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458节
  第七百六十三章 诸事
  五月中旬的北地,深春的寒气早散,虽然已经是夏日,但酷夏暑气还未凝结,气候宜人。
  山谷内荫荫葱葱,间或有鸟儿鸣叫着从空中飞过,擦着山上的野草,惹得一片蓝白色的野花晃动。
  风景颇佳,但李善脸色并不好看,皱眉苦思的模样让对面的张文瓘捧腹不已。
  前两天华亭县那边运送了一批货物过来,张文瓘跟着跑过来就不走了,名义上是跟着李善学算学……这方面李善是公认的京中翘楚,但实际上张文瓘意外的发现了李善也不是全能的。
  候晨那老头前些天去了一趟长安,回程的时候带来了一副棋具,李善也会下棋……还能欺负欺负候晨,这厮虽然出身三水候氏,但早就家道中落了,对这些也不擅长。
  但张文瓘擅长啊,旁观了一盘后,兴高采烈的将李善杀了个落花流水,后者被迫无奈之下祭出了五子棋,结果第一盘赢了,第二盘勉强赢了,现在是第三盘……人家已经活三死四了。
  啪一下将手中的棋子掷回罐子,李善小声骂了几句,没天理了!
  算了吧,那些麻将、扑克、三国杀什么的还是不要问世的好……李善长长叹道:“平生事物总关情,雅谢纷纷局一枰。不是畏难甘袖手,嫌他黑白太分明。”
  “嫌他黑白太分明?”张文瓘大笑道:“今日方知,怀仁兄也非事事略懂。”
  “你也该回华亭县了。”李善冷冷道:“这几个月的诗作拿出来看看……”
  其实让李善点评,完全是为难人,不过他知道对方是不愿意拿出来的……去年末有过一次,李善也没点评,只抄了一首类似题材的送过去。
  张文瓘一摊手道:“父亲已经回信,不考秀才,不考进士,只考明经科。”
  李善嘴唇抖了抖,他想起离京之前,李昭德那厮也说起弃考进士,准备过上几年考明经科。
  不得不说,李善的穿越给这个时代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很难说什么好坏,比如因为有着了去年一战污点,李靖很可能不会再被后人顶礼膜拜……覆灭dtz的战功未必会落在他手中。
  类似的变化有很多很多,但有一点是李善没有预想到的……直到去年末他才在凌敬的提醒下发现,并且做了一次统计。
  武德六年,武德七年,这两年长安城出现的新诗文比前些年分别降低了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
  换句话说,很多世家子弟、文士诗人都因为李善而罢笔不写……一方面是因为被李善抄来的诗文吓的胆怯,另一方面,坊间流传,邯郸王非传世名作不吟。
  李善也是吐槽不已,自己非传世名作不吟,那是一方面自己存货不多,另一方面自己也只记得那些传世名作啊。
  特别是李善周边这些世家子弟,这几年基本上都没什么新作,不说李楷、李昭德、王仁表、房遗直这些人了,就连卢承基都一样……天下门阀世家中,就数范阳卢氏最善吟诗。
  李善都想过了,以后躲着点卢家人……别给少年版的卢照邻留下心理阴影,对了,还有同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别弄的鹅鹅鹅都没了。
  难道让我这个已经加冠的邯郸郡王去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所以,虽然李善现在已经不怎么吟(chao)诗(xi)了,但准备由科举入仕的张文瓘打定主意考明经科。
  最早张文瓘的打算是秀才科最好,其次是进士科,现在是明经科最好,明算科备选。
  不理睬张文瓘要再下一盘的强烈要求,李善漫步出门,视线之内除了几个亲卫都看不到什么人影,两千民众中,大部分青壮都去不远处的田地耕作,妇女和一部分青壮都在才刚刚建立的工坊内。
  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试验,李善才弄出一个大体与后世肥皂差不多的玩意,去污能力其实与真正的肥皂没办法比,不过要比胰子、草木灰强很多。
  关键是成本很低,柴火、石灰、水都是不花恰的,也就碱、油需要采购,虽然卖的价格也不高,但空间利润却不小。
  采购渠道与销售渠道也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候晨前段时间带去京兆府一千块肥皂试卖,结果半天就被抢光了。
  去外面兜了一圈,李善有点懒洋洋的,这段时日是他穿越到初唐之后最为轻松的时光,不需要考虑那么多破事,不需要权衡利弊,不需要左右逢源,哪天心情不好了还能去汧源县城找找常达的麻烦。
  关于这事儿,李善给平阳公主去过信,回信中提及,李渊对李善的评价是,还算安分。
  是啊,只要不再闹出什么连绵大战,都算是安分的。
  至于常达受的委屈,那只不过是小事而已嘛。
  如今的陇州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混乱后,终于稍微安定下来了,陇州总管常达在权威大失的情况下,再也不能独揽大权,几位佐官都或多或少得以分润。
  至于录事参军事裴宣机……与李善的关系日益亲近,呃,至少在前者看来是如此的。
  裴宣机还特地告诉李善,他在给父亲裴世钜的家信中频频提及,李善对此很无语……实话实说,裴宣机和其父亲还真不一样,说不上纯良,但比较单纯,处置诸事能力不说但至少很公正。
  和裴世钜想的不同,李善难以忍受裴世钜本人,但还真没有什么斩尽杀绝的心思,毕竟是闻喜裴氏啊,不过压制一下是肯定的,几十年内,西眷房必然衰落。
  与张文瓘聊了几句,李善驱马出了山谷,一路向南侧驶去,百多亩官田早就种植了各种作物,棉花更是早就出芽,正在茂盛生长。
  李善让朱八几个农家子弟去沤肥……从目前来看,效果很不错,不过肥力过盛,也会烧死作物,李善每一天都要过来转一遍才放心。
  “还不错。”李善满意的点点头,指了指一个粗壮的中年人,“让你养伤,来这儿作甚?”
  中年人是候晨的长子侯洪斌,去年末被淮安王李神通下狱,直到三月份候晨遇上了李善,才得以解救。
  为了这件事,李善请了平阳公主、淮阳王两位去信,李神通倒是挺客气的,很快将人送了过来,但谢绝了李善的谢礼。
  据说李神通、李神符兄弟幼年父母早亡,兄弟相依为命。
  第七百六十四章 京中
  长安,临湖殿。
  李渊饶有兴致的看着岸上的木盒,“又是怀仁弄出来的?”
  “是。”淮阳王李道玄笑道:“小侄用过,净手去污,最是好用。”
  李渊笑骂道:“据说御史台已经蠢蠢欲动,准备弹劾怀仁行商贾事。”
  “伯父明鉴,这可不是怀仁的手笔,只是门下……”
  “好了,好了。”李渊嗤笑道:“如何不是他,当年还弄出玉壶春……”
  “伯父,怀仁也新制马蹄铁、新式犁具,于国有大功。”
  李渊不以为意,面前的侄儿与李善的关系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救命之恩还在其次,关键是在李善筹谋下,李道玄反败为胜,大破敌军,阵斩数位敌将,彻底平定了山东。
  “平阳身子重了,这次让你替他跑腿?”李渊拣出一块闻了闻,好奇道:“似乎夹杂香料?”
  “是花瓣。”李道玄解释道:“所以怀仁这次没让三姐过手。”
  李渊呆了呆才了然,女儿怀孕,倒的确不适合过手。
  随口聊了几句,将李道玄打发走,李渊一个人卧靠在榻上,陷入了沉思,能让这位唐皇陷入沉思的,除了两个二弟夺嫡,自然不会有第二件事。
  年初有朝臣建议罢陕东道大行台,这几乎是在掘天策府的根子。
  天下已然一统,大唐沿袭前隋,虽然也有省一级的设置,但实际上是州县两级,只是以重要的州府形式的辖制周边州府,比如河北的洛州都督,比如河东的并州总管。
  所以陕东道大行台是天下独一份的,其他的益州道、扬州大都督府也只是一个名义,但陕东道大行台这一边,屈突通以左仆射领总,以六部尚书以及州府长官,彻底把控了中原区域,这是李世民的底气之在。
  这个底气不是指夺嫡的底气,而是李世民一旦上位,就能近乎完美的接手……要什么样的臣子,什么样的将官,陕东道大行台都有。
  但在李渊,特别是太子李建成看来,天下一统,还有陕东道这种国中之国,简直就是笑话。
  几个月来,东宫一直在推波助澜,秦王一脉这一次没有默默承受,而是大力反击,不过在李渊的偏袒下,天策府在这个点上没什么战果。
  但谁想得到李世民虚晃一枪,在突然捅出了幽州军私遣将官入长林军一事,这不是第一次了,李渊大为恼怒,长林军有几千人,而天策府这边将所有亲卫加起来也不过千,太子为何还要一力加强东宫武力呢?
  李建成也是无语,几千长林军,未必干的过天策府几百亲卫啊……呃,这是裴世钜一再强调的,但显然,这个理由是拿不到台面上的。
  最让李渊恼怒的是,太子居然让一个突厥人率领那些幽州军将官,最终这件事闹出了不小的风波,太子李建成被训责,东宫右虞候率可达志被流放,远在泾州的罗艺被训斥……这位燕郡王也是无语,这件事和他还真没什么关系。
  在此之后,东宫、秦王府的争斗越来越惨烈,虽然不见血光,但却隐隐可嗅血腥味。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召见李世民,逐起居郎,温言劝诫,准备让李世民出镇洛阳,结果李世民嚎啕大哭,言辞悲切,不愿离京。
  如何处置这位天策上将,是如今缠绕着李渊这个皇帝的最大问题……后世对他评价不高,主要就是因为优柔寡断,但李渊也有自己的难处。
  大唐的天下几乎一大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在军中的威望太高,中原区域几乎全都在其手中,就连河北也有大半……如今洛州都督是早已投入秦王府的程名振。
  即使想解决,比如一刀杀了,先不说李渊有没有那样的铁石心肠,就算有,那也要一步一步来,决不能操之过急,一个不好就是天下大乱。
  想想就知道了,若是逼得二郎起兵,李渊都不知道该派谁率兵讨伐……而且二郎一旦起兵,立即就能通过河北、中原将对手逼在河东、关内、陇西三处。
  不过李渊虽然烦忧,但并不急,一方面是本就不能操之过急,另一方面是因为李渊觉得……自己至少还能在位十几年。
  可惜李世民不会等,甚至李建成都不愿意等……他今年已经三十有七了,再等上十几年,五十多岁再登基?
  当然了,最不愿意等,也等不了的是裴世钜,今年七十八岁了,虽然老当益壮,但能撑几年实在是难以预料。
  将那些烦心事丢在脑后,李渊随手抚摸着木盒里的香皂,心想二郎不愿意出镇洛阳,而大郎也不愿意让二郎去洛阳,甚至三胡私下还说,二郎一去洛阳,必然叛乱。
  已近六月了,李渊漫步出了临湖殿,在湖畔散步,一阵风儿刮来,却让李善眉头微蹙,未有凉爽,只带来一阵潮热。
  在心里盘算了一阵,李渊回了两仪殿,召见宰辅、太子、秦王、齐王,宣布六月初启程往仁寿宫避暑。
  留尚书省左仆射裴寂、门下省侍中陈叔达、中书令封伦辅佐太子李建成监国,携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并数位宗室子弟,以及尚书省右仆射萧瑀、中书令杨恭仁、门下省侍中裴世钜前往仁寿宫,以巨鹿郡公苏定方点左右千牛卫随行。
  陈叔达瞄了眼左右,心想陛下也正够难的,留下的三位宰辅,裴寂依附东宫,封伦兼天策府司马,而自己是中立的。
  杨恭仁、萧瑀等人在揣摩圣意,陛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是让东宫一脉乘胜追击,还是和稀泥呢?
  前几日早朝,有朝臣弹劾天策府杜如晦不敬长辈,理应驱逐出京,双方正围绕这件事唇枪舌剑呢。
  谁都知道杜如晦是秦王麾下第一幕僚,实有王佐之才,一旦驱逐,就等于斩秦王一臂。
  殿内一片寂静,每个人都在琢磨……因为按惯例,李渊最近几年的夏天都会出京避暑,也都是去仁寿宫,但今年似乎提早了很多天。
  老迈的裴世钜悄然转头,他清晰的看见了太子李建成眼中闪过的几丝犹豫,和几丝欣喜。
  第七百六十五章 避暑(上)
  六月初五,浩浩荡荡的人马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北行去,初唐尚无盛唐时期的奢华,帝王、亲王也都是骑马而不是乘坐巨大的车驾。
  人流中,亲王李世民面无表情的被天策府诸多幕僚、将士围在中央,偶尔条件反射的拽一拽缰绳,让胯下坐骑顺从的跟随大队。
  周围的天策府众人也都面色肃穆,只不过大部分人是因为自去年至今,东宫的地位越来越稳固,秦王一脉势力渐有衰弱之态,而几位秦王心腹幕僚却不同,杜如晦、房玄龄、凌敬、长孙无忌四人脸上跟李世民差不多……说得难听点,就是如丧考妣。
  从李世民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说法可能比较符合他现在的心境,考妣即父母,但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早逝……
  对于陪着李渊去仁寿宫避暑,李世民是无所谓的,太子建国,即使有裴寂的相助,但很多事情也不可能肆意处置,终究还是要递送仁寿宫让李渊决定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李渊去仁寿宫,太子不在身侧,对李世民来说是有利的。
  不过李世民还是将能带来的幕僚都带来了,特别是最近成为东宫一脉眼中钉肉中刺的杜如晦。
  前方似乎停下了,李世民勒住缰绳驻足,看向前方的视线中带着些许冷漠,他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每一个字都记得。
  “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