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节
几个衙役有些委屈,看看魏王,又去看罗知县。
罗知县僵着笑脸,满脸不耐道:“让你们办事就是这么办事的?还不快把人挪回去!”
霍五走过来道:“行了,快把老人挪进去,不过是暂时落脚一晚,给殿下收拾出一间可以休息的地方就行,其他人随便将就一下。”
说着,他又命手下去安顿马,这茬算是过了。
自打进了这房子,王程就觉得处处都是诡异,又觉得兴师动众村民可怜,又想天气弄人只能如此,又怕钦差之尊嫌弃这房子埋汰,简直纠结得不行。
可不是埋汰吗?
可乡下地方就是这样,堂屋里有炕,烧炕得有灶,到处都是烟熏火燎后的黑黄。屋里只有一盏油灯,灯油还有浅浅的一层。点燃后,灯芯晕黄中带着青绿,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屋里闹鬼。
幸亏魏王的随从中大多都是见过血的侍卫和兵卒,男人们阳气大,倒也不怕这魑魅魍魉之说。
罗知县忙又使着衙役出去,说是找村民借油灯借米面。
这么多人,晚上总得有口吃的。
魏王没有嫌弃屋中脏乱,进了屋中在炕上坐下,其他人都站在屋里或门口,看着越发显得逼仄的让人喘不过气。
王程退了出去,想了想进了灶房。
他进去时,那农妇正在打儿子,说是打又不像,谁打人会一边打一边哭,巴掌也没有力气。
“这位大……大娘,孩子还小,就算犯了错,也犯不上打啊。”
王程本想劝劝,谁知那农妇一见他进来了,忙把儿子抱在怀里,母子俩目光警惕地看着他。
好吧,他又不是坏人。
待不下去了,王程只能又去了外面院子里。
侍卫们正在忙着喂马以及找地方安置马匹,院子里人进进出出十分忙乱。倒是霍五挺悠闲的,还是含着那根草,抄着手站在屋檐下看着。
“我看这村里的人都怪怪的,钦差大人想审案恐怕不容易。”王程凑到近前搭话。
霍五瞥了他一眼,似笑非笑:“确实不容易,所以晚上警惕点。”
王程挠了挠后脑勺,审案和晚上警惕点有什么干系?
过了会儿,出去寻物的衙役回来了,也不知他们从哪儿弄来的粮食,竟抱了一袋子面,还拎着一只鸡,两个腌菜坛子,说是只找到这些东西。
罗知县被气得不轻,还得强装出笑问有没有给村民银子,他们衙门里的人可不能拿百姓的东西。又连连摆手让他们去操持着做了,让大家好填肚子。
王程看罗知县那样,感觉如噎在喉,可他就是一个小书办,这里又不以他为首,也不好说什么,心里却打定主意回去定禀明府台大人。
这罗知县一看就不是个好官!
饭很快就做好了,高粱面的馒头,黄中泛着黑。
那鸡也被烧熟了,是专门给魏王做的,其他人就是馒头配咸菜疙瘩。一群人随便吃了些填肚子,就找地方安置了。
王程被安排跟几个侍卫同住一个屋。
都是大男人,都不太爱干净,赶了一天的路,脚肯定会出汗,所以靴子一脱,满屋子都是脚臭味儿。
关键他还不能说,只能强忍着。
炕太硬,也睡不着,尤其几个侍卫都打呼噜,那呼噜声还能拐弯,又让他长了见识。
想起霍五跟他说的话,王程翻过来覆过去更睡不着了,膀胱涨得难受,他忍了又忍,还是决定去茅房一趟。
门一开,寒风就卷了进来,里面带着沁人的凉意,还有细碎的雨点砸过来。
没有下雪,而是下雨了。
王程不知道茅房在哪儿,打算去外面随便找个地方解决,还没走几步,黑暗中就有人问他干什么。
他忙说明身份,又说自己想上茅厕。
黑暗中的人不再出声,他借着昏暗的月色抖抖索索出了土墙外面,刚解开腰带,想了想又往旁边走了一点。
一阵水声响起,解决完顿时舒服多了。
王程系上腰带,正打算进院子,突然见不远处有火光闪烁,隐隐约约还似乎有很多脚步声。
他忍不住一个激灵,忙奔回院子里就想叫人。可话还没出口,就被人突然从身后制住,堵住了嘴。
那制住他的人闷笑一声,拍了拍他肩膀。
王程回头看去,竟然是霍五。
院子里,还是寂静无声。
这时,正房的屋门突然大开,魏王穿着黑色披风站在那里。
王程的眼睛瞪得很大,霍五对他做了个手势,让他别出声,才上前低声禀报道:“殿下,咱们的人早就到了,等下就给他们来个瓮中捉鳖。”
接下来一切都是混乱的,反正王程是很混乱。
直到罗知县被五花大绑掼在堂屋的地上,王程见外面火光大作,似乎沉睡的村子一下子就醒了。有喊打喊杀声,有马儿嘶叫声,还有兵器撞击的声响及那刺耳的惨呼。
晕黄的灯光下,魏王坐在炕上,一手支着腿,面沉如水,却稳如泰山。
见此,王程也慢慢就不慌了。
不知过去了多久,那些动静终于没了,只有来来去去冗杂的脚步声,衬着摇晃的火光,显得人影幢幢。
一个身材高大穿着盔甲手提大刀的壮汉卷了进来,那刀上还滴着血,在晕黄的灯光下看着不显,只感觉一股血腥味迎面扑来。
“大人,属下幸不辱命。”
原来魏王在洞悉事情另有蹊跷后,也不是没防备的。
他虽不知道这其中还有什么内情,但知道要防着狗急跳墙,他有意试探,果然有人追过来了。
之后罗知县刻意带他们绕了远路,这更是让魏王意识到阳兴寨村那里可能有什么东西等着他。
也许是案子另有蹊跷,所以罗知县借口拖着他们,实际上是命人去找补,也或许是其他。不管怎样,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魏王从不做没把握的事。
而他这次他看似只带了二十个侍卫出行,实则还有一个队伍缀在后面护他的周全,就是因为他知道在这山西,想要他命的人有很多。
这队人马是山西都指挥使何隆成的人,由他手下的一个千户领队。
这次魏王出行山西赈灾,临行之前建平帝私下给他一道调动地方卫所驻军的圣旨。何隆成是建平帝的人,这也是为何魏王自打到山西后,何隆成便一直深居简出,不太愿意搀和周会那些人的事的原因所在。
罗知县的故意拖延,正中魏王下怀,走到半路时他便命一个侍卫私下了脱离队伍,去寻了后援。
果然到了阳兴寨村,事事都透着蹊跷,只是罗知县故意装模作样,魏王也就看着他演戏,直到有人夜袭,正好里应外合把这群人包饺子了。
罗知县脸色煞白。
他被五花大绑扔在地上,这么久了没一个人理会他,正是寒冬腊月,天冷得吓人,他早就被冻得浑身僵硬。
此时那壮汉进来,滴着血的大刀正好就在他面前,他被骇得目眦欲裂,一缩一缩地想往后退,却一动不能动。
这般情况下,自然是问什么说什么。
魏王派人连夜去捉拿孟新阳,整件事终于真相大白。
原来所谓的劫粮案,其实就是个陷阱,孟新阳响应朝廷招募运粮至边关,转头却寻了罗知县串通造了个假案。
他的借口是粮食其实他早已备好,谁知他出门办事之际,他那贪财的弟弟却眼馋市面上粮价高涨,把屯的粮都卖了出去。他拿到运军粮的文书,转头回家屯的粮却被卖光了,可朝廷的差事要办,不然这就是欺君之罪。
罗知县本就贪财,受了孟新阳的好处,便与他串通造假案。
为了让假案看起来没有破绽,还以抢粮的名义抓了阳兴寨村很多人。这也是为何里正家的家眷如此异常的原因,可那妇孺与那男童心知肚明狗官害人,却不敢诉冤,只当这些大人都是一丘之貉。
而劫粮案中的漏洞,其实是孟新阳故意留下的,就是为了引钦差前去查案。钦差前脚走,他转头就去威逼罗知县就范,就算罗知县不就范,他另还有后手,就不细说。
罗知县之所以会在路上故意拖延时间,是为了等孟新阳安排人在村里埋伏好。此地地处偏僻,等到晚上干什么都方便,到时候一把火下去,什么痕迹也都没了。
其实若不是孟新阳计划得这么周全,不要等到半夜三更夜深人静才下手,以魏王身边这点人手,援军又赶来不急,也不是不能成功。
可光天化日之下,行那暗杀钦差之事,实在太惊世骇俗,村里还有那么多村民,事后灭口也不方便,所以孟新阳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趁夜里下手好。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做贼心虚,也是所谓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孟新阳的背后定然还有其他人,他一个商人怎可能因为延误军粮之事便对钦差下手,这可是满门抄斩的大罪。
可能用上这样的人,还布下如此天罗地网,非寻常人所为。不过孟新阳也是个硬骨头,无论怎么严刑拷打都不招,倒是魏王借着那些暗杀他的人顺藤摸瓜,查到了忻州卫和巡检司。
孟新阳手头无人,光是靠些游勇散将就想杀掉钦差,无疑是痴人说梦。忻州靠近大同,大同乃九边之一,受军政管制,孟新阳只能借用地方卫所或者边关驻军的人。
魏王回到太原后,连施雷霆手段,何隆成也亲自出马筛查地方卫所,可就在查到边关驻军后,线索就断了,倒是对方弃车保帅把周会扔了出来,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周会是孟新阳招出来的。
按照他所言,周会是因为和魏王有私怨,才会挟怨报复。
他嫉恨魏王一到当地就夺了他的权,又三番二次给他难堪,周会大抵也心知肚明魏王回朝后不会放过他,索性先下手为强,利用孟新阳布局下手暗杀魏王。
至于孟新阳为何会和周会有所牵扯?
原来这孟新阳本就是山西人士,当年前朝的太祖皇帝鼓励开中法,山西人就靠着这开中法不知赚了多少银子,才会有后来的晋商富裕甲天下之说。
押送军粮至边关,一来山高水远车马劳顿,二来路上损耗太大,也因此有很多商人索性就近置地,雇佃户前来耕种,收粮后换取盐引。
这孟家便是其中之一。
周会是山西督粮道总粮官,本身就是和粮食打交道,孟家也是靠粮食发家,是山西最大的粮商之一。两人互通有无,暗中勾结压低市价,低价收高价卖,以陈粮充新粮倒卖官粮,合伙不知道赚了多少银子。
还另有腌臜事,就不细说,总而言之两人是一丘之貉。
照这么说来,周会因私人恩怨下手暗害钦差,也不是不能说过去。
可都知道这是敷衍之说,实则背后的原因再简单不过,就是有人想要魏王的命。
至于是哪些人?左不过就是那几个。
但案子已经查不下去了,只能就此结案。
如今边关正在打仗,生了内乱只会延误军机,谁也担当不起。再来山西现在还是抗灾之际,本身就以维稳为主,也不能生出太多乱子,不然就本末倒置了。
所以魏王只能吃下这个闷亏。
不过倒还有两个意外之喜,算是附带福利。
一是孟新阳犯下如此重罪,孟家自然是要抄家的。这次抄家是魏王命手下心腹亲自前去监督,从孟家的粮仓里抄出一批数量不少的粮食。
至于另外一喜——因钦差雷霆手段,连孟家都被抄了,甭管内情如何,当地有不少商人都不免杯弓蛇影。
本来就有许多商人喜欢发国难财,所以有人手里捂着不少粮,打算的是借机赚个高价,谁知钦差到山西后,先是广发赈济粮,又出高压手段勒令各地粮行粮店,不经官府允许,不准私下卖粮。
这些粮食顿时变成了烫手山芋,又不敢往外放。
罗知县僵着笑脸,满脸不耐道:“让你们办事就是这么办事的?还不快把人挪回去!”
霍五走过来道:“行了,快把老人挪进去,不过是暂时落脚一晚,给殿下收拾出一间可以休息的地方就行,其他人随便将就一下。”
说着,他又命手下去安顿马,这茬算是过了。
自打进了这房子,王程就觉得处处都是诡异,又觉得兴师动众村民可怜,又想天气弄人只能如此,又怕钦差之尊嫌弃这房子埋汰,简直纠结得不行。
可不是埋汰吗?
可乡下地方就是这样,堂屋里有炕,烧炕得有灶,到处都是烟熏火燎后的黑黄。屋里只有一盏油灯,灯油还有浅浅的一层。点燃后,灯芯晕黄中带着青绿,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屋里闹鬼。
幸亏魏王的随从中大多都是见过血的侍卫和兵卒,男人们阳气大,倒也不怕这魑魅魍魉之说。
罗知县忙又使着衙役出去,说是找村民借油灯借米面。
这么多人,晚上总得有口吃的。
魏王没有嫌弃屋中脏乱,进了屋中在炕上坐下,其他人都站在屋里或门口,看着越发显得逼仄的让人喘不过气。
王程退了出去,想了想进了灶房。
他进去时,那农妇正在打儿子,说是打又不像,谁打人会一边打一边哭,巴掌也没有力气。
“这位大……大娘,孩子还小,就算犯了错,也犯不上打啊。”
王程本想劝劝,谁知那农妇一见他进来了,忙把儿子抱在怀里,母子俩目光警惕地看着他。
好吧,他又不是坏人。
待不下去了,王程只能又去了外面院子里。
侍卫们正在忙着喂马以及找地方安置马匹,院子里人进进出出十分忙乱。倒是霍五挺悠闲的,还是含着那根草,抄着手站在屋檐下看着。
“我看这村里的人都怪怪的,钦差大人想审案恐怕不容易。”王程凑到近前搭话。
霍五瞥了他一眼,似笑非笑:“确实不容易,所以晚上警惕点。”
王程挠了挠后脑勺,审案和晚上警惕点有什么干系?
过了会儿,出去寻物的衙役回来了,也不知他们从哪儿弄来的粮食,竟抱了一袋子面,还拎着一只鸡,两个腌菜坛子,说是只找到这些东西。
罗知县被气得不轻,还得强装出笑问有没有给村民银子,他们衙门里的人可不能拿百姓的东西。又连连摆手让他们去操持着做了,让大家好填肚子。
王程看罗知县那样,感觉如噎在喉,可他就是一个小书办,这里又不以他为首,也不好说什么,心里却打定主意回去定禀明府台大人。
这罗知县一看就不是个好官!
饭很快就做好了,高粱面的馒头,黄中泛着黑。
那鸡也被烧熟了,是专门给魏王做的,其他人就是馒头配咸菜疙瘩。一群人随便吃了些填肚子,就找地方安置了。
王程被安排跟几个侍卫同住一个屋。
都是大男人,都不太爱干净,赶了一天的路,脚肯定会出汗,所以靴子一脱,满屋子都是脚臭味儿。
关键他还不能说,只能强忍着。
炕太硬,也睡不着,尤其几个侍卫都打呼噜,那呼噜声还能拐弯,又让他长了见识。
想起霍五跟他说的话,王程翻过来覆过去更睡不着了,膀胱涨得难受,他忍了又忍,还是决定去茅房一趟。
门一开,寒风就卷了进来,里面带着沁人的凉意,还有细碎的雨点砸过来。
没有下雪,而是下雨了。
王程不知道茅房在哪儿,打算去外面随便找个地方解决,还没走几步,黑暗中就有人问他干什么。
他忙说明身份,又说自己想上茅厕。
黑暗中的人不再出声,他借着昏暗的月色抖抖索索出了土墙外面,刚解开腰带,想了想又往旁边走了一点。
一阵水声响起,解决完顿时舒服多了。
王程系上腰带,正打算进院子,突然见不远处有火光闪烁,隐隐约约还似乎有很多脚步声。
他忍不住一个激灵,忙奔回院子里就想叫人。可话还没出口,就被人突然从身后制住,堵住了嘴。
那制住他的人闷笑一声,拍了拍他肩膀。
王程回头看去,竟然是霍五。
院子里,还是寂静无声。
这时,正房的屋门突然大开,魏王穿着黑色披风站在那里。
王程的眼睛瞪得很大,霍五对他做了个手势,让他别出声,才上前低声禀报道:“殿下,咱们的人早就到了,等下就给他们来个瓮中捉鳖。”
接下来一切都是混乱的,反正王程是很混乱。
直到罗知县被五花大绑掼在堂屋的地上,王程见外面火光大作,似乎沉睡的村子一下子就醒了。有喊打喊杀声,有马儿嘶叫声,还有兵器撞击的声响及那刺耳的惨呼。
晕黄的灯光下,魏王坐在炕上,一手支着腿,面沉如水,却稳如泰山。
见此,王程也慢慢就不慌了。
不知过去了多久,那些动静终于没了,只有来来去去冗杂的脚步声,衬着摇晃的火光,显得人影幢幢。
一个身材高大穿着盔甲手提大刀的壮汉卷了进来,那刀上还滴着血,在晕黄的灯光下看着不显,只感觉一股血腥味迎面扑来。
“大人,属下幸不辱命。”
原来魏王在洞悉事情另有蹊跷后,也不是没防备的。
他虽不知道这其中还有什么内情,但知道要防着狗急跳墙,他有意试探,果然有人追过来了。
之后罗知县刻意带他们绕了远路,这更是让魏王意识到阳兴寨村那里可能有什么东西等着他。
也许是案子另有蹊跷,所以罗知县借口拖着他们,实际上是命人去找补,也或许是其他。不管怎样,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魏王从不做没把握的事。
而他这次他看似只带了二十个侍卫出行,实则还有一个队伍缀在后面护他的周全,就是因为他知道在这山西,想要他命的人有很多。
这队人马是山西都指挥使何隆成的人,由他手下的一个千户领队。
这次魏王出行山西赈灾,临行之前建平帝私下给他一道调动地方卫所驻军的圣旨。何隆成是建平帝的人,这也是为何魏王自打到山西后,何隆成便一直深居简出,不太愿意搀和周会那些人的事的原因所在。
罗知县的故意拖延,正中魏王下怀,走到半路时他便命一个侍卫私下了脱离队伍,去寻了后援。
果然到了阳兴寨村,事事都透着蹊跷,只是罗知县故意装模作样,魏王也就看着他演戏,直到有人夜袭,正好里应外合把这群人包饺子了。
罗知县脸色煞白。
他被五花大绑扔在地上,这么久了没一个人理会他,正是寒冬腊月,天冷得吓人,他早就被冻得浑身僵硬。
此时那壮汉进来,滴着血的大刀正好就在他面前,他被骇得目眦欲裂,一缩一缩地想往后退,却一动不能动。
这般情况下,自然是问什么说什么。
魏王派人连夜去捉拿孟新阳,整件事终于真相大白。
原来所谓的劫粮案,其实就是个陷阱,孟新阳响应朝廷招募运粮至边关,转头却寻了罗知县串通造了个假案。
他的借口是粮食其实他早已备好,谁知他出门办事之际,他那贪财的弟弟却眼馋市面上粮价高涨,把屯的粮都卖了出去。他拿到运军粮的文书,转头回家屯的粮却被卖光了,可朝廷的差事要办,不然这就是欺君之罪。
罗知县本就贪财,受了孟新阳的好处,便与他串通造假案。
为了让假案看起来没有破绽,还以抢粮的名义抓了阳兴寨村很多人。这也是为何里正家的家眷如此异常的原因,可那妇孺与那男童心知肚明狗官害人,却不敢诉冤,只当这些大人都是一丘之貉。
而劫粮案中的漏洞,其实是孟新阳故意留下的,就是为了引钦差前去查案。钦差前脚走,他转头就去威逼罗知县就范,就算罗知县不就范,他另还有后手,就不细说。
罗知县之所以会在路上故意拖延时间,是为了等孟新阳安排人在村里埋伏好。此地地处偏僻,等到晚上干什么都方便,到时候一把火下去,什么痕迹也都没了。
其实若不是孟新阳计划得这么周全,不要等到半夜三更夜深人静才下手,以魏王身边这点人手,援军又赶来不急,也不是不能成功。
可光天化日之下,行那暗杀钦差之事,实在太惊世骇俗,村里还有那么多村民,事后灭口也不方便,所以孟新阳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趁夜里下手好。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做贼心虚,也是所谓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孟新阳的背后定然还有其他人,他一个商人怎可能因为延误军粮之事便对钦差下手,这可是满门抄斩的大罪。
可能用上这样的人,还布下如此天罗地网,非寻常人所为。不过孟新阳也是个硬骨头,无论怎么严刑拷打都不招,倒是魏王借着那些暗杀他的人顺藤摸瓜,查到了忻州卫和巡检司。
孟新阳手头无人,光是靠些游勇散将就想杀掉钦差,无疑是痴人说梦。忻州靠近大同,大同乃九边之一,受军政管制,孟新阳只能借用地方卫所或者边关驻军的人。
魏王回到太原后,连施雷霆手段,何隆成也亲自出马筛查地方卫所,可就在查到边关驻军后,线索就断了,倒是对方弃车保帅把周会扔了出来,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周会是孟新阳招出来的。
按照他所言,周会是因为和魏王有私怨,才会挟怨报复。
他嫉恨魏王一到当地就夺了他的权,又三番二次给他难堪,周会大抵也心知肚明魏王回朝后不会放过他,索性先下手为强,利用孟新阳布局下手暗杀魏王。
至于孟新阳为何会和周会有所牵扯?
原来这孟新阳本就是山西人士,当年前朝的太祖皇帝鼓励开中法,山西人就靠着这开中法不知赚了多少银子,才会有后来的晋商富裕甲天下之说。
押送军粮至边关,一来山高水远车马劳顿,二来路上损耗太大,也因此有很多商人索性就近置地,雇佃户前来耕种,收粮后换取盐引。
这孟家便是其中之一。
周会是山西督粮道总粮官,本身就是和粮食打交道,孟家也是靠粮食发家,是山西最大的粮商之一。两人互通有无,暗中勾结压低市价,低价收高价卖,以陈粮充新粮倒卖官粮,合伙不知道赚了多少银子。
还另有腌臜事,就不细说,总而言之两人是一丘之貉。
照这么说来,周会因私人恩怨下手暗害钦差,也不是不能说过去。
可都知道这是敷衍之说,实则背后的原因再简单不过,就是有人想要魏王的命。
至于是哪些人?左不过就是那几个。
但案子已经查不下去了,只能就此结案。
如今边关正在打仗,生了内乱只会延误军机,谁也担当不起。再来山西现在还是抗灾之际,本身就以维稳为主,也不能生出太多乱子,不然就本末倒置了。
所以魏王只能吃下这个闷亏。
不过倒还有两个意外之喜,算是附带福利。
一是孟新阳犯下如此重罪,孟家自然是要抄家的。这次抄家是魏王命手下心腹亲自前去监督,从孟家的粮仓里抄出一批数量不少的粮食。
至于另外一喜——因钦差雷霆手段,连孟家都被抄了,甭管内情如何,当地有不少商人都不免杯弓蛇影。
本来就有许多商人喜欢发国难财,所以有人手里捂着不少粮,打算的是借机赚个高价,谁知钦差到山西后,先是广发赈济粮,又出高压手段勒令各地粮行粮店,不经官府允许,不准私下卖粮。
这些粮食顿时变成了烫手山芋,又不敢往外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