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赢家培训指南_14
  孙义芳有些期待,忘柯先生的话语字字珠玑,每次都能帮他拨开现在处境中的迷雾,让他能够走出困境。
  “庙堂并非孙家一家之物。”游鸿吟对孙义芳说:“殿下是皇室,将来还会登基为帝,可能觉得这句话有些刺耳。但实际情况就是整个朝堂并非皇帝一人就可支撑起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从古讲到今,所以就算是成为了皇帝,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随心所欲。”他顿了顿继续说:“陛下如今为稳固朝堂册封了殿下为太子,那么只要殿下未有过错,就算是陛下心中再如何不愿意,也动摇不了殿下的太子之位。所以殿下如今真正该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表现优秀,将来自然可以名正言顺登上大宝。”
  孙义芳原本心中听到并非孙家之物这句话的不虞渐渐消失,他自己明白,忘柯先生说的都是事实,只是将那些原本他不愿承认的事情赤/裸/裸的摆在了眼前而已。
  世家,是他父皇也无力处置只能妥协的毒瘤,大胤却无法摆脱他们,因为世家同样是天下安定的一颗颗钉子,拔掉整个大胤就散了。
  除非他们能够找到另外的钉子来代替这些举足轻重的世家。但是谁又能知道这些新钉子将来是否会重新变成毒瘤呢。
  孙义芳原本坚定取缔世家的决心这一刻迷惘起来,甚至连最开始父子两人的感情问题都抛开了:“先生曾说是因我对世家之人持不赞同态度才挑选我作为明主,如今先生对待这些世家门阀又有什么建议?”
  游鸿吟说:“其实,在下很早就说过,世家这个阶层是无法完全被取缔的,他们同样有着他们存在的价值,殿下该做的不是除掉世家,而是将所有世家都握在手心,消减他们对天下的负面影响,而多挖掘他们身上存在的价值。不过这种事情,等殿下真正能做主的时候再说吧。”
  第15章 梦灯成烬(十五)
  已故太子死亡风波虽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也都过去了,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某个人停止转动,死亡就是如此残酷不讲任何情面。
  孙义芳兢兢业业做太子做了一年多,领兵外出的孙鹤衍终于回来了,此刻丝路已经全部打通,沿途的外族或者是野蛮部落都已经被清扫干净,一些危险路段,则就地取材烧制水泥修了路,比之过去,如今的丝路让无数的商人趋之若鹜,可以想象将来的繁华景象。
  而国内两年前所修的几条大型商路,则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东西南北的物资流通,似乎在不经意之间,整个国家都变得十分不一样起来。
  北方贫瘠苦寒之地,多种植新推广的多产粮种,当初黄河大水之时,已经推广开来大规模种植的玉米救了无数的人,而不似过去那般,朝廷有心赈灾但能抽出的钱粮却极为有限。
  而商路的扩展,让诸多货物的运输成本降低,很多东西都价钱变得便宜,所以百姓日常的生活物资变得丰富,有些地方可能一辈子都吃不上海鲜的,如今竟然能吃到那些遥远地方运过来的珍贵食物。
  虽然看上去百姓好似收入没有提高,实际上人人都能感受到日子在一天天变好。有些见识的老人则说,这就是为何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原因,盛世将临呀。
  皇帝孙仁也有所感。
  商路盈利简直惊人,两年之内不仅收回了成本,还提供为数惊人的过路税收,当初那些出资的大商人不仅仅是得了名望,还有终身过路免税的资格,这些人也都个个欢天喜地,一直吹嘘自己眼光独到,爱国爱民之类的。
  全国商税竟然首次超过了盐税,成了整个大胤第二大财政来源,据户部尚书所说,怕是将来可能会超过农税。
  这些改变,普通百姓只是能隐隐约约感受到,说是说不清的。朝廷高层的官员却是看着这些桩桩件件的数据心惊,心中对于孙义芳的看法顿时不一样了,毕竟这些改变似乎都和这位新太子有关。
  如今的人比较相信天命,心中不免觉得,前太子之死如此离奇,怕是真的就是命中受不得这么大的尊贵,给真正的那个让路呢。
  孙鹤衍在外消息不灵通,一回来就发现自己的弟弟真的做了太子,一时之间心中不知道是怎样的感觉。但是对于他来说,孙义芳做皇帝自然要比其他兄弟要好,他因为天生喜欢男子,这辈子估计没有后代,自然也就没有争夺的野心,之前反对只是怕孙义芳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但是如今这种形势大好的情况,怎么可能再反对。
  就在孙义芳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在各级官员心中评价越来越高时,游鸿吟给出了进一步的意见。
  “如今盐政怕是要有所改善。”游鸿吟终于将手伸向了盐政:“食盐是所有人都离不开的必须物,这其中的利润怕我不说殿下也知道。”
  如今孙义芳在朝中历练许久,自然明白:“先生是说盐政无论开局多好,时间久了必然会因为庞大的利益而变得糜烂,是吗?”
  “不错。”
  孙义芳说:“这个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但是盐政同样是国家无法避开的一个环节。先生可是有妙策?”
  游鸿吟将之前就写好的计划书交给了孙义芳:“在下已经将要说的东西写在这里了,殿下近几日不如仔细读读看。我从未出过仕,可能有些想法会显得理所当然,欢迎殿下过来与我一同探讨。”
  游鸿吟在计划书中详细讲述了如何低成本制盐。如今使用的制盐方法大多是煮卤出盐,所耗费的成本很高,产量也低,这也是为什么盐原本价钱就高的原因。游鸿吟给出了晒盐的常规产盐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是落后的生产方法,但是在如今的时代,却是最科学最便捷最低成本的产盐方法。同时他还标出沿海有哪些地方适合当盐场,这近十个盐场建立起来后,完全有能力供给全国用盐,虽然这些地方位置不太好,但只要修水泥路连接商道,那么构成高盐价的运输成本也将节省一大块。游鸿吟的意见是直接取消盐政,削减原本的机构,养着盐政那帮官员也很费钱粮的,人数实在是有点多,转而将盐场这一块儿直接挂在户部名下,对外销售食盐的时候直接全国统一定价,这样百姓不会吃到高价盐,而户部财政收入也不会减少太多。
  孙义芳回到东宫花费了一个晚上看这份资料,他对忘柯先生的意见一向重视,但是面对这份提议,他犹豫了。
  这种产盐方法很惊人,的确是对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同样这种制盐方法太普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可言,太容易泄露了。
  这种事情孙义芳也不好和幕僚商议,他手下的幕僚对政务和朝堂的争斗还熟悉一点,对这种有关民生的大事总会站在官僚这一方去想,很难去考虑百姓的利益,尽管他们口中都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说社稷为重,民次之,君为轻,但实际上,真正忧国忧民的,怕是没几个。这也是为何孙义芳喜欢和忘柯先生交流,对他十分尊重的原因,国士无双这个词并非每个读书人都能担当的起来。
  纠结了几天,孙义芳依旧无法拿主意。他听忘柯先生话中意思,似乎是自己也拿不准这个方案是否可行,他第一次听到忘柯先生说自己没有把握。
  最后,孙义芳决定,这件事可以找人商议一下。
  中书省除了左右两位丞相外,尚有几位平章政事,其实就是丞相预备役,都是比较年轻,能力足够,有潜力做丞相的重臣,平日里话语权很重,他们本身的才能也足够协助天子和丞相处理全国事务。
  这几位平章政事中,有一位比较年轻,但为人十分聪慧,能力很强,出身于琅琊王氏,名王藻川,也是孙义芳在做太子前,就一直关系很好的朋友。是的,这王藻川今年才三十出头,只比孙义芳大几岁,曾经是孙义芳的少时玩伴,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自孙义芳被册封太子后,也是此人第一时间释放了善意。
  孙义芳明白王藻川的想法,他年岁太小,要做上丞相怕是还要多等个十几年,世人都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纵然王藻川能力出众,也无法博得其他人的信任,让他年纪轻轻就登上高位。但是,如果得到了太子的信任和首肯,说不定这个时间就会大大缩短,这就是王藻川站队孙义芳最重要的原因。
  孙义芳决定拿着这份计划书和王藻川商议一番,比起他这个半路出家的太子,比起从来不曾为官的忘柯先生,王藻川对这件事的看法要客官现实的多。
  “来人,”孙义芳说:“替我送份请帖给王藻川王大人,邀他下午吃茶。”
  东宫正德偏殿,来往宫女井井有条的摆盘,宴桌上已经摆了不少茶点,刚整理好不久,就有侍从将王藻川从外头带进来了。
  “见过太子殿下。”
  孙义芳笑道:“子襄何须多礼,劳烦你沐休日还跑一次东宫是有些问题想要请教。”
  王藻川倒是新奇:“殿下过往到不曾有如此举动,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孙义芳挥退了满屋子的宫女侍婢,说:“有一份东西希望子襄能给我一点意见。”
  说完,便将那份计划书递给了王藻川。
  王藻川看后,原本还在为刚开始那几句毫无文采的话语皱眉,心中奇怪这人怎的字还不错,文笔却如此差劲,但是很快,他就顾不得那糟糕的行文,而是全副精神都在内容上了。
  孙义芳也不着急,亲自动手倒了一杯茶,拿起来慢悠悠地品味,还顺手吃了块点心,觉得有些甜腻,手就改变方向伸向了一盆咸味点心。
  大概过了半个多时辰,边读边思考的王藻川才回过神来,端起茶水解渴,酝酿了一会儿,说:“殿下,你可是数年之前就招揽了一位谋士?”
  孙义芳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其实,怕不只是我有所猜测,朝堂上几位大人,甚至皇帝陛下,大概都是有所察觉的。”王藻川冷静的说。
  “谁人手下没个帮手,不错,数年前曾有一位先生投靠于我。”孙义芳知道忘柯先生的事情怕是瞒不了多久了,但是忘柯先生又不是见不得人,被人知道就知道了,只要没人过来挖他墙角就行。
  “想必这么多年来,太子殿下所作所为均和此人有关?”王藻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