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9章 甘丹颇章
  图鲁拜琥,瓦剌蒙古和硕特部台吉,祖父博贝密尔咱、父哈尼诺颜洪果尔、大哥拜巴嘎斯都是瓦剌蒙古的盟主,不过,瓦剌蒙古的盟主,并非瓦剌蒙古的大汗,并不能约束瓦剌蒙古各部,只能凭借自己的威望,为瓦剌各部排解内部的矛盾和争执。
  大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喀尔喀蒙古与瓦剌蒙古瓦剌蒙古瓦剌蒙古发生战乱,图鲁拜琥只带着两名侍卫,孤身深入喀尔喀,曾巧妙地调解两部之争。因此,代表乌思藏藏佛教格鲁派(黄教)与蒙古诸部联系的东科尔三世呼图克图甲哇嘉错和喀尔喀蒙古各部领袖,共同赠他以“大国师”的称号。
  大哥拜巴嘎斯遇害后,他因骁勇善战而继任和硕特部汗和瓦剌蒙古的盟主,对外自称“国师汗”,汉人称之为“顾实汗”。
  大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图鲁拜琥遣使至盛京贡马匹、方物,归顺满清。
  同年秋,应乌思藏黄教摄政索南群培、名义首领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及其师傅罗桑曲吉的邀请,图鲁拜琥与准噶尔汗巴图尔,共同起兵南下,南下之前,图鲁拜琥与巴图尔约定,只要巴图尔协助和硕特部打下藏区,和硕特部将不再回来,原先和硕特部的牧地,包括乌兰伯勒奇尔,全部转交给准噶尔部。
  南下之前,图鲁拜琥放弃瓦剌蒙古盟主之位,传位于大哥拜巴嘎斯的长子、侄子鄂齐尔图汗。
  图鲁拜琥与巴图尔是从伊犁出发,穿过盐泽(柴达木盆地),迂回进入青海的,并没有经过河西走廊,因而没有与当地的天命军发生争执。
  大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正月,顾实汗图鲁拜琥,与盘据青海以西、一直与乌思藏黄教为敌的喀尔喀蒙古部却图汗部,进行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一场战斗,结果图鲁拜琥以少胜多,大败却图汗部,并擒杀却图汗,据有其地,并其部众。
  大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图鲁拜琥亲往拉萨会见黄教摄政索南群培、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阿旺罗桑嘉措的师傅罗桑曲吉,获“佛教护法王”尊号。
  大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图鲁拜琥进入康藏地区,并于次年攻灭康区白利土司顿丹多吉,释放了被白利土司关在监狱里的格鲁派所有喇#嘛,正式吞并了大明的朵甘都司。
  同年,图鲁拜琥赶赴乌兰伯勒奇尔,出席蒙古领主大会,参加制定《喀尔喀—卫拉特法典》。
  大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图鲁拜琥率兵进入前藏,打败一贯反黄教的藏巴汗丹迥旺波。
  丹迥旺波败退之际,着人向图鲁拜琥求和,图鲁拜琥不允,留下长子达延驻守拉萨,自己亲率大军向后藏追击,丹迥旺波无力自保,在日喀则宣布无条件投降,交出首城日喀则以及茶叶、酥油、糌粑、金银珠宝一千余驮,在固实汗面前认罪。
  图鲁拜琥按照处死蒙古贵族习俗,将藏巴汗丹迥旺波装入牛皮袋里,投入湍急的雅鲁藏布江中。
  丹迥旺波兵败身死,白教噶玛派的藏巴汗政权,在统治乌思藏地方约二十四年后正式结束,黄教格鲁派不仅摆脱了生死存亡的危局,还在图鲁拜琥支持下,掌控了乌思藏的局势。
  图鲁拜琥坐镇拉萨,建立西藏地方政权,新添噶伦达本等官职,健全乌思藏地方行政机构。
  最初的议政大殿,是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在拉萨哲蚌寺的寝宫甘丹颇章,所以也称为“甘丹颇章政权”,与乌思藏列代的帕木竹巴政权、仁蚌巴政权、藏巴汗政权一脉相承。
  图鲁拜琥以黄教护法王的身份,成为掌握整个藏区的最高统治者——汗王,形成了由蒙古汗王和黄教格鲁派领袖联合统治乌思藏的局面。
  甘丹颇章政权的各级官员,由汗王图鲁拜琥和黄教格鲁派领袖制定,都是尽忠尽力的蒙古族、藏族的有功人员组成,图鲁拜琥把这些人封为贵族,赐给庄园和农奴。
  图鲁拜琥还牢牢控制军队的指挥权,他的亲信部队,驻扎在拉萨北面的当雄一带,由汗王直接统辖,被称为“当雄八旗”。
  华夏永昌三年(公元1645年),图鲁拜琥给自己的老师罗桑曲吉赠给“班禅博克多”称号,从此后确立了班禅活佛转世系统,由于罗桑曲吉又是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的师傅,班禅系逐渐与达#赖系分庭抗礼。
  华夏永昌六年(公元1648年),拉萨布达拉宫重修,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移居布达拉宫,行政管理机构也随着转移,但习惯上还是称之为“甘丹颇章政权”。
  甘丹颇章政权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政权,首领称为第巴,第一任第巴,是黄教格鲁派摄政索南群培,也就是说,索南群培是甘丹颇章政权第一任正式的行政首脑。
  但索南群培却不是甘丹颇章政权的最高首脑,他是第一任第巴,却只能管理乌思藏的日常杂务,军事、赋税都不属于他的权利范围。
  甘丹颇章政权的管理者,是一个三人小组:第巴索南群培、班禅大师罗桑曲吉、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因为阿旺罗桑嘉措太过年轻,实际的执政者是索南群培和罗桑曲吉。
  但乌思藏甘丹颇章政权并非独立政权,和硕特汗国才是独立的政权!
  和硕特汗国原先臣属于满清,是满清的一部分,但满清已经灭国,和硕特汗国已经走向独立。
  乌思藏只是其汗国的一部分,汗国名义上还包括瓦剌蒙古,也就是卫拉特蒙古各部。
  汗王图鲁拜琥,不但是乌思藏的最高军事领袖,也是最高政治领袖和最高宗教领袖,当雄八旗,是他的立国之本。
  刘宗敏看着汉清部送来的一大叠讯息,脑袋有些大,他是军人,战场拼杀绝对不会落后于人,但藏人、蒙古人如何管理乌思藏,他才管不着。
  非白即黑。
  军人的眼中,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自己人,一种是敌人,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
  乌思藏地方官府如何管理他的百姓,由谁担任官员,官员们的称谓是什么,一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会不会主动归顺华夏!
  第四营征伐乌思藏,不是来学习历史的,已经发生的事情,都已经成为过去,今日之乌思藏,主动归顺华夏的人,或许可以保住性命,甚至还能保住全家和财物,但乌思藏的百姓,似乎不知道华夏,很难有主动归顺之人。
  不过,这些讯息,倒是对今日的乌思藏有所了解,乌思藏最强的军队,或许就是图鲁拜琥的“当雄八旗”,不知道当雄八旗的战斗力如何。
  刘宗敏有些担心,第一师已经深入藏区,四面都是藏人和蒙古人,便催促军队加快速速。
  他留下第三师贺锦部殿后,兼押运粮食,自己亲率第二师高禄部、第四师罗泰部一路急性,于五月八日赶到芒康。
  此时第一师已经击溃了十八蒙古土司的联军,斩首一千三百余人,没有战俘,但蒙古土司都有战马,大部分向西逃窜了。
  刘宗敏让第一师休整两日,却分出第四师扫荡芒康及芒康山以东的部落、村庄,第二师扫荡芒康以西、以北,除了汉人和主动归顺的人,一律屠杀。
  芒康山本身是横断山脉的一部分,西面隔着澜沧江是并行的他念他翁山,再向西,渡过怒江,便是伯舒拉岭;东面隔着金沙江,便是沙鲁里山。
  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芒康山、沙鲁里山都是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几乎都是南北走向,自西向东排列在乌斯藏与四川、云南之间,因为横着切断了东西方的交通,故称为“横断山脉”。
  横断山脉远远不止这四座山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行于这些山脉之间,两岸都是绝壁断谷,别说种地,连通行都十分艰难,但三江的支流河谷,却是被当地百姓开发为耕地,天命军在山谷中穿行,行军、作战两不误。
  三日后,第四师杀至金沙江西岸,将规划中的芒康县的东部扫平了,开始的时候,罗泰凶神恶煞一般,几乎是见人就杀,连老人、孩子都不会放过。
  后来则是留下年轻的女人不杀。
  越杀越手软!
  等杀到金沙江畔的时候,稍稍对天命军不满的青壮,只是抓捕,扣押起来,不再屠杀了。
  与此同时,第二师高禄部,也将芒康以西、以北荡平了,蒙古贵族都是望风而逃,伤亡的基本上都是最下层的藏人。
  第三师贺锦部押着粮食赶到芒康的时候,刘宗敏将整个第三师留在芒康驻守,并开始在芒康立城,抓捕的藏人、蒙古人青壮,必须参加为期一年的劳役,先修筑芒康城,等芒康修筑完毕,还要扩展芒康周围的茶马古道。
  刘宗敏给第三师的任务,除了驻守芒康立城,看护大军的粮食,防范北面玉树方向的敌人,还要派兵征服金沙江东岸的甘孜地区,根据皇上的指示,甘孜要立府,隶属于四川,将来由成都派出城防军接管。
  芒康倚山傍河,东有芒康山、西有他念他翁山可以依托,又能将芒康河水引入城内,非常适合立城,但芒康位于深山峡谷,并没有多少人口,最后还是按照皇上的指示,立为芒康县。
  芒康县是乌思藏的最西部,究竟隶属于哪个府,现在还说不定,等到征服了西北方向再说,暂时只能作为军粮屯放之地。芒康芒康倚山傍河,第三师押着粮食赶到芒康的于此与此同时,第二师再再再再想再,必须参加劳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