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250节
  “是啊,他接受了孙将军的了聘请,教孙家子弟习射,军中射士也跟着他学了一段时间,进步很明显。高手就是高手,不仅自己的射艺好,而且眼光独到,一眼就看出我们的弊端,就和名医治病一样手到病除。”
  谢广隆看着谢宽,连连点头。他随刘辟在汝南多年,自然知道陈王刘宠的威名。但他从来没想过自己可以向陈王请教射艺,一个是黄巾贼,一个是君王,他们的地位悬殊,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弟弟谢宽天赋一般,能得到陈王的指点真是难得的运气。
  “仲广,你看,这就是你的运气。我在汝南那么多年,也没机会向陈王请教,你却有这样的机会。这是你的运气,谁也拿不走。好好珍惜,析县谢家以后还要靠你呢。”
  谢宽皱起了眉头。“你还不肯回去?”
  谢广隆出了一会儿神,摇摇头。“我习惯了,不喜欢待在一个地方太久。”
  “那你成家了吗?我请了假,去你家看看。”
  谢广隆转过头,打量了谢宽片刻,一声叹息,什么也没说,只是拍了拍谢宽的肩膀。谢宽看在眼里,知道谢广隆这些年一事无成,心中惭愧,没有再追问。他沉默了片刻,咬咬牙,快步走到孙策面前,躬身施礼。
  “将军,宽斗胆,有一事相求。”
  孙策看看远处的谢广隆,心里大致有点数。刘辟却不知道内情,只是好奇地看着谢宽,觉得孙策对部下真是宽厚,一个普通军侯也敢直接提出请求。
  “什么事?”孙策一边说一边给谢宽使眼色,示意他去求刘辟。谢广隆是刘辟的亲卫将,不是普通的卫士,他不能随便将他调走,必须要刘辟同意才行。谢宽会意,连忙向刘辟行礼,将谢家的事说了一遍。刘辟这才明白,盯着谢宽看了又看,连连点头。
  “怪不得我看你们有些像,原来你们是亲兄弟啊。既然如此,我怎么能让你们兄弟分离呢,就让他跟着孙将军吧。”刘辟又对孙策行礼。“将军,谢广隆武艺出众,跟在我身边太可惜了,就让他追随将军吧。”
  孙策点头答应。
  谢广隆感激不尽,向刘辟深施一礼。
  第679章 人心向背
  珂池,孙策凭栏而坐,临水观鱼。
  习家被灭门,习家的产业被孙辅接收,习家鱼池也成了珂池。孙策听说这个名字的时候,意味深长的笑了一声,孙辅很不好意思,蔡珂却很得意,向黄月英炫耀了一番。黄月英表示不屑,冯宛很捧场,好生羡慕了蔡珂一番。蔡珂很快将这个善解人意的美人引为知己,向她详细介绍这珂池的历史和妙处,冯宛听得很认真,不时请教一两句,让蔡珂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听着蔡珂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孙策冲着孙辅使了个眼色。“怎么一年了还没动静?要不要去南阳本草堂请名医诊断一下,开个方子?”
  “不急,不急。”孙辅连声说道,神色却有些言不由衷。与蔡珂成亲快一年了,蔡珂的肚皮连个动静都没有,他怎么可能不急。他父亲死得早,兄弟两人都在疆场,这些年征战不休,成家都比较晚。孙贲前年成亲,妻子至今没有生育。他去年成亲,一样没动静,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找个时间去南阳看看吧,让嫂夫人也去。”孙策压低了声音。“如果是她不能生育,你也好有理由纳妾,对吧?让你休了她再娶,你肯定舍不得。”
  孙辅很尴尬。“我们感情甚好,纵使无子,休妻也是万万不能的。”
  孙策哑然失笑,却不意外。从珂池这个名字来看,就知道孙辅是个妻管严。不过,蔡珂出嫁一次,未曾生育,历史上嫁给刘表也没子嗣,她很可能是不孕不育。这一点也不奇怪,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不孕不育一直是常见病,古代发病率更高。
  “我知道你们感情好,不会休妻,但她也不会轻易让你纳妾。找名医诊断一下,早做安排。”
  孙辅连连点头。有孙策撑腰,他轻松多了。蔡珂为人强势,唯独对孙策很信服。只要是孙策的建议,她基本都会听从。
  两人聊了很久。作为镇守襄阳的将领,孙辅的日子过得很舒服,特别周瑜拿下南郡之后,襄阳除了担任中转任务之外,只有西面可能会有来自汉中方向的危险。大部分时间他都很清闲。不过孙策说了,汉中迟早会成为目标,孙辅肩上的担子不轻,一旦周瑜平定江南,准备攻取益州,孙辅就要承担仰攻汉中的任务。在此之前,他最好能做好充足的准备,尤其是地理一定要搞清楚,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孙辅一一答应。
  “我推荐一个副将给你吧。他在我身边呆了大半年,为人谨慎机警,武功也很好。”
  孙辅一口答应。“我正想提这件事呢,南阳讲武堂的学员擅长战斗,治军能力出色的却不多,能独当一面的都被别人抢走了,我也没机会。”
  孙策让人将徐晃请了过来,将他介绍给孙辅。孙辅忠心没什么问题,但他统兵能力有限,襄阳这个重镇不能完全交给他。让徐晃辅佐他,承担实际任务,既能分担孙辅的责任,又能给徐晃一个发展的机会。徐晃在曹操麾下苦熬了十几年,虽然名列五子良将,却一直到襄樊之战才大放光芒。提前给他机会,他应该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孙辅对徐晃很满意。徐晃却很惊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在孙策、郭嘉身边做事,经常听他们讨论战略层面的事,知道襄阳的份量,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襄阳的守将,这简直是一步登天。
  “将军,我……”
  “不要有顾虑。”孙策笑道:“这可不是我心血来潮,是我和张长史、郭祭酒讨论的结果,他们都认可你,我也认可你。襄阳有多重要,我相信你很清楚,就不多说了。我这位兄长为人忠厚,会照顾你的,你也要多帮帮他。我会安排人将你的家人迁到宛城,你探亲也方便些。”
  徐晃感激不尽,躬身下拜。“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
  荀彧走进偏殿,向站在廊下赏花的唐姬拱了拱手,默默地站在阶下。
  唐姬转头看了他一眼,莞尔一笑。“看你这样子,是不是这两天被人吵得不轻,夜不能寐,连眼圈都黑了。你可要注意身体,陛下可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呢。”
  荀彧嘴角微动,笑容还没绽放就消失了。“臣岂敢。陛下圣明,杨司徒、士孙司空皆是朝廷栋梁,彧不过是适逢其会,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唐姬一声叹息,下了台阶,向前缓缓而行。荀彧跟在后面,两人相隔一步,没有任何接触,却能听到对方说话,也能闻到对方身上的香气。唐姬突然派人请他来见,他知道肯定是遇到了麻烦事,以至于天子不好直说,要通过唐姬来转达。
  “陛下听说南阳的贡赋已经起运,孙策也已经起程去会稽赴任,对你的谋划非常满意。眼下长安初定,百姓翘首以盼太平,陛下想改元以示新气象,却拿不定主意,担心群臣反对,想听听你的意见。”
  荀彧沉默了好一会儿,摇摇头。“陛下英明,立意甚高,但眼下局势还没有完全平定,改元多少有些仓促。南阳虽然大致安定,离当初的目标却还有不小的距离。杨弘被赶出南阳,杨修被孙策胁迫去会稽赴任,孙策还有意举办比武大会,与朝廷争夺人才。天下人心向背还没看清,这时候改元会让人觉得朝廷过于轻忽,不够沉稳。”
  唐姬沉思片刻,同意了荀彧的意见。“是啊,天子年幼,原本就让人心生疑虑,如果再草率行事,岂不坐实了传言。荀令君,你虽然年轻,却比那些老臣更稳重,天子正是欣赏你这一点,才要来咨询你。你做好心理准备,朝会之上,难免会有争执。”
  荀彧犹豫了片刻。“是丁冲向陛下建议的吗?”
  唐姬停住脚步,转过身,一双妙目打量着荀彧,眼角带笑。“你都能猜得出来,当真会观心术么?”
  荀彧苦笑道:“贵人,这不是什么观心术,只是人情推理罢了。孙策在豫州一直小心翼翼的推进,以免引起过激反应,对丁氏又特别关照,不仅归还了丁氏的人口财产,还特地写信向丁冲解释。丁冲岂能不投桃报李?改元说是振兴人心,间接也是为孙策邀功,让朝廷接受现状,承认孙策的所作所为。”
  唐姬恍然大悟。“怪不得他这么积极,原来还是为他自己啊。”
  第680章 腾挪
  荀彧一声轻叹,无奈地摇了摇头。
  袁绍大杀四方后,宫里就基本没什么宦官,丁冲等士人充任侍从,在天子左右,随时可以进谏。如果天子直接找他商量,丁冲等人很快就会知道结果,会将他视为反对者,由唐姬转达则安全很多。这是天子在保护他,避免他成为众矢之的。
  这些早在荀彧的计划之中。他当初请天子将唐姬召回宫中就有这个目的。
  荀彧利用这个机会,详细向唐姬解释了当前的困难。孙策是没有和朝廷撕破脸,但他也没有俯首听命,杨弘被赶走了,杨修、马超等人都成了他的部下,南阳还在他的掌握之中,他所做的让步就是交出南阳应交的税赋和贡献,稍解朝廷的财力之困,给朝廷喘息之机。
  这只是第一个回合的交锋,朝廷表面上胜了,实质上所得有限。孙策要在南阳举办比武大会,也有试探人心的意思。如果天下的人才更愿意去南阳效力,朝廷的道义优势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接下来孙策会更加咄咄逼人。
  要让天下人相信朝廷还有希望,还是人心所向,袁绍、孙策这些人才不敢轻举妄动。而要表明这一点,朝廷不仅要表现出应有的强势,更要把握住分寸,必须保证步步得胜,哪怕是小胜也比失败强。因为朝廷输不起,只要输一次,朝廷的虚弱就有可能暴露,更多的人会放弃朝廷,转投袁绍、孙策等人。
  要想中兴大汉,仅靠几个忠臣是不够的,必须要争取更多人的支持。舍生取义的君子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趋利避害的。如果朝廷太虚弱,不会有几人愿意来。
  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阻止孙策的发展。将他调到会稽任太守只是第一步,将他留在会稽,让他腾不出手来关注中原的事才是关键。他在不在南阳,在不在豫州,对整个局势很重要。眼下的吴郡太守盛宪、丹阳太守周昕、豫章太守华歆都是文士,不是孙策的对手,要想将孙策困在会稽,必须选派其他人担任三郡太守,对孙策形成围堵。
  人才哪儿来?从天下选拔,朝廷要立刻选拔出优秀而忠于朝廷的人才,将他们安排到扬州去,让孙策无法脱身。扬州大战,哪怕是打烂了,对朝廷也没什么坏处。因为从孙策的整体布局来看,他就是想占据东南,以扬州为腹心。扬州打烂了,孙策的计划一样会受影响。孙策在会稽脱不了身,朝廷才有时间和空间腾挪。眼前最直接的机会就是控制益州,有了益州,朝廷的财赋困难才能得到进一步的缓解,才有实力进行下一步针对袁绍的围攻。
  这个计划很宏大,困难也很大,不能急,需要一步步的推进。等这些事都做完了,再改元也不迟。
  听完荀彧的计划,唐姬心悦诚服。“令君不愧是王佐之才。陛下有你为辅弼,乃是大汉之幸。你放心去做吧,陛下那边,我会为你一一转达,我相信陛下也会理解你的一片苦心,他也会支持你的。”
  “谢贵人。”
  ……
  荀彧出了宫,来到司空府,求见士孙瑞。
  看到荀彧,士孙瑞立刻放下手中的事务,斥退掾吏,将荀彧引到内堂。内堂是家人所居,只有互相信任而且足够亲近的人才能入内。对士孙瑞的赏识,荀彧非常满意。作为王允的旧日同僚,士孙瑞给荀彧的帮助还在杨彪之上。
  在士孙瑞面前,荀彧没有拐弯抹角,径直提出了夺取汉中的建议。
  益州牧刘焉是宗室,当初让他任益州牧就是希望他能为朝廷尽忠,但他显然辜负了朝廷的希望,不仅没有给朝廷应有的帮助,反而断绝了与朝廷的联系,派人占据汉中,然后假言米贼断道,连贡赋都停了。如果朝廷不予以惩处,益州不仅不能成为朝廷的助力,反而有可能成为朝廷的肘腋之患。
  士孙瑞点头答应。“你有计划了?”
  荀彧胸有成竹,有戏志才相助,他已经对汉中的情况比较清楚。不久前,刘焉派张修、张鲁袭杀汉中太守张固,后来张鲁、张修内讧,张鲁又杀了张修,自领汉中太守。张鲁的母亲卢氏好鬼道,善治生,深得刘焉信任,常出入刘焉府中,张鲁因此得到刘焉重用。但张鲁对刘焉并没什么忠心可言,相反对刘焉与他母亲的关系深感耻辱,一直想脱离刘焉的控制。在连杀苏固和张修之后,汉中人的反抗也很激烈,张鲁为安抚民心,不得不大力推行五斗米道,以清静无为示人,收买人心。
  乱世之中推行清静无为,摆明了他没有争霸之心,更不会轻易与朝廷对抗。如果朝廷派人招揽,有机会将汉中收入囊中。刘焉在益州的所作所为很不得人心,益州人反抗不断,只是力量有限,无法赶走刘焉。朝廷收回汉中就能对刘焉形成威慑,征辟益州人才,慢慢抽空刘焉的根基,再找个机会将刘焉调离益州,益州就能回到朝廷的控制之中。
  士孙瑞思索良久,同意荀彧的计划。在南阳基本稳定之后,朝廷需要打一仗来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汉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拿下益州,朝廷腾挪的空间就更大了。
  荀彧随即提出了一个计划。马腾、韩遂与孙策暗地结盟,实力大增,他们会希望加官进爵,这时候让他们出征,他们肯定不会反对。马超、阎行离开长安后,皇甫嵩已经能控制蓝田大营。派韩遂、马腾由武都进入汉中,皇甫嵩由关中进入汉中,两路夹击,造成大兵压境的形势,再派人游说张鲁,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万一张鲁负隅顽抗,朝廷也有机会强攻。
  士孙瑞笑了。“不用这么麻烦,我推荐一个人,足以拿下张鲁。”
  荀彧大喜。“司空说的是哪位大才?”
  士孙瑞抚掌而笑。“你在邺城,难道没听说过卧虎张则?”
  荀彧微怔,若有所思。“听说他拒绝了袁绍的邀请,倒是个心有朝廷的忠臣。他能拿下汉中?”
  “汉中四姓,赵李程张,张则就是其中的张。他才兼文武,在汉中颇有声望,由他纠集汉中百姓,张鲁岂敢轻举妄动?”
  第681章 人心可用
  张则字元修,历任太守,做过护羌校尉,以能理剧著称。数年前,他任魏郡太守,官声甚好。袁绍领冀州后,想招揽他,却被他拒绝了。荀彧听说过此人,也知道他有能力,却不知道他居然是汉中人。
  既有能力,又是汉中望族,由他去说服张鲁简直再合适不过了。任何一个太守,对这种郡中著姓都不能掉以轻心,得罪了他们,什么事也办不成。狡诈如孙策,也用了大半年时间和汝南世家反复较量,一边定点清除,一边拉拢合作,才避免了豫州出现大的动乱。
  “还是司空老谋深算。”荀彧很恭敬的向士孙瑞行了一礼。士孙瑞应该是早有类似的计划,连人选都准备好了,只等他提出建议。
  士孙瑞抬手虚扶,温言相劝。“文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汉走到今天这一步,问题很多,需要有仁人智士去解决,更需要时间去解决。你还年轻,有足够的时间,所以不要急。一时的困难甚至是失败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心乱了。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可不勉哉。”
  荀彧惭愧地笑了笑,心里舒坦了很多。他也知道很多事急不来,可是看到那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丝毫不顾全大局,他难免生气着急,有时候甚至破口大骂。有些老臣虽然一心为公,但他们思维守旧,对他的变法颇有微词,也让他非常头疼。士孙瑞作为关中名士,仕途前辈,能如此支持他,他倍感荣幸。
  “至于人心向背,你也不用着急。”士孙瑞不紧不慢地说道:“虽说经过两次党锢,伤了士气,但朝廷养士一百余年,根基尚未动摇。纵使有一些人为谶纬所惑,想改朝换代,可是人心思定,不是所有人都想大乱一场的。别看那些人自以为天命在彼,比起王莽来,他们又算得了什么?你做好准备吧,来长安的才俊肯定不会少,你要担心的是如何安置好他们,不要急于求成。年轻人嘛,读了一些书,没经历过世事,总觉得天下事不过如此,一碰到困难就怨天尤人,出言不逊,反而乱了人心。”
  荀彧连连点头。“多谢司空提醒,届时还请司空与司徒大人多多协助,将可造之才延揽入府,加以栽培,为朝廷育材。”
  士孙瑞点点头,沉思片刻,又道:“比武大会的事,我有一点想法,想与你商量。”
  “司空请讲。”
  “常言道,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论武功,关东的确不如关西。如今天下大乱,朝廷偏居长安,关东人出行不便,来的人本来就少。如果比下来,关东人寥寥可数,放眼看去全是关西人,恐怕会引起非议。落选之人不怨自己武艺不精,反倒怪朝廷偏袒关西人,难保不会引起冲突。”
  荀彧眉心微蹙,连连点头,眼珠一转,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但他没有说,等着士孙瑞说话。士孙瑞既然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自然有解决方法。
  “太尉朱公不是在洛阳吗?我觉得可以让他在洛阳主持关东士子的比试,从中选拔出武艺好的送到长安来,与长安选出的勇士较量。到时候再增加一些兵法之类的内容,以免选出的尽是有勇无谋之辈。”
  荀彧抚掌而笑。“司空高见,这的确是个好主意。在洛阳进行初选,既可让关东人少走路,又能避免他们直接与关西人较量,那些落选的人还可以留在朱公处,助朱公一臂之力,一举三得。”
  士孙瑞看着荀彧,扬扬眉。“文若,你这就叫举一反三啊。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由朱公主持,周异筹办,再请征东将军孙坚协助,孙策还能与他们争锋吗?纵使不愿,也要送一些钱财襄赞盛事。如此一来,朱公不费分文而得勇士无数,洛阳可安。”
  荀彧忍俊不禁,放声大笑。“司空老谋,彧自愧不如。如此一来,孙策要白忙一场了。”
  ……
  与士孙瑞一席谈,荀彧的心情轻松了很多。离开司空府之后,他又赶去司徒府。杨弘被孙策赶出了南阳,杨修被孙策带走了,明暗两手都落了空,朝廷控制南阳的计划受挫,他们必须更改计划,另寻他路。杨修成了孙策身边的人,也会对杨彪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同样要提前做好预案。
  如果说马超、阎行依附孙策还在他们意料之中的话,杨修被孙策控制完全没有任何征兆。之前杨修发回来的消息都没提及这一点,孙策根本就是预谋已久,突然袭击。
  进了司徒府,荀彧就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气氛,司徒府的前庭坐了不少风尘仆仆的士子,一看就是赶了很远的路来的。他们虽然疲惫,但精气神都不错。司徒府的掾吏为他们准备了清水和饮食,他们有的在清洗,有的在吃东西,但更多的人在互相打招呼。
  “什么人?”荀彧拉住一个熟识的掾吏,问道。