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登陆美国
美国西海岸时间三月二十八日上午八点,被称为“最后的登陆作战”行动正式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登陆作战行动,只是在战术性质上,可以看成是澳洲会战时登陆行动的放大版。
当时,中国陆战队一口气投入了二十个陆战师。
这些陆战师,在登陆前不是在登陆战舰上,而是集中在毛伊岛与瓦胡岛上,空军则在这两座到上总共部署了一万二千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与一千架充电飞机,确保只需一次,就能把二十个陆战师的四十万官兵与全部主战装备、以及一个基数的弹药全部送到目的地,再返回毛伊岛与瓦胡岛。
当然,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占用前方的海上基地。
登陆场不是某一个地点,而是从西雅图到圣迭戈,在南北长三千公里、东西宽两百到四百公里的区域。准确的说,是在这片区域内由陆战队精心挑选的二十个重要地点,主要是关键交通线上人口较少的城镇。
指挥登陆作战的不是庞跃龙,而是司马文正。
显然,庞跃龙也想让司马文正把握住最后的机会。虽然在攻占所罗门群岛之后,司马文正晋升陆战队元帅的条件就全部达标了,只是苦于庞跃龙还是陆战队大将,所以直到澳洲会战结束,司马文正才在庞跃龙晋升为陆战队元帅的第二天,拿到了元帅军衔,但是关于司马文正晋升为陆战队元帅的资格,三个军种的高级将领都有异议,主要就是司马文正指挥的作战行动都有点不那么名正言顺,而且所罗门群岛会战的损失极为惨重,让人觉得他没有资格成为元帅。
如果能够指挥陆战队攻上美国本土,那就没有人敢怀疑司马文正的资格了。
也正是如此,司马文正没有照搬庞跃龙在澳洲大陆上的登陆战术,而是决定把登陆战役与第一次大规模地面进攻战役合到一起,即在登陆战役中就完成对前沿敌人的包围,一口气吃掉美军主力。
当然,司马文正绝对不是眼大肚皮小,他手里有足够的资本。
要知道,当时空军准备的不是一万二千架大型电动运输机,而是三万多架,而且其中三分之二是dy-2型,因为从二零五五年开始,dy-1型就停产了,国内几大飞机制造厂全部生产dy-2型。
如果前线有更多的机场,空军第一批投入的大型电动运输机肯定不止一万二千架。
结果就是,空军把大型电动运输机分成了三批,规定每一批在执行十次空运任务之后就返回马里亚纳群岛与扶桑,除了进行全面维护之外,还能让飞行员喘口气,等到状态达到最佳之后再奔赴前线。
此外,还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好处,即在前线战时紧张的时候,可以动用部署在后方的大型电动运输机,在充电飞机的协助之下,把战略预备队、或者是装备物资直接跨洋运送到战场上去。如果战场上没有足够多的野战机场,可以采用空投的方式提供增援。有足够多的野战机场,那就再好不过了。
也就是说,在极端情况下,空军准备的大型电动运输机能够一次性把六十个陆战师、或者是二十四个集团军,相当于一百二十万的地面部队,以及至少一个基数的弹药物资送上战场。
当然,前提是得有这么多地面部队。
毫无疑问,司马文正手里有这么多的地面部队。
别的不说,仅陆战队就有八十个师,其中六十个师部署在毛伊岛与瓦胡岛,二十个师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
此外,魏成龙也提供了全力援助。
当时,中国与欧洲联邦已经成为盟友,所以魏成龙把部署在俄罗斯的地面部队减少到了十个集团军,把大部分的占领任务移交给了盟军。另外,中东战争也已结束,蒋博文把部队削减到了四个集团军。加上陆军在二零五五年组建的部队,总共有八十个集团军,也就是四百万地面部队可供调动。
魏成龙非常大方,表示司马文正要哪支部队,他就给哪支部队。
当然,魏成龙这么做,并非完全为司马文正着想。
从兵力上讲,陆军比陆战队大得多,因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即陆军的将领数量也比陆战队多得多。虽然魏成龙非常清楚,在大战结束之前,恐怕陆军不会诞生新的元帅了,但是多几个大将、上将、中将与少将,肯定是好事。别的不说,魏成龙手下就有一大批军官与将官等着晋升呢。
显然,这也是陆军的机会。
在魏成龙看来,就算陆军不是攻打美国西海岸地区的主力,也应该积极一些,让更多的部队上战场捞取战功。
当然,这还涉及到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当时有很多人都认为,在中国军队登上美国西海岸之后,战争就会结束,因为美国当局肯定能够认识到,连太平洋都挡不住中国军队,洛基山脉也挡不住,中国军队肯定会向东推进,只要美国不投降,就会一直把战火烧到华盛顿、烧到纽约、烧到费城,一直打到美国投降、或者是全面占领美国为止。毫无疑问,战火所经之地,绝对会生灵涂炭,成千上万的美国平民会成为炮灰、成千上万的城镇会被夷为平地,美国也将因此彻底丧失在大战后恢复元气的机会。更可怕的是,如果中国兵力不足、或者中国不想牺牲更多的军人,就会把后方占领任务交给盟国,并且分区占领美国,也就必然导致美国被肢解成众多小国,使美国变得无足轻重。
问题是,这些都是推测,当时谁也不敢肯定美国会在西海岸沦陷后投降。
如此一来,就有可能向美国中部地区进军。
毫无疑问,这是陆军的战场,而不是陆战队的战场。
要知道,打了这么久,陆战队仍然只在一些较小的战场上作战,即便是澳洲会战,交战区域也在澳洲东部地区,战场仅有澳洲大陆面积的四分之一。与之相比,美国是一个更加巨大的战场,只有陆军才有在这种大型战场上作战的经验,也才有能力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后的胜利。
说白了,真要翻越洛基山脉的话,陆军肯定是主力。
为此,魏成龙就得把陆军的作战部队送上战场,而不是让陆战队独霸战场,不然就没有办法获得进军美国中部地区的立足点了。
真要征服整个美国的话,说不定陆军还能诞生好几个元帅。
显然,积极支持出兵的不但是魏成龙,还包括所有陆军将领与军官,连陆军的基层官兵都十分积极。
这下,司马文正手里多出了四百万地面部队。
也就是说,当时司马文正的用兵极限是五百六十万地面部队!
这么多作战部队,别说攻占美国西海岸地区,扫荡整个美国本土都足够了,多余的兵力还能攻占墨西哥与加拿大。
事实上,司马文正根本用不了这么多地面部队。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他肯定会首先使用陆战队,在陆战队不够用的时候,才把陆军派上战场。
登陆当天,运输机群出动了两次,第二次主要运送作战物资,特别是弹药。
三月二十九日,运输机群出动了三次,凌晨的第一次送去了二十个陆战师,中午与夜间的两次则主要运送物资。
接下来的两天,运输机群又出动了五次。
到三月三十一日夜间,第一支大型电动运输机群返回后方。
利用这个机会,由运输船送抵夏威夷群岛的战术运输机出发,在充电飞机的支持下,分批次飞往战场。在十二个小时内,二万四千架电动战术运输机到达前线,相当于为每个陆战师提供了六百架。
到了四月一日上午,第二支大型电动运输机群到达毛伊岛与瓦胡岛。
只是,这支运输机群在四月二日凌晨才执行了第一次空运任务,主要就是,陆战队在这个时候才搭建好野战机场。
之前的空运,几乎都是以空投的方式进行,连地面战平台也以空投送往战场。
大型电动运输机能够降落到野战机场上,也就能够运送一些大型设备,比如小型聚变充电系统。在前几天,为了确保前线部队作战不受影响,空军以空投的方式,为陆战队送去了十万套已经充满电能的燃料电池模块。
可以说,如此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正是中国陆战队不败的基础。
到四月五日,司马文正把第三批二十个陆战师送了上去。
到此,登上美国西海岸地区的地面兵力已经高达一百二十万,而且之前的战斗减员还不到五万人。
随着第三批陆战师上岸,进攻速度大大加快。
到四月十日,陆战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进攻任务,即把美国西海岸地区守军压缩到了西雅图、波特兰、萨克拉门托、旧金山、洛杉矶与圣迭戈等几座大城市附近,完成了对整块战场的切割行动。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分别歼灭这些被围困的美军了。
当然,如何围歼美军,肯定是一门军事学问。
打到这个时候,美国败像毕露,可是美国当局却没有清醒的认识,也就做出了一个非常疯狂的举动。(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登陆作战行动,只是在战术性质上,可以看成是澳洲会战时登陆行动的放大版。
当时,中国陆战队一口气投入了二十个陆战师。
这些陆战师,在登陆前不是在登陆战舰上,而是集中在毛伊岛与瓦胡岛上,空军则在这两座到上总共部署了一万二千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与一千架充电飞机,确保只需一次,就能把二十个陆战师的四十万官兵与全部主战装备、以及一个基数的弹药全部送到目的地,再返回毛伊岛与瓦胡岛。
当然,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占用前方的海上基地。
登陆场不是某一个地点,而是从西雅图到圣迭戈,在南北长三千公里、东西宽两百到四百公里的区域。准确的说,是在这片区域内由陆战队精心挑选的二十个重要地点,主要是关键交通线上人口较少的城镇。
指挥登陆作战的不是庞跃龙,而是司马文正。
显然,庞跃龙也想让司马文正把握住最后的机会。虽然在攻占所罗门群岛之后,司马文正晋升陆战队元帅的条件就全部达标了,只是苦于庞跃龙还是陆战队大将,所以直到澳洲会战结束,司马文正才在庞跃龙晋升为陆战队元帅的第二天,拿到了元帅军衔,但是关于司马文正晋升为陆战队元帅的资格,三个军种的高级将领都有异议,主要就是司马文正指挥的作战行动都有点不那么名正言顺,而且所罗门群岛会战的损失极为惨重,让人觉得他没有资格成为元帅。
如果能够指挥陆战队攻上美国本土,那就没有人敢怀疑司马文正的资格了。
也正是如此,司马文正没有照搬庞跃龙在澳洲大陆上的登陆战术,而是决定把登陆战役与第一次大规模地面进攻战役合到一起,即在登陆战役中就完成对前沿敌人的包围,一口气吃掉美军主力。
当然,司马文正绝对不是眼大肚皮小,他手里有足够的资本。
要知道,当时空军准备的不是一万二千架大型电动运输机,而是三万多架,而且其中三分之二是dy-2型,因为从二零五五年开始,dy-1型就停产了,国内几大飞机制造厂全部生产dy-2型。
如果前线有更多的机场,空军第一批投入的大型电动运输机肯定不止一万二千架。
结果就是,空军把大型电动运输机分成了三批,规定每一批在执行十次空运任务之后就返回马里亚纳群岛与扶桑,除了进行全面维护之外,还能让飞行员喘口气,等到状态达到最佳之后再奔赴前线。
此外,还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好处,即在前线战时紧张的时候,可以动用部署在后方的大型电动运输机,在充电飞机的协助之下,把战略预备队、或者是装备物资直接跨洋运送到战场上去。如果战场上没有足够多的野战机场,可以采用空投的方式提供增援。有足够多的野战机场,那就再好不过了。
也就是说,在极端情况下,空军准备的大型电动运输机能够一次性把六十个陆战师、或者是二十四个集团军,相当于一百二十万的地面部队,以及至少一个基数的弹药物资送上战场。
当然,前提是得有这么多地面部队。
毫无疑问,司马文正手里有这么多的地面部队。
别的不说,仅陆战队就有八十个师,其中六十个师部署在毛伊岛与瓦胡岛,二十个师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
此外,魏成龙也提供了全力援助。
当时,中国与欧洲联邦已经成为盟友,所以魏成龙把部署在俄罗斯的地面部队减少到了十个集团军,把大部分的占领任务移交给了盟军。另外,中东战争也已结束,蒋博文把部队削减到了四个集团军。加上陆军在二零五五年组建的部队,总共有八十个集团军,也就是四百万地面部队可供调动。
魏成龙非常大方,表示司马文正要哪支部队,他就给哪支部队。
当然,魏成龙这么做,并非完全为司马文正着想。
从兵力上讲,陆军比陆战队大得多,因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即陆军的将领数量也比陆战队多得多。虽然魏成龙非常清楚,在大战结束之前,恐怕陆军不会诞生新的元帅了,但是多几个大将、上将、中将与少将,肯定是好事。别的不说,魏成龙手下就有一大批军官与将官等着晋升呢。
显然,这也是陆军的机会。
在魏成龙看来,就算陆军不是攻打美国西海岸地区的主力,也应该积极一些,让更多的部队上战场捞取战功。
当然,这还涉及到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当时有很多人都认为,在中国军队登上美国西海岸之后,战争就会结束,因为美国当局肯定能够认识到,连太平洋都挡不住中国军队,洛基山脉也挡不住,中国军队肯定会向东推进,只要美国不投降,就会一直把战火烧到华盛顿、烧到纽约、烧到费城,一直打到美国投降、或者是全面占领美国为止。毫无疑问,战火所经之地,绝对会生灵涂炭,成千上万的美国平民会成为炮灰、成千上万的城镇会被夷为平地,美国也将因此彻底丧失在大战后恢复元气的机会。更可怕的是,如果中国兵力不足、或者中国不想牺牲更多的军人,就会把后方占领任务交给盟国,并且分区占领美国,也就必然导致美国被肢解成众多小国,使美国变得无足轻重。
问题是,这些都是推测,当时谁也不敢肯定美国会在西海岸沦陷后投降。
如此一来,就有可能向美国中部地区进军。
毫无疑问,这是陆军的战场,而不是陆战队的战场。
要知道,打了这么久,陆战队仍然只在一些较小的战场上作战,即便是澳洲会战,交战区域也在澳洲东部地区,战场仅有澳洲大陆面积的四分之一。与之相比,美国是一个更加巨大的战场,只有陆军才有在这种大型战场上作战的经验,也才有能力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后的胜利。
说白了,真要翻越洛基山脉的话,陆军肯定是主力。
为此,魏成龙就得把陆军的作战部队送上战场,而不是让陆战队独霸战场,不然就没有办法获得进军美国中部地区的立足点了。
真要征服整个美国的话,说不定陆军还能诞生好几个元帅。
显然,积极支持出兵的不但是魏成龙,还包括所有陆军将领与军官,连陆军的基层官兵都十分积极。
这下,司马文正手里多出了四百万地面部队。
也就是说,当时司马文正的用兵极限是五百六十万地面部队!
这么多作战部队,别说攻占美国西海岸地区,扫荡整个美国本土都足够了,多余的兵力还能攻占墨西哥与加拿大。
事实上,司马文正根本用不了这么多地面部队。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他肯定会首先使用陆战队,在陆战队不够用的时候,才把陆军派上战场。
登陆当天,运输机群出动了两次,第二次主要运送作战物资,特别是弹药。
三月二十九日,运输机群出动了三次,凌晨的第一次送去了二十个陆战师,中午与夜间的两次则主要运送物资。
接下来的两天,运输机群又出动了五次。
到三月三十一日夜间,第一支大型电动运输机群返回后方。
利用这个机会,由运输船送抵夏威夷群岛的战术运输机出发,在充电飞机的支持下,分批次飞往战场。在十二个小时内,二万四千架电动战术运输机到达前线,相当于为每个陆战师提供了六百架。
到了四月一日上午,第二支大型电动运输机群到达毛伊岛与瓦胡岛。
只是,这支运输机群在四月二日凌晨才执行了第一次空运任务,主要就是,陆战队在这个时候才搭建好野战机场。
之前的空运,几乎都是以空投的方式进行,连地面战平台也以空投送往战场。
大型电动运输机能够降落到野战机场上,也就能够运送一些大型设备,比如小型聚变充电系统。在前几天,为了确保前线部队作战不受影响,空军以空投的方式,为陆战队送去了十万套已经充满电能的燃料电池模块。
可以说,如此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正是中国陆战队不败的基础。
到四月五日,司马文正把第三批二十个陆战师送了上去。
到此,登上美国西海岸地区的地面兵力已经高达一百二十万,而且之前的战斗减员还不到五万人。
随着第三批陆战师上岸,进攻速度大大加快。
到四月十日,陆战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进攻任务,即把美国西海岸地区守军压缩到了西雅图、波特兰、萨克拉门托、旧金山、洛杉矶与圣迭戈等几座大城市附近,完成了对整块战场的切割行动。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分别歼灭这些被围困的美军了。
当然,如何围歼美军,肯定是一门军事学问。
打到这个时候,美国败像毕露,可是美国当局却没有清醒的认识,也就做出了一个非常疯狂的举动。(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