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自乱阵脚
  十一月二十三日,美国当局对总体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得到卢卡斯同意之后,麦卡锡放弃了以进攻冲绳岛为核心的西太平洋战略,把重点转向中东战场,在年底之前向中东派遣五个陆军师与两个陆战师,并且增派八百架作战飞机,帮助以色列击败阿拉伯国家,而乔丹上将竭力坚持的西太平洋进攻行动则被无限期推迟。
  这是开战之后,美国第一次偏离原定战略计划,或者说是否定了原定战略计划。
  战后,很多人就认为,正是这次调整,使美国错失了在两年之内击败中国,打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佳机会。
  按照这些人的观点,如果麦卡锡没有调整战略计划,在十一月底依然坚持按照原定计划攻打冲绳岛,并且在年底正式发起,就算美国很有可能因此在中东战败,也能在中国的本土外围防线上打开突破口,为正式实施针对中国本土的战略轰炸打下基础,从而通过战略轰炸摧毁中国。
  事实上,这是非常片面的观点。
  首先,在战争爆发之后,中国的第一阶段战争动员之中,就包括把置于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工厂转移到内陆,并且在十月底就已开始,到二零五二年底,将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内迁工作。以中国的本土防空能力,美军的战略轰炸行动很难对内陆构成威胁,至少在开战一年之内不会收到明显效果,而中国足以在此期间完成三个阶段的战争动员,战争潜力将全面爆发出来。
  其次,美国输掉中东战争的前提是丢掉印度洋的制海权,而美国为了在西太平洋上掌握绝对优势,前提也是从印度洋抽调兵力,因此美国必然丢掉印度洋的制海权,这等于解放了中国海军,使中国海军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用兵西太平洋,从而对美国推行的西太平洋战略构成致命威胁,甚至有可能在西太平洋战场上扭转战局,彻底粉碎美国的战略计划,使战争进入长期消耗阶段。
  第三,到十一月底,中国部署在冲绳岛上的地面部队已经达到十万,而且还在以每天数千人的速度增长,囤积的作战物资则多达数百万吨,足够岛上的一百五十余万军民坚持一年以上。更重要的是,冲绳岛距离中国本土足够近,在岸基战斗机的掩护范围之内,因此美军根本不可能轻易攻占冲绳岛,必须在此投入重兵,而这将毫无悬念的消耗掉美国在战争初期本就不够充裕的地面部队。
  第四,集中兵力攻打冲绳岛,只会使美国海军舰队丧失作战灵活性,因为在西太平洋上能够支持冲绳岛战役的只有关岛,而关岛又在两千公里之外,岸基战斗机的作战效率远不如舰载战斗机。为了支持冲绳岛上的战斗,美军至少需要在该方向上部署六支航母战斗群,轮番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持。如此一来,在其他方向上,美军舰队的规模就非常有限,给了中国海军各个击破的可能。
  第五,美军在冲绳岛方向上的进攻行动存在后勤保障严重欠缺的致命缺陷,即美军必须横跨太平洋,才能把作战部队与物资送到前线,而在这条一万多公里的航线上,到处都有中国海军的潜艇。特别是在最后一段航线上,中国海军的数十艘全电动潜艇足以对美军的船队构成致命威胁。与之相比,中国军队在冲绳岛方向上,几乎不存在后勤问题,不但能够走海运,还能依靠空运。
  第六,在总体战略上,中东的重要性不亚于西太平洋,因为中东是世界的十字路口,是亚洲与欧洲的交汇处。如果美国在中东战败,等于让中国控制了通往地中海、前往欧洲的主要通道。结果显而易见,已经蠢蠢欲动的法德意三国肯定会在中国的怂恿之下,迅速完成欧洲一统大业。从战略上讲,失去欧洲的支持,美国就输了一大半,而且连大西洋也会纳入交战范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美国不可能抛弃以色列。
  别忘了,以色列是犹太人国家,而根据战前又一家民间调查公司做的统计,美国社会财富的百分之六十五、西方八个大财团中的七个都掌握在犹太人手里,而这些财团、或者说控制好些财团的犹太人正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因此只要有丝毫可能,美国就不会放弃中东。
  事实上,当时卢卡斯、麦卡锡等人,都是犹太人财团的代言人。
  有这个大背景,哪怕战到最后一兵一卒,美国也不会轻言放弃以色列。
  由此可见,就算美国放弃中东,竭尽全力在西太平洋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哪怕就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也不可能在两年之内打赢第三次世界大战,最多只是延长了战争时间,而这场战争拖得越久,对中国越有利。
  当然,这并不说明放弃西太平洋战略是正确的选择。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绝对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正确的选择是:美军在西太平洋上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尽可能的向中东派遣作战部队、特别是以色列急需的地面部队,并且寄希望在印度洋上取得大胜。
  当时,认清这一现实的不是乔丹上将,而是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哈罗德上将,以及第七舰队司令弗伦奇中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哈罗德上将就向海军参谋部提交了一份在印度洋上的作战报告,而这份报告的主要起草者是弗伦奇中将。在这份报告中,弗伦奇中将明确提到,应该让第三舰队与第四舰队北上,在空军的掩护下,轰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等地的军事基地、特别是空军基地。如果有必要,还应该把战略轰炸机集中到西南太平洋上,确保空中打击瘫痪中国在东南亚的空军基地网络。然后,美军舰队应该死守东印度洋,等待中国舰队前来决战。
  当时,弗伦奇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即把另外九支航母战斗群全部派过去。
  也就是说,在东印度洋上集中十五支航母战斗群,以压倒性的优势,在一场决定性的海战中歼灭中国海军最后的舰队。
  果真如此的话,特遣舰队将死得非常悲惨。
  只是,这个想法太超前了,不但乔丹上将不可能答应,连哈罗德上将都觉得,这是完全疯狂的打法。
  要知道,这意味着美军将放弃西太平洋上的制海权。
  没有舰队掩护,中国陆战队甚至能够单独攻打关岛。
  当然,这也与哈罗德的初衷有关,即哈罗德认为还是应该攻打冲绳岛,而且应该按照原定计划发动进攻。
  如此一来,美军就不可能把舰队全部派往东印度洋,甚至不能抽调舰队过去。
  结果就是,弗伦奇的这个大胆设想没有写入报告。
  当然,哈罗德依然支持弗伦奇的其他建议,即把舰队集中在东印度洋上,等待中国舰队前来决战。
  可惜的是,这份作战报告最终被乔丹上将否决了。
  原因与海军没有关系,主要是空军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摧毁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密如蛛网般的军事基地。
  以当时的情况,美军至少需要动用两千架战斗机与一千架轰炸机,才有可能在东南亚地区取得决定性优势。可惜的是,要到二零三五年中期,美军才能凑足这些战机,而弗伦奇的计划显然不可能拖到那个时候。
  如果没能摧毁中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基地网络,让舰队过去就等于送死。
  要知道,中国空军也一直在等待美国舰队送上门去呢。
  当然,弗伦奇的计划,确实很有远见,其主要目的不是围歼中国舰队,而是通过切断印度洋与太平洋的航道,堵住已经进入印度洋的中国舰队,使中国舰队丧失必不可缺的后方支持。
  要知道,舰队不可能一直在海上活动,必须返回基地进行维护与修理。
  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非常重视印度洋上的海军基地建设,比如在科钦建造了一座可以用来维修超级航母的干船坞,还在瓜达尔港、浩洋港、维沙卡帕特南、吉达等港口兴建了大量基础设施,但是在开战的突然袭击中,科钦造船厂遭到了严重损毁,而其他港口没有维修超级航母的能力。如此一来,除非中国想办法使科钦造船厂恢复作业,不然在印度洋上活动的舰队将得不到足够的维护支持。因为大型修船设备只能以海运的方式运送,所以只要截断了印度洋与太平洋的航线,中国就不可能使科钦造船厂恢复正常运转,也就不可能让进入印度洋的舰队获得必须的支持。
  以中国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最多半年之后,就会被美军拖垮。
  对这场世界大战来说,美国并不缺少这半年时间。当然,前提是美国当局不再谋求迅速快捷的胜利。
  可惜的是,在二零五二年底,美国当局并没有这么清醒的认识。
  如此一来,弗伦奇的作战计划遭到否决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样一来,美军就只剩下了一条路可走:动用印度洋上的第三舰队与第四舰队,在迪戈加西亚附近与中国舰队决战。(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