字直白而质朴,最与新政主旨吻合。
主意一定,蔡讽就迫不急待的来到鱼梁洲请旨,希望天子能题写堂名。如果能莅临蔡洲,为齐民堂揭幕,那就更好了。
孙策既意外,又得意。
以他对蔡家的了解,他们想不出这样的主意。理由很简单,蔡家不缺钱,不缺粮。蔡珏花了那么多精力研究花花草草,唯独没想过研究粮食。荆襄的粮价一涨再涨,蔡家的酒却越酿越多,根本没受影响。
这些不知民间疾苦的土豪们突然关心起粮食产量,还大张旗鼓的投入重金进行研究,自然是感受到了压力,不得不得挖空心思,寻求突破。
而这也正是他希望的。指望刚刚吃饱饭的普通百姓进行技术革新是不太现实的,这些衣食无忧,有钱有闲的人才应该去做这样的事。如果把赚来的钱和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奢侈浪费上,未免太可惜了。
经过一番软硬兼施,这些人总算上道了。
孙策不仅为齐民堂题写了堂名,还向蔡讽推荐了几个人,其中就包括籍田令鲜于程。
鲜于程屯田多年,对农作物很熟悉,因功就任大司农寺的籍田令。按照孙策的想法,原本是打算委任他做大司农的,只是这人专业技术很高,情商却一塌糊涂,几乎和每个同僚都吵过,首相张纮、计相虞翻都认为他只适合做具体事务,不适合管理政务,便授了籍田令。
鲜于程本人无所谓,孙策却觉得有些惋惜。江东那么快能成为他的根据地,鲜于程功劳不少,只做一个籍田令太委屈他了。可是张纮、虞翻的意见也有道理,鲜于程真不适应官场。让他在蔡氏齐民堂担任祭酒,做他专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再领一份丰厚的报酬,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解脱。
……
十月初十,孙策在襄阳书院召见襄阳大族及百姓代表,襄阳书院的师生也全部与会。
一直没机会见到孙策的辛评、秦宓收到消息,通过尹默提出请求,希望能列席这次会见,哪怕以普通士子的身份也行。
“陛下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但不是什么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之类,而是因为他掌握着几个大生意。陛下自己不做生意,可是后宫的夫人中有好几个手握重金,随时可以为陛下提供数十万金。”
“这么多?”沉稳如杨介也不由得倒吸一口气。杨家所有的资产加起来不过千金,大部分还是固定资产,手头的现钱不到两百金。后宫几个夫人随时能拿出数十万金的现钱,这太吓人了。
“具体的数字,我不能说。”杨仪轻笑一声。“我就提醒你们几点,皇后姊妹与汝颍大族合伙经营各种奇珍异宝的生意,天下奢侈之物,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她们的控制之中,每年有多少入账,你们可以想象。此外,尹夫人控制着天下最大的药行,麋夫人控制着辽东方向的海商,还有近半的海盐生产。甄夫人经营茶叶、海货,在会稽有大片的茶山,每天都有一艘满载的海船归港。黄夫人主掌木学堂,和冯夫人早就投资织坊,可以这么说,荆襄的每一架织机,只要开机织布,都有她们的利润。”
杨介连连点头。这些事他之前也听说过,只是没想那么细,此刻听杨仪一说,他算是明白了。孙策不做生意,但后宫的夫人们生意做得极大。杨仪是少府,相当于天子的私人账房,对这些自然一清二楚。
“陛下有钱,可是陛下不尚奢侈,反倒有些吝啬。他的钱都用来投资,或者用在虽然无厚利可图,却有利民生国运的事情上。比如资助学者印行专著,资助木学堂的研发,还有修桥铺路这些有益民生的事。汝南直通冀州的商路中就有陛下的钱,只不过是以袁夫人、麋夫人的名义投的。”
杨虑忽然叫了一声:“这么说,南阳本草堂的几种新药研究也是陛下推动的?”
“这个我不太清楚,陛下直接经手的事很少。”杨仪眉头微蹙。“南阳本草堂最近有什么新药吗?”
“不仅有新药,还有手术方法,有的还是和华佗一起研发的,其中效果最好的有两种,一种叫麻沸散,一种是酒精。有了这两样东西,伤员救助的成功率能提高好几倍。”
杨介若有所思,一声长叹。“我明白了。陛下之所以对襄阳诸家不满,或许是因为我们几家虽然富了,却不会用钱。这十几年来,所有的生财之道还是陛下当初给的那些,没有一件是自己找的,也没能对襄阳的普通百姓有什么帮助,反倒助涨了奢侈之风。富而不仁,与新政爱民之意相违,陛下岂能满意。”
杨仪想了想,深以为然。“还是父亲一语中的,我也是此刻才真正明白陛下为什么常说那句话。”
“什么话?”
“会赚钱不是本事,会花钱才是本事。”
杨介抚着胡须,沉吟良久。“没错,我们都是不会花钱的浊物,蔡讽尤其如此。花那么多钱大兴土木,结果弄巧成拙。”他转身对杨虑说道:“威方,你什么时候能出师?”
“张祭酒说,我已经可以独立行医了。”
“那你回襄阳来,我们在洄湖建个医堂,你坐堂行医,再招一些百姓子弟做学徒,免得他们去南阳求学不方便。最重要的是请一些对医术感兴趣的读书人来做研究,最好能将南阳本草堂的医书都抄录一份,你去和张祭酒商量一下,请他派一些人过来帮忙。如果他本人愿意来授课,不管他要多少钱,我都给。”
杨虑喜出望外,连声答应。“父亲,这可太好了,我明天就回南阳。”
“什么明天?现在就走。”杨介眼睛一瞪。“既然陛下放出风声,能猜出他用意的就不仅是我们父子。虽说你是张祭酒的入室弟子,有些便利,却非万全。万一有人出高价,从南阳本草堂请人来主持,我们后悔就迟了。尤其是那个蔡老翁,他丢了这么大的面子,若有办法争回来,顺便踩我杨家一脚,岂会放过?”
杨介用力一拍椅子扶手。“这是我杨家翻身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
第2510章 终于上道了
杨虑连夜赶回南阳,杨仪则留在洄湖,与杨介谈了半夜。
杨仪入仕以后,父子俩聚少离多,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杨介从杨仪口中了解到了很多朝廷的事,杨仪自己也认真的反思了一回,有了不少新发现,很多以前觉得模糊不清的东西一下子清晰起来。
第二天一早,他辞别杨介,赶回鱼梁洲,借着销假的机会,向孙策汇报了杨介的决定。
听说杨家要在洄湖建医堂,孙策很满意。医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虽说每个县都有本草堂,却还是不够,尤其是襄阳这样的大县。建个医堂,带些学徒,既能治病行医,又能研究学问,还能培养一些医士,解决一部分读书人的就业问题,可谓是一举三得。
“可曾有名?”
杨仪福至心灵,立刻说道:“臣冒昧,敢请陛下赐名。”
孙策略作思索,回头问一旁的王粲。“仲宣可有好名?”
王粲笑笑。“不如沐旸堂吧。”
“哪两个字?”
“沐乎春水,日出旸谷。”
孙策还没反应过来,杨仪已经明白了这两个字的妙处,赞了一声:“令君有捷才,名不虚传。”他又拱拱手,笑道:“臣斗胆,敢请陛下赐字。”
孙策指指杨仪,哈哈一笑。“威公,你这可是得寸进尺啊。”
杨仪笑道:“陛下有言,当进则进,不可迟疑,贻误战机。臣这也是见机而动啊。”
孙策大笑,站起身。王粲赶上前一步,铺开纸。杨仪打开案上的砚盒,取出一只大笔,蘸饱了墨,双手递到孙策面前。孙策接笔在手,凝思片刻,一挥而就,三个元气淋漓的大字出现在上好的竹纸上。
孙策退后一步,命王粲、杨仪举起刚写好的字,仔细看了看,非常满意,又悬肘凌空,题上“江东孙策题”五个字,对杨仪说道:“威公,满意否?”
能得到天子题字,杨仪已经喜出望外,再看到“江东孙策”这四个字,他更是欢喜得说不出话来。天子御笔,却如此署名,这是放低自己的地位,表示对杨氏医堂的推崇,是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王粲看在眼里,心里有些酸溜溜的,杨仪这一次可真是占了先了。天子虽说有明诏,不用避讳,但如此自称还是不多的,尤其是题写在杨氏医堂的匾额上,以后要挂很多年,让无数人看到。
这是多大的荣耀啊,怎么就让杨仪这守财奴捡着了。
“少府卿,医堂关系生死,你们可要以仁心行仁术,妙手回春,不能辜负了陛下的期望。”
杨仪笑得合不拢嘴,小心翼翼的将字收好,拱手道:“这是自然。我杨家建医堂,就是感激陛下新政,投桃报李,略尽绵薄之力,岂敢为区区浮财,昧了良心,污了陛下清誉。”
孙策放下笔,在一旁的水盆中净了手。“威公,有你这番话,朕就放心了。带句话给你兄长,良相不用多,十年出一个就够了,良医却不嫌多,希望他在医术上勇猛精进,将来做一代名医。”
“唯!臣一定如实转告,时时督促。”
……
杨家要建医堂,还得到了天子的题字,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在襄阳传开了。
蔡讽气得大骂。这杨介反应这么快,出手这么果断,自然是处心积虑的要抢蔡家的风头。
“这竖子只知争强好胜,同室操戈,却不知中了别人的计!”
蔡珏一听就不乐意了。谁是别人?要说与陛下亲近,蔡氏可比杨氏近多了。你自己想错了念头,被人抢了先,反过来责怪别人,这哪里还有一家之主的气度。照这样下去,襄阳蔡氏被人赶上是迟早的事。
蔡讽也觉得形势严重。想超过蔡氏的人太多了,没有杨氏还有庞氏,没有庞氏还在其他实力略逊一些的小家族,比如最近动作很多的宜城马氏。甚至一些习氏、蒯氏支庶都按捺不住,想放下仇恨,重新崛起。死的已经死了,活的还得活啊。眼看着一个个家族借着新政的机会,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这些老资格的大族又岂能自甘寂寞。
品尝过富贵的滋味,又有几个人能固守清贫。
蔡讽和蔡珏商量。蔡珏反复想了想,反倒建议蔡讽不必太急。蔡氏这几年发展得很快,已经不仅是襄阳首富,称荆州首富都绰绰有余,足以跻身天下富豪之列。对蔡家来说,求财不应该再是重点,如何提升品位才是关键。
说得直白点,一是要有文化,二是争取封爵,尤其是后者。
襄阳蔡氏在军中没什么力量,想靠军功封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文官当然也可以封侯,但文官只有做到三公才有封侯的可能,对蔡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襄阳蔡氏被其他家族赶上甚至超越只是迟早的问题。
就此而言,黄氏已经将蔡氏甩在身后——黄承彦父女都有爵位——而且这个差距会越拉越大,庞氏也小胜一筹——庞统已经凭军功封了侯。
有很多事不能细想。蔡讽原本做个襄阳首富还很开心,被蔡珏这么一分析,顿时觉得自己除了有钱,什么也不是,彻头彻尾一个土财主,而且找不到解决之道,心里别提多郁闷了。再一想庞德公受到天子礼遇,杨氏医堂还没开张就得了天子手书的匾额,更不是滋味。
蔡珏不忍见老父如此沮丧,可是她自己也想不出妥善的办法。封爵是大事,即使天子也不能随意封拜,否则会引起朝政混乱。她虽然聪明,毕竟不是官员,对细节不甚了了,只能向黄承彦求助。
她当然可以通过黄月英直接向天子进言,可是这样做的风险太大。蔡氏固然重要,若是影响了女儿和孙子、外孙,她是绝对不允许的。
蔡珏派人到鱼梁洲,将情况转告黄承彦,请他想想办法。
黄承彦也觉得棘手。孙策对爵位极为重视,轻易不封爵。原因很简单,官位不能继承,爵位却是可以继承的,一旦封了侯,轻易不能夺爵。孙策希望与大臣以礼相待,不愿祸福由心,轻易赐爵后又随意剥夺。也正因为如此,吴国的爵位诱惑力极大,以至于南阳大族不惜血本地支持黄忠作战,封几个侯。
以蔡家的情况,封侯的确不容易。
就算蔡家想和他们父女一样,以学术封侯,也不太现实。蔡家没有这样的人才。
黄承彦找来黄月英商量,两人合计了半天,还是没办法。
黄月英回到内营,本想直接回自己的营帐,一眼看到步练师从不远处走来,灵机一动,向步练师招了招手,将她请到帐中,向步练师请计。
步练师权衡了很久,摇摇头。“虽不能说封爵绝无可能,却也难度不小,短期内没有解决之道。要想解决蔡家的问题,当另寻他法。”
“说来听听。”黄月英笑道:“若是能成,将来少不得大礼重谢。你也知道的,我外家不缺钱。”
步练师也笑了。蔡家有钱是人所共知的,这份礼不会薄,能解决步家不少问题。
“襄阳三姓,蔡家有钱,庞家有才,杨家的钱不如蔡,才不如庞,所以一直屈居其后。这次为什么能得到陛下赏识,不仅赐字,而且还题了名讳?不是因为杨家的医堂有多大,而是他们所做的就是陛下希望他们做的。蔡家本来也可以建医堂,只是慢了一步而已,其实影响并不大。不建医堂,还可以建别的堂,只要这个堂是有利民生,合乎陛下新政主旨即可。”
黄月英灵光一现,笑出声来。“练师,还是你头脑清晰。你看我,这么简单的事居然没想明白。要说这些事,谁能比得过蔡家。这些年,蔡家一直在做这样的事,只是没有正式建堂罢了。”
“姊姊不必自责,当局者迷罢了。”
黄月英笑嘻嘻地拉着步练师的手。“一事不烦二主,你再帮我想想,蔡家做什么最合乎新政主旨。”
步练师歪着头,沉吟片刻。“农事。”
“农事?”黄月英大感意外。她本来还以为步练师会建议蔡家做与船有关的行业呢,毕竟蔡家这些年资助她造船,也得到了不少技术转让,积累还是有的。
“民以食为天。陛下为亲征大费周章,不就是因为粮食供应不足?一旦天下太平,人口滋生,地却不见增多,如果不能提高粮食产量,大吴的户口不会比故汉更多。要想养活更多的人,就要提高粮食产量。这个问题现在还不急切,但陛下目光长远,很可能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只是等待合适的机会和合适的人。”
“蔡家也没人啊?”
“令堂不就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花草和五谷差不多,令堂能培育出那么多奇花异草,转而研究粮食应该不难。再者,蔡家有大量的海外生意,若能留心海外有哪些作物,引入大吴,就像当年博望侯凿空西域,引入胡麻、胡瓜等物一样,功德岂不比只能赏玩的花草更大?”
黄月英斜睨着步练师,忍不住笑出声来。“练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怪不得你能在陛下身边掌文书,你的见识足以让很多须眉男子甘拜下风。我阿母侍候花草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想过去研究研究粮食的问题。我阿舅从海外运了好么多奇珍异宝回来,唯独没留神过作物。”
步练师笑而不语。
黄月英想了想,又道:“近朱者赤。你这是在陛下身边久了,想事情的习惯都和陛下一样,看得更远。”
步练师承受不住,求饶道:“姊姊,你放过我吧。我如何敢和陛下相提并论。”
黄月英莞尔。“你可别这么说。如今这宫里十二殿,能为陛下肱股的人可不少,你自有你的长处,不必自谦。还有啊,你也不能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政务上,该想想自己的事了。”说着,有意无意地瞥了步练的小腹一眼。
步练师心领神会,顿时红了脸。
……
蔡珏收到黄月英的回复后,颇受启发,甚至有些自责。
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蔡珏与蔡讽商量了一番,决定筹建一个齐民堂,堂址就在蔡洲。请一些精通农事的士子来做研究,再从蔡家子弟中挑选一些还算聪慧的跟着学习,先从梳理古籍开始,再对现有的作物、农事进行记录、整理,并由蔡瑁收集海外的相关信息,看看有哪些产量高,又适合中原种植的作物可以引进。
齐民即编户齐民,表明这些学问就是为普通百姓谋福利。比起杨家的沐旸堂典雅中暗藏杨氏勃兴的精致,齐民二字直白而质朴,最与新政主旨吻合。
主意一定,蔡讽就迫不急待的来到鱼梁洲请旨,希望天子能题写堂名。如果能莅临蔡洲,为齐民堂揭幕,那就更好了。
孙策既意外,又得意。
以他对蔡家的了解,他们想不出这样的主意。理由很简单,蔡家不缺钱,不缺粮。蔡珏花了那么多精力研究花花草草,唯独没想过研究粮食。荆襄的粮价一涨再涨,蔡家的酒却越酿越多,根本没受影响。
这些不知民间疾苦的土豪们突然关心起粮食产量,还大张旗鼓的投入重金进行研究,自然是感受到了压力,不得不得挖空心思,寻求突破。
而这也正是他希望的。指望刚刚吃饱饭的普通百姓进行技术革新是不太现实的,这些衣食无忧,有钱有闲的人才应该去做这样的事。如果把赚来的钱和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奢侈浪费上,未免太可惜了。
经过一番软硬兼施,这些人总算上道了。
孙策不仅为齐民堂题写了堂名,还向蔡讽推荐了几个人,其中就包括籍田令鲜于程。
鲜于程屯田多年,对农作物很熟悉,因功就任大司农寺的籍田令。按照孙策的想法,原本是打算委任他做大司农的,只是这人专业技术很高,情商却一塌糊涂,几乎和每个同僚都吵过,首相张纮、计相虞翻都认为他只适合做具体事务,不适合管理政务,便授了籍田令。
鲜于程本人无所谓,孙策却觉得有些惋惜。江东那么快能成为他的根据地,鲜于程功劳不少,只做一个籍田令太委屈他了。可是张纮、虞翻的意见也有道理,鲜于程真不适应官场。让他在蔡氏齐民堂担任祭酒,做他专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再领一份丰厚的报酬,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解脱。
……
十月初十,孙策在襄阳书院召见襄阳大族及百姓代表,襄阳书院的师生也全部与会。
一直没机会见到孙策的辛评、秦宓收到消息,通过尹默提出请求,希望能列席这次会见,哪怕以普通士子的身份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