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1章 无梭织布机
金鍊带着册封文书和华夏的传教士,沿着原路心满意足地返回朝#鲜。
李自成并不担心李濬、金自点阴奉阳违,金自点是四朝元老,政治谋略不低,他应该能看得清当前的形势。
李淏暗中反对华夏,对于推广汉语汉话、推广天主教,明显是阴奉阳违,结果落得被刺杀的命运,丢下孤儿寡母去黄泉会见他的父王去了。
朝#鲜国内,不仅有华夏的常驻使节苏清河,还隐藏着大量汉清部的人,朝#鲜的一举一动,都在华夏的眼皮底下,甚至李濬晚上临幸哪个妃子,自己都会知道,随着金鍊回朝#鲜的传教士,大部分都是汉清部的人。
只要华夏自身不出现问题,朝#鲜根本无法违背华夏的意志。
如果朝#鲜违背了华夏的意志,或是退出《亚盟》,华夏就会以“朝#鲜背信弃义”为借口,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即便动用军队,朝#鲜君臣也是咎由自取!
金自点是聪明人,他可能在等待机会,等待华夏衰弱的机会。
如果朝#鲜方面一直秉承华夏的旨意办事,华夏还真不好对朝#鲜用兵,不过,军士并不是唯一的手段。
在请川江上修建大桥,华夏开放江北的博川,朝#鲜开放江南的安州,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
对朝#鲜来说,可以购买华夏的各种奇珍异物,灾荒年代可以购买粮食,也可以将国内剩余的农副产品出售给华夏,这是华夏所有邻国都梦寐以求的事。
华夏并不是没有好处,工商业领先于周边小国,华夏既可以出售富余的农副业物产,也可以出售工业产品,抢占当地市场。
小国市场狭窄,购买力有限,但工业产品一旦输出朝#鲜,可以提高华夏的威望,让朝#鲜国内,尤其是边界的朝#鲜百姓,对华夏生出向往,甚至以做为华夏人为荣……
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估计与朝#鲜的协议不会出现大的波折,李自成将后续的事情交给南居益,他只是告诉南居益:第二路桥公司为朝#鲜修桥修路,价格上比国内提高三成!
李自成的心思,又回到正在进行的战争上,不过,战争距离结束的时间还早,第七营尚未抵达格尔木,这样的小小战争,他是不需要亲征的。
人事部长宋献策已经将乌思藏改为南原省,省长是刚刚从缅甸省新台府离任的史可法,不过,规划中的南原省,首府是拉萨,史可法暂时无法就任,只得随第四营缓缓向西推进。
第四营击溃当雄八旗的尼池镇,已经被立为尼池府,这是南原省的第一个府。随后,留守在芒康的第三师贺锦部,在向北方出击的时候,将澜沧江源头的昌都城拿下了,临时立了昌都府,但昌都府北面,和玉树交界的地方,尚未征服。
第七营也在推进,速度比第四营快得多,因为大部分都是无人区,或者说,他们很难找到有份量敌手,因为无人区太多,暂时无法建立府县。
李自成远在昆明,无法亲自指挥前方的战斗,便是飞鸽传书,也需要不少时间。
既然无法改变南原省的战争,还是暂且放下吧,李自成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批阅奏章上,各地送来的奏章,比以前批阅得仔细了,接近一半的奏章,都是亲手批阅,并指出处置的法子……
整整一个月,李自成几乎没有走出乾清宫。
直到这一日,有一份来自南京的奏章。
奏章上的事,对大部分官员来说,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事情,甚至不值得写到奏章上,浪费大臣们时间,更浪费皇上的时间。
但李自成却是如获至宝。
奏章上的内容很简单:南京周氏的织布厂,有一名叫做裴一鸣的技工,在飞梭织布机的基础上,发明了不用梭子的织布机,织布的速度比飞梭织布机快一倍!
无梭织布机!
李自成不知道,织布机的发展过程中,有没有经过无梭织布机这个阶段,但速度提高一倍,总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工厂进行技术革新,自然是一件好事,这才五六年的时间,当初为了推动江南地区纺织业发展的措施,已经看到曙光了,尽管这个曙光模模糊糊的,大部分人根本看不清。
但愿无梭织布机的出现,不是个案,而是一种开始。
织布机的效率提高了,会不会倒逼纺纱机革新?
这段时间,李自成主要是关注西南,特别是昆明,昆明地区工商业得到了发展,倒是忘记了最重要的南京-杭州工业板块,如果华夏进入工业革#命,始发地最有可能就是南京、杭州这些地方。
他捧着奏章,仔仔细细又看了一遍,方才轻轻放在御案上,生怕摔坏了似的。
靠在椅背上,李自成微微闭上双目,心中在思索,裴一鸣发明无梭织布机的事,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将无梭织布机奉献出来,周氏织布厂肯定不愿意,裴一鸣也不会愿意,毕竟是人家的劳动果实。便是让他们申请专利,对外出售技术,恐怕也不太可能,得了这样的宝贝,将是周氏织布厂的镇厂之宝,除非动用行政手段,周氏一定不会将技术拿出来。
怎么办?
李自成一向倡导法治,绝对不会采取非法的手段,哪怕他非常希望推广无梭织布机。
不过,无梭织布机的出现,本身倒是比推广更有意义,毕竟这是自然发展所致,并不是他生生带过来的……
王廉见李自成靠在椅背上睡着了,便小心地道:“皇上如果困了,可以去市室的床上休息一会……”
李自成摆摆手,表示自己没有睡觉,只是在想事情,后来干脆让王廉出去,独自靠在椅背上思索。
思索了好久,李自成方才理清思路:
第一,通过报刊、官府告示等,广泛宣传无梭织布机的出现,特别是在南京-杭州地区,最好造成轰动效应,激发当地的科技热情,百姓的科技热情上去了,官府再顺势利导,在当地增加科技类型的高等学校,不出十年,南京-杭州地区的科技水平,必定会有质的飞跃;
科技的发展,可能集中于纺织行业,亦有可能促进其它行业的进步。
第二,组织成立南京-杭州地区的纺纱、织布协会,鼓励当地的纺纱厂、织布厂进行科技合作,充分发挥集团效应、规模效应,共同研发、改进新的纺纱机、织布机。
以织布机的进步,逼迫纺纱厂进行技术革新。
以松江纺织学院为龙头,在南京大学、杭州大学等增加纺织专业,促进高学联合,发挥集体的力量,推动科技向前发展。
第三,探讨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除了改进纺纱机、织布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鼓励大型纺织企业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
第四,以无梭织布机的出现为契机,大书特书,再一次在全国宣传,大力发展工商业,大力推进“工商兴国”、“工商富民”等等……
奏章是南京知府左懋第上达的,但李自成为了扩大无梭织布机的影响,亲手给江南省长马士英、浙江省长张禀贞各写了一封回书,让他们在全省范围内宣传无梭织布机,宣传国家大力发展工商业的国策。
让王廉将两封书信发出去,李自成独自靠在龙椅上,他在思索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工商部,甚至总理府都要行动起来,引领、参与到这次行动之中,各类报刊也要大力宣传无梭织布机,宣传华夏国策。
不过,科技发展至一定的程度,很难再进行改良,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纺织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是不是需要蒸汽机了?
不仅纺织行业,军事上也需要蒸汽机,这个时代,能研究出蒸汽机吗?
李自成自然希望尽快研发出蒸汽机,但兰州科技高等学校的王徵、王永春父子搞了这么久,一点讯息都没有……
如果能研制出蒸汽机,首先要用在交通工具上,华夏修筑了许多水泥大道,但运输工具并没有得到发展,还是原先的四轮马车,只不过将木制轮胎换成铁制轮胎,虽然耐磨,延长了使用寿命,可是增加了成本和重量,自行车的速度更快,但载重量不够,无法做为主要的运载工具……
想到这儿,李自成心中忽地一动,要想提高车辆的运行速度,除了蒸汽机,还可以使用充气的橡胶车胎!
这个时代,不可能提炼出合成橡胶,只有橡胶树才出产天然橡胶。
如何从橡胶树上收割橡胶,李自成并不确切了解,但他知道,橡胶树只会出现在热带,华夏地处温带,并不出产橡胶树,但南海周围的大小海岛都处在热带,可能有橡胶树,南海舰队已经常驻南海,为何至今没有传回橡胶的有关讯息?
或许南海舰队的将士们不认识橡胶树吧?甚至连南海周边的土著们,也不知道橡胶的用处,这个时代,橡胶已经开发成功了吗?
论起工业的发展,欧罗巴人应该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不知道欧罗巴大陆上,有没有橡胶制作的车胎?
李自成并不担心李濬、金自点阴奉阳违,金自点是四朝元老,政治谋略不低,他应该能看得清当前的形势。
李淏暗中反对华夏,对于推广汉语汉话、推广天主教,明显是阴奉阳违,结果落得被刺杀的命运,丢下孤儿寡母去黄泉会见他的父王去了。
朝#鲜国内,不仅有华夏的常驻使节苏清河,还隐藏着大量汉清部的人,朝#鲜的一举一动,都在华夏的眼皮底下,甚至李濬晚上临幸哪个妃子,自己都会知道,随着金鍊回朝#鲜的传教士,大部分都是汉清部的人。
只要华夏自身不出现问题,朝#鲜根本无法违背华夏的意志。
如果朝#鲜违背了华夏的意志,或是退出《亚盟》,华夏就会以“朝#鲜背信弃义”为借口,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即便动用军队,朝#鲜君臣也是咎由自取!
金自点是聪明人,他可能在等待机会,等待华夏衰弱的机会。
如果朝#鲜方面一直秉承华夏的旨意办事,华夏还真不好对朝#鲜用兵,不过,军士并不是唯一的手段。
在请川江上修建大桥,华夏开放江北的博川,朝#鲜开放江南的安州,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
对朝#鲜来说,可以购买华夏的各种奇珍异物,灾荒年代可以购买粮食,也可以将国内剩余的农副产品出售给华夏,这是华夏所有邻国都梦寐以求的事。
华夏并不是没有好处,工商业领先于周边小国,华夏既可以出售富余的农副业物产,也可以出售工业产品,抢占当地市场。
小国市场狭窄,购买力有限,但工业产品一旦输出朝#鲜,可以提高华夏的威望,让朝#鲜国内,尤其是边界的朝#鲜百姓,对华夏生出向往,甚至以做为华夏人为荣……
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估计与朝#鲜的协议不会出现大的波折,李自成将后续的事情交给南居益,他只是告诉南居益:第二路桥公司为朝#鲜修桥修路,价格上比国内提高三成!
李自成的心思,又回到正在进行的战争上,不过,战争距离结束的时间还早,第七营尚未抵达格尔木,这样的小小战争,他是不需要亲征的。
人事部长宋献策已经将乌思藏改为南原省,省长是刚刚从缅甸省新台府离任的史可法,不过,规划中的南原省,首府是拉萨,史可法暂时无法就任,只得随第四营缓缓向西推进。
第四营击溃当雄八旗的尼池镇,已经被立为尼池府,这是南原省的第一个府。随后,留守在芒康的第三师贺锦部,在向北方出击的时候,将澜沧江源头的昌都城拿下了,临时立了昌都府,但昌都府北面,和玉树交界的地方,尚未征服。
第七营也在推进,速度比第四营快得多,因为大部分都是无人区,或者说,他们很难找到有份量敌手,因为无人区太多,暂时无法建立府县。
李自成远在昆明,无法亲自指挥前方的战斗,便是飞鸽传书,也需要不少时间。
既然无法改变南原省的战争,还是暂且放下吧,李自成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批阅奏章上,各地送来的奏章,比以前批阅得仔细了,接近一半的奏章,都是亲手批阅,并指出处置的法子……
整整一个月,李自成几乎没有走出乾清宫。
直到这一日,有一份来自南京的奏章。
奏章上的事,对大部分官员来说,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事情,甚至不值得写到奏章上,浪费大臣们时间,更浪费皇上的时间。
但李自成却是如获至宝。
奏章上的内容很简单:南京周氏的织布厂,有一名叫做裴一鸣的技工,在飞梭织布机的基础上,发明了不用梭子的织布机,织布的速度比飞梭织布机快一倍!
无梭织布机!
李自成不知道,织布机的发展过程中,有没有经过无梭织布机这个阶段,但速度提高一倍,总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工厂进行技术革新,自然是一件好事,这才五六年的时间,当初为了推动江南地区纺织业发展的措施,已经看到曙光了,尽管这个曙光模模糊糊的,大部分人根本看不清。
但愿无梭织布机的出现,不是个案,而是一种开始。
织布机的效率提高了,会不会倒逼纺纱机革新?
这段时间,李自成主要是关注西南,特别是昆明,昆明地区工商业得到了发展,倒是忘记了最重要的南京-杭州工业板块,如果华夏进入工业革#命,始发地最有可能就是南京、杭州这些地方。
他捧着奏章,仔仔细细又看了一遍,方才轻轻放在御案上,生怕摔坏了似的。
靠在椅背上,李自成微微闭上双目,心中在思索,裴一鸣发明无梭织布机的事,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将无梭织布机奉献出来,周氏织布厂肯定不愿意,裴一鸣也不会愿意,毕竟是人家的劳动果实。便是让他们申请专利,对外出售技术,恐怕也不太可能,得了这样的宝贝,将是周氏织布厂的镇厂之宝,除非动用行政手段,周氏一定不会将技术拿出来。
怎么办?
李自成一向倡导法治,绝对不会采取非法的手段,哪怕他非常希望推广无梭织布机。
不过,无梭织布机的出现,本身倒是比推广更有意义,毕竟这是自然发展所致,并不是他生生带过来的……
王廉见李自成靠在椅背上睡着了,便小心地道:“皇上如果困了,可以去市室的床上休息一会……”
李自成摆摆手,表示自己没有睡觉,只是在想事情,后来干脆让王廉出去,独自靠在椅背上思索。
思索了好久,李自成方才理清思路:
第一,通过报刊、官府告示等,广泛宣传无梭织布机的出现,特别是在南京-杭州地区,最好造成轰动效应,激发当地的科技热情,百姓的科技热情上去了,官府再顺势利导,在当地增加科技类型的高等学校,不出十年,南京-杭州地区的科技水平,必定会有质的飞跃;
科技的发展,可能集中于纺织行业,亦有可能促进其它行业的进步。
第二,组织成立南京-杭州地区的纺纱、织布协会,鼓励当地的纺纱厂、织布厂进行科技合作,充分发挥集团效应、规模效应,共同研发、改进新的纺纱机、织布机。
以织布机的进步,逼迫纺纱厂进行技术革新。
以松江纺织学院为龙头,在南京大学、杭州大学等增加纺织专业,促进高学联合,发挥集体的力量,推动科技向前发展。
第三,探讨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除了改进纺纱机、织布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鼓励大型纺织企业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
第四,以无梭织布机的出现为契机,大书特书,再一次在全国宣传,大力发展工商业,大力推进“工商兴国”、“工商富民”等等……
奏章是南京知府左懋第上达的,但李自成为了扩大无梭织布机的影响,亲手给江南省长马士英、浙江省长张禀贞各写了一封回书,让他们在全省范围内宣传无梭织布机,宣传国家大力发展工商业的国策。
让王廉将两封书信发出去,李自成独自靠在龙椅上,他在思索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工商部,甚至总理府都要行动起来,引领、参与到这次行动之中,各类报刊也要大力宣传无梭织布机,宣传华夏国策。
不过,科技发展至一定的程度,很难再进行改良,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纺织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是不是需要蒸汽机了?
不仅纺织行业,军事上也需要蒸汽机,这个时代,能研究出蒸汽机吗?
李自成自然希望尽快研发出蒸汽机,但兰州科技高等学校的王徵、王永春父子搞了这么久,一点讯息都没有……
如果能研制出蒸汽机,首先要用在交通工具上,华夏修筑了许多水泥大道,但运输工具并没有得到发展,还是原先的四轮马车,只不过将木制轮胎换成铁制轮胎,虽然耐磨,延长了使用寿命,可是增加了成本和重量,自行车的速度更快,但载重量不够,无法做为主要的运载工具……
想到这儿,李自成心中忽地一动,要想提高车辆的运行速度,除了蒸汽机,还可以使用充气的橡胶车胎!
这个时代,不可能提炼出合成橡胶,只有橡胶树才出产天然橡胶。
如何从橡胶树上收割橡胶,李自成并不确切了解,但他知道,橡胶树只会出现在热带,华夏地处温带,并不出产橡胶树,但南海周围的大小海岛都处在热带,可能有橡胶树,南海舰队已经常驻南海,为何至今没有传回橡胶的有关讯息?
或许南海舰队的将士们不认识橡胶树吧?甚至连南海周边的土著们,也不知道橡胶的用处,这个时代,橡胶已经开发成功了吗?
论起工业的发展,欧罗巴人应该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不知道欧罗巴大陆上,有没有橡胶制作的车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