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我的叔叔刘季
我叫刘信,小时候,家在中阳里,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逝世了,家里全靠我的仲父耕作来维持,除却他之外,我还有三个仲父。
大父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可是每到晚上,大父都要衣冠整齐的到里外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马车行驶进来,大父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刘季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父亲的弟弟刘季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爱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刘季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其余几个仲父应得的那一部分。
他随后前往魏国,渺无音信。
有一位官吏说:刘季在战场上立下大功,定然是有了不低的爵位。这话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刘季,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刘季,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在这一天,一如往常的跟朋友们吹嘘着自己儿子的刘太公,忽然从乡人这里听到了刘季回来的消息,刘太公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狂喜,他猛地跳起来,就朝着门口走去,与此同时,他的那些朋友们也是跟在他的身后,都想要看一看这个如今正直的大人物。大老远的,刘太公就听到了儿子那熟悉的声音。
刘季正被乡人围着,这个当初被人看不起的无赖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大人物,没有人再敢如当初那样嘲讽他,只是听着刘季来讲述自己的经历,说着自己见过的那些大人物,刘季知道这些人啥也不知道,也就放开胆子胡吹一顿,什么见过王翦,在武成侯麾下当过兵,跟他一起吃过饭,可谓是张口就来。
当然,他吹的也是有理有据,他的确见过王翦,王翦当时来巡查军队,他也见过武成侯,跟他一起吃过饭,因为武成侯每顿饭都是跟将士们一同吃的...刘季正在吹着呢,刘太公挤开了人群,笑着走到了他的身边,站在他的面前,打量着自己的儿子,刘季看着面前的父亲,那一刻,他也沉默了下来。
双眼瞬间泛红,沉默了片刻,刘季忽然笑了起来,他咧嘴说道:“您当初该多给我一些钱的!”
儿子还是这副模样,无论地位如何,刘太公也是大笑着,拽着儿子的衣服就将他带回了家,对于刘季的今日,他的哥哥弟弟,包括侄子刘信,都是客气了很多,他们甚至有些拘束,毕竟如今的刘季这身黑色的衣裳,就足以让人害怕了,态度没有变化的,只有母亲了。
父亲都不再像从前那样骂自己,只有母亲,还是握着自己的手,哭着询问他是否吃了苦。
刘季其实是个很孝顺的人,无论是对父亲还是对母亲,虽然常有人用“分我一碗”来嘲讽他,可实际上,在那时,只有这样的话才能保护他的父亲,在当上皇帝之后,刘季面对父亲都格外的尊敬,老父亲偶尔打骂,他也能忍着,后来有大臣劝说刘太公,说你只是个臣,你儿子是皇帝,你不能这样对他。
刘邦听闻,直接给父亲封了个太上皇。
刘季真的很享受这样出人头地的生活,他也就给父亲如实的说出了自己的经历,他前往魏国的时候,信陵君已经逝世了,士卒们将自己抓住,有一位长安君,是当今皇帝的胞弟,他将自己的流亡罪变成了迁徙,让自己从“在秦地逃窜”变成了“逃离楚国迁徙秦国”,从而成为了秦国的移民。
秦国对移民非常的亲切,甚至分发土地,可是刘邦又喜欢耕作,可是在秦地他不敢任性,只能无奈的耕作,如此过了一段时日,忽然爆发了对楚国的战争,正在耕作的刘季也趁机学会了秦语和秦文字,又从亭长那里学习了律法,随即参加到军队里。按着秦国原先的规定,定居秦国三代的秦人才有资格当士卒。
是武成侯改变了这一点,刘季顺利的进入军队,从此开始了升级之路。
人们总是喜欢放大历史人物的一个方面,然后忽视他的其他方面,好像刘季就只会耍无赖,自己没有半点的能力,就好像刘备只会哭,屁事不会,说什么刘季是跑出来的江山,刘备是哭出来的江山...这就有些不切实际了,刘季本身的军事能力,行政能力都是非常杰出的,同时他人格魅力极高,算是个缩小版的有野心的更接地气的信陵君。
接下来的几天里,又有地方的官吏来拜见刘季,刘季对这些人也是客客气气的,如老朋友那样对待,他甚至记得那位战友的名字乃至籍贯,这让那位关系不是很亲密的战友瞬间被他打动,将他当作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刘季也没有闲在家里,他要让更多人看到自己如今的样子,他就在各地乱转,听着那一声声夸赞,看着那些羡慕的目光。
“兄长...你这衣服是哪里买的?”,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抬起头来,好奇的看着刘季身上的黑色官服,不由得问道。
刘季敲了敲那小子的脑门,说道:“什么兄长,要喊仲父。”
小家伙看起来只有五六岁,被刘季这么一敲,瞪大了双眼,气呼呼的看着他,说道:“你不告诉我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打我呢?你不怕等我长大了,再把你打回来吗?”,听到小家伙这么问,年轻的刘季更是忍不住的大笑了起来。他低着头来,看着面前的小子,说道:“你就是长大了,也未必是我的对手啊。”
“那你等着吧,等我长大了,就要把你绑起来,天天打你的额头!”
“哈哈哈~~”,刘季笑着,摸了摸小家伙的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是谁的孩子?”
“我是我父母的孩子!我叫樊哙!”
刘季大笑着,离开了这里,并没有将这个小孩子放在心里,实际上,樊哙的年纪不大,比起刘季要小十几岁。故而樊哙对待刘季大概不是将他当作朋友,而是当成兄长或者值得信任的长辈来对待的。在历史上,若是说最能打的将军,争议定然是很大的,能带兵打仗的将军实在太多了。
可若是说武艺最强,最勇武的,那樊哙绝对能在第一梯队。
很多人都知道项羽之勇,史书里也记载项羽一个人连杀一百多人的记录,这就非常吓人了,个人勇武达到了极点,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樊哙的个人勇武也是属于天花板级别的。
曾经有那么一位猛人,第一次参与战斗,拿着长矛乱杀,一战下来砍下了十五颗人头,顿时就从普通的士卒升级到了第六级的官大夫。然后第二场是攻城战,他不顾箭矢横飞,第一个冲上了城头,再次乱杀,最后清点,好家伙,二十三颗人头,直接升第七级的公大夫。
第三场还是攻城战,这猛人再次第一个破城,击败丞相的儿子,只是状态不好,只砍死了十六个,再升一级到公乘。第四场他围困郡守击退了援军,大概是因为不再那么迫切的需要军功了,杀了十四个,抓了十一个。第五场就是一场大战,或许是有人吐槽他实力开始倒退,不能再保持从前的勇猛。
猛人怒了,这一次的大战,他一个人砍下了六十八颗人头,抓住了二十七个人,弄得军中将士瑟瑟发抖,不敢抬起头来看他的脸,再次开始跳着升级。类似的场面一次次的出现,猛士不再愿意杀普通士卒,开始专门挑选都尉将军之类的杀,普通士卒看到他都降了,最高记录是俘虏了一百十六个人,降服一千多人。
是否觉得有些虚幻?
实际上,这是原本历史线上刘邦军队里实打实的功劳簿,也就是樊哙的战绩,不加一点水分的。
项羽连杀一百人,这看起来有些虚幻,也不是非常的精准,太史公写史,也是避免不了夸大,因为不少东西都是道听途说,而且太史公也总喜欢用写小说的手法来写历史。当然,史记虽然难免有夸大的成分,可总体来说还是很符合历史的。
而樊哙这个功劳簿,就是实打实的记录了,这厮的战绩太可怕,让人看的头皮发麻。
当汉朝这些可怕的家伙们开始成为秦人的时候,秦的辉煌大概是可以继续的。
........
而在此刻,公子扶苏也是来到了南方。在这一路上,还没有立冠的公子,好奇的看着沿路的情况,自从离开咸阳之后,他就换了个身份,他不再是那位高高在上的大秦太子,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学室弟子,刚刚通过考核,准备前往会稽郡任职。只有抛弃了自己原先的身份之后,扶苏方才看到了最为真实的秦国。
很多事情,似乎跟这位年轻人所想的不太一样,在离开咸阳之后,走出了函谷关后,他的世界居然出现了动摇,他本以为,所有地区的官吏都是如咸阳那样的清廉正直,可是,他遭遇了几次恶意的盘问,对方要求他交纳过路费用,当年轻人愤怒的搬出律法的时候,却是被狠狠的笑话了一通。
当地官吏以通行证似乎是伪作的借口将他扣留下来,他们说,只要扶苏能交一点点钱,就可以安心离开。扶苏并没有选择妥协,他执意要向上层检举的时候,对方才有些惶恐,想要在暗中除掉扶苏这些人,若不是三川太守“凑巧”来这里巡视,只怕扶苏就要秘密死在牢狱里了。
这让扶苏非常的生气,仁义君子头一次如此愤怒,他急忙给咸阳上书,告知这里的情况,而三川太守的脸色煞白,将郡县几个官吏迅速下狱。扶苏继续赶路,在这一路上,他看到了很多,他看到了歹毒的酷吏,为了政绩恶意的为难他人,有善良的官吏,会亲自帮助地方百姓,却被认为是装腔作势,受到排挤....世界并不像扶苏所想的那么美好。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扶苏就皱起了眉头,秦国的制度说起来很优越,严查贪官污吏,用律法治理国家,可是无论多么严厉的制度,总是也避免不了罪恶。这才是现实,现实里的秦国,并没有咸阳中所看到那么美好,同样有着贪官污吏,同样有着庸碌无能的官吏,有盗贼,有奸商....
当扶苏来到了会稽郡的时候,他最先前来拜见仲父。
赵康眯着双眼,看着面前的扶苏,读了读父亲的书信,他咧嘴笑了起来,说道:“你这一路上前来,有四五个县令被杀,一位太守被罢免...弄得我可是心惊胆战的啊....”,扶苏面对仲父,这一路上所带来的不安,也都消失了,仲父坐在那里,犹如一座大山,扶苏就将自己心里的委屈,这一路上的见闻都告诉了赵康。
赵康认真的听着,脸上却没有半点的惊讶。
“不过,仲父这里,想来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我听闻,您是南方最出色的太守...在您这里,大概是遇不到小人的。”
“哦?”,赵康一愣,随即眯着双眼,他说道:“我只是一个凡人,并非是父亲,我又如何能确保我周围都是些贤人呢?算了...我知道什么职位最适合你了。”
扶苏有些茫然的看着赵康,第二天,他就被任命为了有秩,有秩是乡官,主要是负责监督和统计。扶苏很开心,他觉得自己一定能帮助仲父来选出郡内的那些不轨之徒。可是,当他真正开始到达地方的时候,他所看到的都是些正人君子,这些人让你找不到半点的罪行,有百姓来找他,状告某位官吏,当他决定审判的时候,百姓又忽然改口,低着头,再也不敢言语。
而都邮这些上级官吏,对自己格外的严厉,自己数次上书,都被驳回。
扶苏总觉得有些不对,为什么做事就这么难呢?
为什么这跟自己从书籍上所学的东西不太一样呢??
ps:不知为什么,忽然开始喜欢读过去课本里所学过的那些名篇,小时候读的漫不经心,如今再次阅读,却有很多不同的感觉....
大父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可是每到晚上,大父都要衣冠整齐的到里外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马车行驶进来,大父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刘季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父亲的弟弟刘季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爱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刘季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其余几个仲父应得的那一部分。
他随后前往魏国,渺无音信。
有一位官吏说:刘季在战场上立下大功,定然是有了不低的爵位。这话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刘季,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刘季,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在这一天,一如往常的跟朋友们吹嘘着自己儿子的刘太公,忽然从乡人这里听到了刘季回来的消息,刘太公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狂喜,他猛地跳起来,就朝着门口走去,与此同时,他的那些朋友们也是跟在他的身后,都想要看一看这个如今正直的大人物。大老远的,刘太公就听到了儿子那熟悉的声音。
刘季正被乡人围着,这个当初被人看不起的无赖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大人物,没有人再敢如当初那样嘲讽他,只是听着刘季来讲述自己的经历,说着自己见过的那些大人物,刘季知道这些人啥也不知道,也就放开胆子胡吹一顿,什么见过王翦,在武成侯麾下当过兵,跟他一起吃过饭,可谓是张口就来。
当然,他吹的也是有理有据,他的确见过王翦,王翦当时来巡查军队,他也见过武成侯,跟他一起吃过饭,因为武成侯每顿饭都是跟将士们一同吃的...刘季正在吹着呢,刘太公挤开了人群,笑着走到了他的身边,站在他的面前,打量着自己的儿子,刘季看着面前的父亲,那一刻,他也沉默了下来。
双眼瞬间泛红,沉默了片刻,刘季忽然笑了起来,他咧嘴说道:“您当初该多给我一些钱的!”
儿子还是这副模样,无论地位如何,刘太公也是大笑着,拽着儿子的衣服就将他带回了家,对于刘季的今日,他的哥哥弟弟,包括侄子刘信,都是客气了很多,他们甚至有些拘束,毕竟如今的刘季这身黑色的衣裳,就足以让人害怕了,态度没有变化的,只有母亲了。
父亲都不再像从前那样骂自己,只有母亲,还是握着自己的手,哭着询问他是否吃了苦。
刘季其实是个很孝顺的人,无论是对父亲还是对母亲,虽然常有人用“分我一碗”来嘲讽他,可实际上,在那时,只有这样的话才能保护他的父亲,在当上皇帝之后,刘季面对父亲都格外的尊敬,老父亲偶尔打骂,他也能忍着,后来有大臣劝说刘太公,说你只是个臣,你儿子是皇帝,你不能这样对他。
刘邦听闻,直接给父亲封了个太上皇。
刘季真的很享受这样出人头地的生活,他也就给父亲如实的说出了自己的经历,他前往魏国的时候,信陵君已经逝世了,士卒们将自己抓住,有一位长安君,是当今皇帝的胞弟,他将自己的流亡罪变成了迁徙,让自己从“在秦地逃窜”变成了“逃离楚国迁徙秦国”,从而成为了秦国的移民。
秦国对移民非常的亲切,甚至分发土地,可是刘邦又喜欢耕作,可是在秦地他不敢任性,只能无奈的耕作,如此过了一段时日,忽然爆发了对楚国的战争,正在耕作的刘季也趁机学会了秦语和秦文字,又从亭长那里学习了律法,随即参加到军队里。按着秦国原先的规定,定居秦国三代的秦人才有资格当士卒。
是武成侯改变了这一点,刘季顺利的进入军队,从此开始了升级之路。
人们总是喜欢放大历史人物的一个方面,然后忽视他的其他方面,好像刘季就只会耍无赖,自己没有半点的能力,就好像刘备只会哭,屁事不会,说什么刘季是跑出来的江山,刘备是哭出来的江山...这就有些不切实际了,刘季本身的军事能力,行政能力都是非常杰出的,同时他人格魅力极高,算是个缩小版的有野心的更接地气的信陵君。
接下来的几天里,又有地方的官吏来拜见刘季,刘季对这些人也是客客气气的,如老朋友那样对待,他甚至记得那位战友的名字乃至籍贯,这让那位关系不是很亲密的战友瞬间被他打动,将他当作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刘季也没有闲在家里,他要让更多人看到自己如今的样子,他就在各地乱转,听着那一声声夸赞,看着那些羡慕的目光。
“兄长...你这衣服是哪里买的?”,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抬起头来,好奇的看着刘季身上的黑色官服,不由得问道。
刘季敲了敲那小子的脑门,说道:“什么兄长,要喊仲父。”
小家伙看起来只有五六岁,被刘季这么一敲,瞪大了双眼,气呼呼的看着他,说道:“你不告诉我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打我呢?你不怕等我长大了,再把你打回来吗?”,听到小家伙这么问,年轻的刘季更是忍不住的大笑了起来。他低着头来,看着面前的小子,说道:“你就是长大了,也未必是我的对手啊。”
“那你等着吧,等我长大了,就要把你绑起来,天天打你的额头!”
“哈哈哈~~”,刘季笑着,摸了摸小家伙的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是谁的孩子?”
“我是我父母的孩子!我叫樊哙!”
刘季大笑着,离开了这里,并没有将这个小孩子放在心里,实际上,樊哙的年纪不大,比起刘季要小十几岁。故而樊哙对待刘季大概不是将他当作朋友,而是当成兄长或者值得信任的长辈来对待的。在历史上,若是说最能打的将军,争议定然是很大的,能带兵打仗的将军实在太多了。
可若是说武艺最强,最勇武的,那樊哙绝对能在第一梯队。
很多人都知道项羽之勇,史书里也记载项羽一个人连杀一百多人的记录,这就非常吓人了,个人勇武达到了极点,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樊哙的个人勇武也是属于天花板级别的。
曾经有那么一位猛人,第一次参与战斗,拿着长矛乱杀,一战下来砍下了十五颗人头,顿时就从普通的士卒升级到了第六级的官大夫。然后第二场是攻城战,他不顾箭矢横飞,第一个冲上了城头,再次乱杀,最后清点,好家伙,二十三颗人头,直接升第七级的公大夫。
第三场还是攻城战,这猛人再次第一个破城,击败丞相的儿子,只是状态不好,只砍死了十六个,再升一级到公乘。第四场他围困郡守击退了援军,大概是因为不再那么迫切的需要军功了,杀了十四个,抓了十一个。第五场就是一场大战,或许是有人吐槽他实力开始倒退,不能再保持从前的勇猛。
猛人怒了,这一次的大战,他一个人砍下了六十八颗人头,抓住了二十七个人,弄得军中将士瑟瑟发抖,不敢抬起头来看他的脸,再次开始跳着升级。类似的场面一次次的出现,猛士不再愿意杀普通士卒,开始专门挑选都尉将军之类的杀,普通士卒看到他都降了,最高记录是俘虏了一百十六个人,降服一千多人。
是否觉得有些虚幻?
实际上,这是原本历史线上刘邦军队里实打实的功劳簿,也就是樊哙的战绩,不加一点水分的。
项羽连杀一百人,这看起来有些虚幻,也不是非常的精准,太史公写史,也是避免不了夸大,因为不少东西都是道听途说,而且太史公也总喜欢用写小说的手法来写历史。当然,史记虽然难免有夸大的成分,可总体来说还是很符合历史的。
而樊哙这个功劳簿,就是实打实的记录了,这厮的战绩太可怕,让人看的头皮发麻。
当汉朝这些可怕的家伙们开始成为秦人的时候,秦的辉煌大概是可以继续的。
........
而在此刻,公子扶苏也是来到了南方。在这一路上,还没有立冠的公子,好奇的看着沿路的情况,自从离开咸阳之后,他就换了个身份,他不再是那位高高在上的大秦太子,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学室弟子,刚刚通过考核,准备前往会稽郡任职。只有抛弃了自己原先的身份之后,扶苏方才看到了最为真实的秦国。
很多事情,似乎跟这位年轻人所想的不太一样,在离开咸阳之后,走出了函谷关后,他的世界居然出现了动摇,他本以为,所有地区的官吏都是如咸阳那样的清廉正直,可是,他遭遇了几次恶意的盘问,对方要求他交纳过路费用,当年轻人愤怒的搬出律法的时候,却是被狠狠的笑话了一通。
当地官吏以通行证似乎是伪作的借口将他扣留下来,他们说,只要扶苏能交一点点钱,就可以安心离开。扶苏并没有选择妥协,他执意要向上层检举的时候,对方才有些惶恐,想要在暗中除掉扶苏这些人,若不是三川太守“凑巧”来这里巡视,只怕扶苏就要秘密死在牢狱里了。
这让扶苏非常的生气,仁义君子头一次如此愤怒,他急忙给咸阳上书,告知这里的情况,而三川太守的脸色煞白,将郡县几个官吏迅速下狱。扶苏继续赶路,在这一路上,他看到了很多,他看到了歹毒的酷吏,为了政绩恶意的为难他人,有善良的官吏,会亲自帮助地方百姓,却被认为是装腔作势,受到排挤....世界并不像扶苏所想的那么美好。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扶苏就皱起了眉头,秦国的制度说起来很优越,严查贪官污吏,用律法治理国家,可是无论多么严厉的制度,总是也避免不了罪恶。这才是现实,现实里的秦国,并没有咸阳中所看到那么美好,同样有着贪官污吏,同样有着庸碌无能的官吏,有盗贼,有奸商....
当扶苏来到了会稽郡的时候,他最先前来拜见仲父。
赵康眯着双眼,看着面前的扶苏,读了读父亲的书信,他咧嘴笑了起来,说道:“你这一路上前来,有四五个县令被杀,一位太守被罢免...弄得我可是心惊胆战的啊....”,扶苏面对仲父,这一路上所带来的不安,也都消失了,仲父坐在那里,犹如一座大山,扶苏就将自己心里的委屈,这一路上的见闻都告诉了赵康。
赵康认真的听着,脸上却没有半点的惊讶。
“不过,仲父这里,想来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我听闻,您是南方最出色的太守...在您这里,大概是遇不到小人的。”
“哦?”,赵康一愣,随即眯着双眼,他说道:“我只是一个凡人,并非是父亲,我又如何能确保我周围都是些贤人呢?算了...我知道什么职位最适合你了。”
扶苏有些茫然的看着赵康,第二天,他就被任命为了有秩,有秩是乡官,主要是负责监督和统计。扶苏很开心,他觉得自己一定能帮助仲父来选出郡内的那些不轨之徒。可是,当他真正开始到达地方的时候,他所看到的都是些正人君子,这些人让你找不到半点的罪行,有百姓来找他,状告某位官吏,当他决定审判的时候,百姓又忽然改口,低着头,再也不敢言语。
而都邮这些上级官吏,对自己格外的严厉,自己数次上书,都被驳回。
扶苏总觉得有些不对,为什么做事就这么难呢?
为什么这跟自己从书籍上所学的东西不太一样呢??
ps:不知为什么,忽然开始喜欢读过去课本里所学过的那些名篇,小时候读的漫不经心,如今再次阅读,却有很多不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