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养了外室以后 第60节
不拒绝,也不应答,便只拿那双眼眸望着他。
沈溯便觉得周身的魂儿被她飞了一半了。
眼瞧着进宫的时辰快到了,沈溯千般不舍的将人从自己的身上拔下来,送到床榻间,用棉被将她裹好。
“晚上沈府的人会去门口接你。”沈溯临走前,又叮嘱了一遍:“你在沈府等我。”
多急色个人啊,现下还没走呢,便惦记上晚上了。
萧言暮拉起被褥,将她整个人藏匿在被褥间躲起来,不敢看他。
沈溯便在被褥外拍了拍,随后裹着一身的潮热气,从窗内一翻出去,才惊觉院外竟然已是通天透亮。
寒风一吹,他身上的热气全都消散,久违的理智窜回脑海,叫沈溯翻墙时,都少见的有些赧然发虚。
他今日来此,分明只是想跟萧言暮算几笔账,说两句话的,也不知道是那根筋搭错了,他一时竟然失了分寸,在旁人的家宅中干了这档子荒唐事,竟还误了时辰。
沈溯匆匆行回到南典府司。
他到南典府司的时候,南典府司里的一切事物都已准备妥当,他全都扫过了一遍后,才骑马直奔京中而去。
南典府司距离京中远,马蹄从郊外野路踏到皇城根底下,已近辰时,一轮新日已经高高挂在了苍穹间,将琉璃照耀出金色光泽,折射出七彩的明媚光线。
太监早已去通知顺德帝,沈溯便在殿前等候。
他去的时候晚了些,不是上朝的时候,而是下朝的时候,朝中各路官员自从皇城中离开,各色官袍隐隐相见,沈溯逆流而立,跟所有人都打了个照面。
——
朝廷间文官武将都对锦衣卫没什么好脸色,远远瞧见了沈溯穿着一身黑鳞飞鱼服、裹着煞气站在殿前,都能猜到沈溯是来做什么的。
沈溯前段时间接了个棘手的案子,关于户部丢失的十万两白银。
这个案子牵扯甚广,户部凭白丢了这么多钱,上下的脑袋都要掉一遍,沈溯的案子查清楚的时候,就是这群人人头落地的时候,所以沈溯现在在人前就是一个行走的晦气包。
他们便匆匆避让开,不曾靠近,也没什么人跟他打招呼。
直到一抹红从殿前出来,远远瞧见他,直直的奔着他行过来。
沈溯瞧见他,脊背便挺的更直了些,似是一把利剑,周身的锋芒都刺出来。
行过来的人身上穿着一套正红的飞鱼服,肩背笔挺,眉目与沈溯有四分相似,却比沈溯瞧着温润多了,似是已看尽人间的一棵树,周身都润着沉稳的姿态。
正是沈溯的父亲,现下的南典府司、北典府司指挥使,他一人掌着两个司,深得圣心。
沈溯之所以能在南典府司横行无忌,也是因为他头顶罩着一个亲爹,户部这十万两白银案,对于沈溯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只要拿上了这个功绩,日后他便能升副指挥使,再然后,他便能紧跟着沈父的步伐,接下南北抚司。
他们二人迎面而立时,沈父神色淡然的打量了一圈沈溯,眉眼中带着几分考量。
沈溯更紧绷了些,他以为他父要问关于案件的事,此案件掺和上了贵妃,圣心难测,他以为沈父要提点他些许。
然后,他便瞧见他亲爹慢悠悠的道了一句:“领子翻下去,偷吃也不藏好,现沈家的眼。”
沈溯浑身一僵,下意识的摸了一下领子。
他的领子分明系好了,未曾乱。
但下一瞬,他便反应过来,是他爹在逗他玩儿,他爹是明知道他昨夜在胡闹,今日特意来嬉他一番。
沈溯面无表情的收回手,道:“父亲诈我,我明日要向母亲告状。”
说完,他一脸冷淡的站着,好似没有被沈父影响到似得——但仔细瞧,他手臂都紧绷着,手背上的青筋都在乱蹦。
沈父琉璃色的瑞凤眼盯着自家儿子瞧了片刻,缓缓勾唇,意味不明的哼笑了一声,道:“什么姑娘,能瞧上你这么个告状精。”
沈溯咬牙:“她喜爱我的紧!”
恰在此时,有太监来引路,行礼道:“沈千户,这边请——”
第54章 圣上赐婚
随着太监的到来, 沈父与沈溯面上那点温情的、父子之间的调笑气氛瞬间消散,两人面色都沉下来,似是两张随时能拔刀抄家的脸。
父与子, 红与黑, 两张相似的面, 两条相同的路,他们有如出一辙的敏锐与聪慧。
伴君如伴虎, 他们父子二人朝堂沉浮多年,从不会在任何案子上放松警惕。
“劳公公带路。”沈溯向那太监说道。
而沈父这时已转身离开。
领路的小太监笑盈盈的道了一声“是”,转而引着沈溯前行。
——
时年冬,顺德二十二年,大奉间临近新岁, 皇宫的檐下屋脊都挂上了红灯笼,台阶上的新雪扫的干干净净。
皇宫大,檐牙广, 建造恢弘大气,白象牙色的地砖从殿外一路铺到殿前, 地缝整齐, 红墙林立,穿行过宽敞长廊, 便直达太极宫宫殿外。
宫殿高耸,威武庄严,冬日间烧着旺盛的地龙,滚滚热气自敞开的朱色大门间扑出来, 直扑到站在宫殿门口的沈溯的面上。
从殿外往其内看, 只见一片金碧辉煌,处处都是明黄绣龙。
沈溯穿着一身飞鱼服, 在殿外等候片刻后,有穿着窄蓝衣裳的太监迈着静步走来,行到他身前时向前一俯身,恭敬道:“启禀沈千户,圣上唤您进去。”
沈溯应了一声“劳烦公公”,便随着这位来告知的太监一道儿行进了太极殿内。
太极殿内入门行十步,其上有案,顺德帝正穿着一身金色长衫,端坐在案后,一袭半百的发以一根道家木簪束成道鬓,与周身奢华的衣料比起有些不伦不类。
顺德帝弱冠登基,至今二十二年,乃是不惑之年、龙精虎岁,该是励精图治之时,但偏生,坐在案后的帝王眉目间却带着老态,懒慵的靠在椅上,面颊上的皮肉也耷着,皮肉松懈,没有半分锐意,瞧着竟像是个知天命的年岁。
顺德帝的身体一直不怎么好,后宫妃嫔极多,但顺德帝子嗣寥寥。
顺德帝早些年还常以药汤滋补,有几次病重,太医院都下了猛药,才将人救回来,身体不好,人便也憔悴,像是根风烛残年的短蜡,蜡泪堆积在脚下,只剩下最后一点蜡油,不知道什么时候便灭了。
再往后,顺德帝便信了道教,日日诵道,不再碰女人,宫中再也没有皇子皇女出生,顺德帝吃道教的长生丹,开始疏于政事,崇信道教,养道人为国师,捐出大笔银钱做道馆,养道童,引发民间信道。
朝野中常有投机取巧之人,以道事来萌求顺德帝的目光,以此汲汲营营,顺德帝老而昏庸,不辩真假,只要合他的心意,他便都能笑而纳之。
上位者不明,下位者不端,但总有些清流世家是瞧不上这样姿态的,所以朝中常有乱事。
但是这些都和沈溯没什么关系,他是锦衣卫,非是清流世家之人,也非是蒙圣讨恩之者,他只是圣上手中的刀。
他只管做好他的事。
沈溯进殿、立于案下,先行武夫抱拳礼,后捧起奏折,道:“启禀圣上,臣于限期内查清了户部十万两银子缺失案,并寻回十万两库银,此案牵扯上百人命,案情列陈尽在于此。”
一旁的太监手中捧着折盘,以折盘盛放沈溯递过来的奏折,一路送到顺德帝的眼前。
顺德帝靠坐在椅上,半阖着眼,道了一声:“念。”
太监道了一声“是”,抬手拿起奏折,掐着尖细的嗓子,朗声道:“十万两白银丢失案起于大奉顺德十九年——”
随着太监的声音在整个殿内荡开,过去的一桩血案,自今日,缓缓拉开序幕。
最开始,是赵贵妃令在户部的耳目贪墨十万两,引来白姓户部尚书的关注,白姓户部尚书将贪墨的十万两银子藏下,转而想去告知顺德帝。
赵贵妃得知此事后,干脆对白姓户部尚书下了手,满门灭杀,只余一位白姓嫡女逃出生天,并将丢失十万两白银之事摁下,试图模糊掉这一笔旧账,与此同时,赵贵妃勾连刑部,诱当时还是刑部侍郎的韩临渊为其摆平案件。
事后,赵贵妃平安的渡过了两年。
两年后,也便是今年京察时,京察查账本时,将此事重新翻出来,当时的户部尚书承受不住压力,上吊自尽。
圣上大怒,特派锦衣卫千户,沈溯前去调查。
沈溯领命后,先翻出来了前任白姓户部尚书死亡的事情,复而查到韩临渊,又由韩临渊牵扯出赵贵妃,一趟线走下来,将所有罪证集齐。
除了户部十万两银子案以外,沈溯还集齐到赵贵妃的其他罪证,皆一并送之。
一书奏折,短短不过百余字,便是几年时光,百条人命。
昔日的真相跃然纸上,清隽的字体下,浸着血一样的颜色。
其中多少艰难,一笔难述之。
沈溯交上来的是总体上的一些大致走向,至于更细致的,沈溯便没有提,比如白桃,比如赵七月,比如萧言谨。
今日的主角是赵贵妃,只要顺德帝肯对赵贵妃下手,下面的人也是死路一条,但是顺德帝若是要留赵贵妃一命,那剩下的那些人也死不了。
且要看,顺德帝到底是要一个清明的朝堂,还是要他的儿子,和他的爱妃。
这是一场无声的博弈,定乾坤者,唯帝王已。
朝堂便是如此,刀光血影,爱恨纠缠,全在帝王一念间。
太监念完之后,小心地将手中的奏折放到了顺德帝的面前,再站到一旁的时候,连动静都小了些许,脑袋也不敢抬起——读这一封奏折的时候,太监还以为是什么朝政上有人贪污呢,但谁能想到,竟是后宫里的妃子贪污而下的。
后宫的妃子,可是皇上的女人,更别提这位赵贵妃膝下还养着一个皇子,纵然四皇子年幼,但那也是皇子啊!
若是顺德帝顾念昔日情谊,不舍得杀赵贵妃,亦或者是只杀了赵贵妃,没有杀四皇子,那沈溯日后可就倒了霉了。
一旦四皇子得势,必定第一个弄死沈溯,就算是弄不死,也会时时刻刻惦记着,就算是今日不杀,来日也要杀——
太监小心地扫了一眼沈溯。
他的眼角余光中,沈溯安静的站在案下阶前,似是不知道自己捅了多大的一个篓子,而顺德帝也不言语,只依旧维持着方才的样子,闭着眼听着。
太极殿内突然陷入了一阵静谧中,只有案上的烟炉还袅袅的吐着烟雾,细细的一条烟直直的向大殿顶梁上翻腾,最后逸散在大殿内。
终于,坐在案后的顺德帝睁开了眼。
顺德帝生了一双狭长的眼眸,显得极为精明,大多数时候他都只是老态龙钟的坐着,但是当他睁开眼时,便能从他眼眸中窥探见几丝冷冽阴戾。
能端坐圣位二十年的人,又怎么能是泛泛之辈呢?
纵然顺德帝这几年因修道一事,并不得民意、顺臣心,但他依旧牢牢把控着手里的权利,他不一定是个为国为民的好皇帝,但他一定是个合格的弄权者。
沈溯垂着眸,安静的站在顺德帝的面前,像是什么都不曾察觉到一般。
“宣。”
片刻后,顺德帝终于开口。
只听了这么一个字,沈溯心中那颗巨石便落了地。
顺德帝若是想将这件事隐下去,便不会宣旨,他会密而不发,揪出来别的替罪羊去死,保下赵贵妃和四皇子,到时候,这桩案子便会成为一桩绝密,不仅是沈溯,南典府司上下都会封口,事涉其中的白桃连命都保不住,户部那些人也可能要无缘无故的死一批。
帝王心,不在乎什么公平不公平,全天下的人都是他院中的牛羊,他想让谁死谁就死,雷霆雨露,皆是皇恩。
但顺德帝宣了旨,就是要将真相公开。
在朝堂清明公正与亲缘之间,顺德帝选择了前者。
沈溯便觉得周身的魂儿被她飞了一半了。
眼瞧着进宫的时辰快到了,沈溯千般不舍的将人从自己的身上拔下来,送到床榻间,用棉被将她裹好。
“晚上沈府的人会去门口接你。”沈溯临走前,又叮嘱了一遍:“你在沈府等我。”
多急色个人啊,现下还没走呢,便惦记上晚上了。
萧言暮拉起被褥,将她整个人藏匿在被褥间躲起来,不敢看他。
沈溯便在被褥外拍了拍,随后裹着一身的潮热气,从窗内一翻出去,才惊觉院外竟然已是通天透亮。
寒风一吹,他身上的热气全都消散,久违的理智窜回脑海,叫沈溯翻墙时,都少见的有些赧然发虚。
他今日来此,分明只是想跟萧言暮算几笔账,说两句话的,也不知道是那根筋搭错了,他一时竟然失了分寸,在旁人的家宅中干了这档子荒唐事,竟还误了时辰。
沈溯匆匆行回到南典府司。
他到南典府司的时候,南典府司里的一切事物都已准备妥当,他全都扫过了一遍后,才骑马直奔京中而去。
南典府司距离京中远,马蹄从郊外野路踏到皇城根底下,已近辰时,一轮新日已经高高挂在了苍穹间,将琉璃照耀出金色光泽,折射出七彩的明媚光线。
太监早已去通知顺德帝,沈溯便在殿前等候。
他去的时候晚了些,不是上朝的时候,而是下朝的时候,朝中各路官员自从皇城中离开,各色官袍隐隐相见,沈溯逆流而立,跟所有人都打了个照面。
——
朝廷间文官武将都对锦衣卫没什么好脸色,远远瞧见了沈溯穿着一身黑鳞飞鱼服、裹着煞气站在殿前,都能猜到沈溯是来做什么的。
沈溯前段时间接了个棘手的案子,关于户部丢失的十万两白银。
这个案子牵扯甚广,户部凭白丢了这么多钱,上下的脑袋都要掉一遍,沈溯的案子查清楚的时候,就是这群人人头落地的时候,所以沈溯现在在人前就是一个行走的晦气包。
他们便匆匆避让开,不曾靠近,也没什么人跟他打招呼。
直到一抹红从殿前出来,远远瞧见他,直直的奔着他行过来。
沈溯瞧见他,脊背便挺的更直了些,似是一把利剑,周身的锋芒都刺出来。
行过来的人身上穿着一套正红的飞鱼服,肩背笔挺,眉目与沈溯有四分相似,却比沈溯瞧着温润多了,似是已看尽人间的一棵树,周身都润着沉稳的姿态。
正是沈溯的父亲,现下的南典府司、北典府司指挥使,他一人掌着两个司,深得圣心。
沈溯之所以能在南典府司横行无忌,也是因为他头顶罩着一个亲爹,户部这十万两白银案,对于沈溯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只要拿上了这个功绩,日后他便能升副指挥使,再然后,他便能紧跟着沈父的步伐,接下南北抚司。
他们二人迎面而立时,沈父神色淡然的打量了一圈沈溯,眉眼中带着几分考量。
沈溯更紧绷了些,他以为他父要问关于案件的事,此案件掺和上了贵妃,圣心难测,他以为沈父要提点他些许。
然后,他便瞧见他亲爹慢悠悠的道了一句:“领子翻下去,偷吃也不藏好,现沈家的眼。”
沈溯浑身一僵,下意识的摸了一下领子。
他的领子分明系好了,未曾乱。
但下一瞬,他便反应过来,是他爹在逗他玩儿,他爹是明知道他昨夜在胡闹,今日特意来嬉他一番。
沈溯面无表情的收回手,道:“父亲诈我,我明日要向母亲告状。”
说完,他一脸冷淡的站着,好似没有被沈父影响到似得——但仔细瞧,他手臂都紧绷着,手背上的青筋都在乱蹦。
沈父琉璃色的瑞凤眼盯着自家儿子瞧了片刻,缓缓勾唇,意味不明的哼笑了一声,道:“什么姑娘,能瞧上你这么个告状精。”
沈溯咬牙:“她喜爱我的紧!”
恰在此时,有太监来引路,行礼道:“沈千户,这边请——”
第54章 圣上赐婚
随着太监的到来, 沈父与沈溯面上那点温情的、父子之间的调笑气氛瞬间消散,两人面色都沉下来,似是两张随时能拔刀抄家的脸。
父与子, 红与黑, 两张相似的面, 两条相同的路,他们有如出一辙的敏锐与聪慧。
伴君如伴虎, 他们父子二人朝堂沉浮多年,从不会在任何案子上放松警惕。
“劳公公带路。”沈溯向那太监说道。
而沈父这时已转身离开。
领路的小太监笑盈盈的道了一声“是”,转而引着沈溯前行。
——
时年冬,顺德二十二年,大奉间临近新岁, 皇宫的檐下屋脊都挂上了红灯笼,台阶上的新雪扫的干干净净。
皇宫大,檐牙广, 建造恢弘大气,白象牙色的地砖从殿外一路铺到殿前, 地缝整齐, 红墙林立,穿行过宽敞长廊, 便直达太极宫宫殿外。
宫殿高耸,威武庄严,冬日间烧着旺盛的地龙,滚滚热气自敞开的朱色大门间扑出来, 直扑到站在宫殿门口的沈溯的面上。
从殿外往其内看, 只见一片金碧辉煌,处处都是明黄绣龙。
沈溯穿着一身飞鱼服, 在殿外等候片刻后,有穿着窄蓝衣裳的太监迈着静步走来,行到他身前时向前一俯身,恭敬道:“启禀沈千户,圣上唤您进去。”
沈溯应了一声“劳烦公公”,便随着这位来告知的太监一道儿行进了太极殿内。
太极殿内入门行十步,其上有案,顺德帝正穿着一身金色长衫,端坐在案后,一袭半百的发以一根道家木簪束成道鬓,与周身奢华的衣料比起有些不伦不类。
顺德帝弱冠登基,至今二十二年,乃是不惑之年、龙精虎岁,该是励精图治之时,但偏生,坐在案后的帝王眉目间却带着老态,懒慵的靠在椅上,面颊上的皮肉也耷着,皮肉松懈,没有半分锐意,瞧着竟像是个知天命的年岁。
顺德帝的身体一直不怎么好,后宫妃嫔极多,但顺德帝子嗣寥寥。
顺德帝早些年还常以药汤滋补,有几次病重,太医院都下了猛药,才将人救回来,身体不好,人便也憔悴,像是根风烛残年的短蜡,蜡泪堆积在脚下,只剩下最后一点蜡油,不知道什么时候便灭了。
再往后,顺德帝便信了道教,日日诵道,不再碰女人,宫中再也没有皇子皇女出生,顺德帝吃道教的长生丹,开始疏于政事,崇信道教,养道人为国师,捐出大笔银钱做道馆,养道童,引发民间信道。
朝野中常有投机取巧之人,以道事来萌求顺德帝的目光,以此汲汲营营,顺德帝老而昏庸,不辩真假,只要合他的心意,他便都能笑而纳之。
上位者不明,下位者不端,但总有些清流世家是瞧不上这样姿态的,所以朝中常有乱事。
但是这些都和沈溯没什么关系,他是锦衣卫,非是清流世家之人,也非是蒙圣讨恩之者,他只是圣上手中的刀。
他只管做好他的事。
沈溯进殿、立于案下,先行武夫抱拳礼,后捧起奏折,道:“启禀圣上,臣于限期内查清了户部十万两银子缺失案,并寻回十万两库银,此案牵扯上百人命,案情列陈尽在于此。”
一旁的太监手中捧着折盘,以折盘盛放沈溯递过来的奏折,一路送到顺德帝的眼前。
顺德帝靠坐在椅上,半阖着眼,道了一声:“念。”
太监道了一声“是”,抬手拿起奏折,掐着尖细的嗓子,朗声道:“十万两白银丢失案起于大奉顺德十九年——”
随着太监的声音在整个殿内荡开,过去的一桩血案,自今日,缓缓拉开序幕。
最开始,是赵贵妃令在户部的耳目贪墨十万两,引来白姓户部尚书的关注,白姓户部尚书将贪墨的十万两银子藏下,转而想去告知顺德帝。
赵贵妃得知此事后,干脆对白姓户部尚书下了手,满门灭杀,只余一位白姓嫡女逃出生天,并将丢失十万两白银之事摁下,试图模糊掉这一笔旧账,与此同时,赵贵妃勾连刑部,诱当时还是刑部侍郎的韩临渊为其摆平案件。
事后,赵贵妃平安的渡过了两年。
两年后,也便是今年京察时,京察查账本时,将此事重新翻出来,当时的户部尚书承受不住压力,上吊自尽。
圣上大怒,特派锦衣卫千户,沈溯前去调查。
沈溯领命后,先翻出来了前任白姓户部尚书死亡的事情,复而查到韩临渊,又由韩临渊牵扯出赵贵妃,一趟线走下来,将所有罪证集齐。
除了户部十万两银子案以外,沈溯还集齐到赵贵妃的其他罪证,皆一并送之。
一书奏折,短短不过百余字,便是几年时光,百条人命。
昔日的真相跃然纸上,清隽的字体下,浸着血一样的颜色。
其中多少艰难,一笔难述之。
沈溯交上来的是总体上的一些大致走向,至于更细致的,沈溯便没有提,比如白桃,比如赵七月,比如萧言谨。
今日的主角是赵贵妃,只要顺德帝肯对赵贵妃下手,下面的人也是死路一条,但是顺德帝若是要留赵贵妃一命,那剩下的那些人也死不了。
且要看,顺德帝到底是要一个清明的朝堂,还是要他的儿子,和他的爱妃。
这是一场无声的博弈,定乾坤者,唯帝王已。
朝堂便是如此,刀光血影,爱恨纠缠,全在帝王一念间。
太监念完之后,小心地将手中的奏折放到了顺德帝的面前,再站到一旁的时候,连动静都小了些许,脑袋也不敢抬起——读这一封奏折的时候,太监还以为是什么朝政上有人贪污呢,但谁能想到,竟是后宫里的妃子贪污而下的。
后宫的妃子,可是皇上的女人,更别提这位赵贵妃膝下还养着一个皇子,纵然四皇子年幼,但那也是皇子啊!
若是顺德帝顾念昔日情谊,不舍得杀赵贵妃,亦或者是只杀了赵贵妃,没有杀四皇子,那沈溯日后可就倒了霉了。
一旦四皇子得势,必定第一个弄死沈溯,就算是弄不死,也会时时刻刻惦记着,就算是今日不杀,来日也要杀——
太监小心地扫了一眼沈溯。
他的眼角余光中,沈溯安静的站在案下阶前,似是不知道自己捅了多大的一个篓子,而顺德帝也不言语,只依旧维持着方才的样子,闭着眼听着。
太极殿内突然陷入了一阵静谧中,只有案上的烟炉还袅袅的吐着烟雾,细细的一条烟直直的向大殿顶梁上翻腾,最后逸散在大殿内。
终于,坐在案后的顺德帝睁开了眼。
顺德帝生了一双狭长的眼眸,显得极为精明,大多数时候他都只是老态龙钟的坐着,但是当他睁开眼时,便能从他眼眸中窥探见几丝冷冽阴戾。
能端坐圣位二十年的人,又怎么能是泛泛之辈呢?
纵然顺德帝这几年因修道一事,并不得民意、顺臣心,但他依旧牢牢把控着手里的权利,他不一定是个为国为民的好皇帝,但他一定是个合格的弄权者。
沈溯垂着眸,安静的站在顺德帝的面前,像是什么都不曾察觉到一般。
“宣。”
片刻后,顺德帝终于开口。
只听了这么一个字,沈溯心中那颗巨石便落了地。
顺德帝若是想将这件事隐下去,便不会宣旨,他会密而不发,揪出来别的替罪羊去死,保下赵贵妃和四皇子,到时候,这桩案子便会成为一桩绝密,不仅是沈溯,南典府司上下都会封口,事涉其中的白桃连命都保不住,户部那些人也可能要无缘无故的死一批。
帝王心,不在乎什么公平不公平,全天下的人都是他院中的牛羊,他想让谁死谁就死,雷霆雨露,皆是皇恩。
但顺德帝宣了旨,就是要将真相公开。
在朝堂清明公正与亲缘之间,顺德帝选择了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