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美人攀高枝儿 第126节
  张惠是出过国的人,也去过南方沿海的城市,张惠在朱家村的这段时间,不断有年轻人来跟张惠聊天。
  主要是打听山外面的事,听说沿海的工人一个月挣一两百?他们一个月的工资够他们在山里挣半年,是真的吗?
  听说沿海那边的钱特别好挣,去路边摆摊卖茶叶蛋都能发家致富。
  他们问的事情,张惠知道的就会跟他们说一说,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说完后,张惠都会委婉地劝他们,他们守着茶坊,好好钻研技术,以后也是有出路的。
  不知道他们信不信吧,每次聊到茶坊,年轻人都打哈哈,笑一笑就过去了。
  徐永无奈地跟张惠说:“上面领导嫌我们茶厂规模小,效益比不上南山茶厂,这两年对我们都爱答不理,工资也没增加,大家伙儿对外面又很向往,在村里越发待不住了。”
  张惠想着,再等等吧,等几年能够公转私了,到时候可以操作的空间就大了。
  张惠以为公转私大概要等到九零年以后去了,没想到,一年后,也就是八六年,就听朱文峰说政策允许了。
  公转私的原因让朱家村的人很愤怒。
  去年开始南山茶厂出资修水泥路,修到今年,还缺了几公里没修到镇上,南山茶厂那边的意思,叫公社垫钱自己修。
  公社领导当然很想要这个政绩,但是公社确实挤不出这么多钱。
  这不是新政策下来了么,文件上说的是,全民所有制的小企业可以实行租赁、承包等办法深化改革,增加企业活力。
  这个政策一层一层地传导下来,到了最末端,像朱家村这样的村办小企业,就变成村里可以出资购买所有权了。
  毕竟合资企业都允许了,村办小企业灵活操作一下,也不是不行,反正也没人查。
  张惠问朱文峰村里是怎么决定的,朱文峰说村里想出资买下来,这个资金不仅包括茶坊,还包括东山茶园的承包权。
  承包权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山下的农民有土地,山上的茶农有茶园,公社那边还想另外收一遍钱,也说不过去。
  中间一些扯七扯八的事情张惠也不想知道,就问要多少钱?
  “公社那边要八万块钱。”
  倒是也不多,张惠直接问:“我能出资吗?”
  电话那头,朱文峰笑着说:“我给你打这个电话,就是来问你要钱来了,你要不帮忙,我二爷就要卖省城的房子凑钱买下朱家村茶坊了。”
  朱家村那边的要求只有一条,茶坊的话事人必须是朱家村的人,其他的都可以商量。
  “我们知道你不缺钱,不过这方面我们不会让步。”
  张惠也没想要朱家茶坊的经营权,和朱文峰商定后,两人口头定下合同,她出资四万,要百分之四十的股权。
  并且为了朱家村茶厂的长远发展,她提议,每年从茶厂获得的收益里面拿出百分之五十的收益修路,剩下百分之五十的收益再四六分。
  朱文峰一口答应,这是他没设想过的最好的结果。
  朱文峰是下一代的当家人,他应下了,后面就好谈了。
  张惠跟何康华借了一个律师,带着律师去朱家村签合同,合同签完后她就回北京了,同时跟她回来的,还有朱文峰。
  茶坊的事情交给徐永和朱叶操心,朱文峰主要负责开拓市场。
  现在朱家茶厂他们说了算,有些事情就能做起来了。
  有张惠牵线搭桥,又有德国大使馆那边的先例在,加上国宾礼确实在甄选当中,蒙山甘露茶就送上去了。
  和其他国宾礼朴实的外表相比,蒙山甘露茶从茶叶到外包装,全部都很精致,一看就高端大气上档次,还很有中国特色,送礼佳品啊!
  新包装出来后,何康华拿着有国礼名声的甘露茶再去送礼,甘露茶的名气又厚了一层。
  到八十年代末,主打高端市场,走饥饿营销路线的蒙山甘露茶,在十大名茶的排列里面,已经冲到了前排的位置,让人不可小觑。
  也就是这四年,虽然没有修起水泥路,从蒙顶山脚下到朱家村的公路已经修通,张惠再来朱家村,已经可以开车上山。
  林西跟着张惠去蒙顶山,坐在车里,山风从川外吹进来,林西舒服地想睡觉。
  山林里植物的味道,太清新了点吧。
  🔒第54章
  ◎想当明星吗?◎
  朱家村和几年前很不一样,因为修通了公路,村里人有了钱,好多家的泥瓦房都拆了,修建成砖瓦房,而且一修都是修两层。
  徐永很有先见之明,趁着村里人都想修房子的时候,他把村里重新规划了一遍。以前散落在山谷里的房屋,变的井然有序起来。
  林西说,等家家户户的新房子都修建起来后,这里恐怕和那些度假山庄差不多了。
  张惠也是这么认为,因为她一年总会过来几回,所以也花钱修了一栋两层小楼,前院种花种树,后院种菜,现在已经很成气候了。
  林西跟着张惠过来蒙顶山,就住在她家。
  屋里干干净净的,张惠在朱叶家放了一把钥匙,朱叶有空的时候会过来帮忙打扫一下。
  张惠这次过来是来采秋茶,林西跟过来玩。
  住下后,张惠去隔壁朱叶家,朱叶和徐永都不在家,等到中午才回来。
  朱叶爸妈做了午饭,叫张惠和林西去他们家吃饭,朱叶和徐永夫妻俩也去了。
  朱叶两个孩子,老大徐国庆十七八了,今年读大一,老二徐夏至十四岁,在山下公社读初中,没空回来。
  朱叶感叹一声:“大的孩子都出去读书去了,这些年搞计划生育,村里也没多少小孩儿出生,现在村里几乎都是咱们一辈的。”
  “怕什么,村里的孩子有能耐,出去能混出头最好,混不出头,回来也能找个活儿干。”
  他们朱家村茶厂,现在一个月工资两三百,等到年底的时候还有分红,这个日子过的潇洒着呢,等以后村里越来越好,肯回来的年轻人也会更多。
  张惠听朱叶爸妈议论村里的事,吃完饭,张惠和徐永聊天。
  “南山茶厂那边前些日子过来找我们谈,他们知道我们的茶叶卖得贵,想走我们的路子出货,我和文峰商量后给拒绝了。”
  “拒绝是应该的,咱们的茶能有现在的名气,靠的就是茶叶自身的质量,要是坏了口碑,以后再想出头就难了。”
  徐永和朱文峰也是这么认为。
  现在公路修起了,朱家村的人有了新想法,想把公路修成水泥路。
  蒙顶山高,一路上山几乎都是盘山公路,这就意味着路很长,如果修成水泥路,这个开销可不小。
  “慢慢来吧,一年修几公里十几公里,慢慢地凑够了。”
  朱叶连忙说:“修公路说起来是我们占了你便宜,以后铺水泥路的钱只从我们朱家村的分红里面出,不用你贴补。”
  “行,你们商量好了话,我没意见。”
  张惠在蒙顶山上待了一个多月,要下山回去的时候,朱二爷叫她去家里坐坐,不仅是张惠,还有朱文峰和徐永两口子。
  朱二爷现在头发胡子都白了,他说:“我这一辈子经历了无数的坎坷起伏,以为到死之前也就这样了,没想到你们几个年轻人把朱家村的茶坊撑了起来,还搞出了名气。”
  “尤其是你,张惠,我作为朱家人,十分感谢你。”
  徐永、朱叶和朱文峰都看向张惠。
  “二爷您别客气,应该的。”
  “哈哈哈,你对我们朱家村的情谊,我们朱家村的人都心里有数,记你的好。”
  慢慢聊下去,张惠发现,朱二爷几乎在交代后事,把他的财产都分给他们三家,朱文峰和徐永夫妻俩分到了一间商铺,朱二爷在省城的另外一套祖传的大宅子,以及剩下的几间铺子都留给张惠。
  “我知道你不缺我这点钱,不过我还是希望你收下,算是我朱老二对你感谢。”
  朱二爷诚心想给,朱家村的其他人都没意见,知道这事儿后还来当见证人,张惠拒绝不了,也就收下了。
  朱二爷去办了转让,还写了字据请村里人当见证人,甚至还请了公社的干部来,把事情搞得特别正经。
  朱叶悄悄跟张惠说,朱二爷做这些是为了防他那个离家出走后,再没有见过的儿子。
  他的财产一分都不想落在他儿子身上。
  这些事情办完后,张惠和林西回北京,已经是十月底了。
  休息日的时候,何康华和林西夫妻俩到江家吃饭,林西跟张惠说:“郑馨馨留学回来了。”
  郑馨馨前些年大学毕业后,为了阻拦她追求张惠二哥,被家里人送去美国读书。
  “她怎么样?在国外谈对象了吗?”
  林西摇摇头:“听他们说,郑馨馨回香港第三天就去上海了。”
  张惠惊讶:“她还喜欢我二哥?”
  “嗯,看样子还是余情未了。”
  林西有些唏嘘:“当年他们认识的时候,郑馨馨还在读大学,二十出头的年纪,现在也二十六了,都这么大的人,也不是小孩子了,她真要和你二哥在一起,估计家里人也拦不住。”
  张惠想到二哥和爸妈,有些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二哥年纪也不小了,三十好几的人,到现在都没结婚。
  说起来,张建林自身条件好,工作也好,即使年纪大了些,一直以来都不缺给他介绍对象的人,每次张建林都是礼貌地拒绝。
  拒绝得多了,大家也渐渐明白,张建林心里肯定有人。
  张建林自己,其实觉得结不结婚无所谓,就这么活着吧,安安静静地过完这一生。
  他对往后的人生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郑馨馨回来了,她成熟了,也懂事了,但是喜欢他的那颗炙热的心一直没变过。
  两人见面,郑馨馨一哭,张建林就受不住,什么都想答应她。
  很快,两人处对象的消息就传到了张惠的耳朵里。
  张惠跟二哥打过电话后,又跟爸妈打电话。
  陈丽芳知道儿子心里有人,现在好不容易在一起了,陈丽芳当然乐见其成。
  陈丽芳的原话是,只要他过得好,身边有个明白他的人,就算他去入赘别人家,她也没意见。
  张建林入赘是不可能入赘的,他和郑明志谈过之后,做出了下海经商的决定,但是这个决定,还需要家里人支持。
  张建林和妹妹一家商量后,决定今年过年都回老家云顶县过,他带郑馨馨回家见见爸妈。
  涵涵惊呆了:“馨馨姐真的和小舅在一起了?”
  “嗯,过年还要带回老家见你外公外婆。”
  “我的天,有情人终成眷属啊,搞得我都想谈恋爱了。”
  听到这话,正在看书的江明彦抬起头:“你刚上大学,不好好读书,一天想七想八的干什么?”
  “爸爸,你也太老古董了吧,汉娜都已经谈过好几个男朋友了吧。”
  汉娜是原来他们家在德国时候的邻居,现在涵涵还和汉娜保持联系,在德国认识的胡玉也是,他们一家人前两年去美国大使馆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