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帝王的心腹大患 第257节
天色一点点变暗,圆月东升落入酒盏之中。
应长川提起玉质酒壶,然而不等他给自己斟酒,坐在一旁的江玉珣突然抢走他手下的东西,皮笑肉不笑地朝他说:“喝太多酒不好,陛下不如还是算了吧?”
应长川垂眸笑了一下,非常配合道:“都听江大人的。”
眼前这一幕放在不知道刚才发生了的连仪公主眼中,完全是在秀恩爱。
外出多年对应长川印象还停在幼时的她忍不住笑了起来,并跟着感慨起了两人的关系,时不时还调侃一句。
一来二去间,夜幕终于彻底降下。
方才还在与两人笑着聊天的连仪公主喝了几杯酒后,目光不知为何一点点黯淡下来。
坐在对面的江玉珣不由轻声问:“公主殿下可是有心事?”
连仪放下手中的酒杯,笑着向他摇头:“谈不上‘心事’只是有些感慨罢了……我离家时祖宅还是热热闹闹的样子,可是现在这里竟只剩下了我一个。”
连仪公主不得不承认,自己最好的年华已经在折柔度过。
北地的黄沙和草原骏马与弓箭则早烙在了她的心底。
二十多年没回昭都的她,一时间竟有些不适应这里的生活。
古人或许不懂连仪公主这种怅然若失之感是由何而来。
但是曾与博物馆中退休返聘工作人员聊过天的江玉珣,却莫名地懂得了她的感受。
……有的人天生闲不下来。
停顿几息,江玉珣忍不住与应长川交换了一个眼神,接着轻声连仪公主说:“……如今北地已尽归大周。”
连仪公主一边点头一边朝他看去:“是。”
月光落在她的眼角,照得白日里看不清的细小纹路也于此刻清楚了起来。
应长川也不知何时放下酒盏,将视线落在了江玉珣的脸上。
明月下,他的眼眸格外明亮。
江玉珣一边思考一边说:
“大周虽然有北地地图,但那到底不怎么完整、细致,且我们还缺少对北地风土人情、地理风貌的了解。公主殿下在北地居住二十余载,对那里再了解不过。依臣看若公主殿下感兴趣的话,可以编纂一本书籍,用来记载这些东西。”
听完他说的话之后,连仪公主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江大人的提议倒是有趣……除了风土人情以外,北地过去的历史大周似乎也无人知晓?”
但这些东西外出二十余载的她却再清楚不过。
“对,”被连仪公主所启发的江玉珣跟着说道,“虽说北地已经开始推广大周官话,但是过往的语言若是彻底死掉也太过可惜。若公主殿下有兴趣的话,可以再带人编纂一本书册用来对照两种语言,甚至于……我记得折柔还存有不少西域经典?”
连仪公主跟着点头道:“巧罗等国的确常送这些东西过来,不过折柔无人在意。”
折柔的崛起不过这百十来年间的事,他们虽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形成完整一套文字。
但是西域诸国不一样——以巧罗为首的西域国家不但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甚至还有许多的经典书籍。
可惜的是千百年间沧海桑田,这些东西终究没有顺利流传至后世。
现代曾有考古发现大量用巧罗国文字编写出的书籍。
无奈于这些语言、文字早已失传,就算发现了研究人员也不知那书里写的究竟是什么。
连仪公主端起酒盏,一口饮尽:“江大人这样一说,我忽然觉得自己也有事可做了。”
末了笑着向江玉珣举杯示意。
见连仪公主真的对这些事情感兴趣,江玉珣也跟着开心了起来。
他立刻端起手边的酒盏,朝公主高高一扬道:“公主殿下若有什么需要可直接向陛下提,臣想陛下绝对会尽可能地给出帮助。”
话音落下的同时,江玉珣便抬手一口饮尽了杯中烈酒。
夏日衣衫本就轻薄,动作间宽大的袖子直接随着他的动作滑了下去。
今晚正是月圆之夜。
月光照亮了江玉珣的面颊,也照亮了他手腕上的忍冬纹。
江玉珣到底有些不胜酒力,一口下去便被这酒呛得咳了两声。
他也因此错过了连仪公主突然蹙紧的眉,与消失不见的笑意。
……江大人手上的东西是什么?
等江玉珣重新坐直身,连仪公主已借着倒酒的动作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我身边有不少同时精通两种语言之人,过上几日便可向他们问问,看他们有没有兴趣与我一道做这些事……至于地方的话,我看这座大宅便不错。”
说着说着,连仪公主便抬眸朝四处张望起来。
如今的宓家祖宅早没几个人居住。
与其让它一直空置,还不如想办法利用起来让它多几分生气。
江玉珣随即点头:“公主所言极是。”
流着宓家血液的人似乎天生酒量不错。
说话间连仪又喝了一杯酒,她忍不住畅想起来:
“不瞒江大人和陛下说,我外出这么多年早习惯了时不时便骑马在草原上奔走的日子。相比起留在昭都编纂这些书籍,如今我更想趁着自己还能走动的时候,再骑马重新与折柔和西域行走行走。”
一直没有说话的应长川在此时笑着开口道:“若公主有此意,孤可派人与殿下一道前往。”
连仪公主笑了一下,随即起身向应长川行了一礼:“那我就先谢过陛下了。”
月光透过槐树的间隙落在了湖面上。
夜风吹得树叶发出沙沙响动。
虽然没有宫宴的丝竹管弦,但这场只有三人参加的家宴,气氛却半点也不冷。
一来一去竟然聊了整整一个多时辰。
此时时间已经不早。
天子没有直接回仙游宫,而是选择在这里暂住一晚。
就在江玉珣打算跟在应长川的背后回到院中时。
连仪公主忽然借“有事要谈”为由将他叫到了一边。
刷了清漆的廊柱好巧不巧地挡住了应长川的视线。
“公主殿下可还有事?”站在柱子后的江玉珣一边说,一边好奇地看向对方。
……奇怪,到底有什么事非得避着应长川说?
在北地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连仪公主颇为不拘小节,然而此时她的脸上竟罕见地出现了几分名为“尴尬”的神情。
顿了几秒方才郑重看向江玉珣:“陛下虽是天子,但是如今你们除了君臣之外还有别的关系。假若……陛下有事做得过分,江大人也千万不要一直惯着陛下。”
“嗯?”
应长川怎么过分了?
见他疑惑眨眼,连仪公主又压低了声音语重心长地说:“我在昭都虽没什么说得上话的地方,但怎么说也算陛下的姨母。若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江大人实在为难的话,也可告诉我由我来向陛下转达。”
江玉珣下意识想到了应长川方才在房间里挠自己的事,并跟着心虚了一下。
可接着他便反应过来:那座小院里只有自己和应长川两个人,连仪公主怎么不可能知道方才发生了什么。
说话间已经走到树下的应长川忽然停下脚步,并转身向此处看来。
自知不该将江玉珣留太久的连仪公主先笑着向他说了一句:“江大人先走吧,陛下还在等你。”
接着便借着月光轻咳了两声,伸手在自己的腕上点了一下。
话音落下的同时,她便转身离开了此处。
……奇怪。
连仪公主今晚这是怎么了?
月光照亮了天地,江玉珣清楚地看到连仪公主的手上什么也没有。
喝得有些多的他一边目送对方离开,一边忍不住垂眸看向自己的手腕。
下一刻,江玉珣突然反应了过来——应长川留下的忍冬纹还清清楚楚地留在自己的手上!
连仪公主看到了自己手上的东西!
她虽有二十多年没有回到昭都,并不了解现在的应长川。
但却比任何人都清楚应长川小时候的“爱好”。
联想起应长川上次的话,江玉珣随即意识到——连仪公主方才绝对是误会了什么!
江玉珣尴尬地攥紧了手心。
站在不远处树下的应长川却笑着朝他点起了头来。
……他简直是在用实际行动生动演绎,什么是“不在意世人的看法与猜测”。
-
江玉珣和应长川回到仙游宫后不久,众人合力编写出的“试卷”便最终定稿并用蜡封存在了宫内。
这毕竟是第一次科考,朝廷在距离考试还有三个月整的时候,就通过遍布大周全境的学堂,告知了部分科目的“考试范围”。
例如“时事”与“地理”这几科。
——虽说只有少数人报考了今年的科考。
但是举国上下仍对此投入了百分之百的关注。
凡是识字的人,都跟着凑起了热闹。
一时间,大周的街头巷尾尽是讨论这些年大事要闻与境内风土人情之人。
那些离他们十万八千里的“庙堂之事”,与或许一辈子也不会涉足的郡县突然近在眼前。
百姓从未像现在这般清楚自己“周人”的身份。
处暑过后,昭都的天气一点点转凉。
在考卷定下来后不久,空置了三四年时间的羽阳宫也终于动工修建。
应长川提起玉质酒壶,然而不等他给自己斟酒,坐在一旁的江玉珣突然抢走他手下的东西,皮笑肉不笑地朝他说:“喝太多酒不好,陛下不如还是算了吧?”
应长川垂眸笑了一下,非常配合道:“都听江大人的。”
眼前这一幕放在不知道刚才发生了的连仪公主眼中,完全是在秀恩爱。
外出多年对应长川印象还停在幼时的她忍不住笑了起来,并跟着感慨起了两人的关系,时不时还调侃一句。
一来二去间,夜幕终于彻底降下。
方才还在与两人笑着聊天的连仪公主喝了几杯酒后,目光不知为何一点点黯淡下来。
坐在对面的江玉珣不由轻声问:“公主殿下可是有心事?”
连仪放下手中的酒杯,笑着向他摇头:“谈不上‘心事’只是有些感慨罢了……我离家时祖宅还是热热闹闹的样子,可是现在这里竟只剩下了我一个。”
连仪公主不得不承认,自己最好的年华已经在折柔度过。
北地的黄沙和草原骏马与弓箭则早烙在了她的心底。
二十多年没回昭都的她,一时间竟有些不适应这里的生活。
古人或许不懂连仪公主这种怅然若失之感是由何而来。
但是曾与博物馆中退休返聘工作人员聊过天的江玉珣,却莫名地懂得了她的感受。
……有的人天生闲不下来。
停顿几息,江玉珣忍不住与应长川交换了一个眼神,接着轻声连仪公主说:“……如今北地已尽归大周。”
连仪公主一边点头一边朝他看去:“是。”
月光落在她的眼角,照得白日里看不清的细小纹路也于此刻清楚了起来。
应长川也不知何时放下酒盏,将视线落在了江玉珣的脸上。
明月下,他的眼眸格外明亮。
江玉珣一边思考一边说:
“大周虽然有北地地图,但那到底不怎么完整、细致,且我们还缺少对北地风土人情、地理风貌的了解。公主殿下在北地居住二十余载,对那里再了解不过。依臣看若公主殿下感兴趣的话,可以编纂一本书籍,用来记载这些东西。”
听完他说的话之后,连仪公主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江大人的提议倒是有趣……除了风土人情以外,北地过去的历史大周似乎也无人知晓?”
但这些东西外出二十余载的她却再清楚不过。
“对,”被连仪公主所启发的江玉珣跟着说道,“虽说北地已经开始推广大周官话,但是过往的语言若是彻底死掉也太过可惜。若公主殿下有兴趣的话,可以再带人编纂一本书册用来对照两种语言,甚至于……我记得折柔还存有不少西域经典?”
连仪公主跟着点头道:“巧罗等国的确常送这些东西过来,不过折柔无人在意。”
折柔的崛起不过这百十来年间的事,他们虽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形成完整一套文字。
但是西域诸国不一样——以巧罗为首的西域国家不但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甚至还有许多的经典书籍。
可惜的是千百年间沧海桑田,这些东西终究没有顺利流传至后世。
现代曾有考古发现大量用巧罗国文字编写出的书籍。
无奈于这些语言、文字早已失传,就算发现了研究人员也不知那书里写的究竟是什么。
连仪公主端起酒盏,一口饮尽:“江大人这样一说,我忽然觉得自己也有事可做了。”
末了笑着向江玉珣举杯示意。
见连仪公主真的对这些事情感兴趣,江玉珣也跟着开心了起来。
他立刻端起手边的酒盏,朝公主高高一扬道:“公主殿下若有什么需要可直接向陛下提,臣想陛下绝对会尽可能地给出帮助。”
话音落下的同时,江玉珣便抬手一口饮尽了杯中烈酒。
夏日衣衫本就轻薄,动作间宽大的袖子直接随着他的动作滑了下去。
今晚正是月圆之夜。
月光照亮了江玉珣的面颊,也照亮了他手腕上的忍冬纹。
江玉珣到底有些不胜酒力,一口下去便被这酒呛得咳了两声。
他也因此错过了连仪公主突然蹙紧的眉,与消失不见的笑意。
……江大人手上的东西是什么?
等江玉珣重新坐直身,连仪公主已借着倒酒的动作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我身边有不少同时精通两种语言之人,过上几日便可向他们问问,看他们有没有兴趣与我一道做这些事……至于地方的话,我看这座大宅便不错。”
说着说着,连仪公主便抬眸朝四处张望起来。
如今的宓家祖宅早没几个人居住。
与其让它一直空置,还不如想办法利用起来让它多几分生气。
江玉珣随即点头:“公主所言极是。”
流着宓家血液的人似乎天生酒量不错。
说话间连仪又喝了一杯酒,她忍不住畅想起来:
“不瞒江大人和陛下说,我外出这么多年早习惯了时不时便骑马在草原上奔走的日子。相比起留在昭都编纂这些书籍,如今我更想趁着自己还能走动的时候,再骑马重新与折柔和西域行走行走。”
一直没有说话的应长川在此时笑着开口道:“若公主有此意,孤可派人与殿下一道前往。”
连仪公主笑了一下,随即起身向应长川行了一礼:“那我就先谢过陛下了。”
月光透过槐树的间隙落在了湖面上。
夜风吹得树叶发出沙沙响动。
虽然没有宫宴的丝竹管弦,但这场只有三人参加的家宴,气氛却半点也不冷。
一来一去竟然聊了整整一个多时辰。
此时时间已经不早。
天子没有直接回仙游宫,而是选择在这里暂住一晚。
就在江玉珣打算跟在应长川的背后回到院中时。
连仪公主忽然借“有事要谈”为由将他叫到了一边。
刷了清漆的廊柱好巧不巧地挡住了应长川的视线。
“公主殿下可还有事?”站在柱子后的江玉珣一边说,一边好奇地看向对方。
……奇怪,到底有什么事非得避着应长川说?
在北地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连仪公主颇为不拘小节,然而此时她的脸上竟罕见地出现了几分名为“尴尬”的神情。
顿了几秒方才郑重看向江玉珣:“陛下虽是天子,但是如今你们除了君臣之外还有别的关系。假若……陛下有事做得过分,江大人也千万不要一直惯着陛下。”
“嗯?”
应长川怎么过分了?
见他疑惑眨眼,连仪公主又压低了声音语重心长地说:“我在昭都虽没什么说得上话的地方,但怎么说也算陛下的姨母。若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江大人实在为难的话,也可告诉我由我来向陛下转达。”
江玉珣下意识想到了应长川方才在房间里挠自己的事,并跟着心虚了一下。
可接着他便反应过来:那座小院里只有自己和应长川两个人,连仪公主怎么不可能知道方才发生了什么。
说话间已经走到树下的应长川忽然停下脚步,并转身向此处看来。
自知不该将江玉珣留太久的连仪公主先笑着向他说了一句:“江大人先走吧,陛下还在等你。”
接着便借着月光轻咳了两声,伸手在自己的腕上点了一下。
话音落下的同时,她便转身离开了此处。
……奇怪。
连仪公主今晚这是怎么了?
月光照亮了天地,江玉珣清楚地看到连仪公主的手上什么也没有。
喝得有些多的他一边目送对方离开,一边忍不住垂眸看向自己的手腕。
下一刻,江玉珣突然反应了过来——应长川留下的忍冬纹还清清楚楚地留在自己的手上!
连仪公主看到了自己手上的东西!
她虽有二十多年没有回到昭都,并不了解现在的应长川。
但却比任何人都清楚应长川小时候的“爱好”。
联想起应长川上次的话,江玉珣随即意识到——连仪公主方才绝对是误会了什么!
江玉珣尴尬地攥紧了手心。
站在不远处树下的应长川却笑着朝他点起了头来。
……他简直是在用实际行动生动演绎,什么是“不在意世人的看法与猜测”。
-
江玉珣和应长川回到仙游宫后不久,众人合力编写出的“试卷”便最终定稿并用蜡封存在了宫内。
这毕竟是第一次科考,朝廷在距离考试还有三个月整的时候,就通过遍布大周全境的学堂,告知了部分科目的“考试范围”。
例如“时事”与“地理”这几科。
——虽说只有少数人报考了今年的科考。
但是举国上下仍对此投入了百分之百的关注。
凡是识字的人,都跟着凑起了热闹。
一时间,大周的街头巷尾尽是讨论这些年大事要闻与境内风土人情之人。
那些离他们十万八千里的“庙堂之事”,与或许一辈子也不会涉足的郡县突然近在眼前。
百姓从未像现在这般清楚自己“周人”的身份。
处暑过后,昭都的天气一点点转凉。
在考卷定下来后不久,空置了三四年时间的羽阳宫也终于动工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