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刘彻摇头。
  对于刘邦被冒犯这件事意外看得很开的孝武皇帝,对着曹髦的操作,是另一重意义上的不认同。
  “这又没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言辞带着点辛辣,他含着些许失望地戳破这种做法的本质:
  “没有足够的利益拉拢,没有实质的投靠价值。光指望利用德义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让对方羞愧吗?”
  “真正会因此感到惭愧的人,早早就应该投入了你的麾下,或者为司马家所驱逐。而不会为此动容的人,势必也不可能因为你一句两句的讽刺,就改换门庭。”
  “就算司马师的去世,”他短暂停顿了一下,组织好说辞:“使得对方有人产生了动摇,可以被你拉拢。”
  “但是这样容易动摇、左右摇摆的存在,他们看重的肯定也只能是利益,甚至是近利,并且一旦司马家重新羽翼丰满,就势必会再度回去。”
  所以不仅仅是光说这话有什么用了,这句话本身,说出来的价值都显得稀薄啊。
  后世人评价他不算稚气——可是到底还是稚嫩。
  明明自己的年岁也没有多大,刘彻却依旧这样从容地评判。只是到了最后,他还是把最为犀利的评价咽回了喉口,没有发声。
  毕竟,曹髦当时的处境,恐怕也容不得他多做些什么吧?
  想到这里,刘彻也只能带着点郁闷地认下。
  【可惜的是,当时的司马昭已经成功稳住了局势——或者说,应该反过来,因为司马昭已经重又稳定了局势,眼睁睁看着机会错失的曹髦,才会只能够在嘴皮子上做做文章吧。
  于是朝臣们最后虽然妥协说少康为贵,却也只将其淡化为一个学术问题。没有人多开口问出一句话,甚至还按部就班地“吹捧”说他见解独到,要不要刊定流传。
  真正的目的压根没达到,却还真要把他那样严重拉踩刘邦的发言广行于世啊?
  曹髦是个要脸的人,于是他最后也只能兴致缺缺地说上一句,自己学识浅薄,没办法把这样的言论流传下去的,罢了吧。
  二月发生的这场辩论,四月,他就被下诏,“赐大将军司马文王兖冕之服,赤舄副焉”。
  他确实回天无力了。】
  身形甚至还没开始抽条的少年人,他仰头看着苍天。
  映着白日的眼眸里,满是接近窒息的痛苦,无力的挣扎。
  【可是与其在沉默中苟活,曹髦宁愿拼死一搏。
  在他生命的最后,他找来了三个朝臣——他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几个是愿意忠于他的,有几个已然被司马昭收买了,也许可以说得上一句不识人吧,又或者他只是真的累了。
  “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惧?况不必死邪!’”
  于是,他亲自带着身边数百仆从,自宫内反向宫外进攻。原本应该护卫他的禁军,此刻却在“中护军”贾充和“太子舍人”成济兄弟的率领之下与他交手起来。
  没有足够的人才,没有合适领兵的武将?
  那就自己亲自拿上宝剑,亲自擂起战鼓,冲在第一线吧。
  看着皇帝本人冲在了叛乱的一线,满是慌乱的成济面对这样的情况,连忙询问起贾充应该怎么办。
  而在此时,贾充却毫不犹豫展现出了自己堪称狂悖的果决:
  大家都是各为其主,曹髦固然有拼死一搏的勇气,可是他既然身为司马家的臣子,何尝没有要为司马昭解决掉一切阻碍的决心?
  “充曰,杀之。”
  于是当一切落下帷幕,当周围来援的士兵越来越多,知道自己终会失败的曹髦闭上了眼,对追随着自己的最后的士兵下达了放弃抵抗的命令。
  他就那样坦然地,为了保全身后这批最后的忠臣,甘愿走向自己既定的命运。“帝曰:收仗。大将军士皆收仗。济兄弟因前刺帝,帝倒车下。”
  雪白的刀刃贯穿了魏帝的胸膛,自他的背后露出一截血红的剑尖。
  而曹髦张开着自己的臂膀,倒了下去。
  他最初的封号,那个名叫做高贵乡公的封号,此刻却脱离了地名的束缚,显得那么贴切而仿佛褒美与预言一般一语成谶。
  他在最后展现了堪称高贵的人格,给曹魏最后黯然的落幕,添上了最壮烈的一笔。用自己的血,溅染了整个两晋南北朝的史册。】
  匆匆赶来的太傅,司马孚的泪水滴落在曹髦的血上。
  听闻到风声的司马昭,多年来的伪装功夫一朝破防,跌落在地面的喃喃自语“天下该如何看我”,道尽了世人为何认为司马家得位不正的根本。
  他试图遮掩。
  于是在曹髦正式举旗之前已然被他告知了始末的郭太后,都要“发出”一封诏书,“痛斥”曹髦的忤逆狂悖,刀剑举兵是为了谋害作为他理当孝顺对象的太后。
  于是他会上表,把已然死去的曹髦进一步抹黑,口头上说着遵循霍光废海昏侯的条例对他进行安置。标榜自己的“善德”,说着最起码为他以王礼下葬。
  ——甚至没有旌旗的“王礼”,裴松之在注中都忍不住极辛辣讽刺,做不到就不要口头上吹捧的“王礼”。
  他把直接动手杀人的成济兄弟扔出去挡刀,把完全被他控制住的郭太后用来当洗白自己抹黑曹髦的传话工具,走过一遍认罪辞让爵位官职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