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4章
  相比之间,那些读经的就难了。之前读经能做官,有个好老师就行,现在做官要经过选举、考试,关键在看自己的能力,老师是谁并不重要,就没必要赶到南阳郡学来拜师,在本地的县学读书就行。
  真正想潜心研究经学,不问仕途的人毕竟是少数。
  这么一来,愿意赶到郡学,拜在宋忠门下读书的人就少了,明年还能不能招满足够的生员都是个问题。
  如果《五经章句后定》能被推举为冠军,或许能为宋忠扬扬名,增加一些吸引力。
  甄宓还没说完,便忍不住笑出声来。
  刘协听了,也是哭笑不得。
  原来潘濬等人力荐《五经章句后定》的背后还有这样的原因,看来脱虚向实已经初显成效,接下来还要注意适当引导,不能太过了。
  理论研究还是需要的,毕竟儒家的大旗还不能丢,征服西域之后,还需要他们去建立社会共识,教化百姓。
  儒家的毛病不少,但是对大一统的坚持还是有意义的。
  ——
  晚饭后,何晏回来报告,司徒府发出通知的时间比较晚,各州刺史又没有固定的治所,一直在各地巡视,文书交接上有些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到达。
  司空周忠说,新年之前怕是不太可能的了,议事已经推迟到年后。
  刘协有些失望,却无法可想。
  何晏又说,他从司空府出来后,顺便又去了一趟司徒府,看到了大司农刘巴等人。据说杨修也快到了,也就是这两天的事。
  刘协颇有些意外,重新打量了何晏两眼。
  这小子今天做事很积极啊。
  以前让他做点事,就像算珠一般,拨一下动一下,从不肯多走一步,像今天这样没安排也主动去做的事,想都别想。
  看样子今天是真的受刺激了,就是不知道他这个积极性能维持几天。
  刘协夸了两句,让何晏去吃晚饭,早点休息。
  今天跑了一天,他也够累的,毕竟还是个孩子。
  何晏应了一声,转身准备走,又停住脚步。“陛下,臣刚才听到一个消息。”
  “说。”
  “散骑孙权与人发生了冲突,还见了血。”
  刘协眼皮一挑。“为了什么事?”
  “好像有人说他……血脉不纯,不是真正的富春孙氏子弟。”
  刘协有些意外。
  孙权有一双碧眼,被人误认为是胡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他早就习惯了,怎么还会和人动手,甚至见了血?
  “让他来一趟。”
  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儒学自新
  孙权很快就来了。
  不过他并没有与人发生冲突,甚至见了血的样子,看起来神闲气定,从容不迫。
  听了刘协的疑问,他笑了一声,似乎觉得何晏大惊小怪。
  “陛下,何晏听错了,臣与他们争斗,才不是因为他们诽谤臣。”
  “那是因为什么?”
  “他们诽谤朝政,说华夷不辨,将来像臣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影响了他们所谓的正统。”孙权清了清嗓子,准备吐口唾沫,随即又想起此刻是在天子面前,不是在大街上与人争斗,硬生生将快吐出口的唾沫又咽了回去。“臣看不过去,便与他们辩论了几句。”
  “是这样啊,那辩赢了么?”
  “赢没赢,臣尚不敢断定,反正没输。”孙权咧嘴一笑。“等他们从本草堂出来,臣再去问问。”
  “你把他们打进了本草堂?”
  “嗯哪,以一敌三,臣没掌握好分寸,下手有点重了。”孙权咂了咂嘴。“臣也没想到,他们看起来人高马大,鲜衣怒马,却那么不禁打。难怪吴大司马后继无人,不能血食。”
  “是吴汉后人?”
  “嗯哪,好像是吴大司马重孙,本有机会袭爵,因被陛下除国,成了布衣。”
  刘协有点明白了。
  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二的吴汉就是南阳宛城人,兄弟三人封侯,可谓是宛城第一望族。吴汉的爵位延续最久,一直到他进入南阳之前,平春侯国还在,只是尚武之风已经不存,只剩下一些纨绔子弟。
  下车伊始,他夺了一部分人的爵,其中就包括当时的平春侯吴胜。
  他夺了吴氏的爵位,度了吴氏的田,却没有没收吴氏的财产,保留了一丝体面。所以吴氏虽然损失惨重,却还没到铤而走险的那一步。
  吴胜年纪大了,不敢有什么意见,但吴胜的子孙却年少气盛,并不是很服气,说几句怪话倒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他早有耳闻,只是没放在心上。
  一群没落贵族,还能掀起什么风浪不成。现在又不是文娱业发达的消费主义时代,几个遗老遗少还能利用对所谓文化的垄断,含沙射影,指桑骂槐。
  刘协又问了孙权几句。
  这些散骑不当值的时候都会外出闲逛,有了解舆情的任务,算是刘协的耳目。
  孙权说了一些情况,倒也没什么特别新鲜的,只是提到了一点。
  因为刘协滞留宛城多时,有坊间流言,说南阳虽然没了帝乡之名,却有可能取洛阳而代之,成为新的帝都。
  刘协哑然失笑,挥手示意孙权退下。
  他越想越觉得可笑,南阳成为帝都?这根本不可能。
  不过这也提醒了他,他滞留南阳时间太久,而且迟迟没有决定都城,给了其他人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