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节
等胡德茂等人来后,照例是一番例行公事的对话后,才切入这赈济粮的事情。
对此,魏王早有章程,推说多地大旱,寻水寻柴不易,百姓们早就饿得够呛,换了粮还要回去做成吃食,太耗费人力物力,不如由官府代之,这样一来既省了物也省了力。
本就吃不饱肚子,很多百姓为了抗饿,都是能不动就不动,这件事大家也都是知道的。再来,做一顿饭要花费许多柴火,十户人家就要花十倍的数量,不如一起的省力。
之前没有赈济粮发放,很多地方的树皮都被吃光了,如今为了做顿饭再去砍树,难道说过了今年明年就不过了?还有马上就要入冬,又是大量花费柴炭的季节,能省就省。
这理由太过充足,唯一的弊端就是下面的吏役多添了差事。
可食君俸禄,为朝廷办事乃是理所应当,要不然外面那么多人挨饿,有皇差在身的,却没有几个人挨饿。
如此这般以来,胡德茂等人自然说不出个不字,倒是有人想探得背后的隐秘,可惜一无所得。
悻悻而归,不欢而散。
等出了广丰仓,赵天放便以有公务在身,和其他人分散了。
回到府衙后,赵大与他说起方才发生之事。
赵大是赵天放的心腹随从,对于自家老爷和其他大人之间的官司也都一清二楚,自然心疼老爷夹在中间难做人的处境。
“老爷,小的瞧那周大人快狗急跳墙了。”
赵天放取下官帽,从赵大手里接过帕子擦了汗,才道:“噤声!这些事心知肚明便罢,不得随意乱说。”
赵大委屈道:“小的也是心疼老爷,瞧方才在中丞大人那里,姓周的见旁人不接话,便拿了老爷做筏子。”
“你既明白,那就更不能乱说了,这争储之事本就不是我等能参与的,里面的水太深。你看着那周会似是被人所使,谁又知他打的什么主意,还有中丞大人等,为何不接他的话?还不是此事关系重大,谁也不敢轻易投诚。所以多说多错,不如少说少错,把精力都放在度过这灾年上头。”
“那大人的意思是,中丞大人他们也不是想合起伙来对付钦差大人?”见老爷看着自己,赵大讪讪地挠了挠头,嗫嚅道:“那小的见他们私下和那些富户们走动,还不是给他们撑腰想让他们拒了朝廷捐输,不然吃了熊心豹子胆连钦差都敢拒,小的还以为还以为……”
“还以为什么?”赵天放摇摇头,苦笑一声:“不过是有人隔岸观火,有人推波助澜,有人幸灾乐祸,还有人想坐收渔翁之利。”
这话说得太高深,赵大像是明白了什么,却又不太明白。
安静地坐了会儿,赵天放突然又道:“不过这一切都和咱们没关系,我们只要不搀和进去就行了。对了,你去寻一个赈济窝窝来,我总觉得这事有蹊跷。”
第126章
赵大很快就寻来了一个赈济粮窝窝。
赵天放拿在手里细细端详——
整体是为棕黄色, 隐隐有点泛黑。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 因为粗粮做的窝窝头大多都是这样,顶多就是颜色有些差异。
赵天放也是寒门出身, 知道一些穷苦人家粮食不够吃, 平日里打了粮食,拿去磨面都会磨得特别粗。家境好的还会去了壳, 家境不好的连壳一起磨, 吃了拉嗓子是肯定的,但总比饿肚子的强。
以他的眼光来看, 这窝窝就是连壳一起磨的高粱面,里面可能还掺了麦麸或者稻糠之类的物什。
这么想着, 他掰了一块下来尝了尝。
果然。也许他已经很久没吃过这种粗鄙的食物了,但记忆中的味道却无法磨灭,其中也许还有些差异,但赵天放已经确定这窝窝没有什么不寻常之处。
可为何魏王会大费周章弄出这种窝窝头当赈济粮来发,难道真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
大抵是在官场上混迹久了,赵天放总觉得这其中有蹊跷,可到底有什么蹊跷,他暂时还想不出来, 却是不由地松了一口气。
不管怎样,有了钦差借来的这批粮食,短暂时间里是不会缺粮了, 至于钦差的这批粮是真是假, 数量有多少, 这都不是他能揣摩的,他只要看着不让治下乱了即可。
*
就在赵天放拿着一块窝窝头揣摩的同时,其他几人也都在这么干着。
他们还不如赵天放,只看那窝窝头粗鄙的样子,就无法入口,自然也不会像赵天放那样亲自去尝。
让身边下人去尝,得来的结论是没有任何异常之处。
当然也不是没有,因为这窝窝太拉嗓子,还得出一个钦差借来的粮食不太充裕的结论。可转念一想,现在到处都缺粮,粗粮也是粮,反正是给饥民们吃的,也就不要这么穷讲究了。
周会还有点不信邪,将手下手里把窝窝抢了过来,刚往嘴里送了一块,只嚼了两下,就呸的一口吐在地上。
“这钦差到底想干什么!”他一把将窝窝砸在地上,烦躁地骂道:“让你们办的事也没办好,你说要你们有什么用。”
他身边站着两个人,一个五大三粗、身材魁梧,一个瘦得像猴,不光身材瘦小,脸也极为消瘦,配着一双吊梢眼,一看就是歪主意特别多的人。
果然还是瘦猴先说话了,不像那身材魁梧的壮汉,低头站在那儿像个鹌鹑。
“大人,也实在怪不得小的们,也是邪了门,每次往外放出点什么流言,那钦差总能整出些动静。像前头那以虫换粮,好不容易小的找人在乡下煽动饥民,怂恿他们往太原城来,也好给他个下马威,谁知他折腾出个以虫换粮。一听说有粮食换了,百姓都去捉虫了,他们也不敢来围城。还有这回,说官府没粮了根本没人信,好不容易将消息传得沸沸扬扬,钦差又把粮食借来了,这下更没人信了。”
其实说白了,这也与底层百姓的‘愚性’有关,他们的要求真不高,只要能吃饱肚子,只要不是被逼上绝路,民不与官斗,自古以来的俗语,恰恰也是一些底层百姓的心声。
所以在有希望的情况下,即使有人故意煽动,他们也不太敢去围攻官府。
而周会也不是没动其他手脚,明面上他不敢乱来,只能私下搞点见不得人的把戏,可惜魏王行事太过周密,各州县以虫换粮的任务皆有当地父母官领命,还立了军令状。一旦出了意外,谁立军令状谁全责,所以谁也不敢在里面动手脚。
毕竟一旦出事,丢的不光是官,还有自己的命。
除了煽动饥民,故意激发民乱外,还能做手脚就是让魏王借不来粮,可谁曾想人家不在山西借,竟从外面借了来。
“大人,这是在不怪小的,还不是那钦差太过狡猾。”瘦猴哭丧着脸说。
周会转头就给了他一巴掌,骂道:“不怪你们怪谁?还不是你们办事不利!”骂骂咧咧地骂了一阵,他又道:“都暂时消停些,还是等京中的消息来了再说,我瞅着那几个莫是要倒戈,老爷才没有那么蠢,事情没办成还把自己赔进去。”
“大人睿智,不过小的还有一计。”
周会斜着眼看他:“还有什么计?”
瘦猴连连陪笑:“小的估摸钦差这次没借到多少粮,不然窝窝能这么拉嗓子,那运送来的粮食里恐怕有虚。”
“有虚?”周会挑眉。
“是啊,您瞧瞧,若是没有虚,他何必如此慎重其事,生怕别人碰了粮食,还把赈济粮换成窝窝。谁傻啊,自己给自己找事做,肯定是粮食不够,所以李代桃僵,拿猪食充数,又怕人知道,才会这般欲盖弥彰。”
周会皱着眉,摩挲着八字胡:“继续说。”
瘦猴咽了咽口水,道:“钦差拿猪食充当赈济粮发给饥民,这事若是被外人所知,您说他还能拉拢民心?”
周会想了想,突然给他一脚:“你别哄骗老子,这东西让你看是猪食,对那些快饿死的人来说,那就是能活命的东西。那些愚民会管是不是猪食,只要能让他们活命,就闹不出什么大乱子。”
瘦猴挨了一脚,还要陪笑:“大人,此言差矣,您想我们已经错失了先机,让钦差给哄骗过来,如今那地方被钦差的人把守着,咱们也探不出虚实。可那地方以前不是咱们的地盘吗?若是费点力气,肯定能探出点东西来。若是大人能当众识破对方的诡计,到时候动静闹大一点,咱们再到后面添把柴。
“这戏当然不是给那些愚民们看的,而是给那几位大人,您不说他们骑墙两边张望,时时刻刻都能反水,这次他们变了态度是因为钦差弄来的粮食,可若是让他们知道这粮食有虚,是钦差弄虚作假。所谓一次不中百次不用,到时候谁还会相信钦差,只要他们不被钦差拉拢去,这事就算咱们赢了。”
周会听得眉梢直跳,但瘦猴瞅着他那样,似乎是有点意动。
果然周会转瞬变了脸色,笑骂道:“会不会用词,什么一次不中的,是一次不忠。”
瘦猴装作委屈的样子,道:“小的这不也是受大人的教诲,只可惜小的不通文墨,连大人半成都学不会,反倒闹了笑话。不过小的说得就是那个意思,要让那些大人知道钦差没那个本事弄来粮,他们以后还能信钦差?只要弄不来粮,再过阵子肯定乱,一旦乱了,大人的事就算办成了。”
周会摸了摸八字胡,想了半晌后,点点头:“那行,这事就交由你去办了。”
瘦猴得了差,得意自是不用说。
*
送走胡德茂等人后,魏王在原地站了半晌,才往回走。
自打入主这广丰仓,他就没再回巡抚衙门了,住处就设在后面的一处小院里。十分简陋,舒适度肯定比不上巡抚衙门,但还能住人,不过现在也计较不了那么多。
等魏王回到临时辟出来的书房,书房里正有人等他。
正是霍五。
霍五本是魏王心腹,娶了知秋以后,依旧在王府当差,管着王府的护卫队。这次魏王出行山西,并没有带他一同,而是留他在京中护卫府中的安全,谁知这次他竟押送粮食来了山西。
“说说,怎么是你来了,王妃呢?”
魏王太切中要害,霍五也心知肚明瞒不过,只得抬头看了魏王一眼,低声道:“是王妃让属下来的。”
“她人呢?”
“王妃……王妃……”霍五的头越垂越低,直至终于承受不住压力,方袒露实言,“王妃去了江苏。”
“江苏?”
“王妃在苏州。”这下,霍五可是把知道的所有事都吐出来了。
魏王的脸顿时黑了,范晋川如今就在苏州。
*
其实魏王在出行山西之前,是做了两手准备。
明知晓山西之行难上加难,他自然不会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表面上他只身前往山西,实则暗地里命人拿了他的手书前往他省借粮。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事本是被他托付给了左奕,谁知竟被凤笙拦截下了。
“王妃说,她在江浙一带还有几分人脉,由她出面想必能筹到一些粮食,至于两位小公子,王妃托付给了皇贵妃娘娘,由皇贵妃的看护,想必不会出什么事。且还有德全看着,属下也留了不少人在府里,殿下不用担忧。”
可惜这些话非但没起任何作用,反而让魏王浑身都是低气压。
也许霍五不明白,但魏王很清楚凤笙为何这次会亲自出山,连着几年到处都在闹灾,所以想从别的省借来粮,可谓是难之又难,尤其暗里还有那么多人等着给他下绊子。
虽近些年逐渐从‘苏湖熟天下足’,慢慢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但江浙一带常年风调雨顺,即使偶尔有些灾情发生,也不会缺粮。而范晋川如今已做到江苏布政使的位置,也许从他的手里,能借到一批粮。
这次湖广两地也遭了灾,恐怕自身都难保,所以魏王之前的布置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却唯独忽略了江苏。
若说这不是偏见,恐怕谁都不相信。
可能凤笙恰恰就是知道这些,才会亲自出山。
魏王明明知道这样做没什么错,但只要一想到妻子要去会见旧情人,就满肚子都是气,也因此他身上的低气压连着几日都不散,反倒让自以为洞悉钦差空城计的某些人又心思忐忑了起来,忍不住想是不是猜错了。
不得不说,这也算是错打错着吧。
第127章
而另一边, 凤笙已经到了苏州。
江南不愧是整个大梁最富饶的地方, 哪怕外面因为天灾闹得沸沸扬扬,似乎对这里都没有什么影响。
除了米价涨了不少, 普通百姓少不了会怨声载道,但局势相对稳定,可以看出当地官府还是有所作为的。
凤笙到了后,只是略微休整了一下, 就带着人上街去了, 这些情形都是她到了后了解来的,同时她也没忘吩咐人给范晋川递拜帖。
为了怕走漏风声用的是她的名帖。
她曾经名帖,方凤甫的。
对此,魏王早有章程,推说多地大旱,寻水寻柴不易,百姓们早就饿得够呛,换了粮还要回去做成吃食,太耗费人力物力,不如由官府代之,这样一来既省了物也省了力。
本就吃不饱肚子,很多百姓为了抗饿,都是能不动就不动,这件事大家也都是知道的。再来,做一顿饭要花费许多柴火,十户人家就要花十倍的数量,不如一起的省力。
之前没有赈济粮发放,很多地方的树皮都被吃光了,如今为了做顿饭再去砍树,难道说过了今年明年就不过了?还有马上就要入冬,又是大量花费柴炭的季节,能省就省。
这理由太过充足,唯一的弊端就是下面的吏役多添了差事。
可食君俸禄,为朝廷办事乃是理所应当,要不然外面那么多人挨饿,有皇差在身的,却没有几个人挨饿。
如此这般以来,胡德茂等人自然说不出个不字,倒是有人想探得背后的隐秘,可惜一无所得。
悻悻而归,不欢而散。
等出了广丰仓,赵天放便以有公务在身,和其他人分散了。
回到府衙后,赵大与他说起方才发生之事。
赵大是赵天放的心腹随从,对于自家老爷和其他大人之间的官司也都一清二楚,自然心疼老爷夹在中间难做人的处境。
“老爷,小的瞧那周大人快狗急跳墙了。”
赵天放取下官帽,从赵大手里接过帕子擦了汗,才道:“噤声!这些事心知肚明便罢,不得随意乱说。”
赵大委屈道:“小的也是心疼老爷,瞧方才在中丞大人那里,姓周的见旁人不接话,便拿了老爷做筏子。”
“你既明白,那就更不能乱说了,这争储之事本就不是我等能参与的,里面的水太深。你看着那周会似是被人所使,谁又知他打的什么主意,还有中丞大人等,为何不接他的话?还不是此事关系重大,谁也不敢轻易投诚。所以多说多错,不如少说少错,把精力都放在度过这灾年上头。”
“那大人的意思是,中丞大人他们也不是想合起伙来对付钦差大人?”见老爷看着自己,赵大讪讪地挠了挠头,嗫嚅道:“那小的见他们私下和那些富户们走动,还不是给他们撑腰想让他们拒了朝廷捐输,不然吃了熊心豹子胆连钦差都敢拒,小的还以为还以为……”
“还以为什么?”赵天放摇摇头,苦笑一声:“不过是有人隔岸观火,有人推波助澜,有人幸灾乐祸,还有人想坐收渔翁之利。”
这话说得太高深,赵大像是明白了什么,却又不太明白。
安静地坐了会儿,赵天放突然又道:“不过这一切都和咱们没关系,我们只要不搀和进去就行了。对了,你去寻一个赈济窝窝来,我总觉得这事有蹊跷。”
第126章
赵大很快就寻来了一个赈济粮窝窝。
赵天放拿在手里细细端详——
整体是为棕黄色, 隐隐有点泛黑。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 因为粗粮做的窝窝头大多都是这样,顶多就是颜色有些差异。
赵天放也是寒门出身, 知道一些穷苦人家粮食不够吃, 平日里打了粮食,拿去磨面都会磨得特别粗。家境好的还会去了壳, 家境不好的连壳一起磨, 吃了拉嗓子是肯定的,但总比饿肚子的强。
以他的眼光来看, 这窝窝就是连壳一起磨的高粱面,里面可能还掺了麦麸或者稻糠之类的物什。
这么想着, 他掰了一块下来尝了尝。
果然。也许他已经很久没吃过这种粗鄙的食物了,但记忆中的味道却无法磨灭,其中也许还有些差异,但赵天放已经确定这窝窝没有什么不寻常之处。
可为何魏王会大费周章弄出这种窝窝头当赈济粮来发,难道真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
大抵是在官场上混迹久了,赵天放总觉得这其中有蹊跷,可到底有什么蹊跷,他暂时还想不出来, 却是不由地松了一口气。
不管怎样,有了钦差借来的这批粮食,短暂时间里是不会缺粮了, 至于钦差的这批粮是真是假, 数量有多少, 这都不是他能揣摩的,他只要看着不让治下乱了即可。
*
就在赵天放拿着一块窝窝头揣摩的同时,其他几人也都在这么干着。
他们还不如赵天放,只看那窝窝头粗鄙的样子,就无法入口,自然也不会像赵天放那样亲自去尝。
让身边下人去尝,得来的结论是没有任何异常之处。
当然也不是没有,因为这窝窝太拉嗓子,还得出一个钦差借来的粮食不太充裕的结论。可转念一想,现在到处都缺粮,粗粮也是粮,反正是给饥民们吃的,也就不要这么穷讲究了。
周会还有点不信邪,将手下手里把窝窝抢了过来,刚往嘴里送了一块,只嚼了两下,就呸的一口吐在地上。
“这钦差到底想干什么!”他一把将窝窝砸在地上,烦躁地骂道:“让你们办的事也没办好,你说要你们有什么用。”
他身边站着两个人,一个五大三粗、身材魁梧,一个瘦得像猴,不光身材瘦小,脸也极为消瘦,配着一双吊梢眼,一看就是歪主意特别多的人。
果然还是瘦猴先说话了,不像那身材魁梧的壮汉,低头站在那儿像个鹌鹑。
“大人,也实在怪不得小的们,也是邪了门,每次往外放出点什么流言,那钦差总能整出些动静。像前头那以虫换粮,好不容易小的找人在乡下煽动饥民,怂恿他们往太原城来,也好给他个下马威,谁知他折腾出个以虫换粮。一听说有粮食换了,百姓都去捉虫了,他们也不敢来围城。还有这回,说官府没粮了根本没人信,好不容易将消息传得沸沸扬扬,钦差又把粮食借来了,这下更没人信了。”
其实说白了,这也与底层百姓的‘愚性’有关,他们的要求真不高,只要能吃饱肚子,只要不是被逼上绝路,民不与官斗,自古以来的俗语,恰恰也是一些底层百姓的心声。
所以在有希望的情况下,即使有人故意煽动,他们也不太敢去围攻官府。
而周会也不是没动其他手脚,明面上他不敢乱来,只能私下搞点见不得人的把戏,可惜魏王行事太过周密,各州县以虫换粮的任务皆有当地父母官领命,还立了军令状。一旦出了意外,谁立军令状谁全责,所以谁也不敢在里面动手脚。
毕竟一旦出事,丢的不光是官,还有自己的命。
除了煽动饥民,故意激发民乱外,还能做手脚就是让魏王借不来粮,可谁曾想人家不在山西借,竟从外面借了来。
“大人,这是在不怪小的,还不是那钦差太过狡猾。”瘦猴哭丧着脸说。
周会转头就给了他一巴掌,骂道:“不怪你们怪谁?还不是你们办事不利!”骂骂咧咧地骂了一阵,他又道:“都暂时消停些,还是等京中的消息来了再说,我瞅着那几个莫是要倒戈,老爷才没有那么蠢,事情没办成还把自己赔进去。”
“大人睿智,不过小的还有一计。”
周会斜着眼看他:“还有什么计?”
瘦猴连连陪笑:“小的估摸钦差这次没借到多少粮,不然窝窝能这么拉嗓子,那运送来的粮食里恐怕有虚。”
“有虚?”周会挑眉。
“是啊,您瞧瞧,若是没有虚,他何必如此慎重其事,生怕别人碰了粮食,还把赈济粮换成窝窝。谁傻啊,自己给自己找事做,肯定是粮食不够,所以李代桃僵,拿猪食充数,又怕人知道,才会这般欲盖弥彰。”
周会皱着眉,摩挲着八字胡:“继续说。”
瘦猴咽了咽口水,道:“钦差拿猪食充当赈济粮发给饥民,这事若是被外人所知,您说他还能拉拢民心?”
周会想了想,突然给他一脚:“你别哄骗老子,这东西让你看是猪食,对那些快饿死的人来说,那就是能活命的东西。那些愚民会管是不是猪食,只要能让他们活命,就闹不出什么大乱子。”
瘦猴挨了一脚,还要陪笑:“大人,此言差矣,您想我们已经错失了先机,让钦差给哄骗过来,如今那地方被钦差的人把守着,咱们也探不出虚实。可那地方以前不是咱们的地盘吗?若是费点力气,肯定能探出点东西来。若是大人能当众识破对方的诡计,到时候动静闹大一点,咱们再到后面添把柴。
“这戏当然不是给那些愚民们看的,而是给那几位大人,您不说他们骑墙两边张望,时时刻刻都能反水,这次他们变了态度是因为钦差弄来的粮食,可若是让他们知道这粮食有虚,是钦差弄虚作假。所谓一次不中百次不用,到时候谁还会相信钦差,只要他们不被钦差拉拢去,这事就算咱们赢了。”
周会听得眉梢直跳,但瘦猴瞅着他那样,似乎是有点意动。
果然周会转瞬变了脸色,笑骂道:“会不会用词,什么一次不中的,是一次不忠。”
瘦猴装作委屈的样子,道:“小的这不也是受大人的教诲,只可惜小的不通文墨,连大人半成都学不会,反倒闹了笑话。不过小的说得就是那个意思,要让那些大人知道钦差没那个本事弄来粮,他们以后还能信钦差?只要弄不来粮,再过阵子肯定乱,一旦乱了,大人的事就算办成了。”
周会摸了摸八字胡,想了半晌后,点点头:“那行,这事就交由你去办了。”
瘦猴得了差,得意自是不用说。
*
送走胡德茂等人后,魏王在原地站了半晌,才往回走。
自打入主这广丰仓,他就没再回巡抚衙门了,住处就设在后面的一处小院里。十分简陋,舒适度肯定比不上巡抚衙门,但还能住人,不过现在也计较不了那么多。
等魏王回到临时辟出来的书房,书房里正有人等他。
正是霍五。
霍五本是魏王心腹,娶了知秋以后,依旧在王府当差,管着王府的护卫队。这次魏王出行山西,并没有带他一同,而是留他在京中护卫府中的安全,谁知这次他竟押送粮食来了山西。
“说说,怎么是你来了,王妃呢?”
魏王太切中要害,霍五也心知肚明瞒不过,只得抬头看了魏王一眼,低声道:“是王妃让属下来的。”
“她人呢?”
“王妃……王妃……”霍五的头越垂越低,直至终于承受不住压力,方袒露实言,“王妃去了江苏。”
“江苏?”
“王妃在苏州。”这下,霍五可是把知道的所有事都吐出来了。
魏王的脸顿时黑了,范晋川如今就在苏州。
*
其实魏王在出行山西之前,是做了两手准备。
明知晓山西之行难上加难,他自然不会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表面上他只身前往山西,实则暗地里命人拿了他的手书前往他省借粮。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事本是被他托付给了左奕,谁知竟被凤笙拦截下了。
“王妃说,她在江浙一带还有几分人脉,由她出面想必能筹到一些粮食,至于两位小公子,王妃托付给了皇贵妃娘娘,由皇贵妃的看护,想必不会出什么事。且还有德全看着,属下也留了不少人在府里,殿下不用担忧。”
可惜这些话非但没起任何作用,反而让魏王浑身都是低气压。
也许霍五不明白,但魏王很清楚凤笙为何这次会亲自出山,连着几年到处都在闹灾,所以想从别的省借来粮,可谓是难之又难,尤其暗里还有那么多人等着给他下绊子。
虽近些年逐渐从‘苏湖熟天下足’,慢慢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但江浙一带常年风调雨顺,即使偶尔有些灾情发生,也不会缺粮。而范晋川如今已做到江苏布政使的位置,也许从他的手里,能借到一批粮。
这次湖广两地也遭了灾,恐怕自身都难保,所以魏王之前的布置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却唯独忽略了江苏。
若说这不是偏见,恐怕谁都不相信。
可能凤笙恰恰就是知道这些,才会亲自出山。
魏王明明知道这样做没什么错,但只要一想到妻子要去会见旧情人,就满肚子都是气,也因此他身上的低气压连着几日都不散,反倒让自以为洞悉钦差空城计的某些人又心思忐忑了起来,忍不住想是不是猜错了。
不得不说,这也算是错打错着吧。
第127章
而另一边, 凤笙已经到了苏州。
江南不愧是整个大梁最富饶的地方, 哪怕外面因为天灾闹得沸沸扬扬,似乎对这里都没有什么影响。
除了米价涨了不少, 普通百姓少不了会怨声载道,但局势相对稳定,可以看出当地官府还是有所作为的。
凤笙到了后,只是略微休整了一下, 就带着人上街去了, 这些情形都是她到了后了解来的,同时她也没忘吩咐人给范晋川递拜帖。
为了怕走漏风声用的是她的名帖。
她曾经名帖,方凤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