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0章
周忠微微一笑。“这不是庐江成绩不好,而是冀州诸郡国的成绩太亮眼。你还记得去年吗?庐江可是仅次于河东和三辅。”
杨彪皱了皱眉,欲言又止。
周忠有些奇怪。“怎么,你不同意?”
杨彪摇摇头,凑到周忠耳边,轻声说道:“今年河东的成绩不太理想,可能会泯然众人。”
周忠却早有准备,嘴角轻挑。“这不是意料之中的事么?河东虽然富庶,比起冀州来,终究还是差了一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荀文若虽是千里之才,也不能让河东反超冀州诸郡国。”
他抬抬下巴。“你若不信,三年之后,调孔明去河东试试。”
杨彪笑笑,刚要说话,沮授凑了过来,拱拱手。“二公,恕我冒昧,这不太合适。”
杨彪、周忠互相看好了一眼,哑然失笑。
杨彪故意沉了脸,轻声喝道:“二公论政,你一个侍中也敢胡乱置喙?”
沮授嘿嘿笑了两声。“二公论政,我不该置喙,但看着你们犯错而不提醒,又岂能忍心?”
“犯错?我们犯了什么错?”
沮授使了个眼色,示意杨彪、周忠看诸葛亮。“诸葛亮虽是周公举荐,却是天子一手调教。他的仕途,天子自有安排,何须二公劳心?”
杨彪、周忠互相看了一眼,也觉得失言了。
诚如沮授所说,诸葛亮的前程自有天子安排,哪有他们说话的份。想调诸葛亮去河东,先问问天子答不答应。
第一千零四章 微言大义
刘协听到了杨彪和周忠的私语,但他没在意。
事情到了这一步,早就不以这些老臣的意志为转移。相反,他们只能跟着形势的变化改变态度。
主动改更好,被动改也行,坚决不改的就只能靠边站。
适者生存。
听到沮授的话,他多了几分欣慰。
哪怕是中年人,也有清醒的。
刘协带着浅笑,与围观的百姓说些家常话,问他们现在的生活,了解他们最迫切的希望。
对这些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愿望其实很简单,温饱而已。如果有可能,那就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再多点荤腥,添两身新衣。
读书、做官之类的,对他们来说,反而不在考虑之内,或者说,离他们太远,还没到考虑的时候。
了解了一圈后,刘协对杨俊、诸葛亮说道:“民以食为天。让百姓吃饱饭是朝廷的天责。任何政策,脱离了这个前提,都是恶政。”
杨俊、诸葛亮等人吃惊地互相看看,一时竟不敢出言附和。
天子这句话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简明易懂,却也他们所受的教育截然不同。
什么是德政,什么是恶政,有很多说法,但是以能不能让百姓吃饱饭做为评价标准,却是闻所未闻。
杨俊想了想,恳切地说道:“陛下关爱百姓,是为大仁。只是禽兽亦知饱食,若无教化,百姓纵能实腹,又如何能致王道?”
刘协反问道:“杨卿,我只是说,不能让百姓吃饱饭的政策是恶政,可曾说让百姓吃饱饭的政策就是王道?”
杨俊微怔,随即哑然失笑,拱手请罪。
“臣愚钝,死罪死罪。”
刘协微微颌首。“不为恶政,是为官的基本准则。但有志于王道者,又岂能以基本准备则为满足?让百姓吃饱饭之后,还要教化他们,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士。若四民皆士,何愁王道不兴?”
杨俊连连点头。“陛下所言甚是,臣等愿从陛下之教,尽绵薄之力。”
其他人纷纷附和,只有诸葛亮眼神闪烁,有些沉吟。
刘协看向诸葛亮,嘴角挑起一道浅弧。“孔明,你有何高见,不妨直言。”
诸葛亮拱手致意。“唯。臣冒昧,斗胆直言。臣对杨府君适才所言,略有微词。”
杨俊一愣,随即笑了。“哦?还请孔明指教。”
“指教不敢当。”诸葛亮含笑再拜。“陛下所言,确是至理名言,却不是陛下首创。先圣前贤多有论及,陛下不过是择其善而从罢了。所以,我等致力于王道,并非从天子之教,而是从圣人之教。”
杨俊抚着胡须,沉吟片刻。“孔明说得对,倒是我失于考虑了。”他随即又说道:“但陛下所言之四民皆士,却没有哪一位先圣前贤说过,而是天子的发明。所以,我说的也不全错。”
诸葛亮连连点头。“府君言重了,亮岂敢,岂敢。”
杨俊又对刘协说道:“陛下,臣还有一个疑问。”
“你说。”
“民以食为天之天,与天子之天,有何异同?”
刘协一愣,仔细想了想,笑道:“我觉得大同小异。但究竟有哪些是同,哪些是异,恐怕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杨卿若有高见,不妨畅所欲言。”
杨俊正要说话,杨彪咳嗽了一声,插言道:“这等训诂之事,还是交给太学的学者们去讨论吧。陛下不妨拟个题目,让他们辩个明白。”
“也好。”刘协深深地看了杨彪一眼,点头答应。
他之所没有直接回答杨俊,是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皇权的正当性。在他看来,皇权根本没有正当性可言。与其说君权神授,天是具有人格意义的神,不如说天就是百姓。
但皇权虽然没有正当性,却有时代的合理性。在当今的生产力条件下,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只会使地方四分五裂,成为一盘散沙。
杨彪皱了皱眉,欲言又止。
周忠有些奇怪。“怎么,你不同意?”
杨彪摇摇头,凑到周忠耳边,轻声说道:“今年河东的成绩不太理想,可能会泯然众人。”
周忠却早有准备,嘴角轻挑。“这不是意料之中的事么?河东虽然富庶,比起冀州来,终究还是差了一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荀文若虽是千里之才,也不能让河东反超冀州诸郡国。”
他抬抬下巴。“你若不信,三年之后,调孔明去河东试试。”
杨彪笑笑,刚要说话,沮授凑了过来,拱拱手。“二公,恕我冒昧,这不太合适。”
杨彪、周忠互相看好了一眼,哑然失笑。
杨彪故意沉了脸,轻声喝道:“二公论政,你一个侍中也敢胡乱置喙?”
沮授嘿嘿笑了两声。“二公论政,我不该置喙,但看着你们犯错而不提醒,又岂能忍心?”
“犯错?我们犯了什么错?”
沮授使了个眼色,示意杨彪、周忠看诸葛亮。“诸葛亮虽是周公举荐,却是天子一手调教。他的仕途,天子自有安排,何须二公劳心?”
杨彪、周忠互相看了一眼,也觉得失言了。
诚如沮授所说,诸葛亮的前程自有天子安排,哪有他们说话的份。想调诸葛亮去河东,先问问天子答不答应。
第一千零四章 微言大义
刘协听到了杨彪和周忠的私语,但他没在意。
事情到了这一步,早就不以这些老臣的意志为转移。相反,他们只能跟着形势的变化改变态度。
主动改更好,被动改也行,坚决不改的就只能靠边站。
适者生存。
听到沮授的话,他多了几分欣慰。
哪怕是中年人,也有清醒的。
刘协带着浅笑,与围观的百姓说些家常话,问他们现在的生活,了解他们最迫切的希望。
对这些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愿望其实很简单,温饱而已。如果有可能,那就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再多点荤腥,添两身新衣。
读书、做官之类的,对他们来说,反而不在考虑之内,或者说,离他们太远,还没到考虑的时候。
了解了一圈后,刘协对杨俊、诸葛亮说道:“民以食为天。让百姓吃饱饭是朝廷的天责。任何政策,脱离了这个前提,都是恶政。”
杨俊、诸葛亮等人吃惊地互相看看,一时竟不敢出言附和。
天子这句话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简明易懂,却也他们所受的教育截然不同。
什么是德政,什么是恶政,有很多说法,但是以能不能让百姓吃饱饭做为评价标准,却是闻所未闻。
杨俊想了想,恳切地说道:“陛下关爱百姓,是为大仁。只是禽兽亦知饱食,若无教化,百姓纵能实腹,又如何能致王道?”
刘协反问道:“杨卿,我只是说,不能让百姓吃饱饭的政策是恶政,可曾说让百姓吃饱饭的政策就是王道?”
杨俊微怔,随即哑然失笑,拱手请罪。
“臣愚钝,死罪死罪。”
刘协微微颌首。“不为恶政,是为官的基本准则。但有志于王道者,又岂能以基本准备则为满足?让百姓吃饱饭之后,还要教化他们,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士。若四民皆士,何愁王道不兴?”
杨俊连连点头。“陛下所言甚是,臣等愿从陛下之教,尽绵薄之力。”
其他人纷纷附和,只有诸葛亮眼神闪烁,有些沉吟。
刘协看向诸葛亮,嘴角挑起一道浅弧。“孔明,你有何高见,不妨直言。”
诸葛亮拱手致意。“唯。臣冒昧,斗胆直言。臣对杨府君适才所言,略有微词。”
杨俊一愣,随即笑了。“哦?还请孔明指教。”
“指教不敢当。”诸葛亮含笑再拜。“陛下所言,确是至理名言,却不是陛下首创。先圣前贤多有论及,陛下不过是择其善而从罢了。所以,我等致力于王道,并非从天子之教,而是从圣人之教。”
杨俊抚着胡须,沉吟片刻。“孔明说得对,倒是我失于考虑了。”他随即又说道:“但陛下所言之四民皆士,却没有哪一位先圣前贤说过,而是天子的发明。所以,我说的也不全错。”
诸葛亮连连点头。“府君言重了,亮岂敢,岂敢。”
杨俊又对刘协说道:“陛下,臣还有一个疑问。”
“你说。”
“民以食为天之天,与天子之天,有何异同?”
刘协一愣,仔细想了想,笑道:“我觉得大同小异。但究竟有哪些是同,哪些是异,恐怕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杨卿若有高见,不妨畅所欲言。”
杨俊正要说话,杨彪咳嗽了一声,插言道:“这等训诂之事,还是交给太学的学者们去讨论吧。陛下不妨拟个题目,让他们辩个明白。”
“也好。”刘协深深地看了杨彪一眼,点头答应。
他之所没有直接回答杨俊,是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皇权的正当性。在他看来,皇权根本没有正当性可言。与其说君权神授,天是具有人格意义的神,不如说天就是百姓。
但皇权虽然没有正当性,却有时代的合理性。在当今的生产力条件下,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只会使地方四分五裂,成为一盘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