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 人见人爱的农民工3
麦瑞摇着头说道:“我问的不是这个。是这样的,我听说,苻坚第一次看到王猛,这位先生正在那儿扪衣捉虱。两个人就在太阳底下,一边捉着虱子,一边纵论天下大势,有这么回事儿吧?”
张云平眼睛眯了一下,不是很确定地看着她,谨慎而小心地问道:“是吗?”
麦瑞说,是啊,我好像是隐约记得,是这个样子的。而且,苻坚也是因为他的坦荡气势,而为其折服。还有啊,其实,苻坚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只不过,江东谢安,比他更高一筹而已。吴江霸王,应怜淮阴。如果没有江东谢氏,历史也不会---
“我记得,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吧?难道是我记错了啊?”张云平陷入苦思之中。
张涵鱼笑嘻嘻地说道:“你记得的是什么一个版本,不妨说出来,我们大家听一下,看看是她说的有道理,还是你说的更符合历史真相,可以吧?”
张云平只是嗯了一声,却没说什么,而是转眼看向了麦瑞。
麦瑞耸了耸肩,一副无所谓的表情,“没事儿,你说吧。我成天忙忙颠颠的瞎忙,也不记得那么多的东西。也许是我记得不够准确,那也是说不定的事情。其实,这个事情,你应该跟罗玉华罗总,你们两个探讨。我这人,让我研究一下前人的思想观念,或者是行为方式,那还是很不错的。可是,这些历史典故,这些能够查证的东西,我反而不太愿意使用-不太愿意费神。你说说看,我看有没有道理。”
张云平听她云山雾罩地说了一大通,也没明白她是什么意思。但是,历史嘛,本来也都是道听途说,或者是史家之言。至于说到真实的历史,没有亲身经历,谁也不敢说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因此,一开口,张云平便首先声明:“对于历史问题,大家都没有亲身经历过,也不敢保证史家传承下来的,就是真实的历史。所以,就算是我们说出来,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甚至是不同的解读。没有人敢说,自己说的就是一定正确的。我也就是一人之言而已。”
麦瑞嘴角一牵,温声说道:“没事儿,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一点儿,你说好了。”
张云平沉吟了一下,这才神态凝重地说道:“我所听说的故事版本,不是源自于苻坚和王猛,而是另外一个人。东晋王朝有一位声威显赫,地位权势盛极一时的人物,叫做桓温。”
“公元354年(永和十年),东晋荆州镇将桓温北伐,击败苻健,驻军灞上(今西安市东),关中父老争以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聚观。”
“王猛听到这个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径投桓温大营求见。桓温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面扪衣捉虱,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脱口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桓温的心思是什么呢?他盘算的是:自己恢复关中,只能得个虚名,而地盘却要落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失去与朝廷较量的优势,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留敌自重。王猛暗带机关的话,触及了他的心病,他默然久之,无言以对,同时越发认识到面前这位扪虱寒士非同凡响。过了好半天,桓温才抬起头来慢慢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
“桓温原来打算麦熟后就地筹集军粮,不料秦军割尽麦苗,坚壁清野。眼见得军中乏食,士无斗志,他只得退兵。临行前,他赐给王猛华车良马,又授予高级官职都护(掌管边地军政和少数民族事务的长官),请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心想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里,自己很难有所作为;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他回到华山向老师请教,老师也表示反对南下。于是,他便继续隐居读书。”
“桓温退走的第二年,公元355年(永和十一年),苻健去世。继位的苻生残忍酷虐,以杀人为儿戏,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昏暴胜过石虎。后赵的覆辙就在眼前,举国上下人心惶惶,苻健之侄苻坚更是忧心如焚,后来决计除掉苻生。”
“苻坚(338—385年),字永固,一名文玉,是十六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倾慕汉族的先进文化,少时即拜汉人学者为师,潜心研读经史典籍,很快就成了氐族贵胄中罕有其匹的佼佼者。他博学强记,文武双全,而且立下了经世济民、统一天下的大志。他懂得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的道理,广招贤才,网罗英豪,以图大举。当他向尚书吕婆楼请教除去苻生之计时,吕力荐王猛。苻坚即派吕恳请王猛出山。”
“苻坚与王猛一见面便如平生知交,谈及兴废大事,句句投机,苻坚觉得就象刘备当年遇到诸葛亮似的,如鱼得水。于是,王猛留在苻坚身边,为他出谋划策。357年(寿光二年),苻坚一举诛灭苻生及其帮凶,自立为大秦天王,改元永兴,以王猛为中书侍郎,职掌军国机密。”
“王猛积劳成疾,终于在公元375年(建元十一年)六月病倒了。这年七月,苻坚见王猛病危,赶紧询问后事。王猛睁开双眼,望着苻坚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说完便停止了呼吸。苻坚三次临棺祭奠恸哭,对太子苻宏说:‘老天爷是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呀,怎么这样快就夺去了我的景略啊’。于是,按照汉朝安葬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那样的最高规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并追谥王猛为‘武侯’——如同‘蜀汉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世人简称武侯)一样。秦国上下哭声震野,三日不绝。”
“苻坚恪遵王猛遗教,兢兢业业地处理国事,着重抓了扩大儒学教育和关心民间疾苦两件大事,并且都大有成效。其后,苻坚迅速灭掉前凉和代国,完全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东夷、西域六十二国和西南夷都遣使前来朝贡;原属东晋的南乡、襄阳等郡(辖境在今湖北)也被攻夺下来。至此,前秦臻于极盛。”
“遗憾的是,苻坚后来忘记了王猛的遗教,于王猛死后八年的公元383年(建元十九年)不顾群臣的普遍反对,悍然调集九十余万大军进攻东晋,结果在淝水(在今安徽境内)之战中一败涂地。而王猛叮嘱再三要苻坚除掉的鲜卑、羌族上层阴谋分子,如慕容垂、慕容冲、姚苌之流,因为未被除掉,这时便乘机举兵造反,纷纷割据自立,把前秦的一统江山搅得七零八落。到了建元二十一年,苻坚被姚苌杀害了,年仅四十八岁。又过了九年,前秦也终于灭亡。大分裂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公元439年(元嘉十六年)北魏统一北方才告一段落。”
“王猛临终遗言(包括疏文),寥寥数语,却都关系到前秦国家的兴衰存亡,可谓一言九鼎,胜过千言万语。他死后八年的历史结局完全证实了他非凡的远见。苻坚在淝水惨败后经常痛悔自己忘记王猛遗言的大错,但已悔之晚矣,终成千古之恨。”
麦瑞等人听着他长篇大论,娓娓道来,都没有插言,一直等着他说完,这才一脸惊奇地赞叹道:“记得这么清楚啊?不是,是不是你昨儿晚上知道我们要来,知道我们要谈起这个话题,所以,一夜没睡,特意背了这一段台词啊?”
张云平闻言,尴尬地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们民族历史上,文臣武将,多如天上繁星。可是,文武全才,出将入相之英雄豪杰,却很少见。像姜子牙,管夷吾,曹参,王猛,这样的英雄人物,却并不多见。我也是仰慕先贤,经常看其英雄事迹,所以,多少记得一点而已。王力大师说过,博闻强记,记得再多前人的东西,那也算不得是真正的学问大家。唯有独出心裁,别具一格,能够在前人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创造创新,开拓出一片全新的领域,才足以---具体怎么说的,我不太记得了。反正,大体的意思就是,拾前人之牙慧,知道的再多,也不如自己创造出一点全新的艺术作品。”
张云平眼睛眯了一下,不是很确定地看着她,谨慎而小心地问道:“是吗?”
麦瑞说,是啊,我好像是隐约记得,是这个样子的。而且,苻坚也是因为他的坦荡气势,而为其折服。还有啊,其实,苻坚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只不过,江东谢安,比他更高一筹而已。吴江霸王,应怜淮阴。如果没有江东谢氏,历史也不会---
“我记得,好像不是这么回事吧?难道是我记错了啊?”张云平陷入苦思之中。
张涵鱼笑嘻嘻地说道:“你记得的是什么一个版本,不妨说出来,我们大家听一下,看看是她说的有道理,还是你说的更符合历史真相,可以吧?”
张云平只是嗯了一声,却没说什么,而是转眼看向了麦瑞。
麦瑞耸了耸肩,一副无所谓的表情,“没事儿,你说吧。我成天忙忙颠颠的瞎忙,也不记得那么多的东西。也许是我记得不够准确,那也是说不定的事情。其实,这个事情,你应该跟罗玉华罗总,你们两个探讨。我这人,让我研究一下前人的思想观念,或者是行为方式,那还是很不错的。可是,这些历史典故,这些能够查证的东西,我反而不太愿意使用-不太愿意费神。你说说看,我看有没有道理。”
张云平听她云山雾罩地说了一大通,也没明白她是什么意思。但是,历史嘛,本来也都是道听途说,或者是史家之言。至于说到真实的历史,没有亲身经历,谁也不敢说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因此,一开口,张云平便首先声明:“对于历史问题,大家都没有亲身经历过,也不敢保证史家传承下来的,就是真实的历史。所以,就算是我们说出来,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甚至是不同的解读。没有人敢说,自己说的就是一定正确的。我也就是一人之言而已。”
麦瑞嘴角一牵,温声说道:“没事儿,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一点儿,你说好了。”
张云平沉吟了一下,这才神态凝重地说道:“我所听说的故事版本,不是源自于苻坚和王猛,而是另外一个人。东晋王朝有一位声威显赫,地位权势盛极一时的人物,叫做桓温。”
“公元354年(永和十年),东晋荆州镇将桓温北伐,击败苻健,驻军灞上(今西安市东),关中父老争以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聚观。”
“王猛听到这个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径投桓温大营求见。桓温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面扪衣捉虱,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脱口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桓温的心思是什么呢?他盘算的是:自己恢复关中,只能得个虚名,而地盘却要落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失去与朝廷较量的优势,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留敌自重。王猛暗带机关的话,触及了他的心病,他默然久之,无言以对,同时越发认识到面前这位扪虱寒士非同凡响。过了好半天,桓温才抬起头来慢慢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
“桓温原来打算麦熟后就地筹集军粮,不料秦军割尽麦苗,坚壁清野。眼见得军中乏食,士无斗志,他只得退兵。临行前,他赐给王猛华车良马,又授予高级官职都护(掌管边地军政和少数民族事务的长官),请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心想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里,自己很难有所作为;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他回到华山向老师请教,老师也表示反对南下。于是,他便继续隐居读书。”
“桓温退走的第二年,公元355年(永和十一年),苻健去世。继位的苻生残忍酷虐,以杀人为儿戏,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昏暴胜过石虎。后赵的覆辙就在眼前,举国上下人心惶惶,苻健之侄苻坚更是忧心如焚,后来决计除掉苻生。”
“苻坚(338—385年),字永固,一名文玉,是十六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倾慕汉族的先进文化,少时即拜汉人学者为师,潜心研读经史典籍,很快就成了氐族贵胄中罕有其匹的佼佼者。他博学强记,文武双全,而且立下了经世济民、统一天下的大志。他懂得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的道理,广招贤才,网罗英豪,以图大举。当他向尚书吕婆楼请教除去苻生之计时,吕力荐王猛。苻坚即派吕恳请王猛出山。”
“苻坚与王猛一见面便如平生知交,谈及兴废大事,句句投机,苻坚觉得就象刘备当年遇到诸葛亮似的,如鱼得水。于是,王猛留在苻坚身边,为他出谋划策。357年(寿光二年),苻坚一举诛灭苻生及其帮凶,自立为大秦天王,改元永兴,以王猛为中书侍郎,职掌军国机密。”
“王猛积劳成疾,终于在公元375年(建元十一年)六月病倒了。这年七月,苻坚见王猛病危,赶紧询问后事。王猛睁开双眼,望着苻坚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说完便停止了呼吸。苻坚三次临棺祭奠恸哭,对太子苻宏说:‘老天爷是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呀,怎么这样快就夺去了我的景略啊’。于是,按照汉朝安葬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那样的最高规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并追谥王猛为‘武侯’——如同‘蜀汉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世人简称武侯)一样。秦国上下哭声震野,三日不绝。”
“苻坚恪遵王猛遗教,兢兢业业地处理国事,着重抓了扩大儒学教育和关心民间疾苦两件大事,并且都大有成效。其后,苻坚迅速灭掉前凉和代国,完全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东夷、西域六十二国和西南夷都遣使前来朝贡;原属东晋的南乡、襄阳等郡(辖境在今湖北)也被攻夺下来。至此,前秦臻于极盛。”
“遗憾的是,苻坚后来忘记了王猛的遗教,于王猛死后八年的公元383年(建元十九年)不顾群臣的普遍反对,悍然调集九十余万大军进攻东晋,结果在淝水(在今安徽境内)之战中一败涂地。而王猛叮嘱再三要苻坚除掉的鲜卑、羌族上层阴谋分子,如慕容垂、慕容冲、姚苌之流,因为未被除掉,这时便乘机举兵造反,纷纷割据自立,把前秦的一统江山搅得七零八落。到了建元二十一年,苻坚被姚苌杀害了,年仅四十八岁。又过了九年,前秦也终于灭亡。大分裂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公元439年(元嘉十六年)北魏统一北方才告一段落。”
“王猛临终遗言(包括疏文),寥寥数语,却都关系到前秦国家的兴衰存亡,可谓一言九鼎,胜过千言万语。他死后八年的历史结局完全证实了他非凡的远见。苻坚在淝水惨败后经常痛悔自己忘记王猛遗言的大错,但已悔之晚矣,终成千古之恨。”
麦瑞等人听着他长篇大论,娓娓道来,都没有插言,一直等着他说完,这才一脸惊奇地赞叹道:“记得这么清楚啊?不是,是不是你昨儿晚上知道我们要来,知道我们要谈起这个话题,所以,一夜没睡,特意背了这一段台词啊?”
张云平闻言,尴尬地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们民族历史上,文臣武将,多如天上繁星。可是,文武全才,出将入相之英雄豪杰,却很少见。像姜子牙,管夷吾,曹参,王猛,这样的英雄人物,却并不多见。我也是仰慕先贤,经常看其英雄事迹,所以,多少记得一点而已。王力大师说过,博闻强记,记得再多前人的东西,那也算不得是真正的学问大家。唯有独出心裁,别具一格,能够在前人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创造创新,开拓出一片全新的领域,才足以---具体怎么说的,我不太记得了。反正,大体的意思就是,拾前人之牙慧,知道的再多,也不如自己创造出一点全新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