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7章
他本意是想推荐满宠为安邑令,但是被司徒府否决了。
司徒杨彪对满宠印象不佳,说他儒学造诣不够,执法严苛,更近乎法家,不适合为都城之令。
尽管刘协没在安邑呆几天,安邑依然是名义上的临时都城。由一个信奉法家的酷吏出任县令,有碍观瞻。
周忠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
刘协接受了杨彪的建议,留下了满宠,然后授其冀州刺史之职。
这一次,周忠没反对,杨彪没有理由反对,只能答应。
——
甄宓的兄长甄尧也在其中,被任命为青州刺史。
收到委任状,甄尧多少有些懵。
他之前的确对出仕充满希望,觉得甄宓入了宫,他很快就能做官了。中山甄氏在仕途上的坎坷终于可以告一段落。
但甄宓将天子的约法三章转告他之后,他立刻泄了气。
尤其是看到甄宓提及天子时的神情,他知道这个负有大贵之相的妹妹已经被天子彻底征服,不太可能帮他说话,根本指望不上。
他转而考虑是否要辞去郎官的职务,去太守府寻一份差使,自谋出路。
散骑他是考不上的,郎官外放授实职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天,还不如自己想办法。就算天子不关照,太守、县令总要对甄家高看一眼。
就在这时,他收到了青州刺史的委任状。
甄尧喜出望外,第一时间赶到兰台令坊,向甄宓报喜。
甄宓也很意外,随即又表示,这件事和她没什么关系,是天子与公卿大臣商量的结果。你能得到任命,是因为他们相信你可以胜任这项工作。
既然如此,那你就好好干。
甄尧心里有些虚。我没有施政经验,怎么才能做好?
甄宓白了他一眼。你没施政经验,还没和太守、县令打交道的经验?官绅如何勾结,欺压百姓,你不清楚?
盯着那几项去查,一查一个准。
天子现在最看重的就是度田,你就重点查度田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其他的事暂时放一放,以后再说。
甄尧心领神会。
正如甄宓所说,甄尧虽然没做过官,但他与郡县打交道的经验并不少,如何勾结官吏,偷瞒漏报,从中渔利,他就算没干过,也清楚其中的门道。
到了青州之后,他就按照这个思路,反其道而行之,首先对平原郡展开了清查,很快就揪出一堆问题。
其中一部分和渤海迁入平原的百姓有关。
平原本地大族欺负这些外地人不熟悉情况,将一些滩涂地充为良田,分给了渤海人,并让他们承担大量的田租,激起了移民的不满。
双方起了冲突,渤海移民看到新任刺史是冀州人,又是皇亲国戚,顿时觉得有了主心骨,纷纷到甄尧面前告状。
平原大族一看这情况,立刻反咬一口,说甄尧偏袒冀州人,包围了甄尧民所住的驿舍。
这给了一直按兵不动的左将军杨奉一个借口。
杨奉接到消息,立刻出兵,将包围驿舍的大族部曲都抓了起来。双方情绪都很激动,一言不合动了手,见了血。
这下了惹出了麻烦。
死者之中,有一个是征东大将军刘备的旧部。
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一以贯之
消息传回行在,气氛立刻紧张起来。
刺史巡视郡县,出现冲突在所难免,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但平原郡的事有些复杂,不仅涉及到皇亲国戚,还涉及到渤海移民,更涉及到了左将军杨奉。
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或者形成惯例,则各地驻军会有样学样,有意无意的主动参与地方事务,甚至可能出现杀良冒功的现象。
与此相比,死者中有征东大将军刘备的旧部反倒没那么重要。
周忠第一时间将这件事报告给了刘协。
几乎在同时,太尉府也收到了杨奉的报告,长史杨阜将事情报到了刘协面前。
刘协听完他们的汇报之后,随即召来司徒杨彪,让他取出平原郡去年的上计报告,重新审核。
平原虽属青州,却与冀州毗临,几乎是在天子的眼皮底下。
平原郡如此对待渤海移民,眼里还有朝廷的诏书吗?
平原太守是谁,为什么在整件事中消失不见?作为一郡太守,他在这里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之所以委任刺史,查的就是这些人。
刘协下诏,着三公府派员去平原彻查,搞清楚整件事的过程,有一个查一个,绝不姑息。
听完刘协的命令,杨彪沉默了片刻,问了一个问题。
河北有四将军驻守,中原却只有韩遂所部的两万人,如果每个刺史都是像甄尧这么搞,韩遂应付得过来吗?
刘协打量了杨彪两眼,一声轻笑。
“如果平原太守不从中作梗,这件事或许根本不会发展到这一步。你以为渤海移民是好惹的?要不是太守府压着,有左将军坐镇,他们早就把那些大族掀翻了。闹黄巾的时候,渤海、平原都是重灾区,民风剽悍得很。”
刘协曲起手指,敲敲案几。“这一次,我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以民为本,什么叫子弟兵。军中将士来自百姓,每天辛苦训练,不是为了保护那些贪得无厌的东西,镇压百姓,而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合法权益。”
杨彪后背或起一丝凉意,半天没说话。
司徒杨彪对满宠印象不佳,说他儒学造诣不够,执法严苛,更近乎法家,不适合为都城之令。
尽管刘协没在安邑呆几天,安邑依然是名义上的临时都城。由一个信奉法家的酷吏出任县令,有碍观瞻。
周忠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
刘协接受了杨彪的建议,留下了满宠,然后授其冀州刺史之职。
这一次,周忠没反对,杨彪没有理由反对,只能答应。
——
甄宓的兄长甄尧也在其中,被任命为青州刺史。
收到委任状,甄尧多少有些懵。
他之前的确对出仕充满希望,觉得甄宓入了宫,他很快就能做官了。中山甄氏在仕途上的坎坷终于可以告一段落。
但甄宓将天子的约法三章转告他之后,他立刻泄了气。
尤其是看到甄宓提及天子时的神情,他知道这个负有大贵之相的妹妹已经被天子彻底征服,不太可能帮他说话,根本指望不上。
他转而考虑是否要辞去郎官的职务,去太守府寻一份差使,自谋出路。
散骑他是考不上的,郎官外放授实职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天,还不如自己想办法。就算天子不关照,太守、县令总要对甄家高看一眼。
就在这时,他收到了青州刺史的委任状。
甄尧喜出望外,第一时间赶到兰台令坊,向甄宓报喜。
甄宓也很意外,随即又表示,这件事和她没什么关系,是天子与公卿大臣商量的结果。你能得到任命,是因为他们相信你可以胜任这项工作。
既然如此,那你就好好干。
甄尧心里有些虚。我没有施政经验,怎么才能做好?
甄宓白了他一眼。你没施政经验,还没和太守、县令打交道的经验?官绅如何勾结,欺压百姓,你不清楚?
盯着那几项去查,一查一个准。
天子现在最看重的就是度田,你就重点查度田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其他的事暂时放一放,以后再说。
甄尧心领神会。
正如甄宓所说,甄尧虽然没做过官,但他与郡县打交道的经验并不少,如何勾结官吏,偷瞒漏报,从中渔利,他就算没干过,也清楚其中的门道。
到了青州之后,他就按照这个思路,反其道而行之,首先对平原郡展开了清查,很快就揪出一堆问题。
其中一部分和渤海迁入平原的百姓有关。
平原本地大族欺负这些外地人不熟悉情况,将一些滩涂地充为良田,分给了渤海人,并让他们承担大量的田租,激起了移民的不满。
双方起了冲突,渤海移民看到新任刺史是冀州人,又是皇亲国戚,顿时觉得有了主心骨,纷纷到甄尧面前告状。
平原大族一看这情况,立刻反咬一口,说甄尧偏袒冀州人,包围了甄尧民所住的驿舍。
这给了一直按兵不动的左将军杨奉一个借口。
杨奉接到消息,立刻出兵,将包围驿舍的大族部曲都抓了起来。双方情绪都很激动,一言不合动了手,见了血。
这下了惹出了麻烦。
死者之中,有一个是征东大将军刘备的旧部。
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一以贯之
消息传回行在,气氛立刻紧张起来。
刺史巡视郡县,出现冲突在所难免,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但平原郡的事有些复杂,不仅涉及到皇亲国戚,还涉及到渤海移民,更涉及到了左将军杨奉。
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或者形成惯例,则各地驻军会有样学样,有意无意的主动参与地方事务,甚至可能出现杀良冒功的现象。
与此相比,死者中有征东大将军刘备的旧部反倒没那么重要。
周忠第一时间将这件事报告给了刘协。
几乎在同时,太尉府也收到了杨奉的报告,长史杨阜将事情报到了刘协面前。
刘协听完他们的汇报之后,随即召来司徒杨彪,让他取出平原郡去年的上计报告,重新审核。
平原虽属青州,却与冀州毗临,几乎是在天子的眼皮底下。
平原郡如此对待渤海移民,眼里还有朝廷的诏书吗?
平原太守是谁,为什么在整件事中消失不见?作为一郡太守,他在这里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之所以委任刺史,查的就是这些人。
刘协下诏,着三公府派员去平原彻查,搞清楚整件事的过程,有一个查一个,绝不姑息。
听完刘协的命令,杨彪沉默了片刻,问了一个问题。
河北有四将军驻守,中原却只有韩遂所部的两万人,如果每个刺史都是像甄尧这么搞,韩遂应付得过来吗?
刘协打量了杨彪两眼,一声轻笑。
“如果平原太守不从中作梗,这件事或许根本不会发展到这一步。你以为渤海移民是好惹的?要不是太守府压着,有左将军坐镇,他们早就把那些大族掀翻了。闹黄巾的时候,渤海、平原都是重灾区,民风剽悍得很。”
刘协曲起手指,敲敲案几。“这一次,我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以民为本,什么叫子弟兵。军中将士来自百姓,每天辛苦训练,不是为了保护那些贪得无厌的东西,镇压百姓,而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合法权益。”
杨彪后背或起一丝凉意,半天没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