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年代文精明女配 第67节
她对着王翠翠沈长柱改口改的很干脆,一口一个‘爹’,‘娘’,瞧着亲热的很。对着沈夏来这些兄弟姐妹也很亲近。
大嫂和大哥是bbzl自由恋爱的,感情也很好,瞧着大哥喜气洋洋的模样,沈夏来也很为他感到高兴。
只是有件事让沈夏来有些意外。
本来家里是给大哥盖了房子的,但是大哥现在在县里上班,一个星期甚至两个星期才回来一趟。
大哥大嫂自然是在新房结的婚,但是沈夏来的大嫂王小满却不想住新房里。而是说等沈夏来大哥去上班后,她要搬过来,平时就和沈夏来爹娘住一起。等沈夏来大哥单位放假回来,两个人再回新房。
沈夏来非常不理解,她没忍住问王翠翠:“娘,你说大嫂一个人住多爽啊。大哥不在,他们新房离家里也有一段路,旁边还是大姐大姐夫家,也有照应,多好啊。她怎么这么想不通要搬过来和公公婆婆,和这么一堆小姑子小叔子呆在一起,多烦啊。”
王翠翠白她一眼:“怎么,这是嫌你爹娘烦了?”
“不是,我就是觉得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不住,还来这边挤着住,实在有些想不通。如果是我的话,我才不会搬过来呢。”
王翠翠说:“二妮你不懂,你大嫂她是新媳妇,你大哥现在也不在大队里,她一个人住,少不得会有一些闲言碎语,说她这儿媳妇不懂得孝顺公婆。而且你以为一个人住是好事呢?”
“一个人住当然是好事啊,全家只有自己一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如果不是经济条件不允许,也不划算,沈夏来都想给自己盖个小房子单独住呢。
“二妮你呀,还是没到过日子的时候呢,不懂这些。自己一个人住,你大哥又不在,这冬天烧火的柴从哪里弄,天这么冷,烧炕多费柴火啊。饭是不是得自己做,碗是不是得自己洗?还有打水,她从井里提水,挑水,不累吗?这搬过来之后,最起码家里的砍柴挑水的活儿都是你爹弄的。家务这些,你娘我也不能让她全干了吧?”
沈夏来懂了,大嫂搬过来住,对她来说能省不少事儿,还能得一个好名声。
王翠翠又说:“这家里,你时常买吃的回来,你和陆知青处对象之后,陆知青人家有什么好的也会给家里送一些。你大嫂地里挣的工分,也就只够她自己糊口。她如果和我还有你爹住一起,吃喝上肯定要比她自己开火强。”
她给沈夏来举例:“还有像是家里的牙膏肥皂针头线脑的,都是家里买的。你说你大嫂住过来了,她拿肥皂洗把脸,拿牙膏刷个牙,用线缝衣服,你还能不许她用?”
“那肯定不能啊,这些都是家里的日常用品,谁都能用。”
“这不就对了,现在你还有禄来他们都在学校念书,还住校。平时家里只有我和你爹和寿来。你大嫂过来住,家里也宽敞,住得下。而且家里活儿也不是全让你大嫂一个人做。她搬过来,不仅生活方便一些,你大哥跟着也高兴,觉得你大嫂在替他在我和你爹跟前bbzl尽孝了。”
沈夏来说:“可本来我和禄来他们不在家,娘你和爹还有寿来只住一个屋子就好,也不用烧两间屋子的炕。现在,大嫂住过来,爹和寿来只能去另一个屋子住了。”
“那也不能不同意你大嫂搬过来啊,她说了要来尽孝,我还能拦着不成?而且看你大嫂的心思,怕是打算在这边住着把孩子生出来。到时候我和你爹看着孙子孙女还能不管?”
沈夏来忍不住说:“那你和爹也太辛苦了。”
“辛苦什么,我和你爹还年轻,孙子孙女还是能带得动的。不止孙子孙女,你大姐的公公婆婆也不是能靠得住的,等你大姐孩子生下来,不也是我和你爹帮忙着带。就是你,将来你结婚了,如果孩子没人带,也能放家里。”
沈夏来觉得养儿育女可真辛苦,儿女结婚成家了,又得操心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
王翠翠又压低声音:“最重要的是,你大嫂和我们住一起后,家里有什么东西,大概有多少钱,不用问你大哥,你大嫂自己就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来。家里给你弟弟妹妹花多少钱,她怕是也会在心里记一笔账呢。”
就像王翠翠自己,当初结婚还和公婆住一起的时候,公婆手里大概有什么好东西,她也是有个数的。
沈夏来听的皱眉:“那大嫂不会反对禄来他们去念书吧?”
“如果你大哥没这工作,你大嫂可能会有意见。毕竟你大哥是家里的长子,可只念了小学。你和你弟弟妹妹们都念初中了,说不定将来还要送他们去念高中。这花的可不是一笔小钱。从你大嫂的角度来看,可不是觉得亏了么。但现在你给你大哥介绍了工作,你大哥已经是工人了,你大嫂她还能有什么不满啊。”
沈夏来眉头皱的更深了。如果真像娘说的一样,从大嫂的角度来看,她为了维护她小家的利益,为了让大哥在家里受到公平的待遇,这样做也没错。
只是,沈夏来不免担心家里以后真的因为这些事儿发生矛盾。
她现在也逐渐明白,多子多女的家庭里,绝对的公平真的是很难。
就像大哥大姐,小学六年级就不读书了,一部分原因是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妹妹,家里又是真穷。另一部分原因是大哥大姐自己对读书不感兴趣。
到了沈夏来这里,她读书好,是在公社甚至县城里都一骑绝尘的好。原本的沈夏来又身体虚,常生病,家里自然想让她多念念书,万一能能有个工作。就是没工作,她能写会画的,回了大队也能当个宣传员,当个记分员,相对轻松的挣工分。
至于禄来,他是从小就被奶奶偏心。
秋来冬来,家里供她们两个念初中,一是从沈夏来身上真的看到了读书带来的巨大回报,不说工作,只沈夏来现在上大学,学校一两个月发的补贴,就顶得上沈夏来读初中所有的花销了。
而且,bbzl沈夏来每个月这么高的收入,也给了沈长柱王翠翠底气。他们也不是图沈夏来的钱,而是沈夏来手里有钱,那将来如果遇到了真缺钱急用的时候,就是借也有地方去借。
沈夏来自己也明确说过,如果秋来他们还想念高中,她可以借学费给他们。
其实如果大哥大姐现在愿意去读书,沈夏来也是支持的,像大队里一些老知青,他们年龄比大哥大姐都大一些呢,可恢复高考后,人家不也照样考大学嘛。
但大哥大姐没这个心思。
这些年家里除了爹娘,贡献最大的就是大哥大姐了,不管是地里上工挣的工分,还是回家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他们都做的很好。
贡献大,自然意味着付出多,意味着家里对他们是有亏欠的,所以沈夏来娘王翠翠觉得帮大儿子大女儿,还有沈夏来这个二闺女带孩子是应当的。
家庭条件不好,孩子又多,有时真会出现因为谁多吃两块肉,谁多穿两尺布而闹矛盾的情况。
之前大哥没结婚,大哥性格也好,不太计较这些。但现在有了大嫂,确实可能会产生小家庭和大家庭之间的矛盾。
王翠翠又说:“等会儿还得和秋来冬来他们谈谈,以前你大哥手里有点钱,他们就缠着大哥给他们买糖吃。冬来还说你大哥现在是工人了,能挣钱了,说了一堆想让大哥给她买的东西。你大哥大嫂如果商量着给家里买东西可以,但他们几个小的缠着你大哥花钱,这就不行了。”
沈夏来还是觉得大哥大嫂和大姐大姐夫似的,结婚后在自己的小家要更好一些。不像现在,因为彼此还不算熟悉,连说话做事都得处处小心。
甚至为了避免大嫂多想,得先自己多想,把大嫂可能会多想的事情找出来,免得大嫂不高兴。
其实大嫂人家未必不乐意大哥花钱给冬来寿来买糖吃,就像陆江南,肯定不会因为沈夏来给弟弟妹妹买零食而生气。但是,因为现在还不算了解,只能先叮嘱冬来他们别缠着大哥。
那在冬来他们看来,可不是大哥一结婚,一有了大嫂,就不疼他们这些弟弟妹妹了。他们不会埋怨大哥,只会去埋怨大嫂。
沈夏来把自己的想法和王翠翠说了,王翠翠说:“还是先叮嘱冬来他们一声,你大嫂不是也有两个弟弟么。她如果帮衬她两个弟弟,那你大哥自然也能给冬来他们花钱。”
沈夏来被这种有些小心翼翼过分多想的相处搞得有些头疼,没忍住说:“这也太复杂了。”
王翠翠倒是说:“想得多些,才能矛盾少些。这过日子,谁能没点儿自己的小心思呢。你大嫂她住过来也没什么不好,她做事能干,有她来了,也能帮我分担一些家务。而且,你大嫂住过来,你大哥上班也能上的安心。”
沈夏来点点头,只能说:“娘,大嫂住过来之后,如果您和爹觉得实在不bbzl适应,就直接和大哥说。可别为了什么面子,为了让外人瞧着你们婆媳和睦,相处不舒服也硬忍着。”
“娘知道。”
第67章
很快,到了十二月底,这个学期结束,沈夏来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野营拉练。
自从六九年自卫反击战之后,国际形势更加严峻。
现在学校从小学到大学,每年都需要在寒假或者暑假,或者寒暑假组织一次到两次的野营训练。
小学中学的时间和路程自然要短一些,半个月二十天,也多选在暑假。
像沈夏来这种大学生,野营拉练的时间要更长,寒假暑假一年两次,每次有一个月。
野营拉练虽然辛苦,沈夏来也知道之后并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但是她觉得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因为并不知道历史会怎么发展,那么学习军事知识,做好打仗的心理准备,这是很有必要的。
沈夏来他们这次野营拉练的路线,是从学校出发,从宁安市翻过积雪的山脉,到达临市,再换条路线返回宁安。
一路上的宿营地都是定好的,甚至还路过来沈夏来家里所在的公社,不过他们的宿营地是前沟村大队。和沈夏来大队离的不远。
学生们自带干粮,粮票也可以换成粮食,借老乡们的灶台洗碗做饭。晚上也是借老乡们的炕来休息。
一路上也不是光走路,也要帮老乡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劳动。还会听本地的复员军人做报告,听老乡们做忆苦思甜的报告,给老乡们做文艺演出。
这样的拉练比沈夏来当初每天去淑文姐家里走的那五六个小时还要难。
那时天还不算冷,而且走的路也没那么长,有时还能蹭陆江南的自行车。
现在真的还好陆江南让他家里人给沈夏来做了一身棉衣,不然沈夏来精神上能吃得了这份苦,身体也受不了在冬天的北风当中行走。
脚下有积雪有冰块,一不小心还会摔一跤。
还有陆江南送沈夏来的军用水壶和手表也都派上了大用场。手表自不用说,军用水壶很是保温,早上从老乡家里出发时灌一壶水,等中午时候水壶水还有三十多度,不会太冷。
这一路上说是对体魄的锻炼,其实更多的是对精神的打磨。
每当觉得自己没法再坚持的时候,只要咬咬牙,就又能撑下去了。
等这场拉练结束,沈夏来是真的感觉又疲惫又精神。
一回学校,先去澡堂好好的洗了个澡,再窝被子里暖暖的睡一觉。
第二天一早,沈夏来把被褥行李打包好回家。
现在已经是腊月二十九了,陆江南请了探亲假,已经回家过年了。
沈夏来是要先回县里,去陈悦家里把陆江南的自行车骑上,再从县里回大队。当初沈夏来去拉练之前,已经和陆江南商量好了。
陆江南是要从大队到县里再坐火车回家,本来他们是打算把自行车停在木材厂宿舍的,但听说淑文姐bbzl过年也要和丈夫回一趟公婆家,毕竟结婚了,总该见见公婆的。
月娥婶子也要领着康康去她兄弟家过年,所以还是拜托了陈悦,把自行车停她家了。
陈悦一见沈夏来,吓了一跳,摸摸沈夏来的脸颊:“夏来,你脸怎么皴成这个样子?都成土豆皮了。”
沈夏来这一个月每天被冷风吹着,就算一直往脸上手上擦着蛇油膏,也被风吹的够呛。
不过她倒是不太介意,说:“没事,过段时间就养回来了。”
陈悦递给她一杯糖水,心有余悸的说:“还好我们的拉练是在夏天,虽然晒,会被晒成黑炭,还可能中暑,但受热总比受冻强。”
沈夏来喝着水:“听学长学姐说,我们这野营拉练一年两场呢,寒暑假都有。”
“那你可要辛苦了,不过夏来你现在身体真比以前强了不少,咱们初中也是暑假拉练,你回回都是走不了几天就中暑。然后老师就让你先回去了。你这次去拉练,我还说怕是又撑不下去,没想你坚持下来了。”
“我也差一点坚持不下来,每次想放弃的时候,就唱歌,同学们一起大合唱,把气势给拉起来,就又能坚持了。对了,你和佳佳什么时候开学呀,过年走亲戚忙吗?哪天有空,咱们吃个饭,聚一聚。”
“初五初六我俩应该就空闲了,陆江南什么时候回来,你要领他吗?”
“他怕是要正月十五才回来呢,再说领着他,咱们也不自在。”
之前沈夏来和陆江南刚在一起的时候有请陈悦韩佳佳吃饭。但因为他们彼此也不算熟悉,聊天都聊不痛快。
“夏来,陆江南这次回家探亲,没说等你回来,领你一起去啊?”
陆江南有十八天的探亲假,他腊月二十七也就是前天才走的。如果等一等沈夏来,今天再回首都,时间上也是来得及的。
“他其实挺想让我一起回去的,让我见见他家里人,但我觉得有点早。”
“也是,家人都见了,那顺理成章就该结婚了。可你大学还没读完呢,结婚有些太早了。但那可是首都啊,如果我是你,一定要去一趟,去拍个照。”
沈夏来说:“你这么想去,以后有机会了那咱们三个可以一起去呀。”
“你说得容易,介绍信哪里是那么容易开的。不过你如果和陆江南结婚,然后跟着他回城,那我说不定能以探访亲友的名义开到介绍信。”
陈悦说着,还拉住了沈夏来的胳膊:“夏来,我把我去首都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
沈夏来有些哭笑不得:“行,以后有机会,我请你和佳佳去北京玩,包吃包住还陪玩。”
从陈悦家里骑了自行车回大队,马上就要过年了,家里人也忙活的很。
之前大嫂搬过来,但沈夏来在上学,周末回家时大哥也回来了,大嫂和大哥去了新房。
大嫂和大哥是bbzl自由恋爱的,感情也很好,瞧着大哥喜气洋洋的模样,沈夏来也很为他感到高兴。
只是有件事让沈夏来有些意外。
本来家里是给大哥盖了房子的,但是大哥现在在县里上班,一个星期甚至两个星期才回来一趟。
大哥大嫂自然是在新房结的婚,但是沈夏来的大嫂王小满却不想住新房里。而是说等沈夏来大哥去上班后,她要搬过来,平时就和沈夏来爹娘住一起。等沈夏来大哥单位放假回来,两个人再回新房。
沈夏来非常不理解,她没忍住问王翠翠:“娘,你说大嫂一个人住多爽啊。大哥不在,他们新房离家里也有一段路,旁边还是大姐大姐夫家,也有照应,多好啊。她怎么这么想不通要搬过来和公公婆婆,和这么一堆小姑子小叔子呆在一起,多烦啊。”
王翠翠白她一眼:“怎么,这是嫌你爹娘烦了?”
“不是,我就是觉得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不住,还来这边挤着住,实在有些想不通。如果是我的话,我才不会搬过来呢。”
王翠翠说:“二妮你不懂,你大嫂她是新媳妇,你大哥现在也不在大队里,她一个人住,少不得会有一些闲言碎语,说她这儿媳妇不懂得孝顺公婆。而且你以为一个人住是好事呢?”
“一个人住当然是好事啊,全家只有自己一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如果不是经济条件不允许,也不划算,沈夏来都想给自己盖个小房子单独住呢。
“二妮你呀,还是没到过日子的时候呢,不懂这些。自己一个人住,你大哥又不在,这冬天烧火的柴从哪里弄,天这么冷,烧炕多费柴火啊。饭是不是得自己做,碗是不是得自己洗?还有打水,她从井里提水,挑水,不累吗?这搬过来之后,最起码家里的砍柴挑水的活儿都是你爹弄的。家务这些,你娘我也不能让她全干了吧?”
沈夏来懂了,大嫂搬过来住,对她来说能省不少事儿,还能得一个好名声。
王翠翠又说:“这家里,你时常买吃的回来,你和陆知青处对象之后,陆知青人家有什么好的也会给家里送一些。你大嫂地里挣的工分,也就只够她自己糊口。她如果和我还有你爹住一起,吃喝上肯定要比她自己开火强。”
她给沈夏来举例:“还有像是家里的牙膏肥皂针头线脑的,都是家里买的。你说你大嫂住过来了,她拿肥皂洗把脸,拿牙膏刷个牙,用线缝衣服,你还能不许她用?”
“那肯定不能啊,这些都是家里的日常用品,谁都能用。”
“这不就对了,现在你还有禄来他们都在学校念书,还住校。平时家里只有我和你爹和寿来。你大嫂过来住,家里也宽敞,住得下。而且家里活儿也不是全让你大嫂一个人做。她搬过来,不仅生活方便一些,你大哥跟着也高兴,觉得你大嫂在替他在我和你爹跟前bbzl尽孝了。”
沈夏来说:“可本来我和禄来他们不在家,娘你和爹还有寿来只住一个屋子就好,也不用烧两间屋子的炕。现在,大嫂住过来,爹和寿来只能去另一个屋子住了。”
“那也不能不同意你大嫂搬过来啊,她说了要来尽孝,我还能拦着不成?而且看你大嫂的心思,怕是打算在这边住着把孩子生出来。到时候我和你爹看着孙子孙女还能不管?”
沈夏来忍不住说:“那你和爹也太辛苦了。”
“辛苦什么,我和你爹还年轻,孙子孙女还是能带得动的。不止孙子孙女,你大姐的公公婆婆也不是能靠得住的,等你大姐孩子生下来,不也是我和你爹帮忙着带。就是你,将来你结婚了,如果孩子没人带,也能放家里。”
沈夏来觉得养儿育女可真辛苦,儿女结婚成家了,又得操心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
王翠翠又压低声音:“最重要的是,你大嫂和我们住一起后,家里有什么东西,大概有多少钱,不用问你大哥,你大嫂自己就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来。家里给你弟弟妹妹花多少钱,她怕是也会在心里记一笔账呢。”
就像王翠翠自己,当初结婚还和公婆住一起的时候,公婆手里大概有什么好东西,她也是有个数的。
沈夏来听的皱眉:“那大嫂不会反对禄来他们去念书吧?”
“如果你大哥没这工作,你大嫂可能会有意见。毕竟你大哥是家里的长子,可只念了小学。你和你弟弟妹妹们都念初中了,说不定将来还要送他们去念高中。这花的可不是一笔小钱。从你大嫂的角度来看,可不是觉得亏了么。但现在你给你大哥介绍了工作,你大哥已经是工人了,你大嫂她还能有什么不满啊。”
沈夏来眉头皱的更深了。如果真像娘说的一样,从大嫂的角度来看,她为了维护她小家的利益,为了让大哥在家里受到公平的待遇,这样做也没错。
只是,沈夏来不免担心家里以后真的因为这些事儿发生矛盾。
她现在也逐渐明白,多子多女的家庭里,绝对的公平真的是很难。
就像大哥大姐,小学六年级就不读书了,一部分原因是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妹妹,家里又是真穷。另一部分原因是大哥大姐自己对读书不感兴趣。
到了沈夏来这里,她读书好,是在公社甚至县城里都一骑绝尘的好。原本的沈夏来又身体虚,常生病,家里自然想让她多念念书,万一能能有个工作。就是没工作,她能写会画的,回了大队也能当个宣传员,当个记分员,相对轻松的挣工分。
至于禄来,他是从小就被奶奶偏心。
秋来冬来,家里供她们两个念初中,一是从沈夏来身上真的看到了读书带来的巨大回报,不说工作,只沈夏来现在上大学,学校一两个月发的补贴,就顶得上沈夏来读初中所有的花销了。
而且,bbzl沈夏来每个月这么高的收入,也给了沈长柱王翠翠底气。他们也不是图沈夏来的钱,而是沈夏来手里有钱,那将来如果遇到了真缺钱急用的时候,就是借也有地方去借。
沈夏来自己也明确说过,如果秋来他们还想念高中,她可以借学费给他们。
其实如果大哥大姐现在愿意去读书,沈夏来也是支持的,像大队里一些老知青,他们年龄比大哥大姐都大一些呢,可恢复高考后,人家不也照样考大学嘛。
但大哥大姐没这个心思。
这些年家里除了爹娘,贡献最大的就是大哥大姐了,不管是地里上工挣的工分,还是回家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他们都做的很好。
贡献大,自然意味着付出多,意味着家里对他们是有亏欠的,所以沈夏来娘王翠翠觉得帮大儿子大女儿,还有沈夏来这个二闺女带孩子是应当的。
家庭条件不好,孩子又多,有时真会出现因为谁多吃两块肉,谁多穿两尺布而闹矛盾的情况。
之前大哥没结婚,大哥性格也好,不太计较这些。但现在有了大嫂,确实可能会产生小家庭和大家庭之间的矛盾。
王翠翠又说:“等会儿还得和秋来冬来他们谈谈,以前你大哥手里有点钱,他们就缠着大哥给他们买糖吃。冬来还说你大哥现在是工人了,能挣钱了,说了一堆想让大哥给她买的东西。你大哥大嫂如果商量着给家里买东西可以,但他们几个小的缠着你大哥花钱,这就不行了。”
沈夏来还是觉得大哥大嫂和大姐大姐夫似的,结婚后在自己的小家要更好一些。不像现在,因为彼此还不算熟悉,连说话做事都得处处小心。
甚至为了避免大嫂多想,得先自己多想,把大嫂可能会多想的事情找出来,免得大嫂不高兴。
其实大嫂人家未必不乐意大哥花钱给冬来寿来买糖吃,就像陆江南,肯定不会因为沈夏来给弟弟妹妹买零食而生气。但是,因为现在还不算了解,只能先叮嘱冬来他们别缠着大哥。
那在冬来他们看来,可不是大哥一结婚,一有了大嫂,就不疼他们这些弟弟妹妹了。他们不会埋怨大哥,只会去埋怨大嫂。
沈夏来把自己的想法和王翠翠说了,王翠翠说:“还是先叮嘱冬来他们一声,你大嫂不是也有两个弟弟么。她如果帮衬她两个弟弟,那你大哥自然也能给冬来他们花钱。”
沈夏来被这种有些小心翼翼过分多想的相处搞得有些头疼,没忍住说:“这也太复杂了。”
王翠翠倒是说:“想得多些,才能矛盾少些。这过日子,谁能没点儿自己的小心思呢。你大嫂她住过来也没什么不好,她做事能干,有她来了,也能帮我分担一些家务。而且,你大嫂住过来,你大哥上班也能上的安心。”
沈夏来点点头,只能说:“娘,大嫂住过来之后,如果您和爹觉得实在不bbzl适应,就直接和大哥说。可别为了什么面子,为了让外人瞧着你们婆媳和睦,相处不舒服也硬忍着。”
“娘知道。”
第67章
很快,到了十二月底,这个学期结束,沈夏来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野营拉练。
自从六九年自卫反击战之后,国际形势更加严峻。
现在学校从小学到大学,每年都需要在寒假或者暑假,或者寒暑假组织一次到两次的野营训练。
小学中学的时间和路程自然要短一些,半个月二十天,也多选在暑假。
像沈夏来这种大学生,野营拉练的时间要更长,寒假暑假一年两次,每次有一个月。
野营拉练虽然辛苦,沈夏来也知道之后并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但是她觉得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因为并不知道历史会怎么发展,那么学习军事知识,做好打仗的心理准备,这是很有必要的。
沈夏来他们这次野营拉练的路线,是从学校出发,从宁安市翻过积雪的山脉,到达临市,再换条路线返回宁安。
一路上的宿营地都是定好的,甚至还路过来沈夏来家里所在的公社,不过他们的宿营地是前沟村大队。和沈夏来大队离的不远。
学生们自带干粮,粮票也可以换成粮食,借老乡们的灶台洗碗做饭。晚上也是借老乡们的炕来休息。
一路上也不是光走路,也要帮老乡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劳动。还会听本地的复员军人做报告,听老乡们做忆苦思甜的报告,给老乡们做文艺演出。
这样的拉练比沈夏来当初每天去淑文姐家里走的那五六个小时还要难。
那时天还不算冷,而且走的路也没那么长,有时还能蹭陆江南的自行车。
现在真的还好陆江南让他家里人给沈夏来做了一身棉衣,不然沈夏来精神上能吃得了这份苦,身体也受不了在冬天的北风当中行走。
脚下有积雪有冰块,一不小心还会摔一跤。
还有陆江南送沈夏来的军用水壶和手表也都派上了大用场。手表自不用说,军用水壶很是保温,早上从老乡家里出发时灌一壶水,等中午时候水壶水还有三十多度,不会太冷。
这一路上说是对体魄的锻炼,其实更多的是对精神的打磨。
每当觉得自己没法再坚持的时候,只要咬咬牙,就又能撑下去了。
等这场拉练结束,沈夏来是真的感觉又疲惫又精神。
一回学校,先去澡堂好好的洗了个澡,再窝被子里暖暖的睡一觉。
第二天一早,沈夏来把被褥行李打包好回家。
现在已经是腊月二十九了,陆江南请了探亲假,已经回家过年了。
沈夏来是要先回县里,去陈悦家里把陆江南的自行车骑上,再从县里回大队。当初沈夏来去拉练之前,已经和陆江南商量好了。
陆江南是要从大队到县里再坐火车回家,本来他们是打算把自行车停在木材厂宿舍的,但听说淑文姐bbzl过年也要和丈夫回一趟公婆家,毕竟结婚了,总该见见公婆的。
月娥婶子也要领着康康去她兄弟家过年,所以还是拜托了陈悦,把自行车停她家了。
陈悦一见沈夏来,吓了一跳,摸摸沈夏来的脸颊:“夏来,你脸怎么皴成这个样子?都成土豆皮了。”
沈夏来这一个月每天被冷风吹着,就算一直往脸上手上擦着蛇油膏,也被风吹的够呛。
不过她倒是不太介意,说:“没事,过段时间就养回来了。”
陈悦递给她一杯糖水,心有余悸的说:“还好我们的拉练是在夏天,虽然晒,会被晒成黑炭,还可能中暑,但受热总比受冻强。”
沈夏来喝着水:“听学长学姐说,我们这野营拉练一年两场呢,寒暑假都有。”
“那你可要辛苦了,不过夏来你现在身体真比以前强了不少,咱们初中也是暑假拉练,你回回都是走不了几天就中暑。然后老师就让你先回去了。你这次去拉练,我还说怕是又撑不下去,没想你坚持下来了。”
“我也差一点坚持不下来,每次想放弃的时候,就唱歌,同学们一起大合唱,把气势给拉起来,就又能坚持了。对了,你和佳佳什么时候开学呀,过年走亲戚忙吗?哪天有空,咱们吃个饭,聚一聚。”
“初五初六我俩应该就空闲了,陆江南什么时候回来,你要领他吗?”
“他怕是要正月十五才回来呢,再说领着他,咱们也不自在。”
之前沈夏来和陆江南刚在一起的时候有请陈悦韩佳佳吃饭。但因为他们彼此也不算熟悉,聊天都聊不痛快。
“夏来,陆江南这次回家探亲,没说等你回来,领你一起去啊?”
陆江南有十八天的探亲假,他腊月二十七也就是前天才走的。如果等一等沈夏来,今天再回首都,时间上也是来得及的。
“他其实挺想让我一起回去的,让我见见他家里人,但我觉得有点早。”
“也是,家人都见了,那顺理成章就该结婚了。可你大学还没读完呢,结婚有些太早了。但那可是首都啊,如果我是你,一定要去一趟,去拍个照。”
沈夏来说:“你这么想去,以后有机会了那咱们三个可以一起去呀。”
“你说得容易,介绍信哪里是那么容易开的。不过你如果和陆江南结婚,然后跟着他回城,那我说不定能以探访亲友的名义开到介绍信。”
陈悦说着,还拉住了沈夏来的胳膊:“夏来,我把我去首都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
沈夏来有些哭笑不得:“行,以后有机会,我请你和佳佳去北京玩,包吃包住还陪玩。”
从陈悦家里骑了自行车回大队,马上就要过年了,家里人也忙活的很。
之前大嫂搬过来,但沈夏来在上学,周末回家时大哥也回来了,大嫂和大哥去了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