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节
莫问点了点头,在所有区域都不曾下雨的情况下,这片区域若是降下雨水会引起巨大的轰动,有利于趁机传道济世。
二人说话之间,前方路上走来一个年轻的村姑,那村姑年纪不大,肘间挎了个藤篮,身上所穿麻衣多有补丁,脚上穿着一双男人的旧鞋,可能是其家中男人让与她穿的。
老五快走几步迎上那村姑,冲其抬手作揖,“姑娘,请了。”
那村姑见老五打招呼,止步歪头,“你要干啥?”
“不干啥,那个啥,这个给你,扯身衣服买双鞋。”老五自袖筒里拿出一块碎银扔进了村姑的篮子。
“我,我……”老五扔出的银子有五六两,那村姑被吓到了。
“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五快走几步跟上了莫问。
莫问闻言莞尔发笑,老五所说的是道德经里的一句话,经常被一知半解之人挂在嘴边,用以表达天地的不仁,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字面意思,而是说天地不会对世人进行耳提面命的规劝和指导,人的福祸都是自己造成的。
“可怜哪。”老五回头看了那村姑一眼。
“那个更可怜。”莫问抬手指着田间劳作的一个褴褛农妇,老五扭头看了那农妇一眼,撇嘴低头,快步走过。
“可怜哪,长的丑陋便得不到银两。”莫问笑着揭穿了老五。
“老爷,咱得快点走,省得去的晚了,他们以为咱们是掐着饭时去的。”在岔开话题缓解自己尴尬的时候老五的反应速度是最快的,总能找到合情合理的事情岔开话题。
上清观所在的区域距离县城有将近三十里,走到一半时二人看到前方的路上聚集了一群农人,走到近前发现是一头拉车的老牛倒在了路中,那老牛瘦骨嶙峋,躺在地上大口的喘着气,偌大的牛眼无有神采,一中年男子在旁边焦急的抖着满是破洞的褂子,为那老牛扇风降温。
莫问看的真切,那老牛之所以倒地是因为严重缺水还负重劳作,要救它性命也不难,只需喂水即可,周围的那些农人也发现了这一点,但他们没有水,手里提着的陶瓮里只剩下了浊水沉下的泥沙。
“老爷,我回去弄点水给它。”老五根据莫问神情猜到了他心中所想。
莫问点了点头,老五转身跑走,十几里地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不多时,老五扛了一只水缸回来,一路颠簸洒了不少,还剩下大半缸。
“让开,让开。”老五单手拨开人群放下水缸,众多农人见到这么多的清水,一哄而上探瓮缸中。
“这水是给牛的,牛喝完了才轮到你们。”老五将那些农人逐一拽开,那老牛闻到水气,哞叫两声想要站起,奈何体虚无力不得成功,老五上前使出蛮力将老牛抱起,让老牛饱饮解渴。
救下老牛,在众人惊讶的注视和牛主人的千恩万谢之下二人继续东行。
由于中途耽搁了时间,到得县城已然是午时,城中的情况比乡村要好一些,由于地势较低,井水还没有彻底干涸。人在衣食无忧之时会去做各种不同的事情,但人在饥饿的时候都会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觅食求生,劳作走脚是为了求生,卖儿卖女是为了求生,乞讨也是为了求生,那些硬撑着经营的店铺也是为了赚些钱财购买米粮食水。
此处乃是偏于边陲的小城,县衙很小,前面是大堂,后面是县官居住的地方,门外有两个衙役值守。
莫问迈步上前,甩动拂尘稽首说道,“请二位官差通禀县丞,上清天枢子回访。”
那两个衙役并不认得莫问,但莫问气度超然,加之回返二字也令他们不敢怠慢,其中一人快步进门前去通禀。
不多时,院内传来了急切的脚步声,片刻过后自后院绕出两名中年男子,其中一人个头较矮,穿着官服,另外一人中等身材,额宽眼大,面正鼻挺,好生相貌。
“下官澧县县丞郭步平拜见天枢真人。”那矮小男子快步而出,到得台下深揖于地。
“福生无量天尊,郭大人对上清观多有捐献,贫道特来道谢。”莫问稽首还礼,转而冲那正在向他微笑拱手的便服男子点了点头。
“郭大人,前几天我跟我家老爷去了趟东海,回来听说你去了我们道观,今天回来就过来问问你去我们道观干啥?”老五大咧咧的问道,他见惯了大官大将,这七品县丞他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
“二位贵客快请入内奉茶。”郭步平侧身弯腰,抬手请二人进门。
莫问进门之时再度看向微笑的站在一旁的中年男子,此人面相奇特,既有辅弼官相又有出世鹤容,其呼吸较常人要慢,表明其有一定的灵气修为却并不精深。
虽然这中年男子相貌奇特,莫问却没有过分在意,此人先前拱手之时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抱拳时右手反握左手拇指,这是道家稽首的姿势,换言之这个人哪怕不是道士也应该是居士,但他是受箓高功,在道家地位尊崇,寻常的道士和居士地位要低于他。
“王大人,请。”县官郭步平走到门前抬手冲那中年男子抬手。
穿堂过院来到后宅,只见后院拴着两匹高头大马,一仆从模样的人正在为马匹卸鞍,这两匹马神态悠闲,不似外出归来,当是有人本要离去,却临时延后了行程。
进得正屋,众人落座,到得此时莫问心中已经有了计较,先前县官上山必然是因为此人的缘故。
“王某久闻真人仙号,此番慕名而来未曾想竟然得见真人,此一见足慰平生矣。”那中年男子先行开口。
“真人容禀,王大人乃当朝右将军,先前下官前往宝山乃是为王大人引路。”郭步平在旁插嘴。
“相见便是缘法,不知王大人寻贫道所为何事?”莫问随口问道,右将军乃是一个三品官阶,不算小,不过在他眼里也算不上大。
那中年男子出言说道,“回真人问,自王某先祖始,王家便一直崇奉黄老,尊奉道教,王某亦然,此前王某曾遍访高道隐修,却一直不曾得窥道家精真,亦不得通解心中茅塞,此番冒昧前来乃是为了求教于真人,亦想将心中拙见说于真人断衡。”
莫问闻言未置可否,虽然此人谈吐从容,气度不凡,他却并无与之深谈的想法,因为此人年纪不小了,心中的疑惑必然自心中郁结多年,只字片语很难解其疑惑。而道法为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他也不愿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
“王大人与张洞之将军乃是世交好友,并列文武。”郭步平见莫问兴趣索然,急忙出言希望促成。
“敢问王大人名讳?”莫问皱眉侧目,张洞之乃晋国第一猛将,而文臣之中也有一位翘楚,乃千古奇才,文豪圣手。
“羲之……”
第四百七十四章 书圣王羲之
莫问闻言直身站起,冲王羲之弯腰深揖,行了俗人的后辈礼数,“原来先生便是那晋国书圣王逸少,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失敬失敬。”
“真人乃大德高功,超然高洁,王某只是道家信众,能够得见真人乃末进造化,无量天尊。”王羲之起身离座冲莫问行弯腰稽首大礼。
“三位稍候,下官前去准备酒宴。”郭步平眼见二人惺惺相惜,急忙下去准备酒席。
“从简。”莫问王羲之直身转头异口同声,言罢,相视大笑。
老五在旁不明所以,莫问多年未曾行过读书人的礼数,更没有执后辈之礼,心中疑惑就偷偷拉扯莫问衣角,“老爷,他很厉害吗?”
“厉害,厉害,王大人乃千古奇才,行书笔墨天下第一,为万千学子之楷模,为笔墨成神之书圣!”莫问正色说道,王羲之成名较早,当年他尚在西阳县之时王羲之已经名扬天下。
老五闻言哦了一声没了下文,他不是读书人,不知王羲之名头之大,只是隐约感觉这个名字有些耳熟。
“真人如此赞誉令王某汗颜。”王羲之有些惶恐,他知道自己的名气很大,却没料到莫问会对他如此尊崇。
“贫道修行之前乃是书生学子,生平最佩服的便是先生,不瞒先生知道,贫道当年曾多次临摹先生字帖,奈何天赋有限,不但不得神髓,连皮毛都不曾沾得。”莫问愉快的说道,他佩服王羲之有两个原因,一是此人字写的好,委婉含蓄,遒美挺秀,流畅自然。二是佩服此人的毅力,此人在书法上倾注了毕生心血,就书法一道而言,此人已经登峰造极。
不管在哪一方面,能够做到登峰造极的人都值得尊重,世人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跟风模仿,心神分散,别人干什么他也跟着去干什么,毫无定性,摇摆不定。此举不但蹉跎了岁月,还限制了自己的成就,为人一世,当找到适合自己天赋的行业,并在这一行业上面专心求精,凭借毅力和努力最终达到别人达不到的高度,只要做到这一点,不但能够安身立命还可名垂千古。所选择的行业并无贵贱之分,说到底他不过是个道士,王羲之不过是个写字的,欧冶子也不过是个打铁的,华佗也就是个治病的大夫,但是他们在这一寻常的行业里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高度,所以他们就成了真人,圣手,大师,神医。
“今日得见真人,彷如穷徒进了宝山,此番定要问道于真人,解惑于朝夕。”王羲之亦十分欢喜,他对莫问的钦佩绝不少于莫问对他的敬佩。
“贫道年岁尚轻,参悟所得很是有限,当与先生同思共议。”莫问正色说道,王羲之的出现令他找到了一个最为适合的交谈对象,王羲之是道家信众,与王羲之的探讨有利于日后与孔雀王确定道家与佛家的定位和划分。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此番是王某问道,真人是先生,王某是学生。”王羲之说道。
二人说的愉快,老五听的头大,他听不惯这种咬文嚼字的交谈,找了个借口跑出去跟那喂马的仆从说话去了。
“今日得见先生,定要请先生留下几幅墨宝,以为上清观百世流传。”莫问笑道。
“王某来时已然誊下道德经,上清经,阴符经,内经四部经文,以为见面之礼,先前寻真人不得,本想离去,已经交与郭县丞让他寻机转交真人,未曾想真人竟然鹤驾来到,当真是天意如此,若是真人晚来片刻,王某便无缘得见了。”王羲之说道。
“贫道愧受。”莫问抬手道谢,王羲之的墨宝世人斥千金而不得一字,他竟然誊写了四部道教经文,价值连城自不必说,其自身的影响对道教是一个莫大的正面宣传,王羲之是书圣,是文豪,是公认的智者,是一只站在道教枝头的喜鹊,信众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一个宗教的优劣,还要看信奉教派的都是些什么人,煽动一群愚蠢的鸭子容易,吸引一只聪明的喜鹊困难。
“真人莫忙,王某是有所图的,王某的一干友人皆尚儒道,知道王某要来寻仙访道,便将一干随身物件交由王某,希冀能得真人亲手开光。”王羲之说道。
“好说,尽数取来。”莫问痛快答应,开光乃道家独有科仪,只有道士可以为之,僧尼无有开光能力,因为佛教压根儿就没有开光一说。
王羲之直身站起,命门外的仆从取来行李,自其中拿出精雅器物若干件,有十二子无患子流珠,八十一子珍珠流珠,三百六十五子诵经麻豆流珠,玉石握件,葫芦握件等,都是些文人所用的闲物和装饰。
莫问逐一拿过观看审视,剔除了一件玉石老子像,一挂一百零八子流珠和一件露胸木雕歌伎,仙人法像只能置于吉位焚香供奉,绝不能作为装饰把玩佩戴,此为大不敬的举动,不但毫无益处还会招灾惹祸。一百零八为佛珠数量,他不愿为佛珠开光。而歌伎地位卑贱,他也不愿授之灵气。
开光的过程很繁琐,与画符的过程类似,事先需要斋戒,净口,沐浴,还要告祭天地,念诵大量经文,但莫问并没有遵循这一过程,而是化繁为简,于每件器物之中传入些许灵气便将器物还与王羲之,开光的本质是将开光道士自身的灵气转移一部分到某件器物上,以此达到驱邪和迎接的目的,所谓迎接就是接收天地灵气,除了末世,天地灵气一直存在,但只有练气的修行中人能够接收,开光就如同给了对方一个承接灵气的小型器皿,可以被动接收少量的天地灵气。
开光毕了,郭县丞进门,请示二人是否开席,午饭很简陋,一只鸡和三样素菜,酒也是浊酒,休说这里只是边陲小城,眼下是灾年,就是朝中官员生活也极为清苦。
众人简单的吃过午饭,莫问向王羲之发出邀请,那县官将原本要代转的四部经书恭敬的交予莫问,莫问和老五引了王羲之及其仆从西行回返上清观。
“真人道法通天,眼下久旱无雨,真人何不起坛作法求些雨水下来?”王羲之行走之时出言问道。
莫问闻言尚未答话,老五就自旁边接过话头,“前几天我家老爷去了趟东海龙宫,为的就是下雨的事儿,事情办的差不多了。”
王羲之闻言欣慰颌首,他比莫问大的多,四五十岁的人相对沉稳。
“王某虽然崇儒尚道,也曾静思推研,奈何天赋有限,始终不得道家神髓,此番见到真人,有诸多疑问要向真人请教。”王羲之说道。
“倘若贫道猜的不错,先生最想问的当是生死。”莫问缓步前行。
王羲之闻言面露惊讶,“真人何出此言?”
“贫道曾拜读过先生新作《兰亭集序》,中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之语。”莫问随口说道,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把生死看成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短寿看成一样也是错误的。这句话表明了王羲之对生死的看重,也能看出他对天道的认知,生死本来就不一样,生就是好,死就是坏。长寿为好,短寿为坏。今生苦,寄希望于来世乃误人之谈。
“真人窥斑知豹,见叶知秋,实乃天人也。”王羲之语出真心。
“先生过誉了,先生有何疑问但说无妨,贫道当知无不言。”莫问出言说道。
王羲之听得莫问言语,垂眉低头,走过数十步之后方才开口,“我们自何处来,会往何处去?”
“自虚无中来,回虚无中去。”莫问答道。
王羲之问,“虚无为何?”
莫问答道,“为原始,为不变,为永恒。”
王羲之又问,“既然来去虚无,为何于世为人?”
莫问笑道,“此语若是由僧人回答,会曰‘既然食罢还饿,还食他作甚?’。”
王羲之笑道,“看来真人亦领教过他们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
莫问点头过后出言说道,“阴阳相交皆有生克,无有生克则虚无亦无,有生克方得长久,阴阳相交,阳盛则生男,阴盛则生女,世间万物与人间男女皆为阴阳衍生之物,无有衍生之物则天道难显,无有衍生之物则天道不寿。我等皆为阴阳衍生,存于世间只为齐全天道,推动乾坤。”
王羲之又问,“真人所说乃仙家俯视之言,身为凡人,我等存世意义何在?”
莫问随口答道,“七情六欲为生存之本,若无七情六欲,与死人有何区别,还活他作甚?忠孝仁义为正身之道,若无忠孝仁义与畜生何异,心不空乎?人生百年,各有归宿,多数碌碌归于虚无,少数凶徒被罚冥司,亦有个别智者参透天道,正身修行,克己复礼,跳出三界,摆脱五行,得以替天行道,得享永生存留。”
二人皆是聪慧之人,虽然交谈的极为深晦,彼此都能快速领会,故此交谈并无停顿,莫问言罢王羲之又问,“天地人是何关系?”
莫问说道,“天地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善恶,凡人感天地阴阳成魂,合父母阴阳生人,人性兼具善恶,为善者,寿终之后上善收容。为恶者,寿终之后下恶收纳。善恶不分则归于寂灭虚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羲之平和点头,人生其实就是一种选择,而上天所做的就是让你出生于世,给你一个选择的机会,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是什么。
莫问闻言点了点头,二人的交谈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王羲之必然有更加深奥的难题等他解答……
第四百七十五章 老子化胡经
莫问点头过后,王羲之没有立刻再问,行走两三里之后方才再度问道,“外邦教派的佛与菩萨是否真实存在?”
莫问闻言眉头微皱,王羲之问的这个问题极为敏感,当下大部分道人都将佛教的佛和菩萨当成子虚乌有,但他却清楚佛教的佛和菩萨是存在的,短暂的沉吟之后,莫问点头说道,“确实有之,而且他们亦有神通威能。”
王羲之听得莫问言语并未感到惊讶,随即又问,“佛为何物?”
莫问说道,“天玄地黄,宇宙洪荒,先生当知道这天地之间并非只有华夏一脉,还有诸多外族蛮邦,三清执掌且只掌华夏之事,外邦生灵自有外邦神灵管束,那佛教的佛与菩萨乃外邦神灵。”
王羲之闻言停了下来,莫问随之止步,只见王羲之转身冲他深深稽首,“真人有如此博容胸襟,何愁道统不昌。”
二人说话之间,前方路上走来一个年轻的村姑,那村姑年纪不大,肘间挎了个藤篮,身上所穿麻衣多有补丁,脚上穿着一双男人的旧鞋,可能是其家中男人让与她穿的。
老五快走几步迎上那村姑,冲其抬手作揖,“姑娘,请了。”
那村姑见老五打招呼,止步歪头,“你要干啥?”
“不干啥,那个啥,这个给你,扯身衣服买双鞋。”老五自袖筒里拿出一块碎银扔进了村姑的篮子。
“我,我……”老五扔出的银子有五六两,那村姑被吓到了。
“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五快走几步跟上了莫问。
莫问闻言莞尔发笑,老五所说的是道德经里的一句话,经常被一知半解之人挂在嘴边,用以表达天地的不仁,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字面意思,而是说天地不会对世人进行耳提面命的规劝和指导,人的福祸都是自己造成的。
“可怜哪。”老五回头看了那村姑一眼。
“那个更可怜。”莫问抬手指着田间劳作的一个褴褛农妇,老五扭头看了那农妇一眼,撇嘴低头,快步走过。
“可怜哪,长的丑陋便得不到银两。”莫问笑着揭穿了老五。
“老爷,咱得快点走,省得去的晚了,他们以为咱们是掐着饭时去的。”在岔开话题缓解自己尴尬的时候老五的反应速度是最快的,总能找到合情合理的事情岔开话题。
上清观所在的区域距离县城有将近三十里,走到一半时二人看到前方的路上聚集了一群农人,走到近前发现是一头拉车的老牛倒在了路中,那老牛瘦骨嶙峋,躺在地上大口的喘着气,偌大的牛眼无有神采,一中年男子在旁边焦急的抖着满是破洞的褂子,为那老牛扇风降温。
莫问看的真切,那老牛之所以倒地是因为严重缺水还负重劳作,要救它性命也不难,只需喂水即可,周围的那些农人也发现了这一点,但他们没有水,手里提着的陶瓮里只剩下了浊水沉下的泥沙。
“老爷,我回去弄点水给它。”老五根据莫问神情猜到了他心中所想。
莫问点了点头,老五转身跑走,十几里地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不多时,老五扛了一只水缸回来,一路颠簸洒了不少,还剩下大半缸。
“让开,让开。”老五单手拨开人群放下水缸,众多农人见到这么多的清水,一哄而上探瓮缸中。
“这水是给牛的,牛喝完了才轮到你们。”老五将那些农人逐一拽开,那老牛闻到水气,哞叫两声想要站起,奈何体虚无力不得成功,老五上前使出蛮力将老牛抱起,让老牛饱饮解渴。
救下老牛,在众人惊讶的注视和牛主人的千恩万谢之下二人继续东行。
由于中途耽搁了时间,到得县城已然是午时,城中的情况比乡村要好一些,由于地势较低,井水还没有彻底干涸。人在衣食无忧之时会去做各种不同的事情,但人在饥饿的时候都会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觅食求生,劳作走脚是为了求生,卖儿卖女是为了求生,乞讨也是为了求生,那些硬撑着经营的店铺也是为了赚些钱财购买米粮食水。
此处乃是偏于边陲的小城,县衙很小,前面是大堂,后面是县官居住的地方,门外有两个衙役值守。
莫问迈步上前,甩动拂尘稽首说道,“请二位官差通禀县丞,上清天枢子回访。”
那两个衙役并不认得莫问,但莫问气度超然,加之回返二字也令他们不敢怠慢,其中一人快步进门前去通禀。
不多时,院内传来了急切的脚步声,片刻过后自后院绕出两名中年男子,其中一人个头较矮,穿着官服,另外一人中等身材,额宽眼大,面正鼻挺,好生相貌。
“下官澧县县丞郭步平拜见天枢真人。”那矮小男子快步而出,到得台下深揖于地。
“福生无量天尊,郭大人对上清观多有捐献,贫道特来道谢。”莫问稽首还礼,转而冲那正在向他微笑拱手的便服男子点了点头。
“郭大人,前几天我跟我家老爷去了趟东海,回来听说你去了我们道观,今天回来就过来问问你去我们道观干啥?”老五大咧咧的问道,他见惯了大官大将,这七品县丞他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
“二位贵客快请入内奉茶。”郭步平侧身弯腰,抬手请二人进门。
莫问进门之时再度看向微笑的站在一旁的中年男子,此人面相奇特,既有辅弼官相又有出世鹤容,其呼吸较常人要慢,表明其有一定的灵气修为却并不精深。
虽然这中年男子相貌奇特,莫问却没有过分在意,此人先前拱手之时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抱拳时右手反握左手拇指,这是道家稽首的姿势,换言之这个人哪怕不是道士也应该是居士,但他是受箓高功,在道家地位尊崇,寻常的道士和居士地位要低于他。
“王大人,请。”县官郭步平走到门前抬手冲那中年男子抬手。
穿堂过院来到后宅,只见后院拴着两匹高头大马,一仆从模样的人正在为马匹卸鞍,这两匹马神态悠闲,不似外出归来,当是有人本要离去,却临时延后了行程。
进得正屋,众人落座,到得此时莫问心中已经有了计较,先前县官上山必然是因为此人的缘故。
“王某久闻真人仙号,此番慕名而来未曾想竟然得见真人,此一见足慰平生矣。”那中年男子先行开口。
“真人容禀,王大人乃当朝右将军,先前下官前往宝山乃是为王大人引路。”郭步平在旁插嘴。
“相见便是缘法,不知王大人寻贫道所为何事?”莫问随口问道,右将军乃是一个三品官阶,不算小,不过在他眼里也算不上大。
那中年男子出言说道,“回真人问,自王某先祖始,王家便一直崇奉黄老,尊奉道教,王某亦然,此前王某曾遍访高道隐修,却一直不曾得窥道家精真,亦不得通解心中茅塞,此番冒昧前来乃是为了求教于真人,亦想将心中拙见说于真人断衡。”
莫问闻言未置可否,虽然此人谈吐从容,气度不凡,他却并无与之深谈的想法,因为此人年纪不小了,心中的疑惑必然自心中郁结多年,只字片语很难解其疑惑。而道法为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他也不愿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
“王大人与张洞之将军乃是世交好友,并列文武。”郭步平见莫问兴趣索然,急忙出言希望促成。
“敢问王大人名讳?”莫问皱眉侧目,张洞之乃晋国第一猛将,而文臣之中也有一位翘楚,乃千古奇才,文豪圣手。
“羲之……”
第四百七十四章 书圣王羲之
莫问闻言直身站起,冲王羲之弯腰深揖,行了俗人的后辈礼数,“原来先生便是那晋国书圣王逸少,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失敬失敬。”
“真人乃大德高功,超然高洁,王某只是道家信众,能够得见真人乃末进造化,无量天尊。”王羲之起身离座冲莫问行弯腰稽首大礼。
“三位稍候,下官前去准备酒宴。”郭步平眼见二人惺惺相惜,急忙下去准备酒席。
“从简。”莫问王羲之直身转头异口同声,言罢,相视大笑。
老五在旁不明所以,莫问多年未曾行过读书人的礼数,更没有执后辈之礼,心中疑惑就偷偷拉扯莫问衣角,“老爷,他很厉害吗?”
“厉害,厉害,王大人乃千古奇才,行书笔墨天下第一,为万千学子之楷模,为笔墨成神之书圣!”莫问正色说道,王羲之成名较早,当年他尚在西阳县之时王羲之已经名扬天下。
老五闻言哦了一声没了下文,他不是读书人,不知王羲之名头之大,只是隐约感觉这个名字有些耳熟。
“真人如此赞誉令王某汗颜。”王羲之有些惶恐,他知道自己的名气很大,却没料到莫问会对他如此尊崇。
“贫道修行之前乃是书生学子,生平最佩服的便是先生,不瞒先生知道,贫道当年曾多次临摹先生字帖,奈何天赋有限,不但不得神髓,连皮毛都不曾沾得。”莫问愉快的说道,他佩服王羲之有两个原因,一是此人字写的好,委婉含蓄,遒美挺秀,流畅自然。二是佩服此人的毅力,此人在书法上倾注了毕生心血,就书法一道而言,此人已经登峰造极。
不管在哪一方面,能够做到登峰造极的人都值得尊重,世人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跟风模仿,心神分散,别人干什么他也跟着去干什么,毫无定性,摇摆不定。此举不但蹉跎了岁月,还限制了自己的成就,为人一世,当找到适合自己天赋的行业,并在这一行业上面专心求精,凭借毅力和努力最终达到别人达不到的高度,只要做到这一点,不但能够安身立命还可名垂千古。所选择的行业并无贵贱之分,说到底他不过是个道士,王羲之不过是个写字的,欧冶子也不过是个打铁的,华佗也就是个治病的大夫,但是他们在这一寻常的行业里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高度,所以他们就成了真人,圣手,大师,神医。
“今日得见真人,彷如穷徒进了宝山,此番定要问道于真人,解惑于朝夕。”王羲之亦十分欢喜,他对莫问的钦佩绝不少于莫问对他的敬佩。
“贫道年岁尚轻,参悟所得很是有限,当与先生同思共议。”莫问正色说道,王羲之的出现令他找到了一个最为适合的交谈对象,王羲之是道家信众,与王羲之的探讨有利于日后与孔雀王确定道家与佛家的定位和划分。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此番是王某问道,真人是先生,王某是学生。”王羲之说道。
二人说的愉快,老五听的头大,他听不惯这种咬文嚼字的交谈,找了个借口跑出去跟那喂马的仆从说话去了。
“今日得见先生,定要请先生留下几幅墨宝,以为上清观百世流传。”莫问笑道。
“王某来时已然誊下道德经,上清经,阴符经,内经四部经文,以为见面之礼,先前寻真人不得,本想离去,已经交与郭县丞让他寻机转交真人,未曾想真人竟然鹤驾来到,当真是天意如此,若是真人晚来片刻,王某便无缘得见了。”王羲之说道。
“贫道愧受。”莫问抬手道谢,王羲之的墨宝世人斥千金而不得一字,他竟然誊写了四部道教经文,价值连城自不必说,其自身的影响对道教是一个莫大的正面宣传,王羲之是书圣,是文豪,是公认的智者,是一只站在道教枝头的喜鹊,信众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一个宗教的优劣,还要看信奉教派的都是些什么人,煽动一群愚蠢的鸭子容易,吸引一只聪明的喜鹊困难。
“真人莫忙,王某是有所图的,王某的一干友人皆尚儒道,知道王某要来寻仙访道,便将一干随身物件交由王某,希冀能得真人亲手开光。”王羲之说道。
“好说,尽数取来。”莫问痛快答应,开光乃道家独有科仪,只有道士可以为之,僧尼无有开光能力,因为佛教压根儿就没有开光一说。
王羲之直身站起,命门外的仆从取来行李,自其中拿出精雅器物若干件,有十二子无患子流珠,八十一子珍珠流珠,三百六十五子诵经麻豆流珠,玉石握件,葫芦握件等,都是些文人所用的闲物和装饰。
莫问逐一拿过观看审视,剔除了一件玉石老子像,一挂一百零八子流珠和一件露胸木雕歌伎,仙人法像只能置于吉位焚香供奉,绝不能作为装饰把玩佩戴,此为大不敬的举动,不但毫无益处还会招灾惹祸。一百零八为佛珠数量,他不愿为佛珠开光。而歌伎地位卑贱,他也不愿授之灵气。
开光的过程很繁琐,与画符的过程类似,事先需要斋戒,净口,沐浴,还要告祭天地,念诵大量经文,但莫问并没有遵循这一过程,而是化繁为简,于每件器物之中传入些许灵气便将器物还与王羲之,开光的本质是将开光道士自身的灵气转移一部分到某件器物上,以此达到驱邪和迎接的目的,所谓迎接就是接收天地灵气,除了末世,天地灵气一直存在,但只有练气的修行中人能够接收,开光就如同给了对方一个承接灵气的小型器皿,可以被动接收少量的天地灵气。
开光毕了,郭县丞进门,请示二人是否开席,午饭很简陋,一只鸡和三样素菜,酒也是浊酒,休说这里只是边陲小城,眼下是灾年,就是朝中官员生活也极为清苦。
众人简单的吃过午饭,莫问向王羲之发出邀请,那县官将原本要代转的四部经书恭敬的交予莫问,莫问和老五引了王羲之及其仆从西行回返上清观。
“真人道法通天,眼下久旱无雨,真人何不起坛作法求些雨水下来?”王羲之行走之时出言问道。
莫问闻言尚未答话,老五就自旁边接过话头,“前几天我家老爷去了趟东海龙宫,为的就是下雨的事儿,事情办的差不多了。”
王羲之闻言欣慰颌首,他比莫问大的多,四五十岁的人相对沉稳。
“王某虽然崇儒尚道,也曾静思推研,奈何天赋有限,始终不得道家神髓,此番见到真人,有诸多疑问要向真人请教。”王羲之说道。
“倘若贫道猜的不错,先生最想问的当是生死。”莫问缓步前行。
王羲之闻言面露惊讶,“真人何出此言?”
“贫道曾拜读过先生新作《兰亭集序》,中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之语。”莫问随口说道,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把生死看成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短寿看成一样也是错误的。这句话表明了王羲之对生死的看重,也能看出他对天道的认知,生死本来就不一样,生就是好,死就是坏。长寿为好,短寿为坏。今生苦,寄希望于来世乃误人之谈。
“真人窥斑知豹,见叶知秋,实乃天人也。”王羲之语出真心。
“先生过誉了,先生有何疑问但说无妨,贫道当知无不言。”莫问出言说道。
王羲之听得莫问言语,垂眉低头,走过数十步之后方才开口,“我们自何处来,会往何处去?”
“自虚无中来,回虚无中去。”莫问答道。
王羲之问,“虚无为何?”
莫问答道,“为原始,为不变,为永恒。”
王羲之又问,“既然来去虚无,为何于世为人?”
莫问笑道,“此语若是由僧人回答,会曰‘既然食罢还饿,还食他作甚?’。”
王羲之笑道,“看来真人亦领教过他们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
莫问点头过后出言说道,“阴阳相交皆有生克,无有生克则虚无亦无,有生克方得长久,阴阳相交,阳盛则生男,阴盛则生女,世间万物与人间男女皆为阴阳衍生之物,无有衍生之物则天道难显,无有衍生之物则天道不寿。我等皆为阴阳衍生,存于世间只为齐全天道,推动乾坤。”
王羲之又问,“真人所说乃仙家俯视之言,身为凡人,我等存世意义何在?”
莫问随口答道,“七情六欲为生存之本,若无七情六欲,与死人有何区别,还活他作甚?忠孝仁义为正身之道,若无忠孝仁义与畜生何异,心不空乎?人生百年,各有归宿,多数碌碌归于虚无,少数凶徒被罚冥司,亦有个别智者参透天道,正身修行,克己复礼,跳出三界,摆脱五行,得以替天行道,得享永生存留。”
二人皆是聪慧之人,虽然交谈的极为深晦,彼此都能快速领会,故此交谈并无停顿,莫问言罢王羲之又问,“天地人是何关系?”
莫问说道,“天地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善恶,凡人感天地阴阳成魂,合父母阴阳生人,人性兼具善恶,为善者,寿终之后上善收容。为恶者,寿终之后下恶收纳。善恶不分则归于寂灭虚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羲之平和点头,人生其实就是一种选择,而上天所做的就是让你出生于世,给你一个选择的机会,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是什么。
莫问闻言点了点头,二人的交谈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王羲之必然有更加深奥的难题等他解答……
第四百七十五章 老子化胡经
莫问点头过后,王羲之没有立刻再问,行走两三里之后方才再度问道,“外邦教派的佛与菩萨是否真实存在?”
莫问闻言眉头微皱,王羲之问的这个问题极为敏感,当下大部分道人都将佛教的佛和菩萨当成子虚乌有,但他却清楚佛教的佛和菩萨是存在的,短暂的沉吟之后,莫问点头说道,“确实有之,而且他们亦有神通威能。”
王羲之听得莫问言语并未感到惊讶,随即又问,“佛为何物?”
莫问说道,“天玄地黄,宇宙洪荒,先生当知道这天地之间并非只有华夏一脉,还有诸多外族蛮邦,三清执掌且只掌华夏之事,外邦生灵自有外邦神灵管束,那佛教的佛与菩萨乃外邦神灵。”
王羲之闻言停了下来,莫问随之止步,只见王羲之转身冲他深深稽首,“真人有如此博容胸襟,何愁道统不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