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能者多劳
  赵括终于担任官职,而因为他的爵位,以及那可怕的威望,大学祭酒这个官职一出现,虽然位置是在九卿之列,却被群臣认为是不逊色与三公的位置,只听说过人因为官职而变得显赫,而官职因为人而变得显赫,却是罕见的。正是因为如此,从赵括之后的大学祭酒,都成为了一个荣耀的象征,想要担任这个官职,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学术成果和民间威望。
  赵括从秦王那里领命后,就开始忙碌了起来,他要在咸阳内建立第一所小学,这是官办学的起点,或许将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赵括笑了笑,他已经能想到,数千年的学子该是如何抱怨着自己....不过,这都是为了你们好啊。赵括将小学的地点放在了咸阳城西,在这里收购了一位官大夫准备出售的三处别院。
  官大夫听闻是赵括想要买下自己的别院,在这里修建小学,激动的手舞足蹈,说什么也不肯拿钱,执意将这些别院送给赵括。可这是违法的,在秦朝,官吏之间送礼是被看作贿赂的,当然没有人敢说赵括接受贿赂,可赵括还是不愿意违背律法,他亲自拿着钱,以不少的代价从这位官大夫手里买下了别院。
  官大夫对左右说:“因为我今天的行为,后来人一定会将我当作贪图钱财的小人了!”
  赵括选好了地址,光是有一个建筑还是不行的,要有足够的老师,然后就是教材等事情...如今的教育与后来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首先,如今的人口非常的少,因为常年的战乱,灾害,华夏各地的人口加起来大概都不到两千万人,十四岁以下孩童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二十。
  所以各地可接受教育的孩童数量是不超过四百万人的,在这四百万孩童里,还有很多的尚未长大的婴孩,还有很多的女孩,所以全部加起来,大概也只有百万左右的教育孩子。赵括并不歧视女性,他也不觉得可以剥夺女性的受教育权力,可是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局限性,女性的解放是在数千年后完成的,在如今这个时代,就是有人想要解放女性,女性本身都不会同意。
  因为长期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气,决定了这一切。
  先秦对女性还是比较包容,可即使如此,女性还是不能担任官职,不能参与战争,基本上也得不到爵位,秦国鼓励农耕纺织,纺织当然就是女性的事情,可是女性纺织的成果并非是给与女性爵位,而是给与她的良人,她的父亲,或者孩子这类。在此时女性是可以出门的,当然也可以摆摊做生意,可是,因为秦国本身是耕战式社会,而女性不是非常适合耕战,故而地位不高。
  可是对比各国,反而是秦国这个耕战式社会里的女性地位更高,丈夫不能家暴妻子,否则要剃胡须,女性可以外出,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配偶,可以从事行当...赵括觉得,秦国女性地位高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也是因为战争,在战争时期,男性都外出打仗,留守的女性往往要负责很多事情。
  有些时候,甚至要在耕地里承担丈夫的义务,辛勤耕作。
  而男性战死太多,劳动力就由女性来承担,久而久之,女性的地位就有所提高,这跟一战二战之后女性地位猛增是一样的道理。
  很多人都觉得在先秦进行教育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是后来人也没有能办成的,问题是,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虽然很低,可是他的人口也很少,将一百万的可接受教育的孩童分散在秦国各县去,按着秦国的县数量计算,平均下来每个县大概要承担数百个学子,这并非是很困难的事情....
  咸阳作为秦国最大最富裕的经济中心,这里的人口刚刚超过二十万人。在另外一条历史线上,秦王不断的迁徙各地的人来到咸阳,方才造就了华夏第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可惜教育却不能平均来计算,秦国各地的发展极其不平衡,有咸阳邯郸这样的大县城,也有武遂,柏仁这样几千人的小县城。
  也就是说,咸阳的小学可以要承担数千数万的学子,而有些县城里的小学可能只有几十个学生...
  这些都是需要赵括亲自来解决的问题,包括启蒙的教材要做到统一,还有学田的设立,以及对老师的编制问题...赵括一头扎进教育的海浪之中,开始来打造华夏的教育事业。赵括这个人做事,非常的认真,而且不怕辛苦,在老师的问题上,如今的秦国非常的需要官吏,故而认识字的都去当了官,赵括不能跟嬴政去争夺这些人才。
  秦国如果想要在各地设立官学,完成对孩子的全部教育,怎么也需要个十万以上的老师,这样的编制,对秦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秦国要养活这些老师,还要能找出这么多的老师出来。故而如今的教育难题是在老师身上,并非是学生。赵括苦思冥想,也没有找到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
  若是想要解决这样的难题,那就只能是等待天下太平,等到各地的官吏充足,才能建立这样规模的学校体系。
  不过,如今只是在关中地区进行尝试,那老师还是足够的,赵括不只是秦国的武成侯,他还是杂家马服派的创立者,他的徒子徒孙遍布各地,赵括只要开口,就能得到足够的老师...而教材的问题,当初李斯所书写的启蒙教材,还是可以应用的,除却这些之外,赵括还需要不同课程的教材。
  语文的教材当然也不能只是启蒙教材这么简单,赵括只能是回忆着,又编写了几个简单的小故事,作为孩子们最初能接触的故事,他所写的都是些宣扬道德的故事,正好,编小故事并不是难事,而韩非就很会编故事,这是华夏寓言之王,而数学课程嘛,赵括看向了张苍。
  这些时日里在我家看了这么久的书,也该报答一下了。
  张苍就被赵括抓起来编写教材,不得不说,他这些年读的书还没有白费,张苍在明白赵括的用意之后,按着赵括所说的,完成了两套适合初学者的数学教材,只用了不到两天,这位华夏数学家,还是有些东西的。因为小学的学制被定为两年,故而所需要的教材当然也就是两套,可都是些很基础的东西。
  对这些孩子们的教育,应当就是在认字,算数,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赵括在心里想着,忽然,他又下意识的想到了新的东西,应当加上卫生教育,体育大概是不用教的,毕竟这些孩子们长期都在耕地里帮着父母,说他们疏于锻炼,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有些时候也可以组织运动会,进行个比赛之类的。
  主要还是这个卫生健康教育,勤洗手,不要用脏手触碰眼睛,注意卫生,不要随地大小便这些最简单的东西,这些简单的知识反而能起到一些很重要的作用...赵括整日都在府里忙碌,张苍也无法安心看书,只能是跟在他身边,帮助他,从前担任过学室祭祀的成蟜,此刻也是回来帮助赵括。
  坐在内室里,三个人就跟着教材,老师等问题展开辩论,或者就是埋头书写,谈论课程的安排,以及休息时间,学田等事务。
  时间一天天的流逝,赵括所需要的小学也正式在咸阳动工完成,他将原先的别院按着自己记忆里的模样改成了学校,甚至在学校完工之后,赵括还忍不住的拿出纸笔,当场书写了一个学海无涯的字样,挂在了墙壁上。就在赵括非常忙碌的时候,有一个老朋友找到了他。
  老朋友是农家的展,展看起来岁数极大,其实只是因为在耕地里风吹日晒,实际上,他只是比赵括年长几岁而已,这些时日里,展一直都在忙着选种育种,秦国对各地的征服,让展也可以在更多的地方施展自己的志向。赵括真的是很敬重这些人,这些人四处奔波,所想要的只是让农民有更好的收成,让天下人不会饿死。
  展看起来还是很硬朗,这些年的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无数的刻痕,这让他愈发的消瘦,可那消瘦的身体,却显得那么精干,展眯着双眼,脸上永远带着一种属于老农的憨厚与狡猾,“我刚刚从魏地回来...天下最肥沃的耕地,都聚集在河水两岸,近七成的农民都生活在河水边上..我终于明白郑国为什么那么急着要在河水沿岸动土了...”
  赵括认真的听着展说起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两人又谈论起了燕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华夏在经历了早期的原始刀耕火种状态后,到如今是迎来了一次巨大的进步。主要原因当然是井田制的消亡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出现,土地私有增加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加上铁器的发展,农具更新,而水利工程也出现在各地。
  魏国的漳水渠,秦国的郑国渠,都江堰...五谷的概念正式出现,专门研究农业的农家发现,发展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给庄稼施肥可以增加产量,耕作要深耕,要碎土,要除草。周时起亩作垄技术又在此刻得到了发展,农家根据这办法,制定了在高旱田里将庄稼种植在垄沟里以防旱,在低温田里将庄稼种在垄青里纺涝的耕作办法。
  这让这个时代出现了连种,复种等高级的耕作方式。除却在耕作,在园林,畜牧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甚至还出台了相关的法律,这是全世界最早的畜牧法。
  展今天找到赵括,当然不是为了跟他炫耀这些时日里农家所取得的成果,他找到赵括,是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编写农书....农家是有自己的书,唤作《神农》,这是农家的先贤许行所编写的,许行跟孟子在同一个时代,离现在不算遥远,跟庞公或许是一个时代的。
  他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许行率门徒自楚抵滕国。滕文公根据许行的要求,划给他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营效果甚好。大儒家陈良之徒陈相及弟陈辛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摒弃了儒学观点,成为农家学派的忠实信徒。
  同年孟轲游滕,遇到陈相,展开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农儒论战,从孟子骂他南蛮大概能知道他是楚国人...他以农事为主业,同时也从事手工业生产,他还意识到市场货物交换的重要作用,并对物价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认识。他的《神农》也成为了农家的主要书籍。
  可问题是,《神农》是政治类书籍,是许行假借神农来劝说君王该如何行事的书籍,并非是一本农业技术类书籍。值得一提的是,当今的展,就是许行的徒孙。展想要编写一本关于农业技术的科普书,展种地和钻研是可以的,可是写书并非是他的强项,他不知道该如何将自己的理论简单的书写出来。
  他就想到了自己还有一个非常擅长写书的朋友,就来到了赵括的身边向他求助。
  学校当然是很重要的事情,可是在耕作面前,学校的事情就可以暂时放下了,因为如今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真的有一本书可以阐述各种农业耕作技术,秦国那些官吏们为了大比绝对会在治下全力的推广...这是很好的事情啊,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赵括毫不犹豫,即刻答应帮忙。
  “您若是忙着编农书,那官学的事情怎么办呢?我们得抓紧时间召足够的祭酒啊...”,张苍有些困惑的问道。
  赵括看向了他,眯着双眼。
  “苍,我听闻,能者多劳啊!”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