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1章
  但祢衡一句话戳破他的小心思,以及不切实际的幻想。
  度田才是并凉将士归心的基础。你一个反对度田的人,还想得到边军将士的支持?
  刘协咳嗽一声,打破了尴尬。“祢正平,你这个观点虽有失偏颇,却有些新意,不妨写成文章,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唯。”祢衡拱拱手,连眼睛都没睁。
  ——
  会议一直到戌时初刻才结束。
  蔡琰退下,带着袁衡等人回帐,连夜整理记录。
  刘协有些兴奋,留下了诸葛亮。
  他本想和祢衡聊几句的,但会议还没结束,祢衡就借更衣为由走了,再也没回来。估计是觉得这些人的讨论没什么新意,懒得听了。
  “孔明,今天为什么没说话?”
  诸葛亮笑了笑。“臣能想到的,都已经有人说了,何必赘言。”
  “比如?”
  “比如祢正平所说度田是基础。将领尚有封侯拜将的希望,普通士卒却没有这样的可能。如果不能推行度田,想求将士归心,无异于缘木求鱼。”
  刘协点了点头。
  诸葛亮是明白人,但他太会做人了,不像祢衡那么肆无忌惮。
  他应该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一直没说。今天若不是祢衡说破,而他又当众表示了对祢衡的认可,诸葛亮应该还是不会说。
  这未必是他反对度田,更可能是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毕竟反对度田的士大夫很多,而且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官员的主体还是士大夫。成了士大夫的公敌,他在官场上将举步维艰。
  祢衡不想做官,至少不想做太守这样的政务官,所以无所顾忌。
  诸葛亮不行。他要想成为栋梁,必须由县令长这样的政务官做起,一步步地走到司徒、司空。
  刘协沉吟道:“孔明,我一直没听你说过类似的观点。”
  诸葛亮点点头。“陛下,臣的观点与祢衡略有不同。”
  刘协目光一闪。“说来听听。”
  诸葛亮点点头。“臣赞同度田是并凉归心的基础,但臣并不觉得度田能解决所有问题。耕种产出有限,百姓纵使辛苦,积储依然不多,一旦有天灾人祸,只能卖地求生。度田也只能解一时之急,无法长治久安。”
  刘协盯着诸葛亮的眼睛。“如何才能长治久安?”
  诸葛亮沉默了良久。“禁止土地买卖。要卖,也只能卖给朝廷。”
  第八百六十七章 邯郸学步
  刘协打量着诸葛亮,半天没说话,心里说不上来是兴奋还是不安。
  认识到新政的缺陷是好事,但这解决办法未免太激进。
  他也清楚,度田治标不治本。没有土地国有制为基础,土地兼并迟早还会发生。但禁止土地买卖,或者只能卖给朝廷,同样解决不了问题。
  一是这样做的风险太大。
  王莽就曾经想过土地国有,还以恢复井田制为理由,最后还是失败了。如果不能平衡利弊,理由再充分也没用。世家大族绝不会因为井田制是上古的制度就心甘情愿的交出手中的土地。
  二是没必要。
  眼下的大汉即便问题不少,依然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强国,不存在强敌环伺、亡国亡种的危险,大可不必着急,完全可以从容部署,以免激化矛盾。
  正如河东大族不肯交出土地的确令人不爽,但河东依然在发展,只是速度不如预期而已。
  不出意外的话,再过二三十年,这个问题或许就不解自消了。
  刘协想了想,平复了一下心情。“这是什么时候有的想法?没听你说过啊。”
  诸葛亮躬身道:“臣最近又读了《王莽传》,反思其得失,觉得他行事虽荒唐,有些想法却还是有道理的,尤其是抵制兼并。兼并是祸乱之源,若不能根治,怕是难以长治久安。但是直接将土地收归朝廷,阻力又太大。前些天整理陈留任府君的施政方略,突然想到,既然土地买卖不可避免,不如禁止私人买卖,由朝廷来买。”
  刘协恍然。“然后像曹操屯田一样?”
  “是的。但租税不能那么高,否则百姓就不愿意耕种了。臣以为,当在十一以内,略高于租税,又远远低于大族的盘剥,使百姓有所取舍。”
  刘协微微颌首。
  仔细说起来,诸葛亮考虑的还是很仔细的,并非一时心血来潮。
  土地卖给朝廷,然后再交给百姓耕种,其实就是后世的承包到户,区别只于这些土地是赎买回来的,不是直接收为国有的。
  将租税定在一成,高于自有土地的十五税一,低于大族世家的五五分成,既不会挫伤自耕农的积极性,免得他们一窝蜂的卖地,挤兑朝廷财政,又让世家大族无法争夺劳动力。
  如果能能坚持几十年,或许大部分土地就国有了。
  “朝廷哪来这么多钱?”刘协问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赎买是要钱的,而且是一大笔钱。
  “陛下,要卖土地的人大多是贫民,很可能已经欠了朝廷多年赋税。免掉他们的赋税,就足以偿付土地的价值,就算要花钱,也用不了多少,而且这些钱必然用来购买粮食、盐铁等必须的物资,很快就会回到朝廷手中。朝廷甚至可以直接有粮食、盐铁进行交换。”
  看着侃侃而谈的诸葛亮,刘协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