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4章
  刘璋想请刘协放过刘瑁,不要因为吴氏有贵命的传言而降罪,或者逼他们和离。
  刘协听完,哈哈大笑。
  “季玉啊,你真是个厚道人。这种时候,还想着为人求情。行,冲着你这份厚道,我答应了。你回去告诉刘瑁,让他安心养病,好好培养孩子。将来成年了,送到朕的身边来。”
  刘璋大喜,再拜谢恩。
  见完了刘璋后,刘协随即召见了秦宓。
  秦宓心情甚好。
  他被拜为尚书,成为天子近臣。虽说品级不高,却非常适合他。消息公布之后,就有不少人来祝贺他,其中就包括王粲。
  王粲最近在研究西域典籍,如鱼得水。他极力鼓动秦宓和他一样研究西域的学问,不要太在意暂时的品级。天子志在天下,只要跟着天子,将来去了西域,青紫俯身可拾。
  见礼之后,秦宓将此行的过程一一说给天子听。他做了充足的准备,事先还写了一份奏疏,以供天子慢慢阅读。
  刘协很满意,问起秦宓的愿望。
  秦宓表示对现状很满意,随即又着重推荐了周群。
  他将周群对杨修两篇文章的反应告诉刘协,并说周群志不在仕途,非常适合研究天文、星象。对杨修提出的假说,他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只是缺一个好的望远镜。
  刘协有些意外。
  可能是早就知道答案,对杨修提出的假说,他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却没有去验证。
  就他所知,目前还没有望远镜能分辨星宿的形状是圆是扁,杨修手里的望远镜是哪儿来的,他也不清楚,也没太关心。
  对周群的请求,他也无能为力。
  他考虑了一番后,接受了秦宓的推荐,将周群安排到太史署,让他专心去研究天文、星象去。
  至于望远镜,可能还要等一等。
  军用望远镜还在研制,短期内看不到成功的可能,但将来一定可以突破,可以用来观测天文的望远镜也会得到持续发展。
  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远不是玩具这么简单。
  虽然没能如愿求到望远镜,秦宓还是很满意。他将天子的回复告诉周群后,周群也很满意,欣然接受了天子的任务。
  不仅如此,他还主动要求加入望远镜的研制团队。
  长年观测,不仅让他对星宿了如指掌,更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他自己之前就制作过一些小工具,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果能参加望远镜的研究,说不定能帮上忙。
  刘协答应了周群的请求,让他以太史的身份参与望远镜研制。
  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兵役改革
  借着益州称臣的机会,刘协与贾诩商量调整兵役制度。
  比起西汉,东汉的军事上的成就逊色不少,除了豪族、世家的兴起掏空了乾廷的财政之外,兵役制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光武帝因郡国都试起事,担心别人跟着效仿,所以取消了郡国都试,致使西汉的全民兵役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应付战争,募兵制渐渐成为主流。
  王朝由全员兵役转向募兵并非东汉特有,唐朝也是如此,这是随着兼并难以避免的现象。但东汉尤重,因为开国君主的个人原因,从一开始就走向了守成。
  有点像赵宋。
  相比于全民兵役制度,募兵制有更专业,战斗力更强,不影响农时的好处。但坏处也很明显,一是募兵为钱而战,打顺风仗的时候没问题,一旦形势不对,指望他们苦战是不可能的。二是募兵的开销很大,对付小规模战事还可以接受,一旦战事旷日持久,军饷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但实事求是而言,全民兵役制也不可持续。
  这种兵役制度保证了兵源,却无法提升战斗力。满打满算不到两年的训练,只能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战斗技能,无法成为真正的精锐。一旦难以速胜,又必然会影响到农时。
  在刘协要以精锐万里远征的时候,全民兵役制度显然无法满足要求。
  因此,刘协借鉴后世的制度,结合全民兵役和募兵制的优点,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并行的制度。
  义务兵提供基本的训练,承担当地的治安任务,并从中选拔适合转为志愿兵的人选。
  志愿兵作为职业军人,脱离生产,专心训练,并作为朝廷掌握的军队主体,承担作战任务。
  贾诩早有此意。
  对凉州人来说,因为土地贫瘠,不适合农耕,加之民风尚武,征伐比耕种更有吸引力。否则即使是度田之后,凉州能养活的人也不如关东。换言之,凉州人的数量永远赶不上关东人的数量,在朝堂上的声音有限。
  一旦天下太平,武人的作用减少,凉州人何去何从?
  远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凉州人成为远征的主力,成为天子倚重的力量,谁还敢轻视凉州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张济部的出路。
  两路进攻益州时,张济虽是东路军主将,实际上建功的还是孙策、黄祖等人,张济只是挂名,麾下的西凉精锐也没发挥多大作用。现在回到荆州,准备对交州的战事,张济还是个看客。
  张济年纪大了,官至骠骑将军,可以解甲归田,他麾下的将士怎么办?
  可以通过远征来解决。
  将他们调回来,从中挑选可以远征的精锐,作为骨干,并培养一批新兵,数年后随天子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