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2章
冀州是大平原,适合耕种。河流众多,水利也很发达。但冀州也有冀州的缺点,主要体现为两点。
一是行政区划复杂,犬牙交错,对管理极不方便。一是河流大多由西向东,穿过全境,但相互之间的沟通却不方便。
因此,南北方向的交通就依赖于陆路,也就是太行山麓的大道。除此之外,东部平原地带的陆路交通被大量的河流隔断,处于尴尬的局面。
太行东麓的这条大道历史悠久,却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诸葛亮提议就针对这两点。
一是重新规划,以重点城市为核心,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郡国的边界之所以划得这么复杂,除了出于经济实力的平衡之外,更多的是互相牵制,不让某一郡国有过于强大的实力,尾大不掉。
如今朝廷控制了冀州,置四将军,郡国尾大不掉的隐患已经不复存在,也就没必要这么考虑了。
二是对东部的河流进行综合处理,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使内部的水运更加便利。
水运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也是大宗物资最省力的方式,健全的水网将对冀州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为几年后的经济进一步腾飞打下基础。
两人的观点基本接近,区别只在于一些细节。
而这些细节,正是要集思广益的内容。
这么大一个工程,可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甚至不是诸葛亮一个邯郸令可以提出建议。
诸葛亮考虑的是如何充分发挥邯郸的特殊地位,在这一轮规划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创造机会。
在这一点上,他和杨俊不谋而合。
由诸葛亮执笔,由赵相杨俊签名的报告很快就提交到了司徒府。
司徒府进行了初步审核后,认为此事牵制涉到大量水土工程,有必要让司空府深入参与,是以请诏,安排司空周忠赶来冀州。
刘协同意了,发出诏书,命司空周忠及相关人员赴行在。
——
张昭下了车,看到孙策的同时,一眼看到了周瑜,顿时心里咯噔一下。
不过他很快就镇定下来,泰然自若地掸了掸衣服。
孙策、周瑜齐步上前,向张昭行礼问好。
张昭点点头。“公瑾何时来的行在?”
“刚到几天。”周瑜笑眯眯地看着张昭。“听吴侯说,张公在渤海行德政,成绩斐然,士大夫归之若流,瑜甚至钦佩。本想赶去参观,君侯说张公将至,我就在这里恭贺大驾了。”
提到政绩,张昭有些纠结。
一方面,他不承认渤海的德政失败,毕竟大家生活得很安定,相处以礼,近乎儒门提倡的君子之国。
在十几个动乱的背景下,这样的景象难得一见,足以抚慰人心。
某种意义上,这才是儒门的理想状况。
不患寡,而患不均。
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渤海的恢复速度不及其他郡国,而且这个差距暂时看不到缩小的可能,只会越拉越大。
进入邯郸境内,他这个感觉更加明显。
就连他引以为傲的简朴,在邯郸人的眼中也成了寒酸,导致随从们的心态都有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面对周瑜,张昭淡淡地笑了一声。“公瑾不畏艰难,深入漠北,以功业为务,还有心情去渤海看我们一群迂腐书生自娱?”
周瑜严肃的摇摇头。“张昭此言,恕我不敢苟同。我奉诏去漠北,固然有建功立业的心思,却不仅仅局限于此。于将来而言,我是踏勘漠北形势,为守边提供参考。于过去而言,我是寻找失落的华夏子民,引领他们重回文明。”
张昭一愣,眼神专注起来。“失落的华夏子民?”
周瑜便将在漠北看到的部落说了一遍。
虽然他没有一口咬定那些人就是商朝遗民,但他提出的证据已经足够张昭向那个方向联想。
儒家本来也不以逻辑严密著称,牵强附会才是习惯。
听说真有商朝遗民流落漠北,张昭心动了。
仔细说起来,儒门的起源与商有很大关系,孔子本人就是商朝遗民,始祖是圣王之一的商汤。
“这么说来,公瑾此行倒是功德无量。”
周瑜苦笑着摇摇头。“可惜我学问粗浅,对训诂之学更是一窍不通。虽然觉得那些部落的语言近乎古音,却没有分辨的能力。若是有精通训诂的大儒随行,或许能从他们口中听到连山、归藏的原文。”
“连山、归藏?”张昭大惊失色。
“我猜的。”周瑜笑道:“那些部落没有书籍,也没有读书人,只有口耳相传的故事,记得这些故事的就是族里的巫师。他们用卜筮来预测吉凶,看起来和古易有些相似。”
张昭眼珠转了转,连连点头。“极有可能,极有可能。若能使连山、归藏重现于世,这可是儒门的祥瑞啊。公瑾,你下次再去当在什么时候?”
“过年之后吧。”周瑜说道:“乘船北行最方便,只是路途长一些,至少三个月才能到,一来一去至少一年。”
“这个无妨,这个无妨。苏武在北海牧羊还用了十九年呢。若能找到连山、归藏,就算在漠北住十年也是值的。”
第九百九十八章 顺水推舟
见张昭如此激动,孙策瞅瞅周瑜,欲言又止。
一是行政区划复杂,犬牙交错,对管理极不方便。一是河流大多由西向东,穿过全境,但相互之间的沟通却不方便。
因此,南北方向的交通就依赖于陆路,也就是太行山麓的大道。除此之外,东部平原地带的陆路交通被大量的河流隔断,处于尴尬的局面。
太行东麓的这条大道历史悠久,却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诸葛亮提议就针对这两点。
一是重新规划,以重点城市为核心,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郡国的边界之所以划得这么复杂,除了出于经济实力的平衡之外,更多的是互相牵制,不让某一郡国有过于强大的实力,尾大不掉。
如今朝廷控制了冀州,置四将军,郡国尾大不掉的隐患已经不复存在,也就没必要这么考虑了。
二是对东部的河流进行综合处理,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使内部的水运更加便利。
水运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也是大宗物资最省力的方式,健全的水网将对冀州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为几年后的经济进一步腾飞打下基础。
两人的观点基本接近,区别只在于一些细节。
而这些细节,正是要集思广益的内容。
这么大一个工程,可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甚至不是诸葛亮一个邯郸令可以提出建议。
诸葛亮考虑的是如何充分发挥邯郸的特殊地位,在这一轮规划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创造机会。
在这一点上,他和杨俊不谋而合。
由诸葛亮执笔,由赵相杨俊签名的报告很快就提交到了司徒府。
司徒府进行了初步审核后,认为此事牵制涉到大量水土工程,有必要让司空府深入参与,是以请诏,安排司空周忠赶来冀州。
刘协同意了,发出诏书,命司空周忠及相关人员赴行在。
——
张昭下了车,看到孙策的同时,一眼看到了周瑜,顿时心里咯噔一下。
不过他很快就镇定下来,泰然自若地掸了掸衣服。
孙策、周瑜齐步上前,向张昭行礼问好。
张昭点点头。“公瑾何时来的行在?”
“刚到几天。”周瑜笑眯眯地看着张昭。“听吴侯说,张公在渤海行德政,成绩斐然,士大夫归之若流,瑜甚至钦佩。本想赶去参观,君侯说张公将至,我就在这里恭贺大驾了。”
提到政绩,张昭有些纠结。
一方面,他不承认渤海的德政失败,毕竟大家生活得很安定,相处以礼,近乎儒门提倡的君子之国。
在十几个动乱的背景下,这样的景象难得一见,足以抚慰人心。
某种意义上,这才是儒门的理想状况。
不患寡,而患不均。
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渤海的恢复速度不及其他郡国,而且这个差距暂时看不到缩小的可能,只会越拉越大。
进入邯郸境内,他这个感觉更加明显。
就连他引以为傲的简朴,在邯郸人的眼中也成了寒酸,导致随从们的心态都有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面对周瑜,张昭淡淡地笑了一声。“公瑾不畏艰难,深入漠北,以功业为务,还有心情去渤海看我们一群迂腐书生自娱?”
周瑜严肃的摇摇头。“张昭此言,恕我不敢苟同。我奉诏去漠北,固然有建功立业的心思,却不仅仅局限于此。于将来而言,我是踏勘漠北形势,为守边提供参考。于过去而言,我是寻找失落的华夏子民,引领他们重回文明。”
张昭一愣,眼神专注起来。“失落的华夏子民?”
周瑜便将在漠北看到的部落说了一遍。
虽然他没有一口咬定那些人就是商朝遗民,但他提出的证据已经足够张昭向那个方向联想。
儒家本来也不以逻辑严密著称,牵强附会才是习惯。
听说真有商朝遗民流落漠北,张昭心动了。
仔细说起来,儒门的起源与商有很大关系,孔子本人就是商朝遗民,始祖是圣王之一的商汤。
“这么说来,公瑾此行倒是功德无量。”
周瑜苦笑着摇摇头。“可惜我学问粗浅,对训诂之学更是一窍不通。虽然觉得那些部落的语言近乎古音,却没有分辨的能力。若是有精通训诂的大儒随行,或许能从他们口中听到连山、归藏的原文。”
“连山、归藏?”张昭大惊失色。
“我猜的。”周瑜笑道:“那些部落没有书籍,也没有读书人,只有口耳相传的故事,记得这些故事的就是族里的巫师。他们用卜筮来预测吉凶,看起来和古易有些相似。”
张昭眼珠转了转,连连点头。“极有可能,极有可能。若能使连山、归藏重现于世,这可是儒门的祥瑞啊。公瑾,你下次再去当在什么时候?”
“过年之后吧。”周瑜说道:“乘船北行最方便,只是路途长一些,至少三个月才能到,一来一去至少一年。”
“这个无妨,这个无妨。苏武在北海牧羊还用了十九年呢。若能找到连山、归藏,就算在漠北住十年也是值的。”
第九百九十八章 顺水推舟
见张昭如此激动,孙策瞅瞅周瑜,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