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
  黄元同不屑地道:“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金人南来,许多事情都不一样了。旁边河南府,现在的知府还不是伊阳人翟相公?我们汝州,自然也是一样。”
  何挺和段八郎一起称是,看着前面的杨审。
  见不再有人过来,杨审高声道:“在下杨审,本乡人氏,现在知州之下管粮草。知州钧旨,知道天下离乱,你们这些窑工生计艰难。你们只要过来录个名字,愿听知州号令,便就不缺粮吃。”
  有人高声道:“知州要我们做什么?要入军么?”
  杨审道:“这里窑工数千人,哪里能一下子分得清楚?录了名字,后边再看你们如何资质,各人的意愿是什么,自会安排事做。知州说了,人都有两手两脚,怎么会饿了肚子!依食不断,不过是没有人组织你们,没有人给你们吃包的工具。这些官府尽有,不必担心!”
  那人不死心,又问:“敢问官人,我们会入军么?不肯说死,是不是知州就打了这主意?”
  杨审不悦,看了那人一眼,高声道:“军队是想入就入的么?要能披甲,要善射,你们先想一想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你们将来做什么,不是现在说定的。可能有人会做工,有人种地,也有的入军,都要将来再看!现在最要紧的,是瓷窑不开工了,不能够饿死人!”
  听了这话,就有人道:“若只是如此,在这里发粮不就好了?何必录名字?”
  杨审道:“粮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你们有手有脚,做事情才有粮吃!只想着吃白食,世间有这么好的事情!好了,不愿意的,就不要来录名字,随便你们做什么!但是,只有录了名字,愿意听从知州安排的,才会有粮食发!我们的粮食,也不是捡来的!”
  下面的人听了,在那里议论纷纷,一时间说什么的都有。
  这里的人多是窑工,不是农民,思想与农民不同。当然,他们也不是后世的工人,工作有些像,思想却大不相同。与后世的工人相比,这些人多了些流民思想。
  宋朝与前代不同,基不限制民间人口流动,自然也就多了许多流民思想。好的方面,这些人向往自由,追寻富贵,富有开拓精神。不好的方面,好逸恶劳,不守法令,不像农民好管。不过这些人大多身强力壮,有物质刺激,干活也卖力。只是对他们来说,不给钱的精神刺激不太好使。
  王宵猎对这些的安排,是根据个人条件和个人愿望,可以选择做工、做农民和参军,没有特殊原因不强制。他们有手有脚,还有力气,只要组织起来,这个时代怎么可能饿肚子?
  讨论了一会,就有人走到一边的案前,登记自己名字。有人带头,很多人都围了过去。
  何挺道:“这个官人,话也说得不清楚。到底要我们做什么,最后也没个准信。眼看秋天,金兵就要来了,若是让我们入军,可是危险!”
  段八郎点头:“这话不错。刚才有人问了几次,这官人也不敢说死!”
  黄同元道:“你们两个痴人!这人是知州派来的,又不是知州,说了又有什么用?不说死,才知道现在知州并没有打定主意,多想没有用处!”
  何挺道:“如此说,你是要过去录名字?”
  黄同元道:“家里无粮,不录名字怎么办?跟你一样,天天吃野菜?”
  说完,拽开大步去了。
  何挺看看段八郎,从怀里摸出菜团。看了一会,叹口气:“说的也是。现在我们饭都没有的吃,想那些有什么用处?罢了,我们也去录个名字,先有了饭吃再说其他。”
  与段八郎一起,何挺也到了案前,录了自己名字。
  第65章 万事开头难
  王宵猎站在土堆上,看着前面汝河边的空地聚集的人群。熙熙攘攘,混乱异常。过了许久,王宵猎问身边的杨审:“来的有多少人?都是窑工吗?”
  杨审叉手道:“回小舍人,这里有三千多人,全是山中窑工。还有许多人留在山里,没有过来。”
  王宵猎皱了皱眉:“眼看着就要秋天了,怎么有人还住在山中?他们有粮食吗?”
  杨审道:“山都是土山,有人在山间开了田。就要收粮了,自然不走。”
  王宵猎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
  汝州窑工,太平时节有六七千户之多,数量非常庞大。金兵来了,有的南逃,有的被掳走,剩下的还有四五千户。这是巨大的人力,组织得好能干许多事情。
  这个时代,中原地区到处都是荒地。有双手双脚,只要组织得当,不可能饿死。宋朝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金军攻来之后,大量地区的基层组织没有了。民众无人组织,种地就会被抢,做工卖不出去货,老百姓没了活路。只要基层组织起来,社会很快就会恢复。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挡住南来的金军。
  过了许久,邵凌急急赶来。向王宵猎叉手道:“小舍人,派出去的人回来了一大半。”
  王宵猎急道:“如何?”
  邵凌道:“汝河两岸的平地,百姓大多逃亡,剩下的不足原来三成。不过,周围山里的乡村,金兵未到,百姓大多安居。不过四起的强人到处抢掠,许多也住不下去了。”
  王宵猎道:“哪里的空地最多?”
  邵凌道:“从汝州沿着汝河向下,由于金军攻掠,加上掳掠人口,闲地最多。”
  王宵猎点了点头:“好。那就以郏县和宝丰两县为中心,选空闲土地,安置这些百姓。杨审,这两日你统计一下,有多少人愿意去种地。让他们放心,土地和种子都由官府提供,他们只要出力气就好。种出来粮食,总是能吃饱肚子。”
  杨审叉手称是。
  王宵猎道:“我们能不能安置好这些百姓,是接下来能不能在汝州站住脚跟的关键。军队是鱼,百姓就是水,鱼离不开水。没有百姓支持,军队是无水之鱼,无本之木。”
  杨审和邵凌一起称是。不过他们心里,对王宵猎的话却不怎么认同。百姓多的是。到了哪里,还能缺少得了人?只要有兵,手中有粮,就是一方强者。
  军队是鱼,百姓是水,这鱼水之情在,军队就能发展壮大。不能得到百姓支持,军队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很难长久。这个道理,是王宵猎从前世学来的。到了汝州最重大的任务,就是让军队,把根深深扎进汝州百姓里。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军队就能够生生不息。有了军队的保护,百姓才能安家乐业。
  这个道理很简单,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最明显的例子,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和新四军都在与日军作战中迅速膨胀。不只是军队人数的增长,更重要的还有根据地的扩大,后备军人的膨胀。而国军用拉壮丁的办法。抗战八军,征壮丁不下千万,约有一半死在了路上,没有上战场。两者效果显而易见。
  抗战八年,四川征壮丁三百万。就有人说,川军对抗战有如何如何重大的意义,甚至无川不成军之类的说法。却不提三百万壮丁,真正上战场的有多少人,死在路上又有多少人。又有多少壮丁,根本就是不成丁的孩子,他们本不该上战场。
  松山战役,有数千娃娃兵为国尽忠。赞颂他们的同时,又有多少人会问,是什么人把这些娃娃编入正规军,派上了战场。在前线,让这些娃娃冲锋陷阵。国家还没有到那样山穷水尽的地步,成年人躲在安全的地方,却把娃娃们送上战场。这样的战争,这样的军队,前途有多大呢?
  军民鱼水情,做到了这一点,这支军队就前程远大。做不到,就跟其他军队一样,步履艰难。王宵猎清楚,现在的时代背景,与后世是不同的。后世的办法不能够简单照抄,精神学到就好了。
  看着面前闹哄哄的人群,王宵猎觉得头痛。想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不是件容易事。想了许久,王宵猎对杨审道:“开封时入军的文人,你去挑一些合用的来。一起把这些人名字录清楚,分班编组,统计清楚。邵凌,你去郏县和宝丰之间,清查土地,准备分人去开垦。”
  杨审道:“小舍人,这些人本是窑工,许多人根本就不会种田。让他们种田,会不会——”
  王宵猎道:“世间不会种田的有多少人?只要教一教,学不会的才少见。你放心,只要我们组织得好,工具备齐,耕牛备齐,田地必然会开垦出来。”
  邵凑道:“可这个时候,到哪里去买耕牛呢?去荆南的路,并不太平。”
  王宵猎摇头:“兵荒马乱的时候,哪里能买到耕牛?只能我们自己想办法。收集民间耕牛,建个牧场,自己养。只要人手齐备,有办法,总能养出牛来。”
  邵凌和杨审称是。
  在王宵猎想来,应该有许多办法养牛。其实不只是牛,包括马、驴、骆驼等大牲畜,都能够自己养出来。可让其他人去养,事情就难办了。自己一千军队,哪里有那么多人手?至于合适的人员,那就更加难了。这就显出了干部的重要性。有了干部,许多事情指个方向,很容易就能够开始。没有干部,哪怕自己对事情清清楚楚,做起来也是无处下手。
  想到这里,王宵猎只能无奈摇头。万事开头难,难如上青天。在这个时代,要培养干部,谈何容易呢。当然,后世也不容易。真正说起来识字率,一千年后的晚清也没强多少。但干部,不只是识字就可以了的。好的干部,教合适的人识字,远比从识字的人中选择容易。
  看见远处冒起炊烟,王宵猎道:“这两件事,一刻也耽误不得,你们要立即去办。三千多人,一天要吃多少粮食?不怕他们吃得多,怕他们吃这么多粮食无所事事。你们记住,除了军队之外,我们不能够养闲人。只要人人都劳动,自然丰衣足食。”
  杨审和邵凌两觉得劳动两字陌生,不过转念一想,就明白了什么意思。不过王宵猎这句话里面的深意,两人却想不清楚。人人劳动,哪里有那么多事情去做?
  王宵猎又道:“我们一切的开始,都要从组织人垦荒开始。你们把人编组好,选好地方,我要亲自指寻他们建立村庄。庄子建在哪里,有多少人,多少地,怎么耕种,都是学问。”
  邵凌看看杨审,心里微微摇头。这有什么学问?世上的大部分人,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还需要别人来教?更不要说王宵猎自小随着父亲读书,怎么知道这些?
  王宵猎笑笑,没有多说什么。这些村庄不只是种地,更重要的是其生产制度,生产资料所属,其组织形式。既要让百姓吃饱穿暖,又要多产粮食,还要方便征兵。学问怎么不大?
  第66章 村子
  何挺看着前面芦花遍地,野草开始枯黄,不由皱起眉头。对身边的段八郎道:“这个样子,怎么能够种地?把我们安置在这里,我看那个王知州没安好心。”
  段八郎道:“你少说两句吧。最少这些日子,我们每日有饭吃,不比前些日子强?早早在这里安置下来,把妻儿接来,好歹有了落脚之地。”
  黄同元道:“说的是。我们有手有脚,怎么能靠着官府发粮?只要有地,总能种出粮食。”
  何挺摇了摇头,显然不同意两人说的。他们有妻儿老小,自己孤身一人,怎么一样?
  正在这时,崔植快步走来。到了众人面前,高声道:“知州钧旨,晓谕诸位知晓。我们这些来开荒的人,统一按每村五十户,每户五十亩安排。每村最少不得少于四十五户人家,最多五十五户。你们这些人,便是安排在本村。每一户两丁,多于两丁的人家必须分家。开垦田地,由村里统一组织,大致按每丁二十亩。一起开垦,一起种植,一起收获。收了粮食后,三分为税赋,五分给村里人丁,还有二分存在村里。存在村里的,一是防备灾荒,二是做些公益事。”
  听到这里,段八郎就高声道:“人有生老病死。如此分了家,有的生了子息,有的老人故去,又该如何?有的人家里有孩童,有的人家里有老人,都不一样。”
  崔植道:“除了村里一起种的地,每一户人家再分十亩私田。这十亩私田,不许买卖,只能够种植粮食、果树之类。大概来说,就是一家之中除了丁壮之外的人来料理。因此若是家中无人,可以转租给别人,收些利息。除此之外,每村自己规划,要有果园、牧场、池塘。”
  听了这话,众人纷纷议论起来,都觉得好笑。村子形成,如何利用土地,都是农民自己说了算,官府很少过问。似这般,把每个村子都规划好,真是闻所未闻。
  崔植见再没有听自己说话,不由有些不悦。高声道:“这是知州亲谕,任何人不得违反!下年交多少粮食,视作村正政绩,由不得半点含糊!”
  何挺高声道:“你是村正,与我们何干?我们只要有粮食吃,其他何必操心!”
  崔植道:“不必操心?缴的粮食多,你们吃的就多,日子过得就好。我这个村正,也同样要在这村里种地,要一起做活,只是免了徭役,发些钱粮而已。”
  “对了,你只说种地,还没说徭役呢!”一起此事,都群情汹汹。
  对于农民来说,赋税自然重要,但更要的是徭役。赋税大部分时候是与土地联系在一起,要不了人命。徭役不同,是按人头来的,真地能杀人。
  中国古代社会,赋税一般不重。从三十税一,到十税一,土地税说起来并不多。但土地税之外,一是杂税,没个准数。不但各时不同,各地也不同。最严重的就是徭役了。由于没有统一标准,一旦兴役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北宋中前期的里正衙前役,经常搞得百姓家破人亡。王安石变法,改里正衙前为募役制,才改变了这种局面。
  崔植道:“此事知州也说了。村中每个男丁,每年五十个工。除此之外,不得征召百姓,征召百姓必按市价算钱。五十个工,不算是重役了。”
  每一个工,就是一个壮丁做一天活的工作量,如此计量此时流行。也就是说,村中百姓,每年要给官府做五十天的工。至于做什么,到时再说。
  黄同元道:“虽然只是五十个工,时间不同,对我们百姓可不一样。农忙时节,抽出去做工,可就影响收成。若只是在农闲时,便就没有大碍。”
  崔植道:“你说的什么话?你们是替村里种二十亩地,一起种,一起收。农忙时去做工,村里的地怎么办?你们放心,必然是农闲时去做工。”
  众人一起议论纷纷,一时间都拿不定主意,不知这役是轻是重。
  徭役千百年来都是农民的沉重负担,不下于赋税。哪怕是新中国,也是到了九十年代之后,才慢慢取消。义务工,曾经是新中国农民身上的重担。
  对于政权来说,这样的时代,受生产力水平限制,取消徭役是不现实的。一旦取消,很多事情官府就做不了了。王宵猎定五十个工,只是参照了以前宋朝徭役,进行了删减而成的。到底合不合适,还需要实际验证。对于百姓来说,许多人连数都数不清,一时怎么能够算清楚。
  见众人议论不休,崔植抬手道:“你们先不要乱,听我说!从今天开始,你们与我一起,都是一个村子的人了,以后就是左右乡邻。不管以前怎样,都要安安乐乐地过日子。”
  何挺道:“还有一件事。现在秋初,种不了地,开不了荒,更收不了粮食。今年的冬天,我们要吃什么?若是朝廷给粮,又如何算?”
  崔植道:“你们都是有手有脚的人,哪有白吃粮食的道理?今年冬天的粮,官府会贷给我们,三年之内还完。知州仁心,贷的粮食不算你们利息。如何?”
  听了这话,众人都不说话。大家都明白,不收利息,王宵猎当得起一个仁字了。这个时代,借别人的钱有不给利息的?官府贷粮,一年都还有三成利息呢。
  崔植道:“你们要明白,今年冬天有粮食,就能活下去。没有粮食,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活不过这个冬天。知州让大家垦田,说得重一点,对大家有活命之恩。”
  现在是七月底,外面野地里随便找一找,总会有吃的东西。所以这些被派来垦田的百姓,对王宵猎并不怎么感激。他们眼里,王宵猎不过是贪图众人劳力,来帮着垦田而已。如果到了冬天,大家都冻饿难当的时候,就会是另一个想法了。
  王宵猎也明白这个道理。所谓救急不救穷,在冬天组织人手,更能收获他们好感。只是王宵猎认为自己做的是大事,那些小手段不屑于用而已。小手段有一时好处,经不过时间考验。
  见众人不再说话,崔植叹了口气:“诸位,金军来之前,我只是开封城里一个记帐先生,粗识几个字而已。知州赏识,让我们入了军,给了一口饭吃。现在要垦田,安排我们这些识字的人,到村里来做个村正。知州给我们说得明白,做得好了,以后大有前途。如果做得不好,村正就会换人来做。以后我们在一个村里过日子,许多事情都要你们帮衬。”
  黄同元道:“大家都一样。若不是金兵南来,我们依然在山里烧窑,哪会如此!”
  崔植道:“是啊,我们命蹇,碰上了这个时候,有什么办法?只是求生,万事忍耐一些。”
  第67章 乡村组织
  宝丰原名龙兴县,徽宗年间,因有汝瓷官窑、冶铁场等,奉敕改名宝丰。在汝州境内,算是资源丰富、物产颇多的地方。其与郏县夹汝河,之间的土地肥沃。
  县衙里,王宵猎坐在中间,看着两侧坐满的人,沉思不语。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