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8章
刘协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围观。对刘协近乎简陋的仪仗,他们在感慨之余,又松了一口气。
天子简朴,横征暴敛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他们的负担就会轻一些。
随行的王端夫妻也收到了不少感恩。王家、张家率先交出多占的土地,对赵国的度田顺利进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百姓不知道背后的博弈,只知道王家、张家交得最早,也念着他们的好。
听着百姓感激的话,王端没什么感觉,张氏却感受到了一丝丝成就感。
让财是美德,她的祖父张禹最初成名就是因为将家里的田产让给他的伯父。让给伯父都能收获美名,更何况她现在是让给了无亲无故的普通百姓。
恍惚间,张氏觉得自己可以无愧于祖父之名了。
刘协却早就习惯了这一切,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他的重点是如何安抚配合度田的大族,消除他们内心的失落。
诸葛亮早有准备,提出了几个方案。
其一是兴商。
邯郸从上古开始就是冀州的中心,交通发达,商业兴盛。如今天下太平,商业恢复起来最快。可以挑出一部分产业,交给几个配合度田的大族经营,以弥补他们让出土地的损失。
其二是建工坊。
邯郸不仅是商业中心,更是手工业中心,有雄厚的基础。如今虽然不及以前,重视工商的民风还在。他打算在邯郸建一些工坊,除了为来往的商旅提供服务之外,还要打造在邯郸特色的产品,销往四方。
其三是服务业。
来往的商人多,需要的服务自然也多。住宿、吃饭、消遣,都需要成熟的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提供大量的就业,还能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刘协听完,没有立刻做出评价,转头问杨俊的意见。
杨俊也很直接,对刘协说道,这样的安排对邯郸是合适的,对赵国来说却不太可能。不是每个县城都像邯郸一样占据交道干道,有着发展工商和服务业的良好条件。
况且按照这个思路,邯郸需要大量的粮食,本地根本无法满足,必然要向其他的县购。粮价将因此大涨,各县的物价也将水涨船高,普通百姓的生活必然受到影响。
不出意外的话,邯郸会富,但周边的县却会变穷,财富会像水流一样,汇聚到邯郸。
刘协又问诸葛亮,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诸葛亮早有准备,不慌不忙的说道:“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由各县发放一些路传,让百姓可以到邯郸来干活挣钱。二是根据各县的具体条件,集中建一些工坊,吸引相应客商到当地去采购。集中建工坊,不仅可以形成规模,还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打造出更好的产品,赚到更多的利润。”
第九百五十四章 新旧之间
杨俊听完,不由得打量了诸葛亮两眼。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低估了诸葛亮。
诸葛亮不仅是手段狠厉,而且很聪明。他考虑到的问题,诸葛亮早就考虑到了,而且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
仅从解决方案来看,诸葛亮就不仅仅是邯郸令,他是将整个赵国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
换句话说,诸葛亮是以赵相的高度提出的方案。
这让他佩服的同时,又有些说不出的别扭。
你把我的事都做了,还要我做什么?
但是去除个人情绪的干扰后,他又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这个方案很高明。
尤其是根据各县的条件,集中建设工坊这一点,是很少有人会想到的。
手工作坊大多分散,规模小,产品也少,大部分情况下只能满足当地的需要,无法吸引外地客商去购买。可若是集中建设工坊,将某个产业做大,情况就不一样了。
而这,就需要他这个赵相来部署,做出最合适的安排。
杨俊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办法好是好,只是对各县不太公平。邯郸偏占赵国之南,向南二十里就出了郡界,最远的柏人却超过二百里。将来魏郡、巨鹿照此施行,附近诸县受益比赵国更多。我赵国能管得住本郡的百姓,还能管得住往来的客商?”
诸葛亮含笑不语。
一旁陪同的官吏们也跟着轻声议论起来,而且很快就形成了争论。
邯郸县寺的掾吏认为,这是既定现实,不是邯郸令能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郡里解决不了,就拦着我邯郸发展。
国相府的掾吏则认为,邯郸既是赵国都,就不能仅从邯郸县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应该考虑整个赵国的平衡,否则贫富不均,有违天子仁政本意。
刘协听他们讨论了一阵,意识到想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从整个冀州的高度来看。
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划定诸郡国的范围,让郡治成为真正的中心,而不是偏居一隅。
这样的例子,他前世就见过不少。
比如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因为偏居西南角,靠近安徽,得了个徽京的诨号。不仅在省内的存在感很低,也影响了江苏省的整个平衡。
交通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尚且如此,交通基本靠走的现在更是如此。
邯郸作为郡治,偏居南端,出了县境就是魏郡。邯郸发展起来,受益最大的将是魏郡的梁期县。
刘协让人将这个问题记下来,稍后做重点讨论。
天子简朴,横征暴敛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他们的负担就会轻一些。
随行的王端夫妻也收到了不少感恩。王家、张家率先交出多占的土地,对赵国的度田顺利进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百姓不知道背后的博弈,只知道王家、张家交得最早,也念着他们的好。
听着百姓感激的话,王端没什么感觉,张氏却感受到了一丝丝成就感。
让财是美德,她的祖父张禹最初成名就是因为将家里的田产让给他的伯父。让给伯父都能收获美名,更何况她现在是让给了无亲无故的普通百姓。
恍惚间,张氏觉得自己可以无愧于祖父之名了。
刘协却早就习惯了这一切,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他的重点是如何安抚配合度田的大族,消除他们内心的失落。
诸葛亮早有准备,提出了几个方案。
其一是兴商。
邯郸从上古开始就是冀州的中心,交通发达,商业兴盛。如今天下太平,商业恢复起来最快。可以挑出一部分产业,交给几个配合度田的大族经营,以弥补他们让出土地的损失。
其二是建工坊。
邯郸不仅是商业中心,更是手工业中心,有雄厚的基础。如今虽然不及以前,重视工商的民风还在。他打算在邯郸建一些工坊,除了为来往的商旅提供服务之外,还要打造在邯郸特色的产品,销往四方。
其三是服务业。
来往的商人多,需要的服务自然也多。住宿、吃饭、消遣,都需要成熟的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提供大量的就业,还能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刘协听完,没有立刻做出评价,转头问杨俊的意见。
杨俊也很直接,对刘协说道,这样的安排对邯郸是合适的,对赵国来说却不太可能。不是每个县城都像邯郸一样占据交道干道,有着发展工商和服务业的良好条件。
况且按照这个思路,邯郸需要大量的粮食,本地根本无法满足,必然要向其他的县购。粮价将因此大涨,各县的物价也将水涨船高,普通百姓的生活必然受到影响。
不出意外的话,邯郸会富,但周边的县却会变穷,财富会像水流一样,汇聚到邯郸。
刘协又问诸葛亮,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诸葛亮早有准备,不慌不忙的说道:“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由各县发放一些路传,让百姓可以到邯郸来干活挣钱。二是根据各县的具体条件,集中建一些工坊,吸引相应客商到当地去采购。集中建工坊,不仅可以形成规模,还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打造出更好的产品,赚到更多的利润。”
第九百五十四章 新旧之间
杨俊听完,不由得打量了诸葛亮两眼。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低估了诸葛亮。
诸葛亮不仅是手段狠厉,而且很聪明。他考虑到的问题,诸葛亮早就考虑到了,而且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
仅从解决方案来看,诸葛亮就不仅仅是邯郸令,他是将整个赵国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
换句话说,诸葛亮是以赵相的高度提出的方案。
这让他佩服的同时,又有些说不出的别扭。
你把我的事都做了,还要我做什么?
但是去除个人情绪的干扰后,他又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这个方案很高明。
尤其是根据各县的条件,集中建设工坊这一点,是很少有人会想到的。
手工作坊大多分散,规模小,产品也少,大部分情况下只能满足当地的需要,无法吸引外地客商去购买。可若是集中建设工坊,将某个产业做大,情况就不一样了。
而这,就需要他这个赵相来部署,做出最合适的安排。
杨俊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办法好是好,只是对各县不太公平。邯郸偏占赵国之南,向南二十里就出了郡界,最远的柏人却超过二百里。将来魏郡、巨鹿照此施行,附近诸县受益比赵国更多。我赵国能管得住本郡的百姓,还能管得住往来的客商?”
诸葛亮含笑不语。
一旁陪同的官吏们也跟着轻声议论起来,而且很快就形成了争论。
邯郸县寺的掾吏认为,这是既定现实,不是邯郸令能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郡里解决不了,就拦着我邯郸发展。
国相府的掾吏则认为,邯郸既是赵国都,就不能仅从邯郸县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应该考虑整个赵国的平衡,否则贫富不均,有违天子仁政本意。
刘协听他们讨论了一阵,意识到想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从整个冀州的高度来看。
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划定诸郡国的范围,让郡治成为真正的中心,而不是偏居一隅。
这样的例子,他前世就见过不少。
比如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因为偏居西南角,靠近安徽,得了个徽京的诨号。不仅在省内的存在感很低,也影响了江苏省的整个平衡。
交通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尚且如此,交通基本靠走的现在更是如此。
邯郸作为郡治,偏居南端,出了县境就是魏郡。邯郸发展起来,受益最大的将是魏郡的梁期县。
刘协让人将这个问题记下来,稍后做重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