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台 第84节
玄鹰卫闻声持炬照去,火光幢幢,说话人是一个干瘦的老叟,身上衣衫褴褛,整个人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了手里的木杖上,一条裤腿在膝间高高挽起,俨整是没了半条腿,双眼虽浑浊,目光却十分锐利。
他扫了周遭众人一眼,不惧不怯,拄杖转身,慢悠悠地往来路走:“诸位,且随老朽过来吧。”
第103章
山腰的溪涧边有一个岩洞,撩开岩洞尽头的藤蔓往里走,是一条深长的甬道,甬道看似死路,按下岩壁上的凸起,眼前一道石门缓缓落下,一间开阔的石室出现在眼前。
这间石室是离乱年间,猎户们为躲避山间猛兽建的,后来被竹固山山匪据为己有。山匪们死得突然,这几年就成了葛翁与葛娃的藏身之所。
石室宽大,中间以石块圈出一个照明的火堆,贴壁的地方有石台,上头铺着几张干草垫子。
谢容与命玄鹰卫守在岩洞外,只带着青唯、朝天几人进了石室,葛翁让葛娃把草垫子搁在火堆边,意示来客们坐。葛娃这会儿对谢容与几人的敌意少些了,但他依旧不喜欢他们,搁好草垫子,他迅速拉着绣儿避去壁边石台,把她掩在自己身后。
葛翁不能久立,搁下木杖,往草垫子上坐了,“看阁下的样子,京里来的吧?”
谢容与“嗯”一声,十分有礼地揖了揖:“在下对前辈并无恶意,只是竹固山山匪之死,事关在下所查的一桩大案,在下不得已,只能先兵后礼。”
葛翁又问青唯:“我听葛娃说,昨晚官府抓他,是你这个女娃娃引开官兵救了他?”
“救他谈不上。”青唯道,“我跟他都躲在马厩里,如果被发现,一个都跑不了。”
葛翁点点头,他在心中权衡一番,叹一声:“说说吧,你们怎么找到这深山来林里来的?为了……你说的什么案子?”
“不瞒前辈,在下乃是为了洗襟台之案。”谢容与道。
他既说了要先兵后礼,眼下态度十分诚恳。
“在下因洗襟台,查到陵川一个叫徐途的木料商人。这个徐途,在洗襟台修好之前,多次往来上溪,一度与竹固山的大当家耿常结交密切。后来洗襟台塌,徐途畏罪而死,过后不久,竹固山山匪也在一夜之间被剿杀暴亡。在下直觉此事有异,细查当年上溪卷宗,找到一名蒋姓商人。这名商人,前辈应该认得,他叫蒋万谦,竹固山山匪之所以被杀,正是因为他一状把山匪们告到官府。且这个蒋万谦还有个儿子,叫作方留,当年死在了洗襟台下。
“我本打算从蒋家入手,彻查此案。不日前,我派人来到上溪,但蒋家看上去并无任何异样。之后,我的手下无意中与蒋家人提及竹固山山匪,又问及山中闹鬼是否与山匪枉死有关,当日夜,他们便被人跟踪。他们不敢打草惊蛇,回京将此事禀予我,我便派我的贴身护卫来到上溪,看看能否扮鬼引蛇出洞。没想到正是他扮鬼的第二日,上溪立刻死了人,县衙随后请来附近驻军,封山捉鬼。
“虽然封山捉鬼、引出葛娃,确是我的计策不假,但我只是想查明当年真相,无意给前辈带来麻烦,此前若有冒犯之处,还望前辈担待。”
葛翁冷哼一声,“我就说,葛娃一个野孩子,在这山里乱窜也不是一日两日了,官府怎么忽然这么着急要拿他。原来拿他,根本不是因为闹鬼,是因为有人要借他查蒋家,查山匪之死,查那座塌了的楼台!”
他又打量谢容与一眼,眼前之人看上去非常清贵,想必身份极尊,可适才他与自己说话,言语间谦恭有礼,不曾隐瞒丝毫枝节,想来可以信任。
葛翁于是卸下芥蒂,“那个蒋家,根本不是什么好东西,尤其是蒋万谦,忘恩负义,狼心狗肺,当年竹固山的兄弟,就是被他害死的!”
青唯问:“葛翁,这话从何说起?”
葛翁扫众人一眼:“我先问你们,你们可知道陵川为什么这么多山匪?”
为什么这么多?
咸和年间,生民离乱,陵川太过穷苦,百姓们衣食无着,走投无路了,只能落草为寇。这些青唯初到上溪时,余菡就跟她说过了。是故在早年间,匪患原本不是患,甚至有的匪行事仗义,还被称作义匪。
“竹固山当年的耿常,就是这么一个义匪。”葛翁道,“不过照我看,‘义匪’这两个字,耿常担不上,真正的义匪,是像柏杨山岳翀那样的,乱世救民,战时守疆,一身忠义肝肠,谁不道一声佩服?耿常这个人么,就是聪明些罢了,长袖善舞左右逢源,不管是跟商客,还是跟官府,交情都不错,你道他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酒肉钱财。
“可能你们这些年轻一辈的,运势好,生在盛世,感受不深,但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尤其是陵川人,就觉得这大周朝啊,前后分成两截儿。咸和年间的日子,那是真的苦,苦得吃了上顿没下顿,一条裤腿恨不得割成两条来穿,一到冬天,山脚下、田地里,一片片的死人。而变化在哪儿呢?就在十八年前,士子投江。咸和帝老了,畏缩不战,百姓们的日子已经这么苦了,再来外敌跟我们抢粮食,我们还怎么活?好在咸和十七年七月初九以后,一切都变了。沧浪士子投江,天下震动,长渡河一役随之大胜,先昭化帝继位,励精图治,我们这些远在江山边角旮旯的百姓,也能感受到朝廷上下的齐心。”
昭化帝敬士人,重民生,甘听文士谏言,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朝廷良策惠及地方,百姓日渐安居乐业,那么从前因贫苦上山的山匪,因成日无所事事,自然就成了患。
有的匪患好解决,县衙上山游说几句,当家就带着小喽啰下山找正事干了;有的匪患不好解决,当家的不肯放弃自己地位,藏在深山野林里成日跟官府对着干,时不时下山打家劫舍。还有的匪患,就是像耿常这样的,舍去点好处,跟官府、商客互惠互利,相安无事反而数年长青。
“耿常上山前,我就是竹固山上一个匪寨子的当家,耿常上山后,整合了竹固山十多个寨子,自己做了新的当家。他这个人,有点本事,对待我们这些老当家,不杀不赶,反而个个敬为长老。”
什么叫长老呢?年纪大,辈分尊。
长老能掌权吗?一座深山也是一方江土,江土都易主了,“前朝皇帝”不杀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放权给你?
“十多个旧的匪寨子,就有十多个长老。有的长老咽不下这口气,自己走了,有的长老忍下来,甘心屈居耿常之下,就混个堂主、长使来当。至于我么,我当年上山,就是因为吃不起饭,到了昭化年,日子明明过好了,耿常却不愿下山,照样做竹固山的大当家,还自称是义匪,我就有些瞧不上他。可能因为那时竹固山只剩下我一个吃闲饭不干正事的长老吧,他也瞧不上我,任我一个人在西山里住着自生自灭,连寨子里来了新人、贵客,他也不介绍给我认识。”
或许也正因为此,在日后那一场堪称屠戮的剿匪中,葛翁才得以幸存下来。
“这样的日子过了大概好些年吧,直到昭化十三年初,蒋万谦上山了。”
葛翁说到这里,目色有些茫惘,“耿常结交广,讲义气,其实那年间,与他结交的商人有很多,我几乎都不认识,只一个蒋万谦,因他是上溪本地人,当年打过几回照面,所以我对他有几分印象。
“上溪穷啊,蒋万谦少年时,也就是个穷小子。不过他因为长得好,又有几分头脑,后来去东安谋生,被一户富商家的小姐瞧上了。那小姐姓方,是家中的独女,非要嫁给他,还没成亲,就有了蒋万谦的骨肉。富商无奈,只能应下这门亲事,随后让蒋万谦入赘,手把手教了几年,见他聪明,就把铺子的买卖都交给他打点了。
“蒋万谦有了银子,就染上一个毛病,赌。后来没过几年,他因为流连赌坊,没盯着货,货仓起火,屯着的布料一夜间尽毁,方家两代人的买卖非但砸在他手里,还赔了不少银子。他的老丈人因为此事,落下疾病,没过两年就去世了,之后他的夫人也郁郁寡欢,数月后染疾病逝。蒋万谦痛定思痛,戒了赌,将儿子交给方家那边的亲戚照顾,带着所剩不多的银钱回了上溪。
“他也是时运好,那年上溪山上的桑树丰收,正愁没人来买,他近水楼台,拿手中银子买了桑,雇了十多辆牛车,运去东安转手一卖,赚了几番,自此做起了桑麻生意。”
有了上回的教训,蒋万谦非但戒赌,做事也不再冒进,十来年下来,买卖做得风生水起,成了上溪为数不多的富商,也重新娶了妻,生了子。而这十来年间,当初被他寄养在方家的儿子方留也长大了。
大周虽然开化,对商人不像前朝那么鄙夷,可士人的地位却是无与伦比的,尤其在士子投江后,到了昭化年间,连朝廷上几乎都是文士的一家之言。
人都是往上走的,有了利,就想有名,钱财足够了,就想为自己挣个地位。
商人怎么挣地位呢?蒋万谦彼时已近半百,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好在,他还有个儿子,一个从小入私塾,饱读诗书文章,及冠之年就考中秀才的大儿子方留。
“蒋万谦后来生的几个孩子还小,唯独这个方留,当时已经有秀才功名在身,所以他就动了把方留接回身边的想法,盼着他能入仕、做官,能为蒋家增荣添光。”
青唯听到这里,不由想到了徐途。
徐途也是如此,自己无所出,见亲侄子徐述白学问好,就带着他去巴结魏升、何鸿云,盼着他能去京里做官。
“可惜这个方留资质有限,童生倒是当得早,就是考不中举人。一年不中,年年不中,后来到了而立之年,连他自己都不想考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实而立之年考不中举人也没什么,但是蒋万谦老了,他等不起啊。就算秀才也算功名,一个秀才,能做什么官?蒋万谦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后来,也就是昭化十三年的初春,他就上竹固山来了。”
这话出,几乎所有人都是一愣。
屡试不第,这跟上不上竹固山有什么关系?
竹固山上都是山匪,而方留想考取的功名在朝堂,两者之间,分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葛翁说到这里,也是语锋一转,他看向谢容与:“我观阁下风姿,不该只是个寻常京里人,而是朝堂中人吧?”
谢容与没吭声。
葛翁继续道:“那么我有一问请教阁下。成为士子,金榜题名,是否是天下读书人最向往的事,若名字被写在杏榜之上,是否就意味着他们从此可以平步青云,仕途鹏程?”
谢容与道:“鹏程不至于,但朝廷取仕择官,除了政绩,第一看的就是功名,而今朝堂重臣,除了世家宗室,几乎全是进士出身。前辈说金榜题名乃天下读书人最向往之事,此言不虚。”
一朝及第,天下皆知。
当年谢桢高中状元,微雪凭栏醉作一词,天下雅士争相传抄,乘车自朱雀巷过,男女老少循马竞看,掷果盈车。
葛翁道:“那么我再问阁下,登洗襟台,比之金榜题名又如何呢?”
这问一出,周遭所有人再次怔住了。
石洞静谧,只有火光焚烈灼灼。
良久,谢容与才开口道:“洗襟台的修筑,是为了纪念在沧浪江投河的士子,在长渡河牺牲的将士,其意义非凡重大,是以当年先帝下令在各地遴选登台士子,无一不是文才出众、品性高洁,这……于他们而言,当是无上荣光,甚至……”
甚至连金榜题名都有所不能及。
科举三年一回,时而朝廷还会开恩科,今次不第,来年还能再考。
可是登洗襟台,大周开朝以来,乃或是千百年间,只有这么一回,能被选中登台的士子,他们的名字将被载入史册,传承万年。
“这就是了。”葛翁道,“这个方留,屡试不第,也许他以后还有机会,可蒋万谦等不起啊。一个秀才做官,做官能做到什么地步?可是,如果这个秀才,是一个登过洗襟台的秀才呢?是一个被朝廷遴选,与众多天子骄子一起登过台,名声昭昭的秀才呢?所以——将万谦,他就来了竹固山。”
葛翁盯着众人,声音幽幽的,“他跟耿常做了笔交易,他给了耿常一笔银子,耿常呢,许诺他在洗襟台建成之日,让方留,这个文才平平的秀才,登上洗襟台。”
第104章
石洞里的火色暗了些许。
谢容与的目光凝滞一瞬,随后闭了闭眼。
那座楼台,是他亲眼看着建成,承载着无数逝去士人与将士的赤诚之心,该是无垢的,是不可玷污的,如何……如何竟能拿来做这样的买卖?
但谢容与知道,葛翁说的都是真的,因为那个方留,最后确确实实死在了洗襟台下。
他问:“耿常手里,怎么会有士子登台的名额?”
当年遴选登台士子,是由各地方提交名录,翰林亲自甄选的,这名额,如何会落到一个山匪手上?
葛翁摇了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耿常也没和我说。”
青唯想起了徐途,问:“当时耿常手里,只有一个登台名额么?还是说,他也卖过名额给其他人,其他往来竹固山的商人?”
“不知道。”葛翁道,“我适才已经说了,我和耿常的关系并不好,早年间,我一个人住在西山,连寨子里的人都不认得几个,可能因为太孤单了,有回打猎,在山里遇到葛娃,就把他捡回来养。”
葛翁说着,回头看葛娃一眼。
葛娃依旧盘腿坐在石台上,见众人望过来,他的目光立刻变得凶厉,再度把绣儿往身后藏了藏。
“这孩子,也不知是被狼养大的还是猴子养大的,我遇到他的时候,六七岁,听不懂人话,只会吃生肉,为了把他捡回来,费了我好些功夫,后来他总算肯跟着我回西山,我呢,有了这个伴,就愈发不往寨子里去了。
“就这么过了几年吧,就出了你们说的那事,洗襟台塌了。
“上溪这地方,坏在闭塞,好也好在闭塞。洗襟台一塌,上京、东安,包括中州一带,听说全都乱了套,但是上溪么,还是老样子,几乎没有受任何影响,所以我起先也没把那什么塌不塌的当一回事,直到有一天,耿常忽然一个人来了西山。”
这是耿常第一回 ,也是最后一回亲自到竹固西山来。
他叩开木扉,在葛翁的竹屋里坐了良久,搁在膝头的拳头不断张开聚拢,才开口说:“葛叔,我可能做错事了。”
“葛叔,我担心,会害了寨子里的兄弟。”
葛翁与耿常的关系并不好,这些年,两人几乎没什么来往,但平心而论,耿常对葛翁并不坏,每回寨子里发粮了,耿常都会按照一人的分例,让小的送来西山。因而这一句“葛叔”,就让葛翁的心一下子软下来,他拄着杖,慢悠悠地在耿常对面坐下,“你做错什么事了?”
耿常却没有说太多,只是词不达意道:“朝廷建了一座楼台,本来是为了纪念投江士子的,前阵子塌了。年初蒋万谦上山,从我手里买走一个登台名额,眼下他儿子,跟很多人一起,死在那楼台下了。”
至于那登台名额是怎么到他手中的,他与蒋万谦的买卖究竟是怎么做的,也许是因为并不那么信任葛翁吧,耿常通通没提。
耿常这个人,虽然唯利是图,但是他有一点好,非常讲义气。洗襟台一塌,他知道自己惹上了事,但他不怕事,甚至不怕死,他怕的,是连累寨子里的兄弟。
那日他亲自到西山的竹扉来,大约也是为此。
耿常走的时候,非常落寞,他对葛翁道:“葛叔,您腿脚不好,寨子里要真出事,您早点走吧。”
……
葛翁说到这里,长叹一声,杵了杵手边的木杖:“我当时没信他的话,我就想了,左不过一个台子塌了,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在竹固山这么多年,改朝换代我都没挪根,他让我走我就走?不过他都这么说了,那阵子我还是长了心眼,葛娃鼻子灵,耳朵也灵,我让他去山口盯着,要是看到什么官兵啊,衙差啊上山,尤其是那个蒋家人,就回来和我说一声。
“谁也没想到出事出得那么快。没过几天,蒋万谦就上山来了。这个蒋万谦,心真是黑啊,到山上来,装好人,装大度,回头就把竹固山给卖了!
“他说,虽然他儿子死在了洗襟台下,但那楼台坍塌,只是个意外,他并不怪耿常。再说这卖出来的一个名额,单凭耿常一人,怎么能成?他知道耿常也是被人利用的中间人。他还提醒耿常,说眼下楼台塌,死去的士子太多,朝廷要彻查,说不定就会查到竹固山来,他让耿常赶紧带着山匪们离开,越快越好。
“蒋万谦太了解耿常了,他知道他越是这么说,耿常越不会轻易行动。耿常会怎么做呢?他会立刻下令,让所有人都不要出山,切断与山外的一切联系,然后派一个自己最信任的人,下山打听实情。
“耿常有个义弟,叫作寇唤山,是竹固山的二当家。这个寇唤山,功夫极好,在讲义气这方面,与耿常如出一辙,甚至比耿常还要更重情义。”
山寨子出了这么大的事,寇唤山自告奋勇,说,“大哥,我带人下山看看吧。”也正是他这么一下山,他们彻底中了蒋万谦的计。
他扫了周遭众人一眼,不惧不怯,拄杖转身,慢悠悠地往来路走:“诸位,且随老朽过来吧。”
第103章
山腰的溪涧边有一个岩洞,撩开岩洞尽头的藤蔓往里走,是一条深长的甬道,甬道看似死路,按下岩壁上的凸起,眼前一道石门缓缓落下,一间开阔的石室出现在眼前。
这间石室是离乱年间,猎户们为躲避山间猛兽建的,后来被竹固山山匪据为己有。山匪们死得突然,这几年就成了葛翁与葛娃的藏身之所。
石室宽大,中间以石块圈出一个照明的火堆,贴壁的地方有石台,上头铺着几张干草垫子。
谢容与命玄鹰卫守在岩洞外,只带着青唯、朝天几人进了石室,葛翁让葛娃把草垫子搁在火堆边,意示来客们坐。葛娃这会儿对谢容与几人的敌意少些了,但他依旧不喜欢他们,搁好草垫子,他迅速拉着绣儿避去壁边石台,把她掩在自己身后。
葛翁不能久立,搁下木杖,往草垫子上坐了,“看阁下的样子,京里来的吧?”
谢容与“嗯”一声,十分有礼地揖了揖:“在下对前辈并无恶意,只是竹固山山匪之死,事关在下所查的一桩大案,在下不得已,只能先兵后礼。”
葛翁又问青唯:“我听葛娃说,昨晚官府抓他,是你这个女娃娃引开官兵救了他?”
“救他谈不上。”青唯道,“我跟他都躲在马厩里,如果被发现,一个都跑不了。”
葛翁点点头,他在心中权衡一番,叹一声:“说说吧,你们怎么找到这深山来林里来的?为了……你说的什么案子?”
“不瞒前辈,在下乃是为了洗襟台之案。”谢容与道。
他既说了要先兵后礼,眼下态度十分诚恳。
“在下因洗襟台,查到陵川一个叫徐途的木料商人。这个徐途,在洗襟台修好之前,多次往来上溪,一度与竹固山的大当家耿常结交密切。后来洗襟台塌,徐途畏罪而死,过后不久,竹固山山匪也在一夜之间被剿杀暴亡。在下直觉此事有异,细查当年上溪卷宗,找到一名蒋姓商人。这名商人,前辈应该认得,他叫蒋万谦,竹固山山匪之所以被杀,正是因为他一状把山匪们告到官府。且这个蒋万谦还有个儿子,叫作方留,当年死在了洗襟台下。
“我本打算从蒋家入手,彻查此案。不日前,我派人来到上溪,但蒋家看上去并无任何异样。之后,我的手下无意中与蒋家人提及竹固山山匪,又问及山中闹鬼是否与山匪枉死有关,当日夜,他们便被人跟踪。他们不敢打草惊蛇,回京将此事禀予我,我便派我的贴身护卫来到上溪,看看能否扮鬼引蛇出洞。没想到正是他扮鬼的第二日,上溪立刻死了人,县衙随后请来附近驻军,封山捉鬼。
“虽然封山捉鬼、引出葛娃,确是我的计策不假,但我只是想查明当年真相,无意给前辈带来麻烦,此前若有冒犯之处,还望前辈担待。”
葛翁冷哼一声,“我就说,葛娃一个野孩子,在这山里乱窜也不是一日两日了,官府怎么忽然这么着急要拿他。原来拿他,根本不是因为闹鬼,是因为有人要借他查蒋家,查山匪之死,查那座塌了的楼台!”
他又打量谢容与一眼,眼前之人看上去非常清贵,想必身份极尊,可适才他与自己说话,言语间谦恭有礼,不曾隐瞒丝毫枝节,想来可以信任。
葛翁于是卸下芥蒂,“那个蒋家,根本不是什么好东西,尤其是蒋万谦,忘恩负义,狼心狗肺,当年竹固山的兄弟,就是被他害死的!”
青唯问:“葛翁,这话从何说起?”
葛翁扫众人一眼:“我先问你们,你们可知道陵川为什么这么多山匪?”
为什么这么多?
咸和年间,生民离乱,陵川太过穷苦,百姓们衣食无着,走投无路了,只能落草为寇。这些青唯初到上溪时,余菡就跟她说过了。是故在早年间,匪患原本不是患,甚至有的匪行事仗义,还被称作义匪。
“竹固山当年的耿常,就是这么一个义匪。”葛翁道,“不过照我看,‘义匪’这两个字,耿常担不上,真正的义匪,是像柏杨山岳翀那样的,乱世救民,战时守疆,一身忠义肝肠,谁不道一声佩服?耿常这个人么,就是聪明些罢了,长袖善舞左右逢源,不管是跟商客,还是跟官府,交情都不错,你道他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酒肉钱财。
“可能你们这些年轻一辈的,运势好,生在盛世,感受不深,但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尤其是陵川人,就觉得这大周朝啊,前后分成两截儿。咸和年间的日子,那是真的苦,苦得吃了上顿没下顿,一条裤腿恨不得割成两条来穿,一到冬天,山脚下、田地里,一片片的死人。而变化在哪儿呢?就在十八年前,士子投江。咸和帝老了,畏缩不战,百姓们的日子已经这么苦了,再来外敌跟我们抢粮食,我们还怎么活?好在咸和十七年七月初九以后,一切都变了。沧浪士子投江,天下震动,长渡河一役随之大胜,先昭化帝继位,励精图治,我们这些远在江山边角旮旯的百姓,也能感受到朝廷上下的齐心。”
昭化帝敬士人,重民生,甘听文士谏言,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朝廷良策惠及地方,百姓日渐安居乐业,那么从前因贫苦上山的山匪,因成日无所事事,自然就成了患。
有的匪患好解决,县衙上山游说几句,当家就带着小喽啰下山找正事干了;有的匪患不好解决,当家的不肯放弃自己地位,藏在深山野林里成日跟官府对着干,时不时下山打家劫舍。还有的匪患,就是像耿常这样的,舍去点好处,跟官府、商客互惠互利,相安无事反而数年长青。
“耿常上山前,我就是竹固山上一个匪寨子的当家,耿常上山后,整合了竹固山十多个寨子,自己做了新的当家。他这个人,有点本事,对待我们这些老当家,不杀不赶,反而个个敬为长老。”
什么叫长老呢?年纪大,辈分尊。
长老能掌权吗?一座深山也是一方江土,江土都易主了,“前朝皇帝”不杀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放权给你?
“十多个旧的匪寨子,就有十多个长老。有的长老咽不下这口气,自己走了,有的长老忍下来,甘心屈居耿常之下,就混个堂主、长使来当。至于我么,我当年上山,就是因为吃不起饭,到了昭化年,日子明明过好了,耿常却不愿下山,照样做竹固山的大当家,还自称是义匪,我就有些瞧不上他。可能因为那时竹固山只剩下我一个吃闲饭不干正事的长老吧,他也瞧不上我,任我一个人在西山里住着自生自灭,连寨子里来了新人、贵客,他也不介绍给我认识。”
或许也正因为此,在日后那一场堪称屠戮的剿匪中,葛翁才得以幸存下来。
“这样的日子过了大概好些年吧,直到昭化十三年初,蒋万谦上山了。”
葛翁说到这里,目色有些茫惘,“耿常结交广,讲义气,其实那年间,与他结交的商人有很多,我几乎都不认识,只一个蒋万谦,因他是上溪本地人,当年打过几回照面,所以我对他有几分印象。
“上溪穷啊,蒋万谦少年时,也就是个穷小子。不过他因为长得好,又有几分头脑,后来去东安谋生,被一户富商家的小姐瞧上了。那小姐姓方,是家中的独女,非要嫁给他,还没成亲,就有了蒋万谦的骨肉。富商无奈,只能应下这门亲事,随后让蒋万谦入赘,手把手教了几年,见他聪明,就把铺子的买卖都交给他打点了。
“蒋万谦有了银子,就染上一个毛病,赌。后来没过几年,他因为流连赌坊,没盯着货,货仓起火,屯着的布料一夜间尽毁,方家两代人的买卖非但砸在他手里,还赔了不少银子。他的老丈人因为此事,落下疾病,没过两年就去世了,之后他的夫人也郁郁寡欢,数月后染疾病逝。蒋万谦痛定思痛,戒了赌,将儿子交给方家那边的亲戚照顾,带着所剩不多的银钱回了上溪。
“他也是时运好,那年上溪山上的桑树丰收,正愁没人来买,他近水楼台,拿手中银子买了桑,雇了十多辆牛车,运去东安转手一卖,赚了几番,自此做起了桑麻生意。”
有了上回的教训,蒋万谦非但戒赌,做事也不再冒进,十来年下来,买卖做得风生水起,成了上溪为数不多的富商,也重新娶了妻,生了子。而这十来年间,当初被他寄养在方家的儿子方留也长大了。
大周虽然开化,对商人不像前朝那么鄙夷,可士人的地位却是无与伦比的,尤其在士子投江后,到了昭化年间,连朝廷上几乎都是文士的一家之言。
人都是往上走的,有了利,就想有名,钱财足够了,就想为自己挣个地位。
商人怎么挣地位呢?蒋万谦彼时已近半百,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好在,他还有个儿子,一个从小入私塾,饱读诗书文章,及冠之年就考中秀才的大儿子方留。
“蒋万谦后来生的几个孩子还小,唯独这个方留,当时已经有秀才功名在身,所以他就动了把方留接回身边的想法,盼着他能入仕、做官,能为蒋家增荣添光。”
青唯听到这里,不由想到了徐途。
徐途也是如此,自己无所出,见亲侄子徐述白学问好,就带着他去巴结魏升、何鸿云,盼着他能去京里做官。
“可惜这个方留资质有限,童生倒是当得早,就是考不中举人。一年不中,年年不中,后来到了而立之年,连他自己都不想考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实而立之年考不中举人也没什么,但是蒋万谦老了,他等不起啊。就算秀才也算功名,一个秀才,能做什么官?蒋万谦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后来,也就是昭化十三年的初春,他就上竹固山来了。”
这话出,几乎所有人都是一愣。
屡试不第,这跟上不上竹固山有什么关系?
竹固山上都是山匪,而方留想考取的功名在朝堂,两者之间,分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葛翁说到这里,也是语锋一转,他看向谢容与:“我观阁下风姿,不该只是个寻常京里人,而是朝堂中人吧?”
谢容与没吭声。
葛翁继续道:“那么我有一问请教阁下。成为士子,金榜题名,是否是天下读书人最向往的事,若名字被写在杏榜之上,是否就意味着他们从此可以平步青云,仕途鹏程?”
谢容与道:“鹏程不至于,但朝廷取仕择官,除了政绩,第一看的就是功名,而今朝堂重臣,除了世家宗室,几乎全是进士出身。前辈说金榜题名乃天下读书人最向往之事,此言不虚。”
一朝及第,天下皆知。
当年谢桢高中状元,微雪凭栏醉作一词,天下雅士争相传抄,乘车自朱雀巷过,男女老少循马竞看,掷果盈车。
葛翁道:“那么我再问阁下,登洗襟台,比之金榜题名又如何呢?”
这问一出,周遭所有人再次怔住了。
石洞静谧,只有火光焚烈灼灼。
良久,谢容与才开口道:“洗襟台的修筑,是为了纪念在沧浪江投河的士子,在长渡河牺牲的将士,其意义非凡重大,是以当年先帝下令在各地遴选登台士子,无一不是文才出众、品性高洁,这……于他们而言,当是无上荣光,甚至……”
甚至连金榜题名都有所不能及。
科举三年一回,时而朝廷还会开恩科,今次不第,来年还能再考。
可是登洗襟台,大周开朝以来,乃或是千百年间,只有这么一回,能被选中登台的士子,他们的名字将被载入史册,传承万年。
“这就是了。”葛翁道,“这个方留,屡试不第,也许他以后还有机会,可蒋万谦等不起啊。一个秀才做官,做官能做到什么地步?可是,如果这个秀才,是一个登过洗襟台的秀才呢?是一个被朝廷遴选,与众多天子骄子一起登过台,名声昭昭的秀才呢?所以——将万谦,他就来了竹固山。”
葛翁盯着众人,声音幽幽的,“他跟耿常做了笔交易,他给了耿常一笔银子,耿常呢,许诺他在洗襟台建成之日,让方留,这个文才平平的秀才,登上洗襟台。”
第104章
石洞里的火色暗了些许。
谢容与的目光凝滞一瞬,随后闭了闭眼。
那座楼台,是他亲眼看着建成,承载着无数逝去士人与将士的赤诚之心,该是无垢的,是不可玷污的,如何……如何竟能拿来做这样的买卖?
但谢容与知道,葛翁说的都是真的,因为那个方留,最后确确实实死在了洗襟台下。
他问:“耿常手里,怎么会有士子登台的名额?”
当年遴选登台士子,是由各地方提交名录,翰林亲自甄选的,这名额,如何会落到一个山匪手上?
葛翁摇了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耿常也没和我说。”
青唯想起了徐途,问:“当时耿常手里,只有一个登台名额么?还是说,他也卖过名额给其他人,其他往来竹固山的商人?”
“不知道。”葛翁道,“我适才已经说了,我和耿常的关系并不好,早年间,我一个人住在西山,连寨子里的人都不认得几个,可能因为太孤单了,有回打猎,在山里遇到葛娃,就把他捡回来养。”
葛翁说着,回头看葛娃一眼。
葛娃依旧盘腿坐在石台上,见众人望过来,他的目光立刻变得凶厉,再度把绣儿往身后藏了藏。
“这孩子,也不知是被狼养大的还是猴子养大的,我遇到他的时候,六七岁,听不懂人话,只会吃生肉,为了把他捡回来,费了我好些功夫,后来他总算肯跟着我回西山,我呢,有了这个伴,就愈发不往寨子里去了。
“就这么过了几年吧,就出了你们说的那事,洗襟台塌了。
“上溪这地方,坏在闭塞,好也好在闭塞。洗襟台一塌,上京、东安,包括中州一带,听说全都乱了套,但是上溪么,还是老样子,几乎没有受任何影响,所以我起先也没把那什么塌不塌的当一回事,直到有一天,耿常忽然一个人来了西山。”
这是耿常第一回 ,也是最后一回亲自到竹固西山来。
他叩开木扉,在葛翁的竹屋里坐了良久,搁在膝头的拳头不断张开聚拢,才开口说:“葛叔,我可能做错事了。”
“葛叔,我担心,会害了寨子里的兄弟。”
葛翁与耿常的关系并不好,这些年,两人几乎没什么来往,但平心而论,耿常对葛翁并不坏,每回寨子里发粮了,耿常都会按照一人的分例,让小的送来西山。因而这一句“葛叔”,就让葛翁的心一下子软下来,他拄着杖,慢悠悠地在耿常对面坐下,“你做错什么事了?”
耿常却没有说太多,只是词不达意道:“朝廷建了一座楼台,本来是为了纪念投江士子的,前阵子塌了。年初蒋万谦上山,从我手里买走一个登台名额,眼下他儿子,跟很多人一起,死在那楼台下了。”
至于那登台名额是怎么到他手中的,他与蒋万谦的买卖究竟是怎么做的,也许是因为并不那么信任葛翁吧,耿常通通没提。
耿常这个人,虽然唯利是图,但是他有一点好,非常讲义气。洗襟台一塌,他知道自己惹上了事,但他不怕事,甚至不怕死,他怕的,是连累寨子里的兄弟。
那日他亲自到西山的竹扉来,大约也是为此。
耿常走的时候,非常落寞,他对葛翁道:“葛叔,您腿脚不好,寨子里要真出事,您早点走吧。”
……
葛翁说到这里,长叹一声,杵了杵手边的木杖:“我当时没信他的话,我就想了,左不过一个台子塌了,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在竹固山这么多年,改朝换代我都没挪根,他让我走我就走?不过他都这么说了,那阵子我还是长了心眼,葛娃鼻子灵,耳朵也灵,我让他去山口盯着,要是看到什么官兵啊,衙差啊上山,尤其是那个蒋家人,就回来和我说一声。
“谁也没想到出事出得那么快。没过几天,蒋万谦就上山来了。这个蒋万谦,心真是黑啊,到山上来,装好人,装大度,回头就把竹固山给卖了!
“他说,虽然他儿子死在了洗襟台下,但那楼台坍塌,只是个意外,他并不怪耿常。再说这卖出来的一个名额,单凭耿常一人,怎么能成?他知道耿常也是被人利用的中间人。他还提醒耿常,说眼下楼台塌,死去的士子太多,朝廷要彻查,说不定就会查到竹固山来,他让耿常赶紧带着山匪们离开,越快越好。
“蒋万谦太了解耿常了,他知道他越是这么说,耿常越不会轻易行动。耿常会怎么做呢?他会立刻下令,让所有人都不要出山,切断与山外的一切联系,然后派一个自己最信任的人,下山打听实情。
“耿常有个义弟,叫作寇唤山,是竹固山的二当家。这个寇唤山,功夫极好,在讲义气这方面,与耿常如出一辙,甚至比耿常还要更重情义。”
山寨子出了这么大的事,寇唤山自告奋勇,说,“大哥,我带人下山看看吧。”也正是他这么一下山,他们彻底中了蒋万谦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