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319节
  顿了顿,李善看向朱玮,“稍后还有事……要和七叔详谈。”
  朱玮转头看了眼朱氏,笑着寒暄了几句后就出了门。
  母子单处,朱氏的第一句话问的是,“周氏和小蛮没怀上吧?”
  李善眨眨眼,“没有。”
  朱氏长长舒了口气,“还好,还好……”
  “母亲?”
  朱氏训斥道:“赴任代州,欲行大事,却携美妾俏婢,如此作派!”
  “母亲!”李善不服气了,“去年可是母亲您让孩儿……”
  “嗯?”
  李善呆了呆,俯首道:“孩儿错了。”
  “若是弄出个庶长子,为娘都没脸见人!”
  没脸见人……自然是没脸见张氏和崔小娘子啊!
  李善心那叫一个堵啊,去年自己赴险地,母亲生怕出了事,不仅让周氏跟着,还特地将小蛮塞来……万一出了什么事,说不定还能留个后呢。
  现在和清河崔氏定亲了,如果弄出个庶长子,说的小点,那是对不住崔小娘子,说的大点,那是家宅不宁的起源。
  李善都不用猜……美妾俏婢,母亲这边肯定不会说的,那自然是崔信那头,估摸着那厮和老婆说了,然后张氏就来问了。
  第四百九十九章 舅父
  日潭边的小丘上,李善仰望着不远处山腰间,引水渠蜿蜒而下,飞溅起的水花时不时在阳光的映射下绽放出些许的光芒,身后的朱玮笑着讲述这引水渠给庄子带来的好处。
  王君昊、朱石头率亲卫们守在山丘之下,临行之前,苏定方特地交代了,不管李善在哪儿,身边必须至少有十名护卫……实在是怕了。
  “七叔可知为何挑了此处?”李善打断了朱玮的话,“不过为了避人耳目罢了。”
  这是李善的习惯,如果要说些见不得光的事,他往往会特地选在公开的场合,能轻易的排除可能的他人偷听。
  “此番出塞大败突厥,代州司马尔朱仲珪随军而战,护卫得力。”李善叹道:“不知舅父与东宫干系有多深?”
  朱玮脸色微变,他还没接到尔朱义琛的来信,勉强笑道:“大郎君乃陛下亲卫出身,国朝初建,授上骑都尉。”
  上骑都尉是勋官十二转之第六转,相当于正五品,不算高也不算低。
  “武德二年,太子征伐祝山海,大郎君在时任左威卫将军桑显和麾下。”朱玮继续道:“武德三年,秦王攻伐洛阳,陛下遣太子出河东,镇守蒲州,以备突厥,大郎君就是那时候出任蒲州司户参军。”
  也就是说,尔朱义琛从来都没有在李世民麾下……李善叹了口气,沉默了会儿后道:“理应不是嫡亲舅父吧?”
  朱玮哑然无语,半响后才低声道:“你问大娘子吧。”
  一听这话,李善就知道自己当时很可能猜对了,尔朱一族在隋唐都有出仕者,在前隋还身居高位,尔朱义琛的父祖爵封国公、郡公,母亲完全没有必要隐瞒身世。
  再考虑到母亲年少时就在岭南,出自尔朱荣嫡系的可能性很大……八成是去岭南避祸的。
  当年河阴之变受害者的后人,不会将尔朱一族斩尽杀绝,但肯定不肯轻易放过尔朱荣的后人……古人讲究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样的仇恨历经数代也未必会消散。
  但还有个疑问在李善脑海中盘旋,他盯着朱玮,低声而缓慢道:“舅父依附东宫?”
  朱玮愣了下后突然反应过来,嘴唇微颤,半响都说不出话来。
  李善轻轻叹了口气,“此事无需告知母亲,亦不得外泄于苏定方、马周和凌公。”
  其实李善早就确定了这一点,母亲就算是尔朱荣的直系后裔,但终究是女人,即使身世泄露,也不会出什么大事……唯一的可能就是,母亲一定有个嫡亲的兄弟。
  所以,适才李善问的舅父,问的是嫡亲舅父。
  历朝历代,开国之初,往往是政局最为复杂的时刻,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夺嫡,偏偏李渊在这方面犹豫不决,既不肯易储,又不敢随意废弃次子。
  在这种诡秘的局势下,那位嫡亲的舅父如何自处……李善实在是头疼,穿越而来,父亲那边是个抛妻弃子的混蛋,母亲这边身世也颇为诡异,自己运气可真够糟的。
  “大郎君在代州……”朱玮试探问:“可曾相认?”
  “那是自然。”李善苦笑道:“不过平日称其为仲珪兄。”
  朱玮忍俊不禁,“大郎君脾气甚好,此番赴任代州司马,当有所助益。”
  “从蒲州司户转代州司马,乃是越阶升迁。”李善饶有兴致的问:“何人举荐?”
  看朱玮吞吞吐吐,李善轻笑道:“此等事一打听就知晓了,再不济回了代州还能问大舅。”
  “太子中允王珪。”朱玮小声说:“大郎君并不知情。”
  李善有些惊讶,自从他察觉朱玮背后有东宫背景后,他就一直警惕,倒不是警惕于朱玮本人,而是提醒自己要小心一些。
  再到隐隐猜测出母亲这个“朱”很可能是从“尔朱”转来的,李善一直没有刻意去打探,所以至今为止,他仍然不知道朱玮背后到底是谁?
  或者准确的来说,李善还不知道自己那位嫡亲舅父是谁?
  是不是姓尔朱,或者姓朱都很难说。
  但今天可以确定,此人在东宫中分量不轻,即使官位不著,也应该是太子心腹……不然很难影响到被公认为太子第一幕僚的王珪。
  这些事暂且不急,李善在心里想,只要李世民能上位,其实问题不大……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尽了李建成、李元吉所有的儿子,但没有杀其妻妾女儿,甚至于东宫、齐王府中,还出了不少贞观年间的名臣将才。
  “暗仓存粮还有多少?”
  “不多了。”朱玮想了想,“从去年十月起,一直输代州,至今还有十之三四。”
  去年李善筹设霞市马引,最早一批送粮草到代县换取马引的就是朱氏族人,用的就是暗仓的粮食。
  “今年五月冬麦收割后,继续购粮。”李善低声嘱咐,“只要还有钱,就一直收。”
  “但要分遣信得过的人手,去关内、河东、陇西各地购粮,不得引得粮价飞涨。”
  朱玮诧异道:“要那么多粮食作甚?”
  去年李渊下诏禁酒,关内、京兆粮价就开始下调,而日月潭这边,东山酒楼、砖厂都收益颇丰,而且是源源不断,更何况代州那边还有霞市,收益更多……大头李善是送给了李渊,但小头肯定是要留着的。
  你全心全意只考虑国家而不考虑小家,这就是原罪。
  所以,仅仅三年前只能勉强度日的庄子,现在富裕的很……如果继续购粮,而且是一直收购,这个数目相当的恐怖。
  李善没解释什么,只提醒了几句,购粮储存不是买来往山洞里一丢就可以的,需要专人去打理,而且购粮过程最好不要惹人注意。
  以李善如今的地位来说,储存太多粮食其实没什么必要,但他心里有着隐忧。
  已经是武德七年了,李善记得武德一朝一共也没超过十年,接下来的两三年内,突厥的侵袭不会停止,关内、京兆缺粮会时有发生。
  最重要的是,如果没记错,原时空中李世民登基称帝后,很快就发生了大规模的蝗灾,具体位置……李善记得李世民在禁苑中表演了一出口吞蝗虫的戏码,那说明京兆肯定是在蝗灾范围之内的。
  所以,存粮很有必要。
  第五百章 浮想联翩
  李善心里隐隐有一种不好的猜测,前年从山东回京,他曾经考虑过,太子李建成因为没能揽下擒杀刘黑闼平定山东的战功,东宫和秦王府之间的矛盾很可能会很快激化,导致夺嫡之争提前落幕……或许还会有玄武门之变,或许是以其他的方式。
  但这次回京,李善觉得,如果真的有玄武门之变,很可能会推迟。
  历史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内外都有因,外有突厥屡屡侵袭河东、关内道,内有太子、齐王咄咄相逼,齐王得李渊默许,擅调天策府将领秦琼、尉迟恭,预备领军出征。
  正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所言,若李世民不奋力一搏,不仅大业难成,李唐一朝都有倾覆之危。
  可以说,在确定无法通过正常的方式入主东宫之后,李世民是因为突厥、太子齐王双方的威逼,才决定掀桌子的。
  而如今,虽然不记得具体的细节,但李善可以确定,这一世,突厥对李唐施加的压力,很可能会比原时空弱很多。
  比如这一世,如果今年突厥不能大举攻入河东,李世民就很难有机会出镇河东……而历史上,李世民这时候都已经被东宫逼到死角,李渊甚至当面斥责,要不是正好突厥来袭,说不定李世民会提前兵变夺位。
  但总不能放开雁门关,任由突厥侵入河东吧?
  这样一来,李善在代州这大半年的努力算什么呢?
  所以,李善做出这个符合逻辑,但并没有太多把握的判断,如果这一世还有类似玄武门之变的兵变,时间点很可能在原时空的玄武门之变后面。
  这样一来,提前储备粮食,就很有必要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用。
  目送朱玮匆匆离去,李善在村西来回转了会儿,看中了一块还算平坦的土地……他有意重建李宅。
  虽然不管是崔信还是母亲都希望李善成亲后住在延寿坊那栋大宅,但在李世民上位之前,李善还是希望住在城外……自己这只穿越的蝴蝶扇起的风暴越来越大,李善甚至都不能确定,如果还有玄武门之变,发动者会不会还是李世民。
  但如此一来,庄子里的李宅就不够大了,张文瓘在信中提过这件事,到时候崔小娘子的陪嫁中,光是奴仆就是数百户之多,绝大部分肯定是要住在日月潭的。
  在心里大致构思了会儿,见亲卫已经采买来了祭品,李善亲自带着祭品,去阵亡亲卫家中一一拜祭。
  去年随李善北上百余亲卫,朱氏族人六十人,再从齐老三、苏定方以及当年定居在日月潭的难民各处挑选六十人。
  大半年下来,一共只有七人阵亡,比例比前年在山东要低的多,当然了,在山东是一路被追杀,而在代州,绝大部分时间李善都安坐塞内。
  阵亡的七人中,四个是阵亡在雪夜袭营一战中,都是破营时落马,被马蹄踩踏而亡,另三个是雁门关外一战阵亡。
  七户人家虽然哀伤,但也恭谨,这些年征战连年,既然上了战场,难免……更何况李善向来待下恩重,抚恤、授田都不缺。
  各种事都安排妥当,李善有点疲惫,后悔没将马周那厮带回来,这种事向来都是马周负责的……但转念一想,算了,还是让马周和常何厮混吧。
  据说在马周刻意亲近之下,两人交情日深,都能抵足而眠了。
  “这次回京能有几日?”
  “那要看陛下的意思。”李善在心里苦笑,“本以为回京受赏……”
  正在调茶的朱氏停下了手,“难道不是?”
  李善哼哼唧唧了几声没正面回答,心想李渊恨不得给自己两拳一脚的,还封赏呢!
  什么时候离京,估摸着要看李渊如何解决与突利可汗结盟一事,自己已经将通信渠道、人手全都交上去了……就看李渊怎么想。
  “今日回京,明日先去李家拜会。”朱氏将调好的茶端来,“与崔家定亲,乃是德谋之母做媒。”
  “孩儿知晓轻重。”李善点点头,“即使无定亲一事,德谋兄接任代县令,又随孩儿出塞一战,逐敌百里直至马邑,也理应先拜会。”
  “嗯?”
  李善咽了口唾沫,端起茶盏抿了口,眉头大展,“母亲手艺愈发好了!”
  朱氏哼了声,“崔家小娘亦擅烹茶。”
  李善干笑两声,心想自己要不要提前把炒青弄出来……前世农村他也见过农家制茶,不过没上过手,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